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骨髓腔输液的概念

骨髓腔输液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0-09-09 21:33:44

1、黄骨髓的概念

骨髓是存在于长骨(长骨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可分为一体两端。体又叫骨干,其外周部骨质致密,中央为容纳骨髓的骨髓腔。两端较膨大,称为骺。骺的表面有关节软骨附着,形成关节面,与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运动灵活的关节,以完成较大范围的运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肋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质骨间网眼中的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细胞,呈黄色,且不能产生血细胞,称为黄骨髓。

2、输液微粒污染的概念

输液微粒污染:输液微粒是指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3、输液管路障碍概念

空气会这样走: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空气量大时会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发生气体交换障碍,机体缺血缺氧。
如果输入的空气量小,如一个小气泡,大可不必担心,观察情况就行了。
如果输入的空气量大,比如10毫升,可以左侧卧位或头低脚高位卧位,有利于空气漂移到右心室心尖部,随着心脏的舒缩,较大的气泡被分散成小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
至于到底输入多少空气会发生栓塞就不太好确定,因为临床和理论总有些不一样,临床有很多因素存在,比如输液者本身就存在肺部疾病。所以发现输入时应严密观察输液者情况,有无呼吸困难、胸闷、紫绀、胸部不适、胸骨后疼痛等情况。有症状要及时对症处理。吸氧等。

4、医院里输液“一组”是什么概念?

一组:6瓶药。。6瓶葡萄糖或者盐水。

没有标准,各个地区都不一样啊。

一支药配1组里的1瓶药水。。。

5、形如“q8h”、"qd"这样的输液频次,代表什么含义?

这些缩写来自拉丁语,之所以是拉丁语,因为西医的起始源于古希腊。aa aa Ana 各a. Aate cibum 饭前p. PostCibum 饭后a. Ante meridiem 上午p. Post meridiem 下午p. Per os 口服ad us.ut. Ad usum internum 内服an us.xtAd usum externum 外用s. Si opus sit 需要时p. Pro re nata 必要时St.;Stat. Statim .Sit立即、急速Cit Cito 急速 sig.;S. Signa 用法、指示q.Quaqua nocto 每晚h. Hora somni 睡前q. Quapua hora 每小时q. Quapua die 每日1次B. Eis in die 每日2次T. Ter in die 每日3次Q. Quater in die 每日4次q.4h. Quartus in die 每4小时1次Rp. Recipe .R取、请取这些表示的事输液频率,而XXml/min表示的是速度,两者概念不同,现在很多医院里开医嘱时也会注明速度,即XXml/min
记得采纳啊

6、骨髓微环境的概念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约占体重的4%-6%,是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骨髓分为红骨髓(red bone marrow)和黄骨髓(yellow bone marrow)。胎儿及婴幼儿时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大约从5岁开始,长骨干的骨髓腔内出现脂肪组织,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即为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约各占一半。红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骺端的骨松质中,造血功能活跃。黄骨髓内仅有少量的幼稚血细胞,故仍保持着造血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可转变为红骨髓进行造血。
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7、输液反应的概念 定义 以及症状

概念:
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发热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1~42℃。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谵妄等,严重者可有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发热反应发生的早晚,视致热源进入机体内的量、致热源的性质及患者的个体耐受性而异。
症状:
(一)发热反应
1.原因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2.症状 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3.防治方法
(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
(2)输液器必须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
(二)心力衰竭、肺水肿
1.原因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2.症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
3.防治方法
(1)输液滴速不宜过快,输入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脏病人、老年和儿童尤须注意。
(2)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按医嘱给以舒张血管、平喘、强心剂。
(4)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湿化瓶内水换成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须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
(三)静脉炎
1.原因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防治方法 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氢化考的松等,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3)用中药外敷灵或如意金黄散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4)超短波理疗,用TDP治疗器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 四)空气栓塞
1.原因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均有发生气栓的危险。进入静脉的空气,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少,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将阻塞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严重缺氧,而致病人死亡。
2.症状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电图可表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3.防治方法
(1)输液时必须排尽空气,如需加压输液时,护士应严密观察,不得离开病人,以防液体走空。
(2)立即使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位置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飘移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肺动脉内。
(3)氧气吸入
(4)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更换水枪时,应在病人呼气时或嘱病人屏气时进行,以防空气吸入,保留硅管或换液体时的任何操作环节,均不能让硅管腔与大气相通。

8、大量输血概念

说一个概念吧:输液的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分钟60滴以内,以防造成心脏负荷过重。

一毫升药液大约有20-25滴,取最小值,一毫升20滴,折算为每分钟输液(吊瓶)3毫升;
每小时输液量为:60×3=180(毫升)
按24小时不间断地输液,每天输液量为:24×180=4320(毫升)——为了后面的计算简单化,取4.5升(或4.5公斤);
一个月的总输液量应为:30×4.5=135(公斤)

如果真的需要输注330公斤如此大量药液,输注的速度应该多少?
假设药液的密度等于1.1公斤/升(生理盐水的密度约1.02公斤/升),330公斤折算为300升;
一个月算30天,每天输液10升;
输液速度为:10÷24=0.416(升/小时)或416毫升/小时,或138滴/分钟!
(这个数字绝对让我吃惊!)
可以随便问一下住院部医生或护士:是否允许每天24小时以每分钟超过120滴的速度连续输液?

上面是输液的问题,下面讲讲输血的问题。
在没有大出血的情况下,一次输注红细胞悬液,可以坚持至少一个月而无需再次输注;输注血小板的间隔最少为一周,每次只需要输注一个单位(200毫升)。
那么,按没有大出血的情形,第一次作“全身换血”式的输血,一次输注20个单位共4000毫升红细胞悬液(可能吗?极度怀疑),分四次输注4个单位共800毫升血小板(有必要吗?很怀疑),这样,一共输注4800毫升血液。
余下的9200毫升,除非是输注血浆,或者,患者不时出现大出血而需要紧急输血……

9、静脉输液法概念

利用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将大量无菌溶液,要液或血液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 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记得采纳啊

与骨髓腔输液的概念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