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嗜血病的解释
所谓嗜血病全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血液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个300/立方毫米的现象是多种病因引起的非独立的疾病 (正常成人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6%直接计数为50~300/立方毫米)
发病机理
嗜酸性粒细胞在骨髓中生成成熟后被释放入血液很快又转移到组织尤其是与外界相接触的组织(如皮肤胃肠道和上呼吸道粘膜)中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运动趋化和吞噬功能但因其胞浆颗粒中含的过氧化酶与中性粒 细胞所含的髓过氧化酶不同而且缺乏中性粒细胞含有的溶菌酶和吞噬素故其吞噬和杀灭细菌的能力比中性粒细胞差但他对寄生虫(尤其是蠕虫)具有特殊的杀伤作用又有调节变态反应的功能在寄生虫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时常显著增加
原虫的感染一般不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而蠕虫的感染尤其幼虫在皮肤和内脏移行时常引起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寄生虫衍生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P) 可把嗜酸性粒细胞吸引到蠕虫所在部位嗜酸性粒细胞表面有IgG的Fc受体可能还有Cb受体嗜酸性粒细胞通过特异性IgG抗体和Cb与蠕虫表面密切接触然后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出胞浆内颗粒成分和大量氧化产物杀伤蠕虫这些具有杀伤蠕虫作用的物质包括碱性蛋白(MBP)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过氧化氢超氧化离子等
在I型变态反应时抗原作用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使肥大细胞释放出过敏性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 白细胞介素B(LTB)组胺慢反应物质溶血磷酯肝素等介质引起过敏反应同时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引起血液和反应部位的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出胞浆内颗粒成分等物质其中组胺酶可分解组胺芳香基硫酸酯酶B可灭活慢反应物质溶血磷酯酶则可降解具有强大细胞毒性的溶血磷酯碱性蛋白能中和肝素进而调节Ⅰ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中补体系统的 CCaC和Ⅳ型变态反应中T 淋巴细胞产生的嗜酸性粒细胞刺激促进因子对嗜酸性粒细胞也有趋化作用同样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除了上述对机体有利的一面外嗜酸性粒细胞的某些颗粒成分和脂氧化产物还有损伤正常组织的不利一面在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诸多疾病中嗜酸性粒细胞在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诊断
通过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检查确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不困难关键在于进一步作出病因学诊断应重点询问原籍迁居地和旅游地区有无食生蟹生肉饮生水及有无接触过疫水等历史大便化验找到虫卵或虫体具有诊断价值但有些蠕虫病如丝虫病旋毛虫病内脏幼虫移行症大便中可以找不到虫卵或虫体蛔虫和钩虫病等当其幼虫尚未定居于肠道以前大便检查也可为阴性结果所以大便检查阴性不能除外蠕虫病许多蠕虫感染可使血清 IgE水平升高另外皮内试验血清对流免疫电泳酶标记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检查对诊断各种蠕虫病也有帮助若有皮下结节或包块可考虑作活组织检查以确诊旋毛虫病等
怀疑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应仔细询问过敏史用药史有无发热关节痛皮疹咳嗽哮喘等症状痰液的多少和性状必要时进行肺部X射线检查了解肺部有无浸润性病变相应的免疫学检查可帮助诊断免疫性疾病
各种恶性肿瘤当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常表明肿瘤有转移或坏死提示预后不佳
若嗜酸性粒细胞高于1500/立方毫米并持续半年以上同时伴有多脏器浸润的症状和体征又无明显的病因可考虑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多见于中年男性常有发热持续咳嗽腹泻神经精神症状皮疹水肿肝脾淋巴结肿大心脏杂音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表现预后较差心脏病变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治疗
应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采取驱虫治疗蠕虫病;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等可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2、嗜血症有什么症状?
是噬血症啦,哪有嗜血症哦吓我一跳,还以为真有吸血鬼呢。
临床表现应该多是感染和出血,就像艾滋病本身没有症状,艾滋病人因为免疫力低下而感染其他疾病,从而表现出症状,比如易感染肺结核等。
噬血症侯群的主要死因多为投机性感染,多器官衰竭及严重出血死亡,所以在治疗上以预防感染及出血等重要的支持性治疗,需密切注意其血液值的变化及小心预防其它外来的感染。
希望搂主只是问着玩的,不是真有人得了这个。。。。。
3、骨髓内有嗜血细胞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治不好
你好!骨髓内嗜血细胞就是还没有成熟的小细胞!不是治不好!不要有心里负担!
