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骨髓象正常也是真红

骨髓象正常也是真红

发布时间:2020-03-19 00:26:25

1、血液科专家帮忙会诊

我不敢称专家,第一次诊断为脱水,第一次诊断为雄激素分泌过多和异常血红蛋白病。
看了你的骨穿,发现我第一次弄错了。
这是题外话,下面是个人分析。
骨髓象是正常骨髓增生象,不过巨核细胞有点多了,加上你脾正常,基本可以排除真红了。
所以我还是持我第二次观点:优先考虑雄激素分泌异常,但也有异常血红蛋症可能性。
还是建议去内分泌可看看,再次就是查血红蛋白结构。
不过我也没法确定什么原因,如果真正的诊断结果出来无论对错,麻烦也告诉我一下,这对我也一种收获。

2、红细胞5.9血红蛋白182骨髓穿刺结果是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有问题吗?

仅从你这句描述,没有任何问题。正常骨髓象就是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3、血液红细胞

红细胞计数(RBC)偏高,需要看高出正常值多少,特别是血红蛋白,排除一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你的检查结果可见,红细胞数仅仅高出参考值一点,没有什么问题,如果血红蛋白正常,其他检查也无异常的话一般不需要特别担心
饮水出汗等可能造成血液浓缩也会引起轻微升高的,你的检查指标基本是正常的。

附上真红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
血象:
血红蛋白≥180g/L(男),≥170g/L(女 疾病检查);
红细胞计数≥6.5×1012/L(男),≥6.0×1012/L(女)。
白细胞计数>12.0×109/L(无发热及感染)。
血小板计数>400×109/L。
骨髓象:
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及巨核细胞系均增生,以红系增生显著。

4、红细胞增多,JAK2/v617阴性,骨髓纤维化(+),粒红比例1.45:1,红系以中晚幼红为主

你好:
你现在的情况根据检查结果来看,还到不了真红的诊断标准。真红的血常规标准是红细胞>6.5,
红蛋白>180,白细胞>11.0,血小板>300.骨髓象显示三系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所以你不能诊断为真红,所以医生只让你服用阿司匹林,不主张额外用药。

5、得了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也比较高,哪些食物不能吃?

你懂的蛮多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都知道!厉害!这病一般很少的,应该不会吧!别是辛辣的和热性的食物,多吃点凉性的事物.
血小板增多要多吃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的比较少的我就碰到过一个,应该不会造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白细胞计数怎么样?这种病一般不能根治的,特别是冬天要小心,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这病不过可以稳定的住的.别担心.这病会不会是家族遗传?你们家还有谁得过这病?

6、染发剂会导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你好,就算不导致真红也是不建议染发的。

7、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红是一种克隆性、进行性、原因不明的以红细胞系列增生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常同时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

开始表现为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然后进入骨髓纤维化期,再进入贫血期,出现巨脾、髓样化生和全血细胞减少。少数可转变为白血病。

西医常用药:羟基脲,烷化剂,如(白消安,环磷酰胺)。干扰素。这些用药能暂时降低血细胞数值,缓解患者病情,但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的,而且还有骨髓抑制等很多副作用,对病情的康复也十分不利。
建议结合中草药治疗的,当地的情况没有权利发表意见的。如果当地治疗效果不理想,建议直接过来北京的,这样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的。

8、真红要怎么治疗。

真红是一种克隆性、进行性、原因不明的以红细胞系列增生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常同时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

开始表现为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然后进入骨髓纤维化期,再进入贫血期,出现巨脾、髓样化生和全血细胞减少。少数可转变为白血病。

西医常用药:羟基脲,烷化剂,如(白消安,环磷酰胺)。干扰素。这些用药能暂时降低血细胞数值,缓解患者病情,但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的,而且还有骨髓抑制等很多副作用,对病情的康复也十分不利。如果病情严重必要还是需要结合西药治疗的,稳定后可以结合中草药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但是选择好的治疗方案很重要的。

9、红细胞增多症会引发脑瘫吗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称真红)是一种克隆性以红细胞增多为主伴有白细胞、血小板增多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总血容量绝对增多;血液粘稠,临床表现皮肤红紫、头昏、头晕、头痛、高血压、肝脾肿大,严重患者可出现血管、神经并发症出血、梗塞等。

一、临床表现:患者多为中年或老年,男性多于女性。起病缓慢,可在病变若干年后才出现症状。有的在偶然查血时才被发现。临床表现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血(红细胞)总容量增多,血液粘滞度增高,导致全身各脏器血流缓慢和组织缺血。早期可出现头痛、眩晕、疲乏、耳鸣、眼花、健忘等类似神经官能症症状。以后有肢端麻木与刺痛、多汗、视力障碍、皮肤瘙痒及消化性溃疡症状。本病嗜碱粒细胞也增多,嗜碱颗粒富有组胺,大量释放刺激胃腺壁细胞,可导致消化性溃疡,刺激皮肤有明显瘙痒症。由于血管充血,内膜损伤,以及血小板第3因子减少、血块回缩不良等原因,可有出血倾向。在血管性症状方面,约半数病例有高血压。Gaisbock综合征指本症合并高血压而脾不大。当血流显著缓慢尤其伴有血小板增多时,可有血栓形成、梗塞或静脉炎。血栓形成最常见于四肢、脑及冠状血管。严重的神经系统表现有瘫痪等脑血管损伤引起的症状。

