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急性再障骨髓象特点

急性再障骨髓象特点

发布时间:2020-03-23 19:28:07

1、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

您好!请您提供患者详细的骨穿检查报告单?您主要想咨询哪方面的问题呢?

2、性和慢性再障有什么区别

急性再障(AAA),亦称重型再障Ⅰ型(SAAⅠ)
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以下3项中之2项:网织红细胞<1%,(经血细胞比容纠正)绝对值<0.015×1012/L;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0×109/L。
骨髓象:
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如增生活跃须有淋巴细胞增多。
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治疗建议:对于急重型再障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起病后的40天内治疗是重型再障治疗的最佳时机。急重型患者应尽早积极来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慢性再障(CAA)
血象: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常较急性再障为高。
骨髓象: 三系或二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如增生活跃红系中常有炭核晚幼红比例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治疗建议:慢性再障容易控制,坚持积、坚持不懈的治疗,绝大多数可获得长期缓解或基本治愈。

3、如何治疗“增加性贫血骨髓象”

缺铁性贫血是因为铁摄入不足或者铁排除过多,找出具体原因才能有效控制,单纯补铁效果并不是太好。白细胞减少也有个程度,要看白细胞数量的多少来分析病情的严重程度,白细胞减少时,一旦感染就很难控制

4、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系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碍,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造血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症。据国内21省再生障碍性贫血(市)自治区的调查,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明显低于白血病的发病率;慢性再障发病率为0.60/10万人口,急性再障为0.14/10万人口;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一般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发热(高烧或低烧),并伴有走路乏力,头晕等症状。[1]再障可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不同综合分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急,进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发热为首起及主要表现。病初贫血常不明显,但随着病程发展,呈进行性进展。几乎均有出血倾向,60%以上有内脏出血,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血尿、眼底出血(常伴有视力障碍)和颅内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广泛而严重,且不易控制。病程中几乎均有发热,系感染所致,常在口咽部和肛门周围发生坏死性溃疡,从而导致败血症。肺炎也很常见。感染和出血互为因果,使病情日益恶化,急性再障最常用的是抗胸腺球蛋白(ATG)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ALG)。
(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缓慢,以出血为首起和主要表现;出血多限于皮肤粘膜,且不严重;可并发感染,但常以呼吸道为主,容易控制。若治疗得当,坚持不懈,不少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以至痊愈,但也有部分病人迁延多年不愈,甚至病程长达数十年,少数到后期出现急性再障的临床表现,称为慢性再障急变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髓系定向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患,主要特征是无效造血和高危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表现为造血细胞在质和量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其具体临床表现为贫血,可伴有感染或出血,部分病人可无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少数患者可有胸骨压痛,肋骨或四肢关节痛。血象可呈全血细胞减少,或任何一系及二系血细胞减少。 1982年由FAB协作组建议确立病名,并将MDS分为五型:难治性贫血;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中的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DS发病率约10/10万~12/10万人口,多累及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病例占50%~70%,男女之比为2:1。MDS30%~60%转化为白血病。其死亡原因除白血病之外,多数由于感染,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属中医“虚热”,“血症”,“内伤发热”,“瘀症”范畴。
两病西医明确诊断后,中医治疗尚可,不太好治。应人而宜,无特效方案。

5、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国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亦称SAA-I型)的诊断标准:
⑴临床表现: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⑵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以下驻项中之两项:
①网织红细胞小于1%,绝对值小于15×10^9/L;
②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
③血小板小于20×10^9/L。
⑶骨髓象:
①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如增生活跃须有淋巴细胞增多;
②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6、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比较重,发病比较急,病情变化快,整体预后相对较差,生存率低。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进行性的血细胞减少,可出现严重感染,重度贫血,严重出血事件。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首先要看患者的年龄,如果患者小于35岁,首选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7、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方法有哪些?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和不同机制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生成减少的一种综合病证。再障的发病机理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病与造血干细胞受损,造血微环境缺陷,以及免疫介导因素有关。我国将再障分为:①急性型(又称重型再障-Ⅰ型);②慢性型;③重型(再障-Ⅱ型)。

中医认为本病属中医学“虚劳”、“血证”、“亡血”之范畴。是虚证,病在脾、肾。小儿再障临床表现多为气血两虚,尤以脾气虚较为突出。

一、病因病机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病因所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明显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综合征。

