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骨髓穿刺6

骨髓穿刺6

发布时间:2020-09-10 11:33:11

1、骨髓穿刺分为哪几个步骤

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其检查内容包括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等几个方面。

一)适应证

1.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

2.不明原因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减少及形态学异常。

3.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作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

(二)操作方法

1.穿刺部位选择 ①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后上方1~2cm处作为穿刺点,此处骨面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②前后上棘: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③胸骨柄:此处骨髓含量丰富,当上述部位穿刺失败时,可作胸骨柄穿刺,但此处骨质较薄,其后有心房及大血管,严防穿透发生危险,较少选用;④腰椎棘突: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极少选用。

2.体位 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时取仰卧位。髂后上棘穿刺时应取侧卧位。腰椎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

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直至骨膜。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长度上(髂骨穿刺约1.5cm,肥胖者可适当放长,胸骨柄穿刺约1.0cm),以左手拇、示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于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柄穿刺,穿刺针与骨面成30~40°角斜行刺入),当穿刺针接触到骨质后则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5.用干燥的20ml注射器,将内栓退出1cm,拔出针芯,接上注射器,用适当力度缓慢抽吸,可见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内,骨髓液抽吸量以0.1~0.2ml为宜,取下注射器,将骨髓液推于玻片上,由助手迅速制作涂片5~6张,送检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6.如需作骨髓培养,再接上注射器,抽吸骨髓液2~3ml注入培养液内。

7.如未能抽得骨髓液,可能是针腔被皮肤、皮下组织或骨片填塞,也可能是进针太深或太浅,针尖未在髓腔内,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或再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如见针芯上带有血迹,再行抽吸可望获得骨髓液。

8.抽吸完毕,插入针芯,轻微转动拔出穿刺针,随将消毒纱布盖在针孔上,稍加按压,用胶布加压固定。

(三)注意事项

1.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

2.胸骨柄穿刺不可垂直进针,不可用力过猛,以防穿透内侧骨板。

3.抽吸骨髓液时,逐渐加大负压,作细胞形态学检查时,抽吸量不宜过多,否则使骨髓液稀释,但也不宜过少。

4.骨髓液抽取后应立即涂片。

5.多次干抽时应进行骨髓活检。

(四)禁忌证

血友病患者禁作骨髓穿刺。

2、如何做骨穿刺

骨穿”最常选择的部位是髂骨,此骨位于腹部下方外侧,即下腹两侧向侧前方突起的部位。此项操作一般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不会损伤大的神经和血管,因此不会造成大出血或神经肌肉麻痹等后果。骨穿时,医生会严格地消毒,不会引起骨髓炎。骨髓检查操作很简单,一般骨髓穿刺全过程也不过几分钟,部分患者在抽取骨髓液的瞬间有酸痛感外基本感觉不到什么痛苦,甚至不如一般静脉注射带来的痛苦多,骨髓穿刺结束后一般按压3-5分钟就可以起床活动。

