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改变早期以

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改变早期以

发布时间:2020-03-17 22:06:32

1、急性化脓性关节炎的疾病描述

细菌侵入关节的途径可为血源性,外伤性或由邻近的感染病灶蔓延。
细菌侵入关节后,先有滑膜炎,关节渗液,关节有肿胀及疼痛。病情发展后,积液由浆液性转为浆液纤维蛋白性,最后则为脓性。当关节受累后,病变逐渐侵入软骨及骨质,最后发生关节僵硬。关节化脓后,可穿破关节囊及皮肤流出,形成窦道,或蔓延至邻近骨质,引起化脓性骨髓炎。此外,由于关节囊的松弛及肌肉痉挛,亦可引起病理性脱臼,关节呈畸形,丧失功能。
1病因
50%以上的致病菌为金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套气杆菌等。感染途径以血源性感染最多见,另外细菌可由关节腔穿刺、手术、损伤或关节邻近组织的感染直接进入关节。急性化脓性关节炎的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淋病双球菌,肺炎双球菌则很少见。细菌侵入关节的途径可为血源性,外伤性或由邻近的感染病灶蔓延。血源性感染亦可为急性发热的并发症,如麻疹、猩红热、肺炎等,多见于儿童。外伤性引起者,多属开放性损伤,尤其是伤口没有获得适当处理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邻近感染病灶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可直接蔓延至关节。
2发病机理
细菌侵入关节后,先有滑膜炎,关节渗液,关节有肿胀及疼痛。病情发展后,积液由浆液性转为浆液纤维蛋白性,最后则为脓性。当关节受累后,病变逐渐侵入软骨及骨质,最后发生关节僵硬。关节化脓后,可穿破关节囊及皮肤流出,形成窦道,或蔓延至邻近骨质,引起化脓性骨髓炎。此外,由于关节囊的松弛及肌肉痉挛,亦可引起病理性脱臼,关节呈畸形,丧失功能。根据细菌毒力、机体防御能力及感染的时限,有下述三种不同时期的改变。
(一)浆液性渗出液:滑膜肿胀,充血、白细胞浸润, 渗出液增多, 关节液呈清晰的浆液状。如病人抵抗力强,细菌毒性小,并得到及时的治疗、渗出液逐渐减少而获痊愈,关节功能可恢复正常。治疗不当,虽有时表现暂时性的好转,而后再复发,或进一步恶化,形成浆液纤维蛋白性或脓性渗出液。
(二)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液,滑膜炎程度加剧,滑膜不仅充血,且有更明显的炎症,滑膜面上形成若干纤维蛋白,但关节软骨面仍不受累。关节液呈絮状。含有大量粒性白细胞及少量单核细胞,细菌培养多呈阳性。关节周围亦有炎症。在此期虽能得以控制,但容易引起关节粘连,使关节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三)脓性渗出液: 是急性关节炎中最严重的类型和阶段。感染很快就波及到整个关节及周围组织,关节内有多量脓液。关节囊及滑膜肿胀,肥厚,白细胞浸润,并有局部坏死。关节软骨不久即被溶解,这是由于脓液内有死亡的白细胞所释出的蛋白分解酶的作用,将关节软骨面溶解所致。关节内积脓而压力增加,可以破坏韧带及关节囊引起穿孔,使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蜂窝织炎或形成脓肿,甚至穿破皮肤、形成窦道。治疗困难,可经久不愈。即使愈合,关节常发生纤维性成骨性强直。 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主要症状为中毒的表现,患者突有寒战高热,全身症状严重,小儿患者则因高热可引起抽搐。局部有红肿疼痛及明显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关节液增加,有波动。病人常将膝关节置于半弯曲位,使关节囊松弛,以减轻张力。长期屈曲,发生关节屈曲挛缩,关节稍动即有疼痛,有保护性肌肉痉挛。
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主要症状为中毒的表现,患者突有寒战高热,全身症状严重,小儿患者则因高热可引起抽搐。局部有红肿疼痛及明显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关节液增加,有波动,这在表浅关节如膝关节更为明显,有髌骨漂浮征。病人常将膝关节置于半弯曲位,使关节囊松弛,以减轻张力。如长期屈曲,必将发生关节屈曲挛缩,关节稍动即有疼痛,有保护性肌肉痉挛。如早期适当治疗,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逐渐消失,如关节面未被破坏,可恢复关节全部或部分功能。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在疑有血源性化脓性关节炎病人,应作血液及关节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X线检查在早期帮助不大,仅见关节肿胀;稍晚可有骨质脱钙,因软骨及骨质破坏而有关节间隙狭窄,晚期可发生关节骨性或纤维强硬及畸形等,有新骨增生现象,但死骨形成较少。化脓性关节炎应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风湿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区别。
1、90%为单关节炎,成人多累及膝关节,儿童多累及髋关节,其次为踝、肘、腕和肩关节,手足小关节罕见。
2、关节红、肿、热、痛,压痛明显,活动受限。深部关节如髋关节感染时,局部肿胀、疼痛,但红热不明显。
3、多数病人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乏力、纳差等全身中毒症状。
4、原发感染病的症状和全征,如肺炎、尿道炎、输卵管炎、痈等。
检查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在疑有血源性化脓性关节炎病人,应作血液及关节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X线检查在早期帮助不大,仅见关节肿胀;稍晚可有骨质脱钙,因软骨及骨质破坏而有关节间隙狭窄,晚期可发生关节骨性或纤维强硬及畸形等,有新骨增生现象,但死骨形成较少。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血沉增快。
3、血培养可阳性。
4、关节滑液检查:是诊断的关键,宜尽早进行。①滑液为浆液性或脓性,白细甩总数常大于50×109/L,甚至高达100×109—200×109/L,中性粒细胞大于80%。②革兰染色可找到细菌。细菌培养阳性,如为阴性,应重作并行套氧菌培养,同时作药敏试验。
5、关节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关节腔结构,采取滑液或组织检查。
(二)X线检查

