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怎么抽出来?
抽取骨髓造血干细胞有两种方法:一是医生在供者的髂骨部位穿刺采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术后一两天内有些疼痛,一周内就可完全恢复。二是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动员骨髓和其他部位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外周血液中去,从供者的手臂静脉中采集,并通过机器将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剩余的血液回输到供者体内。 第一种: 疼 。第二种:不疼(跟献血一样) 。
2、骨髓中未见巨核细胞和肿瘤细胞,所有细胞均为成熟型,能确定不是白血病吗?
①当真是未见巨核细胞么?②骨髓是造血组织,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全是成熟细胞,除了成熟细胞,应有相当数量的原始/幼稚细胞。
所以不得不问一句,你的描述准确么?
如果准确,分析如下:
血小板来源于巨核细胞,未见巨核细胞相当于巨核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骨髓转移癌等。
1、未见肿瘤细胞,不支持骨髓转移癌。
2、如果全是成内熟型的细胞而无原始/幼稚细胞,说明造血功能异常,需要考虑再生障碍性贫血,至少不能排除再障。
3、骨髓中全是成熟细胞,急性白血病可以排除;慢性中性粒细胞白容血病不能完全排除,但本病颇罕见,且虽然以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为主,但并不是没有原始/幼稚细胞
3、什么叫骨髓结核?
请确定疾病名称是否无误 骨髓结核是指全身血行播散型结核在复骨髓的病变,临床上很罕见。是血行播散型结核的一部分,除了骨髓外通常在肺脏、肝脏、脾脏、淋巴结或其他部位尚存在结制核病变。由于有关骨髓结核的报道极少,,临床表现又无特异性,故对该病的认识不足且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因而使本病易出现漏诊或百误诊,导致病情的耽误和病死率高。 治疗方案应考虑3种或3种以上联合量、强力抗结核治疗(如HRES/HREZ方案)。治疗主张根据菌株鉴定结果及耐药情况选择药物联合治疗,至少12个月,可选择常用的抗痨药物和新的利福类药物(如利福喷丁、利福布丁)、喹诺酮类、新大环内酯类、四度环素类、复方磺胺类药物,注意支持治疗及免疫调节治疗。
4、骨髓中有核细胞少见什么意思
骨髓有核细胞总数
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从原始到成熟阶段的整个发育演变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 ①胞体大小随着血细胞的发育成熟,胞体逐渐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发育越成熟,胞体越大。 ②胞核从大到小,成熟红细胞无核,核形从圆形到不规则,粒系最后为分叶,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系变化不大,染色质从细致疏松到粗糙密集,核膜从不明显到明显,核仁从有到无。 ③胞质量由少到多,淋巴细胞变化不明显,瑞氏染色和姬姆萨染色示胞质由深蓝到浅蓝,成熟粒细胞和红细胞可转为粉红和淡红色,颗粒由无到有。 ④胞核与胞质体积之比从大到小。在病理情况下,以上演变规律可发生紊乱。
正常值
(10~180)×109/L(1~18万/mm3)。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1)增多示骨髓增生,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示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需要检查的人群发病早期有突发性发热、进行性贫血、显著的出血倾向或骨关节疼痛等症状的儿童或青少年;发病缓慢的进行性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劳累后心慌气短,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或不明原因发热等症状的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有贫血症状的人群等。
5、人体骨髓造血功能是怎样被发现的?
尽管显微镜是研究血液的重要工具,但标志着现代血液学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是骨髓造血功能的发现和血细胞染色方法的建立。
几千年来,无论是诗人、哲学家,还是医生都将血液与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推测血液或是由于呼吸了大自然中的灵气形成,或是由食物中的精华转变而来,然而,他们并没有弄清楚血液的真正来源。
应当说人类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骨髓的重要性。在古代,人们吃动物的骨髓,认为它含有丰富的营养。中医认为骨髓是由饮食水谷的精液与肾气和合,渗入骨空后转化而成,骨髓充足可以上升补益脑髓。在西方,骨髓被认为是产生人体天然热和能量的源泉。莎士比亚说:“你的骨无髓,所以你的血是冷的。”
人们似乎意识到骨髓与血液之间有某种联系。在19世纪初,已有医生要患血液病的病人吃骨髓补血,但收效不大。直到19世纪中叶,骨髓产生血液的奥秘才分别由德国医学家纽曼和意大利医学家比佐泽罗揭开。
纽曼曾在1868年10月10日出版的《医学科学通报》上发表题为《关于骨髓在血液形成中的作用》的论文中,报道了骨髓中有大量的有核红细胞,而有核红细胞是血液中红细胞,的前身,因此他推断骨髓是红细胞的生产基地。几乎与此同时,意大利医学家比佐泽罗也证实了有核红细胞是无核红细胞的前身,此外他还指出白细胞也是由骨髓细胞生成的。纽曼和比佐泽罗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兴趣,许多医学家开始进一步深入研究血液细胞的起源问题,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例如有人认为红细胞是白细胞核瓦解的产物,也有人提出红细胞是由原始细胞吞噬了血红蛋白后形成的,还有人坚持红细胞是在肝脏中形成的观点。尽管这些认识现在看来都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当时正是这些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有力地推动了血液学研究的深入。
既然成熟的无核红细胞是由幼稚的有核红细胞转变而来,那么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也就是说有核红细胞是怎样变成无核红细胞的呢?有人认为,实际上核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变换了形式,而不再可见。而支持核消失的学者又分成两派:以纽曼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红细胞在成长过程中核被细胞自己再吸收;比佐泽罗支持的一派则主张,核是在成熟过程中被逐出细胞。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当时两派都很难拿出足够的证据驳倒对方,加之他们各有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去做,不久这个争论便不了了之。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显微照相技术的发展以及后来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人们才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了解。现在的研究结果支持比佐泽罗等人核在成熟过程中被逐出细胞的观点。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骨髓是制造血液细胞的大本营。骨髓每天可产生2000亿个红细胞;100亿个白细胞和4000亿个血小板。如同深藏在地下岩层中的石油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保证一样,骨髓是人体一系列重要的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
6、血小板很低,做了个骨髓穿刺,结果出来了,各位看看有什么问题?
发这个报告的人实在没水平.不妥之处颇多.尢其是用辞,
诸如"正常" "无核红细胞"这些说法,没有给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或"血小板减少紫癜"建意,,,如果是执业资格那就打"?"
骨髓结果是一般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没啥别的大问题.
7、骨髓是什么
8、骨髓象出现核老质幼的贫血是?
缺铁性贫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良,血红蛋白是胞浆的成分,所以表现为胞浆发育不良
其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表现(“核老浆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