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是终身造血器官,胎儿开始造血始于什么时间
病情分析:
造血器官指生成血细胞的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脏以脾脏。
人体处于不同的时期,其造血器官有所不同。
l一2个月的胎儿,其造血细胞来源于卵黄囊,故卵黄囊为其造血器官。
2—5个月的胎儿,肝脏、脾脏、淋巴结开始造血,产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取代了卵黄囊的造血作用。
胎儿从第5个月开始出现骨髓造血,胎儿后期出现胸腺造血。
婴儿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它能制造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种血细胞;
脾脏、淋巴结及淋巴组织也造血,但只产生少量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成人的造血器官就是骨髓。骨髓是一种海绵样、胶状的性组织,封闭在坚硬的骨髓腔内,骨髓造血在开始时分布在全身骨路,以后逐渐局限于颅骨、肋骨、胸骨、脊柱、髂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的一部分,其他部位逐渐由黄髓所替代,黄髓不能造血。
指导意见:
你这里想问的是成人体内的造血器官吧,那就是骨髓了,既不是肝脏也不脾脏啊。
2、人体胚胎一共发育的时间是()。 A.40周 B.30周 C.10周 D。20周
A40周
3、谁能提供下有关骨髓免疫细胞的资料啊?
即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简称T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胚胎期则来源于卵黄囊和肝)。目前认为,在人体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成熟的T细胞经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并可经淋巴管、外周血和组织液等进行再循环,发挥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等功能。T细胞的再循环有利于广泛接触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加强免疫应答,较长期保持免疫记忆。T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许多不同的标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体。这些表面标志都是结合在细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T细胞是相当复杂的不均一体、又不断在体内更新、在同一时间可以存在不同发育阶段或功能的亚群,但目前分类原则和命名比较混乱,尚未统一。按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将T细胞分成若干亚群,一致公认的有:辅助性T细胞(TH),具有协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抑制性T细胞(TS),具有抑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效应T细胞(TE),具有释放淋巴因子的功能;细胞毒T细胞(TC),具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迟发性变态反应T细胞(TD),有参与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放大T细胞(TA),可作用于TH和TS,有扩大免疫效果的作用;记忆T细胞(TM),有记忆特异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细胞在体内存活的时间可数月至数年。其记忆细胞存活的时间则更长。
T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主要组分,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直接杀伤靶细胞,辅助或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对特异性抗原和促有丝分裂原的应答反应以及产生细胞因子等,是身体中抵御疾病感染、肿瘤形成的英勇斗士。T细胞产生的免疫应答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效应形式主要有两种: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破坏靶细胞膜,直接杀伤靶细胞;另一种是释放淋巴因子,最终使免疫效应扩大和增强。
T细胞,是由胸腺内的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成,是淋巴细胞中数量最多,功能最复杂的一类细胞。按其功能可分为三个亚群: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它们的正常功能对人类抵御疾病非常重要。到目前为止,有关T细胞的演化以及它与癌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其最大特点是能自身复制和分化,通常处于静止期,当机体需要时,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为定向干细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后,进一步分化为各系统的血细胞系。其中淋巴干细胞进一步分化有两条途径。一些干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影响下,大量增殖分化成为成熟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被称之为T淋巴细胞。T细胞的“T”字,是采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个字母命名的。第二个细胞群在类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组织内受激素作用,成熟并分化为淋巴细胞的另一个亚群,被称为B淋巴细胞。B细胞的“B”字,是采用“囊”的拉丁文第一个字母命名的。法氏囊是鸟类特有的结构,位于泄殖腔后上方,囊壁充满淋巴组织。人和哺乳动物无法氏囊,其类似的结构可能是骨髓或肠道中的淋巴组织(集合淋巴结,阑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