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影,骨质疏松,以后关节间隙变窄,骨盾破坏,反应发现有质增生。晚期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融合,死骨形成,关节脱位或间脱位。X线检查时,在早期由于关节液增加而关节囊肿胀,间隙增宽,骨端逐渐有脱钙现象。如关节面软骨有破坏,则关节间隙变窄。有时可讲发骨骺滑脱或病理性脱位。较晚期,关节面下骨质呈反应性增生,骨质硬化,密度增加。最后关节软骨完全溶解,关节间隙消失,呈骨性或纤维性强直,或饼发病理性脱位。其X线表现为:
1. 早期关节内有化脓性炎症时,关节周围软组织常有充血及水肿,表现为软组织厚于健侧,层次不清。关节囊因关节内积液而膨胀,脂肪层被推移呈弧形。偶尔可见关节间隙轻微增宽,应与健侧对照,才不会漏诊。
2.关节间隙狭窄化脓性细菌进入关节后首先引起的滑膜炎。渗出液内含有大量中性白细胞。白细胞死亡后所释放出的大量溶蛋白酶、很快地溶解关节软骨。根据关节软骨被破坏的程度,常于发病后短期内出现关节间隙狭窄,甚至完全消失。
3.关节面改变关节软骨被破坏后,即可进一步破坏软骨下骨质。最早出现在关节面的相互接触部分,即负重部分。表现为关节面模糊和不规则。继而形成较大的破坏区,形成死骨。由于机体的修复作用,破坏区周围因骨质增生而密度增大,关节边缘有唇样骨质增生。当骨小梁贯穿关节间隙以联接两侧骨关节面时称之骨性强直。
4.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严重时可引起脱位或半脱位一般青少年和成人,常因关节软骨破坏形成骨性强宜,而儿童多发生骨端的破坏,吸收,引起病理性脱位。 1、类风湿性关节炎:多侵犯四肢小关节,为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类风湿为因子阳性。
2、风湿性关节炎:为游走性大关节炎,伴有风湿热的其他表现,如心脏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抗
O增高,对水杨酸制剂疗效好,炎症消退后关节不留畸形。
3、结核性关节炎:病程长,反复发作,滑液呈渗出性为淡黄色,结核菌素度验呈强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
(四)诊断依据
1.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关节局部红肿、疼痛、关节被动活动障碍或功能障碍。 2.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白细胞数增高、血培养阳性、关节液细菌培养。
(五)诊断要点:
1. 询问身体有无感染灶及外伤史。
2. 全身表现有起病急、食欲差、全身不适、畏寒及高热等。
3. 局部表现有关节疼痛、肿胀、积液、皮肤温度增高、关节拒动及呈半屈曲位。可发生理性脱位。
4. 关节穿刺液呈混浊样或脓性。应送常规检查,革兰染色查细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验。
5.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增加、血沉增快,血培养可阳性。
6. X线摄片早期关节间隙变宽,较晚期间隙变窄,晚期关节破坏,关节间隙消失等表现,早期应与对侧。关节对比。
7. 有条件者,早期可行ECT检查。

