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血病的种类?
你好
白血病是骨髓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分类很多,2008年,WHO关于恶性血液病分类主要以下:
一、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相关髓系肿瘤:
1、AML有重现遗传学异常;
2、AML伴MDS相关改变;
3、治疗相关性AML;
4、不另分类:微分化AML;未成熟AML;成熟型AML;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急性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全髓增值班骨髓纤维化;
5、髓系肉瘤;
6、Down综合征相关性髓系增殖病;
7、原始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二、系列不明的急性白血病
1、急性未分化白血病;
2、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伴t(9;22)(q34;q11);
3、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伴t(v;11q23)/MLL重排;
4、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伴B系/髓系;
5、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伴T系/髓系;
6、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不另分类;
7、其他系列不明白血病
三、急性淋系白血病: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根据细胞的分化程度、自然病程的长短,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再根据细胞的类型分为若干型,如急性白血病又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我国参照法、美、英三国血液学家共同拟定的FAB分类,提出以下分型:
1.一般类型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 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T细胞型。髓系白血病: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无重现性遗传学异常:①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0),②微分化型(M1);③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④不典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⑤粒-单细胞白血病(M4);⑥单核细胞白血病(M5);⑦红白血病(M6);⑧巨核细胞白血病(M7)。
(2)慢性白血病: ①淋巴细胞白血病;②粒细胞白血病;③粒-单核细胞白血病;④单核细胞白血病。
2.特殊类型白血病
(1)低增生性白血病;
(2)淋巴肉瘤白血病;
(3)组织细胞(网状细胞)肉瘤白血病;
(4)浆细胞白血病;
(5)多毛细胞白血病;
(6)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7)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8)难分型的急性白血病等。
小儿时期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主,约占小儿白血病的75%以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约占20%~25%;慢性只占3%~5%左右。
除上述形态学分类外,还可以结合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进行分型。
2、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的原因?
zshui
3、临床上贫血程度如何划分?
贫血copy可以根据血常规中血红蛋白的数值划分严重程度,小于30g/L是极重度贫血;30-60g/L是重度贫血;60-90g/L是中度贫血;90g/L以上正常值以下是轻度贫血;您可以每天喝二杯德铺固樰和茶,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血液气血的流畅,调和营卫、平衡阴阳,有效预防。
贫血根据发生机制和病因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干细胞异常即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导致的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2)造血调节异常(营养物质缺乏)所致贫血,如食物缺乏、吸收障碍、需要增加等。
2、红细胞破坏过多所导致的贫血 及溶血性贫血
3、红细胞丧失过多如失血性贫血
临床表现有眼睑及面色苍白,浑身酸痛无力、眩晕头疼眼花、失眠多梦。
还有其他典型的贫血例如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缺乏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镰状细胞贫血又有其他的特殊症状zd。
所以贫血只是一个症状,引起贫血的疾病才是治疗的根本,只有确诊后对症下药,才会使治疗达到最好的效果。
4、骨髓增生lll级是什么意思,有多严重?
骨髓图片细胞学检查结果当中根据有核细胞的比例,把骨髓的增生程度,进行了不同的分级有核细胞的比例越多,说明骨髓细胞增生的程度会越高,那骨髓增生的程度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五级,分别是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也就是一级,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叫做二级,增生活跃是三级,增生减低是四级,增生极度减低是五级,而我们健康人的骨髓多数都是增生活跃的,儿童可以是明显活跃的,那老年人可以是轻度减低的。
5、关于白血病分类的几个概念问题
楼上的又再吹了,哪里有60%的治愈率?你也太乐观zd了吧?而且答非所问
慢性白血病相对于急性白血病来说类型比较少,因此就不分列出来叫做慢非淋了。而专且急非淋是一类白血病的总称,对应的慢非淋也是,如果把慢粒一种白血病叫做慢非淋,那么概念就错了。
任何白血病都属于骨髓增生或骨髓增殖性疾病
淋巴细胞也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因此淋巴细胞白血病也是造血干细胞类疾属病。
白血病就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疾病的总称
6、贫血的级别有哪几种
7、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是按什么分类
判断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几种方法的比较
目的探讨和比较判断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几种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对临床206份抗凝骨髓标本采用直接定量计数法和涂片染色后高倍镜视野观察有核细胞数;比较低倍镜法、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比值法、高倍镜视野法和直接定量计数法,对骨髓有核细胞高、中、低值标本的测试精度.结果 206份EDTA-K2抗凝的骨髓标本有核细胞直接定量计数,结果介于(5.0~770.0)×109/L之间,-x83.86×109/L;其中男性骨髓标本120例,有核细胞介于(5.0~388)×109/L之间,-x79.4×109/L,女性患者86例有核细胞介于(8.0~770)×109/L之间,(-x)94.2×109/L;高、中、低值骨髓标本有核细胞直接定量计数法,变异系数(CV)分别为0.061,0.061和0.096(平均CV0.073).4种方法,除方法1只能按五级增生法大体估计外,其它二种方法高、中、低值骨髓标本的平均CV分别为0.424,0.186.结论选用EDTA-K2抗凝骨髓并进行骨髓有核细胞直接定量计数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该法较目前国内传统方法准确性高、重复性好、便于操作,能满足现代临床血液学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需要.
8、急性白血病分类?
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分为
①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分化型(MO):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较轻,原始细胞大于30%,可达90%以上。
9、贫血的分级
贫血可以根据复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分为轻、中、重、极重四种类型.正常人的血红蛋白一般在一百制二十到一百六十之间,在九十到一百二十之间的属于轻度贫血,六十到九十之间的是中度贫血,三十到六十之间是重度贫血,小于三十则是极重度贫血.
10、血液细胞自动化分析五分类是什么意思
五分类就是将血液中的白细胞分成五个类别: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0)×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00~7.00)×109/L;嗜酸性粒细胞0.5%~5%,(0.02~0.50)×109/L;嗜碱性粒细胞0%~1%,(0~0.10)×109/L;淋巴细胞20%~40%,(0.80~4.00)×109/L;单核细胞3%~8%,(0.12~0.70)×109/L,各细胞的临床意义如下: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和调节作用、变形性和粘附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中单纯的白细胞总数检测意义不大,其数量变化必须参考白细胞分类的变化值。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 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等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分泌淋巴因子。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结核感染恢复期等。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白细胞总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初生婴儿、儿童属生理性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人群。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低。
单核细胞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9%,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以上。
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在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时,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稚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增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见核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
有吞噬作用和趋化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高见于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精神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肿瘤性增高见于淋巴系统恶性疾患、血液病、慢性白血病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有幼稚型。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一般临床意义不大。
嗜碱性粒细胞
有趋化作用和弱吞噬作用。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和铋中毒等。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异常增多,可达20%以上,多为幼稚型。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时也可见增多。
五分类自动分析 就是分析这五类细胞的自动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