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红骨髓名词解释

红骨髓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8-18 03:25:40

1、名词解释:红细胞

1.一种脊椎动物含有血红蛋白的血球,有助于氧的内部输送,在哺乳类动物中呈两面凹陷的圆盘,每毫升血中其数量达数百万之多,主要产自红骨髓中有核细胞的残遗留 2.脊椎动物血液中红色的细胞 3.成熟的无核的红血细胞

2、视觉传达的骨髓这个名词解释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组织,位于身体的许多骨骼内。成年人的骨髓分两种: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能制造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白细胞。血小板有止血作用,白细胞能杀灭与抑制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等;某些淋巴细胞能制造抗体。因此,骨髓不但是造血器官,它还是重要的免疫器官。

3、人体健康的四道屏障

人体一般常见病都是在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常见病在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一般不易生病是大脑头部、胰腺、睾丸、骨骼,这四部位称四大屏障,因有很精密的保护膜,病毒不易侵犯。
一、头部大脑屏障又称血脑屏障,头部病症有脑梗塞、脑血栓(中医称中风),高血压、白内障、耳聋、鼻窦炎等都是脑神经、视神经、听神经、嗅觉神经障碍,病程长药物难治愈。

二、胰腺屏障又称血胰腺屏障,病症有胰腺炎、胰腺癌、胰腺瘤、糖尿病,病程长药物难治愈。

三、睾丸屏障又称血睾丸屏障,病症有前列腺炎、睾丸炎,病程长药物难治。

四、骨骼屏障,病症有脊髓空洞症、骨头缺血性坏死(红骨髓不能再生)、骨质增生骨折、骨头错位等。骨质增生、骨折、骨头错位,中、西医整骨加外用药贴即可康复。脊髓空洞症、股骨坏死,病程长药物难治愈。

4、基础解剖学的总结

解剖学知识总结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部分进行。系统解剖学是按照人体各器官、系统来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局部解剖学则是按照身体局部来研究各器宫的形态结构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要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形态与构造。学习时要重视标本、模型的观察和活体触摸要学会用工具书,如图谱。
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对人体结构描述,均以此姿势为标准。
人体的轴——根据标准姿势,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即:
(1)矢状轴:由前→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2)冠状轴:由左→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相垂直的轴,又称额状轴。
(3)垂直轴:由上→下,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人体的切面——亦分三种:
(1)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左右两半,称为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3)水平面:与垂直轴相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常用方位术语:
腹侧——近腹面 背侧——近背面
上(颅侧)——近头 下(尾侧)——近足
内侧——近正中面 外侧——距正中面较远
内——近内腔 外——距内腔较远
浅——近体表 深——距体表较远
近侧——近肢根 远侧——距肢根较远
第一篇 运动系统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运动系统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和基本形态,起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第一章 骨 学
第一节 总 论
正常成人共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三部分。
由骨组织等构成的骨,坚硬而有弹性,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活体骨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的器官,具有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特点,并有修复和改建的能力。正常的体力劳动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促进骨骼的良好发育。
掌握骨的分类:
分 类 形 态 功 能 分 布
长 骨
短 骨
扁 骨
不规则骨 长管状
立方形
板 状
不规则形 在肌肉牵引下,起杠杆作用
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围成骨腔,保护器官
某些头骨内部形成充满空气的
腔,起共鸣作用(含气骨) 四肢,如肱骨、股骨。
腕、踝部,如腕骨、跗骨等。
头、胸部,如顶骨、肋骨。
脊柱、颅底如椎骨、颞骨、上颌骨
掌握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和神经、血管等构成。
骨质----是骨的主要成份,分二部:
1、密质 由紧密排列的骨板层构成,抗压、抗扭曲能力强,分布于骨的表层。长骨的骨干(中间较细的部分)由密质构成。在颅盖骨,密质构成内板与外板。
2、松质 由交织成网的骨小梁构成,位于骨的内部,如长骨两端(称骺)及其它类型骨的内部,颅盖骨的松质称为板障。骨小梁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
骨膜——是纤维组织构成的膜,新鲜骨的表面(除关节面的部分外)都覆有骨膜。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对骨的营养、新生、修复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骨髓——分红、黄二种:
1.红骨髓 具有造血作用,胎儿及幼儿的骨内全是红骨髓,成人仅含于松质腔隙内。
2.黄骨髓 为脂肪组织,无造血作用,存在于长骨骨髓腔内。
血管、神经
长骨的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为干骺端,幼年时,骨干与骺之间有骺软骨,通过软骨细 胞的分裂、繁殖、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停止生长,并被骨化,在干骺结合处形 成骺线。
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
有机物占骨重量的1/3,它作成骨的支架,赋予骨的弹性及韧性;无机物占2/3,使骨挺硬坚实,注意幼儿和老年人骨的特点。
骨的X线象的基本特征:
骨密质,骨松质、骨髓腔、骺软骨和骺线。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骺软骨 2,骺线 3.骨膜
4.含气骨 5.红骨髓
二、问答题
1.骨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一根长骨从幼年到成年是怎样增长和增粗的?
2.老年人在外力作用下,为什么容易发生骨折?
3.骨膜的主要功能和临床意义是什么?

