1、一段英文翻译
是改变的时候了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情况下对非相关的异体SCT的早期应用
重型再生回障碍答性贫血(SAA)是一种骨髓衰竭综合症,对这种病症来说干细胞移植仍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案。它的应用仍然受到捐献者可供的骨髓和潜在的手术可能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限制。与移植无关的改善成果得益于分子供受体匹配的到来,新的有效的预处理方案,支持性照顾和捐助者的注册表扩展一代代改进的结果。与移植无关的早期应用手术决策正在迅速演变。本文综述了有关这些治疗方法的关键数据,并建议那些免疫抑制疗法失败的SAA患者早些考虑有关的SCT治疗。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书名:骨髓移植) 提前在线出版,2010年7月5日,个人主页:10.1038/bmt.2010.134
2、求一段英文翻译
是它改变的时候?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情况下对非相关的异体SCT的早期应用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是一种骨髓衰竭综合症,即异基因SCT的仍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案。它的应用仍然有限的捐助者提供治疗,由有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潜力。与移植无关的改善成果是对分子供受体匹配的到来,新的有效的预处理方案,支持性照顾和捐助者的注册表扩展改进一代的结果。有关的决策无关移植手术的早期应用正在迅速演变。本文综述有关这些治疗方法的关键数据,并建议与SAA患者谁显示骨髓移植免疫抑制therapy.Bone提前在线出版,2010年7月5日,个人主页:10.1038/bmt.2010.134失败有关小班早日审议。
3、请问骨髓纤维化一年,现在下嘴唇溃疡严重,求医院或方法治愈。谢谢!!!
这是一种慢性的,通常是原发性的疾病.其特点是骨髓纤维变性,脾肿大,同时有白红系原始细胞增多性贫血,伴有泪珠状红细胞.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本病原因不明.可并发于慢性髓(粒)细胞性白血病(CML),亦可见于15%~30%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病人.类似于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综合征亦曾见于各种癌肿,感染和接触某些毒素以后(表130-5).恶性或急性骨髓纤维化(通常是一种变异型)呈迅速进行性恶化的病程,事实上这可能是真正的巨核细胞白血病.
典型的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的发病高峰在50~70岁,从估计的发病时起算中位存活期为10年.根据G6PD同工酶和染色体异常的研究,提示本病发生了异常的髓系干细胞的克隆增生.通过对骨髓移植后的骨髓成纤维细胞的研究分析,已证实骨髓成纤维细胞不是从同一造血细胞系中产生的,因而一般认为本病的主要特点是属于对原发病的反应性表现的一种并发症.
症状和体征
疾病早期,病人可无症状.在常规体检中可能发现脾肿大或血象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全身不适,体重减轻以及脾肿大或梗塞所造成的症状.50%的病人可出现肝肿大.淋巴结肿大虽可发生,但不典型.
诊断
血细胞的改变是不一致的.通常都有贫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红细胞为正常大小,正色素性.但有轻度的异型红细胞症,网织红细胞增多,以及多染性细胞增多,外周血中可发现有核红细胞.晚期病人,红细胞严重畸形和呈泪珠状,这些异常表现足以提示本诊断.
白细胞计数通常增加,但极其多变.在大多数病人可见未成熟粒细胞,原始白细胞的出现未必表明已转变成急性白血病.血小板数开始阶段也可能增高,正常或降低,但是当疾病进展时往往出现血小板减少.
骨髓穿刺常干抽.要作骨髓组织活检才能查出纤维化.由于纤维化不是均匀分布的,如果第一次活检还不能作出诊断,对疑有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病人应在不同部位重复作组织活检.
治疗
尽管干扰素-α对本病有效,然而尚无一种疗法能使基本病程逆转或得到控制.治疗只是针对并发症.雄激素,脾脏切除,化疗(羟基脲)和放射疗法都曾用以缓解病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比贫血程度相对要低的患者,皮下注射红细胞生成素可减少输入红细胞.对严重贫血患者主要疗法是输红细胞.对病情进展快的年轻病例,应考虑异基因骨髓移植.
一、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涂片镜检,ALP染色
骨髓穿刺及活检
病理特殊染色
骨髓检查、X线
细胞遗传学检查(ph+)
二、 诊断
脾肿大。
可有贫血,外周血涂片可有幼红、幼粒细胞、泪滴关红细胞。
骨髓多次“干抽”或是“增生低下”。
肝脾、淋巴结病理显示:胶原纤维或/网状纤维明显增生。
骨髓活检病理显示:胶原纤维或/和网状纤维明显增生。
上述标准必须具备第5项,加上其他4项中任2项。并能排除继发性骨髓纤维化者,可诊断。
三、 治疗
综合治疗,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仅观察不用治疗
贫血:输血、雄性激素。
高代谢表现:可用瘤可宁、羟基脲、皮质激素。
少数可切脾
1)切脾指征
①脾大产生机械压迫或疼痛。
②严重溶血
③脾亢所致严重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
2)脾切除禁忌症:骨髓造血严重低下。此外,切脾术后Plt可能继发增加,也可致肝脏迅速肿大伴有疼痛,亦必须考虑。
脾区放疗:低剂量脾区放疗(25-50rad/d),在部分病例可控制脾大所致疼痛及髓外造成血。
