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骨髓库的大事记
【1992年】
1992年,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红十字会开展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检索库工作。成立了由省级红十字会和血液中心以及相关医院实验室组成的6家协作组,开展血清学方法的HLA检验。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工作进展迟缓。
【1996年】
上海志愿者孙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首位捐献者。
【2001年】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重新启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扩容工作。中央编办批准成立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电脑网络系统初步建立。管理中心决定入库数据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
【2002年】
中国红十字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辽宁、四川、山东、深圳等首批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省市,进行大规模社会募捐活动和志愿捐献者的征集活动。开通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网站。
【2003年】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建设纳入国家彩票公益金支持项目。库容数据突破10万人份,累计完成捐献造血干细胞81例。陆续认定了25个HLA组织配型实验室。上半年入库数据质控抽检错误率为8.18%,下半年错误率为3.54%。
【2004年】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入库数据突破20万人份,累计完成捐献造血干细胞200例。首次实现了向国外(美国)患者提供造血干细胞。上半年入库数据质控抽检错误率为2.85%,下半年错误率为1.89%。
【2005年】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入库数据突破30万人份,累计完成捐献造血干细胞300例,包括向国(境)外患者提供造血干细胞8例。上半年入库数据质控抽检错误率为1.1%,下半年错误率为0.84%。
【2006年】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入库数据突破50万人份,累计完成捐献造血干细胞500例,包括向国(境)外患者提供造血干细胞16例。上半年入库数据质控抽检错误率为0.99%,下半年错误率为0.66%。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召开首届年会。此次年会的召开,对于总结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建设好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有重要的意义。
【2007年】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入库数据突破70万人份,累计完成捐献造血干细胞800例。全年入库数据质控抽检错误率为0.43%。
【2008年】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入库数据突破90万人份;累计完成捐献造血干细胞1000多例。全年入库数据质控抽检错误率为0.24%。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各级领导和员工,在总会的统一领导下,以各种方式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先后有六名同志赴灾区工作,多名同志无偿献血,全体党员、团员交纳了特殊组织费,所有人员都积极主动地迅速行动起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全力参与抗震救灾援助工作。
2008年10月,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总队。旨在为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服务,弘扬时代精神,促进社会文明建设,关爱生命,宣传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2009年】
2009年5月11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举行样品库揭牌仪式,标志着全球最大的华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样品库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9年5月19日-21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年会。年会收集到79篇学术论文,较之首届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并授予北京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之家等10个志愿服务组织“十佳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授予王永利等100名志愿者“百名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2009年8月27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入库志愿者数据突破100万人份。到年底累计移植数达到1461例。全年入库数据质控抽检错误率为0.18%。
