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血小板来源于骨髓中的

血小板来源于骨髓中的

发布时间:2020-08-27 00:24:23

1、人体内有几种血小板

人体血小板不进行分类,只有一种。 一、血小板的生理与功能 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血小板进入血循环后,约有三分之一贮存在脾脏内。血小板半存活期为3.7~4.0天,衰老和消耗的血小板主要在脾脏内被清除。血小板膜含有多种糖蛋白和受体,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后,血小板被激活,形态发生变化,继而发生聚集和颗粒释放等一系列反应。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是粘附、聚集、释放。血小板亦参与凝血过程、血块回缩和血管收缩反应。 二、机采血小板 使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个献血者采集的血小板,在20~24℃水平振摇保存5天。 机采血小板浓度高,临床治疗效果好,而且一个治疗量来自单个献血者,减少了同种免疫发生的机率和降低血小板输注的无效性。每袋单采血小板(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含量≥2.5×1011个,红细胞混入量≤8.0×109,白细胞混入量≤5.0×108,在相同剂量下,机采血小板的红细胞混入量和白细胞混入量均明显低于手工分离的浓缩血小板。 适应症: 1、治疗性血小板输注:用于治疗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稀释性减少时,只有当血小板计数<50×109/L,并伴有出血倾向或手术时,可输注血小板;用于治疗血小板功能异常时,应根据出血时间延长程度和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血小板<20×109/L,有发热或感染应输注。血小板<5×109/L应紧急输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仅限于出血危险性大的患者。 3、已产生同种免疫患者,应选择HLA及血小板血型相配合的机采血小板。 三、浓缩血小板 将新鲜采集的全血通过两次不同离心力的离心过程,将血小板分离出来。每单位血小板(200ml全血制备)血小板计数≥2.0×1010,红细胞混入量≤1.0×109,白细胞混入量≤2.5×1010。浓缩血小板在20~24℃水平振摇保存24小时。 适应症:同机采血小板。 注意事项:无论机采血小板,还是浓缩血小板,均应以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一般不加用白细胞滤器。血小板因故未能及时输注时,应在室温下放置,不可放入冰箱。 四、冻存血小板 在新鲜采集的机采血小板内加冰冻保护剂后,置于-80℃下冻结并可保存一年,使用前放入38~42℃水浴中融化,在融化后1小时内输注。 适应症:冻存血小板止血效果优于新鲜血小板,特别适用于临床大出血的紧急止血治疗,但一般不用于预防性输注。小儿、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五、辐照血小板 使用25~30Gy剂量的γ射线照射机采血小板或浓缩血小板,以杀死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但又不损害血小板的功能,从而预防TA-GVHD的发生。在血小板的有效期内进行辐照,辐照后的血小板一般要求尽快输注。 适应症:由于所有接受输血的患者都有可能发生TA-GVHD的危险,因此受血者均可接受辐照血小板,目前主要用于免疫功能低下及移植后病人的输注、与献血者有血缘关系受血者血小板的输.

