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禅”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著相”。所谓不著相就是看空世间一切事物实体,凡是著相的人很难进入“禅”的最高境界。 禅宗的初祖达摩禅师来到中国时,曾与梁武帝有一段发人深省的对话。 梁武帝是一个信佛虔诚的皇帝。他见到达摩禅师时,问道:“我登临帝位以来建了不少庙,印了不少经,供养了许多僧尼,是否有大功德?” 达摩回答说:“没有。” 梁武帝感到很奇怪地问道:“为什么呢?” 达摩说:“因为你所做的只是追求世俗的小果报而已,说不上真功德。” 梁武帝又问:“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功德呢?” 达摩回答说:“真功德是圆融纯净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得到它。” 梁武帝听后大为不悦。 达摩发现梁武帝离真正佛理还很远、且与梁武帝没有缘分,就前往北魏嵩山少林寺去了,并最终开创了中土禅宗。在我们周围处处都有“相”,人们执着于它,追求于它,陷溺于“相”中,无法自拔!《金刚经》云:“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如是,不可思量。”一个索要布施回报的人与没有布施的人是没有本质差别,仍然在生死当中,有时甚至是造业,因为他更加执着于“相”,更加地希望回报,也更加地贪婪。 白居易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人生如梦。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令人好不疲惫。惟有远离是非、自我洒脱才能脱离苦海。对于悟者而言,梦就是生活的镜子,告诉你所执着的东西都是虚空,世上的一切不能永远挂在你的心头,能在心中常驻的惟有心识、佛性而已。人生当真是:“来时无迹又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人生之“相”万千亿种,人之“欲”亦万千亿种。疲于欲中的人们忙忙碌碌,劳费精神,若有一点不顺,就会心神不宁,思虑重重。但人生之意义并不尽在于此。须知“相”本为空,追寻一辈子的东西,到死那一天也不会陪伴你去另一个世界。人生苦短,何不潇潇洒洒、快快乐乐地度过。所谓“尘网依依三十春”怎及得上“心头无事一床宽”。 宋朝一诗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应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人都应遵循自己的本性,如云水一样自然,去掉非分之念,忘却世俗之扰,顺应自己的佛性,那人生就再也不会有悲伤、嫉妒、苦恼、不平,更多的是和谐与美好。这样的世界才是和平和清静的。 生命!我们既要好好把握,又不要过分地执着,贵在用大智慧看破欲望带来的苦恼,也贵在不被“相”所羁绊。让自己的心契入天地至理,顺应自然,笑傲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正所谓“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人生!当如“扫相破执”,寻回自己,“明心见性”,纯净自然。
2、什么是禅?
禅 :
禅,是人类锻炼思维生发智慧的生活方式。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此种行为的记载,但是未有固定称呼。直至印度词汇jana传入,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此类行为。
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佛与禅最大的区别:
1、起源不同。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禅宗只是佛教多个宗派中的一个。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而禅宗是佛教发展途中的一个分支。
2、本义不同。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3、觉悟不同。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
3、欲入禅体道是什么意思?
翻译过来就是想进入禅体道。
4、佛学“禅”的意思?