骨髓穿刺术
1,目的
观察骨髓内细胞形态及分类,以协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败血症或某些传染病需骨髓细菌培养及涂片检查某些寄生虫病;恶性肿瘤疑骨髓转移;用于骨髓移植等。
2.适应证
2.1 各类血液病的诊断。
2.2 败血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需行骨髓细菌培养或涂片寻找疟原虫及黑热病原虫者。
2.3 网状内皮系统疾病的诊断。
2.4 恶性肿瘤疑骨髓转移者。
3.禁忌证
血友病及穿刺部位有感染及皮肤病时不宜做穿刺。
4.用物
清洁盘,骨髓穿刺包,2%碘酒和75%酒精,5ml和20ml灭菌注射器,无菌手套,2%普鲁卡因,清洁干燥玻片,推片,如做骨髓培养,另需20ml灭菌注射器、含培养基的细菌培养瓶,酒精灯,火柴。
5. 病人准备
5.1 患者需洗澡,更换清洁衣服。
5.2 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
5.3 使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
6.方法
6.1 髂前上棘穿刺术
6.1.1 患者仰卧,取髂前上棘向后1~1.5cm的一段较宽镕缘为穿刺点,局部常规消毒后铺洞巾,局部麻醉应达骨膜。
6.1.2 术者左手拇指及食指分别在髂前上棘内外因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垂直刺入达骨膜后再进1cm即达骨髓腔。
6.1.3 刺人骨髓腔时有落空感,当即抽出针芯,接上20ml无菌干燥注射器,抽取骨髓约0.2ml左右作涂片检查;如作培养,取3~5ml骨髓。
6.1.4 术毕即插回针芯,拔出针头,局部敷以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6.2 镕后上棘穿刺术
6.2.1 患者侧卧或俯卧,髂后上棘一般均突出于臀部之上,能骨的两侧;或取骸骨上缘下6~8cm与脊柱旁开2~4cm之交点为穿刺点。
6.2.2 穿刺针的方向几乎与背部垂直,稍向外侧倾斜。
6.3 胸骨柄穿刺术
6.3.1 患者仰卧治疗台上,肩背部垫枕使头尽量后仰,并转向左侧,以充分暴露胸骨上切迹。
6.3.2 术者立于患者头侧,先用左手揭指摸清胸骨上切迹,并紧贴胸骨柄上缘将皮肤向下压紧,右手持针由切迹中央沿胸骨柄水平方向进针,慢慢旋转刺入,达胸骨柄上缘骨板之正中深度约0.5~1.0cm。
6.4 脊椎棘突穿刺术
6.4.1 患者侧卧或反向坐于椅子上,两臂置于椅背,头枕臂上。
6.4.2 以上部腰椎棘突为穿刺点,左手拇指及食指在预定穿刺的棘突上下固定皮肤,右手持针由棘突之侧方或中央垂直刺入。
6.5 胫骨穿刺术(仅适用2岁以内的患儿)
6.5.1 患儿仰卧治疗台上,由助手固定下肢,选胫骨结节平面下约1cm(或肠骨上中l/3交界处)之前内侧面肠骨为穿刺点。
6.5.2 左手拇指及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针,在骨面正中部与之成垂直方向刺入。
7.注意事项
7.1 术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与方法,以取得配合。
7.2 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7.3 物品准备齐全。
7.4 穿刺针经皮肤达骨膜后,针应与骨面垂直,缓慢旋转进针,持针须稳妥,切忌用力过猛或针头在骨面上滑动。如已刺入骨髓腔,此时针头应固定不动。
7.5 抽取骨髓涂片检查时,应缓慢增加负压,当注射器内见血后应立即停止抽吸,以免骨髓稀释。同时要作涂片及培养者,应先抽骨髓少许涂片,再抽骨髓培养,不可并做一次抽出。取下注射器时,应迅速插回针芯,以防骨髓外溢。
7.6 胸骨柄穿刺时,要求穿刺角度一定要与胸骨柄平行,以防止针尖滑脱或刺穿胸骨柄后壁皮质。
8.护理
8.1 术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呼吸。
8.2 拔针时用力按压穿刺点,至不出血为止。
8.3 术后24小时内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出血及感染征象。
8.4 穿刺处换药1次/日。
8.5 嘱患者三日内勿洗浴。

3、骨髓穿刺是怎么一回事?

