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皮肉骨髓公案

皮肉骨髓公案

发布时间:2020-09-15 12:51:42

1、求林清玄散文的读书笔记,大概初三的水平就够了,要求:散文片段摘抄,心得体会,两样一共1000字

林清玄说禅之二·香水海

小麻雀的歌声
如果我们有更体贴的心就能更进入万物的内在,如果我们的心有如镜子般明澈,我们就能照见众生平等、皆有佛性、遍及法界的真实了。
一个人离开了心的沉浮,得到平等安祥的状态,叫做“等”。
一个人能将心专止于一境不散乱,到心一境性时,叫做“持”。
真正的定,是不管外在环境有多少波动,都可以把心专止在安定自在的情况。
一个人走向修行之路,最要紧的是要认识佛性不假外求,其次是要落实到生活,再来就是要“乐于道”,要“安之若素”,要“踊跃欢喜”。

今生今世
在禅师眼里,唯有顿悟本心才是最重要的,一旦顿悟本心,就可以打破法界的障碍,达到事事无碍的境界。

道并不远,道是在我们站着的地方,圣也不远,圣在我们有体验的地方。

禅宗的实践与思维,不只是打破了今生与来世的通道,也打通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融合,打通了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灵的界限,对于人类文化,确有真实的贡献。

现代人的禅
现代人因于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受制于复杂的政治经济体制、家庭社会的变迁等等,已经变得支离破碎,逐渐失去了生命深处中尽情悲哀和尽情欢乐的能力,失去了与自然界的联系,失去了统一与和谐的心。

一粒米大于须弥山
一粒米在饭碗里很小,可是整碗饭就是由一粒粒的米组成的,一粒米作为种子,一年后可以长满整个稻田,所以,一粒米也是很大的。

知道一是深远的,就知道“一时之间”便是“无量劫”,可以使我们当下无碍,得到圆融的智慧。
知道一是广大的,就知道遍一切处都有禅心,烧香散花,无非中道,修禅诵经,尽是真如。

一粒粟中藏世界
禅心正是如此,妙在一个“转”字,在绝处里逢生,在一片寂静里活泼盎然,在枯木严冬里充满生机,这都是转。在生命的困境中,在无可奈何的时候,转一转吧!

如果没有明天
感到日子没有变化,可能是来自生活的不能专注、不肯承担,因此就会失去对今天、甚至当时当刻的把握了,可悲的是,不能专注把握此刻的人,也肯定是不能把握将来的。
真正的生命风格,是对现今的专注,而不是去描述它。

如果我在这世上没有明天,这是禅者的用心,一个人唯有放下现在心、过去心、未来心,才会有真切的承担呀!

大生大死
要解决生死问题,有两个方法,一是“自看智慧”,二是进而“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唯有生起智慧的人,才能对生死有自在潇洒的态度,也唯有证得本心的人,才能不被生死所拘。

修行者的目的是要拔除生死的根源,经幻化之身走向清静之路。
禅的生死是“大生大死”,是把轮回看作真正的死,但这死与生并无差别,如果一个人能深透生命的本体,就可以知道生死不在停止呼吸那一刻才有,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生,每分每秒都在死,一个人要“无死”,就要先“无生”,从这里我们知道:有生就有死,无生就无死。
我们这一个时刻站立着的活生生的生命,其实是每一刻都被以前的死和以后的死切断了,这使我们生死无穷,这便是“大死”。当我们看见无边际的大死,而由内在领悟,就会使我们通过对“大死”领悟,同时对“大生”的领悟也就展现了。
因为,领悟到“大死”就是对无穷生死整体的觉照,这种觉照,使我们克服死亡的问题,得到“大生”,同时实现生的无穷性,生死之无穷痛苦,在刹那间就截断了。

以寻死之心活着
很少人能理解到:“有着崇高超越的心情,自己的行为思想会随之崇高,所面对的世界也都变得崇高清静了。”也很少人能理解到:“人们承受的麻烦、挣扎、焦虑、艰难,都是背负自我执著的外壳。”因此人人都想转动世界来使自己得到世俗的成功,却很少愿意转动心灵来得到俗情的超越。
我们太执著于所习惯的世界,即使饱受折磨,也不愿全盘放下,因此新世界就不会展开了。
所谓“新世界”,就是自由的心、自觉的意识,由“打落桶底”、“以寻死的心情活着”而生起的。

文天祥在被围城时曾说:“存心时时可死,行事步步求生。”此所以他能在最后写出动人心魄的《正气歌》,人生没有什么可悲,可悲的是自断生路,失去了转动超越的心,试着转一个圈子吧!以寻死的心情活着,就没有不能走过的难关!

茶禅一味
对庸俗以黄金为贵的人,可能把禅心茶道看成黄叶一文不值,而对清越高迈的人,一壶好茶比黄金为贵,更不用说茶里有觉悟与菩提之思了。

坐与禅
坐与禅虽然没有绝对的关系,却是重要的相对关系,这相对关系的逻辑是:“长久不打坐的人不一定能悟道,悟道的人也不一定非打坐不可。但是,打坐是开悟的重要手段,大部分开悟者因精进的打坐而得以证道。”

智者大师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明坐禅的十种利益:具缘、呵欲、弃盖、调和、方便、正修、善发、觉魔、治病、证果。简单来说,坐禅可以让我们证果,在证果的过程中,可以令我们亲近善知识,减轻欲念,破除贪嗔痴慢疑五盖,调和身心气息,发起方便的巧慧,使修行精进,降伏魔事,治疗疾病等等。

鸟飞如鸟
把什么都拿来和禅牵扯,会使禅走入世俗功利之路;而把禅看成能松弛紧张,则使禅简单化与实用化,忘失了禅活泼的生命,与解脱生死的根本意义。

日本成为经济、文化强国,与禅风盛行、民心安定极有关系,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道”,使一切都有了提升、转化、清净的可能,不但使俗务得以发展,社会秩序与轨道也得以建立。更重要的是,他们使禅学、禅定、禅公案都带有积极、快乐、幸福的色彩,使人觉得禅是可亲的、有希望的、值得寻求的。

禅有向上一路,要做一个永远的行者,得到金刚不动的大安顿,才不愧是祖师后人。

只管去行
若以“戒定慧”三学和“闻思修”三慧来看,现代人普遍的慧解强、定力弱、戒心薄,以及普遍的闻慧广、思慧浅、修慧浮。
修行者在态度上该奋力实践,在方法上则要念念分明,要有把自己的习惯、环境、身心做大翻转的准备。这种翻转是:“第一叫你去行,第二叫你去行!日日夜夜叫你去行,处处在在叫你去行!”
一行天下无难事!
在生活里的锋刀与毒药很多,都是学问、知识、资讯不能解决的,如果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追求这些不断在变动的东西,就像到海里去算沙子有多少一样,只是徒生烦恼罢了!

力耕是我的态度,安顿身心是我的目标,不管学什么,就是去行!只管去行!

自由之灯
一个人如果心地不明白,有好眼睛好灯笼都没有什么用。“禅”这个字拆开来正是“单示”,是简单的表示、单纯的心地,也就是心里明明白白的意思。
心里明明白白就是“平常心”,也就是“超圣入凡”。
因此,修习禅法的人,并不是说他会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而是说他在面对事情与境界上,比一般人明晰、能以空明的态度来对待。
因为平常心地,才能对一切苦难、横逆、委屈淡然处之,甚而超越它,转为解脱的良药和成就的资粮。
心里怎么样才能明明白白呢?一是在因缘生起时,承提。二是在因缘过去时,放下。这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意。
禅道并不否定命运,甚至是尊重一切自然法则的,但更强调创造的自由,命运虽是一块大石压得我们不能喘气,由于能够放下,所以能“随缘而往”,由于能够承担,所以能“随处为生”。
命运,是我们的“自然生命”;自由,是我们的“理想生命”。禅者利用超越、转化、平常的态度,使自然呈现为合乎理想的境地,因禅宗不是“宿命论者”,而是“自由论者”。
平静不动不是屈服或顺从,而是放开胸怀来看待,因为胸怀无限地放开,便能无限地接纳,更能得到空性的自由。
禅心之灯,即是自由之灯,是即使走在夜暗无人的路上,也可以安心前进,而且一旦点燃更永不熄灭。有时候会跌倒,有时候会刺伤,有时候会流血流泪,然而只要我们的火眼里有金睛,能穿透命运终究的表相,就可以无碍了。

凡事包容
一个人学习禅道,要先学习一种自由豁达、开放包容的心胸,然后才能逐渐超越,找到心灵真实的安顿,在终极之处,才可能明见自性。禅要超越形象、体用、凡圣、主客、是非、知见、言语、时空、乃至于生死,因此在我们没有彻底明见实相之前,所有的辩论都正好是束缚我们的绳索。

禅不分别知见,并不表示是毫无知觉的,只是在知觉上不起知见罢了。
佛无今古,人的佛性何有高下之分?在禅师的眼中,佛、菩萨、上帝、天神、耶稣、我、众生的佛性都是平等没有分别之见的。