禅,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在阿含及部派佛教,将禅以寻、伺、喜、乐之有无,而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种。
于大乘中,禅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即禅波罗蜜(禅定波罗蜜、静虑波罗蜜)。乃菩萨为获般若之实智,或为得神通所修者。
另亦有行菩提达磨所传之禅。后者系源于楞伽经等之思想,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其宗旨在于阐扬经典以外,释尊以来以心传心之法。意即不依经典文字,专以坐禅及棒喝等方法,令众生悟其本来面目。此即禅传入中国后所成立之禅宗。
5、佛家说的"禅"是什么
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坐禅此一法,乃修行必经之路。何为禅?‘禅’不是中文,是梵文Dhyana之简称,此云‘思惟修’,亦云‘静虑’。由于中国人喜欢省略,而谓之‘禅’,故有‘坐禅’或‘打坐’等名词。顾名思义,‘打坐’是要坐,坐著为什么?为摄心。一般人虽然坐在那里,但心不在焉。心到何处去了?打妄想去了,忽然而东,忽然而西,忽然而南,忽然而北。不用花钱便坐上火箭各处跑,妄想纷飞,不容易控制。
人为什么没有智慧?就因为心到处跑。人为什么一天比一天老?因为心各处驰逐。比如一部新车子,你乱去驾驶,必定用很多汽油,且又浪费很多汽油,结果车身及件都产生很多毛病,把车子弄坏。人的身体亦同此理,你若不懂好好管它,让它任意到各处跑,也必定浪费很多汽油。什么是汽油?就是你宝贵的精神。不管你添多少汽油,也把它耗费了。像人天天吃补品,说有营养能补助身体,可是你若不懂珍惜自己的精神,到处外驰,则吃多少补品也补不了所丢掉的精神。所以谚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必要把心收摄回来,使他定在一处,才不致浪费精神、透支精神。比如你懂得开车,不使它横冲直撞,则不会遇到意外,而车子也能用很久。同理,人的身体若懂得修养,则身不会老,且不会死。
拈花示众以心印心
参禅,乃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所传之微妙心印法门。迦叶祖师当时明白佛的意旨,遂破颜微笑,自此佛祖心印法门便有得传承。本来迦叶祖师已一百多岁,且他修头陀行,常抖擞精神用功,不会随便笑,这次微笑,是因为他得到佛陀‘以心印心’之表示。
静虑才能够有禅
禅,翻译为静虑,因为你静虑才能够有禅,你若不静虑就没有禅。定,就是不动的意思,不动就是定,你若动了就不定。
‘禅悦为食’,‘禅定现前’。你修道打坐,坐禅,坐禅,禅要坐;你坐,才能功夫现前。不是一打坐就睡觉,这不是坐禅,是睡禅。睡不是禅,睡也不是定,禅不可睡。禅定乐,在一入定的时候就和睡觉不同。睡觉时,已经失去你的灵知灵觉,没有知觉性,糊糊涂涂睡著了,什么事情也不知道了。入定就是端然正坐,他坐得腰非常的直,头也是直的,不会低头,不会歪歪脖子。
怎么叫定力呢?定有个力量,这个力量就支持你的身体不歪不斜,不前俯,不后仰,这是得到禅定了。定里边就有一种快乐,这一种快乐是说不出来,没有法子形容,就是超过思虑,超过你心所思虑的,所以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得到这一种禅定的乐。这种乐,也是继续继续不断的快乐。
你有了禅定的乐,就生出了一种勇猛精进心。这不是普通的勇猛精进心,是一种大的勇猛精进心,当中有大的禅定快乐。这一种勇猛精进是很坚固,很有力量。这一种力量是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挡得住它。
思惟修减少妄想
坐禅又叫‘思惟修’。从此三个字观之,坐禅不可能没妄想,一定会有妄想,如水波浪。为什么水里有波浪?因为有风之缘故。我们坐禅,为什么打妄想?因为自性里犹存虚妄,虚妄如风,妄想就如水中波浪。
现在打坐要‘静虑’,就是要停止妄风。‘思惟修’,即是要减少妄想,停止心里之波浪。‘静’,即是令它不动,‘虑’,即念虑;念虑不起,能生定力。定力生出,久而智慧现前;有了智慧,能照了诸法实相,即‘一念不生全体现’。静虑到极点,一丝妄想也无,便能入定,而本有智慧现前,才真能明白做人之根本道理,不被外物所动摇,外面的万事万物不能动摇你的心,才算‘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此时,称讥苦乐利衰毁誉,这八风皆不能动摇你的心。
人称赞你、讥讽你;你若遇著苦(逆)或乐(顺)境,仍然保存著「顺逆皆精进,苦乐不动心。’的态度。利,是利益自己的事;衰,令你损减之事;毁,是毁谤;誉,是赞誉。能够‘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不被八风吹动,就是‘思惟修’、‘静虑’的表现。不为外物所摇,才能明白怎样打坐。
顿悟无生知见力
参禅即是心念不动,是为之‘静’。禅门是向上一法,单刀直入,离开心意识参,因此说‘了却心’。这个‘心’也包括‘意识’活动,要把这种种的妄心活动停止,方为之静虑。如此,则‘顿悟无生知见力’,获无生法忍,证得‘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
