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姥姥白细胞数量很低,检查说是骨髓性白血病,这到底怎么回事啊?希望给予解答,,谢谢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病因可以是病毒,还有许多因素如放射、化学毒物(苯等)或药物、遗传素质等可能是致病的因子。根据白血病细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2、请问,血常规检查白细胞高达7万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什么是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种肿瘤侵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白血病患者约为3~4人/10万人口,小儿的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每年至少以3万到4万的速度增加。据调查,我国<10岁小儿白血病的发病率为2.28/10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医学技术飞速发展,“血癌”不再难缠,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白血病完全可以治愈。
白血病人往往以感染发热为主要症状,绝大多数患者血中的白细胞数是很高很容易被感染,如口腔、咽喉、耳鼻、肛门,皮肤等处受到侵犯可出现一些炎症变化,细菌毒力强的,进入血液还可成为"败血症"危及生命。由于白血病人骨髓中制造大量不成熟的白细胞,而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就明显减少了,故白血病人可出现皮肤粘膜,多个组织器官的出血,严重的可发生颅内出血。白血病细胞侵犯到其他组织可表现为骨痛、骨膜上长瘤(绦色瘤)、皮肤结节、齿龈肿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还可表现为脑膜白血病,睾丸白血病等,白血病人多伴有贫血、又因出血而导致贫血加重。
二、白血病的致病因素
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它排在儿童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严重危胁儿童的生命。到现在为止,白血病的发病确切原因仍不明确,所以无法做到完全的预防,只能是从针对一些相关因素进行预防。
1、与过量的辐射有关或者在治疗癌症过程中的放疗,大剂量的射线接触都有可能对身体造成影响。
2、过多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酚等,这种物质多在装饰材料中存在,如油漆、新家具等,慢性苯中毒主要损伤人体的造血系统。
3、某些抗癌药物可能导致白血病,细胞毒化疗药物烷化剂使用过多会增加白血病发病危险。4遗传因素。例如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儿童患白血病的几率较高。
三、白血病的早期症状
白血病的早期症状是孩子变懒、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等。此后才发生进行性面色苍白、骨和关节疼痛、不规则发热、衰弱、皮肤和牙龈出血等;最后才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继发反复感染,全身衰竭、消瘦。所以当孩子有以下症状应尽早就医,认真检查———
1、孩子出现高烧,因为白血病源于骨髓,当骨髓中的细胞突变成肿瘤细胞后,不断分裂生长,逐渐把正常骨髓细胞“吃掉”,使得身体的造血功能异常,正常的白细胞减少,而不正常的白细胞疯长,正常人的白细胞数目在4000-10000以下,而白血病患者带有肿瘤的白细胞有时高达10万。由于正常的白细胞少,免疫力差,所以才会感染发高烧。
2、由于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使得血色素减少,引起患儿贫血,脸色苍白。
3、正常的血小板生成受抑制,使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凝血功能受损,所以会出现身体的淤斑,牙龈、鼻子等无缘无故地出血,受伤后也很难止血。
4、癌细胞逐渐浸润肝脾,淋巴结,小儿腹胀,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白血病与其他的癌症不同,其病程的发展时间短,短的2-3周,最长的也只有3-4个月,所以不能耽误治疗时间,当发现以上症状,应马上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四、白血病诊断
1、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一组造血组织的原发恶性血液病,其特征是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有广泛的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及浸润其他组织器官,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表现为正常造血细胞显著减少。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电离辐射,某些化学制剂、药物、病毒和遗传因素有关,还受机体免疫状态及体液因素的影响,导致造血细胞恶性变,恶变的白血病细胞无限增殖并浸润骨髓及其他组织,最终致正常造血细胞显著减少,出现无法控制的出血及感染而死亡。我们从临床治疗角度,将本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两大类,然后再分各自的亚型。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根据细胞形态学和临床预后的不同,将ALL分为L1,L2,L3三个亚型。