开悟第一
如果“明师一点”就可以让人开悟解脱,那么二祖慧可不必断臂求法,赵州不秘踏破草鞋、坐破蒲团,智慧高超的祖师们不必经历千辛万苦了。
有一个学禅的人要牢牢记住的观点是:开悟是自己的事,解脱是自己的事。如果把开悟、解脱交给师父,那不产禅,而是外道。
开悟是最重要的,也可以说禅是因悟而成立的,没有悟,就没有禅!
开悟是在开些什么呢?最简单的说法是“唤起佛性”,或者说是“般若智慧的觉醒”,是“现起般若波罗蜜”。
“悟的准备”与“悟”是一样重要的。

禅心虽是实证与实践的,却并不独自存在,而是整个人格的展现,是从豪放质朴与慈悲怀抱而得到的超越,此所以惟宽禅师说:“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甚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汉,在处立名,水性不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

山水的入处
青原惟信禅师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宋朝诗人蒋捷《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此词表面上看穿了人生的无情,其实是一种“感怀”,而不是一种“悟”。因为词中诗人有非常浓重的“我执”,并没有一个超越的观点来看世界。

清末诗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人与境
其实,定不一定很重或巨大才有,像一株草、一粒小石也能很定。定也不是不动才有,像脚踏车在快速前进时,因它的平衡使我们感到定;像地球以很快的速度自转,我们也浑然不觉;像海浪的推送,也令我们感到一种定。
人要得到定,一定要有一种和谐、舒坦、平衡,并且在内在里有轴心,不至于因外在事物的变动而生出纷扰与不安。
禅不是逃避这世界的方法,禅是我们内在的本质,当我们开发它,就是开发了自我生命的深层,使我们能与生命、宇宙都有更美好密切的结合。这样我们就不会逃离,而能坦然接受任何处境,使生活变得单纯、美妙、有光芒。

恶人正机
禅师不是不明是非的人,而是知道在是非中有超越的可能,使他能包容一切的是非。

恒绿之心
对于学禅的人,不但要对治内在世界,也要对应外在世界,似乎会比一般人繁忙紧张。其实不然,因为内外的世界并没有什么分别,一个人只要内心里自在盎然、生趣勃勃,外来的事物并不能烦扰他。
禅者在那里吃饭,睡觉,打坐,走来走去,工作流汗,表面上看起来一点也没有异样,其实他是有一点不同的,他了了如如地站在真实的地方,他用真心和直心来生活,不做一些表面的应酬。

一场游戏一场梦
对于勘破执著的人,犹如鱼跃于渊,鸢飞于天,哪有什么坏与不坏的问题,因为我与大千合一,法尔自然,从空处来,也从空处去,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
走在沙滩上的禅师也会有玩沙堡的兴致,但是于他只是一场游戏,他不会执迷于自我的城堡。因此,从世间的层面看来,他仍然是以自己的个性来建造城堡,他的城堡则展现出作为一个“人”独具的风格。然而从超越的层面来看,他不会对城堡有情欲、占有、嫉妒的态度,因为他知道内观,明白宇宙的秘密之宝,也就是看见回家的路,至于痛苦与矛盾的祸源,在他早就止息了。
“建树”与“捐舍”实在是人生两个极重要的东西,一般人也都能建树,可是唯有真正的英雄才会懂得捐舍。
人的生命风格之卓越、不凡、圆满,要从这两个角度来观察,一个真正的勇者,是要提得起!一个真正的智者,则是要放得下!
禅师的风格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是看清生命实相之后一种自然的表白,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风情万种
学习禅道的人,可以师法祖师,但不是去模仿祖师,祖师的风格源自祖师的心地,无法模仿,也是不必模仿的。
我们要学禅不必学风格,因为风格是本具的,我们要学的是如何开启原有的本心。

大洋海里打鼓
真正在中国创立顿悟之说的,是东晋时代的支道林、道安、慧远、僧肇等人。
顿悟禅是以般若害慧作为基础,好像慧能说的“以定慧为本”、“立无念为宗”。
知识的学习可以如登阶梯、拾级而上,而智慧的开展则必须如金刚宝剑裂开丝帛,是应声而开,两者真是不可以道里计。

时光飞逝如电
不管是顿悟或渐悟,“悟”都是重要的,所谓的“悟”就是由“世间道”进入“解脱道”的开关。也就是要有觉醒的智慧,在佛典中,智与慧是有区别的,在《大乘义章》里说:“言智慧者,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意思是,能观察抉择事物称为智,而能决断通达了透则是慧。
从“世俗智”进入“胜义智”,就是悟。
求悟、求智慧者,有如一只鸟要上山顶,可以循梯拾级而上,也可以一飞至顶,但无论如何,要去山顶,总是应该往上走的。
对于一个想要修行的人,重要的不在于了解顿法或渐法,甚至去判别法的优劣,重要的是,选择一个法去实践它。修行,是对于“无常”的一种反思,是对人生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住异灭、宇宙的成住坏空的了透,这种了透便是认识时光飞逝如电,人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浪费,因此,悟是我的态度,顿与渐无需我去分别。

若至死不悟,则枉生为人!

惠心空中境
积疑一念破,
澄息万缘静;
世事花上尘,
惠心空中镜。
——皎然禅师

皎然禅师,俗姓谢,名清昼,是大诗人谢灵运的第十世孙。他有首短诗《湖南壮若示大乘诸公》:
未到无为岸,空怜不系舟。
东山白云意,岁晚尚悠悠。
此诗后来影响了苏东城,东坡晚年曾写过一首类似的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两诗都很美,但皎然的诗优美,苏东坡的诗感慨,在此也可以看到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心情是有所不同的。

皎然另一首《秋风宿破寺》:
秋风落叶满空山,
古寺残灯石壁间。
昔日经行人去尽,
寒云夜夜自飞还。
从前念经行走的人都远去了,只有寒冷的晚云每天都飞来,这是一种多么空茫的叹息!

皎然强调一首好诗要有两重以上之意,要含蓄而深厚,要明丽自然,就是所谓“气高而不怒”、“力尽而不露”、“情多而不暗”、“才赡而不疏”,我们看他的论说,有时觉得不是在谈诗,而是在说禅师的风格了。
他的佳句很多,都能深刻表达禅的观点,像
“禅子有情非世情”、
“幻情有去往,真性无离别”、
“须知不动念,照出万重源”、
“宿雨愁为客,寒花笑未还”、
“智以动念昏,动由无心积”,
都是禅味洋溢,他有两句诗很能表现自己的诗情禅心,句曰:“山阴诗友喧四座,佳句纵横不废禅。”
皎然以大乘佛教的观念,写下了“心境契合”的诗歌诗论,对于以诗写禅有很大贡献,在文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身心调柔
面上无嗔供养具,
口里无嗔吐妙香;
心里无嗔是珍宝,
无垢无染是真常。
——五台山均提童子
“无嗔”对一个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无嗔就能无痴、无疑,无嗔就能心平坦荡,无嗔可以使生命的内在到生活有每一个细节都柔软调和。
一个人唯有身心调柔才能得到内在的安顿,以这种安顿来开启自性的芳香。
修持禅法,固然以开悟为第一要义,但在开悟的过程中,我们要调伏身心的许多无明障碍,要使刚强易折的生命展现出柔软自由、随风舞动的样态。

我能打大鼓
禅是超越一切言词的,最怕的就是“说破”。
这其实不难理解,不只是禅,世界上的东西一旦说破,境界就低了,以男女的感情来说,常常把“我爱你”三个字挂在嘴上,而不用心去领受,境界就低了。

六祖慧能说:“吾有一物,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也是这个意思,禅有它超越绝对的特质,是文学语言所不能企及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切都不要说破,留点余地,留些空间,生活便会豁然提升了境界。

全露法王身
……对于砍树,刀柄有什么用?可是回想一下,如果一把刀没有柄,根本不能砍树,若硬要握刀刃砍树,树未砍倒,人恐怕早就受伤了。
石头禅师对弟子石室的应机教化,是在说明佛性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身心之所以有用,能披荆斩棘,向前迈进,那是因为有一个看起来无用的佛性,一般人对佛性无知,就像我们用刀时很少想到刀柄一样。
不只佛与身心的关系如此,在这个世界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往往代表了人生的真价值,可叹的是,这些价值常是被忽视的。以现代人喜欢追逐的金钱来说,金钱是有用的,可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价值观在背后支撑,则金钱正如一把没有刀柄的刀,只会带来伤害。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假如只注视私我眼前的用处,就会失去大用。
有时候我们要找的就在眼前,由于眼睛不利,眼前的反而看不见了。
像我们呼吸的空气、眼见的青山、开着花的小路、明亮的阳光、路边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哪一样是有用的呢?可是人生若失去这些,纵然有满屋的财富,又有何用?
禅师所说的“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虽然是那么深奥,可是对一般人,只要能知道用与无用之间的问题,则万象森罗都是法身也非不可理解。这就是六祖慧能说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静。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有无所分别、无所不在、遍及一切的法身里,把自己开发出来,这是“妙用”。因此,可以这样说,一个被迷惑的人,总想从世界得到什么,世界可用的东西就少;而一个开悟的人,总希望把世界给别人,为虚空付出,所以觉得一切都是可用的,一切都是有大智光明的。

大喜过望
佛陀禅是指印度传下来的禅法,而祖师禅则是中国祖师所传的禅法,前者讲静虑、出离、渐修,后者则讲活泼、入世、顿悟。也可以这样说,佛陀的禅是与其他教法融合在一起的,是所有法门修行者的必修课程,它强调深邃的冥想和精神集中的实践,祖师的禅则是从法门中独立出来,认为禅就是一切。

佛陀曾把禅分成四个阶段。初禅:会有一种喜悦与欢欣,从现实烦恼中解脱出来(离生喜乐);二禅:禅定本身的喜悦与欢欣更纯化(定生喜乐);三禅:喜悦的意念消失了,只剩下纯净的欢欣(离喜得乐);四禅:纯净的欢欣也消失了,这时,清澈透明的智慧就显现出来,这就是“般若”,即“自性”(舍念清静)。祖师禅所强调的是,希望直接越过前三个阶段,一跃进入第四阶段。

大喜于禅悦的人,有如清澈满盈的池水,虽然无声,却生机洋溢,禅师游徜于冥想与静虑,是要开发无量的智慧,而无量的智慧里面就有喜悦、自在、慈悲与静谧!

