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是什么
2、最简单猪骨髓汤的做法
猪骨髓是动物器官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其中造血干细胞就由猪骨髓供应,俗话说骨髓补血。其实猪骨髓不仅味道好,营养价值也确实是很丰富的。猪骨髓,就是猪的骨髓或者脊髓,富含磷脂,食用过后对于人体大脑的好处比较多,是一种难得的常见的补品。

猪骨髓汤
猪骨髓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也具有滋阴补肾、填髓补髓之功效,通常情况下适于肾阴虚症型骨质增生症,包括头晕、耳鸣、腰酸背痛、肢体麻木影响活动等等症状的患者食用。相信说到吃的东西,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想问应该怎样吃。猪骨髓一般会被用来煮汤,通过一些中药的配合,能够很好的发挥猪骨髓的药用价值。

猪骨汤
由于猪骨髓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与对人体较好的食用功效。因此猪骨髓渐渐地被广大家庭所利用,成为很多家庭日常生活中饭桌上的必备食品。可是也有一些人不知道猪骨髓怎么做好吃。其实猪骨髓炖汤更能较好地保存本身的营养价值。那么应该如何炖猪骨髓呢?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炖猪骨髓的方法吧。

猪骨髓汤
主料:猪骨髓150g、猪瘦肉50g、银耳1/4朵、胡萝卜1/2个、枸杞适量、姜3片、带皮大蒜子1瓣、料酒1汤匙、盐适量、鸡精少许
步骤:
1. 银耳用水泡发,洗净切小块,胡萝卜去皮洗净切小块

猪骨髓汤的做法
2. 猪肉洗净切片,加少许盐,料酒抓匀,姜切片

猪骨髓汤的做法
3. 骨髓洗净放入开水烫一下

猪骨髓汤的做法
4. 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

猪骨髓汤的做法
5. 把银耳,胡萝卜,肉片,骨髓,姜片,枸杞,带皮的蒜瓣,放入炖盅,加入料酒和适量清水

猪骨髓汤的做法
6. 盖上盖子放入电压力锅隔水蒸,摁煮饭键即可

猪骨髓汤的做法
7. 出锅加少许盐,鸡精调味即可

猪骨髓汤的做法
小贴士:
炖骨髓或猪脑汤里放一颗带皮的蒜瓣可以更好的去除腥味
猪骨髓的饮食禁忌
相信大家都对猪骨髓有着一定的了解,知道猪骨髓是一种极具有营养价值和食用功效的食物之一。可是任何食物都是有着食物本身的饮食禁忌的,而营养丰富的猪骨髓也不例外,猪骨髓也有着它的饮食禁忌。那么猪骨髓的饮食禁忌是什么呢?猪骨髓的饮食禁忌有哪些呢?针对大家的这一系列问题,小编接下来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关于猪骨髓的饮食禁忌吧。

猪骨髓汤
1、猪骨髓最好与豆类食物搭配,因为豆制品中含有大量卵磷脂,可以乳化血浆,使胆固醇与脂肪颗粒变小,悬浮于血浆中而不向血管壁沉积,能防止硬化斑块的形成。猪骨髓不宜在猪刚被屠杀后煮食,食用前不宜用热水浸泡,在烧煮过程中忌加冷水,忌食用猪油渣。
2、食用猪骨髓时禁忌大量饮茶。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会与蛋白质合成具有收敛性的鞣酸蛋白质,使肠蠕动减慢,延长粪便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不但易造成便秘,而且还增加了人体对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的吸收,影响健康。
3、骨髓 有什么用 它是液体??和血液一样吗??