【2010年】
2010年3月至6月,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开展“口腔粘膜拭子评估活动”。这是对中华骨髓库志愿捐献者采样工作的新尝试,为推广开展口腔粘膜拭子采样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0年10月24日,“生命相髓——两岸三地骨髓捐受者相见欢活动” 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现场共有12对骨髓捐受者以不同形式相见,相见欢活动感人至深。海内外30余家主流媒体参与宣传,CCTV《焦点访谈》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0年度,中华骨髓库为临床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超过500例,达到年度历史新高,这是中华骨髓库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跨越。
截至2010年底,中华骨髓库完成了自重新启动以来中国人HLA新等位基因的汇总工作,共发现306个中国人HLA新等位基因。HLA新等位基因的发现,不仅为全球HLA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研究中国人群HLA基因的多态性与疾病的相关性及人类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财富。
截至2010年底,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捐献者数据突破128万人份,累计移植数达1978例。全年入库数据质控抽检错误率为0.51%。
【2011年】
2011年1月,中华骨髓库累计捐献造血干细胞突破2000例。
2011年5月16日-17日,中华骨髓库第三届年会暨庆祝中华骨髓库重新启动十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分库、实验室、移植医院,以及国境外专家学者的论文近百篇。国境外专家就造血干细胞捐献以及相关技术发展进行探讨。会上,中华骨髓库向重新启动十年来为此项事业做出重要支持和贡献的专家、爱心企业、爱心大使和志愿者颁发“中华骨髓库重新启动10周年爱心奉献奖”。
第三届年会期间,中华骨髓库抓好《中华骨髓库CWD表》、《中华骨髓库HLA配型和移植相关研究》、《中华骨髓库无关供者移植随访资料分析工作》三项重点科研课题论文的撰写及大会交流工作。
2011年11月12日-13日,中华骨髓库第二届志愿服务工作会在深圳召开。会上,中国红十字会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总队进行了换届选举,选任杨曦为新一届总队长。
截至2011年底,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捐献者数据突破146万人份,累计移植数达2576例。全年入库数据质控抽检错误率为0.4%。
【2012年】
2012年7月,中华骨髓库正式加入世界骨髓库,并向其上传数据。2012年9月,中华骨髓库累计捐献造血干细胞突破3000例。
中华骨髓库实现了首例骨髓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首位外籍捐献者为白血病患者捐出生命种子。
2月,中华骨髓库协议HLA高分辨分型确认实验室首获ASHI认证。
11月,召开的“中华骨髓库2012年宣传和志愿服务工作交流会”,正式发布“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总队队徽”,会议表彰了首批479名“中华骨髓库五星级志愿者”。
2012年,中华骨髓库坚持正面的舆论导向,挖掘典型、弘扬正气,占领主流媒体,先后12次登上中央媒体,扩大了捐献造血干细胞事业的影响,弘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截至2012年底,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捐献者数据突破165万人份,累计移植数达3228例。全年入库数据质控抽检错误率为0.45%。
【2013年】
2013年,全年造血干细胞捐献702例,涉外捐献突破25例。中华骨髓库首次向新西兰、日本、丹麦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首次向国(境)外患者捐献淋巴细胞。截至年底,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捐献者数据突破183万人份,累计移植数达3927例。全年入库数据质控抽检错误率为0.17%。
2013年5月,中华骨髓库第四届年会在浙江杭州召开。10月,中华骨髓库“十二五”网络系统技改项目通过终验。
2013年10月,中华骨髓库重新修订《志愿服务手册》。11月,中华骨髓库宣传和志愿服务工作交流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会上举办《中华骨髓库志愿服务手册》再版首发仪式。
【2014年】
2014年2月,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突破4000例,截至年底,累计捐献例数达4672例,其中向国(境)外捐献183例。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捐献者数据突破201万人份,共向世界骨髓库上传数据82万人份。
2014年全年,中华骨髓库完成捐献造血干细胞745例,向国(境)外捐献50例。首次向德国、澳大利亚、泰国、伊朗、比利时、荷兰6个国家捐献造血干细胞。全年入库数据质控抽检错误率为0.17%。
2014年,中华骨髓库通过努力,简化造血干细胞及血样通关手续,缩短涉外捐献流程时间;在三省(市)开展口腔黏膜拭子和唾液采样方法试点,尝试入库采样新方式;挖掘典型、重点宣传,着力加强志愿服务工作。中华骨髓库工作两次受到国家领导人肯定和赞誉。
2、什么是骨髓?