天下第一神射
纪昌——飞卫——甘蝇
纪昌说:至动无动,至言无言,至射无射,所以不射!
天下第一神射,原来是一个可以射穿自己的烦恼、争胜、分别、比较的人呀!

皮肉与骨髓
在般若经典里,把般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三种。
禅有超越与绝对的特质,透过世间智的任何方法都不能直趋那种超越与绝对,所以才说是“无智亦无得”,这才是究竟。
禅心是骨髓,可是骨髓如果没有皮肉的包覆与滋养,是难以健全的。所以,习禅的人要有一个开阔的人格与心胸,从皮肉到骨髓都有深切的认识,那么才能成就真实的人格,才是一个人的完成。
为什么禅师在得了骨髓之后,不失去慈悲的风貌,也有人格的圆融,那是因为他们知道悟不在皮肉,可是也不舍弃皮肉,若无世法与众生为皮肉,得了骨髓又能如何?

宗风与机锋
六祖慧能圆寂后,由于禅师的思想、作风不同,禅宗逐渐分为五个大的宗派: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

看起来,禅门五宗是很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注重“机锋”,机锋就是师徒相见,不用合理、逻辑的语言行为,而是用旁敲侧击、不相干的语言,甚至拳打脚踢、棒喝交加,来唤醒学人的悟境,这种“合水和泥,应机接物”,是与早期禅宗不同的,在六祖慧能之前,“机锋”并不像后来这么受重视。

机锋过于盛行,而不注重禅定生活与人格的实修,应该是禅宗没落的主因。

最上乘禅
唐朝末年的圭峰宗密把在他之前的禅法分为五类:
一、外道禅
二、凡夫禅
三、小乘禅
四、大乘禅
五、最上乘禅
在宗密所盛赞的“最上乘禅、如来清净禅”中,是自心即佛,让本来就具足的自性显露出来,不欣上而厌下,不执著于空,甚至也不执著于智慧或烦恼,这才是最上殊胜的禅。
圭峰宗密在《景德传灯录》中答复弟子问题的几段话作结:
“真理即悟而顿圆,妄情息之而渐尽。顿圆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体已全。渐修如长养成人,多年而志气方立。”
“识冰池而全水,藉阳气而熔消。悟凡夫而即真,资法力而修习,冰消则水流润,方呈溉涤之功。妄尽则心灵通,始发通光之应。”
“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味。住著于法,斯为动念,故如人入暗,则无所见。今无所住,不染不著。”

2、中国历史上的哪些刑罚堪称为最残酷的

千刀万剐话“凌迟”,中国古代最残酷的刑罚

“凌迟”酷刑,亦作“陵迟”,是指山陵斜坡逐渐低下,含有慢慢之意,又俗称为“剐”。因其规例在千刀之上,“凌迟”还可通称为“千刀万剐”。唐律尚无“凌迟”,五代才特置。马端临《文献通考》说宋代中后期始用“凌迟”,但不常用。《宣和遗事》记章惇在越州时,专事惨刑,有“刀掊”、“钉手足”、“剥皮”、“斩颈”、“拔舌”,但不见“凌迟”。元代“凌迟”载于法典刑律,具体行刑较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只是到了明代,“凌迟”用语频繁起来,较为典型的是明代《瑞严公年谱》、《渔樵话郑本末》,其中对“凌迟”的详述,使人见其具体步骤——

“凌迟”时搭起一座棚子,棚前竖起一根上有分叉的粗木杆,刽子手手持磨得锋快的铁钩、利刃,三声炮响后便开始,规例是3357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剐得肌肉如大指甲片,一条一缕,密麻丛集,犹如刺猬。初动刀时,血流寸许,再动刀则无血了。主要是因受刑者受惊,血俱入小腹、小腿肚,剐毕开膛,血都从这里流出去了。“凌迟”后将受刑者五脏、躯体、头都吊在杆上示众,监刑官舞红旗,策快马,飞驰宫中,向皇帝报告刀数……

对犯人采取这样厉害的“凌迟”,是因明初朱元璋就执刑甚严,当时官员们竟用鸠血染衣带,一有捕拿,即吮带死,以免受酷刑折磨。据《明史》、《明实录》,当时刑法无所不用其极:

朱有熺以掠食人肝脑为能事,朱宪逼奸妇女或生置棺中烧死,或手刃剔其臂肉,剜目耳。还有的活埋露首,使其慢死,或让受刑人吃自己儿子被割下的鼻、舌。朱国桢《涌幢小品》说两广都督韩观杀人成性,竟用人皮当坐褥,吃人眼。夏允彝《幸存录》说一徐姓术士,因骂魏忠贤被捕,手足被钉在门板上,遍体浇上沥青,用椎敲,一会儿举体皆脱,其皮壳俨若一人……

祝允明《野记》中的有关记载更让人惨不忍睹:

高皇恶顽民窜逃缁流,聚犯者数十人,掘泥埋其头,十五并列,特露其顶,用大斧削去,一削去数颗头,谓之“铲头会”。国初重辟,凌迟处死外,有“刷洗”,裸置铁床,沃以沸汤,以铁刷刷去皮肉。有“枭令”,以钩钩背悬之。有“称竿”,缚置竿彼末,悬石称之。有“抽肠”,亦挂架上,以钩入谷道,钩肠出,却放彼端石,尸起肠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即使一般的刑法,执行起来也十分残酷。如《诏狱惨言》,记叙明代镇抚最为普通的五种刑具:一种是“械”。坚木制成,长一尺五寸,阔四寸多,中凿两孔,着臂上,就是受刑时也不脱,杀人最便利。一种是“镣”。铁制,又称“锒铛”。长五六尺,盘左脚上,因右脚受刑不方便。

一种是“棍”。杨、榆木制成,长五尺,曲如匕,执手处,大似人小指,着肉处径可八九分。每用棍,用绳束其腰,二人踏绳的两端,使受刑人不得转侧。又用绳系两脚,一人负之背,使不得伸缩。

一种是“拶”。杨木制成,长尺余,径四五分。每用拶,两人扶受刑者起,跪在索上,力束木的两端,随即用棍左右敲,使受刑者更加痛苦。

一种是“夹棍”。杨木制成,长三尺余,去地五寸多,贯以铁条,每根中各绑拶三副。凡夹人,则直竖其棍,一人扶之,安足其上,急束绳索,仍用棍一具,交足之左,使受刑者不能移动。又用一根长六七尺、围四寸以上的大杠,从右边猛力敲足胫,使足流血洒地……

这几种刑具,是中国古代刑法中最基本的,看来简单,但用起来极苦,如明人所说:“棍则痛入心脾,每一下着骨,便神魂飞越矣!”燕客《天人合征纪实》叙杨涟、魏大中等“六君子”在狱中受“棍刑”,毒打30棍,股肉就已经腐烂了,只得用帛急忙缠上。尤其是“受全刑”,即械、镣、棍、拶、夹棍等刑具同时上,被《明史·刑法志三》称为:“五毒备具,呼暴声沸然,血肉溃烂,宛转求死不得。”

以至在明代,许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给他们感触最深的就是这几种刑具和酷刑:阿里·阿克巴尔《中国纪行》说中国犯人在监狱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带着镣铐和链子,固定在铁桩上,头发也被拴在铁钉上。即使这样还不让他们自在,他们的脚被板夹住,背上和胸上缠着100码长的链子和刑具,恐怕要压断了肋骨。带着镣铐和链子的犯人,被强力推进高度只有一臂长,三角形的又小又窄的笼子里时,“为了关上笼子把他的头压低到和四肢挤在一起,好像没有骨头的一堆肉塞在笼子里,打开笼子后,这个人带着链子和镣铐被拉上来时,使我们吓掉了魂”。

