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佛经骨髓

佛经骨髓

发布时间:2020-09-14 07:54:56

1、佛经如何使用譬喻,佛教网

佛经中,多用譬喻,以形象,生动、浅显的语言,将深刻的佛理阐述得十分透彻。、譬喻是梵文“阿波陀那”(Av—adana)的意译,意思是以了知之法,显未了之法。《法华文句》解释:“‘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托此比彼,寄浅训深。......动树训风,举扇喻月,故言‘譬喻’。”

佛教的经典,以譬喻着称的,有《譬喻经》;《法华经》二十八晶,第三品就是《譬喻品》;《金刚经》有六譬,《观律三昧海经》有六譬;《法华经》有七喻,《仁王经》有八喻;《般若经》有十喻;《维摩经》有十喻,《如来藏经》有十喻……
譬喻到底是如何巧妙呢?请看《金光明经》中的“佛寿四喻”:王舍城中有一位菩萨,名信相。有一次,他突然想道,是什么因缘,释迦如来寿命短速,才八十岁呢?又想到像佛所说的那样,有二个因缘,寿命能够长:一,不杀;二、施食。而我世尊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陀阿僧祗劫修不杀戒,具足十善;饮食惠施,不可限量,甚至将自己身上的骨髓血肉,让饥饿众生吃得充足饱满,何况其他饮食呢?信相菩萨想到这里,他的居室顿时变成广博、庄严、净妙的宝室。在居室四面,有四宝上妙高座自然而生。妙座上有莲花,莲花上有四尊如来;东方是阿閦佛,南方是宝相佛,西方是无量寿佛,北方是微妙声佛。这四尊如来,放大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欲、色界诸天八部众及无量百千万亿诸大菩萨,以佛神力,一时都来聚集。这时四佛在大众中,以略偈说释迦如来所得的寿量。第一个譬喻是:一切江河海洋的水都可知道有几滴,释迦如来的寿命却没有数,这是“海滴喻”。第二个譬喻是:所有的须弥山都可知道它的斤两,释迦如来的寿命却无法秤量,这是“山斤喻”。第三个比喻是:任何大地都可知道它的灰尘有多少,释迦如来的寿命却无法算,这是“地尘喻”。第四个譬喻是:虚空的分界尚可达到边际,释迦如来的寿命无法计,这是“虚空界喻”。
譬喻的手法很多,《涅盘经》介绍了八种喻法:
1.顺喻。随顺世谛,依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来譬喻。天降大雨,则小坑满;小坑满,所以大坑满;大坑满,乃至大海满。如来法雨也是这样:众生戒满,便达到解脱满,解脱满,所以才能涅盘满。
2.逆喻。逆于世谛,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来譬喻。大海本为大河,大河本为小河,乃至小沟本为大雨。这样的话,如来涅盘本为解脱,乃至持戒本为法雨。3.现喻。用眼前的事物来譬喻。猴子的习性,有了新的就扔掉旧的,很像一般人的脾气,所以《涅盘经》就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
4.非喻。假设并非现实的事情来譬喻。如佛告波斯匿王:“有大山自四方来,欲害人民,则王如何?”这是假设四山譬老、病,生、死。
5.先喻。先设譬喻,然后引伸。如说有人贪着妙花,而采取时,为水漂流,众生如果贪爱五欲,也会被生死之水漂没。
6.后喻。先讲道理,后设譬喻来显示。如佛经上说,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小,能够渐满大海。
7.先后喻。、先后所说的,都是譬喻之意。如佛经上说,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也是如此——如骡怀妊,命不久全。
8.遍喻。从头至尾都是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如叙述忉利天质多罗树生长的形状,而遍喻佛弟子。
佛教用形象的譬喻,使信徒易于理解深奥的佛理。丰富的譬喻内容及手法,也被文学家所借鉴。

2、佛经中骨髓卷什么意思

佛经中骨髓卷指金刚经,一代圣教之骨髓,建议多念,有求必应,可以看看网上金刚经感应录,金刚经感应集

3、一佛经故事说释迦摩尼佛在路边看到一堆白骨然后跪拜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善男子,学佛者,当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常行菩萨道,究竟到彼岸。。。。。。

4、佛经关于痛苦经典名句

“诸受皆苦”或“一切皆苦”、“有生皆苦”、“有阴皆是苦”,是佛陀的名言。
《成唯识论》:“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
《法句经》:“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
《大般涅盘经》:“生死之中,实有乐受,菩萨摩诃萨以苦乐性不相舍离,是故说言一切皆苦。”
《大般涅盘经》:男子因女人而痛苦,忧愁悲泣乃至断命;美酒、甘味、米谷等亦能令人生大忧恼。
“以是义故,一切皆苦,无有乐相”。
《阿含经》中佛多次说:“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杂阿含经》偈云:
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界,一向生喜悦,爱染深乐着。
诸天及世人,唯以此为乐,变易灭尽时,彼则生大苦。
《瑜伽师地论》:“谓由此受贪所随眠,由随眠故取当来苦,于现法中能生坏苦。”