骨髓bone marrow是液状柔软的富于血管的造血组织,隶属于结缔组织。存在于长骨骨髓腔及各种骨骨松质的的网眼中。
在胚胎时期和婴幼儿,所有骨髓均有造血功能,由于含有丰富的血液,肉眼观呈红色,故名红骨髓。约从六岁起,长骨骨髓腔内的骨髓逐渐为脂肪组织所代替,变为黄红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仅存于骨松质的网眼内。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严重贫血时,黄骨髓能“见风使舵、摇身一变”,成为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约占体重的4%-6%,是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骨髓分为红骨髓(red bone marrow)和黄骨髓(yellow bone marrow)。胎儿及婴幼儿时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大约从5岁开始,长骨干的骨髓腔内出现脂肪组织,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即为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约各占一半。红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骺端的骨松质中,造血功能活跃。黄骨髓内仅有少量的幼稚血细胞,故仍保持着造血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可转变为红骨髓进行造血。
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1.造血组织 主要由网状结缔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网孔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以及少量造血干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
目前认为,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也就是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ctive microenvironment)极为重要。骨髓造血诱导微环境包括骨髓神经成分、微血管系统及纤维、基质以及各类基质细胞组成的结缔组织成分。基质细胞(stromal cell)是造血微环境中的重要成分,包括有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窦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等。一般认为,骨髓基质细胞不仅起支持作用,并且分泌体液因子,调节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发育中的各种血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幼稚红细胞常位于血窦附近,成群嵌附在巨噬细胞表面,构成幼红细胞岛(erythroblastic islet)(图5-9);随着细胞的发育成熟而贴近并穿过血窦内皮,脱去胞核成为网织红细胞。幼稚粒细胞多远离血窦,当发育至晚幼粒细胞具有运动能力时,则借其变形运动接近并穿入血窦。巨核细胞常常紧靠血窦内皮间隙,将胞质突起伸入窦腔,脱落形成血小板。这种分布状况表明造血组织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微环境造血诱导作用。
2.血窦 由动脉毛细血管分支而成。血窦腔大而迂曲,最终汇入骨髓的中央纵行静脉。血窦形状不规则。窦壁衬贴有孔内皮,内皮基膜不完整,呈断续状。基膜外有扁平多突的周细胞覆盖,当造血功能活跃,血细胞频繁穿过内皮时,覆盖面减小。血窦壁周围和血窦腔内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吞噬清除血流中的异物、细菌和衰老死亡血细胞的功能。
4、骨折外固定架钉道处的肉窜动正常吗?良性骨髓炎手术后不久骨折了,做的外固定架,可钉道的地方一动肉好像
这种情况可以用中医保守治疗的,患者是哪个部位的骨髓炎呢?现在病情怎么样呢?开始治疗了吗?
5、念佛观想的问题!
选好一个你喜欢的佛像,就挂在你念佛的对面,每每念佛时便仔细观看,
久之即印入心中,而后,到了任何时间地点每当念佛时都能随时忆起佛
的相貌。另,重点之重点:当睡觉做梦时也能念佛,忆佛相貌时,念佛
法门已有基础。
普通人修行,离不开相,也就是佛像。若真正到了可以离相的境界,
那时有像无像便无所谓了。
在行者还没有和佛 菩萨相应以前,还是以有像为台阶来修行。
先修有 后修无。
6、骨髓是什么?