免疫调节剂(如a-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3次/周)或罗钙全(0.25~0. 5mg/d)
四、 疗效标准
好转:无临床症状,脾比原有大小缩小1/2以上,Hb,WBC,Plt达正常范围。外周血无幼粒红细胞,骨髓增生正常。
进步: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脾较疗前缩小,但不到原来1/2,Hb,W BC,Plt至少1项达正常范围,外周血幼粒、幼红细胞较疗前减少1/2以上。
无效:未达进步标准者。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18岁,江苏人。因“头晕、乏力3个月,间歇性发热20天”于2001年7月6日入院。
患者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自觉头晕、乏力,家人发现其面色苍黄,当时未予重视。20天前开始反复畏寒发热,体温波动于38℃~41℃之间,无明显的咽痛、咳嗽、腹痛、腹泻及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当地医院查外周血象示三系细胞下降:Hb 36g/LWBC 3.1×109/LPLT 28×109/L。胸片示“支气管周围炎”。胸骨和髂骨两次骨髓穿刺均为“干抽”。给予头孢哌酮(先锋必),去甲万古霉素及激素治疗后体温一度恢复正常,血三系细胞也有所回升,但不久停用激素及抗生素减量后体温再度升高,并出现双膝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局部摄片未见异常,同时发现脾脏进行性肿大,为明确诊断转入本院。病程中无皮疹及出血表现。
既往史 否认毒物、射线接触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体检 T 37.5℃ Bp 100/50 mmHg神清,精神萎靡。重度贫血貌,皮肤黏膜未见淤点淤斑,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巩膜无黄染。胸骨无压痛,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9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二指,质中无压痛。四肢关节无红肿,皮温正常,但膝关节活动受限。神经系统检查(-)。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Hb 51 g/LWBC 2.6×109/L N 34% L 54% 幼稚细胞10%,PLT 100×109/L。粪常规及尿常规无异常。肝功能:总蛋白 59 g/L,白蛋白(ALB) 30 g/L,A/G 1.0余正常;肾功能正常;血电解质:Ca2+ 1.90 mmol/L Na+、K+、Cl-正常;乙肝两对半示HBsAb(+),余(-)。胸片:两肺未见活动性病变。腹部B超示脾肿大,142 mm×51 mm;肝胆胰肾未见异常。骨髓涂片: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减低,仅见少量成熟淋巴细胞。全片未见巨核细胞,可见个别血小板。骨髓活检:骨髓组织增生极度活跃,脂肪组织几乎消失。原纤维细胞与纤维组织广泛增殖,粒细胞增生低下,成熟粒细胞可见,红细胞增生低下,幼红细胞簇少见,巨核细胞可见。Gomori染色(+++)。
病例讨论
根据前述病史,患者为年轻女性,起病急骤。以发热、骨痛及贫血为主要表现,伴全血细胞减少,轻至中度脾肿大,外周血涂片未见异型红细胞(包括泪滴样细胞),多次骨髓涂片干抽,骨髓活检示广泛的骨髓纤维化,基本符合急性骨髓纤维化的临床特点,因此诊断为该症。先后给予HA和MAE方案化疗,第2、4个疗程后复查骨髓象示病情逐步好转,6个疗程后达到完全缓解,脾脏回缩,血象恢复,骨髓涂片示增生活跃,各系统各阶段细胞比例大致正常,骨髓活检Gomori染色(±)。说明诊断正确,治疗有效。
可惜的是,由于是自费病人,缓解后患者即返回当地,每3个月化疗一次,6个月后病情复发,临床表现与初发时基本相同,全血减少,骨髓干抽,切片中Gomori又为(+++),证实为急性骨髓纤维化复发。但再次予MAE方案化疗后不久,患者即表示放弃,自动出院。
结合这一病例,我们复习了急性骨髓纤维化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急性骨髓纤维化(AMF)又称为伴有骨髓纤维化的急性全骨髓增生症。该症于1963年由Lewis和Szur首次报道5例相似病例,将其命名为急性骨硬化症,并总结其特点为:(1)全血细胞减少;(2)无明显肝脾肿大;(3)外周血涂片无异形红细胞;(4)广泛骨髓纤维化。此后各类文献对此症多有报道但名称多样,如急性骨硬化症、伴骨髓纤维化的骨髓发育不良等,且所记载的病例也不完全符合Lewis和Szur总结的该症特点。1979年由Bearman和Rapparport为该症制定如下标准:(1)骨髓纤维明显增生妨碍抽吸;(2)全血细胞减少;(3)疾病进展迅速,过程凶险;(4)红细胞形态正常;(5)临床上无巨脾。并以此把AMF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其他髓系增殖性疾病区分开来。同时Bearman也推测AMF是一种涉及多种造血细胞的急性白血病。
Ortuno和Soler关于AMF患者骨髓病理切片上原始细胞的免疫表型的研究发现,AMF的原始细胞大部分表达早期的髓系分化抗原:CD13、CD33、CD34。部分表达巨核系分化抗原:CD41、CD61。但经分析后认为这些有表达巨核系分化抗原的细胞实际上仍属于原始细胞群体。而淋巴系分化抗原CD3、CD7、CD10、CD20均为阴性。因此进一步说明AMF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所累及的是骨髓中可向粒单系方向分化的造血前体细胞。Harris和Jaffe为首的10位病理学家组成的WHO临床顾问委员会(CAC)于1997年制定了造血及淋巴组织恶性疾病的WHO修正分型,其中将AMF明确列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第四大类,即不另作分类,命名为伴骨髓纤维化的急性全骨髓增生症。
鉴别诊断:
主要与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纤维增生型MDS、伴骨髓纤维化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特别是M7等鉴别。
1.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现称为伴髓样化生的骨髓纤维化,属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老年人多见,病程隐匿迁延,就诊时多已有显著的脾肿大,外周血易见泪滴样红细胞,除网硬蛋白纤维及胶原纤维增多外,晚期还伴新骨质形成。而AMF临床急进凶险,无巨脾,无或仅有轻度的异形红细胞症,骨髓主要以网硬蛋白纤维增生为主,有时有少量的胶原纤维沉积,但无新骨质形成,一般鉴别不难。
2.纤维增生型MDS,属于MDS的边缘型,以全血细胞减少,轻度肝脾肿大,于骨髓增生异常活跃的同时伴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三系细胞病态发育,以及异型巨核细胞增生的同时伴核分叶低的微巨核占优势为主要特征。根据巨核细胞的特点又分为两个亚型:(1)侏儒巨核细胞优势型。切片内以散在或簇状分布的侏儒巨核占优势,四周可见网硬蛋白细纤维增生,不破坏主质结构,Gomori染色(++~+++)Masson染色(-);(2)营养不良巨核细胞优势型。切片内以散在或簇状分布的、胞体拉长的营养不良性巨核细胞为主,四周见广泛纤维化,伴粗胶原纤维局限性沉积,Masson染色可呈阳性。本病以第一类亚型最常见,纤维增生多为中度,不破坏主质结构,可见明显的三系病态造血,并残存一定量的正常髓系和红系前体细胞,而AMF起病急骤,切片内正常的组织结构形丧失,髓腔已被纤维组织所占据,造血前体细胞显著减少,脂肪组织减少甚或消失,可资鉴别。
3.伴骨髓纤维化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该病特别是AML-M7可合并骨髓纤维化。AML-M7是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增生≥30%,网状纤维增加,骨髓往往干抽,仅仅从形态学方面与AMF常难以鉴别。Naeim认为AMF明显累及三系的造血细胞,且巨核系多形性明显,原始细胞来自不同克隆,而AML-M7主要累及巨核系,且原巨核细胞形态相近,表现为来自同一克隆的特点。Hruban和Kuhajda研究比较了4例AMF和3例AML-M7,结果发现两者的临床经过十分相似,外周血涂片中AMF呈明显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形态正常,骨髓病理切片中AMF淋巴细胞聚集现象比较明显。应用免疫酶标技术显示出两者明显不同:AML-M7的原始细胞ⅧAg呈强阳性,而AMF的原始细胞ⅧAg呈阴性。虽然血小板过氧化物酶检测在AMF的原始细胞有时也呈阳性,但其ⅧAg为阴性。对于这一结果他们给出以下解释:在AMF中血小板过氧化物酶呈阳性原始细胞与AML-M7中呈阳性细胞并不是同一种细胞,相比较而言AMF中的原始细胞处于更早阶段,具有向多种方向分化的潜能。另一种可能是AMF中的原始细胞可以同时表达多系抗原,部分表达巨核系抗原。因此AMF有向其他方向转化的可能,最终演变为髓系其他类型的白血病包括AML-M7。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学者认为,AMF实非独立的临床病理学实体,而应划入以下两组疾病之中:如果原始细胞<30%,诊断为纤维增生型MDS;如果原始细胞≥30%,即应划入AML-M7。根据最近WHO的意见,AML实系伴骨髓纤维化的急性白血病,尤其是AML-M7、治疗相关AML,以及MDS相关AML三者特点的重叠。也有人认为,纤维增生型MDS、AMF及AML-M7为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此外,先后有多位研究者报告6例AMF患者转变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提示AMF可能累及的是更早期的全能干细胞。
三.治疗
因为AMF临床上相对罕见,病程急进,造成在治疗方面难以充分观察。Ketsueki报告以BHAC-AM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1例AMF患者获得缓解,并有个别报道以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治疗获得短暂疗效,但大多数文献认为传统的化疗药物难以获得满意疗效。List和Kummet采用重组人干扰素治疗2例AMF,可在短期内减轻骨髓纤维化程度,但1例停药后即反复,另1例停药后维持了6个月也复发。我们以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常规方案HA和MAE治疗本例患者获得了满意的疗效,但维持的时间也很短,说明AMF病情凶险,治疗棘手,自然病程不长,患者多在一年内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多家移植中心报道,异基因骨髓移植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纤维增生型MDS、伴骨髓纤维化的AML包括M3、M7等均已取得满意疗效,骨髓纤维化获得逆转,这可能为我们将来治疗AMF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简称髓纤,是一种由于骨髓造血组织中胶原增生,其纤维组织严重地影响造血功能所引起的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髓纤又称“骨髓硬化症”、“原因不明的髓样化生”。本病具有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组织增生,以及主要发生在脾、其次在肝和淋巴结内的髓外造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并有较多的泪滴状红细胞,骨髓穿刺常出现干抽,脾常明显肿大,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