佛经中多处描述人生苦况,将世间众苦归纳为八苦、六苦、十苦或三苦。
佛陀所说的人生八苦分别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忧悲恼苦
说八苦最精彩的是晋译《佛说五王经》,原文如下:
何谓生苦。
人死之时。不知精神趣向何道。未得生处。并受中阴之形。至三七日父母和合。便来受胎。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酥。四七日如肉脔。五疱成就。巧风入腹。吹其身体。六情开张。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啖一杯热食。灌其身体。如入镬汤。母饮一杯冷水。亦如寒冰切体。母饱之时。迫迮身体。痛不可言。母饥之时。腹中了了。亦如倒悬。受苦无量。至其满月。欲生之时。头向产门。剧如两石挟山。欲生之时。母危父怖。生堕草上。身体细软。草触其身。如履刀剑。忽然失声大呼。此是苦不。诸人咸言。此是大苦。
何谓老苦。
父母养育。至年长大。自用强健。担轻负重。不自裁量。寒时极寒。热时极热。饥时极饥。饱时极饱。无有节度。渐至年老。头白齿落。目视[梳木目][梳木目]。耳听不聪。盛去衰至。皮缓面皱。百节酸疼。行步苦极。坐起呻吟。忧悲心恼。识神转灭。便旋即忘。命日促尽。言之流涕。坐起须人。此是苦不。大王答曰。实是大苦。
何谓病苦。
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何谓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掘强。百节苦痛。犹被杖楚。四大进退。手足不任。气力虚竭。坐起须人。口燥唇燋。筋断鼻坼。目不见色。耳不闻声。不净流出。身卧其上。心怀苦恼。言辄悲哀。六亲在侧。昼夜看视初不休息。甘膳美食。入口皆苦。此是苦不。答言实是大苦。
何谓死苦。
人死之时。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四大欲散。魂魄不安。欲死之时。刀风解形。无处不痛。白汗流出。两手摸空。室家内外。在其左右。忧悲涕泣。痛彻骨髓。不能自胜。死者去之。风去气绝。火灭身冷。风先火次。魂灵去矣。身体侹直。无所复知。旬日之间。肉坏血流。膖胀烂臭。甚不可道。弃之旷野。众鸟啖食。肉尽骨干。髑髅异处。此是苦不。答言实是大苦。
何谓恩爱别苦。
室家内外。兄弟妻子。共相恋慕。一朝破亡。为人抄劫。各自分张。父东子西。母南女北。非唯一处。为人奴婢。各自悲呼。心内断绝。窈窈冥冥。无有相见之期。此是苦不。答言实是大苦。
何谓所求不得苦。
家有财钱。散用追求。大官吏民。望得富贵。勤苦求之。求之不止。会遇得之。而作边境令长。未经几时。贪取民物。为人告言。一朝有事。槛车载去。欲杀之时。忧苦无量。不知死活何日。此是苦不。答曰实是大苦。
何谓怨憎会苦。
世人薄俗。共居爱欲之中。共诤不急之事。更相杀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隐藏无地。各磨刀错箭挟弓持杖。恐畏相见。会遇迮道相逢。各自张弓[澍士一]箭。两刀相向。不知胜负是谁。当尔之时。怖畏无量。此是苦不。答曰实是大苦。
何谓忧悲恼苦。
人生在世。长命者乃至百岁。短命者胞胎伤堕。长命之者。与其百岁。夜消其半。余有五十年。在醉酒疾病。不知作人。以减五岁。小时愚痴。十五年中。未知礼仪。年过八十。老钝无智。耳聋目冥。无有法则。复减二十年。已九十年。过余有十岁之中。多诸忧愁。天下欲乱时亦愁。天下旱时亦愁。天下大水亦愁。天下大霜亦愁。天下不熟亦愁。室家内外多诸病痛亦愁。持家财物治生恐失亦愁。官家百调未输亦愁。家人遭县官事闭系牢狱。未知出期亦愁。兄弟妻子。远行未归亦愁。居家穷寒。无有衣食亦愁。比舍村落有事亦愁。社稷不办亦愁。室家死亡。无有财物。殡葬亦愁。至春时种作无有犁牛亦愁。如是种种忧悲。常无乐时。至其节日。共相集聚。应当欢乐。方共悲涕相向。此是苦不。答曰实是大苦。

5、佛教的经书哪一部最易懂啊

《阿弥陀经》讲极乐世界的庄严,讲阿弥陀佛何故名为阿弥陀?劝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在未成佛之前,发四十八愿,经无量劫勤苦修行,后来成佛也成就了极乐世界。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念佛成就、众生念佛同时,佛也怜念众生的原理。

《心经》讲法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法性也即法身、理性、本性、佛性、真如等。

《金刚经》讲破我执四相,显真实般若空性。

《十善业道经》讲十善业的因果。

佛说经书,好几千部,字字句句都是让众生净化心灵,破迷开悟,导人向善,究竟成佛、圆满菩提。

南无阿弥陀佛!

6、佛经的经典语句~~~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7、虞世南的《骨髓论》中说:“鼓瑟伦音,妙响随意而生” 怎么翻译?

shouji7913|前期答案 供你借鉴
[原文]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⑴,绝虑疑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⑵。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⑶。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⑷。然则字虽有质,迹本无为⑸,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⑹。故知书道玄妙,心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⑺。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⑻。字形者,如目之视也。为目有止限,由执字体既有质滞⑼,为目所视远近不同⑽,如水在方圆,岂由乎水?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所视则同,远近则异,故明执字体也⑾。字有态度,心之辅也⑿;心悟非心,合于妙也⒀。且如铸铜为镜,明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⒁。又同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⒂。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⒃。
[注释]⑴收视反听:收拢视线,目不旁视,返回听觉,耳不旁听。反,通“返”。意为闭目塞听,要排除一切杂念而精神集中。
⑵契:合,符合。妙:神奇、高妙,指书法的极高的艺术境界。
⑶欹斜:倾斜,歪斜。颠仆:跌倒。
⑷冲和:恬静平和。
⑸质:指字的筋、骨、血、肉等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迹:指字的状貌、外形。无为:没有一定的模式。此句意为字有筋、骨、血、肉等内质,而字形是千变万化没有一定形态的。
⑹禀:领受、承受。体:体察、体验。达性通变:通达性情及社会,自然的无穷变化。其常不主:指字的形迹常常变化无穷。主:主要的,根本的。
⑺资:凭借、依靠。神遇:通会神明。此句是说,要知道书法的奥妙,必须靠心领神会,不是用力量就可以达到的。
⑻机巧:灵活巧妙。这句是说机变巧妙必定要靠内心颖悟,不可用眼睛外观去取得。
⑼执:把握、理解、认识。质滞:对内质的把握有局限,晦暗不明。
⑽远近:此处是说,因各人鉴赏力不同,对字体的把握理解也就有高与低的区别。下句“远近则异”中的“远近”与此相同。
⑾故明执字体也:所以,从中可以明白把握字的形态体势的道理。
⑿此句是说字的形态是书家心态的外观。
⒀此句是说心悟不仅是心,而是合于玄妙。
⒁铸铜为镜:古人以铜为镜,故说“铸铜为镜”。假:通“借”。神应思彻:精神感应,思想彻悟。
⒂鼓瑟纶音:纶音,原指皇帝的诏令。此处指调节琴弦的音响,所产生的美妙的音乐。逸态逐毫而应:飘逸的神韵是随笔毫而产生的。
⒃懵:糊涂无知的样子。
[译文]准备写字的时候,应闭目塞听,聚精会神,排除一切杂念,心平气和,才能与玄妙的书法境界相契合。用心不端正或精力不集中,写出来的字就会歪斜倾倒。这个道理就同鲁庙里的祭器一样,空了站不住,装得太满则又会倾倒,恰如其分就会稳当,在书法中,稳当就是“冲和”。然而字有筋骨血肉,但形状却无一定。依凭阴阳而发生动静变化,体察万物而成形貌,通达情性与自然的变化,从来没有一种固定的体式。所以说书法的玄妙之处,必须依靠心悟神领,不是以下死工夫而能奏效的。书法的机巧奥妙必须靠心领神会,看是看不出来的。字的形状,如同眼睛看到东西一样,因为视觉的局限,所以对字体形势的把握也就会有所限制。用眼睛观察书迹就有高低远近的不同。正如水成方圆形,原因不在水,而在于盛水的容器。神妙的笔法正如水,字的形体如盛水的方圆形的容器。同是观察书法,由于人的悟性高下则有不同的收获,所以,我们可以从中明白把握字的形态体势的道理。
字有体态风貌,它是书家心态的外观。心悟不仅在心,而是要合于书法的玄妙变化。这如同炼铜作镜,明亮的是镜子而不是做镜子的人。借笔传达心性,神妙不是在笔端之上,而是在于书家凝神静思进入的神奇微妙的艺术境界。又像演奏美妙动听的音乐,是自然地随着心意而产生的;提笔运锋,飘逸的神韵是随笔毫而产生的。学习书法的人如能领悟这个道理,就会进入不为而为的至高境界了。如果书写始终离不开浮华的形迹,就是根本不明白这些道理。