3、骨髓占位是什么情况
占位性脊髓病变主要导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占位是指局部有异常的肿物占据,肿瘤的情况最为多见,其次椎间盘突出等因素也可导致占位。硬脊膜外肿瘤约占脊髓占位的25%,以肉瘤、转移瘤等恶性肿瘤居多,但是也可能为良性肿瘤,如神经纤维瘤、脊膜瘤和脂肪瘤等;髓内肿瘤主要为神经胶质瘤,髓内肿瘤患者约占脊髓占位患者人数的10%,常见的有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髓外肿瘤约占脊髓占位的65%,绝大部分为良性常见有神经纤维瘤、脊膜瘤。这些肿瘤往往潜伏期较长,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
4、骨髓有哪些功能?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组织,位于身体的许多骨骼内。成年人的骨髓分两种: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能制造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白细胞。血小板有止血作用,白细胞能杀灭与抑制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等;某些淋巴细胞能制造抗体。因此,骨髓不但是造血器官,它还是重要的免疫器官。黄骨髓主要是脂肪组织,当人体贫血时,它可以转化为红骨髓。有些药物如氯霉素及呋喃类,在长期大量使用后,可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类,红骨髓内涵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及脂肪组织。
骨髓
①藏于骨腔中的髓质。《素问·平人气象论》:“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②指病在骨髓,喻疾病部位较深。《灵枢·寒热病》:“络脉治皮肤,……经脉治骨髓、五脏。”
什么是骨髓
骨髓是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扁平骨(如髂骨、肋骨)和不规则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质骨间网眼中的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细胞,呈黄色,且不能产生血细胞,称为黄骨髓。人出生时,全身骨髓腔内充满红骨髓,随着年龄增长,骨髓中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松质骨中有红骨髓。此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够补充所需血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转变为红骨髓,重新恢复造血的能力。
骨髓有什么作用
人体内的血液成分处于一种不断的新陈代谢中,老的细胞被清除,生成新的细胞,骨髓的重要功能就是产生生成各种细胞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通过分化再生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等,简单的说骨髓的作用就是造血功能。因此,骨髓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和免疫力非常重要。
骨髓移植
(英文: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 )
器官移植的一种,将正常骨髓由静脉输入患者体内,以取代病变骨髓的治疗方法。用以治疗造血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缺陷、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其他一些恶性肿瘤。用此疗法均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得到长生存期乃至根治。
移植分两类
一类为异基因骨髓移植(1970年代以来临床应用,已取得很大的成功)。它需有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相匹配的同胞兄弟、姐妹以及极少数的无亲缘关系的供髓者所输入的异体骨髓,或家庭成员间如父母和子女的骨髓移植;以及与患者HLA不很匹配的无关供者的骨髓。非同胞的兄弟姐妹虽HLA相匹配,但易发生轻重不等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尤其在后一种情况更严重。另一类为同基因骨髓移植,即极少数的同卵双胎孪生兄弟或姐妹间的骨髓移植。
还有一类为自体骨髓移植(ABMT)。此类骨髓移植开展较晚,80年代应用于临床。用自身的骨髓,不需供髓者,此法简便,易于推广,可用于独生子女,并且无GVHD的发生。用于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种实体瘤的治疗。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基因位点同时存在于两条第6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每条上又由紧密连锁的复杂的基因位点组成。每个位点都由几个或几十个等位基因中的一个组成。在细胞膜上,目前所发现的抗原已有200种左右。在实验室目前所能检测到的HLA抗原只有HLA-A-B-C、-D/DR 这几大类。实验室所测得两人之间这几种抗原相符合,不等于两人的全部抗原中没有不相符之处。在同胞兄弟、姐妹中从父母各接受一条染色体上每种基因的一个,所以是单倍体基因遗传。同胞兄弟姐妹间基因配合方式完全相同率仅占25%,父母与子代间总有一个单一型染色体上HLA的A、B等位点的配合不同,故除同卵的孪生兄弟或姐妹外,家庭成员间及无关供者间HLA相匹配的机率是极少的。