克路士《中国志》这样说道:犯人“把指头放在棍里,然后使劲拉绳子使骨头嘎扎作响”,“足刑很厉害和痛苦,刑具是两块方木条,约四拃长,一边用一根绞链连接。他们拿绳系在另一侧,足踝夹在中间。他们用槌子打木条头”。

拉达《记大明的中国事情》记载:

官员一声吆喝,五六名刽子手就扑向可怜的犯人,马上把他按到地上,扒掉他的裤子。他这样面朝下爬着,一名刽子手紧紧按住他的脚,另一个按头,再一个高举上述的竹板或棍子,使劲打他大腿后的肉,直打到叫住手为止。他们每打五下,便转过身子好打另一边。这时候,另一名刽子手跪着大声报打的次数,那简直太野蛮,挨过六十下的人难逃一死。

这三位外国人看到的只不过是明代最最普通的刑法,但已使人真切感到其刑的残酷了!这些酷刑一般来讲,主要是对下层官吏和平民施行的,特别是对那些“犯上作乱”者。清嘉庆八年(1803),因刺嘉庆而被当场捉住的内务府厨役陈德,在审讯时就已经是彻夜熬问,拧耳跪炼,掌嘴板责,刑夹押棍……经嘉庆亲审,陈德被处以“凌迟”。据燕北老人《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载:

执行时,从陈德的耳、鼻、乳割起,左右臂上碎割,成鱼鳞形状。然后再右臂,再胸和背。一开始还见血,过一会儿血流尽了,只流黄水。当割完上身时,陈德忽然张开眼睛叫道:“快些。”监刑者却说:“上有旨,令尔多受些罪。”仍慢慢碎剐陈德!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以仁义自我标榜的嘉庆,对“大逆不道”者是从不心慈手软的,对陈德的“凌迟”,充分暴露了统治者对反抗者所能够采取的极端的报复手段。可是把所有的酷刑,都用“阶级斗争与压迫”来概括,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像晋灵公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巢;王元吉当街而射,观人避箭;妲己置虿盆,观其楚毒以为乐;齐后主置蝎浴斛,令人裸浴,观其叫号则大喜……这些并没有直接刑事缘由的酷虐之刑,并不是阶级的、政治的影响,而是一种野蛮的文化观念的表示。《通典》记录北齐时对滥劣秀才饮一斗墨水的惩罚,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描绘了所谓的“炮烙”:“约高二丈,圆八尺,上、中、下用三火门,将铜造成,如铜柱一般,里边用炭火烧红”,人被剥去衣服,“将铁索缠身,裹围铜柱之上,只炮烙四肢筋骨,不须臾,烟尽骨消,尽成灰烬”。但此酷刑并非用于反抗的平民,而是对付臣僚。徐学聚《国朝典汇》说嘉靖年间朱观淫戏无度,常使男女裸体群浴,无复人礼,“左右有阴议及色忤者”,他就加用“炮烙”。这表现了一种残忍的文化心态。而东林党人左光斗,也受“炮烙”,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说他“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这却是阶级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的斗争所造成的。

所以,对酷刑要具体分析。而且,酷刑也不是单纯为摧残皮肉而设,酷刑施行的主要目的是警告,是示法。

《草木子余录》记述朱元璋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衙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

这一惨无人道的酷刑,从本质上讲是统治者企图以残忍手段奴役下属的意识的投影,但它冠冕堂皇地归入了法制的轨道之中,这在客观上对贪污受贿的官员还是有很大的震慑作用的,就像历史学家分析的那样:明初吏治之所以较好,这与朱元璋常用、大用酷刑,也有一定的关系。为了使更多的人服服帖帖,古代统治者将酷刑的主要目标定在平民百姓身上,这一现象在清代尤为突出。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真实地记述了道光年间四川的酷刑:监狱里的犯人,有的装入笼内,一日而毙,有的则用锅煮,“惨酷不可言状”。如捉到造反的“匪”,不问真伪,先打400小板,还有重打二三千小板再讯供,罪名莫定,就在大堂上打死,脑裂骨折……由于酷刑滥施,甚至错捉入狱的人,也往往被屈打成招。清代刘省三所写的公案小说集《跻春台》,其中有一篇《双冤报》,就描述了王氏和魏有仁这对男女表亲,在酷刑下被迫屈招的情形:

钉竹签十指鲜血喷,痛得奴死去又还魂。不招供太爷刑法狠,招得来又辱了先灵。……不得已把供来招认……这一阵夹得魂飞尽,痛得我屎尿一齐倾。想不招表嫂已招认,要辩脱除非问阎君。因奸淫谋毒表弟,大老爷施恩快松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清代的官吏还挖空心思,不断在刑具上“推陈出新”。李伯元所写的《活地狱》,就较典型地反映出了由于刑具的厉害而造成的残酷景象:如,“一双铁鞋,放在火里烧红,着在脚上,这叫‘红绣鞋’”。其实这是明代天启年间魏忠贤的义子许显纯发明的“红绣鞋”的延续。还有“过山龙”,“是叫锡匠打一个弯曲的管子,扯直了要够二丈多长,把犯人赤剥了,用管子浑身上下盘了起来,除掉心口及下部两处。锡管子上边开一个大口,下边开一个小口,用百沸的滚水,从这头浇进去,周流满身,从那头淌出去。这个开水,却不可间断”。

这与谢肇淛《文海披沙》所说的万历时福建某官府中盘在犯人腰间的“锡蛇”是一样的。审讯犯人时往“锡蛇”的空心里灌开水,犯人受不住烫,只好屈招……相形之下,清代“过山龙”要比明代的“锡蛇”更残酷,这是一个总的趋势。

再如行刑时最常用的板子。《活地狱》中已出现了铁板子,用它打人,“打上十几板子,大腿上的肉都会一片片的飞起来,连肉带血飞的满处都是。等到打至十几下,肉已飞完,便露出骨头。他此时便吩咐掌刑的,不要拿板子平打,却用板子横在大腿上乱敲,砍的骨头壳壳的响。有的还将骨头打开,骨髓标出来好几尺远……”