2、什么是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因各种感染因素造成的骨髓炎症。以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
临床表现:
化脓性骨髓炎急性期病人往往有发冷、发热,体温有时可高达40度左右。有病的部位出现疼痛,且逐步加剧,呈持续性剧痛,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和肢体活动障碍。如果此时治疗不彻底,即可转变成慢性骨髓炎。
慢性期病人,表现为“伤口多年来时发时愈”,这种伤口常常脓液不多,也没有明显疼痛,有时可能自己愈合,但间隔一定时期伤口又会红肿、疼痛,破溃后症状消失,反复发作,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有时会有小的碎骨片从伤口流出。X线摄片检查,需在发病10日后才能发现脓肿或骨质破坏的阴影,迟者发病四周后才能见到骨质破坏的表现,慢性期进行X线拍片检查,可以了解有无“死骨”和病变范围。http://www.cnbmys.com/guke/201511/10416.html

3、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改变早期以什么为主?

局部症状:

1.早期:患区剧痛,局部皮温增高,有局限性压痛,肿胀并不明显。

2.后期:局部水肿,压痛更为明显说明此处已形成骨膜下脓肿。往后疼痛减轻,为脓肿穿破后成为软组织深部脓肿,但局部红、 肿、热、压痛则更加明显。各关节 可有反应性积液。如向髓腔播散,则症状更严重,整个骨干都有骨破 坏后,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4、如何进行化脓性骨髓炎的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血培养阳性率较高。如在肿胀及压痛最明显处穿刺抽得脓液、混浊液或血性液体且涂片检查有脓细胞或细菌,即可确诊。应作脓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及时选用有效药物。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可达(20~40)×10。/L,一般有贫血。血沉增高,但无特异性。
2.X线检查x线平片在起病2周内多无明显异常表现,故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急性骨髓炎。2周后,骨髓腔内脓肿形成,骨松质内可见微小的斑片状骨质破坏区,进而累及骨皮质甚至整个骨干。因骨膜被掀起,可出现骨膜反应及层状新骨形成。如感染继续向骨髓腔和骨干方向扩展,则骨皮质内、外侧面均出现虫蚀样改变、脱钙以及周围软组织肿胀阴影,有时出现病理骨折。
3.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对早期诊断骨髓炎有重要价值。常用的骨显像剂为。。锝.亚甲基二磷酸盐(99—MDP)。应结合“血流相”(blood flow phase)图像解释骨髓炎病变。“血流相”图像系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后1秒和注射后3~4小时获得的图像。尽管骨扫描有其实用价值,但其应用仍受到许多限制,有时阴性骨扫描不能排除骨髓炎的诊断。
对于形成在身体上的化脓性骨髓炎疾病,需要进行上述一系列辅助检查之后,才能够找出化脓性骨髓炎患发的病理性因素,之后则需要骨髓炎病发者从骨髓炎病发机理出发,选择一种对症性的骨髓炎治疗方案来进行疾病的医治,对于化脓性骨髓炎顽疾,唯有及早的科学治疗才能够将身上的骨髓炎病症消除。

5、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怎样治疗?