第二节 中 轴 骨
一、躯干骨
掌握躯干骨的组成:
躯干骨包括七个颈椎、十二个胸椎、五个腰椎、一块骶骨、一块尾骨、十二对肋及一块胸 骨。
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体 内为松质,表面为密质。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份。
椎弓根 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参与构成椎间孔。
椎弓
椎弓板 由此发出七个突起:横突、上、下关节突各一对和一个棘突。
椎孔 由椎体和椎弓围成。各椎骨的椎孔连成椎管,内容脊髓及其被膜。
掌握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取典型的颈、胸、腰椎各一,进行比较,然后完成下列表格。
名 称 椎 体 椎 孔 横 突 棘 突 肋凹
颈 椎
胸 椎
腰 椎
特殊颈椎的特征:
第1颈椎:又名寰椎,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
第2颈椎:又名枢椎,自椎体向上有一突起,称齿突。
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别长,末端不分叉。
骶骨的形态特点:
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背面隆凸。骶骨岬、骶前孔、骶正中嵴、骶后孔、骶管、骶管裂孔、骶角,上份有耳状面(与髋骨相关节)、骶粗隆。
尾骨的形态特点:
仅第一尾椎还有横突和上关节突的痕迹。
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
形态:长形扁骨,上宽下窄。
分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胸骨剑突。
重要标志: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柄的上缘)、胸骨角(在胸骨柄和胸骨体相接处,其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
掌握肋的一般形态:
分类 真肋(1—7)、假肋(8—10)、浮肋(11—12)。
肋 骨
结构 肋头、肋颈、肋结节、肋角、肋体、肋沟。
肋 第1肋软骨与胸骨之间为软骨结合。
肋软骨 第2—7肋软骨与胸骨构成胸肋关节。
第8—10肋软骨各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肋弓。

第一肋的特点
宽、短,没有肋沟和肋角,分上、下二面及内、外二缘。内缘前份有前斜角肌结节,上面,在前斜角肌结节的前、后方,各有一浅沟,前方为锁骨下静脉沟,后方为锁骨下动脉沟。
掌握躯干部的骨性标志:
颈静脉切迹:胸前上部胸骨柄上缘凹陷处。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向前微凸的胸骨角,第2肋软骨连于此角的两侧,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剑突:在胸骨下端,两侧肋弓构成的胸骨下角内。
肋弓:为胸廓前壁的下缘,由内上斜向外下,其下方为腹壁。
第七颈椎棘突:低头时平肩处最显著的突起。
第四腰椎棘突:与髂嵴最高点相平,(共他腰椎棘突可依此计数)
骶角:是第五骶椎的下关节突,临床上以此来确定骶管裂孔位置。
二、颅骨
颅由23块形状、大小不一的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除下颌骨和舌骨以外,彼此以缝或软骨牢固连结成一体。
掌握颅的组成和功能:
脑颅——位于后上部,组成颅腔,容纳脑,对脑有保护、支持作用。

面颅——位于前下部,组成面部支架,保护、支持感觉器官及消化、呼吸系统的起始部。
(一)脑颅骨:
在整颅上辨认构成脑颅的八块颅骨:
成对的——顶骨和颞骨。
不成对的一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
颞骨、筛骨、蝶骨的分部及各部可见的主要结构:
颞 骨
鳞 部——位于外耳门的前上方。
乳突部——位于外耳门的后方,内含乳突小房。
鼓 部——位于外耳门下方。
岩 部——内含内耳及属于中耳的鼓室。
筛 骨
筛 板——呈水平位,构成鼻腔的顶,板上有许多小孔,称筛孔。
垂直板——构成骨性鼻中隔的一部分。
筛骨迷路——内含筛窦,迷路内侧壁上有二个向下卷曲的小骨片,即上鼻甲的中鼻甲。
蝶 骨
蝶骨体——位居中央,内含蝶窦,上面中央的凹陷为垂体窝。
蝶骨小翼——自蝶骨体向两侧伸展,构成颅前窝的后缘。
蝶骨大翼——位于小翼后方,在大翼的根部有三个孔,自前向后为圆孔、卵圆孔和棘孔。
翼 突——向下的一对突起,根部有一矢状方向的翼管。
颅盖骨的特点:
密质构成颅盖骨的外板和内板(较外板薄,弧度又显著,当颅顶受暴力时,内板易发生骨折)。两板之间的松质、称为板障,内有静脉通过。
要的话去到http://wenku.网络.com/view/1ab7d9573c1ec5da50e270ba.html去下载就行