骨髓bone marrow是液状柔软的富于血管的造血组织,隶属于结缔组织。存在于长骨骨髓腔及各种骨骨松质的的网眼中。
在胚胎时期和婴幼儿,所有骨髓均有造血功能,由于含有丰富的血液,肉眼观呈红色,故名红骨髓。约从六岁起,长骨骨髓腔内的骨髓逐渐为脂肪组织所代替,变为黄红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仅存于骨松质的网眼内。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严重贫血时,黄骨髓能“见风使舵、摇身一变”,成为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约占体重的4%-6%,是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骨髓分为红骨髓(red bone marrow)和黄骨髓(yellow bone marrow)。胎儿及婴幼儿时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大约从5岁开始,长骨干的骨髓腔内出现脂肪组织,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即为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约各占一半。红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骺端的骨松质中,造血功能活跃。黄骨髓内仅有少量的幼稚血细胞,故仍保持着造血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可转变为红骨髓进行造血。
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1.造血组织 主要由网状结缔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网孔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以及少量造血干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
目前认为,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也就是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ctive microenvironment)极为重要。骨髓造血诱导微环境包括骨髓神经成分、微血管系统及纤维、基质以及各类基质细胞组成的结缔组织成分。基质细胞(stromal cell)是造血微环境中的重要成分,包括有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窦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等。一般认为,骨髓基质细胞不仅起支持作用,并且分泌体液因子,调节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发育中的各种血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幼稚红细胞常位于血窦附近,成群嵌附在巨噬细胞表面,构成幼红细胞岛(erythroblastic islet)(图5-9);随着细胞的发育成熟而贴近并穿过血窦内皮,脱去胞核成为网织红细胞。幼稚粒细胞多远离血窦,当发育至晚幼粒细胞具有运动能力时,则借其变形运动接近并穿入血窦。巨核细胞常常紧靠血窦内皮间隙,将胞质突起伸入窦腔,脱落形成血小板。这种分布状况表明造血组织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微环境造血诱导作用。
2.血窦 由动脉毛细血管分支而成。血窦腔大而迂曲,最终汇入骨髓的中央纵行静脉。血窦形状不规则。窦壁衬贴有孔内皮,内皮基膜不完整,呈断续状。基膜外有扁平多突的周细胞覆盖,当造血功能活跃,血细胞频繁穿过内皮时,覆盖面减小。血窦壁周围和血窦腔内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吞噬清除血流中的异物、细菌和衰老死亡血细胞的功能。
http://www.zgxl.net/sljk/imgbody/gu3.jpg
7、怎样才能让卤肉香味深入骨髓
一般酒店的卤水 都是将卤菜卤到八成熟
然后离火 焖半个小时 再打捞出来
这样一般 比较入味 并且里外都飘香
给你推荐一篇做正宗的卤水的文章
全程手把手教你做正宗卤水
http://www.gongchu.com/article/200804/471.html
8、求林清玄散文的读书笔记,大概初三的水平就够了,要求:散文片段摘抄,心得体会,两样一共1000字
林清玄说禅之二·香水海
小麻雀的歌声
如果我们有更体贴的心就能更进入万物的内在,如果我们的心有如镜子般明澈,我们就能照见众生平等、皆有佛性、遍及法界的真实了。
一个人离开了心的沉浮,得到平等安祥的状态,叫做“等”。
一个人能将心专止于一境不散乱,到心一境性时,叫做“持”。
真正的定,是不管外在环境有多少波动,都可以把心专止在安定自在的情况。
一个人走向修行之路,最要紧的是要认识佛性不假外求,其次是要落实到生活,再来就是要“乐于道”,要“安之若素”,要“踊跃欢喜”。
今生今世
在禅师眼里,唯有顿悟本心才是最重要的,一旦顿悟本心,就可以打破法界的障碍,达到事事无碍的境界。
道并不远,道是在我们站着的地方,圣也不远,圣在我们有体验的地方。
禅宗的实践与思维,不只是打破了今生与来世的通道,也打通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融合,打通了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灵的界限,对于人类文化,确有真实的贡献。
现代人的禅
现代人因于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受制于复杂的政治经济体制、家庭社会的变迁等等,已经变得支离破碎,逐渐失去了生命深处中尽情悲哀和尽情欢乐的能力,失去了与自然界的联系,失去了统一与和谐的心。
一粒米大于须弥山
一粒米在饭碗里很小,可是整碗饭就是由一粒粒的米组成的,一粒米作为种子,一年后可以长满整个稻田,所以,一粒米也是很大的。
知道一是深远的,就知道“一时之间”便是“无量劫”,可以使我们当下无碍,得到圆融的智慧。
知道一是广大的,就知道遍一切处都有禅心,烧香散花,无非中道,修禅诵经,尽是真如。
一粒粟中藏世界
禅心正是如此,妙在一个“转”字,在绝处里逢生,在一片寂静里活泼盎然,在枯木严冬里充满生机,这都是转。在生命的困境中,在无可奈何的时候,转一转吧!