T细胞不产生抗体,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细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细胞免疫”。B细胞是通过产生抗体起作用。抗体存在于体液里,所以B细胞的免疫作用叫作“体液免疫”。大多数抗原物质在刺激B细胞形成抗体过程中;需T细胞的协助。在某些情况下,T细胞亦有抑制B细胞的作用。如果抑制性T细胞因受感染、辐射、胸腺功能紊乱等因素的影响而功能降低时,B细胞因失去T细胞的控制而功能亢进,就可能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并引起各种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同样,在某些情况下,B细胞也可控制或增强T细胞的功能。由此可见,身体中各类免疫反应,不论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液,共同构成了一个极为精细、复杂而完善的防卫体系。
B淋巴细胞 亦可简称B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禽类是在法氏囊内发育生成,故又称囊依赖淋巴细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来。与T淋巴细胞相比,它的体积略大。这种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并在血液中循环。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最常见的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关这种疾病的研究不断涌现。在哺乳类是在类囊结构的骨髓等组织中发育的。又称骨髓依赖淋巴细胞。从骨髓来的干细胞或前B细胞,在迁入法氏囊或类囊器官后,逐步分化为有免疫潜能的B细胞。成熟的B细胞经外周血迁出,进入脾脏、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脾小结、脾索及淋巴小结、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巴小结中,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为浆细胞,合成抗体,发挥体液免疫的功能。B细胞在骨髓和集合淋巴结中的数量较T细胞多,在血液和淋巴结中的数量比T细胞少,在胸导管中则更少,仅少数参加再循环。B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许多不同的标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及表面受体。这些表面标志都是结合在细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B1细胞为T细胞非依赖性细胞。B2为T细胞依赖性细胞。B细胞在体内存活的时间较短,仅数天至数周,但其记忆细胞在体内可长期存在。
K淋巴细胞 又称抗体依赖淋巴细胞,直接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衍化而来,表面无抗原标志,但有抗体IgG的受体。发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时必须有靶细胞的相应抗体存在。靶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再结合到K细胞的相应受体上,从而触发K细胞的杀伤作用。凡结合有IgG抗体的靶细胞,均有被K细胞杀伤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说K细胞本身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其对靶细胞的识别完全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识别作用。K细胞约占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5~10%,但杀伤效应却很高。当体内仅有微量特异性抗体,虽可与抗原结合,但不足以激活补体系统破坏靶细胞时,K细胞即可发挥其杀伤作用。K细胞在腹腔渗出液、脾脏中较多,淋巴结中较少,胸导管淋巴液中没有,表明K细胞不参加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但K细胞的杀伤作用在肿瘤免疫、抗病毒免疫、抗寄生虫免疫、移植排斥反应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重要作用,产生的免疫应答有免疫防护及免疫病理两种类型。如靶细胞过大(寄生虫或实体瘤),吞噬细胞不能发挥作用或靶细胞表面被抗体覆盖,T细胞不能接近时,K细胞仍能发挥作用。肾移植中的排斥反应,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累器官或组织的破坏,都可能与K细胞有关。
NK淋巴细胞 NK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杀伤细胞)是与T、B细胞并列的第三类群淋巴细胞。NK细胞数量较少,在外周血中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5%,在脾内约有3%~4%,也可出现在肺脏、肝脏和肠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结和胸导管中罕见。
NK细胞较大,含有胞浆颗粒,故称大颗粒淋巴细胞。NK细胞可非特异直接杀伤靶细胞,这种天然杀伤活性既不需要预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体参与,且无MHC限制。
NK细胞杀伤的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较大的病原体(如真菌和寄生虫)、同种异体移植的器官、组织等。
NK细胞表面受体(NKR)可以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表面表达的多糖分子。NK细胞的杀伤效应是由其活化后释放出的毒性分子介导,如穿孔素、颗粒酶和TNFα(肿瘤坏死因子)等。
4、骨髓是什么
5、人体胚胎的胚胎发育
受精卵是在输卵管内形成的,受精卵一经形成,就开始进行细胞分裂,受精卵在经过输卵管进入子宫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泡.胚泡缓慢移动到子宫中,埋入子宫内膜.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并于怀孕后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胎儿生活在子宫中,一般来说,到第40周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
6、骨髓的分类及作用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组织,位于身体的许多骨骼内,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骨髓是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扁平骨(如髂骨、肋骨)和不规则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质骨间网眼中的一种海绵状的组织.
