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茶和茶汤是一样的么
面茶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
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卖。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 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为什么要用这种吃法呢?这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
茶汤
茶汤是一种甜饮食,和藕粉相类,原料也是糜子面。用开水冲食。但它有一套冲制的技巧,非熟手不办。先把茶汤原料在碗内调好,放好糖与桂花卤;然后再在高大、体重的铜壶中装满滚开的水。售者一手执碗,一手扶壶柄,必须双脚撇开半蹲式,才能立稳。
左手的碗,正好等在壶嘴边,等水一冲出,碗要随时变换距离,以掌握开水适量来控制它的厚薄程度,并不使开水外溢,激出糖浆,这是技巧之一。
右手要有足够的控制力量,开水一出壶口,正好注入碗内。要一次完成,才能冲熟茶汤,否则滴滴嗒嗒注水,茶汤必生,不能吃,那就亏本了。
同时也要注意水出得猛,会浇在自己手上,烫了自己,也碎了碗,就更不合算了,这是技巧之二。所以卖茶汤没有这一身技巧是做不了的。
你看他双脚分开,双臂分左右摆好架势取得平衡,一副伸缩自如的动作,不知要费多少气力!那些老手,开水出口,碗口和壶口距离有时在一二尺的地方。开水全部入碗,点滴不外溢,而且说止即止,一次冲熟,厚薄合乎要求,从来没见过加水再冲,或冲坏一碗再换一碗的。茶汤滋味储蓄,除香甜外,有一股谷物的朴实之气,给人以亲切感。
2、油茶和茶汤的区别????
你好!
油茶和茶汤有区别,主要是地域和做法的区别, 但是二者的成品看上去很相像。
一: 油茶:
http://a2.att.hudong.com/68/10/01300000330188123020100398703_s.jpg
油茶属于襄樊小吃。
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到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
二: 茶汤:
http://a3.att.hoodong.com/21/47/01300000169041121971473973155.jpg
茶汤是北京传统风味小吃。 属于一种甜饮食,和藕粉相类似,原料是糜子面。用开水冲的。
谢谢~~
3、炒面的菜品特色
炒面 一般是指两种,一种是炒面条,另一种是炒面粉。炒面(粉)是将玉米、豆子等炒熟磨成的面,这样在食用的时候用热的汤水一冲或搅拌就可以食用。朝鲜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在供给不足时吃的“一把炒面一把雪”指的是这种炒面。
京津地区,有一种食物叫做油茶面,是把小麦粉等用植物油炒至金黄,食用时先加少量水搅拌成糊状,再用开水冲开。讲究的可以加入各种添加料,如白糖、蜜饯(杏干、葡萄干等)、核桃仁、芝麻、瓜子、等等。 用糜子面制作的类似食物称为“茶汤”。在山西、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主要是晋语区),炒面是用莜面炒出来的。莜面比小麦面粉热量高。
北方回民的茶汤是用牛骨髓的油炒出来的,更香,但热量高。藏族人吃的糌粑是把青稞谷粒磨粉炒熟,食用时加酥油茶或清茶用手捏成坨。
面茶与茶汤的区别:茶汤是用熟糜子面开水冲制而成,加入红糖、白糖、青丝红丝、果脯、果仁等,为甜品;面茶用生糜子面熬制成粥状,撒上芝麻盐与麻酱后食用。
4、滋补牛骨髓怎么做
牛骨髓油茶(又叫“方便油茶”、“油面茶”、“油炒面”)面在我国西北地区特别是回族聚居区久盛不衰。这种小吃最大的优势是携带方便,贮存持久。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穆斯林出门经商、办事或旅游,特别是到南方沿海各大城市,常常为吃饭问题而犯难。由于回族人口少,有时跑一天还找不到一个清真饭馆。为了适应经常出门的需要,聪明的穆斯林便发明了很多携带方便的“方便食品”, 牛骨髓油茶也是其中之一,后来渐渐地在全国食品市场都能买到了。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6/view-2628620.htm