4、什么是嗜血细胞综合症?病因及临床表现?
嗜血细胞综合征可分为原发生和反应性,潜在疾患可为感染、肿瘤、免疫介导性疾病等,由于噬血细胞增多,加速了血细胞的破坏。 帮你在网上当了2个诊断标准 1发热;2肝脾肿大;3血细胞减少(外周血二或血三系细胞减少),其中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100 x 109/L,中性粒细胞<1.Ox109/L;4高甘油三醋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骨髓、脾或淋巴结可见噬血细胞但无恶性表现。 I)发热超过1周,热峰>38.5'C;(2)肝脾大伴全血细胞减少,累计>=2个细胞系;(3)骨髓增生减少或增生异常,嗜血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2%;(4 )肝功能异常,血乳酸脱氢酶>10 00U/L或>正常均值+3s 现在好像这个病打的有点滥了,找不出病因,看到几个吞噬细胞就是 感染性嗜血细胞综合症是一种与急性病毒感染有关的良性噬血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于儿童,其特点为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活跃,并有明显的吞噬红细胞现象。患者多有明显高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原发病治疗好后多可自愈。患者有贫血现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分类可见淋巴细胞明显增高,易见异淋。血小板常减低。 骨髓多增生活跃,粒系统所占比例降低,中性粒细胞可见毒性变。幼红系统增生多正常,淋巴系统比例亦未见明显改变,可见异淋。单核巨噬系统增生活跃,常>10%,巨噬细胞大小为20~40微米,或更大,胞浆丰富,吞噬多个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或血小板等。巨核细胞大致正常。 从症状看还要排除下过敏性紫癫. 1. 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我更倾向于嗜血细胞综合征,可能为病毒感染相关性,仔细看看血片能否见到异形淋巴细胞。如果比例在临界值,你就保守一点,报“不除外嗜血细胞综合征,请结合临床考虑”。 2.关于嗜血细胞综合征骨髓象中嗜血细胞比例的问题,我认为不能对2%认得太死,因为嗜血细胞体积较大,推片时易于推至片尾和边缘,所以按常规体尾交界处分片法,可能比例较低,但片尾和边缘可能较多,我认为应该纵观全片,只要片尾和边缘嗜血细胞明显增多,甚至成堆分布,即使体尾交界处比例达不到2%,依然可以诊断,我就下过这样的诊断。
5、什么是嗜血病
所谓嗜血病全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血液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个300/立方毫米的现象是多种病因引起的非独立的疾病 (正常成人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6%直接计数为50~300/立方毫米)
发病机理
嗜酸性粒细胞在骨髓中生成成熟后被释放入血液很快又转移到组织尤其是与外界相接触的组织(如皮肤胃肠道和上呼吸道粘膜)中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运动趋化和吞噬功能但因其胞浆颗粒中含的过氧化酶与中性粒 细胞所含的髓过氧化酶不同而且缺乏中性粒细胞含有的溶菌酶和吞噬素故其吞噬和杀灭细菌的能力比中性粒细胞差但他对寄生虫(尤其是蠕虫)具有特殊的杀伤作用又有调节变态反应的功能在寄生虫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时常显著增加
原虫的感染一般不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而蠕虫的感染尤其幼虫在皮肤和内脏移行时常引起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寄生虫衍生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P) 可把嗜酸性粒细胞吸引到蠕虫所在部位嗜酸性粒细胞表面有IgG的Fc受体可能还有Cb受体嗜酸性粒细胞通过特异性IgG抗体和Cb与蠕虫表面密切接触然后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出胞浆内颗粒成分和大量氧化产物杀伤蠕虫这些具有杀伤蠕虫作用的物质包括碱性蛋白(MBP)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过氧化氢超氧化离子等