本病多数起病缓慢,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其后逐渐出现疲乏,盗汗,心慌,苍白,气短等虚弱症状及腹痛、腹块、骨痛、黄疸等。本病多数进展缓慢,病程1~30年不等,一般自然病程平均5~7年,部分可转变为急性白血病。少数表现急性骨髓纤维化,其病程短且凶险,多于一年内死亡。本病属少见疾病,发病率约0.2/10万~2/10万人口。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
本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者病因未明,继发者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 、骨结核、佝偻病、骨髓炎以及苯、氟等化学物质中毒。骨髓纤维化临床表现以贫血及肝脾肿大为特征,故属于中医经典所载“积聚”、“虚劳”范畴。
,
【病因】
尚未阐明,一些学者认为骨髓纤维化是由于某中异常刺激使造血干细胞发生异常反应,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甚至新骨形成,骨髓造血组织受累最终导致造血功能衰竭。
【分型】
MF主要病理改为骨髓纤维化及脾、肝淋巴结的髓外造血。骨髓纤维化的发生是由中心逐向外周发展,先从脊柱、肋骨、骨盆及股骨、肱骨的近端骨骺开始,以后逐步蔓延至四肢骨骼远端。
1)
早期全血细胞增生伴轻度骨髓纤维化期骨髓细胞呈程度不一的增生。红、粒、巨核细胞系均增生,以巨核细胞最明显。脂肪空泡消失,网状纤维增多,但尚不影响骨髓的正常结构。造血细胞占70%以上,骨髓基质以可溶性胶原蛋白增加为主。
2)
中期骨髓萎缩与纤维化期纤维组织增生突出,占骨髓的40%~60%,造血细胞占30%,巨核细胞仍增生。骨小梁增多,增粗,与骨髓相邻部位有新骨形成。各个散在造血区域被由网状纤维、胶原纤维、浆细胞和基质细胞形成的平行束状或螺旋状物质分隔。
3) 晚期骨髓纤维化和骨质硬化期
MF终末期。以骨质的骨小梁增生为主,占骨髓的30%~40%。纤维及骨质硬化组织均显著增生,髓腔狭窄,除巨核细胞仍可见外,其他系造血细胞显著减少。此期骨髓基质成分中聚合蛋白为主,主要表现纤维连接蛋白,外连接蛋白和TENASCIN分布增加。
【临床表现】
其病大多隐匿,进展缓慢。许多病人常于症状出现数月或数年后才确诊。最多见的为疲乏、体重减轻及巨脾压迫引起的各种症状。起初,全身情况尚好,逐渐出现脾增大、代谢亢进、贫血加重的症状,晚期可有出血症状。其临床表现主要有:
1)
脾、肝肿大脾大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发生率几乎100%。偶尔病人自己发现左上腹有一肿块或体检时被发现。有人认为脾大程度与病程有关,脾肋下每1CM代表一年病程。由于脾大,常感觉腹部饱满或沉重压迫。脾触之坚实,一般无压痛;但如脾增大太快,可因脾局部梗死而发生局部疼痛,甚至可以听到摩擦音。
2) 全身性症状 中晚期病人大多有乏力、体重减轻、怕热、多汗等症状。食欲一般或减退。晚期消瘦尤为明显。
3) 贫血早期既有轻度贫血,随血红蛋白下降逐渐加重,晚期面色苍白、疲乏、无力、体力活动后气促、心悸等症状较明显。
4) 出血症状早期血小板计数增高或正常,无出血症状。晚期血小板减少,皮肤常出现紫癜或瘀斑,可有鼻衄。
5) 其他少数病人可有不明确的骨痛。很少数病人因血尿酸增高而发生继发性痛风性关节炎。
【诊断标准】
国内诊断标准:
1、脾明显肿大;
2、外周血可见幼稚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有数量不一的泪滴样红细胞,病程中可有红细胞,有数量不一的泪滴样红细胞,病程中可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和减少;
3、骨髓穿刺多次“干抽”或呈“增生低下”;
4、脾、肝、淋巴结病理切片显示纤维组织明显增生。
诊断IMF须具备第五项再加其余4项中任何2项并能除外继发性MF。
【常规治疗】
由于骨髓纤维化发病隐袭,病情进展缓慢,在疾病早期如症状不明显,贫血和脾肿大均不严重时,一般无须特殊治疗或对症治疗。骨髓纤维化的治疗要根据病情、病程不同而选择。
1、雄性激素可以加速骨髓中红细胞的成熟及释放,使贫血减轻,一般需3个月以上常用药物:
①康力龙2~4mg/次,每日3次,口服;
②达那唑0.2mg/次,每日3次;
③丙酸睾丸酮50~100mg/次,每日或隔日1次,肌肉注射。
2、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抗原抗体反应,使脾内的红细胞破坏减少或抑制免疫复合
物激发的红细胞的免疫性破坏,并可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合并溶血或出血的患者可以应用,一般选用泼尼松40~60mg/日,2~3周后逐渐减量,可使出血症状减轻或输血次数减少。
3、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组织有抑制作用,适用于巨脾,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过高的病例。可选用马利兰2~4mg/日或羟基腺0·5~1·0/日。中药可缓解化疗出现的系列副作用。
【预后与转归】
本病进展缓慢,病程长短不一,1~20年不等,中位生存期为3~8年不等,少数人可生存10年以上,年龄超过60岁,巨脾、白细胞大于30×109/L和小于4×109/L,血红蛋白100g/L或血小板减少者、Ph(+)、--7、7q-染色体核型异常者,骨髓活检示骨髓萎缩、纤维化或硬化者,预后较差。最常见的死因为心衰,出血或血栓,反复感染和急性白血病,约20%患者最后可转化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4、吉林医学杂志发表医学论文论文可写关于哪些方面的内容?
医学论文是对医学领地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宄,表述研究成果的文章。它要求这样一些必备的条件:科学性、客观性、创见性、平易性。它的选题是论文写作的重要的第一步,有人说:“学术论文的题目选得恰当等于完成论文的一半工作。”虽然有些夸张,但包含一定的道理。因为作者对所要论述的对象,有了充分的考虑,有了充分的理解,才能确定如何来论述它。那么要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如何选题?