通过打板子这一在古代最为常见的刑罚,人们看到的是残酷!这也正是李伯元创作《活地狱》的用意,旨在揭露清代官府衙门像地狱一样……

3、学习感言:写一扁札记,表达自己创客学习体会。

林清玄说禅之二·香水海小麻雀的歌声如果我们有更体贴的心就能更进入万物的内在,如果我们的心有如镜子般明澈,我们就能照见众生平等、皆有佛性、遍及法界的真实了。 一个人离开了心的沉浮,得到平等安祥的状态,叫做“等”。一个人能将心专止于一境不散乱,到心一境性时,叫做“持”。真正的定,是不管外在环境有多少波动,都可以把心专止在安定自在的情况。 一个人走向修行之路,最要紧的是要认识佛性不假外求,其次是要落实到生活,再来就是要“乐于道”,要“安之若素”,要“踊跃欢喜”。今生今世在禅师眼里,唯有顿悟本心才是最重要的,一旦顿悟本心,就可以打破法界的障碍,达到事事无碍的境界。道并不远,道是在我们站着的地方,圣也不远,圣在我们有体验的地方。禅宗的实践与思维,不只是打破了今生与来世的通道,也打通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融合,打通了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灵的界限,对于人类文化,确有真实的贡献。现代人的禅现代人因于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受制于复杂的政治经济体制、家庭社会的变迁等等,已经变得支离破碎,逐渐失去了生命深处中尽情悲哀和尽情欢乐的能力,失去了与自然界的联系,失去了统一与和谐的心。一粒米大于须弥山一粒米在饭碗里很小,可是整碗饭就是由一粒粒的米组成的,一粒米作为种子,一年后可以长满整个稻田,所以,一粒米也是很大的。知道一是深远的,就知道“一时之间”便是“无量劫”,可以使我们当下无碍,得到圆融的智慧。知道一是广大的,就知道遍一切处都有禅心,烧香散花,无非中道,修禅诵经,尽是真如。一粒粟中藏世界禅心正是如此,妙在一个“转”字,在绝处里逢生,在一片寂静里活泼盎然,在枯木严冬里充满生机,这都是转。在生命的困境中,在无可奈何的时候,转一转吧!如果没有明天感到日子没有变化,可能是来自生活的不能专注、不肯承担,因此就会失去对今天、甚至当时当刻的把握了,可悲的是,不能专注把握此刻的人,也肯定是不能把握将来的。 真正的生命风格,是对现今的专注,而不是去描述它。如果我在这世上没有明天,这是禅者的用心,一个人唯有放下现在心、过去心、未来心,才会有真切的承担呀!大生大要解决生问题,有两个方法,一是“自看智慧”,二是进而“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唯有生起智慧的人,才能对生有自在潇洒的态度,也唯有证得本心的人,才能不被生所拘。修行者的目的是要拔除生的根源,经幻化之身走向清静之路。禅的生是“大生大”,是把轮回看作真正的,但这与生并无差别,如果一个人能深透生命的本体,就可以知道生不在停止呼吸那一刻才有,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生,每分每秒都在,一个人要“无”,就要先“无生”,从这里我们知道:有生就有,无生就无。我们这一个时刻站立着的活生生的生命,其实是每一刻都被以前的和以后的切断了,这使我们生无穷,这便是“大”。当我们看见无边际的大,而由内在领悟,就会使我们通过对“大”领悟,同时对“大生”的领悟也就展现了。因为,领悟到“大”就是对无穷生整体的觉照,这种觉照,使我们克服亡的问题,得到“大生”,同时实现生的无穷性,生之无穷痛苦,在刹那间就截断了。以寻之心活着很少人能理解到:“有着崇高超越的心情,自己的行为思想会随之崇高,所面对的世界也都变得崇高清静了。”也很少人能理解到:“人们承受的麻烦、挣扎、焦虑、艰难,都是背负自我执著的外壳。”因此人人都想转动世界来使自己得到世俗的成功,却很少愿意转动心灵来得到俗情的超越。我们太执著于所习惯的世界,即使饱受折磨,也不愿全盘放下,因此新世界就不会展开了。所谓“新世界”,就是自由的心、自觉的意识,由“打落桶底”、“以寻的心情活着”而生起的。文天祥在被围城时曾说:“存心时时可,行事步步求生。”此所以他能在最后写出动人心魄的《正气歌》,人生没有什么可悲,可悲的是自断生路,失去了转动超越的心,试着转一个圈子吧!以寻的心情活着,就没有不能走过的难关!茶禅一味对庸俗以黄金为贵的人,可能把禅心茶道看成黄叶一文不值,而对清越高迈的人,一壶好茶比黄金为贵,更不用说茶里有觉悟与菩提之思了。坐与禅坐与禅虽然没有绝对的关系,却是重要的相对关系,这相对关系的逻辑是:“长久不打坐的人不一定能悟道,悟道的人也不一定非打坐不可。但是,打坐是开悟的重要手段,大部分开悟者因精进的打坐而得以证道。”智者大师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明坐禅的十种利益:具缘、呵欲、弃盖、调和、方便、正修、善发、觉魔、治病、证果。简单来说,坐禅可以让我们证果,在证果的过程中,可以令我们亲近善知识,减轻欲念,破除贪嗔痴慢疑五盖,调和身心气息,发起方便的巧慧,使修行精进,降伏魔事,治疗疾病等等。鸟飞如鸟把什么都拿来和禅牵扯,会使禅走入世俗功利之路;而把禅看成能松弛紧张,则使禅简单化与实用化,忘失了禅活泼的生命,与解脱生的根本意义。日本成为经济、文化强国,与禅风盛行、民心安定极有关系,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道”,使一切都有了提升、转化、清净的可能,不但使俗务得以发展,社会秩序与轨道也得以建立。更重要的是,他们使禅学、禅定、禅公案都带有积极、快乐、幸福的色彩,使人觉得禅是可亲的、有希望的、值得寻求的。禅有向上一路,要做一个永远的行者,得到金刚不动的大安顿,才不愧是祖师后人。只管去行若以“戒定慧”三学和“闻思修”三慧来看,现代人普遍的慧解强、定力弱、戒心薄,以及普遍的闻慧广、思慧浅、修慧浮。 修行者在态度上该奋力实践,在方法上则要念念分明,要有把自己的习惯、环境、身心做大翻转的准备。这种翻转是:“第一叫你去行,第二叫你去行!日日夜夜叫你去行,处处在在叫你去行!”一行天下无难事! 在生活里的锋刀与毒药很多,都是学问、知识、资讯不能解决的,如果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追求这些不断在变动的东西,就像到海里去算沙子有多少一样,只是徒生烦恼罢了!力耕是我的态度,安顿身心是我的目标,不管学什么,就是去行!只管去行!自由之灯一个人如果心地不明白,有好眼睛好灯笼都没有什么用。“禅”这个字拆开来正是“单示”,是简单的表示、单纯的心地,也就是心里明明白白的意思。心里明明白白就是“平常心”,也就是“超圣入凡”。因此,修习禅法的人,并不是说他会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而是说他在面对事情与境界上,比一般人明晰、能以空明的态度来对待。 因为平常心地,才能对一切苦难、横逆、委屈淡然处之,甚而超越它,转为解脱的良药和成就的资粮。心里怎么样才能明明白白呢?一是在因缘生起时,承提。二是在因缘过去时,放下。这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意。禅道并不否定命运,甚至是尊重一切自然法则的,但更强调创造的自由,命运虽是一块大石压得我们不能喘气,由于能够放下,所以能“随缘而往”,由于能够承担,所以能“随处为生”。命运,是我们的“自然生命”;自由,是我们的“理想生命”。禅者利用超越、转化、平常的态度,使自然呈现为合乎理想的境地,因禅宗不是“宿命论者”,而是“自由论者”。 平静不动不是屈服或顺从,而是放开胸怀来看待,因为胸怀无限地放开,便能无限地接纳,更能得到空性的自由。禅心之灯,即是自由之灯,是即使走在夜暗无人的路上,也可以安心前进,而且一旦点燃更永不熄灭。有时候会跌倒,有时候会刺伤,有时候会流血流泪,然而只要我们的火眼里有金睛,能穿透命运终究的表相,就可以无碍了。凡事包容一个人学习禅道,要先学习一种自由豁达、开放包容的心胸,然后才能逐渐超越,找到心灵真实的安顿,在终极之处,才可能明见自性。禅要超越形象、体用、凡圣、主客、是非、知见、言语、时空、乃至于生,因此在我们没有彻底明见实相之前,所有的辩论都正好是束缚我们的绳索。禅不分别知见,并不表示是毫无知觉的,只是在知觉上不起知见罢了。佛无今古,人的佛性何有高下之分?在禅师的眼中,佛、菩萨、上帝、天神、耶稣、我、众生的佛性都是平等没有分别之见的。开悟第一如果“明师一点”就可以让人开悟解脱,那么二祖慧可不必断臂求法,赵州不秘踏破草鞋、坐破蒲团,智慧高超的祖师们不必经历千辛万苦了。有一个学禅的人要牢牢记住的观点是:开悟是自己的事,解脱是自己的事。如果把开悟、解脱交给师父,那不产禅,而是外道。开悟是最重要的,也可以说禅是因悟而成立的,没有悟,就没有禅!开悟是在开些什么呢?最简单的说法是“唤起佛性”,或者说是“般若智慧的觉醒”,是“现起般若波罗蜜”。“悟的准备”与“悟”是一样重要的。禅心虽是实证与实践的,却并不独自存在,而是整个人格的展现,是从豪放质朴与慈悲怀抱而得到的超越,此所以惟宽禅师说:“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甚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汉,在处立名,水性不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山水的入处青原惟信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宋朝诗人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此词表面上看穿了人生的无情,其实是一种“感怀”,而不是一种“悟”。因为词中诗人有非常浓重的“我执”,并没有一个超越的观点来看世界。清末诗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与境其实,定不一定很重或巨大才有,像一株草、一粒小石也能很定。定也不是不动才有,像脚踏车在快速前进时,因它的平衡使我们感到定;像地球以很快的速度自转,我们也浑然不觉;像海浪的推送,也令我们感到一种定。 人要得到定,一定要有一种和谐、舒坦、平衡,并且在内在里有轴心,不至于因外在事物的变动而生出纷扰与不安。 禅不是逃避这世界的方法,禅是我们内在的本质,当我们开发它,就是开发了自我生命的深层,使我们能与生命、宇宙都有更美好密切的结合。这样我们就不会逃离,而能坦然接受任何处境,使生活变得单纯、美妙、有光芒。恶人正机禅师不是不明是非的人,而是知道在是非中有超越的可能,使他能包容一切的是非。恒绿之心对于学禅的人,不但要对治内在世界,也要对应外在世界,似乎会比一般人繁忙紧张。其实不然,因为内外的世界并没有什么分别,一个人只要内心里自在盎然、生趣勃勃,外来的事物并不能烦扰他。