【概述】化脓性骨髓炎是指骨髓、皮质骨和骨膜因化脓性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多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迁延而成。在大部分患者,全身症状消失,只有在局部引流不畅时,才有全身症状表现。一般症状限于局部,顽固难治,甚至数年或十数年仍不能痊愈。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75%,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约占10%,其他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都能引起骨髓炎。
本病中医称之为附骨疽,是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也称附骨痈、贴骨痈。因其部位不同,命名亦异,如生在大腿外侧的叫附骨疽,生在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只生在股胫部的叫股胫疽。又因溃后常脱出败骨,所以又有多骨疽之称。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身体羸弱,气血不充,肾精耗竭,骨髓空虚,加之外感六淫,余毒流注,外来伤害等诱因而发病。
【治疗】1.热毒内蕴证(初期)
【症状】寒战高热,患肢肿胀、剧痛,功能受限,重者神昏谵语,舌质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方一】①萆薢化毒汤合②黄连解毒汤【来源】①《疡科心得集》②《外台秘要》【组成】萆薢10克,当归10克,丹皮10克,牛膝10克,防己10克,木瓜10克,薏苡仁10克,秦艽10克;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萆薢、薏苡仁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防己、木瓜、秦艽清热除湿,和胃通络;当归、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消肿;牛膝活血,利尿通淋,并引邪热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消痈排脓之功。黄连清泻心火,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
【按语】湿重者,加石菖蒲、茯苓;便秘者加大黄泻下实热;发斑者,加生地、丹皮、玄参清热凉血。2.热毒成脓证(成脓期)
【症状】局部红肿灼热,压痛明显,或有波动感,舌红质干,苔黄腻,脉滑数。【方一】仙方活命饮【来源】《校注妇人良方》【组成】金银花25克,当归尾6克,赤芍6克,乳香6克,没药6克,白芷6克,防风6克,炙穿山甲6克,炒皂角刺6克,天花粉6克,贝母6克,甘草6克,陈皮9克。
【功效】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消肿溃坚。
【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为君药;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活血散瘀,理气化滞,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白芷、防风疏散风热,使热毒从外透解;花粉、贝母清热散结;穿山甲、皂角刺通行经络,消肿溃坚,均为佐药;甘草为使药,助君药清热解毒,又调和诸药。加酒煎服,是借其活血通络以助药效。
【按语】脓未成者,服之可消,脓已成者,服之可溃。疮疡溃后,则不可再用。脾胃素虚,气血不足均应慎用。除煎煮取汁内服外,其药渣可捣烂外敷。
3.正虚毒滞证【症状】开始脓液稠厚腐臭,热退痛缓,部分患侧脓水淋漓,经久不愈,形成死骨,难以脱出,转为慢性骨髓炎,并伴有虚热、盗汗,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方一】托里消毒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人参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黄芪15克,当归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银花15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皂刺10克,桔梗10克。
【功效】益气补血,托里排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托毒排脓;川芎、当归、白芍养血和血,养血托毒;皂刺、桔梗、白芷透脓溃坚;银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补益气血,托里透毒之功。
【按语】本方是外科托法中补托的代表方剂,适用于痈肿脓未成和脓已成之早期。
4.余毒内蕴证【症状】适用于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有寒战高热,局部红肿疼痛,脓流不畅,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方一】四妙丸加味方【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2期。
【组成】黄柏10克,苍术10克,牛膝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防己10克,生薏米30克,丹参15克,萆薢15克。
【功效】清解余毒,托毒排脓,利湿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柏、苍术、牛膝、薏米清热利湿;丹皮、赤芍、丹皮清热活血,活血化瘀;防己、萆薢祛风除湿。
【按语】本方以发病急,皮下结节,灼热红肿,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畏寒发热头痛、咽痛者,加牛蒡子、薄荷、桔梗;关节酸痛者,加羌活、独活、威灵仙、木瓜。

6、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特征性X线表现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X线的表现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由细菌导致的骨、骨膜、骨髓的化脓性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其X线的表现主要为:

早期:10--14天以内多无明显X线改变,部分病例可出现骨小梁变细、减少,骨皮质哈氏管扩大并出现骨质疏松。肌肉间透亮影模糊消失,皮下脂肪层出现细条影。
发病期:(1)骨质疏松、骨小梁结构模糊、骨松质内可见斑点状或小斑片状骨质破坏;(2)骨质变薄、边缘不规则,可出现密度增高的坏死骨;(3)骨膜新生骨多为层状或花边状改变;病变很少跨越骺板侵犯骨骺。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以骨质破坏为主,但同时亦有骨修复反应。

更多关于骨髓炎饮食,护理,诊断,等参考网页学习了解

7、骨髓炎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建议先咨询医生,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骨髓炎是骨组织受到致病菌感染导致的一种骨感染性疾病,包括骨膜、骨皮质和骨髓。本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低,病情严重复杂,往往反复发作多年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甚或致残、死亡。
本病起初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化脓性骨感染,但是若治疗不当,则严重威胁生命。
因外伤造成的骨髓炎发病率最高,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导致的骨髓炎,由此根据其感染途径可分为外伤性骨髓炎、血源性骨髓炎、感染性骨髓炎、硬化性骨髓炎和医源性骨髓炎等。
根据发病部位及病理改变的不同,可分为颅骨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手部化脓性骨髓炎等。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由急性转为慢性是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前者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后者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
骨髓炎的早期症状是红、肿、热、痛,最后是功能障碍。骨髓炎如果以小腿为例,比如骨髓炎是因为骨折,尤其开放性骨折,做完手术或没做手术伤口闭上了,患者首先会出现红,然后肿,肿消不下去反反复复发烧,有时高烧或者高烧不退。
所谓功能障碍是指不能动,一动就疼的厉害。骨髓炎有一个特点,急性骨髓炎的时候小孩多见,这时除了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很少查到其它情况,等有X线表现等辅助检查表现的时候,可能是在2周以后了。而对于成年人来说,一般有明确的其它病史,反应在白细胞等其它地方可以查出来,所以诊断上比较容易。

8、骨髓炎如何治疗?

髓炎是怎么治呢,比如说血源性的骨髓炎,它播散了到骨头这时候会有红肿热痛,这个时候首先是抗生素的应用,那么除了抗生素应用如果无效,我们要开创打孔,也就是把髓内的脓,把它引流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引流完了以后,还形成了大量的死骨,那么我们可以再做手术,把死骨也摘除掉,然后用周围的肌皮瓣来对髓腔进行覆盖,肌肉是抗感染能力最强的,因此要用肌肉去把这些脓都把它吸走吃掉,最后创面愈合,如果有骨缺损,可以在二期进行植骨,把他骨缺损修复,这样的话骨髓炎的治疗也不可怕,也就是说现在还有新的治疗方案,就是伊利扎诺夫技术进行,把骨发炎的部分全部切除掉,然后用伊利扎诺夫延长技术,把两端切一块小骨头下来,然后把缺损覆盖掉,所以说这也是一个方式,还有我们就是采取带血管的骨移植的方式,也就从另外一个腿取一块骨头带血供的,然后把它移植过来修复这个缺损,就把这骨髓炎全部一次性的干净的把它切除干净,骨髓炎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9、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重庆贻青中医院的专家经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患有慢性骨髓炎的患者都有以下特点:

(1)临床诊断已明确,因反复的医院的基本治疗,对医院的基本治疗模式已清楚,以患者疑问多,心理负担重.

(2)临床症状典型,病程长,因长期慢性消耗,全身营养欠佳.

(3)大部分病人已经有程度不同的患部功能障碍甚至已致残.

(4)患部的骨与软组织破坏重,组织修复能力差.

(5)不少患者因患部反复手术,使局部解剖关系发生了改变或破坏.

(6)病人可有程度不同的药源性肝损坏,尤以结核性骨髓炎为重.

(7)经济负担重,其来源更加困难.

