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捐献骨髓国家有没有补助?
捐献骨髓国家没有补贴,捐献登记和捐献骨髓是完全的志愿行为,没有任何的经济补偿,会颁发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
捐赠过程:
1、患者将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数据库中搜索。初始匹配成功后,患者将得到体检和高分辨率的通知。如果高分辨率的结果一致,将采取以下步骤。如果没有,捐款就不可能了。
2、高分辨率匹配后,根据患者的时间表,入院前五天入院,进行简单的体检,并在四天内每天静脉注射动员剂(用于动员剂的描述,见造血干细胞柱的基本知识)。
3、他们于第0天入院,第1天至第4天注射动员剂,第5天收集。
(1)骨髓移植拒绝捐献扩展资料:
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奉献奖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红十字会和军队有关单位负责表彰,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特别奖由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负责表彰。
骨髓捐献分两种:
一种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跟献血小板一样,自体血回输,时间比献血小板长,需要3-4个小时。在此之前需要打一周的刺激因子,提高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的比例,这个药现在还没发现明显的副作用,一般会发热1、2天。尚未发现有远期的副作用。
另外一种就是骨髓穿刺取扁骨中的红骨髓,骨穿一般是取右髂前上棘为穿刺点行骨髓穿刺。需要打麻药,之后穿刺部位可能会痛1-2天。很少穿胸骨,虽然这个部位的骨髓质量很好,但很容易穿露,伤及胸腔内部结构,比较危险。
我国现在采取的全是第一种,采集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一般人体内有3000克,一次就采集50-100。之后注意事项跟献血一样的。就是针眼1天内不要碰水。10天左右(7-14天)就能完全恢复。
2、为什么骨髓捐献者和被捐者,一辈子都不能见面?
首先是为了保护患者,防止情绪激动,其次是保护捐赠者不受伤害,还有防止捐赠者趁机敲诈。
我们都知道骨髓捐献者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这相当于为病人挽救生命。然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捐赠者和接受者都不允许见面,甚至一辈子不能见面。
原因1: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即使白血病患者接受了合适的骨髓移植,其成功率也只有70%。因此,只有在术前保持患者情绪稳定,才能提高骨髓移植的成功率。如果病人和捐献者此时相遇,很可能会激发病人的情绪,这对病人的手术极为不利。因此,为了让病人手术成功,医生不会让两人在手术前见面。
原因2:保护捐赠者的个人信息
在我国,患白血病的人不多,但捐献骨髓的人也不多。因此,如果捐献者的个人信息泄露出去,他可能会遇到为自己生命而拼命努力的病人。到时候,到时候让捐献者骑虎难下,甚至严重者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因此,为了确保捐赠者的生命安全,拒绝会见捐赠者和接受者。
原因3:防止非法交易
你知道,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骨髓移植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如果有人能在这个时候拯救他们,那么他们一定会战斗并抓住生命的机会。这时,非法分子可能会利用病人的心理,开始要价过高。因此,为了防止这种非法交易,医院不允许捐赠者与接受者会面。
捐献骨髓是自愿的,只是为了爱。如果一切变得复杂,对病人和捐赠者都非常不利。因此,无论原因是什么,捐助者和受援者都不允许会面。
3、对“骨髓捐献者反悔”的讨论
1. 可能他们在生活承受的压力也不少.或许那时捐献者的身体不适什么的,对捐献骨髓造成的后果缺乏科学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捐献骨髓时是很痛的,之后还会痛比较长一段时间.
也许他们捐献后身体不适很少人或社会机构对他们关心、负责。也没有对他们作经济上的补助。如果因为捐后痛,不能上班。谁出误工费?谁来照顾他们一段时间?谁对他们的恢复状况进行义务跟踪观察?
这也是捐献骨髓科学不太完善,捐献骨髓知识不够普及,捐献骨髓的配套机制和服务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的!
我认为大部分人都不会谴责他们,因为在谴责他们的之前先问问自己是已经否作过捐献骨髓.
志愿志愿,就是要心甘情愿,而是被强迫威逼去捐.
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大家坦坦然、欣欣然地去捐。
2.不是.
3.老实说,我这捐献骨髓的具体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听说不像献血这样简单.如果有一天,某人需要我的捐献骨髓.我会慎重考虑.了解情况和自身的情况以及,医疗状况.决定.一般来说,救一人命胜造七级浮屠.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我会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我想我是不会"临阵脱逃",要不原先就不慷慨激昂地答应做志愿者了.