患者皮肤和粘膜显著红紫,尤以面颊、唇、舌、耳、鼻炎、颈部和上肢末端(指趾及大小鱼际)为甚。眼结合膜显著充血。统计资料显示约有79.9%患者肝肿大,部分系因充血所致,大多为轻度,后期可导致肝硬变,称Mosse综合征。87.8%患者有脾大,大多较明显,可发生脾梗塞,引起脾周围炎。
二、辅助检查:
血象:血红蛋白≥180g/L(男),≥170g/L(女);红细胞计数≥6.5×1012/L(男),≥6.0×1012/L(女)。白细胞计数>12.0×109/L(无发热及感染)。血小板计数>400×109/L。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及巨核细胞系均增生,以红系增生显著。
红细胞容量增加:51Cr标记红细胞法:男>39ml/kg,女>27ml/kg。
红细胞压积增高:男性≥55%,女性≥50%。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100(无发热及感染)。
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92%)。血清维生素B12增高(>666pmol/L)

三、诊断要点:

1.临床有多血症表现。

①皮肤、黏膜呈绛红色,尤以两颊、口唇、眼结合膜、手掌等处为著。

②脾肿大。

③高血压,或病程中有过血栓形成。

2.血红蛋白测定及红细胞计数明显增加。

①血红蛋白:男性>180g/L、女性>170g/L;

②红细胞计数:男性>6.5X10^12几、女性>6.0X10^12/L。

3.红细胞压积增高:男性≥0.54;女性≥0.50。

4.无感染及其他原因而白细胞计数多次>11.0X10^9几。

5.血小板计数多次大于300X10^9/L。

6.骨髓象示增生明显活跃,粒、红与巨核细胞系均增生,尤以红系细胞为显著。

7.能除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别是由于心肺功能不全,肾、肝、小脑及妇科肿瘤等所致者。此外病史中要注意有无嗜烟癣,是否居位高原地区,有无遗传性疾病等。

 四、鉴别诊断

应与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心肺疾博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肾上腺样瘤、肝癌、肾癌等)、囊肿和血管异常引起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鉴别

五、治疗原则:
治疗目的是尽快使血容量及红细胞容量接近正常,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从而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

1、静脉放血 可在较短时间内使血容量降至正常,症状减轻,减少出血及血栓形成机会。每隔2~3d放血200~400ml,直至红细胞数在6.0×1012/L以下,红细胞压积在50%以下。放血一次可维持疗效1个月以上。本法简便,可先采用。较年轻患者,如无血栓并发症,可单独放血治疗。但放血后有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反跳性增高的可能,反复放血又有加重缺铁倾向,宜加注意。对老年及有心血管疾患者,放血要谨慎,一次不宜超过200~300ml,间隔期可稍延长。血细胞分离可单采大量红细胞,但应补充与单采等容积的同型血浆,放血时应同时静脉补液,以稀释血液。

2、化疗:

(1). 羟基脲系一种核糖核酸还原酶,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良好抑制作用,且无致白血病副反应,每日剂量为15~20mg/kg。如白细胞维持在3.5~5×109/L,可长期间歇应用羟基脲。

(2). 烷化剂有效率80%~85%。环磷酰胺及左旋苯胺酸氮芥(马法仑)作用较快,缓解期则以白消安及苯丁酸氮芥为长,疗效可持续半年左右。苯丁酸氮芥副作用较少,不易引起血小板减少,为其优点。烷化剂也有引起白血病但较放射性核素为少。烷化剂的用量和方法:开始剂量环磷酰胺为100~150mg/d,白消安,马法仑及苯丁酸氮芥为4~6mg/d,缓解后停用4周后可给维持剂量,环磷酰胺为每日50mg,白消安等为每日或隔日2mg。

(3). 三尖杉酯碱国内报告应用本品2~4mg,加于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或间歇应用到血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降到正常为止。达到缓解时间平均为60d,中数缓解期超过18个月。

3、α干扰素治疗:干扰素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近年也已开始用于本病治疗,剂量为300万U/m2,每周3次,皮下注射。治疗3个月后脾脏缩小,放血次数减少。 缓解率可达80%。

4、放射性核素治疗 32P的β射线能抑制细胞核分裂,使细胞数降低。初次口服剂量为11.1×107~14.8×107Bq,约6周后红细胞数开始下降,3~4个月接近正常,症状有所缓解,约75%~80%有效。如果3个月后病情未缓解,可再给药一次。缓解时间达2~3年。32P有可能使患者转化为白血病的危险,故近年已很少应用。

与骨髓象正常也是真红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