骨髓穿刺术 1,目的 观察骨髓内细胞形态及分类,以协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败血症或某些传染病需骨髓细菌培养及涂片检查某些寄生虫病;恶性肿瘤疑骨髓转移;用于骨髓移植等。 2.适应证 2.1 各类血液病的诊断。 2.2 败血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需行骨髓细菌培养或涂片寻找疟原虫及黑热病原虫者。 2.3 网状内皮系统疾病的诊断。 2.4 恶性肿瘤疑骨髓转移者。 3.禁忌证 血友病及穿刺部位有感染及皮肤病时不宜做穿刺。 4.用物 清洁盘,骨髓穿刺包,2%碘酒和75%酒精,5ml和20ml灭菌注射器,无菌手套,2%普鲁卡因,清洁干燥玻片,推片,如做骨髓培养,另需20ml灭菌注射器、含培养基的细菌培养瓶,酒精灯,火柴。 5. 病人准备 5.1 患者需洗澡,更换清洁衣服。 5.2 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 5.3 使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 6.方法 6.1 髂前上棘穿刺术 6.1.1 患者仰卧,取髂前上棘向后1~1.5cm的一段较宽镕缘为穿刺点,局部常规消毒后铺洞巾,局部麻醉应达骨膜。 6.1.2 术者左手拇指及食指分别在髂前上棘内外因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垂直刺入达骨膜后再进1cm即达骨髓腔。 6.1.3 刺人骨髓腔时有落空感,当即抽出针芯,接上20ml无菌干燥注射器,抽取骨髓约0.2ml左右作涂片检查;如作培养,取3~5ml骨髓。 6.1.4 术毕即插回针芯,拔出针头,局部敷以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6.2 镕后上棘穿刺术 6.2.1 患者侧卧或俯卧,髂后上棘一般均突出于臀部之上,能骨的两侧;或取骸骨上缘下6~8cm与脊柱旁开2~4cm之交点为穿刺点。 6.2.2 穿刺针的方向几乎与背部垂直,稍向外侧倾斜。 6.3 胸骨柄穿刺术 6.3.1 患者仰卧治疗台上,肩背部垫枕使头尽量后仰,并转向左侧,以充分暴露胸骨上切迹。 6.3.2 术者立于患者头侧,先用左手揭指摸清胸骨上切迹,并紧贴胸骨柄上缘将皮肤向下压紧,右手持针由切迹中央沿胸骨柄水平方向进针,慢慢旋转刺入,达胸骨柄上缘骨板之正中深度约0.5~1.0cm。 6.4 脊椎棘突穿刺术 6.4.1 患者侧卧或反向坐于椅子上,两臂置于椅背,头枕臂上。 6.4.2 以上部腰椎棘突为穿刺点,左手拇指及食指在预定穿刺的棘突上下固定皮肤,右手持针由棘突之侧方或中央垂直刺入。 6.5 胫骨穿刺术(仅适用2岁以内的患儿) 6.5.1 患儿仰卧治疗台上,由助手固定下肢,选胫骨结节平面下约1cm(或肠骨上中l/3交界处)之前内侧面肠骨为穿刺点。 6.5.2 左手拇指及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针,在骨面正中部与之成垂直方向刺入。 7.注意事项 7.1 术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与方法,以取得配合。 7.2 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7.3 物品准备齐全。 7.4 穿刺针经皮肤达骨膜后,针应与骨面垂直,缓慢旋转进针,持针须稳妥,切忌用力过猛或针头在骨面上滑动。如已刺入骨髓腔,此时针头应固定不动。 7.5 抽取骨髓涂片检查时,应缓慢增加负压,当注射器内见血后应立即停止抽吸,以免骨髓稀释。同时要作涂片及培养者,应先抽骨髓少许涂片,再抽骨髓培养,不可并做一次抽出。取下注射器时,应迅速插回针芯,以防骨髓外溢。 7.6 胸骨柄穿刺时,要求穿刺角度一定要与胸骨柄平行,以防止针尖滑脱或刺穿胸骨柄后壁皮质。 8.护理 8.1 术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呼吸。 8.2 拔针时用力按压穿刺点,至不出血为止。 8.3 术后24小时内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出血及感染征象。 8.4 穿刺处换药1次/日。 8.5 嘱患者三日内勿洗浴。

4、骨髓穿刺之后要变傻吗?