如果没有明天
感到日子没有变化,可能是来自生活的不能专注、不肯承担,因此就会失去对今天、甚至当时当刻的把握了,可悲的是,不能专注把握此刻的人,也肯定是不能把握将来的。
真正的生命风格,是对现今的专注,而不是去描述它。
如果我在这世上没有明天,这是禅者的用心,一个人唯有放下现在心、过去心、未来心,才会有真切的承担呀!
大生大死
要解决生死问题,有两个方法,一是“自看智慧”,二是进而“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唯有生起智慧的人,才能对生死有自在潇洒的态度,也唯有证得本心的人,才能不被生死所拘。
修行者的目的是要拔除生死的根源,经幻化之身走向清静之路。
禅的生死是“大生大死”,是把轮回看作真正的死,但这死与生并无差别,如果一个人能深透生命的本体,就可以知道生死不在停止呼吸那一刻才有,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生,每分每秒都在死,一个人要“无死”,就要先“无生”,从这里我们知道:有生就有死,无生就无死。
我们这一个时刻站立着的活生生的生命,其实是每一刻都被以前的死和以后的死切断了,这使我们生死无穷,这便是“大死”。当我们看见无边际的大死,而由内在领悟,就会使我们通过对“大死”领悟,同时对“大生”的领悟也就展现了。
因为,领悟到“大死”就是对无穷生死整体的觉照,这种觉照,使我们克服死亡的问题,得到“大生”,同时实现生的无穷性,生死之无穷痛苦,在刹那间就截断了。
以寻死之心活着
很少人能理解到:“有着崇高超越的心情,自己的行为思想会随之崇高,所面对的世界也都变得崇高清静了。”也很少人能理解到:“人们承受的麻烦、挣扎、焦虑、艰难,都是背负自我执著的外壳。”因此人人都想转动世界来使自己得到世俗的成功,却很少愿意转动心灵来得到俗情的超越。
我们太执著于所习惯的世界,即使饱受折磨,也不愿全盘放下,因此新世界就不会展开了。
所谓“新世界”,就是自由的心、自觉的意识,由“打落桶底”、“以寻死的心情活着”而生起的。
文天祥在被围城时曾说:“存心时时可死,行事步步求生。”此所以他能在最后写出动人心魄的《正气歌》,人生没有什么可悲,可悲的是自断生路,失去了转动超越的心,试着转一个圈子吧!以寻死的心情活着,就没有不能走过的难关!
茶禅一味
对庸俗以黄金为贵的人,可能把禅心茶道看成黄叶一文不值,而对清越高迈的人,一壶好茶比黄金为贵,更不用说茶里有觉悟与菩提之思了。
坐与禅
坐与禅虽然没有绝对的关系,却是重要的相对关系,这相对关系的逻辑是:“长久不打坐的人不一定能悟道,悟道的人也不一定非打坐不可。但是,打坐是开悟的重要手段,大部分开悟者因精进的打坐而得以证道。”
智者大师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明坐禅的十种利益:具缘、呵欲、弃盖、调和、方便、正修、善发、觉魔、治病、证果。简单来说,坐禅可以让我们证果,在证果的过程中,可以令我们亲近善知识,减轻欲念,破除贪嗔痴慢疑五盖,调和身心气息,发起方便的巧慧,使修行精进,降伏魔事,治疗疾病等等。
鸟飞如鸟
把什么都拿来和禅牵扯,会使禅走入世俗功利之路;而把禅看成能松弛紧张,则使禅简单化与实用化,忘失了禅活泼的生命,与解脱生死的根本意义。
日本成为经济、文化强国,与禅风盛行、民心安定极有关系,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道”,使一切都有了提升、转化、清净的可能,不但使俗务得以发展,社会秩序与轨道也得以建立。更重要的是,他们使禅学、禅定、禅公案都带有积极、快乐、幸福的色彩,使人觉得禅是可亲的、有希望的、值得寻求的。
禅有向上一路,要做一个永远的行者,得到金刚不动的大安顿,才不愧是祖师后人。
只管去行
若以“戒定慧”三学和“闻思修”三慧来看,现代人普遍的慧解强、定力弱、戒心薄,以及普遍的闻慧广、思慧浅、修慧浮。
修行者在态度上该奋力实践,在方法上则要念念分明,要有把自己的习惯、环境、身心做大翻转的准备。这种翻转是:“第一叫你去行,第二叫你去行!日日夜夜叫你去行,处处在在叫你去行!”
