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骨髓指标低

骨髓指标低

发布时间:2020-09-02 16:12:54

1、血小板指标低就一定要做骨髓穿刺吗?

血小板减低的常见疾病: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2.血小板破坏过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3.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做骨穿对诊断很有价值

2、我的血项检查各项指标都很低.而且骨髓检查也有问题,能是白血病吗?

您好,见两次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偏低,且持续走低;对于男性而言,红细胞计数也有所偏低,且同样有走低趋势;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但伴随较为明显的降低趋势;血红蛋白明显低于正常值,且小于110g/L,提示有贫血症状。
诊断意见:见全血细胞有明显的降低走向,考虑可能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前期、白血病、粒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等疾病;属于异常较为明显的血象,建议您将骨髓检查的结果补充一下,以便确切诊断。其次,提醒您一定要重视这样的病情,不可以耽误治疗。
我会随时关注您的发问。

补充:
骨髓流式细胞检查一般对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利用流式细胞的分析仪器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检测,可以根据抗体体积分系统进行分型,而且能够确诊一些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治疗都有帮助.

3、贫血主要是哪些指标偏低?

主要看血常规的,像血红蛋白,红细胞,主要是这两个,这两个数值的高低还可以轻度,中度,重度贫血,要是重度贫血,可能有些会查骨髓,看看贫血的类型,比如是缺铁性的,还是其它分类。

4、血液常规三系指标普遍偏低,有三日间隙性发烧,低烧,服用,过退烧药物,是否需要做骨髓穿检,请问谁给看

我觉得像这个情况的话,需要做骨髓穿刺,查一下你持续发烧的原因,像这种情况,你的病情我觉得已经很严重了,不能当儿戏!

5、血常规报告四项指数偏低,特别是血小板偏低(才61),这说明什么

可能是贫血。比如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
建议去医院做一下这方面的检查。
血小板的正常值是100~300。

6、求助:血常规各项指标异常低。

存在问题最大的是第三张血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系同时减低可见于骨髓造血抑制或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某些白血病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脾功能亢进(肝硬化等。
如果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情况,并且病史已经超过30年以上,可能是肝硬化导致的脾功能亢进早晨血细胞破坏过多,这种情况需要做一下B超或CT看看是否有肝硬化的情况。
如果没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看看有没有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如氯霉素或是否长时间接触有毒尤其是含有甲苯的物质如油漆等,这种情况可能是有毒物质造成的骨髓造血抑制,也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如果有低烧,易感冒,甚至有出血点,体重短时间内下降比较快,就需要做一下骨髓穿刺了,需要排除一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低增生性白血病等。
我就知道这么多了,建议在血液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如果可以排除药物性的,最好做一下骨髓穿刺看看,这是最直接的诊断方法。

7、在骨髓涂片检查中,下列指标通常在低倍镜下观察的是

正确答案:D
解析:骨髓细胞学检查通常需进行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低倍镜下观察内容包括骨髓涂片的质量、判断骨髓增生程度、巨核细胞计数并分类、全片观察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高倍镜主要观察各系统细胞的增生程度,所占比例以及形态变化等

8、捐骨髓哪些指标

8.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健康标准指标:

凡年龄在18-55周岁(报名年龄限制在18-45周岁),身体健康,经下列血液检查合格者,都可以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5单位(医院是采用≤40单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
艾滋病病毒抗体:阴性
梅毒试验:阴性

其他的一些参考:
19捐献骨髓需要家属的签字吗?
入库最好征求家人的同意,以避免配型成功以后,家人的阻挠,甚至引起家庭矛盾。当然家人的同意不是必须的。如果志愿者意志坚决,当然不会影响捐献,但是会影响自身的家庭关系。所以之前最好是征求好意见。并做好宣传。

20.捐献登记和捐献造血干细胞有补贴吗?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爱的奉献和救人善举。一般不提倡补贴。

21.捐献者需要承担什么费用吗?
捐献者报名及捐献过程中不承担任何费用。

22.采集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有两种主要方法
(1)抽取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作全麻或局麻,从捐献者髂骨中抽取骨髓血。
(2)外周血中采集干细胞:给捐献者注射动员剂,进行血液成分单采术,从捐献者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

9、简述骨髓满意的指标

1.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有特殊的酸痛感
2.骨髓液抽取量应<0.2ml
3.显微镜下可见骨髓特有细胞

10、血常规检验报告单中几项指标比正常偏低?请问是什么原因什么意思

如何看化验单(血常规篇)

(摘自:无 )