1 确立研究目标
由于学科门类繁多,每门学科的内容又很广泛,可选的论文题目不胜枚举。因此,只有集中于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作为研究的目标,才能找到合适的题目。单就一个科领域来讲,要想把一个问题搞深搞透,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是要付出巨大劳动的。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目标呢:①作者要对研究的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作者对某一问题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而且产生了强烈的研究欲望,这是选题的前提。②所选的题目最好是关系到千百万人的利益或为医学者所关注的问题,这一点可参考卫生部攻关计划。例如乙型肝炎的防治属于此范围。③考虑具有学术价值的题目;有些问题表面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但不知什么时候会产生出它不可估量的意义。如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④选题要新颖。所谓新颖是要选择起点较高,具有新意的题目。而使选题新颖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以便用时掌握和了解国内外在本专业中的新进展,新动向,从而达到更新知识,开拓思想的目的。只有这才能达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初学写论文常犯的毛病是选题过于宽泛,大而不当,写不出独到的东西。我认为选题时只要是独到见解,那怕是一孔之见也是值得的。
2 选题的方法
进行医学研究,就是找问题,原则是“存同求异”。求异,就是探索现成理论没有发现,没有概括,没有解释的事物。具体方法:①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这比较难,但可以从前人的理论作借鉴参考,如胎肝治疗重症肝炎就是从前人用胎肝作骨髓移植得到启发而发现的。②前人已做过的题目,有的结论不对或者还有探讨的余地。这类题目是对前人研究的发展,如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早已研究,但继续寻找有效成份,提纯就是发展性的研究。③某些问题已经很多人探讨过,但说法不一,甚至争论不休。
3 选题应注意事项
①要根据个人业务专长确定研究题目,如果不考虑这一点,看到别人搞某个问题,自己也有一知半解,于是就去凑热闹,是搞不好的。②题目宜小不宜大。题目小容易搞深搞透,题目大费时费力,甚至中途流产。用写一本书的题目来写论文,自然不容易写好,当然,如果对问题有独到见解,也可写出论文。③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如果前人的结论能站得住脚,自己的设想相反,那么可能自己设想有问题。如果结论相同应检查自己的材料,如有新的论证还足可以把它写出来,但要指出前人的研究成果。④研究生应经导师指导,少走弯路。⑤同一论题可从多角度论证。
5、白舒非的不良反应
二甲乙酰胺(DMA),本品配方中的溶剂,曾在1962年,被作为潜在的癌症化疗药物研究。在I期试验中,最大耐受剂量(MTD)为14.8g/m2/d,连用四天。按mg/m2计算,推荐剂量的每日本品中含有42%MTD的DMA。I期试验中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为肝脏毒性(表现为转氨酶SGOT升高)以及神经系统毒性(表现为幻觉)。幻觉多在DMA给药计划完成一天后发生,并伴有脑电图改变。本品推荐用于预处理方案的剂量为0.8mg/kg, 每6小时一次共16次,而DMA发生幻觉的最低剂量为上述方案中含有的DMA量的1.9倍。其他神经毒性包括嗜睡、困倦和精神错乱。但对于在本品使用中观察到的肝毒性和神经毒性,已很难确定DMA和/或其它合并用药在其中相对的作用程度。用推荐剂量方案的本品治疗,将在100%的患者中产生深度骨髓抑制,包括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贫血或血液成分联合缺乏。不良反应的主要信息来源为本品的临床试验(n=61),以及从文献中找到的高剂量口服白消安预处理随机对照试验资料。本品的临床试验:在本品的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临床试验中,所有患者均给予本品,每次0.8mg/kg,静脉滴注2小时,每6小时一次,四天内共给16次,联合给予环磷酰胺60mg/kg×2天。接受这一剂量的可评价患者中,93%在第9次给药时AUC维持在1500 M min以下,通常认为在这一水平下可使肝静脉闭塞症的发生风险最小。以下部分描述了本品临床试验中有临床意义的不良事件,不论是否由该药物引起。血液系统:在推荐剂量方案下,本品使100%的患者发生深度骨髓抑制。研究中对大多数患者进行了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防性给药;造血祖细胞输注后,中性粒细胞数恢复至≥500个/mm3的中位时间为13天,每个患者的血小板输注中位次数为6,红细胞输注中位次数为4。报告有1例(2%)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胃肠道:胃肠道毒性很常见,通常被认为与药物有关。仅少数被归入严重毒性。同种异体移植临床试验至移植后28天时,92%的患者发生轻或中度恶心,95%患者出现轻或中度呕吐,7%发生严重恶心。同种异体移植临床试验中,本品给药期间(移植前7天至移植前4天)的呕吐发生率为43%。26%患者发生3-4级口腔炎,2%患者发生3级食管炎。同种异体试验中3-4级腹泻的发生率为5%,轻中度腹泻的发生率为75%。轻中度便秘发生于38%的患者,8%患者出现肠梗阻且其中2%为重度。44%患者报告了轻中度消化不良。2%患者出现呕血。2%患者发生胰腺炎。24%患者有轻中度直肠不适。重度厌食见于21%患者而轻中度见于64%患者。肝脏: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试验中,高胆红素血症发生于49%的患者。移植28天内有30%患者出现3/4级高胆红素血症,其中的5%为威胁生命的。6名患者的高胆红素血症与移植物抗宿主病有关,5名则与肝静脉闭塞症有关。SGPT升高的3/4级升高见于7%患者。15%患者有轻中度碱性磷酸酶升高。12%患者发生轻中度黄疸,6%患者出现肝脏肿大。肝静脉闭塞症:已知肝静脉闭塞症(HVOD)是移植前预处理的一种潜在并发症。参加同种异体研究的61名患者有5名(8%)发生HVOD,其中2名为致死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同种异体研究中,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于18%的患者(11/16);3%为重度,15%为轻中度。有3例(5%)因GVHD而死亡。水肿:79%患者出现某种形式的水肿,高血容量或体重增加;所有事件均报告为轻中度。感染/发热:51%的患者经历过1次或多次感染。1名患者患致死性肺炎,而3%患者的肺炎是威胁生命的。80%患者出现发热,78%为轻中度,3%为重度。46%患者曾有寒战。心血管系统:44%患者报告了轻中度心动过速。7名患者(11%)首次报告于本品给药期间。其他的心律失常均为轻中度,包括心律不齐(5%)、房颤(2%)、室性早搏(2%)和III度传导阻滞(2%)。轻或中度血栓形成见于33%患者,所有病例均与中央静脉导管有关。36%患者报告了高血压,其中3/4级为7%。11%患者报告了低血压,3%患者为3/4级。25%患者报告有轻度的血管扩张(潮红或热性红斑)。其它心血管事件还包括心肌肥大(5%)、轻度的心电图异常(2%)、3/4级左心衰竭(1名患者,2%),中度的心包积液(2%)。这些事件大多是在用环磷酰胺后报告的。肺: 25%患者发生轻度或中度呼吸困难,2%发生重度呼吸困难。1名患者(2%)出现重度过度通气;另2名患者(3%)则为轻中度。分别有44%和28%的患者报告了轻度鼻炎和轻中度咳嗽。25%患者报告了轻度鼻出血。同种异体研究中,3名患者(5%)被证实发生肺泡出血,这3人均需机械通气支持,最终均死亡;另1名患者,经电子胸腔镜楔形活检发现非特异性肺间质纤维化,并于移植后98天死于呼吸衰竭。其它肺不良事件均为轻或中度,包括咽炎(18%)、呃逆(18%)哮喘(8%)、肺不张(2%)、胸腔积液(3%)、低氧血症(2%)、咯血(3%)和鼻窦炎(3%)。神经系统:报告最多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事件为:失眠(84%),焦虑(75%),眩晕(30%)和抑郁(23%);除1名患者(1%)发生重度失眠之外,上述不良反应均为轻或中度。1名患者(1%)在HVOD继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终末期,出现威胁生命的大脑出血和昏迷。其他重度不良事件包括:谵妄(2%),骚动不安(2%)和脑病(2%)。精神错乱的总发生率为11%,5%患者报告发生幻觉。同种异体研究中出现谵妄和幻觉的患者,其精神错乱发生在本品给药完成时。在本品同种异体临床研究中,困倦总发生率为7%,嗜睡发生率为2%。自身移植研究中,尽管给予了苯妥因预防,仍有1名患者在环磷酰胺给药时出现癫痫发作。肾:21%患者血清肌酐轻中度升高。3%患者BUN升高,而3/4级升高的患者达2%。7%患者有排尿困难,15%有少尿,8%出现血尿。在同种异体临床试验中,有4例(7%)3/4级的出血性膀胱炎。皮肤:报告有皮疹(57%)和瘙痒(28%),两类事件绝大部分为轻度。15%的患者轻度脱发,2%为中度脱发。10%患者报告了轻度疱疹,8%有轻中度斑丘疹。10%患者出现大疱,5%出现剥脱性皮炎。红斑结节见于2%患者,痤疮见于7%患者,8%患者发生皮肤褪色。代谢:67%患者出现高血糖,3/4级高血糖见于15%患者。77%患者有轻中度低镁血症;轻中度低钾血症有62%,而重度低钾有2%;轻中度低钙为46%,重度低钙有3%,轻中度低磷有17%,低钠血症有2%。