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发布时间:2020-08-26 04:47:03

1、ISO 10993-3微核试验的原理和方法分别是什么呢

微核是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有规律地进入子细胞形成细胞核时,仍然留在细胞质中的染色单体或染色体的无着丝粒片段或环。它在末期以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被包含在细胞的胞质内而形成,由于比核小得多,故称微核。
ISO 10993-3微核试验的方法:
1. 动物体内细胞微核:主要有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
2. 细胞培养微核试验;
3. 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实验所用的蚕豆为松滋青皮豆,通过浸种、催芽、染毒、恢复培养、固定、孚尔根染色等步骤后,进行镜检。

2、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翻译

Micronucleus Test of Mice Bone Marrow 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

3、微核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及结果是什么?

微核试验是检测染色体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一种遗传毒性试验方法。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留在子细胞的胞质内成为微核。

目的:化学物质遗传毒性评价。

原理:通过染色体丢失或断片形成而出现的微核检测染色体异常。

步骤与结果:最常用的是啮齿类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以受试物处理啮齿类动物,然后处死,取骨髓,制片、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计数PCE中的微核。如果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PCE微核率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并有剂量-反应关系,则可认为该受试物是哺乳动物体细胞的致突变物。

希望能帮到你!

4、微核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及结果

微核试验是检测染色体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一种遗传毒性试验方法。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留在子细胞的胞质内成为微核。

目的:化学物质遗传毒性评价。

原理:通过染色体丢失或断片形成而出现的微核检测染色体异常。

步骤与结果:最常用的是啮齿类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以受试物处理啮齿类动物,然后处死,取骨髓,制片、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计数PCE中的微核。如果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PCE微核率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并有剂量-反应关系,则可认为该受试物是哺乳动物体细胞的致突变物。

希望能帮到你!

5、在植物细胞的微核检测实验中,为什么要进行24h的恢复培养

真核生物细胞经各种理化因子作用后引起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三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

用一定浓度的待测物培养液来培养蚕豆根尖,另外以蒸馏水培养蚕豆根尖做对照。然后用根尖分生区分别做装片,观察各装片的细胞,计算微核率微核率(MCN‰)=某测试样点(或对照组)观察到的MCN数/某测试样点(或对照组)观察到的细胞数×1000‰。

(5)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扩展资料:

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留在子细胞的胞质内成为微核。最常用的是啮齿类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以受试物处理啮齿类动物,然后处死,取骨髓,制片、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计数PCE中的微核。

细胞壁为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具有保护原生质体、维持细胞一定形状的作用。细胞壁可分为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胞间层为相邻的细胞所共有;初生壁位于胞间层的内侧,是细胞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次生壁在细胞停止增大后而形成,附于初生壁的内方,有些细胞不具次生壁。

次生壁形成过程中,未增厚的部分成为纹孔。纹孔分为单纹孔和具缘纹孔两种类型。高等植物细胞之间有许多细胞质丝通过细胞壁,形成胞间连丝,使相邻细胞原生质体连成统一的整体,在细胞间起着运输物质与传递刺激的作用。

6、微核试验的介绍

微核试验是检测染色体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一种遗传毒性试验方法。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留在子细胞的胞质内成为微核。最常用的是啮齿类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以受试物处理啮齿类动物,然后处死,取骨髓,制片、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计数PCE中的微核。如果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PCE微核率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并有剂量-反应关系,则可认为该受试物是哺乳动物体细胞的致突变物。人外周淋巴细胞微核试验,可用于接触环境致突变物的人群的监测和危险性评价

7、识别嗜多染红细胞中微核的主要标准

首先在细胞内,其光泽,颜色等其他物理性质应该与细胞核一致,大小在细胞核1/3左右,并且观察时应该清晰可见,位置较为在细胞核与细胞膜直接,一般不与两者连接,如果视野模糊的一般不是。

与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