成年人的骨髓分两种:红骨髓和黄骨髓。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红骨髓能制造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白细胞。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细胞,呈黄色,且不能产生血细胞,称为黄骨髓。人出生时,全身骨髓腔内充满红骨髓,随着年龄增长,骨髓中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松质骨中有红骨髓。此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够补充所需血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转变为红骨髓,重新恢复造血的能力。
7、骨髓是什么?
8、人体内具有多能性的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吗?
造血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之为“万用细胞”。 具有细胞全能性人体干细胞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全功能干细胞,可直接克隆人体;另一种是多功能干细胞,可直接复制各种脏器和修复组织。人类寄希望于利用于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在体外繁育出组织或器官,并最终通过组织或器官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原位培植皮肤干细胞再生新皮肤技术”不仅实现了利用于细胞复制皮肤器官,而且做到了人体原位皮肤器官的复制,从而使人类从干细胞体外培植组织成器官移植治疗,直接跨入了人体原位干细胞复制器官。科学家普遍认为:干细胞的研究将为临床医学提供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干细胞具有经培养不定期地分化并产生特化细胞的能力。在正常的人体发育环境中,它们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人体发育起始于卵子的受精,产生一个能发育为完整有机体潜能的单细胞,即全能性的受精卵。受精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受精卵分裂为一些完全相同的全能细胞。这意味着如果把这些细胞的任何一个放入女性子宫内,均有可能发育成胎儿。实际上,当两个全能细胞分别发育为单独遗传基因型的人时,即出现了各方面都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大约在受精后四天,经过几个循环的细胞分裂之后,这些全能细胞开始特异化,形成一个中空环形的细胞群结构,称之为胚囊,胚囊由外层细胞和位于中空球形内的细胞簇(称为内细胞群)所构成。外层细胞继续发展,形成胎盘以及胎儿在子宫内发育所需的其它支持组织。内细胞群细胞亦继续发育,形成人体所须的全部组织。尽管内细胞群可形成人体内的所有组织,但它们不能发育为一个单独的生物体,因为它们不能形成胎盘以及子宫内发育所需的支持组织。这些内细胞群细胞是多能性的----它们能产生许多种类型的细胞,但并非胎儿发育所需的全部细胞类型。因为它们不是全能性的,不是胚胎,没有完全的发育潜能。如果内细胞群被放入女性子宫,它不会发育成胎儿。多能性干细胞经历进一步的特异分化,发展为参与生成特殊功能细胞的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它能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又如皮肤干细胞,它能产生各种类型的皮肤细胞。这些更专门化的干细胞被称为专能干细胞。干细胞对早期人体的发育特别重要,在儿童和成年人中也可发现专能干细胞。举我们所最熟知的干细胞之一,造血干细胞为例,造血干细胞存在于每个儿童和成年人的骨髓之中,也存在于循环血液中,但数量非常少。在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造血干细胞在不断地向人体补充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过程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造血干细胞,我们就无法存活。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它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人类胚胎干细胞已成功地在体外培养。最新研究发现,成体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为其它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为干细胞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在胚胎的发生发育中,单个受精卵可以分裂发育为多细胞组织或器官。在成年动物中,正常的胜生理代谢或病理损伤也会引起组织或器官的修复再生。胚胎的分化形成和成年组织的再生是干细胞进一步分化的结果。胚胎干细胞是全能的,具有分化为几乎全部组织和器官的能力。而成年组织或器官内的干细胞一般认为具有组织特异性,只能分化特定的细胞或组织。然而,这个观点目前受到了挑战。最新的研究表明,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同样具有分化成其它细胞或组织的潜能,这为干细胞的应用开创了更广泛的空间。按分化潜能的大小,干细胞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全能性干细胞,它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如胚胎干细胞,它是从早期胚胎内的细胞团分离出来的一种高度未分化的细胞系,具有与早期胚胎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很强的分化能力,它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为全身200多种细胞类型,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另一类是多能性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是典型的例子,它可分化出至少十一中血细胞,但不分化出造血系统以外的其他细胞。还有一类干细胞为单能干细胞(也称专能、偏能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如上皮组织基底层的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总之,凡需要不断产生新的分化细胞以及分化细胞本身不能再分裂的细胞或组织,都要通过干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分化能力的细胞来维持肌体细胞的数量,可以这样说,生命是通过干细胞的分裂来实现细胞的更新及保证持续生长。随着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细胞工程等各种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按照一定的目的,在体外人工分离、培养干细胞已成为可能,利用干细胞构建各种细胞、组织、器官作为移植器官的来源,这将成为干细胞应用的主要方向。
9、人体有哪些造血功能?