其他:报告的其它不良事件包括:头痛(轻中度46%,重度5%)、腹痛(轻中度69%,重度3%)、虚弱(轻中度49%,重度2%)、非特异性疼痛(轻中度43%,重度2%)、过敏反应(轻中度24%,重度2%)、注射部位炎症(轻中度25%)、注射部位疼痛(轻中度15%)、胸痛(轻中度26%)、背痛(轻中度23%)、肌肉痛(轻中度16%)、关节痛(轻中度13%)以及听力障碍(3%)。死亡:同种异体移植研究中,至移植后28天内发生2例死亡;另有6例死亡在移植后29天至移植后100天期间发生。口服白消安文献综述。通过查阅文献,找出四项相关随机对照研究,评价了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时,含高剂量口服白消安的预处理方案(见“临床研究”)。下表4总结了这些试验中报道的安全性结果,试验人群患各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6、生物基因工程综述报告.(4个实例约600字+归纳主要内容200字+自己观点)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 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 将不同来源的基因(DNA分子),按预先设计的蓝图, 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 然后导入活细胞, 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 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什么是基因工程?【简介】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和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共同组成了生物工程。 所谓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于本世纪70年代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一般来说,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工程,它是用人为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遗传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 这个定义表明,基因工程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首先,外源核酸分子在不同的寄主生物中进行繁殖,能够跨越天然物种屏障,把来自任何一种生物的基因放置到新的生物中,而这种生物可以与原来生物毫无亲缘关系,这种能力是基因工程的第一个重要特征。第二个特征是,一种确定的DNA小片段在新的寄主细胞中进行扩增,这样实现很少量DNA样品"拷贝"出大量的DNA,而且是大量没有污染任何其它DNA序列的、绝对纯净的DNA分子群体。科学家将改变人类生殖细胞DNA的技术称为“基因系治疗”(germlinetherapy),通常所说的“基因工程”则是针对改变动植物生殖细胞的。无论称谓如何,改变个体生殖细胞的DNA都将可能使其后代发生同样的改变。
迄今为止,基因工程还没有用于人体,但已在从细菌到家畜的几乎所有非人生命物体上做了实验,并取得了成功。事实上,所有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都来自一种细菌,其DNA中被插入人类可产生胰岛素的基因,细菌便可自行复制胰岛素。基因工程技术使得许多植物具有了抗病虫害和抗除草剂的能力;在美国,大约有一半的大豆和四分之一的玉米都是转基因的。目前,是否该在农业中采用转基因动植物已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支持者认为,转基因的农产品更容易生长,也含有更多的营养(甚至药物),有助于减缓世界范围内的饥荒和疾病;而反对者则认为,在农产品中引入新的基因会产生副作用,尤其是会破坏环境。
诚然,仍有许多基因的功能及其协同工作的方式不为人类所知,但想到利用基因工程可使番茄具有抗癌作用、使鲑鱼长得比自然界中的大几倍、使宠物不再会引起过敏,许多人便希望也可以对人类基因做类似的修改。毕竟,胚胎遗传病筛查、基因修复和基因工程等技术不仅可用于治疗疾病,也为改变诸如眼睛的颜色、智力等其他人类特性提供了可能。目前我们还远不能设计定做我们的后代,但已有借助胚胎遗传病筛查技术培育人们需求的身体特性的例子。比如,运用此技术,可使患儿的父母生一个和患儿骨髓匹配的孩子,然后再通过骨髓移植来治愈患儿。
随着DNA的内部结构和遗传机制的秘密一点一点呈现在人们眼前,特别是当人们了解到遗传密码是由 RNA转录表达的以后,生物学家不再仅仅满足于探索、提示生物遗传的秘密,而是开始跃跃欲试,设想在分子的水平上去干预生物的遗传特性。 如果将一种生物的 DNA中的某个遗传密码片断连接到另外一种生物的DNA链上去,将DNA重新组织一下,就可以按照人类的愿望,设计出新的遗传物质并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这与过去培育生物繁殖后代的传统做法完全不同。 这种做法就像技术科学的工程设计,按照人类的需要把这种生物的这个“基因”与那种生物的那个“基因”重新“施工”,“组装”成新的基因组合,创造出新的生物。这种完全按照人的意愿,由重新组装基因到新生物产生的生物科学技术,就称为“基因工程”,或者说是“遗传工程”。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 基因工程步骤
1.获取目的基因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一步。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二步,也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三步。
4.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与鉴定才能知道。这是基因工程的第四步工作。
基因工程的前景科学界预言,21世纪是一个基因工程世纪。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对生物遗传作人为干预,要认识它,我们先从生物工程谈起:生物工程又称生物技术,是一门应用现代生命科学原理和信息及化工等技术,利用活细胞或其产生的酶来对廉价原材料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提供大量有用产品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生物工程的基础是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科学和信息科学。生物工程的主要产品是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发酵产品,例如生化药物、化工原料、能源、生物防治剂以及食品和饮料,还可以为人类提供治理环境、提取金属、临床诊断、基因治疗和改良农作物品种等社会服务。
生物工程主要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等5个部分。其中基因工程就是人们对生物基因进行改造,利用生物生产人们想要的特殊产品。随着DNA的内部结构和遗传机制的秘密一点一点呈现在人们眼前,生物学家不再仅仅满足于探索、提示生物遗传的秘密,而是开始跃跃欲试,设想在分子的水平上去干预生物的遗传特性。
美国的吉尔伯特是碱基排列分析法的创始人,他率先支持人类基因组工程 如果将一种生物的DNA中的某个遗传密码片断连接到另外一种生物的DNA链上去,将DNA重新组织一下,不就可以按照人类的愿望,设计出新的遗传物质并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吗?这与过去培育生物繁殖后代的传统做法完全不同,它很像技术科学的工程设计,即按照人类的需要把这种生物的这个“基因”与那种生物的那个“基因”重新“施工”,“组装”成新的基因组合,创造出新的生物。这种完全按照人的意愿,由重新组装基因到新生物产生的生物科学技术,就被称为“基因工程”,或者称之为“遗传工程”。
人类基因工程走过的主要历程怎样呢?1866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神父发现生物的遗传基因规律;1868年,瑞士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发现细胞核内存有酸性和蛋白质两个部分。酸性部分就是后来的所谓的DNA;1882年,德国胚胎学家瓦尔特弗莱明在研究蝾螈细胞时发现细胞核内的包含有大量的分裂的线状物体,也就是后来的染色体;1944年,美国科研人员证明DNA是大多数有机体的遗传原料,而不是蛋白质;1953年,美国生化学家华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宣布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果,奠下了基因工程的基础;1980年,第一只经过基因改造的老鼠诞生;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诞生;1999年,美国科学家破解了人类第 22组基因排序列图;未来的计划是可以根据基因图有针对性地对有关病症下药。
人类基因组研究是一项生命科学的基础性研究。有科学家把基因组图谱看成是指路图,或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也有科学家把基因组图谱比作字典,但不论是从哪个角度去阐释,破解人类自身基因密码,以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其应用前景都是极其美好的。人类10万个基因的信息以及相应的染色体位置被破译后,破译人类和动植物的基因密码,为攻克疾病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将成为医学和生物制药产业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源泉。美国的贝克维兹正在观察器皿中的菌落,他曾对人类基因组工程提出警告。