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的炎症。理论上讲,在抗菌药物十分发达的今天,该病应当不是什么难治之症。但临床实践却并非如此。许多骨髓炎患者由于疾病形成畸形,关节强直而致残,部分患者由于窦道长期不愈而致皮肤癌变,更重要的是部分患者由于无法疗治需要截肢,甚至死亡。从发病部位上看,多发于四肢,下肢较多,其中胫骨、股骨最多。它的感染途径基本上可分为三种:

1、 血源性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主要是由人体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如有感冒或轻微的皮肤擦伤导致化脓性细菌由血液进入骨内所引起的炎症,感染部位一般无明显的外伤史。本病多见于儿童发病后可见高烧39度以上,血沉加快,白细胞化验多在15000-30000之间,x线视有骨膜反应,局部皮肤温度 过高,并有深压痛。

2、 创伤性骨髓炎
创伤性骨髓炎是由身体创伤所引起骨外露(如开放性骨折等)或皮肤破裂引起的肌肉组织深部感染(如失神经性的骨外露)后,细菌通过血液潜入骨组织所引起的骨感染,本病一般表现为局部有流脓窦道,伤口皮温过高,血化验表现为血沉加快,白细胞增多,X线视有明显骨破坏。

3、 医源性骨髓炎
医源性骨髓炎是一种广义上的创伤性骨髓炎,它是医院在做骨科手术过程中,由于消毒不彻底或无菌意识淡漠所引起的骨感染。它虽然是骨科手术中少见的病历,但是它却是 骨感染的三大途径之一。其症状与创伤性骨髓炎一样。
中医认为骨髓炎是由人体正气不足,肝肾阴亏,邪毒蕴盛,阴液亏损,抗邪能力低下,此时再感外邪的侵犯,蕴滞于内,化热成脓,从而导致骨质的破.骨髓炎在保守治疗无效后,应及时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的质量是治疗的 前提,而术后护理和术后大量应用中药是治疗的关键,治愈后按期使用抗 复发中药是治疗的保障。如果能够作到以上三点,特别 是抗复发中药的 应用,那么骨髓炎的终身治愈是没有问题的。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
Osteomyelitis of Treatment of Chrohic
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多发展为经久不愈的慢性骨髓炎。近年来伴随灾害事故、交通事故的增加,继发于 开放骨折及手术感染的患者正迅速增加。致病菌多为金葡菌,外伤引起的多系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革兰氏阴 性菌。慢性骨髓炎骨营养中断,造成骨坏死,易形成死骨,仅用中药及抗生素多不能治愈,多数应手术治疗。 骨髓内形成脓肿、骨髓内压力增高 ,骨髓内血流中断,骨膜下形成脓肿而致骨坏死、病理骨折、甚至大段骨 坏死造成的骨缺损。临床上多伴有继发瘘孔,反复排脓。如瘘孔闭塞,局部就会发热、肿痛、淋巴结肿大、全 身发热、白血球增高和血沉加快等。如长年瘘孔不闭,极有可能会发生瘘孔区组织癌变,而不得不截肢。
下列情况应积极手术治疗:
(一)局部情况: 1、脓肿形成,包括骨膜下脓肿、软组织蜂窝组织炎、骨髓内脓肿; 2、瘘孔; 3、死骨; 4、骨不愈合 及假关节; 5、骨髓内炎性肉芽; 6、畸形; 7、异物如钢板、髓内钉等存留。 (二)全身情况如: 败血病、恶性变、反复发作。 慢性骨髓炎因病情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病灶清除,持续冲洗 是定型的基本方法,在有充分把握治愈炎 症的基础上,可一期植骨,修复骨缺损;一期截骨矫形;一期关节成形术;同时以内外固定,使骨得以修复。 对合并关节病变的应该可以一期同时处理尽可能保留关节功能,中药具有重要治疗价值,可以改善贫血,提高 免疫力,对耐药菌有良好疗效,不能完全依赖抗菌素。
概述
如局部血运良好,即使有感染,机体对细菌具有防御功能,炎症也能迅速消退。投入的抗生素也容易达到 骨 病灶部而发挥效力。慢性骨髓炎的病理特征,就是局部缺乏血运,因此,抗生素不能彻底治疗炎症。虽然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对急性骨髓炎的治疗非常有效,但无论是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对慢性骨髓炎就不那么 明显。由于慢性骨髓炎骨组织病灶破坏,坏死,周围组织瘢痕,局部血运缺乏,抗生素不能到达病灶,这是骨 髓炎难治的原因。因此,必须通过手术清除病灶,改善局部血运,才能使抗生素发挥效力。 首先,从瘘孔或手术创口内组织行细菌培养,确定细菌种类及细菌敏感性.一般用青霉素族、头孢霉素族及氨基 糖甙类抗生素。最近MRSA耐药菌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得已也选用四环素族 。但致病菌不能确定的病例不少, 如不能培养出细菌,就按照耐药菌用药。值得注意的是,弱毒菌感染也有增加的趋势。多种抗生素并用,及广 谱抗生素大量应用,确有协同作用,但考虑到副作用及耐药菌的增加,尽可能避免多组并用,如要并用最好是 选择具有杀菌作用的抗生素。一般认为抗生素到达骨的浓度低,所以应选择透骨吸收较好的抗生素。 笔者认为术后应用抗生素4-6周,慢性骨髓炎在术后应用抗生素6周后,一般血沉,CRP,血细胞已正常化, 如果反复再发瘘孔持续存在,也不能漫无边际的投入抗生素。应细心研究创口不闭合的原因,决定再次手术。 抗生素的局部使用,必须和手术结合才有效。持续冲洗及庆大霉素、先锋霉素、中药链珠均有效,原因是 局部高浓度的抗生素。术中创面也应撒入抗生素。有时从洗净管间断注入抗生素,但注射时,应注意逆行感染。 手术治疗法 慢性骨髓炎多数有手术适应症,应按照其病理状态制定治疗方针,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积极手术治疗。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征:
1.死骨;2. 肉芽;3. 死腔、空洞;4.骨包壳;5. 瘘孔; 6. 骨膜下脓肿,软组织脓肿;7. 新骨生成; 8. 骨小梁的变化;9. 关节强直、拘缩;10. 软组织缺损、瘢痕;11.骨缺损等外伤性慢性骨髓炎患者; 12. 骨缺损; 13. 假关节、骨折;14. 畸形;15. 异物及内固定。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形成特征: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急性败血症样发病的少了,而形成为非典型的病例不断增加,大量的新生骨包壳 围住死骨,死骨量小、骨小梁消失,骨硬化。X线片示骨破坏及高密度减低区混杂出现。