现在认为本病可能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代表一组综合征。

(1)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原因不明,目前推测可能与缺乏造血干细胞和自身免疫有关。国内大多数病例属原发性,约占本组疾病中的52%~88%。

(2)临床上能查出致病因素者,称为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能引起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下列因素。

①化学因素:如苯、有机砷、抗肿瘤药物、抗生素(氯霉素)、抗甲状腺药(甲巯咪唑)、抗癫痫药(三甲双酮)、抗风湿药(保泰松)、磺胺类药物以及眠尔通、氯丙嗪等。

②物理因素:各种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放射性损害与接触电离辐射的剂量有关。

③感染因素:严重的细菌感染(如粟粒性结核、伤寒、白喉等)、寄生虫(黑热病、严重晚期血吸虫病等)、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肝炎等)。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主要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发热,但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区别。

(1)急性型①多发病急,进展迅速。

②贫血多较严重,常进行性加重,虽经大量输血,往往也不能改善。

③发热,半数病人体温在38℃以上,每次发热的持续时间也较长。

④出血,均有体表及内脏出血,体表出血表现为皮肤出血点及大片瘀斑,口腔黏膜有小血肿,此外,有鼻衄,牙龈出血,眼结合膜出血点。内脏出血常见为呕吐、便血、尿血,咯血虽可发生但少见。

⑤感染,常发生败血症,感染难控制。

⑥皮肤苍白,有出血点,大片瘀斑和血肿,四肢及躯干均可见。

⑦球结膜出血多见,眼底可有视网膜出血,鼻出血反复填塞止血导致鼻黏膜出现糜烂面并继发感染。

⑧肝、脾、淋巴结一般不大,个别病人,肝在肋下可及。

⑨心率增快,可出现贫血性心血管杂音。

(2)慢性型①起病和进展缓慢,病程长。

②贫血,多不十分严重,经输血可改善,血红蛋白可升高,但短时间后又下降。

③发热,可有发热,以中度发热多见,每次发热时间短。

④较少合并感染,如有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及难以发现的感染灶最为常见,感染较急性型者易控制。

⑤出血,较轻,以表浅出血为主,内脏出血少见。

⑥皮肤苍白,皮下出血以散在的小出血点为主,四肢、躯干均可见。

⑦眼、鼻腔、口腔可有黏膜出血,较易止血,眼底视网膜也可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⑧晚期病人有心脏扩大、心率增快,大部分病人可出现贫血性心血管杂音。

⑨少数病例可有轻度肝大,脾及淋巴结无肿大。

(3)重型(再障-Ⅱ型):慢性再障在病程中病情恶化,其临床表现与急性型相同。

2.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根据其临床发病情况、病程、病情、严重程度、血常规、骨髓象和转归等分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见于儿童。起病急,多数有明确的发病日期。起病前常有明确的诱因。来诊时表现为严重的出血与感染。起病时贫血不明显,但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进行性贫血;起病原因为感染,发热占绝大多数;出血均为皮肤和黏膜,表现为皮肤出血点、大片瘀斑、口腔血泡、齿龈出血、眼底出血等,约半数患者可出现颅内出血,预后不佳。

(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成人多于儿童。起病缓慢,多以贫血发病。贫血呈慢性过程。合并感染者较少;以皮肤出血点多见,预后较好。

(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有下面几方面。

①血常规:呈全血细胞减少,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急性再生障碍贫血血红蛋白随贫血的进展而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0.0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血小板数<20×109/L。慢性再生障碍贫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平行下降,多为中度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0.01,但绝对值低于正常值;白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比例上升。

②骨髓象:特点为造血细胞减少,脂肪增多。粒红两系细胞均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骨髓活检其病理改变为红髓脂肪病变,其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