(一)民生所需,随念而至

‘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已生、现生或当生,都得到各种美妙的色身,相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德具足,受用各种宫殿、园林、衣服、饮食、香花、璎珞,随意所须,悉都如愿,譬如他化自在诸天。’——《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和《无量寿经》的上卷。

——不同于世人为饮食生活而奔波劳碌工作。

(二)七宝食器,自然现前

‘极乐世界的众生要吃饭时,每人的面前自然呈现七宝的钵器,自然充满百味饮食。’——《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吃饭时,各种宝钵,随意现前。’——《大阿弥陀经》

——不必忙于做菜,不用准备碗盘、碟子、筷子、汤匙等餐具。

‘这些钵中都充满百味饮食,随意而至,无所从来,也没有供应和制造的人,完全是自然化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第二卷

(三)茶几花毡,庄严餐座

‘佛和诸位菩萨、罗汉要饮食时,则自然呈现七宝的茶几(餐桌),劫贝树的花絮所织成的毡子和毛毡来做座位,面前自然出现七宝的钵器,钵中充满著各种美味的饮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二和《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的上卷

(四)百味饮食,胜过诸天

‘这些饮食,不同于世间饮食的口味,甚至也不是天界的饮食所能比美,这些饮食都是自然化生的精品,香美无比。’——《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世人花钱办筵席,多造杀业,吃时嘴巴痛快,肠胃难受,甚至还可能传染到B型肝炎。

——极乐净土的饮食连天厨妙供都不能比了,满汉全席又算得了什么?

(五)种种美味,各如所愿

‘钵中充满百味饮食,酸咸甘淡,各如所愿。’——《大阿弥陀经》

‘想吃什么的口味,钵器中便呈现什么饮食,甜度或酸度都随心所欲。有的菩萨和罗汉心想得到银钵,有的想要得到金钵、水晶钵、琉璃钵、珊瑚钵、琥珀钵、白玉钵、砗磲钵、玛瑙钵、明月珠钵、摩尼珠钵、紫磨金钵等,都可随心所欲得到。’——《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和《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的上卷

(六)食不短缺,亦不过量

‘不会有所缺乏,也不会因为美味的饮食,而吃得过量。’——《大阿弥陀经》

——不会吃得不够,以致意犹未尽。

——极乐世界没有肠胃消化不好的人。

‘诸位菩萨和罗汉每次都吃得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他们从来不挑剔或批评食物的好坏,也不会因为饮食美味而生贪爱。’——《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七)食物消化,不留遗滓

‘吃完以后,不会遗留食物残渣。’——《大阿弥陀经》

——因此不必洗碗筷。

‘饮食完毕以后,食物自然消化而不会在体内留下遗滓。’——《大阿弥陀经》

——身无粪尿,不必厕所,也没有臭味。

‘吃完以后,七宝钵器自然消失,到下次用餐时,才又出现。’——《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吃完以后,各种饭具、钵器、茶几、宝座都自然化去。等要吃时,又会再变现。’——《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八)以意为食,闻香心净

‘虽然有这么好的食物,其实并没有真的吃,只是看到食物的色、闻到食物的香,以意念来饮食。’——《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看到食物的美色,闻到食物的香气,自然饱足舒适,不贪著美味,身心轻爽便利。’——《大阿弥陀经》

(九)饭食已讫,身心舒泰

‘吃了以后,容光焕发,力气增长,没有大小便,身心舒泰柔软,不贪著美味。’——《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诸位菩萨和罗汉的心念都非常清净,而不会慕恋饮食。饮食只用来促进身心的功力,食毕自然完全消化。’——《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明 楚石

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
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花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
吾师有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五十年。

明 楚石

我佛真身不可量,大人陪从有辉光。
食时并是天肴膳,行处无非圣道场。
庭下碧流微吐韵,殿前瑶草细吹香。
十方一等庄严刹,终说西方出异方。

明 楚石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
称身璎珞随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
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著尘埃。
法王为我谈真谛,直得虚空笑满腮。

明 楚石

金银宫阙彩云端,念佛人居眼界宽。
宝树交加非一色,灵禽倡和有千般。
酥酡自注琉璃碗,甘露长凝翡翠盘。
不似雪山多药味,众生无福变成酸。

明 楚石

人生百岁七旬稀,往事回观尽觉非。
每哭同流何处去,闲抛净土不思归。
香云玛瑙阶前结,灵鸟珊瑚树里飞。
从证法身无病恼,况餐禅悦永忘饥。



(一)庄严妙衣,随念而至

‘极乐世界的众生,想要穿著,则美妙庄严的衣服随念而至。’——《无量寿经》的上卷。

——不必上街购买。

(二)自然在身,不假裁制

‘衣服自然穿在身上,而不必裁缝。’——《无量寿经》的上卷。

——不需钮扣。

——省去做衣和量制服装的麻烦。

(三)不退原色,不沾尘垢

‘不必染色,不必洗濯。’——《无量寿经》的上卷。

——没有漂白粉和萤光剂的污染!又不必耽心衣服会退色。

——不必耽心洗衣机会故障,洗衣粉会伤害玉手和导致贫血。

(四)种类特多,饰物庄严

‘极乐世界有无量(种类特多)高尚美妙衣服、宝冠、环钏、耳珰、璎珞、华鬘、带锁及各种庄严的珍宝(饰物),百千种颜色美妙的衣服和饰物,自然穿戴在身上。’——《大阿弥陀经》。