1. 暖:是坐到有点暖气。
2. 顶:功夫已达到顶点。
3. 忍:这时很难忍,但仍然要忍可于心。
4. 世第一:成为世出世之大丈夫。
欲证得此四位,先要懂得如何静虑,即是不动心意识。我们的思虑如水波浪,不能静止。坐禅是要心意识之念虑不动摇,使它自然停止。止了,就是静虑;静到极点,便生出智慧;生出智慧,便会发光。所谓‘静极光通达’,也即是‘顿悟无生知见力’。能够了却心意识,得到无生知见力,才能开大智慧。
轻安滋味妙无穷
什么是禅味?就是得到禅定的快乐,得到轻安的滋味。这种滋味奥妙无穷,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议,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才能领受。好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各位想要知道这种禅味是甜是苦,要努力参禅,到了相当境界时,自然晓得其中滋味,所以要参,参到水落石出时,就得到禅味。禅不是说的,而是参的,所以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参禅的人,参到火候到的时候绝对不发脾气,不与人争论,到了无争三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贵为花间露水,看功名为瓦上霜片,顷刻就消逝无踪。
参考资料:http://bookgb.bfnn.org/books3/2133.htm#a02
6、怎么入禅?
禅有设计到宗教的元素,不光佛教有禅,道教,印度教,其他教派都有禅,佛教的禅有好几个等级,初禅,二禅什么,禅是思想领悟的境界。禅不光是打坐,也不是让你坐着不想任何东西。禅最初的来源是印度的瑜伽,后来传到中国和南亚,当然其中也传来很多宗教文化。要怎么入禅,说真的,没有真正领悟过的人都是乱说,我也没有领悟过禅,只能从书的一些描述来陈述这个问题。入禅是让你的精神集中在一点,停留你想要领悟的那种境界,不断的使之延长,这也是一种功夫吧。能入禅的人会对事物的看法有更深层次的提高,入禅到一定境界会有神通,只有自己领悟才知道,希望楼主能早日如愿。
7、王维以禅入诗什么是禅
这有一文:
王维。
他的诗歌具有陶潜的自然、淡雅,又有谢灵运的精炼、绮丽,同时又有所发展。大文豪苏东坡对此曾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度评价。因此他的诗歌在璀璨的唐诗中独树一帜。下面我想谈谈王维《终南别业》的“以禅趣入诗":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歌中,有许多蕴含着一种禅意,禅机。一种意境优美的禅趣。而在王维的诗歌诗歌中,我喜欢: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应该是王维中年写的,这时候他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独特生活方式。心平静如水,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亦有陶潜返璞归真心态,悠然自在,自得其乐。这首诗写的是王维的一次游踪。"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道出作者拥有一种平和恬静的心境。从而有“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的闲情逸致,也促就了作者的这次出游。也因为作者闲情逸致,使作者“行到水穷处”,索性就“坐看云起时”,以至于最终的“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表现出作者如行云流水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境。自然,淡定。
在这首诗中,我喜欢“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四句诗,就像王献之访友时的心境“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毫无矫揉造作之情,任性而为。也无需更多的人同往,独自一人也是别有一番风情。
最欣赏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诗,不只是索性而为的闲情、随遇而安自在,其中更是暗含禅机。正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参悟,不同的禅意。如现代诗人周梦蝶的理解:
行到水穷处
不见山,不见水
却有一片幽香
泠泠在目,在耳、在衣。
意思是一个人游山玩水,到了山穷水尽之处,索性就静静地坐下来,抬头看看蔚蓝的天空,侧耳听听大自然天籁的声音,充分体会着人与自然和谐的韵律。也有人认为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蕴意同出一辙。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只要一拉开序幕,就是还有一出精彩的戏在后头。不管怎样理解,这两句诗都表达一种乐观的心态,处于失意之时,成为人们共勉的诗句。
