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骨髓灰质炎病毒

骨髓灰质炎病毒

发布时间:2020-08-15 17:05:28

1、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什么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毒。该疾病传播广泛,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

2、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什么类型的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毒。该疾病传播广泛,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

3、骨髓灰质炎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的病原,又称小儿麻痹病毒。它是一个没有外壳的病毒,由一条单股RNA组成,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所以其遗传物质是RNA。

4、培育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是哪位病毒学家?

托马斯·哈克尔·韦勒是一位美国病毒学家。除了赢取诺贝尔奖的在脊髓灰质炎的研究,韦勒还为血吸虫病与柯萨奇病毒的治疗做出了贡献。

1948年,由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所领导的波士顿儿童医院团队,在实验室的人体组织中成功培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恩德斯与同事托马斯·哈克尔·韦勒和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也因这项贡献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除此之外,同时期还有多项关键发现:包括病毒的3种血清型(serotype),也就是第一型(PV1,Mahoney)、第二型(PV2,MEF-1),与第三型(PV3,Saukett);还有人体麻痹前血液中会出现病毒的现象,以及γ-球蛋白形态抗体在抵抗病毒方面的效用。

美国在1952年与1953年,分别增加了5万8 000与3万5 000个病例,高于先前每年约2万人的增加速度。

1954年,他与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一同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实验环境下培育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成就。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此类病毒具有某些相同的理化生物特征,在电镜下呈球形颗粒相对较小,直径20~30nm,呈立体对称12面体。病毒颗粒中心为单股正链核糖核酸,外围32个衣壳微粒,形成外层衣壳,此种病毒核衣壳体裸露无囊膜。核衣壳含4种结构蛋白VP1、VP3和由VP0分裂而成的VP2和VP4。VP1为主要的外露蛋白至少含2个表位(epitope),可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VP1对人体细胞膜上受体(可能位于染色体19上)有特殊亲和力,与病毒的致病性和毒性有关。VP0最终分裂为VP2与VP4,为内在蛋白与RNA密切结合,VP2与VP3半暴露具抗原性。

已知脊髓灰质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这三型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已经清楚,总的核苷酸数目为7 500个左右。虽然有71%左右的核苷酸为三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所共有,但不相同的核苷酸序列却都位于编码区内,因此三型病毒间和试验无交叉反应。

脊髓灰质炎病毒自口、咽或肠道黏膜侵入人体后,一天内即可到达局部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咽壁淋巴组织、肠壁集合淋巴组织等处生长繁殖,并向局部排出病毒。若此时人体产生多量特异抗体,可将病毒控制在局部,形成隐性感染;否则病毒进一步侵入血流(第一次病毒血症),在第3天到达各处非神经组织,如呼吸道、肠道、皮肤粘膜、心、肾、肝、胰、肾上腺等处繁殖,在全身淋巴组织中尤多,并于第4日至第7日再次大量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如果此时血循环中的特异抗体已足够将病毒中和,则疾病发展至此为止,形成顿挫型脊髓灰质炎,仅有上呼吸道及肠道症状,而不出现神经系统病变。少部分患者可因病毒毒力强或血中抗体不足以将其中和,病毒可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严重者可发生瘫痪。偶尔病毒也可沿外周神经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特异中和抗体不易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故脑脊液和粪便内病毒存留时间较长。因此,人体血循环中是否有特异抗体,其出现的时间早晚和数量是决定病毒能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因素。

多种因素可影响疾病的转归,如受凉、劳累、局部刺激、损伤、手术(如预防注射、扁桃体截除术、拔牙等),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均有可能促使瘫痪的发生,孕妇如得病易发生瘫痪,年长儿和成人患者病情较重,发生瘫痪者多。儿童中男孩较女孩易患重症,多见瘫痪。

5、脊髓灰质炎病毒是RNA病毒还是DNA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微小RNA肠道病毒

红松林是——种群——因为指定了红松 林 ——一个物种

如果是说——湿地里面的红树林——就包括了 湿地里面的所有树种(不包括动物)

————————————————————————————————————
希望对你有帮助

6、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哪种肠道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在患者脊髓和脑部较为常见,但也存在于鼻咽、肠道黏膜与淋巴结内。

根据其抗原性不同,可将此病毒分为Ⅰ型、Ⅱ型、Ⅲ型间很少交叉免疫。不同毒株的毒力可以不同。人是脊髓灰质炎惟一的自然宿主。

脊髓灰质炎病毒耐冷,-70℃可保存活力8年,对热及干燥甚敏感,加热60℃经30min可灭活,煮沸和紫外线照射可迅速致死。对乙醇、乙醚有抵抗力,PH值3.0时保持稳定,易为2%碘酊、甲醛及各种氧化剂,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所灭活。

7、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毒概述

<

8、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有什么区别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是引起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的病毒。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制成了Salk灭活疫苗及Sabin减毒活疫苗,用于预防接种。
脊灰野病毒:又称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这里的野是没有驯化的意思,意思是可以感染人类,对人类造成伤害,野病毒是区别于疫苗病毒、在外环境中自然存在的能引起人类发病的脊灰病毒。

9、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经过哪一个途径传播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于病毒可快速传播,当家里第一个病人被确诊时,所有血液中没有特异抗体的家庭成员就已经受到了感染。在脊髓灰质炎病人的家庭中,15岁以下的易感者100%会发病;而与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日常接触的易感者中有87% 会发病。居住环境拥挤和卫生条件差可加速病毒的传播。
据目前所知,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天然宿主,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的方式传染给其他人,但也可经口对口的传染方式染病,即也可通过患者的鼻咽部飞沫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从口腔进入人体后迅速播散,在数小时内病毒即开始自我复制。每个受感染的细胞释放大约500 个病毒颗粒。之后,病毒会通过淋巴结而进入血液。只要出现病毒血症,脊髓灰质炎病毒就有可能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患者经咽部分泌物排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只持续数天,而通过粪便排出可持续到感染病毒2个月后。没有症状的感染者也可从咽部和肠道排出病毒,成为疾病的传染源。
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方式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速度极快,尤其是在居住环境拥挤和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当一个家庭里出现第一个患者时,所有体内没有特异性抗体的家庭成员都可能感染。在易感人口多,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最可能发生脊髓灰质炎的暴发流行。因此,及时利用脊髓灰质炎疫苗来预防是极为重要的。

与骨髓灰质炎病毒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