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移植真的是在骨头上打个洞,把骨髓取出来吗?
准确来说,骨髓捐献中采集的并非骨髓,而是造血干细胞。之所以会使用“骨髓捐献”的说法,是因为在医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骨髓移植用的是老办法——通过抽取骨髓获得造血干细胞。
使用这种方法是因为造血干细胞通常存在于人体的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两端的红骨髓中,只有极少数会在血液中。
由于抽取骨髓时骨髓腔内的血液也会被抽取出来,且捐献者需要处在麻醉状态下,所以捐献者会有较强的不适感。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直接从骨髓中获取造血干细胞的做法已经被淘汰,刺骨穿髓的可怕场面也只是人们的无稽想象。
这是因为造血干细胞作用很强大,可以被应用在临床的许多疾病治疗上。
造血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也可以说它是一切血细胞的原始细胞。造血干细胞很活跃,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成为各种血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的能力。因此造血干细胞不仅可以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还能重建患者的免疫功能。所以,近年来造血干细胞更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技术的突破,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在各类疾病上得到了应用,比如白血病、重症地中海贫血、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严重的疾病。
前面提到,目前采集造血干细胞主要是通过使用动员剂增加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的比例,从而在外周血中采集,而不再是从骨髓中获取。
具体来说,医生会采用肌肉注射动员剂的方法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诱导”到外周血中,动员剂就像糖果,造血干细胞就像小孩子,而外周血的环境就像是更适合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的范围。当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密度,达到了理想状态时就可以开始从捐献者手臂静脉采集全血。一般来说,是在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的第五天。
而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就像献血时一样,在捐献者的手臂肘部静脉血管上穿刺,然后对在血管中流动的血液进行分离,从中提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大约需要被采集50—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然后医护人员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捐献者体内。
2、骨内注射技术的发展历史
尽管在成年急诊个体中通过骨髓腔内(intraosseous,IO)途径给药或补液在现代急诊医疗设备系统中仍是一种新的技术,但是IO输注却有过一段长期的丰富的历史。未经证实的观点认为IO技术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晚期,但是第一次科学地研究并记录IO技术却是在1922年,当时哈佛大学的Drinker博士在研究胸骨板循环时发现并提出骨内腔隙充满一种非萎缩性静脉,他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灌注到骨髓腔中的物质能够很快被中枢循环系统所吸收。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关于IO技术的研究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
1940年,费城的Tocantins医生和他的同事O’Neill通过临床实验一同证实了长骨和胸骨的骨髓腔也可以被用来作为血管输注的通路,他们还证实了注射到兔胫骨腔内的红色染料在注射后10秒钟就出现在心脏中。此外,Tocantins还发表了一些研究IO输注的案例报告,开发了一些用于临床IO输注的实用技术并设计了一些IO输注专用的特殊针头。1942年Papper博士证实了通过IO或静脉通路给予输液基本具有完全相似的循环时间,1944年,英国内科医生Hamilton Bailey博士评论在战时的伦敦使用IO输注时提到IO针头具有意外刺穿胸骨从而损伤心脏的潜在风险,为此Bailey设计了一种特殊的IO套管针用以保护心脏。
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IO输注技术已成为一种用于成年或儿童给予药物或输血的流行方案,这种技术也因此经常出现在医学期刊中,这段时期主要使用的是手动穿刺针用于进行IO输注操作。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IO输注技术被战地医疗救治机构广泛使用,并挽救了4000余名身受重伤的士兵性命,而在没有使用IO输注技术之前,许多失血性休克的士兵因不能建立静脉输液循环而导致死亡,因此,美国军方认为IO输注技术是一种救治严重受伤士兵的标准措施。遗憾的是,二战以后至1968年由David Boyd博士等在芝加哥创建第一家EMS机构期间,IO输注技术的成功经验并未能从部队转移到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静脉输液用塑料导管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EMS是由地方的创伤中心发展而来而不是诞生于军队之中。因此,很多创伤外科医生并不了解IO技术,只要那些医护人员能够开展静脉输注他们就很满足了。直至1984年,James Orlowski博士在参观霍乱流行的印度时发现,IO输注技术被用来输液和给药并挽救了许多可能死于霍乱的患者的生命,在他回国后发表了一篇名为“我的静脉路线王国”的社论,其中他倡导在小儿科中使用IO技术。这篇社论重新唤起了对IO输注技术的关注和兴趣,并很快被儿科治疗机构采纳并被列入PALS(Pediatric Advanced Life Support儿童生命支持)准则之中,1986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正式批准将IO输注技术列入儿科的急救复苏程序当中。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开展了许多关于在不同动物模型中通过IO输注方式给予药物并进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其中,在1990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IO输注的文献综述指出,任何可以利用静脉进行给药的操作也都可以通过IO途径进行给药,并且能够被中枢循环系统快速吸收利用。2003年ACLS(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心脏生命支持)准则中推荐IO作为成年个体有价值的选择方案,2005年美国FDA批准了三种用于成人IO输液的新设备,分别为F.A.S.T.1;B.I.G.和EZ-IO。伴随着IO技术的复兴和流行,理应进一步深入观察IO技术在成人个体输注中的应用,以及它是如何改变医护人员、护士和医生在静脉输液困难情况下解决问题方案的。
3、人体的骨髓主要分布在骨髓腔内以及什么的网眼中
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即网眼中),分为红骨髓,黄骨髓,你知道的,红骨髓造血
4、日本骨髓注射增高案例
骨髓干细胞注射就是提取人身体组织培植,然后注射在骨缝之中。长高周期为半年到一年。打一针好像是几万元钱。不分年纪。打针之前医院需要检测你体质还能不能长高。如果检测你不能通过打针骨髓干细胞长高了。就用另外一种增高方法,就势把骨头切断把干细胞打在断裂的骨缝中间,让骨头生长恢复的更快,断骨不像中国需要分3次手术一年才能行走,日本不需要带架子和骨髓钢针。日本只需要一次手术。据说3个月就恢复了行走了。这是我最近打听和研究的结论。
X
中国增高是把骨头打断了,然后在体外装“延长架”,欧洲是体内装“延长架”,装延伸架就会导致时间长,伤筋断骨一百天,一半骨折恢复就是3个月,但是如果装了延伸架,就要考虑延伸时间,所以恢复期是6-12个月。。。而日本的是,只切断,但不装延伸架,切断后,在缝隙处注入自身骨髓细胞,这样的手术就只是一次骨折,因为没有考“外力延伸的机械“,所以恢复时间是3个月,这是我个人的分析日本手术方案。
5、髓腔具有( )骨髓的作用。
骨髓腔是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的稀松骨质间的网眼中,是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人出生时,红骨髓充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增大,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红骨髓。此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够补充所需血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被红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显著提高
6、成年人骨髓腔中的什么是什么色
骨髓是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骼骨)的稀松骨质间的网眼中,是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人出生时,红骨髓充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增大,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9357
7、骨髓腔位于哪?
骨髓分为黄骨髓和红骨髓相信你问的是红骨髓这就要看年龄的小孩子是:长骨骨髓腔内,扁骨骨板内,椎骨内也有通常骨髓穿刺选择髂骨和胸骨成人长骨骨髓腔内绝大部分已经变为黄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