5、骨髓穿刺的名词解释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组织,位于身体的许多骨骼内。成年人的骨髓分两种: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能制造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白细胞。血小板有止血作用,白细胞能杀灭与抑制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等;某些淋巴细胞能制造抗体。因此,骨髓不但是造血器官,它还是重要的免疫器官。

6、膜质骨名词解释

膜质骨是骨头的一种。
骨组织由活细胞和矿物质(主要是钙和磷)混合构成,正是这些矿物质使骨头具有坚实的物性。骨头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例如臂骨是长骨,腕骨是短骨,胸骨和颅骨是扁骨,椎骨是不规则骨。成年人的骨主要由两种组织构成:坚硬的密质骨在外,多孔的松质骨又称海绵骨在内。长骨中的大腿骨,或称股骨,中间填满称为黄骨髓的脂肪。
凸起的骨端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外包一层薄薄的密质骨。松质骨含有制造血球的红骨髓。大多数骨头的表面覆盖一层致密的纤维膜,称为骨膜。血管和神经纤维穿过骨头坚硬外层上的小通道进入疏松的内部。
骨头循独特的方式生长:首先是新细胞形成,然后,这些细胞产生一种特殊的有机物,成为环绕自身的基质,最后,钙盐在基质里沉积,使之逐渐变硬。
人的骨头,早在胎龄二月时就开始形成。此后不断生长,女子到十六岁左右骨头才停止生长,男子则长到十八岁左右。胸骨至二十五岁左右就不再硬化,但其他骨头的强度和钙量仍不断增加,直到三十五岁左右才停止。在人的大半生中,骨头不断改造,骨组织不断耗损和补充。
在胎儿时期,骨头的形成方式有两种。颅顶的骨头是在结缔组织膜里开始生长的,其他骨间大多始于“雏型”软骨。雏型软骨与真骨相似,只是比较柔软,宜于快速生长,最终被真骨替代。雏型软骨是逐渐由骨组织替代的。长骨的替代过程由骨干中心和骨的两端开始;最终在骨干和两端之间只留下一层薄薄的软骨,称为生长板。生长板不断形成新的软骨,软骨随后又被真骨代替,于是骨头得以生长。
骨主要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里面容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组织。长骨的两端是呈窝状的骨松质,中部的是致密坚硬的骨密质,骨中央是骨髓腔,骨髓腔及骨松质的缝隙里容着的是骨髓。儿童的骨髓腔内的骨髓是红色的,有造血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失去造血功能,但长骨两端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终生保持着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骨膜是覆盖在骨表面的结缔组织膜,里面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起营养骨质的作用,同时,骨膜内还有成骨细胞,能增生骨层,能使受损的骨组织愈合和再生的作用。
骨有长骨、短骨和扁骨。另外还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骨,如脊椎骨和髋骨。
长骨的长度远大于宽度,分为一个骨干和两个骨骺,骨骺与其他骨骼形成关节。长骨的大部分由致密骨组成,中间的骨髓腔有许多海绵骨和骨髓。大部分的四肢骨都是长骨(包括三块指骨),一些例外包括膝盖骨(膑骨)、腕骨、掌骨、跗骨和构成腕关节和踝关节的骨骼。长骨的分类取决于形状而不是大小。
短骨呈立方状,致密骨的部分比较薄,中间是海绵骨。短骨和种子骨构成腕关节和踝关节。
扁骨薄而弯曲,由平行的两面致密骨夹着中间一层海绵骨。
骨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具有一定的韧度,而无机物主要是钙质和磷质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人体的骨就是这样由若干比例的有机物以及无机物组成,所以人骨既有韧度又有硬度,只是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人在不同年龄,骨的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比例也不同,以儿童及少年的骨为例,有机物的含量比无机物为多,故此他们的骨,柔韧度及可塑性比较高,而老年人的骨,无机物的含量比有机物为多,故此他们的骨,硬度比较高,所以容易折断。
成人骨头共有206块,分为头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个部分。但儿童的骨头却比大人多。因为:儿童的骶骨有5块,长大成人后合为1块了。儿童的尾骨有4~5块,长大后也合成了1块。儿童有2块髂骨、2块坐骨和2块耻骨,到成人就合并成为2块髋骨了。这样加起来,儿童的骨头要比大人多11~12块,就是说有217~218块。医学书上说,初生婴儿的骨头竟多达305块。
当然,说成人有206块骨头,这是全球人类的“总体”而言的。人群中在这方面存在差异。我国科学工作者1985年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人的骨头要比欧美人少,大多数人只有204块骨头。而在欧美,绝大多数人有206块骨头。这是由于大多数中国人的脚上第5趾由2块骨头组成,不像欧美人由3块骨头组成。每只脚少1块,所以只有204块。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7、畜禽解剖学名词解释