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都与基因有关。依据已经破译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这些基因并针对相应的病变区位进行药物筛选,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识来设计新药,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补或替换这些病变的基因,从而根治顽症。基因药物将成为21世纪医药中的耀眼明星。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筛选和研制新药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利用基因进行检测、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样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样。明显的例子有,同为吸烟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有人则不然。医生会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使其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最大可能地预防疾病。
人类基因工程的开展使破译人类全部DNA指日可待。 基因工程将破译DNA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基因工程的突破将帮助人类延年益寿。目前,一些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已突破80岁,中国也突破了70岁。有科学家预言,随着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顽症的有效攻克,在2020至2030年间,可能出现人口平均寿命突破100岁的国家。到20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到90至95岁。
人类将挑战生命科学的极限。1953年2月的一天,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宣布:我们已经发现了生命的秘密。他发现DNA是一种存在于细胞核中的双螺旋分子,决定了生物的遗传。有趣的是,这位科学家是在剑桥的一家酒吧宣布了这一重大科学发现的。破译人类和动植物的基因密码,为攻克疾病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开拓了广阔的前景。1987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目标是确定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确定人的基因在23对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查清每个基因核苷酸的顺序,建立人类基因库。1999年,人的第22对染色体的基因密码被破译,“人类基因组计划”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四分之一世纪里,科学家们就可能揭示人类大约5000种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从而为癌症、糖尿病、心脏病、血友病等致命疾病找到基因疗法。
继2000年6月26日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之后,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2001年2月12日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这次公布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是在原"工作框架图"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类和排列后得到的,它更加准确、清晰、完整。人类基因组蕴涵有人类生、老、病、死的绝大多数遗传信息,破译它将为疾病的诊断、新药物的研制和新疗法的探索带来一场革命。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的公布将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随着新的世纪进入新的纪元。
克隆羊多利 基因工程在20世纪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至少有两个有力的证明。一是转基因动植物,一是克隆技术。转基因动植物由于植入了新的基因,使得动植物具有了原先没有的全新的性状,这引起了一场农业革命。如今,转基因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如抗虫西红柿、生长迅速的鲫鱼等。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首是克隆羊的诞生。这只叫“多利”母绵羊是第一只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哺乳动物,它完全秉承了给予它细胞核的那只母羊的遗传基因。“克隆”一时间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尽管有着伦理和社会方面的忧虑,但生物技术的巨大进步使人类对未来的想象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基因工程大事记
1860至1870年 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概念,并总结出孟德尔遗传定律。
1909年 丹麦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约翰逊首次提出“基因”这一名词,用以表达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概念。
1944年 3位美国科学家分离出细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并发现DNA是携带生命遗传物质的分子。
1953年 美国人沃森和英国人克里克通过实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
1969年 科学家成功分离出第一个基因。
1980年 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世界第一个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小鼠。
1983年 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世界第一个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
1988年 K.Mullis发明了PCR技术。
1990年10月 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8年 一批科学家在美国罗克威尔组建塞莱拉遗传公司,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展开竞争。
1998年12月 一种小线虫完整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工作宣告完成,这是科学家第一次绘出多细胞动物的基因组图谱。
1999年9月 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中国是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6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惟一发展中国家。
1999年12月1日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宣布,完整破译出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地完成人体染色体完整基因序列的测定。
2000年4月6日 美国塞莱拉公司宣布破译出一名实验者的完整遗传密码,但遭到不少科学家的质疑。
2000年4月底 中国科学家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完成了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
2000年5月8日 德、日等国科学家宣布,已基本完成了人体第21对染色体的测序工作。
2000年6月26日 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标志着人类在解读自身“生命之书”的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0年12月14日 美英等国科学家宣布绘出拟南芥基因组的完整图谱,这是人类首次全部破译出一种植物的基因序列。
2001年2月12日 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科学家首次公布人类基因组草图“基因信息”。
7、骨髓纤维化症,怎样治疗??有什么好办法@!
