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骨通道?
骨髓丰富血窦中的静脉血通过髓静脉系统、营养静脉与穿支静脉而进入全身循环。因此液体活药物注射入骨髓腔后会很迅速吸百收入体循环,骨髓内输液利用这一途径达到输液目的。由于随年龄增长小儿长骨中红骨髓逐渐被血管少的黄骨髓代替,度所以骨髓内输液仅可能适合于仍有红骨髓的小儿(小于6岁)。
指征问:骨髓内输液用于患儿紧急用药,又缺乏静脉通道时。常用于心跳骤停、严重烧伤、休克、危及生命的癫痫状态。
禁忌:较少,骨折或骨髓穿刺失败后再穿刺可能会造成液体渗漏,必须选取健侧穿刺。骨质疏松或骨发育不良禁忌。穿刺部位有蜂答窝组织炎、皮肤感染者禁忌。因为可能存在脂肪栓塞风险,右向左分流的小儿应谨慎使用。
并发症:由液体渗漏形成的一些并发症,严重的如筋膜室版综合症。
骨髓内输液装置:有正规产品。本文只分析原理。
部位:最常用部位为胫骨近端。
在患儿权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应尽快建立静脉通道,撤出骨髓内输液。
2、骨髓空洞症
1、 什么是脊髓空洞症?
是一种受多种致病因素影响,病理特征为脊髓内形成管状空腔,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缓慢进行的脊髓病变。
2、 病因有哪些?
分为先天发育异常性和继发性脊髓空洞症两类。前者多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后者常由外伤、肿瘤、炎症等引起。后者少见,是指继发于脊髓肿瘤、外伤、炎症、颈椎病、椎管狭窄等脊髓压迫症。
先天发育异常所致者,有以下几种学说。
一、先天性脊髓神经管闭锁不全:
本病常伴有脊柱裂、颈肋、脊柱侧弯、环枕部畸形等其它先天性异常支持这一看法。
二、胚胎细胞增殖:
脊髓灰质内残存的胚胎细胞团缓慢增殖,中心坏死液化形成空洞。
三、机械因素:
因先天性因素致第四脑室出口梗阻,脑脊液从第四脑室流向蛛网膜下腔受阻,脑脊液搏动波向下冲击脊髓中央管,致使中央管少数民族扩大,并冲破中央管壁形成空洞。
3、 脊髓空洞症是怎样形成的?
① 脑脊液搏动传递学说 当存在导致枕骨大孔区梗阻的病变(如慢性小脑扁桃体下疝、颅颈区畸形及颅底蛛网膜炎与粘连等)时,颅内压升高将使下疝的小脑扁桃体从后方压迫椎管蛛网膜下腔,使得脑脊液的出颅受到阻碍,这使得颅内压进一步升高。等达到一定的程度,第四脑室内脑脊液搏动冲击作用,使脊髓上瑞中央管开口扩大,脑脊液进入原本退化的脊髓中央管。如果单纯使脊髓中央管形成行状扩张性空洞,称为脊髓积水。如使室管膜受损破坏、撕裂,室管膜下脊髓组织受压水肿,靠近室管膜的血管周围间隙也被迫扩大,中央管的液体一方面向外搏动扩张中央管,形成中央空洞,同时沿破裂的室管膜进入其下的血管周围间隙及临近的细胞间隙形成一些细胞间的小池,这些小池贯通,汇集就形成了中央管外的空洞,称为脊髓空洞性积水。
② 压迫学说 后颅窝及枕骨大孔处拥挤压迫下脑干及上颈髓造成脑脊液分离。由于颅内压的作用形成一种球瓣效应,使脑脊液向颅侧流动而阻止其逆向流动,在坐起或Valsalva动作(用力屏气)时,瞬时的压力增加,抽吸脑室液进入中央管,并形成空洞,空洞形成后,硬脊膜周静脉压改变可离心空洞液并产生新的空洞,。
③粘连学说 Dall Dayan认为Valsalva动作时,静脉压升高并传递到脊髓硬膜周静脉丛,但由于枕骨大孔处的阻塞不能使脑脊液向颅侧流动,而是经Virochow-Robin间隙进入脊髓实质,故空洞可不与第四脑室或中央管相通,水溶性造影剂Amipaque可延迟进入空洞腔支持空洞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的结论,离心性空洞可由于一些未确定的解剖因素如脊髓成分间粘连造成。
4、 病理改变