一行天下无难事!
在生活里的锋刀与毒药很多,都是学问、知识、资讯不能解决的,如果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追求这些不断在变动的东西,就像到海里去算沙子有多少一样,只是徒生烦恼罢了!
力耕是我的态度,安顿身心是我的目标,不管学什么,就是去行!只管去行!
自由之灯
一个人如果心地不明白,有好眼睛好灯笼都没有什么用。“禅”这个字拆开来正是“单示”,是简单的表示、单纯的心地,也就是心里明明白白的意思。
心里明明白白就是“平常心”,也就是“超圣入凡”。
因此,修习禅法的人,并不是说他会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而是说他在面对事情与境界上,比一般人明晰、能以空明的态度来对待。
因为平常心地,才能对一切苦难、横逆、委屈淡然处之,甚而超越它,转为解脱的良药和成就的资粮。
心里怎么样才能明明白白呢?一是在因缘生起时,承提。二是在因缘过去时,放下。这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意。
禅道并不否定命运,甚至是尊重一切自然法则的,但更强调创造的自由,命运虽是一块大石压得我们不能喘气,由于能够放下,所以能“随缘而往”,由于能够承担,所以能“随处为生”。
命运,是我们的“自然生命”;自由,是我们的“理想生命”。禅者利用超越、转化、平常的态度,使自然呈现为合乎理想的境地,因禅宗不是“宿命论者”,而是“自由论者”。
平静不动不是屈服或顺从,而是放开胸怀来看待,因为胸怀无限地放开,便能无限地接纳,更能得到空性的自由。
禅心之灯,即是自由之灯,是即使走在夜暗无人的路上,也可以安心前进,而且一旦点燃更永不熄灭。有时候会跌倒,有时候会刺伤,有时候会流血流泪,然而只要我们的火眼里有金睛,能穿透命运终究的表相,就可以无碍了。
凡事包容
一个人学习禅道,要先学习一种自由豁达、开放包容的心胸,然后才能逐渐超越,找到心灵真实的安顿,在终极之处,才可能明见自性。禅要超越形象、体用、凡圣、主客、是非、知见、言语、时空、乃至于生死,因此在我们没有彻底明见实相之前,所有的辩论都正好是束缚我们的绳索。
禅不分别知见,并不表示是毫无知觉的,只是在知觉上不起知见罢了。
佛无今古,人的佛性何有高下之分?在禅师的眼中,佛、菩萨、上帝、天神、耶稣、我、众生的佛性都是平等没有分别之见的。
开悟第一
如果“明师一点”就可以让人开悟解脱,那么二祖慧可不必断臂求法,赵州不秘踏破草鞋、坐破蒲团,智慧高超的祖师们不必经历千辛万苦了。
有一个学禅的人要牢牢记住的观点是:开悟是自己的事,解脱是自己的事。如果把开悟、解脱交给师父,那不产禅,而是外道。
开悟是最重要的,也可以说禅是因悟而成立的,没有悟,就没有禅!