在I型变态反应时抗原作用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使肥大细胞释放出过敏性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 白细胞介素B(LTB)组胺慢反应物质溶血磷酯肝素等介质引起过敏反应同时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引起血液和反应部位的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出胞浆内颗粒成分等物质其中组胺酶可分解组胺芳香基硫酸酯酶B可灭活慢反应物质溶血磷酯酶则可降解具有强大细胞毒性的溶血磷酯碱性蛋白能中和肝素进而调节Ⅰ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中补体系统的 CCaC和Ⅳ型变态反应中T 淋巴细胞产生的嗜酸性粒细胞刺激促进因子对嗜酸性粒细胞也有趋化作用同样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除了上述对机体有利的一面外嗜酸性粒细胞的某些颗粒成分和脂氧化产物还有损伤正常组织的不利一面在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诸多疾病中嗜酸性粒细胞在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诊断
通过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检查确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不困难关键在于进一步作出病因学诊断应重点询问原籍迁居地和旅游地区有无食生蟹生肉饮生水及有无接触过疫水等历史大便化验找到虫卵或虫体具有诊断价值但有些蠕虫病如丝虫病旋毛虫病内脏幼虫移行症大便中可以找不到虫卵或虫体蛔虫和钩虫病等当其幼虫尚未定居于肠道以前大便检查也可为阴性结果所以大便检查阴性不能除外蠕虫病许多蠕虫感染可使血清 IgE水平升高另外皮内试验血清对流免疫电泳酶标记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检查对诊断各种蠕虫病也有帮助若有皮下结节或包块可考虑作活组织检查以确诊旋毛虫病等
怀疑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应仔细询问过敏史用药史有无发热关节痛皮疹咳嗽哮喘等症状痰液的多少和性状必要时进行肺部X射线检查了解肺部有无浸润性病变相应的免疫学检查可帮助诊断免疫性疾病
各种恶性肿瘤当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常表明肿瘤有转移或坏死提示预后不佳
若嗜酸性粒细胞高于1500/立方毫米并持续半年以上同时伴有多脏器浸润的症状和体征又无明显的病因可考虑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多见于中年男性常有发热持续咳嗽腹泻神经精神症状皮疹水肿肝脾淋巴结肿大心脏杂音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表现预后较差心脏病变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治疗
应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采取驱虫治疗蠕虫病;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等可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6、嗜血细胞综合症和白血病有什么区别
嗜血细胞综合征最典型的特点是在骨髓图片中发现嗜血细胞。如果没找到就不能诊断。
定义:http://ke.网络.com/view/1423783.htm 自己看诊断标准即可,不复制。 白血病定义:http://ke.网络.com/view/939.htm?fr=ala0_1_1
白血病的骨髓象与嗜血细胞综合征不同。
在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方面类似,但嗜血细胞综合征更严重,发病急,预后非常非常差。比白血病还要差,死亡率很高。
7、骨髓穿刺的结果有点噬血,是什么意思?
没听说过,,哈哈,,也没那么吓人,就是在后腰上先打一点麻药用一根细针,几分钟就完,不过要是手不成,一次就可能抽不出来,还得抽,,
8、什么是嗜血综合症?
嗜血细胞综合征可分为原发生和反应性,潜在疾患可为感染、肿瘤、免疫介导性疾病等,由于噬血细胞增多,加速了血细胞的破坏。因为老年人的体质比较弱,免疫力较差所以更容易会发生感染,这个病一般是不会传染的,如果是感染因素,要尽快去除感染因素,原发病治疗好后多可自愈。
病理特征
良性组织细胞增加并伴嗜血现象,多见于淋巴结的淋巴窦和髓索、肝窦、门静脉、脾脏的红髓和骨髓。在急性期,该病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等病相似,且并非所有病例第一次骨穿即能发现嗜血细胞,有时需多部位穿刺才能确诊。骨髓多增生活跃,粒系统所占比例降低,中性粒细胞可见毒性变。幼红系统增生多正常,淋巴系统比例亦未见明显改变,可见异淋。单核巨噬系统增生活跃,常>10%,巨噬细胞大小为20~40微米,或更大,胞浆丰富,吞噬多个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或血小板等。巨核细胞大致正常。
鉴别
1. 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我更倾向于嗜血细胞综合征,可能为病毒感染相关性,仔细看看血片能否见到异形淋巴细胞。如果比例在临界值,你就保守一点,报“不除外嗜血细胞综合征,请结合临床考虑”。
2.关于嗜血细胞综合征骨髓象中嗜血细胞比例的问题,我认为不能对2%认得太死,因为嗜血细胞体积较大,推片时易于推至片尾和边缘,所以按常规体尾交界处分片法,可能比例较低,但片尾和边缘可能较多,我认为应该纵观全片,只要片尾和边缘嗜血细胞明显增多,甚至成堆分布,即使体尾交界处比例达不到2%,依然可以诊断,我就下过这样的诊断。
9、嗜血症是什么?