空洞部位的脊髓外观可正常,或呈梭形膨大,或显萎缩。空洞腔内充满液体,通常与中央管相通,洞壁由胶质细胞和胶质纤维构成。空洞常位于脊髓下颈段及上胸段的前后灰质连合及一侧或两侧后角基底部。空洞可限于几个节段、也可上及延髓下达脊髓全长,横切面上空洞大小不一,形状也可不规则。在空洞及其周围的胶质增生发展过程中,首先损害灰质中前角、侧角、后角和灰白质前连合,其后再影响白质中的长束,使相应神经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和缺失。
延髓空洞症大多由颈髓扩展而来,通常位于延髓后外侧部分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和疑核部位,以后才影响周围的长束,使之继发变性。
5、 关于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定义】是因后颅凹中线脑结构在胚胎期中的发育异常,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或/和延髓下部甚至Ⅳ脑室,经枕大孔突入颈椎管的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是引起脊髓空洞的最常见原因。
【分型】分为3型:
Ⅰ型:小脑扁桃体以及小脑蚓部疝入椎管内,但第四脑室保持在枕骨大孔上。
Ⅱ型:第四脑室疝入椎管内。
Ⅲ型:在Ⅰ、Ⅱ型基础上合并脊柱裂、脊膜膨出。
【诊断】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诊断标准是MRI扫描矢状位上一侧或双侧小脑扁桃体下疝超过枕大孔缘5mm以下,结合临床表现(头痛、后脑结构受压、脊髓症状、脑积水等)不难做出诊断。
【临床表现】可有下列部分或全部症状:
颅神经和颈神经症状 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颈项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等。
脑干延髓症状 肢体运动障碍,偏瘫和四肢瘫,四肢感觉障碍,及大小便障碍等。
小脑症状 共济失调,走路不稳及眼球震颤。
颅内压增高症状 头疼、呕吐、眼底水肿及视力下降等。
脊髓空洞症表现 分离性感觉或双上肢肌萎缩等(见6、脊髓空洞症常见症状有哪些?)。
6、 脊髓空洞症常见症状有哪些?
多在20~30岁发病,男约为女的3倍。起病隐潜,病程缓慢。临床表现为受累的脊髓节段神经损害症状,以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而深感觉保存的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兼有脊髓长束损害的运动障碍及神经营养障碍。
临床症状因空洞的部位和范围不同而异。
①感觉障碍
本病可见两种类型的感觉障碍,即由空洞部位脊髓支配的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和病变以下的束性感觉障碍。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及深感觉完整或相对正常),为本病最突出的临床体征。患者多以手臂被烫伤、切割、刺伤后不知疼痛才发现患病,并常伴有手、臂的自发性疼痛、麻木、蚁走等感觉异常。检查时可见按脊髓节段性分布的一侧或双侧的痛觉和温度觉明显迟钝或消失,而触觉保留或轻度受损、其范围通常上及颈部、下至胸部,呈披肩或短上衣样分布。如空洞波及上颈髓三叉神经感觉束时,面部也可出现痛温觉障碍。若空洞起始于腰骶段,则下肢和会阴部出现分离性浅感觉障碍。若空洞波及后根入口处,则受损节段的一切深浅感觉均可丧失。
束性感觉障碍。当空洞扩展损害一侧或双侧脊髓丘脑束时,产生损害下面以下对侧或双侧躯体的束性浅感觉障碍。脊髓后索常最后受损,此时则出现损害平面以下的同侧或双侧躯体的深感觉障碍。
因空洞的形状和分布常不规则,节段性和束性感觉障碍多混合存在,故需仔细检查,方能确定其范围和性质。
