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底中医治疗癌症可信吗?
中医治疗癌症可信,这个已经是医学界不争的事实。那为什么西医大夫不愿意让患者服用中药呢?原因有三:
其一,怕影响临床疗效,西医在治疗过程中,他们怕患者服用中药与西药冲突,影响临床疗效,但在北京一些三甲医院中,这点已经被打破,患者在放化疗期间配合中药降低副作用的产生;
其二,怕担责,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去世或者恶化,从而引起医疗纠纷,这也是医生医院不想看到的,索性只能在他们医院所谓正规治疗,不支持西医治疗;
其三,医生愚钝,一些西医大夫只学习西医临床知识,不了解中医药理药性,因为自身愚钝,所以拒绝接受。
中医一直提倡中西医结合,而西医一直在排挤中医,如何振兴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药文化,是我们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2、中医骨蒸夜热是什么意思?
骨蒸是指阴液消耗,其病入骨髓;因为阴虚发热是在晚上,所以,骨蒸表现为晚上发热。关于骨蒸的现代注解,很多是瞎扯淡,将其定义为结核,也是很片面的。骨蒸是一种状态,可能成为虚劳,也可能成为痿病。现代所谓无菌性结核,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萎缩,渐冻人症,慢支,肺心病,有一部分是由于骨蒸引起。
3、病毒入到人体骨髓多年还能治好吗?中医有什么办法,还年青时身体虚中医大夫给开了人参和路荣多年后老是泛
垃圾中医生害死人。
你现在几岁。病入骨髓。有那么严重吗。
病入骨髓是最严重的了。人好好的,听到这话也吓死
4、扁鹊是如何发现中医脉诊技术的?
1.扁鹊与中医脉诊的发现
扁鹊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至4世纪左右,姓秦名越人,渤海郡(今河北任丘)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
扁鹊年轻时当过旅店的舍长,有一位常在旅店住宿的旅客长桑君和他过往甚密,感情很好。通过许多事情的考验,他感觉扁鹊为人正直厚道,便把自己毕生所学的医术绝学全部传授给他。扁鹊便拜长桑君为师,继承其医术,并刻苦钻研,最终成为一代名医。
《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扁鹊到齐国行医,遇到了齐桓侯,扁鹊看了看他,马上说道:“您的皮肤有些小问题,赶快医治吧,否则会加重的。”可齐桓侯不以为然,还在扁鹊离开后讽刺他:“我根本没有病,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来炫耀。”过了十天,扁鹊又见到了齐桓侯,说道:“大王,您的病已侵入血脉肌肉中了,再不医治恐怕会恶化的。”桓侯还是不予理会。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见到桓侯,道:“您的病已经进入到了肠胃,再不赶快治疗的话恐怕就严重了。”这次桓侯干脆不理扁鹊。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的看到了齐桓侯,转头就跑。桓侯有些奇怪,使人问之。扁鹊答道:“皮肤间的小病,用熨贴法就可以治好;血脉肌肉里的病,也可以用针灸治好;后来病在肠胃,可以用火济治好。但是现在桓侯已经病入骨髓里了,已经无可就药了。所以我不用再过问了。”过了些时日,齐桓侯的病果真开始发作,派人寻找扁鹊,可这时扁鹊早就离开齐国了。
这一故事表明扁鹊对望诊有很高深的造诣。这便是中医总结出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之一,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扁鹊在切诊上也是很高明的,有一次在虢国遇到太子身亡,扁鹊通过诊脉断定太子并没有死,只是“尸蹶”(类似现在的休克)而已,后果真治愈。他通过切摸,发现太子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还观察到太子鼻翼微动,因此敢下判断。扁鹊是历史上最早用脉诊法来判断病情的医生,并有相应的脉诊理论。
扁鹊为人谦虚谨慎,从不好大喜功。就拿治愈虢国太子的事件来说,当时虢国国君十分感激,众人也纷纷传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绝术。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个患者并没有死亡,只不过我恢复了他原来的样子而已,并不是大家所说的‘起死回生’。”这反映出一代名医高尚的医德。
扁鹊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给了门徒。后来汉代出现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一书,便有人认为是扁鹊所著。另外传说他还曾著有《扁鹊内经》等书,可惜现在已经失传。
5、中医里说的解表是什么意思?