畜禽解剖学de一些名词解释
●解剖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是医学和生物学各学科的主要基础课之一。畜禽解剖学是以马、牛、猪、羊、犬、猫及家禽为主要对象,采用肉眼观察的方法,研究畜禽有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构造、色泽、位置及相互关系,故又可称为大体解剖学或称巨视解剖学.兽医教学参考,兽医临床交流,犬病辅助诊断系统:G7I;s"J&b
●头部:包括颅部和面部。
●躯干:分为①颈部,包括颈背侧部、颈侧部和颈腹侧部;②背胸部,包括背部、胸侧部(肋部)和胸腹侧部;③腰腹部,分为腰部和腹部;④荐臀部;⑤尾部。
●前肢部:包括肩部、臂部、前臂部和前脚部。
●后肢部:分为臀部、股部、膝部、小腿部和后脚部。
●矢状面:与畜体长轴并行而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其中通过畜体正中轴将畜体分成左、右两等份的面称正中矢面。其他矢状面称侧矢面。
●横断面:与畜体的长轴或某一器官的长轴垂直的切面。
●额面(水平面):与地面平行且与矢状面和横断面垂直的切面。
●骨分: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四种.
●长骨(Os longum):呈长管状,其中部称骨干或骨体,内有骨髓腔,两端为骺或骨端。
●短骨(Osbreve):一般呈立方形,多见于结合坚固、并有一定灵活性的部分。
●扁骨(Osplanum):一般多呈板状,如颅骨等。
●不规则骨(Osirregulare):形状不规则,一般构成畜体中轴,如椎骨等。
●骨膜(Periosteum):包括骨外膜和骨内膜。骨外膜位于骨质的外表面,由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成骨细胞层构成。骨内膜衬于骨腔的内表面。
●骨质:分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Substantia compacta)位于骨的外周,坚硬、致密。骨松质(Substantiaspongiosa)位于骨的深部,由互相交错的骨小梁构成.
●骨髓(Mellaossium):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所有骨松质的间隙内,具有造血机能。成年家畜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富于脂肪的黄骨髓代替,但长骨两端、短骨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终生保留红骨髓。
●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肌肉三部分组成。在运动过程中,骨是运动的杠杆,骨连结是运动的枢纽,肌肉则是运动的动力部分。
●畜体全身骨骼的划分
①中轴骨:头骨(颅骨、面骨),躯干骨(椎骨、肋、胸骨)
②四肢骨:前肢骨(肩胛骨、肱骨、前臂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籽骨),后肢骨(髋骨[髂骨、坐骨、耻骨]、股骨、髌骨、小腿骨 [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籽骨)
③内脏骨
●骨的基本构造:包括骨膜、骨质、骨髓。
●全身骨骼分为三大部分:头部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头骨包括颅骨和面骨;躯干骨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前肢骨包括肩胛骨、肱骨、前臂骨、腕骨、掌骨、指骨和籽骨。后肢骨包括髋骨、股骨、膝盖骨,小 腿骨(胫骨和腓骨)和后脚骨(跗骨,跖骨,趾骨和籽骨)
●胸廓:是由胸椎、肋和胸骨组成。
●骨盆。由左、右髋骨、荐骨和前3―4个尾椎以及两侧的荐坐韧带构成。3.脊柱:是由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组成。
●椎骨按其位置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所有的椎骨按从前到后的顺序排列,由软骨、关节和韧带连接一起形成身体的中轴,称为脊柱
●前肢骨包括肩胛骨、肱骨、前臂骨(包括桡骨和尺骨)和前脚骨(包括腕骨、掌骨、指骨和籽骨)。
●后肢骨包括髋骨(髂骨、坐骨和耻骨结合在一起形成)、股骨、膝盖骨(亦称膑骨)、小腿骨(胫骨和腓骨)和后脚骨(包括跗骨、跖骨、趾骨和籽骨)。
●关节的基本构造: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此外尚有血管和神经。有的关节还有韧带、关节盘等辅助结构。
●前肢的关节 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指关节(系关节、冠关节和蹄关节)。
●后肢的关节 有荐髂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跗关节和趾关节(系关节、冠关节和蹄关节)。
●畜体全身的肌肉,按部位分头部肌、躯干肌、前肢肌和后肢肌。
●呼吸肌:胸壁肌主要参与呼吸运动,所以也叫呼吸肌,主要有肋间内肌、肋间外肌和膈。
●膈:的位置、形态 膈是一块大的圆形板状肌,位于胸、腹腔之间,又叫横隔膜。
●腹壁肌:分四层,由外向内依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和腹横肌。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结构构成。皮肤具有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分泌、排泄以及贮藏营养物质的作用。
●皮肤衍生物包括毛、皮肤腺、蹄等等。
●内脏是指大部分位于胸腔、腹腔和骨盆腔内的管道系统,其特点是以一端或两端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同。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它们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直接或见解参加机体新陈代谢和生殖的功能活动。
●内脏器官按其基本结构,可分为管状器官和实质性器官两大类。
●体腔是指躯干内部的空腔,包括胸腔、腹腔和骨盆腔。
●浆膜 在体腔的内表面和位于体腔内的器官的外表面,均覆盖有一层光滑的膜,称浆膜。由薄层的疏松结缔组织和单层扁平上皮(间皮)构成。
●浆膜腔:位于体腔壁内表面的称为浆膜壁层;贴在器官外表面的称为浆膜脏层。壁层和脏层之间围成一个完整的囊腔,叫浆膜腔。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管为食物通过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盲肠、结肠和直肠)和肛门。消化腺为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壁内腺和壁外腺。壁内腺位于消化管的管壁内,如肠腺、胃腺;壁外腺位于消化管壁之外,形成独立的器官,有导管通消化管,如肝、胰和唾液腺等。
●牛、羊胃与猪胃的区别 牛、羊胃属多室胃,有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四个胃,前三个胃总称前胃,黏膜内没有消化腺,主要有贮存食物和发酵、分解纤维素的功能。皱胃又称真胃,黏膜内含有消化腺。
●马、猪胃为单室胃。胃黏膜分为无腺部和有腺部。消化腺位于有腺部黏膜的固有层内,以胃底腺为主。胃底腺是胃的主要腺体,分布于胃底部的胃底腺区,可分泌盐酸和多种消化酶。
●肠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构成。
●小肠黏膜形成的大量环行皱襞和微细的肠绒毛,突入肠腔内,增加了黏膜与食物接触的表面积,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小肠黏膜的上皮被覆于黏膜和肠绒毛的表面,单层上皮细胞之间夹有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具有吸收功能。而且细胞顶端的微绒毛等结构,极大地增加了肠的吸收面积。黏膜固有层内除具有大量的肠腺外,小肠腺通过导管将含有多种消化酶的分泌物送入肠腔内,参与消化食物。
●黏膜下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大量的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运送。在十二指肠处的粘膜下层有十二指肠腺,其分泌物主要起保护作用。●肌层:肠壁肌层由内环行肌和外纵行肌组成,其交替舒张和收缩有利于搅拌和运送食物。
●浆膜:覆盖在肠的外表面,光滑、湿润。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及胸膜和胸膜腔等辅助装置组成。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其特征是由骨或软骨作为支架,围成开放性管腔,以保证气体出入畅通。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由导管部和呼吸部两部分所组成。