朋友你好,以下是我找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开心快乐每一天!
这是一种慢性的,通常是原发性的疾病.其特点是骨髓纤维变性,脾肿大,同时有白红系原始细胞增多性贫血,伴有泪珠状红细胞.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本病原因不明.可并发于慢性髓(粒)细胞性白血病(CML),亦可见于15%~30%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病人.类似于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综合征亦曾见于各种癌肿,感染和接触某些毒素以后(表130-5).恶性或急性骨髓纤维化(通常是一种变异型)呈迅速进行性恶化的病程,事实上这可能是真正的巨核细胞白血病.
典型的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的发病高峰在50~70岁,从估计的发病时起算中位存活期为10年.根据G6PD同工酶和染色体异常的研究,提示本病发生了异常的髓系干细胞的克隆增生.通过对骨髓移植后的骨髓成纤维细胞的研究分析,已证实骨髓成纤维细胞不是从同一造血细胞系中产生的,因而一般认为本病的主要特点是属于对原发病的反应性表现的一种并发症.
症状和体征
疾病早期,病人可无症状.在常规体检中可能发现脾肿大或血象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全身不适,体重减轻以及脾肿大或梗塞所造成的症状.50%的病人可出现肝肿大.淋巴结肿大虽可发生,但不典型.
诊断
血细胞的改变是不一致的.通常都有贫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红细胞为正常大小,正色素性.但有轻度的异型红细胞症,网织红细胞增多,以及多染性细胞增多,外周血中可发现有核红细胞.晚期病人,红细胞严重畸形和呈泪珠状,这些异常表现足以提示本诊断.
白细胞计数通常增加,但极其多变.在大多数病人可见未成熟粒细胞,原始白细胞的出现未必表明已转变成急性白血病.血小板数开始阶段也可能增高,正常或降低,但是当疾病进展时往往出现血小板减少.
骨髓穿刺常干抽.要作骨髓组织活检才能查出纤维化.由于纤维化不是均匀分布的,如果第一次活检还不能作出诊断,对疑有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病人应在不同部位重复作组织活检.
治疗
尽管干扰素-α对本病有效,然而尚无一种疗法能使基本病程逆转或得到控制.治疗只是针对并发症.雄激素,脾脏切除,化疗(羟基脲)和放射疗法都曾用以缓解病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比贫血程度相对要低的患者,皮下注射红细胞生成素可减少输入红细胞.对严重贫血患者主要疗法是输红细胞.对病情进展快的年轻病例,应考虑异基因骨髓移植.
一、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涂片镜检,ALP染色
骨髓穿刺及活检
病理特殊染色
骨髓检查、X线
细胞遗传学检查(ph+)
二、 诊断
脾肿大。
可有贫血,外周血涂片可有幼红、幼粒细胞、泪滴关红细胞。
骨髓多次“干抽”或是“增生低下”。
肝脾、淋巴结病理显示:胶原纤维或/网状纤维明显增生。
骨髓活检病理显示:胶原纤维或/和网状纤维明显增生。
上述标准必须具备第5项,加上其他4项中任2项。并能排除继发性骨髓纤维化者,可诊断。
三、 治疗
综合治疗,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仅观察不用治疗
贫血:输血、雄性激素。
高代谢表现:可用瘤可宁、羟基脲、皮质激素。
少数可切脾
1)切脾指征
①脾大产生机械压迫或疼痛。
②严重溶血
③脾亢所致严重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
2)脾切除禁忌症:骨髓造血严重低下。此外,切脾术后Plt可能继发增加,也可致肝脏迅速肿大伴有疼痛,亦必须考虑。
脾区放疗:低剂量脾区放疗(25-50rad/d),在部分病例可控制脾大所致疼痛及髓外造成血。
免疫调节剂(如a-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3次/周)或罗钙全(0.25~0. 5mg/d)
四、 疗效标准
好转:无临床症状,脾比原有大小缩小1/2以上,Hb,WBC,Plt达正常范围。外周血无幼粒红细胞,骨髓增生正常。
进步: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脾较疗前缩小,但不到原来1/2,Hb,W BC,Plt至少1项达正常范围,外周血幼粒、幼红细胞较疗前减少1/2以上。
无效:未达进步标准者。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18岁,江苏人。因“头晕、乏力3个月,间歇性发热20天”于2001年7月6日入院。
患者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自觉头晕、乏力,家人发现其面色苍黄,当时未予重视。20天前开始反复畏寒发热,体温波动于38℃~41℃之间,无明显的咽痛、咳嗽、腹痛、腹泻及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当地医院查外周血象示三系细胞下降:Hb 36g/L
8、长春哪家医院治疗荨麻疹效果好
荨麻疹的发病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某些食物可能是诱因。例如鱼虾海鲜,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剂的罐头、腌腊食品、饮料等都可诱发荨麻疹。另外,过于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会降低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因而产生蛋白胨和多肽,增加人体过敏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