开悟是在开些什么呢?最简单的说法是“唤起佛性”,或者说是“般若智慧的觉醒”,是“现起般若波罗蜜”。
“悟的准备”与“悟”是一样重要的。
禅心虽是实证与实践的,却并不独自存在,而是整个人格的展现,是从豪放质朴与慈悲怀抱而得到的超越,此所以惟宽禅师说:“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甚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汉,在处立名,水性不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
山水的入处
青原惟信禅师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宋朝诗人蒋捷《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此词表面上看穿了人生的无情,其实是一种“感怀”,而不是一种“悟”。因为词中诗人有非常浓重的“我执”,并没有一个超越的观点来看世界。
清末诗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人与境
其实,定不一定很重或巨大才有,像一株草、一粒小石也能很定。定也不是不动才有,像脚踏车在快速前进时,因它的平衡使我们感到定;像地球以很快的速度自转,我们也浑然不觉;像海浪的推送,也令我们感到一种定。
人要得到定,一定要有一种和谐、舒坦、平衡,并且在内在里有轴心,不至于因外在事物的变动而生出纷扰与不安。
禅不是逃避这世界的方法,禅是我们内在的本质,当我们开发它,就是开发了自我生命的深层,使我们能与生命、宇宙都有更美好密切的结合。这样我们就不会逃离,而能坦然接受任何处境,使生活变得单纯、美妙、有光芒。
恶人正机
禅师不是不明是非的人,而是知道在是非中有超越的可能,使他能包容一切的是非。
恒绿之心
对于学禅的人,不但要对治内在世界,也要对应外在世界,似乎会比一般人繁忙紧张。其实不然,因为内外的世界并没有什么分别,一个人只要内心里自在盎然、生趣勃勃,外来的事物并不能烦扰他。
禅者在那里吃饭,睡觉,打坐,走来走去,工作流汗,表面上看起来一点也没有异样,其实他是有一点不同的,他了了如如地站在真实的地方,他用真心和直心来生活,不做一些表面的应酬。
一场游戏一场梦
对于勘破执著的人,犹如鱼跃于渊,鸢飞于天,哪有什么坏与不坏的问题,因为我与大千合一,法尔自然,从空处来,也从空处去,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
走在沙滩上的禅师也会有玩沙堡的兴致,但是于他只是一场游戏,他不会执迷于自我的城堡。因此,从世间的层面看来,他仍然是以自己的个性来建造城堡,他的城堡则展现出作为一个“人”独具的风格。然而从超越的层面来看,他不会对城堡有情欲、占有、嫉妒的态度,因为他知道内观,明白宇宙的秘密之宝,也就是看见回家的路,至于痛苦与矛盾的祸源,在他早就止息了。
“建树”与“捐舍”实在是人生两个极重要的东西,一般人也都能建树,可是唯有真正的英雄才会懂得捐舍。
人的生命风格之卓越、不凡、圆满,要从这两个角度来观察,一个真正的勇者,是要提得起!一个真正的智者,则是要放得下!
禅师的风格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是看清生命实相之后一种自然的表白,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风情万种
学习禅道的人,可以师法祖师,但不是去模仿祖师,祖师的风格源自祖师的心地,无法模仿,也是不必模仿的。
我们要学禅不必学风格,因为风格是本具的,我们要学的是如何开启原有的本心。
大洋海里打鼓
真正在中国创立顿悟之说的,是东晋时代的支道林、道安、慧远、僧肇等人。
顿悟禅是以般若害慧作为基础,好像慧能说的“以定慧为本”、“立无念为宗”。
知识的学习可以如登阶梯、拾级而上,而智慧的开展则必须如金刚宝剑裂开丝帛,是应声而开,两者真是不可以道里计。
时光飞逝如电
不管是顿悟或渐悟,“悟”都是重要的,所谓的“悟”就是由“世间道”进入“解脱道”的开关。也就是要有觉醒的智慧,在佛典中,智与慧是有区别的,在《大乘义章》里说:“言智慧者,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意思是,能观察抉择事物称为智,而能决断通达了透则是慧。
从“世俗智”进入“胜义智”,就是悟。
求悟、求智慧者,有如一只鸟要上山顶,可以循梯拾级而上,也可以一飞至顶,但无论如何,要去山顶,总是应该往上走的。
对于一个想要修行的人,重要的不在于了解顿法或渐法,甚至去判别法的优劣,重要的是,选择一个法去实践它。修行,是对于“无常”的一种反思,是对人生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住异灭、宇宙的成住坏空的了透,这种了透便是认识时光飞逝如电,人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浪费,因此,悟是我的态度,顿与渐无需我去分别。
若至死不悟,则枉生为人!