外感表征,表证就是中医诊断八纲的一种,跟表证相对应的就是里证,专里证你可以理解为属内脏疾病,那么表证就是外边的疾病,比如外感风寒,就是感冒,外感风热就是发烧,这样的表证的治疗原则就是解表,外感风寒就解表散寒,外感风热就解表去热。
6、中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中医里面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几层认识,通过不同阶段的认识,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人体健康进行针对性的调理,可以很好的消除疾病。那么我们的身体健康的状态或者处于疾病的状态到底在哪一个层次?又该如何针对性的预防或者治疗呢?相信看过之后会有一定的认识。
一、中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中医最高明之处就在于可以治未病,或许有的人认为这只是中医故弄玄虚,骗人的把戏而已,但是真正认识中医了解中医文化的人一定受益良多。
中医里面讲,上医治未病,就是说最好的医生是在人体未发生疾病的时间就已经预见性的治愈疾病。这与中医养生防病,治未病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医重在日常的调理,是防患疾病于未然的最佳手段,倘若我们日常中能够遵从中医养生治未病理论的指导,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二、疾病在腠理,药浴可清洗
中医里面认为人们的疾病并非说突然发生变重的,而是一步步的发展导致最后严重的疾病发生。中医里面讲到疾病的发生首先是在腠理,就是我们常说的皮肤表面。
疾病的开始阶段一般侵体较浅,此时用一些中药煮水对皮肤清洗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比如常见的风寒侵体、湿气入体等等,一开始都是先侵蚀皮肤表面,如果置之不理,就会一直进入人体。用中药药浴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止邪气的侵入,对于初病伊始,病在腠理的人来讲可以很好的治疗。
三、病在肌肤,针灸加推拿
中医认为假如腠理之疾不加以管理和治疗,疾病就会慢慢的侵入人体,渐入肌肉。此时虽然疾病有进一步的发展,但一般不是很明显,容易让人忽视。
肌肤之病一般来说并不严重,只是邪气刚刚侵入人体,只要稍加注意和防范便可以治愈。此时我们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法,刺激人体的免疫力并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利用人体的自身免疫力来抵御外邪。当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得到提高之后,邪气自然不容易深入,便会在人体正气的抵御下逐渐消亡。
四、病在肠胃,汤药可除疾
疾病慢慢的发展过程中,会逐渐深入人体的肠胃,乃至五脏六腑,这时候人们会明显的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异常状况,也就是人们已经自己意识到自己处于疾病状态了。
病在肠胃及脏腑的情况下,外在的治疗手法已经不能彻底治愈了,此时就需要医师进行针对性的辨证治疗,因人而异的开出不同的汤剂进行治疗。此时疾病已经深入人体,依靠自身的免疫力是难以抵御的,脏腑也逐渐受到邪气的干扰不能正常工作,唯有服用汤剂对人体的正气加以巩固,对外来的邪气加以消除,如此才能治愈脏腑之病。
五、病入骨髓,神医也无力
很多人在疾病初现,症状不明显的时间就会忽视,不愿意去看医生,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生活习惯。人体的健康就如同机器的正常运转一样,重在保养,如果平时不加以养护,出现小的问题不加以解决,最终将会导致报废。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入骨髓者也并非一时半刻所形成,是日积月累对健康不加以重视的最终结果。平时我们的身体出现小的不适症状不加以治疗,当有一天突发重疾的时间再去寻医问药怕是为时已晚,就算是神医在世也难有回天之力。
对于疾病的简单认识,我们又处于什么阶段和层次呢?不管处于哪个层次,我们都要对自己的健康加以呵护,只有日常生活中加以对健康的重视和对疾病的预防,才能远离疾病拥有健康!
7、中医说的“病入膏肓”是的是什么(答好可加分)?