(8)由于对医疗信心的不足、病痛的折磨、经济的压力,不少患者精神处于崩溃边缘.

(9)小儿与老年人合并症、并发症多,病症重,病情波动大.

(10)中年人对本病的耐受性强,与医务人员合作性不佳.

(11)全身及病患部免疫机能低下.

(12)偏食、厌食、胃纳差,甚至拒食.

以上这些不利于治疗的特点必须高度注意和警惕,更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尽快认真地掌握它,以便审慎地做好心理治疗、饮食治疗及拟订一个非常周全的药物治疗计划.

10、间接性骨髓炎

骨髓炎是指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单纯骨髓发炎,而是指整个骨组织,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均受细菌感染而产生的一系列病变,因此单称骨髓炎也不恰当,而应称为骨、髓炎。但由于“骨髓炎”这个名称习用已久,所以临床上仍以“骨髓炎”命名。

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骨组织所引起的一种骨感染性疾病,往往反复发作多年不愈,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有时会因并发症而致终身残疾。历代医家一直视其为难治之症。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广谱抗生素的普遍应用,骨髓炎的治疗手段有了新的进展,但目前由于滥用抗生素,细菌菌种不断变异,机体的耐药性逐渐增高,骨髓炎治愈率低和复发率高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骨髓炎的分类和分型

临床上骨髓炎的分类命名,是根据其发病部位、病程、感染途径、临床表现综合命名的。中医则在骨髓炎分类的基础上辩证分型施治,如急性血源怀骨髓炎非化脓期属余毒湿热型型的,则以解表祛邪、透邪外出为治则。

骨髓炎的分类有多种形式,根据其感染途径可分为:①血源性骨髓炎:由身体其他部分的化脓性病灶经血液循坏传播至骨内。②外伤性骨髓炎:由外伤创口感染引起,如开放性骨折继发的骨髓炎。③感染性骨髓炎:由附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而成,如脓性指头炎引起的骨髓炎。

骨髓炎根据病情发展可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从急性骨髓炎到慢性炎是一个逐渐发展的变化的过程,不能机械地按时间划分。急性炎症消退后,若有死骨、有窦道、有死腔即为慢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包括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亚急性骨髓炎、急性髂骨性骨髓炎和急性脊椎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包括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局限性骨髓炎、硬化性骨髓炎和结核性骨髓炎。

骨髓炎根据发病部位及病理改变的不同还可分为颅骨化脓性骨髓炎、颌骨化脓性骨髓炎和指(趾)骨化脓性骨髓炎等。全身有两个以上部位发病的称全身我发性骨髓炎。

小儿易患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有的患者家属常问:小孩患处既无碰骨折,局部又无化脓感染,只是发烧后就患了血源性骨髓炎,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致病菌的来源,可能是疖、痈、脓肿等,但也可能是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有时也可能查不到原发病灶。无论有无原发病灶,细菌进入血流中形成菌血症,是造成骨髓炎的先决条件。只不过有时进入血流中的细菌,被吞噬细胞消灭而不一定能生存;即使生存,也不一定能达到骨内;到骨内的细菌,也不一定会引起骨髓炎。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造成骨髓炎。这种条件,也就是形成骨髓炎的内在因素。小儿由于以下两个因素,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更易患血源性骨髓炎。

(1)解剖生理因素:青少年时期,骨的血流供给远较成年人丰富,干骺端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生长活跃,且此处血流缓慢,有利于细菌的沉积、停留和繁殖、生长。根据来龙去脉克塞栓塞学龄前说,细菌你栓子一样,在细小的动脉内形成栓塞,然后向远心方蔓延到骨内,形成骨感染。所以,血源性骨髓炎多发生于青少年,甚至可发生于出生几十天的婴儿,其部位多在长骨的干骺端。

(2)全身和局部的抵抗力:骨髓炎发病决定于人体抵抗力的强弱。这种抵抗力,包括全身抵抗力和局部抵抗力。小儿由于先天不足再回上病后体弱、营养不良、受寒等各种削弱机体抵抗力的因素,易于罹患骨髓炎。

与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改变早期以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