说起牛骨髓油茶的来历,还要追溯到元朝。据说元世祖忽必烈为了统一霸业、建立元王朝而征战南北,他的骑兵部队却不得不被一日三餐没保障所困扰。为了保持战斗力,战士们想出个办法,即把面用牛油炒熟了带在身上,既不占地方,也不容易腐坏。在长途跋涉的休息时,支起锅架,滚上两碗油面茶,泡上锅盔、牛肉干充饥御寒,那可是最高级的美味了,又可以迅速补充体能,非常有利于行军打仗。这大概就是油炒面最早的雏形。
随着商业发展,人口流动,牛骨髓油茶也随着西北人来到了北京。老北京有本叫《故都食物百咏》的小册子,就专门介绍了牛骨髓油茶:“一瓯冲得味殊赊,牛骨髓油炒面茶。不比散拉吐瑾好,却来说品产吾华。”并进一步解释道:“油茶面即牛骨髓油炒面也,味颇不恶。虽不如西方流传过来的散拉吐瑾(大约是沙拉土司之类的西点)稀罕名贵,却为国产平民化之滋补品也。”具体的冲调方法和功效,则是“大铜壶里炽煤柴,白水清汤滚滚开。一碗冲来能裹腹,香甜最好饱婴孩。”
老北京们都记得,每年庙会或街头的饮食摊子上,常常醒目地摆两把大铜壶,下边烧着火,壶内有滚开的水,此摊专卖各种油茶。摆着一个个精致的小碗儿,还有盛在大盘子中的油炒面和茶汤面儿,外面罩着大玻璃罩子。其油茶中往往有爪子仁等果料,并把白糖掺在面中,用大铜壶之滚水冲开,用小碗儿卖给顾客。在北京西城大庙白塔寺正门前,至今也还有一个著名的油茶摊儿,真可谓三净:人净、物净、器皿净。大家都爱在此买碗茶汤或油炒面吃。现在,稻香村、宫颐府、御食园等著名老字号糕点店和大型超市也都有牛骨髓油茶的成品出售了。
牛骨髓是黄牛或水牛的骨髓。营养学研究发现,每100克牛骨髓含蛋白质36.8克、钙304毫克,是高蛋白、低脂肪及含优质有机钙的富营养原料。很多壮骨粉、补钙产品所用原料就是来自牛骨髓。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牛髓油“主补中,填骨髓,久服增年”。《名医别录》称其能“安五脏,平三焦,续绝伤,益气力,止溢利,去消渴”。《本草纲目》说它能“润肺补肾,泽肌悦面,理折伤擦损痛甚妙”。目前临床上主要作为润肺、补肾、填髓药使用。
牛骨髓油茶营养丰富,制作简便,适宜于中老年人精血亏虚、气津不足、须发早白、牙齿松动、精力衰减者服用。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如今的牛骨髓油茶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营养配料,例如牛肉末、核桃仁、芝麻、枸杞、杏仁、花生仁等,受到男女老少的青睐,渐渐成为一种颇具京都特色的著名早点。
牛骨髓油茶的做法:
1、备料:面粉1500克,配香油或牛油(牛骨髓最好)250克。辅料为瓜子仁、花生仁、芝麻仁、核桃仁(切碎)各50克(放一两种或不放也可)。
2、炒面:将面粉放入炒菜锅内,用文火翻炒,使水分蒸发,当面粉炒成小疙瘩时,出锅倒在面案上。炒面最忌用大火,这样很容易炒糊。用小火将面粉炒至颜色由白变黄、香气溢出时,即可出锅倒入瓷盆晾凉。用擀面杖擀碎,如有箩过一下更好。再次放入锅内用小火不断翻炒,防止炒糊。如此多次炒制,直到炒成金黄色。
3、炒辅料:将香油烧热,把瓜子仁和炒熟的芝麻仁、花生仁、核桃仁在油锅里过一下捞出备用。如用牛骨髓油,则将骨髓放在锅里加热熬化过滤后再用。
4、拌粉:将晾凉的熟面、辅料和香油或牛油放在面案上进行搅拌均匀即为成品。
5、食用:油炒面制成后即可食用。吃时将油炒面分盛在小碗内,用开水冲搅成稠糊,根据个人喜好再放上白糖和桂花汁搅匀,或者加入炒干果、青红丝(橄榄和山楂蜜饯丝)、蜜枣等即成。
5、牛骨髓茶汤/杏仁茶汤老喝长肉吗?
应该不会...
6、炒面怎么加热啊?
用锅重新加热,少放点油即可,北方回民的茶汤是用牛骨髓的油炒出来的,更香,但热量高。藏族人吃的糌粑是把青稞谷粒磨粉炒熟,食用时加酥油茶或清茶用手捏成坨。
面茶与茶汤的区别:茶汤是用熟糜子面开水冲制而成,加入红糖、白糖、青丝红丝、果脯、果仁等,为甜品;面茶用生糜子面熬制成粥状,撒上芝麻盐与麻酱后食用。
(6)茶汤牛骨髓扩展资料:
炒面一般是指两种,一种是炒面条,另一种是炒面粉。炒面(粉)是将玉米、豆子等炒熟磨成的面,这样在食用的时候用热的汤水一冲或搅拌就可以食用。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在供给不足时吃的“一把炒面一把雪”指的是这种炒面。
适宜人群
1、急慢性肾炎、肝炎、夜盲症、近视眼患者适宜;
2、脾胃虚寒、月经期间不宜进食;
3、阴虚火旺者、高血压患者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