手术适应症
(一)局部症状 ①.脓肿形成(骨膜下脓肿,软组织蜂窝织炎、骨髓内脓肿)②瘘孔形成; ③死骨; ④骨髓内肉芽 ⑤骨不愈合 ⑥.假关节 ⑦.畸形 ⑧.异物(髓内钉及钢板等内固定材料) (二)全身症状①.败血症 ②.恶性变(瘘孔癌、肉瘤)。 根据不同的病态,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法。 术前处置及检查呈慢性的病例出现急剧的炎症症状时,按急性 骨髓炎处理,行局部固定,抗生素及中药应用,在短时间内可缓解症状。 但如果长期多处瘘孔反复发作,或炎症复发时应积极手术。笔者认为,不应该等软组织症状消退,体温正常才 手术,而应按急诊手术处理。为了根治,理必须充分阅片,把握骨病灶的范围及软组织病灶范围,设计手术 切口。切口应避开神经、大血管及瘘孔。
全身检查包括
①. 血液:白血球、C反应蛋白、血沉、血清总蛋白、A/G比值、血糖。 ②. X线检查:平片、断层、瘘孔 造影。CT、MRI尽可能作,但不列为常规。③. 骨扫描。④. 脓瘘孔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手术方针及处置排脓 慢性骨髓炎治疗的原则 :充分的病灶清除,刮除髓内炎性肉芽组织及硬化骨壁,摘除死骨,以新鲜、带血运的 组织填充死腔 ,封闭创面。对病灶进行持续冲洗术。如有假关节及骨不愈合,可行外固定架固定,也可用石膏 固定及骨牵引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病状不同,所以,一定要根据病理改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没有瘘孔,或 暂时瘘孔闭合而又复发,骨髓及软组织内形成脓肿时,即使是是慢性急性发作的炎症症状,为防止炎症扩散, 必须早期切开排脓减压。时刻牢记,慢性骨髓炎仅做排脓,不能根治。
排脓方法:
①穿刺 ②切开 ③骨皮质开窗 ④引流 a.穿刺 多用于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为了解病灶大小,有时注入造影剂。但慢性骨髓炎,骨硬化,穿刺 难以成功。 b.切开 与穿刺相比,可以充分排脓。对深部脓肿及骨髓脓肿,必须广泛切开并行病灶清除。慢性骨髓炎 复发通过简单的切开不能根治的,与单纯穿刺没什么两样。 c.骨皮质开窗 急性骨髓炎初期的方法,即使在慢性剧痛期骨髓内有脓肿,也必须进行骨皮质开窗,为进行 根治病灶清除开窗应大。如病变长可行分段开窗术。开窗时,横径0.8-1.0CM,过宽易发生病理骨折。 d.引流 骨开窗及病灶清除后,必须引流,最彻底的引流为放入多路冲洗管进行持续冲洗。骨病灶及软组织 病灶内应放置冲洗管。如病灶长,冲洗液中加入有效抗生素或中药制剂。病灶清除是骨髓炎手术的基本技术,包 含骨病灶及软组织病灶清除,如切除坏死组织、不良肉芽、死骨,瘢痕及异物等。在病灶清除时注意尽可能不破 坏骨的连续性,尽可能的保护正常骨。 