●肺位于胸腔内,在纵隔两侧,左、右各一,一般右肺大于左肺。肺表面被覆一层浆膜,称肺胸膜(胸膜脏层)。肺内导管部为支气管进入肺后的反复分支所组成,犹如树枝状,习称支气管树,包括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是气体在肺内流通的管道。肺的呼吸部由终末细支气管的逐级分支所组成,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以上各段均有肺泡的开口,其主要功能是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每个细支气管及其所属的分支和肺泡,构成一个肺小叶。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单位,呈锥体形或不规则多面形
●泌尿系统包括有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
●肾位于腹腔顶部,后2-3个胸椎和前1-3腰椎的下面两侧。输尿管前段沿腹腔顶部向后伸延,进入盆腔开口于膀胱。膀胱充满尿液时可突入腹腔,排空时位于盆腔前部的腹侧。尿道在母畜位于盆腔、而公畜的尿生殖道一部分在盆腔,一部分在阴茎腹侧。
●肾的表面有由结缔构成的被膜。肾实质由大量的泌尿小管组成。泌尿小管由肾单位和集合小管两部分组成。
●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包括肾小囊和血管球)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管可分为近端小管(分曲部和直部、细段);远端小管(分直部和曲部)。
●动物肾有各种类型:牛肾为有沟多乳头肾,羊和马肾为光滑单乳头肾,猪肾为光滑多乳头肾。
●公畜的生殖器官有睾丸、附睾、输精管、附性腺、尿生殖道和阴茎、还有精索、阴囊和包皮等附属结构。
●各器官的位置睾丸和附睾及部分输精管位于腹腔外的阴囊中。输精管经腹股沟管进入腹腔,然后折向后上方进入骨盆腔。副性腺位于骨盆腔内、尿生殖道骨盆部的背侧。尿生殖道分为骨盆部和阴茎部两部分,骨盆部位于骨盆腔的底部,直肠的腹侧,阴茎部位于阴茎腹侧的尿道沟内。阴茎位于体腔外腹壁腹侧、左右股部之间。精索位于体腔外,其基部附着于睾丸和附睾,上端达鞘膜管内环。阴囊位于左、右股部之间(牛、羊)或肛门的下方(猪)。包皮位于阴茎头部。
●睾丸表面覆盖有浆膜和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实质部分由细精管(分曲细精管和直细精管)、睾丸网和间质组织构成。精子在曲细精管内生成,管壁由基膜和多层上皮细胞组成,上皮细胞有两种:一种为生精细胞,另一种为支持细胞。曲细精管间有间质细胞,可分泌雄性激素。
●母畜生殖器官有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尿生殖前庭和阴门等器官。卵巢左、右成对,位于腹腔内,由卵巢系膜悬吊在腰下部。输卵管也在腹腔内。子宫前部的子宫角位于腹腔,子宫体和子宫颈在盆腔内。阴道和尿生殖前庭均位于骨盆腔内,直肠的腹侧。阴门在肛门的腹侧。
●卵巢由表面的被膜和被膜下的皮质及深部的髓质组成。被膜由生殖上皮和白膜组成。皮质内有基质、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泡、闭锁卵泡和黄体等。髓质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牛、羊、猪均为双角子宫,但猪的子宫角特别长,属长角子宫。牛、羊的子宫角和子宫体的黏膜上具有子宫阜,―般猪没有。牛、羊有子宫颈阴道部,而猪没有。猪的子宫颈较长,子宫颈管呈狭窄的螺旋状。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两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氧和二氧化碳,还有体内各种激素也是通过血液来运输的。此外心血管系统还具有保护机体和调节体温等功能。
●心脏的右房室口有三尖瓣,左房室口有二尖瓣,主动脉口和肺动脉口分别有三个半月状瓣。当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时,二尖瓣和三尖瓣均开张,使血液自心房经房室口入心室;当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可防止血液自心室逆流入心房,而这时主动脉口和肺动脉口的半月瓣开张,血液自心室流入主动脉和肺动脉;在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口和肺动脉口的半月瓣关闭,可防止血液逆流入心室。从而保证了血液在心腔内按着一定的方向流动。
●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的肺动脉起始,经肺静脉的各级分支,最后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然后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再进入左心室。血液的这一循环过程较短,所以又可将肺循环称为小循环。
●体循环:又称大循环,自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起始,将其内的含丰富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动脉血,经主动脉的各级分支,运送至全身各器官组织的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后,再经各级静脉,最后主要汇合前、后腔静脉(心静脉除外),返流回右心房。