医学上没有“嗜血症”, 只有噬血症.
花莲吴氏夫妻猝死的怪病,经过荣总与台大病理检验之后,出现两个不同的结论,到底荣总的碲中毒与台大的噬血症,何者才是真正的死因,一时恐怕难有定论,真相大白的时日难免延后,但台大日前宣布的「噬血症」,却被全国所有媒体误称为「嗜」血症,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意义却差之千里,然而全国以讹传讹,竟全无人指出其谬误.
「噬」的意思是「吞噬」,「噬血」就是「吃下血球细胞」的意思,而「嗜」则是「嗜好」,「嗜血」是「亲近血球细胞」,两者意义不同应该非常清楚,而台大宣布的病因原文是「Hemophagocytic syndrome」,很明显应该是「噬血症」,因为若是「嗜血症」则应该称为「Hemophilic syndrome」,但原文并非如此。
为易于明白起见,详细分析Hemophagocytic 与Hemophilic这两个英文单词,两者的前面字头同样都是「Hemo」,是希腊文「血液」的字首,而字尾才是区别之所在,一个字尾是「phagocytic」是由希腊文的「phagein」与「kytos」两个字组成,其中「phagein」代表「吞噬」,「kytos」则表示「细胞」,整个字的意思就是「吞噬血球细胞」,至于「hemophilic」则是希腊语的「hemo」(血液)与「philein」构成,「philein」代表「爱、亲近、嗜好」,整个字的意义是「嗜血的或血友病的」,与吞噬血球全然无关,代表的意义也自各异。
因此,「Hemophagocytic syndrome」因该称为「噬血症」才是正确的翻译,若称之为「嗜血症」不仅完全错误,而且翻译回英文时成了「hemophilic syndrome」,不仅叫看英文的外过人看不懂,简直就是另外发现的一个新疾病,荒谬?然而全国所有的媒体却皆以「嗜血症」称呼「噬血症」,一直到今天都未见有关单位或专家学者出面纠正,怪哉?
10、嗜血细胞综合症有救么?
嗜血细胞综合征可分为原发生和反应性,潜在疾患可为感染、肿瘤、免疫介导性疾病等,由于噬血细胞增多,加速了血细胞的破坏。
帮你在网上当了2个诊断标准
1发热;2肝脾肿大;3血细胞减少(外周血二或血三系细胞减少),其中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100 x 109/L,中性粒细胞<1.Ox109/L;4高甘油三醋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骨髓、脾或淋巴结可见噬血细胞但无恶性表现。
I)发热超过1周,热峰>38.5'C;(2)肝脾大伴全血细胞减少,累计>=2个细胞系;(3)骨髓增生减少或增生异常,嗜血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2%;(4 )肝功能异常,血乳酸脱氢酶>10 00U/L或>正常均值+3s
现在好像这个病打的有点滥了,找不出病因,看到几个吞噬细胞就是
感染性嗜血细胞综合症是一种与急性病毒感染有关的良性噬血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于儿童,其特点为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活跃,并有明显的吞噬红细胞现象。患者多有明显高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原发病治疗好后多可自愈。患者有贫血现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分类可见淋巴细胞明显增高,易见异淋。血小板常减低。
骨髓多增生活跃,粒系统所占比例降低,中性粒细胞可见毒性变。幼红系统增生多正常,淋巴系统比例亦未见明显改变,可见异淋。单核巨噬系统增生活跃,常>10%,巨噬细胞大小为20~40微米,或更大,胞浆丰富,吞噬多个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或血小板等。巨核细胞大致正常。
从症状看还要排除下过敏性紫癫.
1. 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我更倾向于嗜血细胞综合征,可能为病毒感染相关性,仔细看看血片能否见到异形淋巴细胞。如果比例在临界值,你就保守一点,报“不除外嗜血细胞综合征,请结合临床考虑”。
2.关于嗜血细胞综合征骨髓象中嗜血细胞比例的问题,我认为不能对2%认得太死,因为嗜血细胞体积较大,推片时易于推至片尾和边缘,所以按常规体尾交界处分片法,可能比例较低,但片尾和边缘可能较多,我认为应该纵观全片,只要片尾和边缘嗜血细胞明显增多,甚至成堆分布,即使体尾交界处比例达不到2%,依然可以诊断,我就下过这样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