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黄骨髓的本质

黄骨髓的本质

发布时间:2020-09-15 12:51:06

1、人骨髓的颜色是???

骨髓是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的稀松骨质间的网眼中,是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人出生时,红骨髓充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增大,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红骨髓。此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够补充所需血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被红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显著提高。

2、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结构是() A.黄骨髓 B.红骨髓 C.骨密质 D.骨松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胎儿和婴幼儿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具有造血的功能.随年龄的增长(6岁前后),长骨(多位于四肢,如肱骨、股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替代,成为黄骨髓.正常情况下,黄骨髓已不具备造血能力,但当体内大量失血时,它仍可能转化为红骨髓而恢复造血功能.成人的长骨的两端、短骨(如手的腕骨)、扁骨(如胸骨)和不规则骨(如椎骨,骨盆)的骨松质内终生都是红骨髓.
故选:B

3、黄骨髓怎么变成红骨髓的?细胞是怎样转化的,发生了生么内在的变化?灰常感谢!!!

黄骨髓是备用骨髓,一般失血后才转化为能造血的红骨髓,原因就是黄骨髓虽然是脂肪但包含有原始的造血干细胞,可以随时分化

4、人体的骨髓是一种什么组织?

骨髓存在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富含血管,可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是造血的场所,胎儿和婴幼儿的骨髓都是红骨髓。随年龄的增长,从6岁前后开始,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替代,成为黄骨髓。正常情况下,黄骨髓已不具备造血功能,但当体内大量失血时,它仍可能转化为红骨髓而恢复造血功能。 由于髂骨 胸骨 椎骨等处终生保持着红骨髓,因此,临床需要检查骨髓的造血功能时,常选择髂骨和胸骨处进行穿刺抽取红骨髓。

5、既然骨松质里的骨髓终生具有造血功能,那么它是不是没有红,黄骨髓之分?

不是,5岁以前骨髓是红骨髓,5岁以后红骨髓变成黄骨髓,失去造血活力,慢性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回变成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6、随着年龄的增长,哪里的骨髓逐渐变成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A.骨松质B.骨髓腔C.骨密质D.以上都

人体内的骨髓有两种,一种是红骨髓,另一种是黄骨髓.
幼年时人的骨髓腔里是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里的红骨髓转变成了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当人体大量失血时,骨髓腔里的黄骨髓还可以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的功能.
在人的骨松质里有红骨髓,终生具有造血功能.
故选:B.

7、什么是骨髓?它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血液是由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和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淋病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等)组成的红色、不透明并带粘性的液体。正常成人的总血量约为体重的8%。血液在血管内流动不息,是人体内运输营养物质、携带代谢产物、调节内环境平衡及行使防御功能的条条“河流”。人们对血液的认识是逐渐加深的。1900年红细胞ABO血型发现之前,许多人因血型不符的输血而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甚至死亡。1929年发明了骨髓穿刺针,从此骨髓细胞才成为血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正常人体的血细胞维持数量和功能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即衰老、死亡的细胞经常不断地被新生的细胞所取代。例如人类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血小板的寿命约7-10天。一个正常成年人每天约有10个红细胞衰老死亡;同样也有相近数量的红细胞新生
成年人的造血器官主要局限在骨髓、脾脏以及淋巴结中。但脾脏及全身淋巴结在出生后主要作用是促使淋病细胞的第二次增殖,即淋病细胞在接触抗原后繁殖的免疫反应。所以骨髓造血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出生后,骨髓在正常情况下是唯一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骨髓也产生淋病细胞和单核细胞.
骨髓是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骼骨)的稀松骨质间的网眼中,是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人出生时,红骨髓充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增大,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红骨髓。此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够补充所需血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被红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显著提高.近30年来,血细胞生成的研究发展很快,现已证明人类骨髓中存在造血多能干细胞,数量不到骨髓总细胞数的百分之一,它们具有高度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且能分化为各血细胞系统的祖细胞(如淋巴系干细胞、粒系干细胞),在大量分化,增殖为各种原始和成熟血细胞,最后,这些成熟的血细胞通过骨髓进入血液中,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人体造血干细胞由于存在的部位不同,产生不同效能。一部分存在于干细胞池,是人体造血细胞再生的储备库,以适应和满足各种状态下造血的需要:另一部分存在于增殖池,这些细胞不断增殖更新,以弥补因细胞衰老或丢失所致的血细胞不足,维持人体血流平衡.
骨髓的造血能力极强,骨髓最高的造血能力可达到正常造血情况的9倍,如果只保留骨髓的十分之一,就能完成正常的造血功能,所以少量骨髓捐献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人体的造血组织有很强的代偿功能,当抽取部分骨髓后,造血干细胞会加快增殖,在一、二周内完全恢复原来的水平。因此,捐献者不仅不会影响自身的造血功能,反而使自身的造血系统得到了锻炼,更具备了生命的活力。

8、骨骼的核心部分是什么?

骨骼的核心部分是骨髓,一种软组织。红骨髓可以制造新的血液细胞;黄骨髓本质上是脂肪,存在于股骨等长骨中。儿童的骨髓主要是红骨髓;成年人的骨髓一半为红骨髓、一半为黄骨髓。我们体内较大的骨骼内部是海绵状的。骨髓就是通过显微镜在这种蜂窝状结构的薄壁之间发现的。
我们的骨骼中有血管和神经。
红血球和白血球均在骨骼中生成,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被带到身体各个部位。

9、长骨的骨髓是黄骨髓,短骨的骨髓是红骨髓。是这样的吗?比如说?

不准确。
骨的形态炃: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长骨又分为一体和两端。
长骨体内是黄骨髓。
长骨的端和其它所有骨的内部(骨松质内)都是红骨髓。

10、红黄骨髓转化不均的原因

为细胞系统的病变。

原始红细胞及早幼红细胞增多,见于红血病及红白血病(M6),并伴有红细胞形态异常,如多核幼红细胞,巨幼红细胞样改变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见巨幼红细胞增多,并伴有粒细胞系统的巨幼变,可见巨中幼粒及巨晚幼粒细胞,巨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节过多。

见于红白血病(M6),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原始红细胞及早幼红细胞均增高,粒细胞系统可有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胞浆内有时可见Auer小体;红细胞系统幼红细胞有巨幼样改变及多核或分叶核幼红细胞。

(10)黄骨髓的本质扩展资料:

骨髓细胞的作用:

1、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由无氧酵解产生;一但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

2、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男女无明显差别。婴幼儿稍高于成人。

3、血小板体积甚小,直径2~4μm,呈双凸扁盘状;当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则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在血涂片中,血小板常呈多角形,聚集成群。血小板中央部分有着蓝紫色的颗粒,称颗粒区。

与黄骨髓的本质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