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血病干细胞移植后肝脏排异症状?诊断指标?
移植物抗宿主病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一种特异的免疫现象,是由于移植物组织中的免疫活性细胞与免疫受抑制的、组织不相融性抗原受者的组织之间的反应。因此,GVHD的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移植物必须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
2.宿主必须含有移植物中所没有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因此宿主对移植物来说是异己的。
3.宿主必须无力对移植物发动一个有效的免疫攻势。
GVHD是骨髓移植的主要障碍,也是骨髓移植后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根据GVHD发生时的组织病理,GVHD分为急性GVHD和慢性GVHD。
急性GVHD一般发生在骨髓移植后3个月内,多见于移植后3-4周,其主要病变是皮肤、肝脏和消化道细胞坏死,严重时可引起广泛的肠道黏膜和皮肤脱落,对真菌和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高,从而发生致病性感染。急性GVHD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皮疹、小肠结肠炎伴腹泻、肝功能紊乱伴黄疸和发热。急性GVHD,特别是严重的GVHD一旦发生,治疗往往困难,因此强调GVHD预防的重要性,若能做到正确的组织配型,选择合适供、受者,及采用免疫抑制治疗措施等,则可降低GVHD的发生率。
慢性GVHD通常发生在骨髓移植3个月后,甚至6-12月以后才出现,可以是急性GVHD直接转为慢性,或从未发生过急性GVHD而于骨髓移植3个月后出现慢性GVHD。慢性GVHD是一种全身性器官损伤性疾病,主要病变为受累器官的纤维化和萎缩。临床表现为硬皮肤样皮肤疾病,皮肤黏膜干燥综合症,慢性肝病以及感染,其中感染是慢性GVHD的主要死亡原因。
2、骨髓移植的排异反应
骨髓移植是白血病唯一康复的办法!白血病骨髓移植的条件: 常规的骨髓移植前,只需HLA-A、B、DR(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同即可。由于HLA-AB的多样性最明显,一般对志愿者先做HLA-AB分型,待检索后供、受者HLA-AB相配后,再对供者作HLA-DR分型检测,看是否相配。如果供、受者的HLA完全相配,同时供者健康检查合格,就可以着手准备移植手术。先用化学药物和放射治疗,摧毁患者身上的癌细胞,这时患者的正常造血细胞也被杀死,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必须在无菌病房(层流室)中接受移植。 植入方法如同输血,植入的造血细胞在人体繁殖,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病人逐渐恢复健康。骨髓移植对白血病的有效治愈率可达到75-80%。 移植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异反应。因为,免疫系统对外来异物能分辨出“异己”,并对它进行攻击,将它排挤除去,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排斥反应”。如供、受者是亲属关系,排斥反应会弱些,如是非亲属关系,则反应会重一些。另一种排异反应是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简称GVHD)。即供者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对受者(宿主)的作用,宿主组织抗原对供者免疫细胞来说也是异己物质,逐渐生长起来的供者免疫细胞对受者的“攻击”越来越重,并可产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的症状包括:发热、皮肤潮红、皮疹、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全血细胞减少、肝炎、严重腹泻、骨髓硬质和感染,严重时可并发致死性反应。在双胞胎中,GVHD发生率为1-5%,亲属中为36%,非血缘关系为50-70%。不过GVHD虽对患者有危险,但它具有抗白血病作用,减少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在治疗中,可采取适当的免疫抑制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 骨髓移植成败的关键之一是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问题,如果骨髓供者与患者(受者)的HLA不同,便会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3、骨髓移植后肝脏排异胆红素270
你好,这就说明肝脏在损伤了,需要继续加大免疫抑制剂的口服,否则有可能继续病情加重的。
4、白血病骨髓移植后排异的症状是什么
您好!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异反应,一种为“排斥反应”,另外一种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排斥反应
免疫系统对外来异物能分辨出“异己”,并对它进行攻击,将它排挤除去,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排斥反应”。如供、受者是亲属关系,排斥反应会弱些,如是非亲属关系,则反应会重一些。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简称GVHD。即供者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对受者(宿主)的作用,宿主组织抗原对供者免疫细胞来说也是异己物质,逐渐生长起来的供者免疫细胞对受者的“攻击”越来越重,并可产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GVHD的症状包括:发热、皮肤潮红、皮疹、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全血细胞减少、肝炎、严重腹泻、骨髓硬质和感染,严重时可并发致死性反应。
5、骨髓移植后排异出的是什么
你好,排异其实就是移植后的供者和受者互相交战,需要有个磨合期。不是什么物质。
血液是全身流动的,所以人体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出现排异。哪个地方薄弱就攻击哪个地方。
6、骨髓移植后急性排异和慢性排异有什么区别,
1、急性排斥是同种移植中较常见的一种排斥反应,多发生在术后数天至数月内,其机制主要为细胞免疫,即受者被致敏产生的大量细胞毒素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其病理特点是炎症浸润、动脉血管内膜炎、内皮细胞空泡变性、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2、慢性排斥一般发生在术后数月至1年后发生,过程缓慢、最终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其机制一般不清楚。
一般情况下,急性排斥反应原因复杂,但临床症状明显,如果不及时进行免疫抑制,预后差,有可能整个移植功亏一篑。
以上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