2、骨髓是成人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那髓外造血怎么解释

病情分析:
人的血液在哪里制造在哪里生成,这是让许多人感到神秘又陌生的问题.其实人的造血器官和造血功能在胚胎时期就已逐步形成,随着人体的发育和成长造血器官又在不断变化.?
(一)血细胞的生成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ial stem cell).干细胞除具有增殖能力外,在一定的情况下尚能从骨髓造血组织中迁出,随着血流到达髓外组织形成造血细胞小结,称为集落形成单位.每一个小结由许多同类型分化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是由一个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干细胞虽有自身复制和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能力,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处于增殖状态,而是处于休止的G? 0 期.?
原始干细胞可分化为两大分支:一支是集落形成单位细胞(CFU—C),又称骨髓干细胞,它是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和血小板等系的多能干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在发育为红细胞,粒细胞与巨核细胞之前,要经过各系的定向干细胞阶段.另一支为淋巴样干细胞,又称淋巴干细胞,是高等动物免疫系统的发源地,其分化和发育过程与抗原的刺激作用密切相关.淋巴干细胞亦是多能干细胞,可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定向干细胞,一为胸腺衍生的T淋巴细胞或称T细胞,一为骨髓依赖的B淋巴细胞或称B细胞,这两种细胞经过相应抗原的再刺激分别转化为原淋细胞和原浆细胞,然后逐步发育成熟,分别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总之,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首先由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集落形成单位细胞(骨髓干细胞)与淋巴样干细胞,再由骨髓干细胞分化为各系的定向干细胞,经过原始,幼稚等阶段,发育,增殖最后成熟为红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及血小板.淋巴样干细胞则经过原始,幼稚二阶段,发育增殖而成熟;在抗原的刺激下,再分别转化原淋细胞和原浆细胞,并增殖,成熟为具有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血细胞的增殖是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的,但只有幼稚细胞才有分裂能力,一旦发育成熟到一定阶段后,增殖便告停止.一般细胞分裂的形式有两种:?
一是有丝分裂(间接分裂)
在细胞分裂时,有特殊的丝体出现,故称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增殖的主要形式.正常人循环血中不出现有丝分裂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的数量,反映其增殖的程度和状态.分裂过程可分为4期,主要表现在核的变化上.?
(1)前期(又称单丝球期):细胞开始分裂时,胞体变成球形,胞核膨大,核染色质聚集成单个柱状的染色体,核膜及核小体消失,形如丝球.细胞浆染色变浅,细胞器及包涵物暂时隐匿,中心体显示.?
(2)中期(又称单星状期):中心体开始分裂,逐渐向两极,其间连有丝状体,形为纺锤,称纺锤体.细胞核染色体排列似星状或菊花状,在纺锤中部的平面一赤道板上.?
(3)后期(又称双星状期):每染色体均匀分裂为二,丝状体收缩,使分裂后的染色体随中心体趋向细胞两端,分别排列为两个星状.细胞浆开始收缩.?
(4)末期(又称丝球期):趋于细胞两端的染色体开始聚集为丝球状,进而分散为染色质,构成两个新核的小细胞核,此时胞浆可形成哑铃状,最后胞浆分开,细胞分裂为二.?
二是无丝分裂(直接分裂)
该分裂过程的表现形式较简单,通常是细胞的核小体首先开始分开,然后胞核表面出现收缩,随之逐渐加深而分解为二,继之胞浆分开,从而直接形成2个子细胞.?
(二)造血器官
血细胞生成于造血器官,在胚胎期及出生后的不同发育时期,其主要的造血器官并不相同.?
一是胚胎期的造血器官
(1)中胚叶造血期:发生于胚胎的1—2个月.卵黄囊是最先出现的造血地点.卵黄囊壁上的中胚层间质细胞是造血系统的始基,最初血细胞产生于卵黄囊的血岛,血岛外周的细胞分化发育成原始血细胞,原始血细胞进一步分化为胞浆内具有血红蛋白的初级原始红细胞,即胚胎的血细胞.?
(2)肝脏造血期:发生于胚胎的2—5个月.卵黄囊萎缩退化,由肝脏取代其造血功能.它不但能分化初级的原始红细胞,而且能分化为次级原始红细胞,这些细胞逐渐发育成熟为红细胞,经血窦进入血液.此时,肝脏的造血活动甚为活跃.脾脏在胎儿第3个月左右,亦参与造血,主要生成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至第5个月,脾脏造血机能逐渐减退,仅制造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而这一造血活动则维持终生.?
(3)骨髓造血期:此期始于胚胎的第4个月.胎儿开始出现骨髓造血组织,最初仅制造粒细胞,继之还制造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在骨髓造血的同时,胸腺及淋巴结亦开始造血活动.胸腺生成淋巴细胞,至出生后仍保持此功能;淋巴结则主要生成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早期也参与制造红细胞.?