通过术前检查能预测病灶清除的范围,通过瘘孔造影能了解脓肿及死腔的范围,但死腔被肉芽组织充满时,就不 能清楚的描绘出,但全体CT像能清楚描绘长管骨厚薄,管状结构的破坏程度及软组织脓肿的部位及大小。断层造 影能观察骨脓肿的大小,死骨及骨膜反应情况。特别对外伤性骨组织的内固定材料软外固定器使用的病例有效. 对内固定材料的病例MRI不能应用。有瘘孔时从瘘孔注入美蓝,将坏死组织染色,避免手术中遗留病灶,但应注意, 染色的范围一般小于病灶的实际范围. 开放疗法或闭锁疗法,各自的清除范围不均;开放疗法骨切除的范围大,与软组织分离的骨必须清除,保留不 游离的骨。 1. 长管骨内病灶切除 沿骨长轴进行开骨,不要使骨的管状结合受到破坏而影响骨的强度。 2. 死骨切除 有死骨时可进行外科治疗。大的死骨切除必须开窗。最近大块死骨的血源性慢性骨髓炎较少 见。对于外伤性骨髓炎,死骨被新生骨包围,切除容易。笔者做法是:仅摘除完全游离的死骨,对缺血肉眼看不到 出血但不分离的死骨(也叫缺血骨)手下留情,予以保留。曾有这样的病例:髓内充满脓液炎性肉芽组织,皮质 骨与骨膜大段分离,大段骨缺血,坏死,但不游离,作者对其内外放置冲洗管,待其髓内髓外炎症消除后,大段 缺血坏死骨反而复活。从而避免因大段骨缺损而引起终生残疾。 3. 瘘孔切除 笔者一般不切除瘘孔,也不从瘘孔处引流及放引流管。因为切除瘘孔,分离不清,易造成皮肤 缺损。只要髓内炎症清除,瘘孔经过刮除,一般能按时愈合。 4. 骨切除 骨病灶包括部分正常骨一并切除,是好的办法,但会造成广泛的骨大段缺损,而重建造成困难。 骨切除的修复方法为:1).带血管骨移植修复 2).骨痂延长术;3). Papineau法 笔者在有限的病灶清除之后,一期同时游离骨移植,主要用自体髂骨、胎儿骨及人造骨。术后持续冲洗,口 服中药,均取得成功。有关问题另文报道。 5. 截肢 由于医术的进步,截肢的适应症很少,但下列情况必须截肢: ①.致死的败血症为挽救生命 ②.淀 粉样蛋白症及瘘孔,皮肤癌症不能治疗的 ③.外伤性骨髓炎,软组织广泛缺损不可能修复,知觉运动均不能恢复, 且炎症不能治疗的;④.恶病质,经济极为困难,又难以治疗的 ⑤.小指无名指末节骨髓炎指节坏死,不能治疗, 截除后不影响功能的; ⑥.合并糖尿病症状的重症非负重的骨髓炎患肢。 6.异物去除 骨髓腔内的异物,原则上去除,外伤性骨髓炎,去除内固定后,多能病灶清除,但骨没有愈合 的去除内固定后会发生错位 ,纠正的办法是去除钢板、髓内针后,外固定或内外固定都不做,只做骨牵引,按 新鲜骨折治疗。对于骨折(病理骨折)发生愈合的症状,可做局部固定,固定形式多采用创伤外固定架固定, 其效果也不错。对近关节部及骨广泛疏松无法固定时,常采用牵引,也能达到炎症治愈、骨愈合的目的。因为早 期肌肉及关节适应训练,并不影响炎症治疗及骨愈合。以上两种固定的优点是:可尽早让患者活动主要关节肌肉。
封闭死腔
1.Saucerization(蝶形化)但对骨的损伤大易造成骨折。Brodie脓肿及近关节部感染不可采取。 2.闭锁性局部持续冲洗。冲洗中,通过肉芽组织增生及血肿机化,充填死腔 3.死腔充填法 ①骨移植 a. 自体骨移植 b. Papinean法(加拿大) c.Jadet的decortication法(法国) ②各种软组织移植如带血管蒂及游离肌皮瓣移植,大网膜移植等。 ③混入抗生素的骨水泥充填法及庆大霉素链珠法。
http://www.noh18.com/gsy/manxin1.htm

