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间充质干细胞成脂成骨诱导分化什么时候加入诱导液??就是细胞长到什么密度的时候加?
诱导液?你说的是成骨诱导条件培养基吧。
5天后半量换液,第10天当观察到少量细胞变为梭形、贴壁,即全量换液,改为条件培养基。此后每3-4天换1次条件培养基。倒置显微镜隔日观察,直至细胞不能传代、衰老死亡为止。
下面就是爬片的制作,染色以及结果判定了。
可参考网络文库的一篇文献:http://wenku.baidu.com/view/58c8a384e53a580216fcfede.html
2、骨髓巨噬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的关系
单核细胞来源粒--单系祖细胞,经原单核细胞、幼稚单细胞阶段分化成单核细胞,然后由骨髓释放入血,在血中3~~4天后进入组织和浆膜腔转变成巨噬细胞。二者是相同但在部位不同名称不一样,共同构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
巨噬细胞\干细胞\骨髓
单核细胞来源粒--单系祖细胞,经原单核细胞、幼稚单细胞阶段分化成单核细胞,然后由骨髓释放入血,在血中3~~4天后进入组织和浆膜腔转变成巨噬细胞。二者是相同但在部位不同名称不一样,共同构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
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基质干细胞是同一种细胞吗
不是一种细胞,具体来源不同,但是都是干细胞,只是分别由基质细胞、间充质分离培养得到。只知道下面这些,希望有帮助
1、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属于中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由于骨髓是其主要来源,因此统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胎儿和成年人保留在骨髓血液中的原始干细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被诱导分化为血管组织和骨组织,再生能力强;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是保留在成体结缔组织内的一些较原始的细胞,它们保持着间充质细胞的分化潜能,在炎症与创伤时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间充质细胞常分布在小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周围,并能分化为血管壁的平滑肌和内皮细胞。位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以至细胞之间,起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等功能。
一、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宜的体内或体外环境下不仅可分化为造血细胞,还具有分化为肌细胞、肝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基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能力。
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抑制T细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应 ,从而发挥免疫重建的功能。
三、具有来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有干细胞特性,不存在免疫排斥的特性。
2、基质细胞群包括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可形成CFU-F。造血干细胞被基质细胞包绕后才能增殖。血细胞是在基质细胞形成的网状支架中增殖和分化。
小知识: 干细胞的分类与来源
根据其发育阶段,于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和成体干细胞(Alt Stem Cell)。胚胎干细胞包括ES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G 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成体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11, NSC)、血液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 chymal Stem Cell,MSC),骨髓基质干细胞,表皮干细胞(EPidexmis Stem Cell)等。
近年,发现不同胚层起源的成体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相互转化。如肌肉组织的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为血液细胞和脂肪细胞。
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普通培养基会分化么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普通培养基会使细胞失去干性,也就是失去分化能力,自发分化成某种细胞有这种可能,但很少提及。一般情况下失去分化潜能或失去自我更新能力我们认为是细胞老化了。
5、骨髓间充充质干细胞成骨向分化做alp检测,怎么处理细胞
髓核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影响髓核细胞的活性,经共培养的髓核细胞增殖速度、蛋白多糖合成量较对照组提高明显,髓核细胞活性上调。 睾丸支持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共培养的早期,睾丸支持细胞可以显著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但在后期则反而抑制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
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骨向分化茜素红染色液哪个比较好
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也是成体干细胞的一员,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由于骨髓是其主要来源,因此统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它具有以下特性: 一、具有强大
7、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特性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属于中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由于骨髓是其主要来源,因此统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以下特性:
一、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宜的体内或体外环境下具有分化为肌细胞、肝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基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能力。
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抑制T细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应 ,从而发挥免疫重建的功能。
三、具有来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有干细胞特性,不存在免疫排斥的特性。
四、面目模糊,表面抗原不明显,异体移植排异较轻,配型要求不严格。