以上3个阶段,彼此相互交错,实际上很难截然分开.?
指导意见:
二是出生后的造血器官
(1)骨髓:骨髓是人体出生后唯一生成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造血器官,同时也生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新生儿到4岁的幼儿,全身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5—7岁时,在管状骨的造血细胞之间开始出现脂肪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管状骨中红髓的范围逐渐减少,脂肪组织逐渐增多,骨髓变黄色,称为黄骨髓.黄髓中虽已不再造血,但仍保留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大约在18—20岁左右,红髓仅局限于颅骨,胸骨,脊椎,髂骨等扁平骨以及肱骨与股骨的近端.红髓约占骨髓总量的一半.以后红髓的造血活动持续终身,但其活跃程度可随年龄的增长而稍有减少.?
肉眼观察骨髓是一种海绵状,胶状或脂肪性的组织,封闭在坚硬的骨髓腔内.分为红髓(造血细胞)和黄髓(脂肪细胞)两部分,正常成人骨髓重量为1600克—3700克,约合体重的3.4%—5.9%,其中红髓的重量约1000克.?
骨髓有复杂和丰富的血管系统.人的骨髓中主要靠营养动脉供应整个骨髓腔的毛细血管.骨髓的全部动脉都有神经束伴行,神经纤维来源于脊神经,和动脉共同自营养孔进入骨髓腔,与营养动脉平行分布于骨髓腔,并终止于动脉壁的平滑肌纤维.骨髓的血窦之间充满实质细胞,即造血细胞,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向红系,粒系及巨核系的分化和造血微环境有关,造血微环境应可能由血管,巨噬细胞,神经及基质等组成.若从其功能考虑,造血微环境应包括影响造血作用的全部因素,其中血管因素是很重要的,因为各种造血物质及其刺激物质都要通过血管进入骨髓,才能造血.造血部位和血液循环之间存在屏障,即骨髓血液屏障,它具有控制血细胞进出骨髓的作用.?
(2)胸腺:出生后至老年,胸腺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到青春期后造血活动逐渐消失,为脂肪组织所代替.?
胸腺不但是胚胎时期的重要造血器官之一,而且出生后仍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特别在出生后两年内,腺体组织的生长较为迅速,造血活动也很旺盛.胸腺被结缔组织分隔成许多不完全的小叶.小叶的周围部分称皮质,中央部分称髓质.皮质充满密集的淋巴细胞,最浅层为较原始的淋巴细胞,中层为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深层为小淋巴细胞,从浅层到深层呈干细胞增殖分化成为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的过程.成年胸腺虽然萎缩,但由于T细胞已在周围淋巴组织中定居,自己能够繁殖.胸腺除向周围淋巴组织输送T淋巴细胞外,还由上皮性网状分泌胸腺素,干细胞在胸腺激素的作用下,被诱导分化成熟为免疫活性T淋巴细胞.?
(3)脾脏: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实质分为红髓和白髓两部分.白髓包括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与脾小结.在中央动脉周围的是脾脏的胸腺依赖区,区内主要是T淋巴细胞.而脾小结即脾内的淋巴小结,小结内有生发中心,主要是B淋巴细胞.脾脏除能产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以外,尚具有贮血和破坏衰老红细胞的功能.?
(4)阑尾及回肠的淋巴集结,骨髓的干细胞在此集结,能诱导增殖的干细胞分化为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并播散于周围淋巴器官中.?
(5)淋巴结:分为周围部分的皮质和中央部分的髓质.皮质浅层淋巴滤泡的中央为B细胞增殖的场所,称为生发中心或反应中心;皮质深层主要是由胸腺迁来的T细胞构成,称胸腺依赖区;在抗原的刺激下,T淋巴细胞可以增殖,产生大量致敏的小淋巴细胞,经血流直接作用于抗原.髓质主要由髓索(淋巴索)和淋巴窦构成.髓索的主要成分是B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等.?
以上(2),(3),(4),(5)部位属淋巴器官造血.淋巴器官,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胸腺及骨髓中的淋巴组织属中枢淋巴器官,为淋巴系定向干细胞聚焦的场所;淋巴结,脾脏及其它淋巴组织为周围淋巴器官,是分化了的T细胞及B细胞所在的场所.?
(6)网状内皮系统(RES):包括脾脏和淋巴结的网状细胞,覆盖在肝脏,骨髓,肾上腺皮质,脑垂体前叶的窦状隙上的内皮细胞以及其它器官内的游离组织细胞.其主要细胞成分为网状细胞,网状细胞能分化为吞噬性网状细胞.血中单核细胞,自髓生成后进入网状组织,则为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具吞噬功能的游离吞噬细胞,形成所谓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
在正常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的婴儿绝不会有骨髓外造血.在病理状态下,骨髓以外的组织官如脾,肝,淋巴结等都可出现造血灶,此即髓外造血,这是由于这些部位保留具有造血能力的间质细胞,恢复其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