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把健康的骨髓移植到患者体内,使造血干细胞在患者的骨髓腔内生长繁殖,从而替代患者异常骨髓的一种医疗方法。骨髓移植适用于治疗造血干细胞异常所引起的各种疾病,是由20年代50年代开始兴起的,7Q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按骨髓的不同来源,骨髓移植可分为同基因骨髓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和自身骨髓移植三种。同基因骨髓移植指供髓者和受髓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基本相同,人类只有同卵双胎的骨髓是这样的骨髓,所以这种骨髓的来源机会极少;异基因骨髓移植指供、受者双方系同一种族,两者基因虽不完全相同,但主要的组织相容抗原一致;自身骨髓移植指从患者本身抽取骨髓后再回输给患者本身,这种骨髓移植一般适用于骨髓中无恶性细胞侵犯的肿瘤患者。
适于骨髓移植治疗的疾病有:①造血功能低下的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骨髓发育不良症、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等);②急性或慢性白血病;③肿瘤(对化疗、放疗敏感的恶性肿瘤,于化疗、放疗后作骨髓移植);④急性放射病;⑤免疫缺陷病等。
在骨髓移植之前,首先要选择供髓者。异基因骨髓移植需要选择健康的合适供髓者,选择对象常常是组织相容抗原一致的同胞,并以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一致的同胞最为理想,即使供、受者之间ABO血型不合,也不绝对禁忌。自身骨髓移植取髓于患者自身,在决定作骨髓移植之前需要了解本身骨髓中有无肿瘤细胞侵犯,如有侵犯便不宜作自身骨髓移植。白血病患者作自身骨髓移植时,应在病情缓解期采取骨髓细胞,在体外对其中残留白血病细胞进行适当的净化处理后保存,再给予患者根治剂量的化学药物和全身放射治疗,尽可能地杀死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然后通过静脉回输移植给患者本人,从而使骨髓恢复其造血功能,达到治愈白血病的目的。
采集骨髓时,供髓者于脊髓硬膜外麻醉下,在骼前上棘、髂后上棘及胸骨被多点穿刺,每个穿刺点采髓不超过20毫升,直到抽出的细胞数达到要求的数量为止(受者每公斤体重要求采骨髓有核细胞的数量为3亿个)。
三种骨髓移植各有其优缺点,同基因骨髓移植固然最好,但骨髓的来源机会极少。异基因骨髓移植的是正常骨髓细胞,但异体骨髓移植存在一定的严重并发症,即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易使移植失败。为了消除这一并发症,必须找到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同者,而这个机会只有2/10万左右,兄弟姐妹之间这种机会为25%。自身骨髓移植主要优点是不受骨髓来源限制,但其缺点是体内可能残留有原骨髓内的白血病细胞,疾病复发率较高。
骨髓移植要从患者本身或者他人体内抽取骨髓,抽取骨髓对人体有无害处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有人认为供出骨髓会损害人体精髓,伤及元气,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移植时所采集的骨髓是血液与骨髓的混合液,其中主要是血液,而所采的真正的骨髓细胞不足10克,何况骨髓造血细胞是不断增殖的,供出的少量造血细胞很快就能得到补充。供骨髓者在采髓时机体可能受点损伤,但供者并不感到什么痛苦,也绝对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
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产生血细胞的根本源泉,除了红骨髓中蕴藏着丰富的造血干细胞以外,近年来还发现在脐带血、胎儿肝脏以及人体外周血中,都有造血干细胞的存在。这些发现为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造血功能,开辟了新的天地。
我们先来讲一个真实的故事:2001年6月19日,上海母亲唐铮的造血干细胞被顺利移植到白血病患者、沈阳女孩郭娜的体内。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郭娜未出现严重的排斥反应,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有关检验报告显示,郭娜的白细胞已由0迅速攀升至8000,供体唐铮的造血干细胞在郭娜体内种植成活,并迅速生长。