惠心空中境
积疑一念破,
澄息万缘静;
世事花上尘,
惠心空中镜。
——皎然禅师
皎然禅师,俗姓谢,名清昼,是大诗人谢灵运的第十世孙。他有首短诗《湖南壮若示大乘诸公》:
未到无为岸,空怜不系舟。
东山白云意,岁晚尚悠悠。
此诗后来影响了苏东城,东坡晚年曾写过一首类似的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两诗都很美,但皎然的诗优美,苏东坡的诗感慨,在此也可以看到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心情是有所不同的。
皎然另一首《秋风宿破寺》:
秋风落叶满空山,
古寺残灯石壁间。
昔日经行人去尽,
寒云夜夜自飞还。
从前念经行走的人都远去了,只有寒冷的晚云每天都飞来,这是一种多么空茫的叹息!
皎然强调一首好诗要有两重以上之意,要含蓄而深厚,要明丽自然,就是所谓“气高而不怒”、“力尽而不露”、“情多而不暗”、“才赡而不疏”,我们看他的论说,有时觉得不是在谈诗,而是在说禅师的风格了。
他的佳句很多,都能深刻表达禅的观点,像
“禅子有情非世情”、
“幻情有去往,真性无离别”、
“须知不动念,照出万重源”、
“宿雨愁为客,寒花笑未还”、
“智以动念昏,动由无心积”,
都是禅味洋溢,他有两句诗很能表现自己的诗情禅心,句曰:“山阴诗友喧四座,佳句纵横不废禅。”
皎然以大乘佛教的观念,写下了“心境契合”的诗歌诗论,对于以诗写禅有很大贡献,在文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身心调柔
面上无嗔供养具,
口里无嗔吐妙香;
心里无嗔是珍宝,
无垢无染是真常。
——五台山均提童子
“无嗔”对一个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无嗔就能无痴、无疑,无嗔就能心平坦荡,无嗔可以使生命的内在到生活有每一个细节都柔软调和。
一个人唯有身心调柔才能得到内在的安顿,以这种安顿来开启自性的芳香。
修持禅法,固然以开悟为第一要义,但在开悟的过程中,我们要调伏身心的许多无明障碍,要使刚强易折的生命展现出柔软自由、随风舞动的样态。
我能打大鼓
禅是超越一切言词的,最怕的就是“说破”。
这其实不难理解,不只是禅,世界上的东西一旦说破,境界就低了,以男女的感情来说,常常把“我爱你”三个字挂在嘴上,而不用心去领受,境界就低了。
六祖慧能说:“吾有一物,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也是这个意思,禅有它超越绝对的特质,是文学语言所不能企及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切都不要说破,留点余地,留些空间,生活便会豁然提升了境界。
全露法王身
……对于砍树,刀柄有什么用?可是回想一下,如果一把刀没有柄,根本不能砍树,若硬要握刀刃砍树,树未砍倒,人恐怕早就受伤了。
石头禅师对弟子石室的应机教化,是在说明佛性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身心之所以有用,能披荆斩棘,向前迈进,那是因为有一个看起来无用的佛性,一般人对佛性无知,就像我们用刀时很少想到刀柄一样。
不只佛与身心的关系如此,在这个世界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往往代表了人生的真价值,可叹的是,这些价值常是被忽视的。以现代人喜欢追逐的金钱来说,金钱是有用的,可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价值观在背后支撑,则金钱正如一把没有刀柄的刀,只会带来伤害。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假如只注视私我眼前的用处,就会失去大用。
有时候我们要找的就在眼前,由于眼睛不利,眼前的反而看不见了。
像我们呼吸的空气、眼见的青山、开着花的小路、明亮的阳光、路边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哪一样是有用的呢?可是人生若失去这些,纵然有满屋的财富,又有何用?