——多采多姿。

——不必费力穿戴和扣钮扣。

(五)相貌尊贵,好配衣裳

‘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具有像佛陀那样庄严、美妙而且圆满的色身。出生到极乐佛国以后,就失去本来在三恶道的形体,而成就像佛陀那样尊贵和庄严的相貌。’——《大阿弥陀经》。

——身材好,容易配衣服。

——不同于这娑婆世界以衣裳来掩盖和遮蔽身形的缺陷和丑陋。

明 楚石

妙明觉体即如来,暂借莲花养圣胎。
瑞相且分三十二,流光何止百千垓。
庄严宝具相随到,细软天衣不假裁。
上品上生生死绝,尘尘刹刹紫金台。

清 省庵

境胜由来道易修,多生习气一朝休。
盘中甘露珠圆转,树上摩尼水倒流。
碧玉莲台承足稳,真金华瓣衬身柔。
三车已息驰求念,露地安然坐白牛。

清 省庵

琉璃地上绝尘埃,宴坐经行亦快哉。
锦绣织成行树叶,丹青画出众楼台。
漫空华雨诸天下,遍界香云大士来。
何处忽生新佛子,芙蓉又见一枝开。

住—二百一十亿个清净佛土的精华——《无量寿经》上卷

(一)土地

1、琉璃为地,七宝为界(无量妙宝,相间为地)

‘极乐世界,以黄金为地。’ ——《阿弥陀经》。

‘极乐世界通常是琉璃地上,间以黄金,然而,也可说是众宝所成,不一定限于某一种宝。’——《弥陀疏钞》第三卷。

‘由于极乐世界宽阔广大,不只一个角落。经典常只提到了黄金或琉璃这一两种宝,其实它应是众宝所成,而且还无穷无尽呢!’——《弥陀疏钞》第三卷。

‘那佛土以自然化生而且体性温柔的七宝,相间为地。但有些区域却纯以一种宝为地……。’ ——《大阿弥陀经》。

‘其他真金,七宝莲花,自然涌出。’——《阿弥陀如来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看见琉璃地,内外辉映透澈,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有八棱,乃百宝所成。每一珠宝放出千道光明,每一光明具有八万四千种色彩,映在琉璃地上,宛如千亿日。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界以七宝,分外整齐明了。’——《观无量寿佛经》。

‘琉璃为地,城墙、门窗、堂阁、柱梁、斗拱、周匝罗网,都是七宝所成,如同极乐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国土清净庄严,没有世间的五浊(见浊、劫浊、命浊、众生浊、烦恼浊),没有贪爱的欲望,没有心意的垢染,以白银、琉璃为地,宫殿楼阁都是七宝,犹如西方无量寿国。’——《灌顶经》。

2、宽阔平坦,无有幽险

‘极乐国土,清净严饰,宽广平正,没有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等山。’——《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极乐国土没有各种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妙高山等一切诸山。’——《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极乐国土没有大海、小海、溪渠、井谷(等幽暗之所)。但由于佛陀的神力加持,如果众生想看高山、大海和山谷等也随时可以见到。’——《无量寿经》。

‘地平如掌,生柔软草,如安乐国。……平如澄水,柔软乐触,犹如缯纩,如安乐国,无诸五浊。’——《央掘摩罗经》。

3、自然七宝,柔软光耀

‘极乐国土,以自然的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这些宝都相参杂、转相间入。光明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一切世界,它是众宝的精英,宛如他化自在天的宝物。’

‘极乐国土自然化生的七宝,体性温柔,相间为地,或纯是只以一宝为地,光色晃耀,超越十方。’——《大本阿弥陀经》。

4、无量杂宝,众香所成

‘我作佛时,自地以上至于虚空,所有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大阿弥陀经》法藏比丘的誓愿。

——不同于这里的土地,常被农药、杀虫剂、洗衣粉、化学肥料、工厂废水、塑胶袋、垃圾等所污染。

5、国土清净,照见十方

‘ 如果我能成佛,国土清净,而且都可以照见十方所有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宛如明镜,照见自己的相貌,那么清晰。否则,我不成佛。’——《无量寿经》。

6、十万亿土,弹指即至

‘从此往西方,经过了十万亿怫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世界。’——《阿弥陀经》。

‘舍此生已,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在所出生的地方,常知宿命,直至成佛。’——《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和《观世音如来秘密藏神咒经》。

清 普能

净邦国土妙无穷,七宝妆成极乐宫。
处处迦陵前鼓舞,双双孔雀后林中。
莲开上品难为比,花吐幽香更不同。
一等庄严诸佛刹,无如净土巧玲珑。

明 楚石

琉璃地列紫金幢,翡翠楼开白玉窗。
文字可夸才不称,肉身未到意先降。
能言孔雀知多少,善语频伽定几双。
清梦正贪归路直,夜阑无奈鼓逢逢。

清 省庵

人传天竺是西方,天竺支那在足傍。
莫向泥涂分净秽,休从火宅辨炎凉。
三千世界非吾土,万亿乾坤是故乡。
去去莫愁途路远,不劳弹指见空王。

明 楚石

称性庄严非外得,天然果报自无穷。
一尘遍入诸尘里,万法全收一法中。
华映玉池人倒影,身游佛国地俱空。
色心依正原无碍,但得情忘境自融。

(二)栏杆

1、好美栏杆,七宝所成

‘极乐国土,有七重栏(横的栏杆)楯(直的栏杆)。’——《阿弥陀经》。

2、精致典雅,质地柔软

极乐世界有许多庄严美丽的栏杆,横的栏杆叫做‘栏’,竖的栏杆叫做‘楯’。 这些栏杆都是质地柔软、精致的金银、琉璃、玻璃及各种珍宝做成的,甚至有些(楼观)栏杆上面还饰以璎珞,这些璎珞都会发出美妙悦耳的音乐。(参见《大本阿弥陀经》)

反过来观看我们这个世界,住家附近大多围著水泥砖瓦砌成的高墙,既不通风,又不美观,夏天时十分闷热。有的人以木头、竹子和铁做栏杆,也是会生锈和蛀虫。何况这些栏杆都需要花费许多人力和财力来建造,哪里可以跟极乐世界各种珍宝所自然形成的栏杆同日而语!