正是由于间充质干细胞所具备的这些免疫学特性,使其在血液病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通过自体移植可以重建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可避免免疫排斥反应。
8、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做体外血管生成实验吗
间充质干细胞最早在骨髓中发现,随后还发现存在于人体发生、发育过程的许多种组织中。目前, 我们能够从骨髓、脂肪、滑膜、骨骼、肌肉、肺、肝、胰腺等组织以及羊水、脐带血中分离和制备间充质干细胞,用得最多的是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但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以下问题:随着年龄的老化,干细胞数目显著降低、增殖分化能力大幅度衰退;制备过程不容易质控;移植给异体可能引起免疫反应;取材时对患者有损伤,患者有骨髓疾病时不能采集,即使是健康供者,亦不能抽取太多的骨髓。这都限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使得寻找骨髓以外其他可替代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2006年,我国在胎盘和脐带组织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这种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不仅保持了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而且还具备如下优点:①胎盘和脐带中的干/祖细胞更原始,有更强的增殖分化能力。②免疫细胞较为幼稚,功能活性低,不会触发免疫反应及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③干细胞易于分离,纯度高,无肿瘤细胞污染。④扩增时培养体系能统一,便于质控。⑤可制成种子细胞冷冻,多次使用,冷冻后细胞损失小。⑥潜伏性病毒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及传播几率比较低。⑦采集时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任何危害及损伤。⑧采集方便,易于保存和运输,伦理学争议少。这种胎盘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成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理想替代物,并具有更大的应用潜能。
9、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Friedenstein教授于1968年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群干/祖细胞能支持造血和分化为骨细胞,在1974年体外培养获得成果,这类贴壁培养的干细胞呈漩涡状生长;1988年将这类干细胞命名为“骨髓基质干细胞”。Caplan教授在1991年进一步把这类干细胞命名为“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的命名逐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也有学者认为间充质干细胞的英文名称为mesenchymal stromal cell,但是更多学者习惯采用mesenchymal stem cell。
1995年Caplan教授从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抽取并分离培养出这些贴壁的基质细胞,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观察临床效果并证明这些基质的安全性。这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研究,是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使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从实验室跨入到实际的临床应用。
第二个里程碑式事件是1999年Pittenger等在science发表文章,首次证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能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这个研究成果激发了众多研究者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潜能的研究,比如分化为肝细胞、神经细胞、胰岛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
第三个里程碑式事件在于2002年发现了间充质干细胞有强大的免疫抑制能力。随后发现MSC本身具有低免疫原性,即使异体或跨种属使用,均难于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使得免疫系统恢复免疫平衡状态。间充质干细胞的这些免疫特性,非常有利于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包括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四个里程碑式事件在于定义标准的统一。2006年国际细胞治疗协和(ISCT)统一了间充质干细胞的定义(也是鉴定标准),使得间充质干细胞有了全球范围的最低鉴定标准。只有同时符合这些标准的细胞,才能称之为间充质干细胞。这个定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贴壁生长;②,细胞表面表达一些特异性抗原(标记物);③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
间充质干细胞成为药品上市为第五个里程碑式事件。2012年Osiris公司申报MSC作为药品上市得到加拿大FDA的批准,适应症为儿童急性激素抵抗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随后适应症扩大为成年人GVHD,并在新西兰、瑞士等国上市。MSC的临床应用达到一个历史性高度!虽然韩国在2011年就已经批准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药物上市,但由于韩国曾经出过一个很著名的干细胞学术丑闻,导致干细胞行业名誉受损,故不把韩国2011年的干细胞药物视为全球第一个干细胞药物。
总之,间充质干细胞被各国政府批准为干细胞药物上市,就是对间充质干细胞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认可。上市,并不意味着对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的终止,反而是一种激励和推动,鼓舞着众多学者加深对间充质干细胞本身的研究和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研究,更好地造福患者。
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占骨髓内细胞的百分比
骨髓中BMSC含量很少,仅占骨髓内单个核细胞总数的0. 001%~0.01%,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对59位平均年龄49岁的志愿者研究发现,MSC占有核细胞的2%[11],而在骨髓组织中仅占到0.01%,且MSC在骨髓中的比例与年龄密切相关。出生时MSC与有核细胞的比例是1∶10000,10岁左右是1∶00000,30岁是1∶250000,50岁是1∶400000,到80岁是1∶2000000(见图1)
[12]。
详见http://wenku.baidu.com/link?url=4gMGC4X2Q5vM9c7BSDmhfrK5G6_xWK9X9LD4uiLeBvPW-iKg--aZrjknwDtCq-JYu8w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