②运动障碍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当脊髓颈、胸段空洞波及前角时,出现手部鱼际肌、骨间肌以及前臂诸肌无力、萎缩和肌束震颤。手肌严重萎缩者可呈“鹰爪”手。随病变发展,可逐渐波及上臂、肩带及部分肋间肌,引起瘫痪。腰骶部的空洞则表现为下肢和足部的肌肉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当病变压迫锥体束时,可出现损害平面以下一侧或双侧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体征。
③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较明显,由于病变波及侧角所致,常见上肢营养障碍,皮肤增厚,烧伤疤痕或顽固性溃疡,发绀发凉,多汗或少汗。下颈髓侧角损害可见霍纳征。约20%的病人骨关节损害,常为多发性,上肢多见,关节肿胀,关节部位的骨质萎缩、脱钙、被磨损破坏,但无痛感,这种神经原性关节病称为夏科关节。
④其它症状
常合并脊柱侧弯、后弯、脊柱裂、弓形足、扁平颅底、脑积水及先天性延髓下疝等畸形。
⑤延髓空洞症
其空洞常从脊髓延伸而来,也可为疾病的首发部位。因常侵及延髓疑核、舌下神经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而出现吞咽困难,发音不清,舌肌萎缩及震颤甚至伸舌不能,面部痛温觉减退但触觉存在。如空洞波及前庭小脑通路时可引起眼球震颤、眩晕、步态不稳。当损害桥脑面神经核时可出现周围性面瘫。
7、 脊髓空洞的诊断
本病多在青中年发病,病程缓慢。节段性分离性浅感觉障碍,肌肉萎缩无力,皮肤关节营养障碍,常伴有脊柱畸形、弓形足等。脑脊液检查压力及成分大多正常,空洞大时也可致椎管梗阻,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X线摄片可证实所伴有的骨骼畸形,磁共振(MRI)是脊髓空洞症最佳的诊断方法,不仅可显示脊可显示空洞的部位、形态与范围,也可明确相关病变(畸形、肿瘤、椎管狭窄等)的诊断。
8、 脊髓空洞症应该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把疾病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疾病(如胃溃疡)主张先行药物治疗,若无效再考虑手术治疗;对另一些疾病(如各种畸形)则主张首先考虑手术治疗,术后再适当用药。脊髓空洞症(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属于后者。鉴于本病的病理基础(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并呈缓慢进展性,而药物治疗是无法矫治畸形的,其疗效也不十分可靠。手术减压矫治畸形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否则神经损害将或慢或快的继续加重。对于暂不需手术、存在手术禁忌证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者,适当的药物治疗是有益的。
9、 什么情况下脊髓空洞症和小脑扁桃体下疝需要手术治疗?
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手术治疗:
1、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出现梗阻性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者;
2、小脑扁桃体下疝出现明显延髓、脊髓及枕颈部神经根受压症状者;
3、小脑扁桃体下疝出现顽固性疼痛和眩晕者可试行手术减压治疗;
4、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尤其空洞不断增大或症状不断发展者;
5、脊髓空洞症合并枕颈部其它畸形需手术解决者;
6、单纯脊髓空洞症脊髓受压明显,空洞进行性增大或症状进行性加重者;
7、存在导致脊髓空洞症的其它情况需手术解决者,如椎管内肿瘤、脊髓栓系等。
10、 怎样手术治疗?