HLA最初是作为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被发现的,其基因编码所表达的抗原,参予控制免疫识别及细胞亚群间相互作用,故HLA不相匹配对移植物与受者组织之间的相互排斥有影响。临床上一方面可产生移植物不能植活,另一方面可产生轻重不等的急性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表现为皮肤、肝脏和胃肠道病变,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HLA的组织配型对供髓者的选择和骨髓移植的成功与否,是重要环节之一。
约60%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异基因或同基因骨髓移植可达3年以上长生存期,部分已达5~6年以上。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约80%的病人可存活3年以上,部分已存活5~6年以上,可谓根治。有人比较了只用常规联合化学治疗,不做骨髓移植的急性白血病,仅有10~15%的人存活到3年,平均生存期仅一年左右。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生存期平均3~4年,病程虽缓慢,但用目前化疗方法无根治的可能。因此,骨髓移植所取得的疗效较常规化疗为佳。对淋巴瘤及其他实体瘤应用自体骨髓移植亦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原理
选择合适的病人,适当的时机。以白血病为例:成人急性白血病在第一次完全缓解期(此时体内仍有≤白血病细胞)、慢粒在慢性期,用超大剂量的化疗加放疗进行预处理,使病人体内的白血病细胞进一步杀灭。同时使病人机体的免疫机制及骨髓功能极度抑制,使后者难以自身恢复,然后将供者(适用于急性与慢粒白血病)或事先取出的自体的骨髓(仅适用于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期)由静脉输注给病人,得以解救,并注意其间可能出现的出血感染等合并症,采取有效的相应措施,等待正常的造血功能在数周内重建,以达到根治。
展望
异基因与自体骨髓移植各有优缺点,ABMT的最大缺点为复发率高,因此,必须清除急性白血病及晚期实体瘤病人骨髓中所残存的白血病或肿瘤细胞。目前所研究的清除手段有:利用单克隆抗体加补体,单克隆抗体加植物凝集素、单克隆抗体和磁性微颗粒法,以及骨髓长期培养法,采用特殊培养体系,选择性地仅供正常造血细胞生长,以上诸法均可以达到杀灭残留的白血病或肿瘤细胞,或干扰其生长,以达到净化的目的。
Allo-BMT时,为消除或减轻GVHD发生,首先受者与供者的HLA配型要精确、可靠除常规HLA-A、-B、-C、-DR配型外,还应进一步做双方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以了解其HLA-D与其他目前尚无法单独检测出的其他人类白细胞抗原之间的相互一致程度,并进一步估计出可能出现的移植骨髓被排斥而不能植活或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程度。环孢霉素A是强有力的预防T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反应药物。同时还可以用单克隆抗体清除供髓中的 T淋巴细胞,以减轻或避免由其所导致的GVHD的发生,减少死亡。
医学意义
骨髓移植主要用于治疗那些疾病
骨髓移植是一种相当先进的治疗方法,主要用来治疗急慢性白血病、严重型再生不良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以及现在更进一步尝试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和卵巢癌。
骨髓的来源
骨髓移植有自体骨髓移植和异体骨髓移植之分,顾名思义,自体骨髓移植的骨髓来自患者本人,异体骨髓移植的骨髓来自捐献着。
5、浙医一院血液科骨髓室招聘考试内容
这个不好弄! 最好找内部人
6、医院采血为什么送到骨髓室?
一样采血之后一般都把血液送到血液酷阔,也就是骨髓库进行冷藏保存
7、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出自哪里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以简单最基本的形式,让生活回归到简单,简单,再简单。双廊七间房,源自于四年前上海人丁磊对生活的再寻找,在双廊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定义,酒店从最初的七个房间,发展到现在的十九个海景房间,两位著名室内设计师,从生活的需求出发,以生活中的原创精神,赋予七间房有趣而独特的味道。简单而丰富的生活从每天早晨的营养有机早餐开始,这是所有来入住双廊七间房的客人最津津乐道的。早餐有来自于巍山古城的手工面,白族服务管家自制的泡菜,自制面包,看得见奶牛的营养牛奶。回归生活,回到简单,丁磊把他对生活的理解带给七间房的客人,阳光明媚的午后,他最喜欢坐在庭院的李子树下泡茶,和客人们一起畅聊生活。
8、如果你成为检验科主任,你将如何建立骨髓细胞室,怎样才能建好这间实验室?