在医院看病后,手拿着一叠检验单,看看那密密麻麻的数字、符号,这些东西说明什么?我究竟得了什么病?找医生问吧,病人这么多,医生哪有空�一解释;看书吧。如此深奥的医科书,怎么也看不懂。怎么办?现在好了,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就临床中一些常见的检验项目向您逐一介绍,让您心中有数。
临床检验中.最常见的检查莫过于血、尿、大便三大常规检验.这些检验费用低廉,速度快,可以了解到疾病的许多情况。因此,深受广大医务人员的喜爱,被昵称为“三大常规”。

本期就从血液检验开始谈起。

血液检验以前是指血常规检查,是手工操作、显微镜下计数的,它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共有10来个项目。做一个病人的血常规检验最熟练、最快速也要10来分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仪器自动化.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不过,这些结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缩写名称报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只有检验医学的专业书籍才有介绍,所以患者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

血液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用自动化分析仪能够检测并报告红细胞系统的8项参数及红细胞直方图。有关项目名称及其参考值为:

1.红细胞(RBC):男性为 4.0X10^12~5.5X10^12/升,女性为3.5X10^12~5.OX10^12/升;

2.血红蛋白(HGB或 Hb):男 120~160克/升,女 110~150克/升;

3.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PCV):男0.42-0.49升/升(42%~49%),女0.37~0,43升/升(37%~43%);

4.红细胞平均压积体积(MCV):80-100飞升;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3皮克;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320~360克/升;

7.红细胞平均直径(MCD):6-9微米(平均7.2微米);

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11.5%~14.5%。

注:上述单位有时用英文符号表示,如L(升〕、fL(飞升)、g(克)、pg(皮克)、um(微米)

有了这些参考值,就可以对照各自的检验结果是否正常。如结果与参考值有差异,这有何意义呢?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的 RBC和 Hb可出现分离。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120的RBC 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RBC产生,从而使RBC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所以健康成年人每3~4个月献血200~300毫升对健康不会产生影响。多种原因可使RBC的生成与衰亡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RBC与Hb的数量减少或增多.或质量发生变化。

例如,连续剧烈的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等可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从而使RBC及Hb增多。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致使RBC、Hb含量相对增多。

虽然RBC及Hb增多的临床意义不如减少常见,病情也没有那么严重,但也是很有临床意义的。

曾有一位来自青海省的进修医生患上呼吸道炎,接诊医生拿到血常规报告单吓了一跳:患者RBC为6.5X10^12/升,Hb为220克/升,以为患者患了“红血病”,再详细了解,医生才松了一口气,原来这位进修医生长期生活在高原缺氧环境。除高原的居民外,新生儿、剧烈运动或劳动、恐惧或冷水浴等也可引起RBC增多,这种情况属生理性增多,无须大惊小怪。

严重的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肺疾患或血管畸形,如法乐氏四联征、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亦可使RBC及 Hb的绝对数量明显增多,原病理性增多。

上面介绍了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增多的意义,而临床上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更常见,且病情严重、复杂。

一般情况下,血液中RBC与Hb的含量是一致的,而Hb的测定方法比较直接、精确,因此常以Hb作为优先的参考指标。成年男性 Hb小于 120克/升(女性小于 110克/升)为贫血。临床根据Hb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轻度,Hb小于正常值但大于90克/升;中度,Hb小于90克/升但大于60克/升;重度,Hb小于60克/升但大于30克/升;极度,Hb小于30克/升。

贫血又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3个月以后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可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供应相对不足,RBC与Hb较正常成人低 10%-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对增加,可出现轻度贫血;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弱导致 RBC 与 Hb 含量下降,这些属于生理性贫血,在临床上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给予对症治疗可获得改善。

产生病理性贫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

RBC破坏过多。由于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RBC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失血过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如外伤、手术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还有各种慢性疾病或恶性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也可致贫血,这一类贫血虽伴随着有关疾病继发,但不可忽视,有些恶性疾病就是因为贫血的症状而被诊断出来。

红细胞系统中还有以下几项检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是指在一定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与血浆体积的比值。各种原因如失水、大量血浆渗出等使血液浓缩,可使HCt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会使HCT减低。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表示每一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正常人的MCV为80~100飞开(1飞升=10^-15升),MCV小于80飞升则红细胞为小细胞,MCV大于100飞升为大细胞。无论大细胞还是小细胞,都表示贫血,只不过贫血的类型不同而已。

此外,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即每个红细胞内所含的Hb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表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直径(MC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厚度(MCT)等的变化程度亦可反映不同的贫血类型。

与骨髓指标低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