明 楚石

天人莫不证神通,一一黄金色相同。
散众妙华为佛事,尽尘沙界起香风。
身光触体成柔软,乐具流音说苦空。
却倚雕栏望宝树,无边佛国在其中。

(三)罗网

1、金缕珍珠,兼挂宝玲

‘无量的宝网,都是用纯金缕著珍珠,以及百千种各式各样的宝物,来装饰庄严的气氛。周围又垂挂宝铃,颜色华美、光泽灿烂,覆盖在树林上。’——《瑞相经》。

‘在极乐世界,到处可以看见金、银、真珠等美妙的宝物所做成的罗网,上面悬挂著宝铃 ’——《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2、自然罗网,质轻柔软

‘极乐世界的罗网,质地宛如兜罗绵那么柔软.而不像我们这世间的宝物,必须经过精雕细琢和矫揉造作以后,才能用来装饰。’——《大阿弥陀经》。

3、真珠网间,现诸宫殿

‘极乐世界的树上,有许多美妙的真珠网弥覆在它上面。每一棵树都有七重罗网。每一个罗网间,有五百亿座奇妙而且华丽的宫殿,宛如大梵天的天宫,有诸天童子,自然化生在其中。’——《观无量寿佛经》。

清 省庵

一入西方境自融,双眸顿觉翳销熔。
无边刹土光中现,遍界真身像外逢。
华衬玉栏红隐隐,树含金殿碧重重。
色空泯合浑无寄,镜像分明绝点踪。

世间物我皆成幻 莫贪虚名失此身
念念有如临终日 心心准备往生时

(四)树木

1、七宝奇树,遍布净土

‘极乐世界到处有很多珍奇的宝树,有的树木纯是黄金、白银、琉璃、玻璃、赤珠、玛瑙、翠玉,或由一种宝形成,而不参杂其他宝。有的树木是由两种宝,甚至由七宝所形成。’——《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2、叶茎花果,无非妙宝

‘有的金树,以黄金为根茎,白银为叶子、花朵和果实。银树,以白银为根茎,黄金为叶子、花朵和果实。玛瑙树,以玛瑙为根茎,美玉为叶子、花朵和果实。美玉树,以玉为根茎,七宝为叶子、花朵和果实。’——《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有的金树,以黄金为根,白银为茎,琉璃为枝,玻璃为条,赤珠为叶,玛瑙为花,美玉为果。银树,以白银为根,黄金为茎,枝条和花果跟金树相同。琉璃树以琉璃为根,黄金为茎,白银为枝,玻璃为条,赤珠为叶,玛瑙为花,美玉为果。玻璃、真珠、玛瑙等树,也都以各种珍宝来辗转修饰,宛如琉璃树一般。还有玉树,以玉为根,黄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玻璃为叶,赤珠为花,玛瑙为果。又有无量摩尼珠等庄严的宝树,周遍极乐国土。’——《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3、对称光奕,上覆宝网

‘这些宝树,行行相植(间),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花花相顺,实实相当。光辉赫奕,世无能比。树上覆有七宝罗网,质地像兜罗绵那么柔软。’——《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4、清风拂树,自出妙音

‘极乐世界,时常吹拂清风,只要微风吹过,就自然发出相互和谐的各种音律!’——《无量寿经》。

‘净土树林等内外景物,常有和风吹拂时,发出微妙声音,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等真理……。’——《大般若经》。

5、树中影现,十方佛事

‘极乐世界的宝树,会显现十方佛土清净殊胜和庄严的事迹,宛如明镜现象一样(逼真)!’——《大本阿弥陀经》。

——树上有净化的电影。

‘无量寿佛,有高达十六亿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里或六十里)的菩提树。这棵菩提树枝叶垂布八亿由旬,树根隆起,高五千由旬,周围也是如此。这棵菩提树的枝条和花果,时常有无量百千种种妙色和各种殊胜的珍宝来庄严。例如:月光摩尼宝、释迦毗楞伽宝、心王摩尼宝、海乘流注摩尼宝,光辉遍照,超过天人。树上有许多金锞,而且垂挂七宝璎珞,到处都以妙宝严饰,例如:以卢遮迦宝、未瑳宝及赤白青色真珠等宝以为璎珞。有师子云聚宝等,做为其锞,装饰宝柱。’——《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6、金珠宝铃,众宝庄严

‘又以纯金、真珠、杂宝铃铎来做它的网路,庄严的宝锞,覆在它的上面,又以玻璃、万字和半月宝等相互辉映和装饰。’——《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7、风吹法乐,闻者悟真

‘微风吹动,发生种种悦耳的声音,能使众生证得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8、闻此妙音,永不退转

‘那些众生听了这种声音以后,在追求无上智慧的过程中,就不会发生退转的现象。’——《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9、一遇此树,六根无病

‘如果有众生,看见了菩提树(没有眼病),闻到声音(没有耳病),嗅到香气(没有鼻病),尝到果实(没有舌病),触到树的光景(身无病痛),或观想菩提树的功德(心得清净),……五根没有疾病,心不散乱,对于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永不退转。’——《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10、一见此树,得诸安忍

‘由于见到那一棵菩提树,所以获得下面这三种忍:一、随声忍,二、随顺忍,三、无生法忍。’——《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11、散发异香,闻已进道

‘极乐世界中的树木花卉,都是以无量奇异的宝物和百千种香,和合而成。它的香气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了这些香气以后,都会修学佛行。’——《大阿弥陀经》法藏比丘愿。

12、宝树高大,花叶奇彩

‘极乐世界的七宝行树,每棵树都高达八千由旬,每一朵花和每一片叶子,都是奇异珍宝的颜色。琉璃色中出现金光,玻璃色中出现红光……。’——《观无量寿佛经》。

13、彩叶妙花,自垂美果

‘每一棵树的叶子,长度和宽度都是二十五由旬,叶子有千种颜色。树上有许多美妙的花朵,是阎浮檀金色,这些花朵像旋光轮那样富有变化,多采多姿。树上自然涌出各种丰硕美味的果实,宛如天帝的宝瓶那样。’——《观无量寿佛经》。