禅者在那里吃饭,睡觉,打坐,走来走去,工作流汗,表面上看起来一点也没有异样,其实他是有一点不同的,他了了如如地站在真实的地方,他用真心和直心来生活,不做一些表面的应酬。一场游戏一场梦对于勘破执著的人,犹如鱼跃于渊,鸢飞于天,哪有什么坏与不坏的问题,因为我与大千合一,法尔自然,从空处来,也从空处去,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走在沙滩上的禅师也会有玩沙堡的兴致,但是于他只是一场游戏,他不会执迷于自我的城堡。因此,从世间的层面看来,他仍然是以自己的个性来建造城堡,他的城堡则展现出作为一个“人”独具的风格。然而从超越的层面来看,他不会对城堡有情欲、占有、嫉妒的态度,因为他知道内观,明白宇宙的秘密之宝,也就是看见回家的路,至于痛苦与矛盾的祸源,在他早就止息了。 “建树”与“捐舍”实在是人生两个极重要的东西,一般人也都能建树,可是唯有真正的英雄才会懂得捐舍。人的生命风格之卓越、不凡、圆满,要从这两个角度来观察,一个真正的勇者,是要提得起!一个真正的智者,则是要放得下!禅师的风格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是看清生命实相之后一种自然的表白,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风情万种学习禅道的人,可以师法祖师,但不是去模仿祖师,祖师的风格源自祖师的心地,无法模仿,也是不必模仿的。 我们要学禅不必学风格,因为风格是本具的,我们要学的是如何开启原有的本心。大洋海里打鼓真正在中国创立顿悟之说的,是东晋时代的支道林、道安、慧远、僧肇等人。 顿悟禅是以般若害慧作为基础,好像慧能说的“以定慧为本”、“立无念为宗”。 知识的学习可以如登阶梯、拾级而上,而智慧的开展则必须如金刚宝剑裂开丝帛,是应声而开,两者真是不可以道里计。时光飞逝如电不管是顿悟或渐悟,“悟”都是重要的,所谓的“悟”就是由“世间道”进入“解脱道”的开关。也就是要有觉醒的智慧,在佛典中,智与慧是有区别的,在《大乘义章》里说:“言智慧者,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意思是,能观察抉择事物称为智,而能决断通达了透则是慧。从“世俗智”进入“胜义智”,就是悟。求悟、求智慧者,有如一只鸟要上山顶,可以循梯拾级而上,也可以一飞至顶,但无论如何,要去山顶,总是应该往上走的。对于一个想要修行的人,重要的不在于了解顿法或渐法,甚至去判别法的优劣,重要的是,选择一个法去实践它。修行,是对于“无常”的一种反思,是对人生的生老病、万物的生住异灭、宇宙的成住坏空的了透,这种了透便是认识时光飞逝如电,人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浪费,因此,悟是我的态度,顿与渐无需我去分别。若至不悟,则枉生为人!惠心空中境积疑一念破,澄息万缘静;世事花上尘,惠心空中镜。——皎然禅师皎然禅师,俗姓谢,名清昼,是大诗人谢灵运的第十世孙。他有首短诗《湖南壮若示大乘诸公》:未到无为岸,空怜不系舟。东山白云意,岁晚尚悠悠。此诗后来影响了苏东城,东坡晚年曾写过一首类似的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两诗都很美,但皎然的诗优美,苏东坡的诗感慨,在此也可以看到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心情是有所不同的。皎然另一首《秋风宿破寺》:秋风落叶满空山,古寺残灯石壁间。昔日经行人去尽,寒云夜夜自飞还。从前念经行走的人都远去了,只有寒冷的晚云每天都飞来,这是一种多么空茫的叹息!皎然强调一首好诗要有两重以上之意,要含蓄而深厚,要明丽自然,就是所谓“气高而不怒”、“力尽而不露”、“情多而不暗”、“才赡而不疏”,我们看他的论说,有时觉得不是在谈诗,而是在说禅师的风格了。他的佳句很多,都能深刻表达禅的观点,像“禅子有情非世情”、“幻情有去往,真性无离别”、“须知不动念,照出万重源”、“宿雨愁为客,寒花笑未还”、“智以动念昏,动由无心积”,都是禅味洋溢,他有两句诗很能表现自己的诗情禅心,句曰:“山阴诗友喧四座,佳句纵横不废禅。”皎然以大乘佛教的观念,写下了“心境契合”的诗歌诗论,对于以诗写禅有很大贡献,在文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身心调柔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五台山均提童子 “无嗔”对一个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无嗔就能无痴、无疑,无嗔就能心平坦荡,无嗔可以使生命的内在到生活有每一个细节都柔软调和。一个人唯有身心调柔才能得到内在的安顿,以这种安顿来开启自性的芳香。修持禅法,固然以开悟为第一要义,但在开悟的过程中,我们要调伏身心的许多无明障碍,要使刚强易折的生命展现出柔软自由、随风舞动的样态。我能打大鼓禅是超越一切言词的,最怕的就是“说破”。这其实不难理解,不只是禅,世界上的东西一旦说破,境界就低了,以男女的感情来说,常常把“我爱你”三个字挂在嘴上,而不用心去领受,境界就低了。六祖慧能说:“吾有一物,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也是这个意思,禅有它超越绝对的特质,是文学语言所不能企及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切都不要说破,留点余地,留些空间,生活便会豁然提升了境界。全露法王身……对于砍树,刀柄有什么用?可是回想一下,如果一把刀没有柄,根本不能砍树,若硬要握刀刃砍树,树未砍倒,人恐怕早就受伤了。石头禅师对弟子石室的应机教化,是在说明佛性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身心之所以有用,能披荆斩棘,向前迈进,那是因为有一个看起来无用的佛性,一般人对佛性无知,就像我们用刀时很少想到刀柄一样。不只佛与身心的关系如此,在这个世界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往往代表了人生的真价值,可叹的是,这些价值常是被忽视的。以现代人喜欢追逐的金钱来说,金钱是有用的,可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价值观在背后支撑,则金钱正如一把没有刀柄的刀,只会带来伤害。“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假如只注视私我眼前的用处,就会失去大用。 有时候我们要找的就在眼前,由于眼睛不利,眼前的反而看不见了。像我们呼吸的空气、眼见的青山、开着花的小路、明亮的阳光、路边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哪一样是有用的呢?可是人生若失去这些,纵然有满屋的财富,又有何用?禅师所说的“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虽然是那么深奥,可是对一般人,只要能知道用与无用之间的问题,则万象森罗都是法身也非不可理解。这就是六祖慧能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有无所分别、无所不在、遍及一切的法身里,把自己开发出来,这是“妙用”。因此,可以这样说,一个被迷惑的人,总想从世界得到什么,世界可用的东西就少;而一个开悟的人,总希望把世界给别人,为虚空付出,所以觉得一切都是可用的,一切都是有大智光明的。大喜过望佛陀禅是指印度传下来的禅法,而祖师禅则是中国祖师所传的禅法,前者讲静虑、出离、渐修,后者则讲活泼、入世、顿悟。也可以这样说,佛陀的禅是与其他教法融合在一起的,是所有法门修行者的必修课程,它强调深邃的冥想和精神集中的实践,祖师的禅则是从法门中独立出来,认为禅就是一切。佛陀曾把禅分成四个阶段。初禅:会有一种喜悦与欢欣,从现实烦恼中解脱出来(离生喜乐);二禅:禅定本身的喜悦与欢欣更纯化(定生喜乐);三禅:喜悦的意念消失了,只剩下纯净的欢欣(离喜得乐);四禅:纯净的欢欣也消失了,这时,清澈透明的智慧就显现出来,这就是“般若”,即“自性”(舍念清静)。祖师禅所强调的是,希望直接越过前三个阶段,一跃进入第四阶段。大喜于禅悦的人,有如清澈满盈的池水,虽然无声,却生机洋溢,禅师游徜于冥想与静虑,是要开发无量的智慧,而无量的智慧里面就有喜悦、自在、慈悲与静谧!天下第一神射纪昌——飞卫——甘蝇纪昌说:至动无动,至言无言,至射无射,所以不射!天下第一神射,原来是一个可以射穿自己的烦恼、争胜、分别、比较的人呀!皮肉与骨髓在般若经典里,把般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三种。 禅有超越与绝对的特质,透过世间智的任何方法都不能直趋那种超越与绝对,所以才说是“无智亦无得”,这才是究竟。禅心是骨髓,可是骨髓如果没有皮肉的包覆与滋养,是难以健全的。所以,习禅的人要有一个开阔的人格与心胸,从皮肉到骨髓都有深切的认识,那么才能成就真实的人格,才是一个人的完成。为什么禅师在得了骨髓之后,不失去慈悲的风貌,也有人格的圆融,那是因为他们知道悟不在皮肉,可是也不舍弃皮肉,若无世法与众生为皮肉,得了骨髓又能如何?宗风与机锋六祖慧能圆寂后,由于禅师的思想、作风不同,禅宗逐渐分为五个大的宗派: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看起来,禅门五宗是很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注重“机锋”,机锋就是师徒相见,不用合理、逻辑的语言行为,而是用旁敲侧击、不相干的语言,甚至拳打脚踢、棒喝交加,来唤醒学人的悟境,这种“合水和泥,应机接物”,是与早期禅宗不同的,在六祖慧能之前,“机锋”并不像后来这么受重视。机锋过于盛行,而不注重禅定生活与人格的实修,应该是禅宗没落的主因。最上乘禅唐朝末年的圭峰宗密把在他之前的禅法分为五类:一、外道禅二、凡夫禅三、小乘禅四、大乘禅五、最上乘禅 在宗密所盛赞的“最上乘禅、如来清净禅”中,是自心即佛,让本来就具足的自性显露出来,不欣上而厌下,不执著于空,甚至也不执著于智慧或烦恼,这才是最上殊胜的禅。 圭峰宗密在《景德传灯录》中答复弟子问题的几段话作结:“真理即悟而顿圆,妄情息之而渐尽。顿圆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体已全。渐修如长养成人,多年而志气方立。”“识冰池而全水,藉阳气而熔消。悟凡夫而即真,资法力而修习,冰消则水流润,方呈溉涤之功。妄尽则心灵通,始发通光之应。”“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味。住著于法,斯为动念,故如人入暗,则无所见。今无所住,不染不著。”