以往手术方式繁杂,近来主流术式已被公认。手术的基本原则是:1、进行颅颈交界区域减压.并处理该部位可能存在的畸形和其他病理因素,消除病因,预防病变发展与恶化。2、重建符合生理需要的结构,改善脑脊液循环。3、作空洞抽吸或分流术,使空洞缩小,解除内在压迫以缓解症状。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细致精确的外科手术,临床上获得满意疗效。
1) 颅后窝、颅颈交界区切开减压术:按通常的颅后窝减压术力式进行.着重了解除枕大孔区之小脑扁桃体下疝、蛛网膜粘连,使四脑室中孔脑脊液流出畅通。如发现有肿瘤、囊肿等病理因素.—并作处理。若减压不够充分.可将C2之椎板切除。
2) 硬脊膜扩大修补术:重建通畅的脑脊液循环通道
3) 脊髓空洞抽吸、切开或分流术:按脊髓瘤手术方式.作颈、胸段椎板切开.切开硬脊膜.探查空洞部位之脊髓.—般情况下,皆可发现脊髓膨隆。于脊髓最膨隆处,于背侧中线。沿后正中裂。选择—无血管区.纵形切开脊髓,到达空洞。于串洞内留置一条硅胶管.作脊髓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或将导管送至小脑延髓池或桥池行分流。
4)脊髓空洞上口填塞术;按颅后窝减压术式,打开颅后窝.探查四脑室下方,查明是否有中央管扩大.如果存在。取一小块肌肉将开口填寒。以上手术可以同时进行。手术后.大部分病例空洞缩小或消失。可通过MRI扫描定期检查对比,观察空洞变化及脊髓的状况。但手术并非根治性的。近期疗效明显。晚期病例、脊髓空洞巨大、神经组织萎缩退变明显者,手术疗效不显著。
文献报道手术疗效80%。
11、 关于脊髓空洞症手术方法的一些理念
我们倡导这样的理念:
1、保持蛛网膜完整,不常规疏通四脑室正中孔,以尽量避免损伤中枢神经、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和人为造成粘连。
2、不切除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因为它处于畸形状态,但它仍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功能;而所谓的“软膜下切除”实际上难以做到,切除的过程势必开放蛛网膜下腔,也势必造成脑组织创面。
3、应切开并扩大修补硬膜,以充分解除骨性、硬膜和筋膜的压迫,保证神经系统与外界隔离。
4、倡导微创理念,尽量减少软组织和骨结构的破坏;尽量减少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干扰。这对于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和减少术后蛛网膜下腔的粘连都是至关重要的。
5、先天性畸形的矫治,仅仅是使病损不再继续加重,但对神经系统的损伤通常是无法修复的。嗅鞘细胞移植可能对脊髓损伤的修复有益。
12、 脊髓空洞症的手术治疗有什么风险?
一般来说,脊髓空洞症的手术治疗是相对安全的手术,对于未打开蛛网膜下腔、不探查四脑室正中孔和不做小脑扁桃体切除的术式则更为安全。
可能的并发症:切口积液、感染、血性脑脊液。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均很低或程度轻微。
3、骨髓炎为什么会形成窦道?流出来的脓液都是啥?
窦道是病灶和体表连接通道。骨髓炎是因为骨质受到致炎介质感染骨质的破坏、坏死、增生的一种炎症反应。骨髓炎的感染炎症不同于一般的炎症,因为破坏的本身是骨质,炎症反应病例一般包含变质、渗出、及增生。
在炎症反应活跃期以变质和渗出为主,这会导致病灶内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脓性物质,随着脓性渗出物量的增加和聚集,局部形成脓肿,在压力及脓性渗出物内酶类作用下,脓性渗出物会通过体表突破口,脓性分泌物从而释放,窦道形成继而缓解症状。
如果病灶持久活跃,会有源源不断的脓液从窦道渗出,如果病灶病灶静止,渗出减少或消失,窦道也会闭合,但在病灶再次活跃时会再次开放流脓,也会形成新的窦道,所以慢性骨髓炎病人也常见有多个窦道存在。
4、多发性骨髓瘤是什么?什么人容易患?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疾病,其实是血液系统的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肿瘤是一种非实体性肿瘤,不是真长了一个肿瘤,而是由于血液系统的异常,造成肿瘤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首先是浆细胞瘤,就是这种肿瘤细胞是浆细胞,这个疾病会造成很严重的疼痛,经常会当成多发的一个骨折部位。特点叫CRAB。其中,C,是低钙血症;R,是肾功的损害;A是anemia,贫血;B,是骨性的损害。所以,多发性骨髓瘤最终会带来骨的损害。特征的影像学表现,比如穿凿样的改变,最多见颅骨上或者扁骨上有很多像小洞样,穿凿样的X线的表现,当然在脊柱上面会造成一些非跳跃性的、连续性节段的多节段的病变。当然做检查,做血免疫固定电泳,会有M蛋白的升高。血液系统来源的肿瘤性病变,会造成很严重的骨痛。多发性骨髓瘤在血液内科通过化疗能获得非常好的疗效。病情分析:多发性骨髓瘤在遭受爆炸影响的人群和在职业性接受或治疗性接受放射线人群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而且接受射线剂量愈高,发病率也愈高,提示电离辐射可诱发本病,其潜伏期较长,有时长达15年以上。 据报告化学物质如石棉、砷、杀虫剂、石油化学产品、塑料及橡胶类的长期接触可能诱发本病,但此类报告大都比较零散,尚缺乏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 指导意见:患者要在平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必要时可以试试中医进行中医调理
5、脊髓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它既是什么的联系通道,又可以完成简单的条件反射