禅师所说的“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虽然是那么深奥,可是对一般人,只要能知道用与无用之间的问题,则万象森罗都是法身也非不可理解。这就是六祖慧能说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静。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有无所分别、无所不在、遍及一切的法身里,把自己开发出来,这是“妙用”。因此,可以这样说,一个被迷惑的人,总想从世界得到什么,世界可用的东西就少;而一个开悟的人,总希望把世界给别人,为虚空付出,所以觉得一切都是可用的,一切都是有大智光明的。
大喜过望
佛陀禅是指印度传下来的禅法,而祖师禅则是中国祖师所传的禅法,前者讲静虑、出离、渐修,后者则讲活泼、入世、顿悟。也可以这样说,佛陀的禅是与其他教法融合在一起的,是所有法门修行者的必修课程,它强调深邃的冥想和精神集中的实践,祖师的禅则是从法门中独立出来,认为禅就是一切。
佛陀曾把禅分成四个阶段。初禅:会有一种喜悦与欢欣,从现实烦恼中解脱出来(离生喜乐);二禅:禅定本身的喜悦与欢欣更纯化(定生喜乐);三禅:喜悦的意念消失了,只剩下纯净的欢欣(离喜得乐);四禅:纯净的欢欣也消失了,这时,清澈透明的智慧就显现出来,这就是“般若”,即“自性”(舍念清静)。祖师禅所强调的是,希望直接越过前三个阶段,一跃进入第四阶段。
大喜于禅悦的人,有如清澈满盈的池水,虽然无声,却生机洋溢,禅师游徜于冥想与静虑,是要开发无量的智慧,而无量的智慧里面就有喜悦、自在、慈悲与静谧!
天下第一神射
纪昌——飞卫——甘蝇
纪昌说:至动无动,至言无言,至射无射,所以不射!
天下第一神射,原来是一个可以射穿自己的烦恼、争胜、分别、比较的人呀!
皮肉与骨髓
在般若经典里,把般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三种。
禅有超越与绝对的特质,透过世间智的任何方法都不能直趋那种超越与绝对,所以才说是“无智亦无得”,这才是究竟。
禅心是骨髓,可是骨髓如果没有皮肉的包覆与滋养,是难以健全的。所以,习禅的人要有一个开阔的人格与心胸,从皮肉到骨髓都有深切的认识,那么才能成就真实的人格,才是一个人的完成。
为什么禅师在得了骨髓之后,不失去慈悲的风貌,也有人格的圆融,那是因为他们知道悟不在皮肉,可是也不舍弃皮肉,若无世法与众生为皮肉,得了骨髓又能如何?
宗风与机锋
六祖慧能圆寂后,由于禅师的思想、作风不同,禅宗逐渐分为五个大的宗派: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
看起来,禅门五宗是很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注重“机锋”,机锋就是师徒相见,不用合理、逻辑的语言行为,而是用旁敲侧击、不相干的语言,甚至拳打脚踢、棒喝交加,来唤醒学人的悟境,这种“合水和泥,应机接物”,是与早期禅宗不同的,在六祖慧能之前,“机锋”并不像后来这么受重视。
机锋过于盛行,而不注重禅定生活与人格的实修,应该是禅宗没落的主因。
最上乘禅
唐朝末年的圭峰宗密把在他之前的禅法分为五类:
一、外道禅
二、凡夫禅
三、小乘禅
四、大乘禅
五、最上乘禅
在宗密所盛赞的“最上乘禅、如来清净禅”中,是自心即佛,让本来就具足的自性显露出来,不欣上而厌下,不执著于空,甚至也不执著于智慧或烦恼,这才是最上殊胜的禅。
圭峰宗密在《景德传灯录》中答复弟子问题的几段话作结:
“真理即悟而顿圆,妄情息之而渐尽。顿圆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体已全。渐修如长养成人,多年而志气方立。”
“识冰池而全水,藉阳气而熔消。悟凡夫而即真,资法力而修习,冰消则水流润,方呈溉涤之功。妄尽则心灵通,始发通光之应。”
“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味。住著于法,斯为动念,故如人入暗,则无所见。今无所住,不染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