●主动脉干可分为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末端分为左、右髂内动脉。
●主动脉弓的分支有分布至心脏的冠状动脉,和至头、颈、前肢和胸壁前部的臂头动脉总干。
●胸主动脉的分支有分布于食管和支气管的食管支气管动脉,分布于膈的膈动脉和分布胸壁、脊髓的肋间背侧动脉。
●腹主动脉的分支有分布于腹壁的腰动脉,至胃、肝、脾、胰和部分十二指肠的腹腔动脉,至大部分肠管的肠系膜前动脉,至结肠后部和直肠前部的肠系膜后动脉,至肾的肾动脉,至生殖器官的睾丸动脉或子宫卵巢动脉,还有到后肢的髂外动脉。
●肝门静脉汇集了胃、脾、胰、小肠和大部分大肠的静脉血。肝门静脉的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端在胃、脾、胰和肠管的壁内,一端在肝脏内。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淋巴细胞、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
●淋巴管是输送淋巴的管道
●淋巴是无色或微黄色的液体
●淋巴细胞是指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以及各种粒细胞等。
●淋巴组织包括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淋巴器官是以淋巴组织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故又称淋巴器官,分为中枢(初级)淋巴器官和周围(次级)淋巴器官两类。中枢淋巴器官有骨髓(哺乳类)、胸腺和腔上囊(鸟类);周围淋巴器官有淋巴结、脾脏、扁桃体、血结和血淋巴结等。
●淋巴管以毛细淋巴管起于组织间隙,并像静脉一样逐级汇集成大的淋巴管,最后回到前腔静脉,因此,它属于血液循环中静脉循环的一个分支。淋巴为淋巴管内向心流动的液体。
●淋巴是无色或微黄色的液体,由淋巴浆和淋巴细胞组成,是机体体液成分之一。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动脉端时,其中部分液体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吸收入血液,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在未通过淋巴结的淋巴内,没有淋巴细胞,只有通过淋巴结后才含有淋巴细胞
●淋巴管是运送淋巴入静脉的管道,依其汇集顺序、管径粗细、管壁厚薄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四种
●毛细淋巴管为淋巴管的起始段,以盲端起于组织间隙,并彼此吻合成网。
●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集而成,其结构与静脉相似,但管腔比相应静脉小,数目较多,彼此吻合比静脉更广泛。
●淋巴干为身体某一区域较粗大的淋巴集合管。它由浅、深淋巴干在向心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淋巴结后汇集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气管淋巴干、腰淋巴干、腹腔淋巴干和肠淋巴干
●淋巴导管由淋巴干汇集而成,全身有两条淋巴导管,即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
●右淋巴导管较短,位于胸腔前口附近,由右气管淋巴干、右前肢和胸腔右半器官的淋巴管汇合而成。收集右侧头颈部、肩带部、前肢和右半胸壁以及右心、右肺的淋巴,一般注入前腔静脉或颈静脉。
●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收集除右淋巴导管管辖区以外的全身的淋巴。位于腹主动脉和右膈脚之间。起于乳糜池,穿过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沿胸主动脉右背侧前行,越过食管和气管的左侧向下行,在胸腔前口处注入前腔静脉或左颈静脉。有时胸导管分左、右两条,最后合并成一条。
●乳糜池是胸导管起始的膨大部分,呈梭形,位于腹主动脉和膈脚之间。
●淋巴组织,是一种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眼内填充有大量淋巴细胞和一些其他免疫细胞的特殊组织。淋巴组织依其形态,可分为下列几种。
●一般将淋巴细胞分为下列4种。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K细胞、NK细胞。
●弥散淋巴组织内淋巴细胞呈弥散性分布,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主要含T细胞,有的也含较多的B细胞。
●淋巴小结为圆形或卵圆形的密集淋巴组织,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主要含B细胞。
●淋巴组织除上述两种主要形态外,还可形成索状结构,称为淋巴索,
●中枢淋巴器官又称为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基地。
●骨髓既是造血器官,又是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既是免疫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胸腺位于胸腔的心前纵隔中并延伸到颈部。
●腔上囊又称法氏囊,为禽类所特有的中枢淋巴器官。