5、贫血六项和骨髓穿刺的区别?

通过骨髓涂片的细胞学检查可了解骨髓内各种细胞的生成情况,各种细胞的形态、成分的改变及发现异常的细胞等,以明确诊断,观察疗效,估计预后。骨髓是造血的主要器官,许多血液病的病根起源于骨髓,患血液病后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常发生改变,因此抽取少量骨髓对其中的造血细胞进行分析,结合临床常能对一些血液病作出肯定诊断或支持临床诊断。能作出肯定诊断的疾病有:各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转移癌,某些原发性传染病等。提出符合性诊断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如骨髓检查发现某些改变,但对临床诊断不能提供支持或否定性意见,可为进一步检查的参考。血液病治疗过程中,也常通过骨髓检查来分析疗效。

6、血小板很低,做了个骨髓穿刺,结果出来了,各位看看有什么问题?

发这个报告的人实在没水平.不妥之处颇多.尢其是用辞,
诸如"正常" "无核红细胞"这些说法,没有给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或"血小板减少紫癜"建意,,,如果是执业资格那就打"?"

骨髓结果是一般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没啥别的大问题.

7、做一次骨髓穿刺需要多少钱?

骨髓穿刺术
1,目的
观察骨髓内细胞形态及分类,以协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败血症或某些传染病需骨髓细菌培养及涂片检查某些寄生虫病;恶性肿瘤疑骨髓转移;用于骨髓移植等。
2.适应证
2.1 各类血液病的诊断。
2.2 败血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需行骨髓细菌培养或涂片寻找疟原虫及黑热病原虫者。
2.3 网状内皮系统疾病的诊断。
2.4 恶性肿瘤疑骨髓转移者。
3.禁忌证
血友病及穿刺部位有感染及皮肤病时不宜做穿刺。
4.用物
清洁盘,骨髓穿刺包,2%碘酒和75%酒精,5ml和20ml灭菌注射器,无菌手套,2%普鲁卡因,清洁干燥玻片,推片,如做骨髓培养,另需20ml灭菌注射器、含培养基的细菌培养瓶,酒精灯,火柴。
5. 病人准备
5.1 患者需洗澡,更换清洁衣服。
5.2 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
5.3 使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
6.方法
6.1 髂前上棘穿刺术
6.1.1 患者仰卧,取髂前上棘向后1~1.5cm的一段较宽镕缘为穿刺点,局部常规消毒后铺洞巾,局部麻醉应达骨膜。
6.1.2 术者左手拇指及食指分别在髂前上棘内外因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垂直刺入达骨膜后再进1cm即达骨髓腔。
6.1.3 刺人骨髓腔时有落空感,当即抽出针芯,接上20ml无菌干燥注射器,抽取骨髓约0.2ml左右作涂片检查;如作培养,取3~5ml骨髓。
6.1.4 术毕即插回针芯,拔出针头,局部敷以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6.2 镕后上棘穿刺术
6.2.1 患者侧卧或俯卧,髂后上棘一般均突出于臀部之上,能骨的两侧;或取骸骨上缘下6~8cm与脊柱旁开2~4cm之交点为穿刺点。
6.2.2 穿刺针的方向几乎与背部垂直,稍向外侧倾斜。
6.3 胸骨柄穿刺术
6.3.1 患者仰卧治疗台上,肩背部垫枕使头尽量后仰,并转向左侧,以充分暴露胸骨上切迹。
6.3.2 术者立于患者头侧,先用左手揭指摸清胸骨上切迹,并紧贴胸骨柄上缘将皮肤向下压紧,右手持针由切迹中央沿胸骨柄水平方向进针,慢慢旋转刺入,达胸骨柄上缘骨板之正中深度约0.5~1.0cm。
6.4 脊椎棘突穿刺术
6.4.1 患者侧卧或反向坐于椅子上,两臂置于椅背,头枕臂上。
6.4.2 以上部腰椎棘突为穿刺点,左手拇指及食指在预定穿刺的棘突上下固定皮肤,右手持针由棘突之侧方或中央垂直刺入。
6.5 胫骨穿刺术(仅适用2岁以内的患儿)
6.5.1 患儿仰卧治疗台上,由助手固定下肢,选胫骨结节平面下约1cm(或肠骨上中l/3交界处)之前内侧面肠骨为穿刺点。
6.5.2 左手拇指及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针,在骨面正中部与之成垂直方向刺入。
7.注意事项
7.1 术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与方法,以取得配合。
7.2 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7.3 物品准备齐全。
7.4 穿刺针经皮肤达骨膜后,针应与骨面垂直,缓慢旋转进针,持针须稳妥,切忌用力过猛或针头在骨面上滑动。如已刺入骨髓腔,此时针头应固定不动。
7.5 抽取骨髓涂片检查时,应缓慢增加负压,当注射器内见血后应立即停止抽吸,以免骨髓稀释。同时要作涂片及培养者,应先抽骨髓少许涂片,再抽骨髓培养,不可并做一次抽出。取下注射器时,应迅速插回针芯,以防骨髓外溢。
7.6 胸骨柄穿刺时,要求穿刺角度一定要与胸骨柄平行,以防止针尖滑脱或刺穿胸骨柄后壁皮质。
8.护理
8.1 术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呼吸。
8.2 拔针时用力按压穿刺点,至不出血为止。
8.3 术后24小时内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出血及感染征象。
8.4 穿刺处换药1次/日。
8.5 嘱患者三日内勿洗浴。
各医院收费标准不同,一般是120元。

与骨髓穿刺6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