4、骨髓移植对捐赠人有什么危害
只要捐献人是健康的,骨髓移植不会对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却可以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
5、骨髓移植,捐献者有危险嘛?
我告诉你,说没有危害的,你可以打耳光抽死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不是道德绑架的事,虽然救人是善事是好使。但是我妈给我舅舅捐赠了骨髓进行移植,后来我舅舅没了,从我妈捐赠骨髓后。三天两头的感冒。抵抗力上不来,补多少蛋白粉,营养都没有用,我妈说不后悔。因为是她得亲弟弟,再选择一次还会同意,但是如果给不认识的人捐赠这种方式我是不认同的,你可以看看外周血捐赠中的死亡案例,还有腰椎抽骨髓后的后遗症和死亡案例,不要被别人道德绑架,勿以善小而不为,我认为做善事不是看谁能拼命,如果是家人,怎么都好,剩下的陌生人你可以选择其他方式去行善,如果你的身体出现问题,你得父母谁来养,那些道德绑架你的人都不知道滚到哪里去了
6、骨髓移植对捐献者身体有什么要求?
是需要注意点东西,但不会提高什么骨髓质量的,捐献前是要用集落刺激因子的。
主要就是主要不要抽烟喝酒,避免感冒,尤其是你哥预处理那阵子,时间定了,千万不能出错耽误,会出人命的。饮食没有太多注意,捐献前少吃油腻的,对采集有影响
7、骨髓捐献者的权利能否让医生或家属支配,
前不久,云南省发生了一名骨髓捐献者在采集干细胞的过程中遭遇医院机械故障,在更换医院二次采集时反悔拒捐,受捐者因此面临加速死亡的事件,关于这件事众说纷纭,谴责这位捐赠者的固然很多,也有很多人理解这种反悔的行为。毕竟骨髓捐赠虽然危险系数比较低,但对捐赠者有一定的身体伤害,尤其是第一次因为机械故障而没有捐赠成功,第二次很容易让人心生疑虑,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健康人躺上病床几乎有上刑场的感觉,再上一次的勇气能够有多少,这可真是难说。 比起献血来,骨髓捐赠要复杂许多。献血主要就是检查某血液是否合格,并没有针对具体的人进行捐赠,就如我这种看上去脂肪超标的人也是可以的,只要没有什么其他毛病、抽出来的血里面不会有半管肥油即可。这方面有过惨痛的教训:新来的小护士对于找到胖子血管的心得不足,以至于用针头在我肉里逡巡着寻找,我咬她的心都快有了。骨髓捐赠则麻烦得多,因为骨髓移植是器官移植的一种,是治疗造血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缺陷、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疗法。献血不过是血液的转移,相当于器官移植的骨髓移植自然就复杂多了。其中包括配型、清髓(摧毁患者原有的骨髓),不但费用高昂,如果捐赠者在患者清髓之后反悔,患者就会加速面对死亡。而因为小护士用针管在我胳膊里满处找血管导致我拒绝献血的话,想必没人会因此加速死亡。 作为旁观人士,很难理解那些真正的捐赠者面对这种抉择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与社会压力。由云南这件事出发,有媒体做了一个报道指出,在中国的骨髓捐赠者当中,20%的人最终会反悔。这个数字还真不算高,美国的骨髓捐献志愿者拒捐率曾高达近50%,日本学者统计亚洲志愿者中有约60%最终拒绝捐献。 那么,捐赠者有没有权利反悔?结婚这事儿都有逃婚的落跑新娘,无偿的捐赠当然也是可以反悔的。毕竟这不是身外之物,风险也确实存在,没人有权力要求另外一个人必须在捐赠的行为上履约,这并非商业合同或民事契约,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单方取消的意向。 有人呼吁就此进行立法,使得这种反悔的行为不至于影响到患者的救治。这种理念要说也是冠冕堂皇,生命为大,谁能说制止捐赠者反悔不是体现了生命最珍贵的观念? 但很遗憾的是,这种呼吁要是成真的话,事情可能就会走到善良愿望的反面。举个例子您就会知道:前段时间,好几个地方都爆出官办慈善机构利用自己的权力,直接从工资里扣除“捐款”之事,有的地方甚至连学生都不放过,必须交钱领某会的会员证。如果我们抛开这些官办慈善机构那些黑幕不谈,假定这些钱真的用在了慈善事业上,您觉得这种行为合理么?如果再代入到立法强制捐赠不可反悔,我们的慈善行为就成了义务,谁敢保证将来不会全民强捐、强抽骨髓?到那个时候,不但个人财产没有保证,个人的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了。 所以,保留一个人在这方面反悔的权利,并不是对于生命的不尊重,而是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对于人本身权利的尊重。
8、为什么接受骨髓移植的人在一年后才能和捐献者见面?