14、宝盖悬空,现诸佛事

‘有许多大光明,化成幢幡和无量多的宝盖,这些宝盖中,会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陀菩萨的事迹和其他佛事。’——《观无量寿佛经》。

明 楚石

珠王宫殿玉园林,坐卧经行地是金。
舍利时时宣妙响,频伽历历奏仙音。
返闻顿悟无生理,常住周圆不动心。
触目皆为清净土,来从旷劫到如今。
一国巍巍一宝王,无朝无暮起祥光。
尼拘律树真金果,优钵罗华软玉房。
见体自明非日月,知春长在不冰霜。
又游佛刹归来也,赢得天葩满袖香。

清 普能

到得故乡心自彰,微风吹动妙莲香。
群生尽是金刚体,众德无非智慧光。
行树枝枝分赤白,奇花朵朵现青黄。
诸君能赴莲池会,不使主人终日忙。

‘佛地,又称为佛国、佛土、净刹、净首、净国或净土。’——《大乘义章》第十九卷

(五)花卉

1、昼夜六时,雨适意花

‘不论白天或夜晚,天上时常飘下很香、很好看的曼陀罗花(适意花)。’——《阿弥陀经》。

‘世人行善或修定,诸天欢喜,有时还会雨华(花)赞叹,更何况是极乐世界,乃是佛、菩萨、圣贤和诸上善人集会的处所,理应如此!’——《阿弥陀经疏钞》第三卷。

2、落英缤纷,整洁美好

‘和风将树上的花朵吹落地上,整个极乐世界的地面到处布满厚厚的一层花絮,十分整洁美观(一点也不杂乱)、柔软光洁。’——《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3、风伴妙乐,香花四寸

‘四方自然起风,发出五百种声音,吹到树上的花朵,花朵散发奇异的香气,而且随风散落在菩萨和声闻大众的身上。花朵飘落地面,积了四寸,十分美丽,而且芳香无比。只要花朵有点凋谢,便自然被风吹走。’——《大阿弥陀经》。

4、柔软多彩,形状极美

‘譬如有人将花铺在地面,然后再用手把它弄平,随著五彩缤纷的花朵,间隔和交错地分布排列成极美的形状。极乐世界的花卉也是如此。极乐世界的花朵很微妙。。。。。。。。。

(六)建筑

1

8、佛经中有哪些经典名句

1.“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4.“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5.“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也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9、求一段佛经的原文和出处

以下的《佛说阿弥陀经浅释》参.前言,含有佛渡难陀尊者出家的白话开示: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_simplified/sutra_explanation/Amitabha/amitabha.htm#a1b3c1

难陀。

这个难陀最爱他这个妻子,最爱孙陀罗。两个人可以说是如胶似漆,天天都在一起,行住坐卧时刻不相舍离,时刻也不相离开。
……
有一天,佛就对他说:“难陀!你跟着我到一个山上去看一看。”难陀说:“好啊!”心里想,这回上山,我有机会,我还是一样跑。到山上,这个山上有很多猴子(广东话叫马佬,猴子就是这个monkey),大约有五六百猴子这么多。佛就问难陀说:“难陀!你说这猴子和你太太来比较,是猴子长得美丽呀?还是你的太太长得美丽呢?”
难陀一听佛这样问,就说:“这又何必问!当然是孙陀罗生得美丽嘛!猴子怎么可以比孙陀罗呢?这猴子长得最丑怪呀,最不好看呢!孙陀罗是最美丽的!最美丽的女人。佛!您怎么可以拿这个猴子来比孙陀罗呢?”佛说:“哦!你真是很聪明,你能分别出来孙陀罗比猴子生得美丽。好!我们今天这个旅行就这样了,回去了!”回去到祇树给孤独园。
有一天,佛又对难陀说:“你没有到天上去过吧!难陀!我今天带你上天去看一看。”难陀一想:“哦!在山上,去爬山;回来,要上天,那天上果然没去过,去看看天上是什么样子。”佛就和他在一起打坐,一打坐,佛用这个神通就把难陀给摄到天上去了。带到天上各处走,一看,天上比人间真是美丽得不知几千万倍!啊!不知几千万倍。天人真是太美丽了!走到一个天宫里边,那儿有五百个天女,又有很多的宫人在那儿收拾地方。
难陀一看,这些个天女,那简直的从来也没见过这么美丽了!于是乎,他就生出一种爱心来,爱这些个天女。生出爱心,啊!他就问在这儿做工的宫人:“你们这个天宫怎么没有主人呢?谁是你们这个天宫的主人呢?”这宫人说:“哦!我们的主人还没有来呢!我们的主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现在他跟着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那么等他修行将来他就生到这个天上来,这五百个天女都给他做太太,都陪着他。”啊!这个难陀一听,真是高兴了!“我可一定要好好修行了,不要回去了。我在这儿好好修行,将来好生天。”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问他:“难陀!你看这个天女生得美丽?还是孙陀罗生得美丽呢?你看!是哪一个生得最好啊?”难陀说:“唉!孙陀罗怎么可以比天女呢?天女这简直是美丽到极点了,再没有比这个天女再美丽的了!孙陀罗和天女来比较呀,孙陀罗就等于猴子那样丑陋了。这个天女,孙陀罗不可以比的;也就好像猴子不能比孙陀罗一样。现在拿孙陀罗来比较这个天女,孙陀罗变成猴子那么样的丑陋了。”
释迦牟尼佛说:“那么你是愿意要天女呀,还是愿意要孙陀罗?”难陀说:“我当然要欢喜天女了嘛!没有天女,那孙陀罗是比较美丽呀;可是有天女了,那这天女,这是太美妙了!”于是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地方是将来你生到这个地方来,你回去要好好用功修行啦!”难陀说:“是的,是的!回去一定要好好修行。”于是乎回去之后,昼夜都打坐用功来修行,预备将来生到这个天上去做天主。
佛知道他这种的思想是错误,天福是有漏的,将来还会堕落,是不究竟的。所以现在就要指点他,叫他自己觉悟。于是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又对难陀说:“难陀!今天没有什么事情,我带你到地狱里看看去。”难陀说:“地狱?地狱,听说很不好看的。您欢喜带我去,那我都去看一看啦!”于是乎,佛又用神通,把难陀带到地狱里去。
到地狱里,一看有这个刀山地狱、剑树地狱、火汤地狱,啊!还有寒冰地狱,种种的地狱,见着很多。最后见着一个地狱,那儿有两个鬼在烧一锅油。这锅油也没有烧滚呢,没有烧开,但是这两个鬼非常的懒惰,就在那儿一边做工,一边睡觉。烧油锅那个火呀,又好像要灭,又有一点火。这个难陀也就生了一种好奇的心,想:“噢!这两个鬼怎么在这儿做工也不好好做,这么懒惰,烧火也不好好烧。这个油要什么时候才能热呢,才能滚呢?”于是乎,他就问这两个鬼说:“哎!你们这两个小鬼在这个地方怎么躲懒偷安呢?做工,烧火也不好好烧,火都要灭了。究竟你们是想干什么?”
这两个小鬼,把眼睛揉一揉,完了,就看看他,说:“你问它干什么?”难陀说:“我要想知道你们在这个地方做什么?”这两个小鬼就说:“我们呀,我们等着用油锅煎的这个人还很久才能来,所以我们都有很多时间慢慢烧这锅油。”难陀说:“那么等着谁啊?”两个小鬼儿说:“你想知道吗?我现在告诉你,释迦牟尼佛有个弟弟叫难陀,他现在跟着佛出家修道呢。修道,他修道是修天福的,他欢喜那五百个天女。将来等他到这个天上,活五百年之后或者一千年之后,他还是会堕落;他堕落,就到这个地狱里来,就把他放到我们现在烧这油锅里面来,用油锅把他炸上。因为他到天上,就迷了,不知道修道了,造了很多罪业,所以他恶业成熟,将来堕地狱的。”
难陀一听,吓得全身都冒汗了,全身都打颤颤了!“这得了!将来我到这个油锅里,啊!这痛苦要怎么受啊?”这个时候,就请佛带他回去。他由此发心不求升天了,认真修道来了生死,不久他也证果了。这是这个难陀出家的因缘。