4、"或有来求手足耳鼻,头目血肉,骨髓分身,菩萨摩诃萨来见求者,悉能一切欢喜施与。"出自哪里?拜托~~

出自《大宝积经》- 菩萨藏会 - 陀那波罗蜜多品第六

(节选如下)

复次舍利子。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依柁那波罗蜜多行菩萨行。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度众生故。行柁那波罗蜜多时。为诸众生而作施主。若沙门婆罗门等。有来求者悉皆施与。须食与食。须饮与饮。珍异肴膳无不尽施。如是或求车乘。衣服华鬘。涂香末香。或求坐卧依倚。床席敷具。病药灯明。音乐奴婢。或求金银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宝。或求象马车辂。园林池苑。男女妻妾。财谷库藏。或求四大有洲自在之王一切乐具。及诸嬉戏娱乐之物。或有来求手足耳鼻。头目肉血。骨髓身分。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悉能一切欢喜施与。
舍利子。以要言之。一切世间所须之物。菩萨摩诃萨行大施故。但见来求无不施与。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行柁那波罗蜜多故。复有十种清净施法。何等为十。
一者 菩萨摩诃萨。无有不正求财而行布施。
二者 菩萨摩诃萨。不逼迫众生而行布施。
三者 菩萨摩诃萨。不以恐怖而行布施。
四者 菩萨摩诃萨。不弃舍邀请而行布施。
五者 菩萨摩诃萨。不观颜面而行布施。
六者 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情无异想而行布施。
七者 菩萨摩诃萨。无贪爱心而行布施。
八者 菩萨摩诃萨。无起瞋恚而行布施。
九者 菩萨摩诃萨。不求刹土而行布施。
十者 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起福田想。不以轻蔑而行布施。
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十种清净之施。为满柁那波罗蜜多故。

5、忘记一个你爱的人

呵呵!能感觉到你内心的纠结,不过从你描述中能感觉到你的前男友在故意气你,算是一种报复吧!他要让你尝尝被拒绝不回信息的滋味!他还是在乎你的,所以如果你还不想放弃的话,姐姐就交给给你一个方法:坚持每天给他发个信息,不说其他的,只是问候或者关心之类的话,不管他回不回,每天一定别忘记!坚持一个月突然不再给他发信息了,而且也控制住自己不再关注他,你信不信他接不到信息当天会不断看电话?哈哈!也许他会主动的发信息问你怎么了?以后还是相互促进努力学习,你要知道男生是很愿意争面子的!跟别人说她女朋友学习有多么的好!

6、请问古代有哪些刑讯逼供的酷刑?

“凌迟”酷刑,亦作“陵迟”,是指山陵斜坡逐渐低下, 含有慢慢之意,又俗称为“剐”。因其规例在千刀之上,“凌迟” 还可通称为“千刀万剐”。唐律尚无“凌迟”,五代才特置。 马端临《文献通考》说宋代中后期始用“凌迟”,但不常用。《 宣和遗事》记章敦在越州时,专事惨刑,有“刀掊”、“钉手足”、 “剥皮”、“斩颈”、“拔舌”,但不见“凌迟”。元代“凌迟” 载于法典刑律,具体行刑较少。 只是到了明代,“凌迟”用语频繁起来,较为典型的是明代《 瑞严公年谱》、《渔樵话郑本末》,其中对“凌迟”的详述, 使人见其具体步骤—— “凌迟”时搭起一座棚子,棚前竖起一根上有分叉的粗木杆, 刽子手手持磨得锋快的铁钩、利刃,三声炮响后便开始, 规例是3357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剐得肌肉如大指甲片, 一条一缕,密麻丛集,犹如刺猬。初动刀时,血流寸许, 再动刀则无血了。主要是因受刑者受惊,血俱入小腹、小腿肚, 剐毕开膛,血都从这里流出去了。“凌迟”后将受刑者五脏、躯体、 头都吊在杆上示众,监刑官舞红旗,策快马,飞驰宫中, 向皇帝报告刀数…… 对犯人采取这样厉害的“凌迟”,是因明初朱元璋就执刑甚严, 当时官员们竟用鸠血染衣带,一有捕拿,即吮带死, 以免受酷刑折磨。据《明史》、《明实录》, 当时刑法无所不用其极: 朱有熺以掠食人肝脑为能事,朱宪逼奸妇女或生置棺中烧死, 或手刃剔其臂肉,剜目耳。还有的活埋露首,使其慢死, 或让受刑人吃自己儿子被割下的鼻、舌。朱国桢《涌幢小品》 说两广都督韩观杀人成性,竟用人皮当坐褥,吃人眼。夏允彝《 幸存录》说一徐姓术士,因骂魏忠贤被捕,手足被钉在门板上, 遍体浇上沥青,用椎敲,一会儿举体皆脱,其皮壳俨若一人…… 人皮 祝允明《野记》中的有关记载更让人惨不忍睹: 高皇恶顽民窜逃缁流,聚犯者数十人,掘泥埋其头,十五并列, 特露其顶,用大斧削去,一削去数颗头,谓之“铲头会”。 国初重辟,凌迟处死外,有“刷洗”,裸置铁床,沃以沸汤, 以铁刷刷去皮肉。有“枭令”,以钩钩背悬之。有“称竿”, 缚置竿彼末,悬石称之。有“抽肠”,亦挂架上,以钩入谷道, 钩肠出,却放彼端石,尸起肠出。 即使一般的刑法,执行起来也十分残酷。如《诏狱惨言》, 记叙明代镇抚最为普通的五种刑具:一种是“械”。坚木制成, 长一尺五寸,阔四寸多,中凿两孔,着臂上,就是受刑时也不脱, 杀人最便利。一种是“镣”。铁制,又称“锒铛”。长五六尺, 盘左脚上,因右脚受刑不方便。 一种是“棍”。杨、榆木制成,长五尺,曲如匕,执手处, 大似人小指,着肉处径可八九分。每用棍,用绳束其腰, 二人踏绳的两端,使受刑人不得转侧。又用绳系两脚,一人负之背, 使不得伸缩。 一种是“拶”。杨木制成,长尺余,径四五分。每用拶, 两人扶受刑者起,跪在索上,力束木的两端,随即用棍左右敲, 使受刑者更加痛苦。 一种是“夹棍”。杨木制成,长三尺余,去地五寸多,贯以铁条, 每根中各绑拶三副。凡夹人,则直竖其棍,一人扶之,安足其上, 急束绳索,仍用棍一具,交足之左,使受刑者不能移动。 又用一根长六七尺、围四寸以上的大杠,从右边猛力敲足胫, 使足流血洒地…… 这几种刑具,是中国古代刑法中最基本的,看来简单, 但用起来极苦,如明人所说:“棍则痛入心脾,每一下着骨, 便神魂飞越矣!”燕客《天人合征纪实》叙杨涟、魏大中等“ 六君子”在狱中受“棍刑”,毒打30棍,股肉就已经腐烂了, 只得用帛急忙缠上。尤其是“受全刑”,即械、镣、棍、拶、 夹棍等刑具同时上,被《明史·刑法志三》称为:“五毒备具, 呼暴声沸然,血肉溃烂,宛转求死不得。” 以至在明代,许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 给他们感触最深的就是这几种刑具和酷刑:阿里·阿克巴尔《 中国纪行》说中国犯人在监狱中: 带着镣铐和链子,固定在铁桩上,头发也被拴在铁钉上。 即使这样还不让他们自在,他们的脚被板夹住, 背上和胸上缠着100码长的链子和刑具,恐怕要压断了肋骨。 带着镣铐和链子的犯人,被强力推进高度只有一臂长, 三角形的又小又窄的笼子里时,“ 为了关上笼子把他的头压低到和四肢挤在一起, 好像没有骨头的一堆肉塞在笼子里,打开笼子后, 这个人带着链子和镣铐被拉上来时,使我们吓掉了魂”。 克路士《中国志》这样说道:犯人“把指头放在棍里, 然后使劲拉绳子使骨头嘎扎作响”,“足刑很厉害和痛苦, 刑具是两块方木条,约四拃长,一边用一根绞链连接。 他们拿绳系在另一侧,足踝夹在中间。他们用槌子打木条头”。 拉达《记大明的中国事情》记载: 官员一声吆喝,五六名刽子手就扑向可怜的犯人, 马上把他按到地上,扒掉他的裤子。他这样面朝下爬着, 一名刽子手紧紧按住他的脚,另一个按头, 再一个高举上述的竹板或棍子,使劲打他大腿后的肉, 直打到叫住手为止。他们每打五下,便转过身子好打另一边。 这时候,另一名刽子手跪着大声报打的次数,那简直太野蛮, 挨过六十下的人难逃一死。 这三位外国人看到的只不过是明代最最普通的刑法, 但已使人真切感到其刑的残酷了!这些酷刑一般来讲, 主要是对下层官吏和平民施行的,特别是对那些“犯上作乱”者。 清嘉庆八年(1803), 因刺嘉庆而被当场捉住的内务府厨役陈德, 在审讯时就已经是彻夜熬问,拧耳跪炼,掌嘴板责,刑夹押棍…… 经嘉庆亲审,陈德被处以“凌迟”。据燕北老人《 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载: 执行时,从陈德的耳、鼻、乳割起,左右臂上碎割,成鱼鳞形状。 然后再右臂,再胸和背。一开始还见血,过一会儿血流尽了, 只流黄水。当割完上身时,陈德忽然张开眼睛叫道:“快些。” 监刑者却说:“上有旨,令尔多受些罪。”仍慢慢碎剐陈德! 以仁义自我标榜的嘉庆,对“大逆不道”者是从不心慈手软的, 对陈德的“凌迟”, 充分暴露了统治者对反抗者所能够采取的极端的报复手段。 可是把所有的酷刑,都用“阶级斗争与压迫”来概括, 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像晋灵公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巢; 王元吉当街而射,观人避箭;妲己置虿盆,观其楚毒以为乐; 齐后主置蝎浴斛,令人裸浴,观其叫号则大喜…… 这些并没有直接刑事缘由的酷虐之刑,并不是阶级的、政治的影响, 而是一种野蛮的文化观念的表示。《通典》 记录北齐时对滥劣秀才饮一斗墨水的惩罚,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描绘了所谓的“炮烙”:“约高二丈, 圆八尺,上、中、下用三火门,将铜造成,如铜柱一般, 里边用炭火烧红”,人被剥去衣服,“将铁索缠身,裹围铜柱之上, 只炮烙四肢筋骨,不须臾,烟尽骨消,尽成灰烬”。 但此酷刑并非用于反抗的平民,而是对付臣僚。徐学聚《国朝典汇》 说嘉靖年间朱观淫戏无度,常使男女裸体群浴,无复人礼,“ 左右有阴议及色忤者”,他就加用“炮烙”。 这表现了一种残忍的文化心态。而东林党人左光斗,也受“炮烙”,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说他“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 筋骨尽脱矣”。这却是阶级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的斗争所造成的。 所以,对酷刑要具体分析。而且,酷刑也不是单纯为摧残皮肉而设, 酷刑施行的主要目的是警告,是示法。 《草木子余录》记述朱元璋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 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府州县衙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 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 这一惨无人道的酷刑, 从本质上讲是统治者企图以残忍手段奴役下属的意识的投影, 但它冠冕堂皇地归入了法制的轨道之中, 这在客观上对贪污受贿的官员还是有很大的震慑作用的, 就像历史学家分析的那样:明初吏治之所以较好,这与朱元璋常用、 大用酷刑,也有一定的关系。为了使更多的人服服帖帖, 古代统治者将酷刑的主要目标定在平民百姓身上, 这一现象在清代尤为突出。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 真实地记述了道光年间四川的酷刑:监狱里的犯人,有的装入笼内, 一日而毙,有的则用锅煮,“惨酷不可言状”。如捉到造反的“匪” ,不问真伪,先打400小板,还有重打二三千小板再讯供, 罪名莫定,就在大堂上打死,脑裂骨折……由于酷刑滥施, 甚至错捉入狱的人,也往往被屈打成招。 清代刘省三所写的公案小说集《跻春台》,其中有一篇《双冤报》, 就描述了王氏和魏有仁这对男女表亲,在酷刑下被迫屈招的情形: 钉竹签十指鲜血喷,痛得奴死去又还魂。不招供太爷刑法狠, 招得来又辱了先灵。……不得已把供来招认……这一阵夹得魂飞尽, 痛得我屎尿一齐倾。想不招表嫂已招认,要辩脱除非问阎君。 因奸淫谋毒表弟,大老爷施恩快松刑。 清代的官吏还挖空心思,不断在刑具上“推陈出新”。 李伯元所写的《活地狱》, 就较典型地反映出了由于刑具的厉害而造成的残酷景象:如,“ 一双铁鞋,放在火里烧红,着在脚上,这叫‘红绣鞋’”。 其实这是明代天启年间魏忠贤的义子许显纯发明的“红绣鞋” 的延续。还有“过山龙”,“是叫锡匠打一个弯曲的管子, 扯直了要够二丈多长,把犯人赤剥了,用管子浑身上下盘了起来, 除掉心口及下部两处。锡管子上边开一个大口,下边开一个小口, 用百沸的滚水,从这头浇进去,周流满身,从那头淌出去。 这个开水,却不可间断”。 这与谢肇淛《文海披沙》 所说的万历时福建某官府中盘在犯人腰间的“锡蛇”是一样的。 审讯犯人时往“锡蛇”的空心里灌开水,犯人受不住烫,只好屈招… …相形之下,清代“过山龙”要比明代的“锡蛇”更残酷, 这是一个总的趋势。 再如行刑时最常用的板子。《活地狱》中已出现了铁板子, 用它打人,“打上十几板子,大腿上的肉都会一片片的飞起来, 连肉带血飞的满处都是。等到打至十几下,肉已飞完,便露出骨头。 他此时便吩咐掌刑的,不要拿板子平打,却用板子横在大腿上乱敲, 砍的骨头壳壳的响。有的还将骨头打开,骨髓标出来好几尺远……” 通过打板子这一在古代最为常见的刑罚,人们看到的是残酷! 这也正是李伯元创作《活地狱》的用意, 旨在揭露清代官府衙门像地狱一样…… 参考资料:转自中华网文化频道