骨髓配对成功后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常常能引起诸多关注的目光,然而这样的“热炒”却有可能为供患双方带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有关人士指出,社会公众尤其是媒体在关注的同时应当自律,主动为宣传设立“禁区”,保护捐献者和患者的隐私。
根据国际惯例,骨髓捐献中的供者和患者之间至少应当保证移植一年内不见面的原则。据介绍,确立这一原则是为了保护供患者双方的隐私和权益,尤其是避免对供者的生活产生不必要的麻烦。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而言通常有70%的成功率,但也有个别失败的先例。极个别患者家属在失败后往往再次追踪至供者的家中,寻求第二次捐献。可是,医学报告显示,再次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意义不是很大。移植完成后,患者通常要过感染、出血和排异三道关口,前两道关口在住院期间即可度过,但排异关的时间非常长,因此国际上设立了一年的限制,等待患者病情取得相对稳定。一年后,如果供患双方对见面都无异议的话,双方才能有缘相见。
这条“禁区”目前的屡屡被突破,目的是为了宣传供患双方感人的事迹。目前,这样的宣传正面临“两难”的局面。一方面,能让更多的市民了解骨髓捐献的意义和知识,但另一方面却难以保全供患双方的权益。值得提醒的是,对捐献骨髓者最大的鼓励和嘉奖,正是充分保护他们应有的权益。
中华上海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的库存量和移植人数目前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更是取得突破,一年增加库存量超过1万人,移植人数达到16例,使得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达到4.5万人,完成移植48次,双双超过全国数据的五分之一。今年1月的前13天里就已经完成两例移植,一例是本地配对,一例则为异地配对成功。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社会更应当及时树立科学关注骨髓移植的观念,保护上海骨髓捐献踊跃的良性态势。”
一年内不见面原则
根据国际惯例,骨髓捐献中的供者和患者之间至少应当保证移植一年内不见面的原则,尤其要避免在公共媒体上同时刊登供者和患者的照片,以及向患者透露供者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等。既便是供者允许,一年内也应当避免双方的接触。可是近2年内,随着本市骨髓配对成功例数的提高,供患双方在媒体等方面的诱导下不仅可以见面,而且供者的一切个人资料均公布于众。
9、骨髓移植对捐献骨髓的人有没有害处
10、自愿捐献骨髓,为什么捐献者有没有权利反悔?
有权利反悔。保证捐献的“自愿”一直都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遵循的原则。对于捐献者是否有权拒绝捐献,以及什么时候可以拒绝的问题,美国国家骨髓捐献计划在其网页上如此回答:你有权在任何时候决定你是否捐献,骨髓捐献永远是自愿的。世界骨髓捐献组织也称“捐献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退出”;“捐献者在被告知需要进行再次(多次)捐献时,患者有权拒绝捐献而不受到外部影响”。
不过,由于干细胞移植的特殊性——“清髓”之后受捐者的免疫造血系统被摧毁,因此如果捐献者在患者清髓后选择拒捐,必然会给患者带来巨大打击,使其“雪上加霜”。
(10)骨髓移植拒绝捐献扩展资料: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骨髓移植手术是“清髓性骨髓移植”。顾名思义,在移植之前,受捐者要接受大剂量化疗和/或放疗及免疫抑制预处理,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异常克隆细胞,阻断发病机制(将“坏”细胞扫地出门),然后才能把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捐者(将“好”细胞请进门),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系统。
此方法对受捐者的健康打击是非常大的——在原有造血系统、免疫系统被摧毁而新的系统尚未建立时,患者对外界抵抗力极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因为一次小小的感染而丧命,所以在这期间他们要住在无菌病房,依靠医疗干预来维持生命。如果捐献者在此时突然反悔,受捐者确实面临致命的危险。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有其他备选的捐献者,医院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联系备选捐献者,争取其同意并尽快进行移植手术以挽救病人生命。如果没有备选的捐献者,患者只能住在无菌病房,在对症治疗(抗感染、补充相应血液成分等)的基础上,应用各类造血生长因子、细胞集落因子等促进造血、免疫功能的恢复。同时医院会继续寻找捐献者。只是对本身已患重病的受捐者而言,能否熬过这一关,是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的。
参考链接:骨髓捐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