病入膏肓 :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 ”。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典故: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缓,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童子,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缓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缓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现在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痨病”在古代确实是一个不好治的病,如果有人得了,病死率会很高,首先从医理上来说,自古有“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的说法,意思就是肺系的疾病不好治,“痨病”或者现在说的肺结核也是属于肺系的疾病,而且是其中比较难治的。再加上这种病消耗性很大,古代一般的家庭能给病人的营养也跟不上,就更加重了这种病的难治程度。所以到了一定的程度,确实可以算作病入膏肓。现在如果有这种病的话,会被报上去的,因为属于传染病,因此即使中医接手也必须上报,然后会到专业的结核病防治所进行治疗。用上专门治结核的药应该很快会好的,现代不能所作什么很难治的疾病了。
癌这个词在中医出现的很晚,宋朝才有这么称呼的,最早指的是外科的疾病,一些体表肿物,后来才有基本对等于现代医学所说癌症的意思。但是中医很早就有近似于现代癌症的一些症状的描述,通常会被叫做症瘕积聚,还有叫做瘤的,其他的称呼也有,但是没有这些多。
第三个问题,既然你都说了他是神棍了,当然你对这种说法应该嗤之以鼻了吧。古代中医确实有“死,不治”的说法,而且很多。说一个大家小学都学过的吧。
相信读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吧。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这个例子就是病入膏肓的真实版了,到了这个地步,以当时的水平(扁鹊是被当做神医的)是无法可医了。
你说的张机写过《伤寒论》,里面有一句话“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虽然他被后世遵为医圣,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他也无可奈何。
人不可能对什么事情都有办法处理的,有的时候医学能做的只是让病人减少痛苦,以现在的水平,有很多的疾病我们是无能为力的……
8、扁鹊在医学上有什么成就?
扁鹊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至前4世纪左右,渤海郡(今河北任丘)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
扁鹊年轻时作过旅店的舍长,有一位常在旅店住宿的旅客长桑君和他过往甚密,感情很好。通过许多事情的考验,他感觉扁鹊为人正直厚道,便把自己毕生所学的医术绝学全部传授给他。扁鹊便拜长桑君为师,继承其医术,并刻苦钻研,最终成为一代名医。
《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扁鹊到齐国行医,遇到了齐桓侯,扁鹊看了看他,马上说道:“您的皮肤有些小问题,赶快医治吧,否则会加重的。”可齐桓侯不以为然,还在扁鹊离开后讽刺他:“我根本没有病,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来炫耀。”过了十天,扁鹊又见到了齐桓侯,说道:“大王,您的病已侵入血脉肌肉中了,再不医治恐怕会恶化的。”桓侯还是不予理会。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见到桓侯,道:“您的病已经进入到了肠胃,再不赶快治疗的话恐怕就严重了。”这次桓侯干脆不理扁鹊。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的看到了齐桓侯,转头就跑。桓侯有些奇怪,使人问之。扁鹊答道:“皮肤间的小病,用熨贴法就可以治好;血脉肌肉里的病,也可以用针灸治好;后来病在肠胃,可以用火济治好。但是现在桓侯已经病入骨髓里了,已经无可就药了。所以我不用再过问了。”过了些时日,齐桓侯的病果真开始发作,派人寻找扁鹊,可这时扁鹊早就离开齐国了。
这一故事表明扁鹊对望诊有很高深的造诣。这便是中医总结出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之一,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扁鹊在切诊上也是很高明的,有一次在虢国遇到太子身亡,扁鹊通过诊脉断定太子并没有死,只是“尸蹶”(类似现在的休克)而已,后果真治愈。他通过切摸,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还观察到太子鼻翼微动,因此敢下判断。扁鹊是历史上最早用脉诊法来判断病情的医生,并有相应的脉诊理论。
扁鹊为人谦虚谨慎,从不好大喜功。就拿治愈虢国太子的事件来说,当时虢国国君十分感激,众人也纷纷传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绝术。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个患者并没有死亡,只不过我恢复了他原来的样子而已,并不是大家所说的‘起死回生’。”这反映出一代名医高尚的医德。
扁鹊无私的把自己的医术传给了门徒。后来汉代出现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一书,便有人认为是扁鹊所著。另外传说他还曾著有《扁鹊内经》等书,可惜现在已经失传。
9、中医里的“解表”什么意思?
通俗的说法就是让你出汗
“表”就是指表症,意思说目前病还只是在皮肤,没有到深入到经络
《黄帝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我记得以前有一篇课文《扁鹊见蔡桓公》里面就说了 病症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就是说病在皮肤纹理中
第二阶段“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就是说病在肌肉中
第三阶段“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就是说病在内脏中
最后阶段“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病入骨髓,无药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