以一颗平和的心去感悟生活中一切的事。失意时,不要对生活埋怨、失望,换一个角度,也许是柳暗花明,海阔天空。正如一个苹果,如果你用刀竖着切它,很普通,没什么特别的;如果你横着切它,你会惊奇的发现苹果的心是一个五角星。所以,对于生活,就应该像王维那样,事事不过多的强求,用平静的心,坦然处之,自得其乐。
君子乐山,智者乐水。王维是君子,是智者。他更是懂得:淡泊以明智,宁静而致远。在他的诗歌中,总给人以一种宁静,一种淡雅优美意象,慰藉了人们的心灵。他的诗歌特点之一:诗中有禅。赋予人一种豁然顿悟,心领神会。从而,给人一种从容,淡定。也给人智慧。
8、入禅是什么意思
入禅即为入定
入定即入于禅定。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可区分为有心定、无心定等种。有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为等待多年后将出现于世的圣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弹指为佳。
据《大唐西域记》载,摩诃迦叶受佛遗嘱,入定于鸡足山中;清辩论师则没身于南印度阿素洛宫,以待弥勒出世。《大智度论》亦云入定者,水火不能害,亦不命终。在瑜伽和右脑冥想中,入定亦为进入α波状态(或曰变性意识)的称呼。
(8)禅入骨髓扩展资料:
入定坐姿:七支坐法
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金刚坐。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双跏趺坐重心稳定,有利于身的放松和长时间静坐,而且双足交盘使血液流动大大减缓,减缓生理活动,又增加体腔的静压力,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便于入静。初学者一时还做不到则只将一足置另一足上(单跏趺)即可。至于左足在上还是右足在上,请依照自己上师的传承为准。再不行者双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锥体如珠算珠子叠竖一般,自然正直。由于自然生理弯曲造成的习惯,坐时腰锥易呈后突,应注意纠正。
3、肩张:两肩应舒张但不挺胸。2、3项的具体做法:坐好后以头顶上领,整条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张开,然后从上而下顺势放松,上半身便处于自然松直的状态。这样不紧张不懈怠地维持下去即可。2、3项做好了,则可以达到“松胸实腹”的效果,便于达到心静气沉。
4、手结定印于脐下:右手掌置于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于右手掌上(女),两拇指轻轻接触,自然放松置于腿上。(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第一种。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容易散乱的人可以采用另一种手印:大拇指轻触无名指根,并轻握成拳,分置于膝盖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两肩平衡。
5、头中正:头不俯仰,不歪斜,下颏微内收(不是低头)。这即利于颈锥正直,又可轻微压迫颈动脉,减缓生理活动,减低新陈代谢,便于入静。
6、双眼微闭:双眼半开,以能见体前三米左右的距离为宜。目光可注视于体前约一肘远处之一静物上。(此静物应①较小②单色③形状简单。如念珠。)如易散乱可闭上只留一丝光线即可。如易昏沉则可睁大眼睛,平视前方。
7、舌舔上腭:舌头的前半部轻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具体窍门是:把舌后部的空气排尽,咽喉部放松,舌稍后缩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轻闭,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缝隙。
按七支坐法做禅修,就能够调整、保持内气,让生命充满活力,并能产生内在的觉悟。
9、禅心入尘的解释
翻译:平静的心落入了凡尘
寓意:一般指爱上了别人
禅 [chán]
1.佛教指静思:坐~。参(cān)~。~心。~机(佛教禅宗启发门徒悟道时使用的隐语、比喻以及带有暗示性的动作等)。~宗。~定。
2.特指佛教的:~师。~杖。~林。~堂。
禅 [shàn]
1.帝王的祭地之礼:封~。
2.帝王让位给别人:~位。~让。受~。
尘
1.飞扬的灰土
2.佛家、道家指人间:红~。~世。
10、禅的三个境界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 初次接触,随意观察,表面印象,没有深入探讨。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 进入怀疑、批判阶段,疑团满腹,眼前是假象。