10、末法时期,一切天魔外道所灭的第一部佛经《楞严经》,因为《楞严经》是佛顶化佛,是佛的骨髓,宣化上人开

五十重阴魔解/走向佛陀的菩提正道
壹.色阴魔
A、总言色阴十魔境
一、身能出碍者:由观照力,使心精流溢,故能出碍。
二、内彻拾虫者:由心融内彻,故蛲蛔可拾。
三、精魄离合者:承上外溢内彻之力,故神魂互涉,所以有闻。
四、境变佛现者:由上精魄,互为宾主,染此灵悟,故见佛现。
五、空成宝色者:观察过越,逼拶〔因咂,逼迫〕至极,是以虚空,忽现诸色。
六、暗中见物者:由定心澄澈,精光不乱,故于暗中,能见诸物。
七、身同草木者:由定力排并,故四大虚融,烧所无觉。
八、遍见无碍者:由欣厌日深,净心功极,故十方上下,见无障碍。
九、遥见遥闻者:由观照力,迫心飞出,故多隔见。
十、妄见妄说者:由邪心含魅遭魔,故有妄见妄说。
前九皆明定力,第十始言魔者,以定力欲成,色阴将破,惊动魔魅,故为魔魅所扰。(《宝镜疏》)
B、色阴十魔解(一至九尚无外魔附着,属行者自心之变现。)
一、精明外溢•身能出碍
1、业因:
a、行者于禅定中功用现前,心光外照,使内身之四大、外境之四大不相密织(密织则不能相容),而呈虚融之状况。
b、此境,突破了物质与物质之间不相包容的障碍。
2、现象:
a、因为自身之四大与外境之四大不相密织交融无碍,所以行者能够穿墙透壁,无有障碍。
b、这是在禅定中,心光外照的情况下,暂得的境界,不是圣者的证语——一证永证。
3、果报:
a、破色阴的善祥境界:行者得到此境界时,能够不起自己已经得到证悟的邪心,也不起执着心,不起欣喜心,不起洋洋得意之心,胸怀中毫不在意,就像此境界不曾发生过一样的平静(您!办得到吗?),那就是色阴将破的吉祥之兆。
b、入魔之先兆:行者如果贪着此种境界,不知道这是禅定中心光外照,内外四大交融暂得的幻相,而以为自己已经证悟了。如此,今生就要受到自己的心魔和天魔、鬼神等外魔的迷乱、控制与掌握,死后必定沦为魔子魔孙。
c、上列a、b是成佛成魔关键性的一念,奉劝一切修行者要好好地省察自己的心念,以免遭受魔害。
二、精明内溢•内彻拾虫
1、业因:
a、行者于禅定中,观照之力功深,心光流溢于自己身内,不复外溢,所以自己的五脏虚融,四肢通透。
b、此境突破了自身四大密织之物质障碍。
2、现象:
a、行者看到自己身体光明逾常,自己身内之物皆能透视无碍。
b、因自身五脏虚融,所以行者可以将手伸入自己体内,捡拾出自己腹中的大小蛲虫、蛔虫。
c、这是行者心光内照,自身五脏交融、暂现的境界,不是圣者的证悟——一证永证。
3、果报: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如果贪着此种境界,不知道这是禅定中心光内彻,自身五脏交融暂得的幻境,而以为自己已经证悟了。如此,今生就要受到自己的心魔和天魔、鬼神等外魔的迷乱、控制与掌握,死后必定沦为魔子魔孙。
三、精魄离合•空中闻法
1、业因:
a、行者定力增胜使内身、外境虚融。
b、行者之魂魄意志精神,能离于本位,再相互组合,互为宾主而圆满成就各种完整的功能。
2、现象:
a、行者能于空中,听闻到十方世界敷演秘密了义的说法声。
b、这是定力功深,使魂魄意志精神离于本位,再相互组合,致使前生听过、熏习过经典所蕴藏之善因种习自动发挥出来,而显现的妄境,于定中暂得如是境界,并非圣者的证悟——一证永证。
3、果报: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如果贪着、欣慕此种境界,不知道这是精魄离合所现的幻境,而自认为已经证得圣果,故能听到十方世界的说法声。如此,今生就要受到自己的心魔和天魔、鬼神等外魔的迷乱、控制与掌握,死后必定沦为魔子魔孙。
四、心魂染悟•境变佛现
1、业因:
a、行者定力增胜,心光照彻十方。
b、行者心魂受前生听闻《华严经》、《梵网经》、《维摩诘经》等经之熏染,现在于禅定之中,心光发明,一一反映出来。
2、现象:
a、行者见十方无情世界,遍作阎浮檀紫金色。
b、十方世界有情种类,尽化为诸佛如来。
c、又见毗卢遮那佛端坐在天光台上,千佛围绕,百亿释迎,百亿国土,同时俱现。
d、这是行者之心魂受前生听闻佛经之熏染,现在于禅定中一一显现之幻境,并不是圣者的证悟——一证永证。
3、果报: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贪着此种境界,不知道这是心魂受到前生听闻佛经之熏染所显现之幻境,而自认为已经证得圣果,故有上述之圣境。如此,今生就要受到自己的心魔和天魔、鬼神等外魔的迷乱、控制与掌握,死后必定沦为魔子魔孙。