●周围免疫器官也称周围淋巴器官或次级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扁桃体、血结和血淋巴结等。
●淋巴结位于淋巴管的径路上,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成群分布。
●淋巴结由被膜和实质构成,其主要功能为构成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它的主要功能滤过淋巴和进行免疫应答。
●脾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是血液循环通路上的一个滤过器。脾是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构成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此外,还有滤血、储血和造血等功能。
●扁桃体的功能:由于扁桃体环绕咽喉分布,处于门户部位,是最易于接受抗原刺激的免疫器官,因而是构成机体免疫第一道防线的主要结构,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免疫应答,对机体有重要的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结主要存在于反刍动物,但也见于马、人和其他灵长类,分布在血液循环的通路上。多成串存在,彼此间由血管相连。一般呈圆形,暗红色小体;无输入、输出淋巴管,含有大量血窦,而无淋巴窦.血结具有过滤血液和进行免疫应答的作用。
●血淋巴结:血淋巴结也有滤血作用,并可能参与免疫应答。
●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 淋巴循环的起始部为一端呈盲端的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汇集为淋巴管,经淋巴结,淋巴管汇合为较大的淋巴干,多条淋巴干又汇入淋巴导管。牛、羊、猪全身的淋巴经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汇入前腔静脉。所以说淋巴管是静脉的辅助管道,协助体液回流心脏。
●淋巴循环的特点:(1)起始端为盲端,其淋巴液为单向流动。(2)淋巴管内为无色或微黄色的淋巴液。(3)在淋巴的循环途中要通过一个或多个淋巴结。
●由大量淋巴组织构成的器官叫淋巴器官。依其结构和功能分为: (1)初级淋巴器官―有骨髓、胸腺和鸟类的腔上囊。(2)次级淋巴器官――脾脏、淋巴结、血淋巴结和扁桃体。
●淋巴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淋巴结由间质部分,有被膜和小梁和实质部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组成。功能1)产生淋巴细胞。(2)过滤淋巴液。(3)参与动物体的免疫活动。
●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脑干 包括延髓、脑桥、中脑和间脑
●小脑 位于大脑后方、延髓和脑桥的背侧
●大脑 位于脑干前面并覆盖在脑干的背侧。分左,右大脑半球。
●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的不同点有:(1)植物性神经的运动纤维自中枢发出后,必须在外围的植物性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由后一个神经元发出的节后纤维支配器官。而躯体神经的运动纤维自中枢发出,直接到达所支配的器官。(2)植物性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躯体神经支配骨骼肌的运动.(3)植物性神经和躯体神经的运动神经元在中枢的位置不同。(4)躯体运动神经一般都受意识支配,而植物性神经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识的直接控制,有相对的自主性。
●内分泌系统是机体内的一个调节系统,它以体液调节的方式,对动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内分泌系统由分布于全身的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组成,其结构特点是没有输出管,其分泌物直接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血液或淋巴液。内分泌腺的分泌物称激素
●内分泌系统包括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内分泌腺是指结构上独立存在,肉眼可见的内分泌器官,如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等。内分泌组织指散在于其他器官之内的内分泌细胞群,如胰腺内的胰岛、睾丸内的间质细胞、卵巢内的卵泡细胞及黄体等
●激素:内分泌腺分泌的物质称激素。某种激素只对特异的器官或细胞起作用,这些器官或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
●垂体又称脑垂体,为一扁圆形小体,位于脑的底部,蝶骨体背侧面的垂体窝内,借漏斗连于下丘脑。垂体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大部分。腺垂体又分为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神经垂体又分为神经部和漏斗。通常将远侧部和结节部合称为垂体前叶,中间部和神经部则合称为垂体后叶。