目前,干细胞成了科技新闻的热门话题。但却有许多人并不知道干细胞是怎么回事。甚至有人猜想细胞晾干后大概就是干细胞吧。
所谓千细胞,意思是主干或起源,类似一棵树干可以长出树权、树叶、开花、结果。严格地说,干细胞是尚未分化发育,能生成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
干细胞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胚胎干细胞、组织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又称全能干细胞,是从哺乳动物。包括人的早期胚胎分离培养出来的。它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以参加整个生物体的发育,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受精卵便是一个最初始的全能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在进一步的分化中,可形成各种组织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它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如血液组织干细胞、神经组织干细胞和皮肤组织干细胞等,多能干细胞进一步分化,可形成专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只能分化成某一类型的细胞,如神经组织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类神经细胞,血液组织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
干细胞主要来源于胚胎,而且可以分化出很多种类,根据它们的种类可以加以利用,为人类服务。
由于干细胞是未成熟细胞,尚未开始分化,但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因此,人们寄希望于利用干细胞在体外繁育出代替病变的组织或器官。
在现有技术下,研究人员已经能在体外鉴定、分离、纯化、扩增和培养人体胚胎干细胞和各种组织干细胞。可以说,如果采用培养人体自身干细胞的方法,就可以治疗人的各种疾病,比如在器官移植上,提取病人自己的细胞,尤其是能从胚胎中找到干细胞在人体外进行培养,就可以生成各种器官,以供患者移植使用,而且这样的器官可以不会受到排斥,就像蝾螈的断肢再生一样。
此外,干细胞在治疗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皮肤烧伤等等人类许多顽症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如帕金森氏综合症患者主要是神经细胞在功能上出现紊乱,如果能给患者注入健康的神经细胞,就会有治疗效应;如果能从胚胎中鉴别和提取到能生成黑色素细胞的干细胞,就可以用这样的干细胞很容易地分化培养出大量黑色素细胞,以治疗白癜风。
最新的研究发现,干细胞不但能再生某些组织,而且可以衍生成与其来源不同的细胞类型。如把血液干细胞放到脑组织中,在大脑环境中,血液干细胞有可能分化成神经细胞。反过来,如果将分离出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骨髓里,它还可以变成血液细胞。正是由于人的胚胎干细胞培养成功和组织干细胞对人类健康的潜在价值,因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干细胞研究热。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脐血中也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脐血是为胎儿输送养料的运输部队,胎儿在脐血的哺育下健康地成长。过去,当胎儿离开母体后,脐血就被认为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弃之无用了。而现在人们的看法随着医学研究的飞速进展而发生了重大变化。
原来,新生儿出生后,其脐带血里残存有较丰富的造血干细胞,且在脐带血中所占的比例并不亚于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脐血中的干细胞比成人骨髓中的干细胞更原始,有利于重建永久的造血功能,而且发生排斥反应的机会少,对组织配型的要求也不那么严格。而且脐血中的干细胞含量非常丰富,比骨髓中的干细胞含量要多10倍,般只需50毫升就能够满足手术的需要。一份脐血就能挽救一个生命。脐带血的来源比骨髓的来源容易获得,而且是不含白血病细胞的正常血,它的移植不但能克服了异体骨髓移植中骨髓来源不易的困难,并且能避免自体骨髓移植后的疾病复发问题。因此,采用来源于脐带血的造血干细胞取代骨髓造血干细胞进行的移植方法,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脐带血移植是新开展的一项白血病治疗手段,目前应用于儿童白血病的治疗上,已有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正在探索应用于成人的白血病治疗上。