注:资中曰:若修念佛三昧,斯境现前,与修多罗(净土经典)合者,名为正相。若修余观,设见佛形,亦不为正。以心境不相应故。况观真如不取诸相而有所著者,岂非魔耶?

五、定力逾分•空成宝色
1、业因:
行者于禅定中,未能保持定慧均等的状况,在定力胜于慧力的情况下,产生‘空变’,虚空幻现成百宝色。
2、现象:
a、行者见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
b、虽然同时各各遍满,而且青黄赤白各种颜色,各各纯现,但相互之间,不相留滞隔碍。
c、这是修习禅定时,定力胜于慧力,十方虚空所幻现的景象,行者于定中暂得如是境界,并非是圣者的证悟——一证永证。
3、果报: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贪着此种境界,不知道这是定力逼迫,产生空变所现的幻境,而自认为已经证得圣果,故有上述之圣境。如此,今生就要受到自己的心魔和天魔、鬼神等外魔的迷乱、控制与掌握,死后必定沦为魔子魔孙。
六、心光凝定•暗中见物
1、业因:
行者‘定慧均等’的禅定功夫,使心光凝定,不为明暗所动乱。
2、现象:
a、能于暗室中看见种种东西(非室内原来摆设之东西),和白天看东西一样分明,而暗室中原有之摆设,也不消灭,同时看得清清楚楚。
b、这是禅定中,心光凝定细密,见精亦明,所以能洞见幽暗中的一切景象(如幽冥鬼魂等),暂时如是,并非是圣者一证永证的佛眼、法眼、慧眼、天眼之神通。
3、果报: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贪着此种境界,不知道这是禅定中,心光凝定细密,见精亦明,所以能洞视幽暗中的景象,而认为自己已经证得圣果,故有上述之圣境。如此,今生就要受到自己的心魔和天魔、鬼神等外魔的迷乱、控制与掌握,死后必定沦为魔子魔孙。
七、四大排并•身同草木
1、业因:
行者于禅定中,反闻功胜,内身外境无不虚融,所以一切尘境消灭,自身四大排并,无有知觉。
2、现象:
a、行者自身如同草木,虽经火烧、刀斫,无有知觉。
b、以火烧灼其身,不能变热,以刀割节其肉,也和削木头一样没有痛觉。
c、这是禅定中,色尘消散,四大排并所暂时得到的境界,不是圣者的证悟——一证永证。
3、果报: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贪着此种境界,不知道这是禅定中色尘消散,四大排并所现的境界,而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所以火不能烧,刀不能伤。如此,今生就要受到自己的心魔和天魔、鬼神等外魔的迷乱、控制与掌握,死后必定沦为魔子魔孙。
八、凝想化现•遍见无碍
1、业因:
a、行者于禅定中,深入空境,诸妄不生,成就身心清净,净极光通,因此,同居土中,净秽国土,遍见无碍。
b、行者平日闻诸经教或说净土、秽土,起欣净厌秽之心,想久熏习成种,今于定中,反闻逼极,心光所灼,故悉发现。
2、现象:
a、行者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照。
b、又见恒河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
c、下见地狱,上观天宫,无有障碍。
d、这是平日熏闻经教,凝想化现之境界,暂得如此,并不是圣者的证悟——一证永证。
3、果报: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执着此境界,不知道这是平日听闻经教,熏习成种,今于定中自心凝想化现之境界,而认为是自己已经证得圣果,故有此圣境。如此,今生就要受到自己的心魔和天魔、鬼神等外魔的迷乱、控制与掌握,死后必定沦为魔子魔孙。
九、迫心飞出•遥见遥闻
1、业因:
a、行者进入深远之禅定,超越色尘之障碍。
b、行者禅定迫心,迫到极处,心光飞出,故能于黑暗中,见到、听到遥远之处的景物和音声。
2、现象:
a、行者能见到远方之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听到他们的言语对话。
b、这是禅定中暂得的境界,不是圣者一证永证之佛眼、法眼、慧眼、天眼、天耳之神通。
3、果报: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执着此境,以为自己已经证得天眼、天耳等神通,而不知道这是禅定中暂得的境界。因此着了心魔,也给天魔、鬼神等外魔可乘之机。所以行者今生就要受到酷烈的魔害,死后必定沦为魔子魔孙。
十、含魅遭魔•妄见妄说
1、业因:
a、行者定力到至精至极之处,色阴将破,魔界(宫)振裂,魔心动怨,故来扰乱。
b、行人防心不密,领受妄境或邪种含藏于心,定中发现;或遭天魔入其心腑,故有妄见妄说。
2、现象:
a、行人于定中防心不密,或邪种含藏于心,定中发现,故而妄见善知识,其形体无端变迁改移,或变佛身,或化菩萨,或现天龙、鬼神、男女等像。
b、魔入行人之心腑,发其狂慧,使行人无端说法,通达无边妙义。然此为魔力所加特,暂得之境界,并非是圣者真实心开之证悟——一证永证。
3、果报: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贪着此境界,不知道这是自心之妄见,也不知道这是魔附着于心腑,以其魔力加持而得之虚幻境界,认为这是自己已经证果的圣境。如此,行者今生就要受到自己心魔和外在诸魔、鬼神之祸害,死后必定沦为魔子魔孙,无可哀救。

与佛经骨髓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