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 经验证、分析后获得领领悟和证明,疑虑解除。
为道“三见”之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只是山、不是山、还是山,这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原句是,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三句话中的“见”和“山”“水”是同本;而“只是”、“不是”、“还是”则是异象。下面就分别讲一下。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里的“见”是指观察,不仅仅是用眼去观察,同时用眼、耳、鼻、舌、身,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感触。用手去摸,看它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热的还是凉的,这也是观察。这种直觉观察,就是“见”的直接的意思。那么,这个“山”和“水”也是一种代表,它代表了物质世界的所有万事万物。
这里的“只是山”、“只是水”,只是说明了一个局限性,局限在什么地方呢?局限在表面。有人讲初次见面叫第一印象,这个印象就是表面印象,一种初次的印象,也是偶尔留下的一种表象。所以说是一种表面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因为无论从你的眼、耳、鼻、舌、身,无论你怎么观察事物,无论你从哪一种角度,用什么方式去观察,都没法观察到事物的全部。所以这只能得到一个表面现象。在你观察的时候往往会有误区、有死角。有人讲,自己看自己的鼻子看不见,这就是视力的一种死角;还有一种说法:“后脑勺子的头发只能摸得到,但看不到。”这也是眼睛的局限性。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你怎么去看,都是“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实际上真是山,真是水吗?只是一个假象而已。为什么讲是假象呢?前几课都讲过。因为这只是一个名、相上的东西。你作为一个主体,去观察山也好,观察水也好,观察树木也好,观察天上的雷电、云彩、日月也好,你怎么去观察都没法观察到它的全部,所以讲它只是一个假象而已,所以为“只是”。
如果反问一句:书本上的知识是不是都是真理呢?实际上它有它的作用,它能给我们介绍一些有益的东西,给你提供一些参考,也就是指指路。行人想找酒家问牧童,牧童只是遥指。这些书上的文字是知识吗?是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起一个指路的作用,只是个“遥指”的牧童而已。真正来讲,它还不是事物的本体。事物的本体、真象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指事物的本体,你能用语言表达的那就不是“道”了。你表达出来的东西不是真的,那也只不过是指指路而已。这里只是讲一下“只是”二字。
为道“三见”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里的“不是”与前面的“只是”正好相反了。前面是肯定,这里是否定了,在为道阶段就是否定阶段。为什么呢?这个否定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怀疑、批判上,通过怀疑、通过批判再提出自己的假想,提出自己的观点;再通过推理,通过思辩、论证。那假想能成立吗?哥德巴赫猜想是哥德巴赫的猜想,陈景润的证明离皇冠只差那么一步;还有法国的物理学家安培,他提出一个假想:“分子或原子中间的电子运动形成的电流是物质磁性的起源”。他提出这么一个假想,后来有多少物理学家证明了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以前书本上已有的,但有误区、有错误、有偏见、有缺陷,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是新的发现。这里的“不是”是一种否定、一种批判,否定错误的,纠正偏面的,实事求是地去探索事物的实质和全部,看得比“只是山”、比“为学”阶段要全面一些、深刻一些。这里的“不是”,是指不是事物的真相、实质。
为道“三见”之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里的“还是”又回到前面那知识表面上了吗?不是,也没有落到第二阶段“不是”的层面上。这个“还是”就是看出事物真正实质性的东西,通过对它表面的东西的观察,看到它“只是”,再通过经验去推理、去分析、去想像、去猜想,然后形成一种独有的理念,看出事物的另一面,也就是更深刻的一面。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在这种基础上再进一步观察,在某种高度上观察,此时会发现原来“还是”这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