1981年1月,我国医学工作者首次对一例重症乙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实施脐血移植手术。脐血被一滴滴输入患者静脉。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患者平稳地度过了危险期。经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供者的脐血干细胞已植入患者体内并生长、繁殖,代替了患者原有的造血功能,手术获得了成功。
近年来,骨髓移植一直是许多患者的惟一希望,他们期待着有人能慷慨地捐献骨髓,来迎接生命的回归。但是由于配型困难而使许多患者失去了最后的希望。现在脐血移植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从理论上说,凡需要骨髓移植的疾病都可由脐血移植来代替。由于脐血移植成功率高,收集方便,在同样的条件下,应首先选择脐血移植来治疗疾病。
后来居上的脐血移植,它必将燃起更多的生命之火。
除了脐带血外,3~6个月的胎儿肝脏也含有丰富的、造血功能活跃的造血干细胞。近年采用胎儿肝脏悬液输注方法,在治疗血液病上已取得一定效果。这种方法是用具有造血功能的3~6个月胎儿的肝脏,经研磨后制成单个核细胞的悬液,输注给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或输注给经化疗后的白血病人,使病人正常造血功能得以重建。此外还可以用胎儿肝脏制成无细胞悬液进行输注。因为3~6个月胎儿的肝脏内不仅具有造血干细胞,并且还含有刺激造血的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既能刺激白细胞系生长,又能刺激红细胞系生长,所以将这些活性物质输注给血细胞缺乏的病人,能使患者的造血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近来,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开始应用于临床。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取材方便,并且避免了骨髓取材对病人造成创伤。但是周围血中提取和分离干细胞的手续很复杂,影响了普遍使用。
血液是身体上各种器官组织所不可缺少的,随着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发展,相信会出现适合于人类需要的多种功能的血液制品,并且制备出高质量的血液代用品,从而造福于人类。
亲权鉴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某人长得极像他的父亲,或者说某人长得极像他的母亲,也有时说某人的眼睛和他父亲的一模一样,某人的鼻子和他母亲的没有差别,等等。不错,由于遗传的关系,一个人身体形态有时颇像他的父母,甚至常从外貌形态上可以认出他是谁的儿子或女儿。但是,要想真正继定父母与子女的血亲关系,仅靠外貌形态是不行的,只有通过鉴定血型的办法,才能判断有否可能是亲子关系。
由于血型是由遗传来的,所以鉴定血型可以判断父母与子女是否亲生关系,这在法医学上称为亲权鉴定。在怀疑医院产房抱错新生儿以及发生幼儿拐骗、失散等情况下,常需要解决是否亲生关系问题,亲权鉴定主要根据遗传规律,按照遗传特征鉴定,以确定有否可能是亲生关系。当发现亲子间与遗传觌律有矛盾时,便可加以否定,这就是俗说的“滴血认亲”。
例如,父母双方的血型均为O型者,其子女也只能是O型,若亲代与子代的血型与此法则有矛盾,便可否定其亲生关系。当然,子女为O型者,还不能完全肯定就是这一对男女的亲生子,因为男女同为A型者,如上表所示也有可能生出O型的子女。由此可见,依靠ABO血型鉴定亲权关系只能否定什么,而不能肯定什么。
至于身体形态的特征,虽然也受着遗传控制,但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而且各个发育阶段也有差异。形态特征受年龄和环境影响较少的有鼻、口、耳的形态,眼的位置以及眉毛生长情况等,但这只能作为亲权鉴定时的参考。某些显性遗传疾病,如多指(趾)症、短指(趾)底、狐臭、家庭性息肉等,也只能是当做辅助性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