3、血细胞的生成

血细胞是如何生成的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干细胞除具有增殖能力外,在一定的情况下尚能从骨髓造血组织中迁出,随着血流到达髓外组织形成造血细胞小结,称为集落形成单位。每一个小结由许多同类型分化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是由一个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干细胞虽有自身复制和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能力,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处于增殖状态,而是处于休止的G0期。
原始干细胞可分化为两大分支:一支是集落形成单位细胞(CFU-C),又称骨髓干细胞,它是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等系的多能干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在发育为红细胞、粒细胞与巨核细胞之前,要经过各系的定向干细胞阶段。另一支为淋巴样干细胞,又称淋巴干细胞,是高等动物免疫系统的发源地.其分化和发育过程与抗原的刺激作用密切相关,淋巴干细胞亦是多能干细胞,可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定向干细胞.一为胸腺衍生的T淋巴细胞或称T细胞,一为骨髓依赖的B淋巴细胞或称B细胞,这两种细胞经过相应抗原的再刺激分别转化为原淋细胞和原浆细咆,然后逐步发育成熟,分别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总之,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首先由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集落形成单位细胞(骨髓干细胞)与淋巴样干细咆,再由骨髓干细胞分化为各系的定向干细胞,经过原始、幼稚等阶段,发育、增殖最后成熟为红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及血小板。淋巴样干细胞则经过原始、幼稚二阶段,发育增殖而成熟;在抗原的刺激下,再分别转化为原淋细胞和原浆细胞,并增殖、成熟为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血细胞的增殖是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的,但只有幼稚细胞才有分裂能力,一旦发育成熟到一定阶段后.增殖便告停止。一般细胞分裂的形式有两种:
(1)有丝分裂(间接分裂)在细胞分裂时,有特殊的丝体出现,故称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增殖的主要形式。正常人循环血中不出现有丝分裂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在
造血组织中的数量,反映其增殖的程度和状态。分裂过程可分为4期,主要表现在核的变化上。①前期(又称单丝球期):细胞开始分裂时.胞体变成球形,胞核膨大,核染色质聚集成
单个柱状的染色体,核膜及核小体消失,形如丝球。细胞质染色变浅,细胞器及包涵物暂时隐匿,中心体显示。②中期(又称单星状期):中心体开始分裂,逐渐向两极,其间连有丝状
体,形如纺锤,称纺锤体。细胞核染色体排列在纺锤中部,似星状或菊花状。③后期(又称双星状期):每个染色体均匀分裂为二,丝状体收缩,使分裂后的染色体随中心体趋向细胞两
端,分别排列为两个星状。细胞质开始收缩。④末期(又称丝球期):趋于细胞两端的染色体开始聚集为丝球状,进而分散为染色质,构成两个新核的小细胞核,此时胞质可形成哑铃
状,最后胞质分开,细胞分裂为二。
(2)无丝分裂(直接分裂)该分裂过程的表现形式较简单,通常是细胞的核小体首先开始分开,然后胞核表面出现收缩,随之逐渐加深而分解为二,继之胞质分开,从而直接形成2个子细胞。

4、下列血细胞除哪一种外均发源于骨髓并在骨髓中成熟A.红细胞 B.血小板 C.单核细D淋巴细胞

D

5、血小板破裂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人体平均每天有巨核细胞胞质分裂产生,约10^11。在人体血常规检验报告中,血小板正常数值在100-300×10^9/L。血小板主要功能为止血,包括形成血栓、血块。任何原因导致的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生成不足或破坏过多、消耗过多,皆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从而导致出血。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呈针尖样,碰撞后易出现青块,经常性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6、血小板具有那五大功能

7、5.血小板来源于骨髓中的 a.浆细胞 b.单核细胞 c.巨核细胞 d.巨噬细胞 e.组

【答案】C
【解析】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血小板进入血循环后,约有三分之一贮存在脾脏内。血小板半存活期为3.7~4.0天,衰老和消耗的血小板主要在脾脏内被清除。

8、骨髓的原始细胞包括哪些细胞

骨髓的原始细胞包括粒系细胞、红系细胞、单核系、淋巴系及巨核系,是由造血干细胞向各系祖细胞分化增殖而来。

粒系及红系细胞都依次经过原始细胞阶段,早幼阶段、中幼阶段、晚幼阶段和成熟阶段。淋巴系、巨核系和单核系细胞依次经过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

正常骨髓象实际含义是正常范围骨髓象,下降数据可做为骨髓涂片中各种血细胞正常值的参考: 粒细胞系统占比例最大,约占1/2。一般原始粒细胞<0.02,早幼粒细胞<0.05,以中性杆状核最多,其比值大于分叶核细胞,也多于晚幼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0.05,嗜碱性粒细胞<0.01。

(8)血小板来源于骨髓中的扩展资料

骨髓分布于骨髓腔内,哈佛氏管内也含有少量,它主要是由血窦和造血组织构成。血窦是进入红骨髓的动脉毛细血管分支后形成的窦状腔隙,形状不规则,管径大小不一。窦壁衬着内皮细胞,外面有基膜和周细胞附着。

造血组织位于血窦之间,它的基质是网状纤维和网状细胞,它们构成网架,网孔中充满各种游离细胞,如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类血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

初生时期,骨内充满的全部是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成年后,红骨髓主要存在于一些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的骨骺内,以椎骨、胸骨和髂骨处最为丰富,造血功能也最为活跃。

除造血功能之外,红骨髓还有防御、免疫和创伤修复等多种功能。其创伤修复功能主要缘于其中的幼稚间充质细胞,它们保留着向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一些学者利用红骨髓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植入骨折及骨缺损处,证实它们可促进骨组织形成,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缺损的修复。

9、骨髓抑制是什么意思

成年人造血细胞在骨髓,骨髓受到抑制,就是指造血细胞受到抑制,从而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整个血系数量下降。分原发性和外源性抑制。外源性多见于药品不良反应,比如甲亢药甲硫咪唑,就特容易引起骨髓抑制,造成整个血细胞减少。原发性多见于造血系统疾病,比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与血小板来源于骨髓中的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