脊椎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它既是大脑和躯干的联系通道又可以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
6、血细胞通过什么通道给骨髓堤供营养
骨髓,人体内的造血组织,位于长骨的髓腔及所有骨松质内。成年人的骨髓分两种: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能制造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白细胞。血小板有止血作用,白细胞能杀灭与抑制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等;某些淋巴细胞能制造抗体。因此,骨髓不但是造血器官,它还是重要的免疫器官。黄骨髓主要是脂肪组织,当人体贫血时,它可以转化为红骨髓。有些药物如氯霉素及呋喃类,在长期大量使用后,可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人体内的血液成分处于一种不断的新陈代谢中,老的细胞被清除,生成新的细胞,骨髓的重要功能就是产生生成各种细胞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通过分化再生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简单的说骨髓的作用就是造血功能。因此,骨髓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和免疫力非常重要。
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 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着于骨面。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别具有产生新骨质和破坏骨质的功能,幼年期功能非常活跃,直接参与骨的生成;成年时转为静止状态,但是,骨一旦发生损伤,如骨折,骨膜又重新恢复功能,参与骨折端的修复愈合。如骨膜剥离太多或损伤过大,则骨折愈合困难。衬在髓腔内面和松质间隙内的膜称骨内膜,是菲薄的结缔组织,也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有造骨和破骨的功能。骨质有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前者质地坚硬致密,耐压性较大,布于骨的表层;后者呈海绵状,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而成,布于骨的内部。 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胎、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成年之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称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失血时有的会转化红骨髓,造血完后恢复。而在椎骨、骼骨、肋骨、胸骨及肽骨和股骨的近端松质内,终生都是红骨髓,因此,临床常选骼后上嵴等处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
7、什么是骨传导?
什么是骨传导
骨传导原理:
什么是骨传导?也许这是很多网友首先会问的问题。那么请大家先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尽可能小声的自言自语,这样即使你的声音再小,也可以完全听清楚你在说什么,这就是骨传导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挠头、刷牙、吃脆饼干的时候,听到的这些声音都是通过骨传导传入大脑的。
那么对应于骨传导,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更多的声音都是来自“空气传导”,其传输途径是“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zhen)骨-镫骨-前庭窗-外、内淋巴-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所以说,我们见到的大多蓝牙耳机都是“空气传导”,相比于骨传导,空气传导的路径更加复杂,所以更多的噪音、杂音也会随之进入听觉中枢。而骨传导蓝牙耳机在收听或说话时都会有优势,无疑会成为未来蓝牙耳机的趋势。
通过骨传导进行通话时,最大的好处就是送话时几乎完全过滤掉了背景噪音,即使是很大的噪音。虽然不可能达到除了你的声音对方完完全全听不到任何声音的境界,但是HX1骨传导模式已经让我们非常惊讶和满意了,对于苦苦追寻一款能彻底降噪蓝牙耳机的消费者来说,摩托罗拉HX1可以满足你的需要。此外,摩托罗拉HX1在非骨传导模式时,还支持双麦克风降噪以及丽音技术,通话质量得到了保证。
8、流式细胞仪的荧光通路是什么意思
流式细胞术工作原理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通过单克隆抗体对单个细胞或其他生物粒子进行多参数、快速的定量分析。它可以高速分析上万个细胞,并能同时从一个细胞中测得多个参数,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确性好的优点,是当代最先进的细胞定量分析技术之一。
光源、液流通路、信号检测传输和数据的分析系统是流式细胞仪的主要组成。目前临床中运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外周血白细胞、骨髓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的检测是临床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