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庸之道精髓是什么?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
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基础)。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绪,不让情绪失控,让情绪在一个合理的度里变化),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这也是古人把中庸解释为不偏不易的出处。展开来说,古人言“圣人不动情”即内心不发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始终是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此为中的状态。动情时,也始终用平静安宁祥和的内心来控制情绪,不被情绪所牵引和左右,此即“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的修行目标和修行标准。
2、什么是中庸之道的精髓?详细点…
《中庸》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诚”,“至诚”更是儒者的最高境界,所以“诚”是中庸之道的精髓。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2)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扩展资料:
《中庸》里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阳明先生说:"中"只是天理。“中”是天下之大本,中是天理,天理即良知,良知即是心之本体,“无所偏倚,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
孔子认为“中庸”是非常难以企及的境界,“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真正的中庸之道,是圣贤之道,是圣贤才能企及的境界。真正的中庸之道,是指在每件事上、每一个当下,都能依良知而行、循天理而为,知行合一,素其位而行。
3、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到底好不好?
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其实是好的。中庸之道出自于儒家文化的《中庸》,真的是非常的博大精深,可能有的人会说,这是老思想,很是古董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好的地方值得现在的人学习的。
我们现在的人去阅读《中庸》,可以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因为中庸其实就是和谐。不是我们字面上的意思。不是平庸的意思,我们需要深入去阅读《中庸》,理解思考它,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
中庸之道,是希望能“诚”,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这些都是我们仔细阅读过需要思考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儒家思想里确实有部分落后的部分,但是中庸之道确实是其中的精华。我们生而为人,就应该有自己的一道,去努力做好它,其中的“诚”更是不可缺少的。
自古以来儒家学者需要“诚”,因为我觉得自古以来,只有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可以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诚”,人生来懵懵懂懂,是需要看类似于《中庸》一样,可以教化人的书籍,可以更好的改变我们,毕竟,千年文化传承下来,多少文人墨士都阅读它,从而拥有良好的平性,那我们现在怎么能因为一些外在思想的影响,一言以蔽之地说《中庸》不好呢?
可以说有人读它没有看到真正的知识吧,毕竟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4、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中庸本身的价值和功用始终闪耀着睿智的光芒。
人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
这是为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正名。欲望和需求只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一个人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向内不断自省,对外持续践行信念,才有可能达到中庸境界。
(4)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扩展资料
古人言“圣人不动情”即内心不发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始终是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此为中的状态。动情时,也始终用平静安宁祥和的内心来控制情绪,不被情绪所牵引和左右,此即“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的修行目标和修行标准。
建议:天地人,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三个物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三就是天地人。人死后与地合二为一。活着的人与天相互影响、相互斗争,活的好的人与天合二为一,也就是天人合一。活的不好的人,与天斗斗不过,最后与地合二为一。到底如何与天相处,圣人云:顺势而为。无为而治。
天人合一例子:坐船向下游行驶。一个人打伞在雨中行走。冬天穿棉袄。
天人不合一例子:逆水行舟,冒雨走夜路,冬天穿背心。结合如果,可想而知。
天也代表环境或他人如:夫妻恩爱,团队精神,山间小屋,人养狗、狗护主。都是天人合一的例子。
5、儒家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建议: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很难实现。为什么?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悟。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中庸就容易实现了。
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现代的接地气。
再就是,庸的基本词义是需求,是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间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量与所付出的量。比如吃饭要七成饱,就是人和食物之间的互动的量。比如要宽容,就是人与人互动中情绪的表现量在中度。没有情绪是不可能的,但将情绪控制在一个度里还是可以修炼的。
6、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释义: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7、什么是中国人讲究的中庸之道
你也说了,是中国人讲究的,儒家思想。孔子只有一个目的,教人做人。中庸之道讲究的是追求发自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达到智慧的高度。其实在西方文化里也有类似意思的典故,例如布尼尔祈祷文里的几句话:愿上帝赐予我平静的心,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愿上帝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愿上帝赐予我智慧,让我明辨这两者的区别...。哲学不分国界,别太陷进去了,跳出来看这意思你的心里会更明朗些
8、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处】: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9、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对自然的正确态
不管是在汉语还是在别的语言中,“敬畏”并不是害怕的意思。当我们说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敬畏传统,或敬畏某种超验的东西时,并不是说我们害怕自然、害怕生命或害怕传统。而是说,我们清醒地知道人的理性有局限性,因而,对于自然、生命、传统等应秉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我们敬畏大自然,所以,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我们应当审慎。不是说我们就不可利用自然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以改进人类的处境。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应当非常小心地权衡其中可能的影响。
同样,我们敬畏传统,但并不是不能改变旧传统,创造新传统,只是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谨慎,尤其是力图避免全盘性否定一种传统、摧毁一种传统。因为,在摧毁了一种旧传统之后,我们得到的不是新传统,而是秩序的失范。
对于生命,我们也自当抱有这样的敬畏之心。有媒体报道说,国外不断有人在尝试克隆人;国内则有人试验通过对大脑进行手术的方式,戒除毒瘾、烟瘾甚至网瘾。这样的试验是鲁莽的。它对人类控制生命体的能力过于自信了,而忘记了真正的科学精神所要求的审慎,也忘记了伦理对于人类生存而言的重要性。
我不知道方舟子和何祚庥先生是否支持这样大胆的试验,但至少从两位先生的议论中,人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一种“唯科学主义”的强烈理念。信奉唯科学主义的人士想法很单纯,只要是科学的,就是正确的;只要是科学的,就是我们可以大胆去做的。
然而,在人类的整个生活中,科学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文明不仅仅是靠科学推动的,科学只是文明中很小一部分。除了科学,人类还有艺术、道德、政治、市场、宗教等。而所有这些领域都不可能以科学的标准来进行取舍。
诚如苏格拉底所说,知道我们的无知,乃是一种智慧。同样,我们可以说,知道科学的界限,乃是真正的科学精神。人类在自然科学方面确实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迄今为止,关于自然、生命,人类其实仍然所知甚少。因而,当我们介入自然、介入生命过程中的时候,我们还是谦卑一点更好。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介入,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事实上,从哲学上说,人类经常会面临“非意图的后果”。不要说复杂的自然,就是在经济事务中,一项干预政策,往往会产生政策设计者没有预料到的后果,从而完全使干预扭曲。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就是一个例证。
在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历程中的非意图后果也相当多、相当严重。这些灾难提醒我们,科学精神绝不等于科学崇拜,不等于“唯科学主义”。过分地迷恋人的理性能力,其实恰恰是反理性的。真正的理性精神,首先知道,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理性的审慎是必需的。
归根到底,面对自然、面对生命、面对传统,正确的态度就是中庸之道。我们既不必把这些东西神秘化,完全匍匐在它们的脚下;但也不应狂妄地居于其上,以过分自信的科学或理性为名义,随意地摆弄自然、生命和传统。这就是敬畏,敬畏其实是源于理性的人的明智。
10、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一般的人很少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多半都是走偏锋。
“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为人之道就在“正直”二字,刚正不阿,矢志不渝,不搞邪门歪道,不见利忘义。
中庸实际上是就是强调“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理念,就是说,超过和不足都不可取,什么问题都要在“也认真”、“也不认真”之间寻找平衡,所谓:“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中庸之道在历史上有重大的争论,在今日世界上仍有不同的看法。但在我看来,中庸在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在今天世界精神生态危机中同样具有调整人心寻求正途的普世性价值。中外学术界应该破除对东方文化重要思想的“中庸精神”的现代性误读,重申其被淹没不彰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
一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