●肾上腺为成对的红褐色器官,位于肾的前内侧。猪肾上腺狭而长,位于肾内侧缘的前方。左肾上腺呈长三棱形,前小后大,外侧稍凹陷,内侧稍隆凸;右肾上腺前半呈三棱形,后半宽而薄,后端常有尖突。牛右肾上腺呈心形,位于右肾的前内侧;左肾上腺呈肾形,位于左肾的前方。马呈长扁圆形,位于肾内侧缘的前上方。
●甲状腺位于喉的后方,气管环的两侧和腹侧,可分为左、右两个侧叶和连接两个侧叶的腺峡。猪的甲状腺位于胸骨柄前上方,6~8气管环的腹侧,左右侧叶以腺峡连成一整块,呈深红色。牛的甲状腺左右侧叶呈不规则的扁三角形,色较浅,腺峡较发达,由腺组织构成。马的甲状腺两侧叶呈红褐色,卵圆形,腺峡细窄,由结缔组织构成
●甲状旁腺很小,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甲状腺附近或埋于甲状腺组织中。一般动物有2对。但猪只有一对外甲状旁腺,呈球形,通常位于甲状腺前方,乳突下部后方,与肩胛舌骨肌和胸头肌之间的三角区内。在小猪,常被包于胸腺组织中。牛有内、外两对甲状旁腺,马有前、后两对甲状旁腺。
●松果体又称脑上腺,是红褐色卵圆形小体,位于四叠体与丘脑之间,以柄连于丘脑上部。松果体外有脑软膜延伸而来的被膜。被膜伸入实质,将实质分为不规则的小叶。小叶内的细胞主要为松果体细胞,细胞呈不规则圆形或多角形,胞核大而圆,色浅,核仁明显。此外,还有少量的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是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松果体内不断有钙盐沉积,形成大小不等的颗粒,称脑砂。
●松果体功能:在低等脊椎动物有感光作用,被称为松果眼或第三眼。松果体能分泌褪黑激素,抑制促性腺激素的释放,防止性早熟。光照能抑制松果体合成褪黑激素,即褪黑激素的分泌与光照有关,夜晚分泌增多,白昼分泌受抑。光照也可促进性腺活动。禽类松果体对光比较敏感,若人工延长光照,可使母禽提早产蛋。
●禽类骨的特点是强度大,重量轻。强度大是由于骨密质致密,含钙盐较多,另外有些骨互相愈合。重量轻是因为一些骨为含气骨。
●禽类没有软腭,口腔与咽直接相延接,口腔没有唇、齿,颊也很退化,舌的肌肉也不发达。上、下颌形成喙。唾液腺位于口腔和咽的粘膜下。咽顶壁正中有一耳咽管咽口。食管于胸前口前扩大成嗉囊(鸡),鸭与鹅的扩大不明显,仅为―纺锤形膨大部,禽类有两个胃:腺胃和肌胃。小肠也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形成长的“U”字形肠袢。空肠最长,中部有一卵黄囊憩室。回肠短而直。大肠包括两条盲肠和一条直肠。直肠末端接泄殖腔,泄殖腔是消化、泌屎和生殖后端的共同通道,可分为前部的粪道,中部的泄殖道,后部的肛道.肝脏大,分左、右两叶。胰位于十二指肠袢内,分叶。肝管、胆囊管和2―3条胰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末端。
●禽类呼吸器官有:鼻、咽、喉、气管、鸣管、支气管、气囊和肺。
●公禽的生殖器官有睾丸、附睾、输精管和交配器官。成对的睾丸和附睾位于腹腔内,睾丸的大小、颜色与年龄和季节有密切关系。附睾很小。输精管是一对弯曲的细管,末端开口于泄殖道。交配器官不发达,只有在交配时才伸出泄殖腔。
●母禽的生殖器官只有左侧的发育,右侧退化。只有卵巢和输卵管两个器官;卵巢呈葡状输卵管分为漏斗部、膨大部(卵白分泌部)、峡部、子宫部和阴道部等五个部分,末端开口于泄殖道。
●禽类的淋巴器官有:胸腺、脾、腔上囊和淋巴结(鸡没有,只有水禽类有)
●胸腺位于颈部气管两侧的皮下
●脾脏位于腺胃的右侧
●腔上囊位于泄殖腔的背侧
●鸭和鹅有两对淋巴结:一对叫颈胸淋巴结,位于颈胸交界处,紧贴颈静脉;一对为腰淋巴结,位于腰部主动脉的两侧
····························
建议多去这个论坛,可以发现不少资源
http://www.06k2.cn/thread-46-1-1.html

8、人体解剖学基础第二版主编王怀生名词解释大全

1.骨髓:
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
2.骨质:
骨的主要成分,由骨组织构成,分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
3.胸骨角:
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4.肋沟:
为肋骨内面近下缘处的浅沟,有肋间神经、血管经过.5.椎间孔:
由相邻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围成,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1.Pterion(翼点):
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2.鼻旁窦:
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含气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鼻旁窦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3.翼腭窝:
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内侧,有神经血管由此经过。
4.蝶筛隐窝:
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5.颅囟:
新生儿由于颅顶各骨尚未发育完全,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

与红骨髓名词解释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