首先是人才储备,你得有能胜任此项工作的人员,没有就赶紧的送出去进修吧,六个月到一年。
其次是设备器材试剂,带摄像头有专用软件的电子显微镜,实在不行就是一台好点的显微镜也行,自己用电子表格做一个骨髓报告模板。
常用的玻片啥的检验科都有,再就是买点化染试剂。
最后就是好的血液科医生和患者来源了。
关键是有一颗为患者服务的心!(O(∩_∩)O~说的有些大了)
9、骨髓移植的利弊···
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是各种血液肿瘤、再生不良性贫血症、重度地中海型贫血症以及一些先天性免疫缺乏症或代谢性疾病救命的根本治疗方法。近年来世界上接受骨髓移植的病患逐年增加,显示骨髓移植已经成为目前治疗的趋势;而因骨髓移植所带来的病人长期存活率也大大的增加,各种血液疾病如再生不良性贫血症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如有适当的供髓者,骨髓移植已有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长期存活率,而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亦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的治愈率,这些成果皆远非传统之化学疗法所能及,这也是这什么我们需要发展骨髓移植的最重要原因。 什么是骨髓移植呢?如何作骨髓移植?
10年前,骨髓移植用的还是老办法"骨髓移植"。由于造血干细胞通常存在于人体的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两端的红骨髓中,只有极少数会到血液中"旅行"。只能通过抽取骨髓这条"路"获得造血干细胞,因此称之为"骨髓移植"。为了采集600毫升骨髓,必须给供者做局部麻醉,经过多次骨穿才能完成。在骨穿过程中,供者流失的带氧红细胞比较多,所以手术后会感到头晕、乏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近10年来,"骨髓移植"已渐渐被"造血干细胞移植"代替,这种方法对供者基本上没有不利影响。
首先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去,这个过程称为"动员"。然后,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获得大量造血干细胞用于移植,这种方法称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就是说,现在捐赠骨髓已不再抽取骨髓,而只是"献血"了。而且,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运用造血干细胞"动员"技术,只需采集分离约50-200毫升外周血即可得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采集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后,血液可回输到捐献者体内。
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功能,捐赠造血干细胞后人体将在短时间内恢复原有的造血细胞数量。所以,人不会感到任何不适,对供者很安全。造血干细胞的供给者通常只要请半天假就能完成整个手术,不用作任何额外的休息和调养。
髓移植是根治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包括各种急、慢性白血病,其他还有多发性骨髓瘤、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等造血系统疾病;由于骨髓移植是建立在放、化疗基础上的治疗方法,它也是治疗恶性淋巴瘤、乳腺瘤、肺癌实体肿瘤的根治性办法之一,骨髓移植在国外巳成为这些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近几年来,骨髓移植治疗重症自身免疫疾病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系统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重症肌无力等,但这类病人应严格掌握移植的适应症,权衡利弊问题。
骨髓移植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区别
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采集和移植造血干细胞,种植到患者体内,维持其造血及免疫功能,但骨髓移植需要在麻醉的状态下采集骨髓750ml -1000ml左右,给供者带来了一定的痛苦和不便。自从发现造血干细胞可被动员到血液中来并可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后,目前多数的移植都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与骨髓移植相比,它具有造血恢复快、采集方便、供者痛苦少的优点,供者易于接受,对供者的健康无任何影响
10、骨髓纤维化能活多久
骨髓纤维化是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肿瘤性疾病。骨髓纤维化在早期,可以出现外周血中血细胞数量的增高,同时伴有脾脏的肿大,在后期就会出现骨髓衰竭的情况,表现为外周血三系减少。目前骨髓纤维化还没有特效的治疗办法,可以服用沙利度胺等药物维持治疗,一般病人的存活期在4年左右的时间。如果病人有条件做了骨髓移植,有治愈的可能。如果骨髓移植成功以后治愈了,病人的生存期就会得到明显的延长,有的甚至与常人的寿命存活无异。所以,出现了骨髓纤维化,要积极的寻找骨髓配型,如果有合适的骨髓配型,要尽早做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