7、禅宗公案的作品目录

心灯传承
拈花微笑
兄唤弟答
皮肉骨髓
僧璨忏悔
谁人缚汝
汝勿姓耶
心如明镜
菩提无树
无住为本
一物不中
不落阶级
沩山踢瓶
临济三拳
过水睹影
脱却铁枷
罗汉片石
勘破悟禅
摔师悟道
禅师示法
达摩廓然
法融睹佛
天柱风月
吹缕布毛
说易做难
为灶说法
本来面目
磨砖作镜
马祖教禅
马祖四说
庞蕴江水
何不自射
庭前柏树
赵州勘婆
坐而揖之
临济说“喝”
无事贵人
呈剑献诗
德山赐棒
黄龙三关
其声如雷
疏山倒屙
某僧话堕
倩女离魂
示法无语
掷瓦翘足
视生如梦
非公境界
识心见性
古佛去久
与夺拄杖
教学相长
独超物外
超师之见
石头不失
石头路滑
西堂鼓角
龙潭吹烛
怜儿不丑
香严赤贫
曹山龙吟
玄沙明珠
文益重行
一指头禅
从谂拜师
沩山拔火
苍天苍天
老贼教子
我子天然
一粒之米
慧中三召
智常圈菜
某甲去得
甚堪雕琢
德山托钵
顿悟之道
与汝安心
百丈野鸭
衔一茎草
自家宝藏
黄檗笠子
击竹悟道
崇信十饼
鳌山成道
见山见水
曹源一滴
放三顿棒
拙自何来
灵利僧人
不干文字
刻苦修持
不见不闻
是病非禅
自观自静
他心通者
石巩牧牛
天皇问法
千圣不识
百尺竿头
无情说法
猫狗大虫
得心解脱
不成佛道
闻钟七条
抬脚不起
智不是道
他是阿谁
路在何方
生活中禅
赵州问道
运水搬柴
不作不食
肚饥吃饭
清潭月影
大珠用功
婆子倾茶
随流而去
失牛失火
洗钵吃茶
热凉寒火
不断世谛
思辨之智
佛无南北
风动幡动
住处危险
真性缘起
慧忠考验
神会知解
不道长短
钝根阿师
丧我儿孙
说有道无
南泉斩猫
南泉行粥
鹅出瓶中
牛过窗棂
隐峰泻水
东坡输带
丹霞焚佛
高平低平
香严上械
拾得扫地
却辐却轴
不可思议
不触即背
无缝之塔
佛曾迷否
哪块不精
费却盐醋
何曾错了
信念金刚
断臂求法
不视天子
不缺盐酱
即心即佛
亲者不问
已进不退
半个圣人
折足而悟
得与不得
一得一失
以此袁献
禅的语言
野狐之禅
寸丝不挂
背后底聻
卧轮伎俩
无水无舟
芥子须弥
一言相契
云门三关
白云万里
私通车马
三十六对
诗情禅意
上江籴米
诫斫松竹
鱼鼓颂歌
蝇子透窗
赞土馒头
月上寒山
云天水瓶
零落知空
如今不疑
昨夜一枝
溪声长舌
翠微深处
骑牛归家
禅的幽默
师姑女人
鼻孔眼睛
汝问不当
筋斗画像
见性非眼
倒立而寂
不钝置汝
指人为驴
唤主人公
守堂家人
心中有佛
风吹不动
禅与幽默
禅师圆寂
叶落归根
振铎入棺
吾欲行矣
此物他物
空诸所有
无声三昧
临逝夜话
行脚去也
不复来矣
附录:中国禅宗系、宗派传承简表
后记

8、难道爱一个人有错吗

爱一个人没有错,要说错,那应该不能说是爱了

9、骨髓的髓的拼音

骨髓的髓的拼音
suǐ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骨头的空腔中像胶状的东西:骨~。精~(喻精华)。
2.像骨髓的东西:脊~。脑~。延~(后脑的一部分)。
3.植物茎的中心部分,由薄壁的细胞组成。

与皮肉骨髓公案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