③其他:造血细胞培养可见红系祖细胞、粒-单系祖细胞均明显减少;免疫功能检测淋巴细胞值降低;T细胞量减少等。

三、辨证施治

1.肾阴虚型

【辨证】心悸气短,周身乏力,面色苍白无华,唇淡。伴有低热,足心热,盗汗,口渴思饮,出血明显,便结,脉细稍数。舌质淡,舌苔薄,或有舌尖红等。

【施治】滋阴补肾。

【方药】归芍地黄汤加减:生地12g,当归、白芍、枸杞子、地骨皮各10g,知母、人参、丹皮各6g,甘草3g。

【加减】阴虚重者,可再选加玄参、黄精、龟版胶、鳖甲、天门冬等。

2.肾阳虚型

【辨证】心悸气短,周身乏力,面色苍白无华,唇淡。伴有怕冷喜暖、手足冷凉,腰酸,夜尿频,大便稀溏,面浮肢肿,多无出血,既有亦轻,脉细无力。舌体胖嫩,舌质淡,舌苔薄白。

【施治】补肾助阳。

【方药】十四味建中汤加减:当归、白芍、白术、甘草9g,人参3g,麦冬、川芎、肉桂、附子、肉苁蓉、半夏、黄芪、茯苓、熟地各10g。

【加减】阳虚重者,可选加仙灵脾、仙茅、补骨脂、菟丝子、海马、鹿角制剂(如鹿茸、鹿角胶、鹿角霜)、巴戟天、锁阳等。

3.肾阴阳两虚型

【辨证】既有阴虚,又有阳虚,证候错综复杂,或阴阳两虚症状均不明显。

【施治】滋阴助阳。

【方药】右归饮加减:熟地、黄芪各20g,炒白术、山药、枸杞子、杜仲各10g,肉桂、附子(先煎)各3g。

【加减】病情重者,可增加龟版胶等补肾阴及仙灵脾等补肾阳药。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银翘散、普济消毒饮、锡类散、养阴生肌散。

2.验方

(1)鹿茸40g,入黄酒2000g,浸1周后,每日100ml,分2~3口服;20日后,每日50ml,早、晚分服,服完为止。

(2)鲜藕节120g,鲜茅根120g。把藕洗净、切薄片,茅根淘净、切碎,同入锅,加水适量。把锅放于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熬30分钟,稍放凉,装入罐中即成。不拘时,当茶喝。

(3)阿胶30g,黄酒、赤砂糖适量。把阿胶、黄酒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放火上炖融化后,调入赤砂糖。每日2次分服。7日为1个疗程。

(4)鲜白茅根不拘多少。把白茅根洗净泥沙,用干净布包好,绞成汁液,再冲入少量的冰糖水和匀饮服。每次10~20ml,每日2次。

五、调护

(1)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应尽量避免与可能引起骨髓损害或骨髓抑制的化学物品、放射性物质和药物接触。

(2)饮食方面应注意营养,少食辛辣助热食物,以避免血管扩张引起出血。

(3)病重者则须卧床休息,病轻者亦需要注意休息,同时要有适当的室内外活动。

(4)应重视个人和周围环境的卫生。

(5)注意口腔卫生,饭后、睡前须漱口,宜用软牙刷刷牙,防止牙龈损伤出血。

(6)保持皮肤清洁,洗澡时擦洗皮肤不宜过重,以免引起皮下出血。

(7)预防感冒及其他感染,不去人多的场所,以免交叉感染。

(8)秋、冬季节气候干燥,可用甘油类润滑剂涂鼻,以防鼻出血。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而选择适宜的运动。

8、急性再障早期最突出的表现 ?

血象很低,症状严重,死亡率较高

9、急性再障(亦称重型再障I型)诊断标准是什么样的

临床表现 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血象 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以下3项中2项: ①网织红细胞小于1%,绝对值小于15x109/L。 ②中性粒细胞小于0.5 x109/L 。 ③血小板小于20×109/L。 血象 血红蛋白下降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低,但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骨髓象 ①多部位(包括胸骨骨髓)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②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10、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有什么区别?

您好:
急性再障起病急,进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发热为首发症状。可见广泛而严重的皮肤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 、消化道出血、尿血、眼底出血,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
慢性再障起病缓慢和进展较缓慢,贫血、感染和出血程度较重型轻,也较易控制。久治无效者可发生颅内出血。
再障本身是可以治愈的,治疗是要根据患者的缓病程度,个人体质,及药物敏感度来定。
您可以把您具体的血常规和骨穿的检验报告提供,我来帮您具体分析指导。

与急性再障骨髓象特点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