L1型:以小淋巴细胞为主,胞浆极少,高核,浆比例,核形规则,染色质均匀致密,核仁不清晰。
L2型:大多数细胞体积是小淋巴细胞的2倍,部分细胞大小有明显异质性,胞浆中等,嗜碱,染色质呈弥漫细致或密块状,核仁清晰,一个或多个。
L3型:由均匀一致的大细胞组成,胞浆丰富,深嗜碱,含多数明显室泡,核圆形,染色质细而致密,核二清晰,一个或多个。
上述分型与临床预后关系密切,L1型的预后较L2型好,L3型难获缓解,预后差。
3、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临床将AML分为7个亚型。
M1:(急性极微分化型原始粒细胞白血病)以来未分化或低分化原始粒细胞增生为特征,原始粒细胞分Ⅰ型和Ⅱ型。Ⅰ型细胞胞浆内无颗粒;Ⅱ型细胞胞浆内含少数嗜天青颗粒或Aoer小体。原始粒细胞Ⅰ型+Ⅱ型≥90%,早幼粒~成熟粒细胞,单核细胞在10%以下。
M2:(急性部分分化型原始粒细胞白血病)又分为2个亚型。①M2a,骨髓中原始粒细胞>30%,单核细胞10%;②M2b骨髓中异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增生为主,此类细胞>30%。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常>30%,分为2个亚型,M3a为粗颗粒型,M3b为细颗粒型。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此型骨髓和外周血中者存在不同比例的粒系细胞和单核系细胞,分为4个亚型:①M4a以原始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和单核细胞>20%;②M4b以原、幼单和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20%;③M4c原始细胞既具有粒系,又具有单核细胞系形态特征者>30%;④M4eo除上述特征外,有嗜酸颗粒粗大的而圆,着色较深色嗜酸粒细胞占5%-30%。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单核系细胞≥80%,包括原始单核,幼稚单核及成熟单核细胞分为2个亚型。①M5a(未分化型)原始单核>80%。②M5b(部分分化型)原始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30%,原始单核50%,原始粒细胞或原幼单>30%,血片中原始粒或原单细胞75%。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中原始幼稚巨核细胞≥30%,分为2型①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②分化型,骨髓及外用血中以单圆核和多圆核病态巨核细胞为主。
4、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
①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外周血呈全血细胞减少,偶见原始细胞,一般无肝、脾肿大,骨髓增生减低,有核细胞减少,原性细胞>30%,骨髓活检增生低下。
②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多形核淋巴细胞占10%以上,属T细胞型。
③浆细胞白血病:外周血中浆细胞>20%或绝对值≥2.0×109/L;骨髓象浆细胞明显增生,原始及幼稚浆细胞明显增多,伴形态异常。
④肥大细胞白血病:临床有白血病或肥大细胞增生症的表现,有淋巴结,肝或脾肿大,外周血中有肥大细胞,骨髓像中肥大细胞明显增生,占有核细胞的50%以上;尿中组织胺增多。
⑤嗜酸粒细胞白血病,血象中嗜酸粒细胞明显而持续增多,多数高达60%,异常有幼稚型嗜酸粒细胞,骨髓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形态异常,核左移,有多各阶段幼稚嗜酸粒细胞。
⑥嗜碱粒细胞白血病,血象中嗜碱粒细胞明显增多,异有幼稚型嗜碱粒细胞,骨髓中可以大量嗜碱粒细胞原性粒>5%,嗜碱早、中、晚幼粒细胞亦增多,有核左移现象。
⑦混合细胞白血病,指急性白血病中髓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共同累及的一组疾病。按细胞来源和表达不同可分为3型。a.双表现型白血病,每个细胞能同时表达髓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特征。b.双克隆性白血病,白血病细胞不均一、一部分表达髓细胞系特征,另一部分则表达淋巴细胞系特征。c.双系列型白血病,与以双克隆型白血病相似,但这两部分白血病细胞系来自同一多能干细胞。
⑧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1)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2)有脑脊液的改变,涂片中见到白血病细胞,3)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或脑脊液的相似改变。
5、慢性白血病
①慢性髓性白血病(CML),CML是由多能干细胞突变引起的一种克隆性疾病,以成熟粒细胞及其前质包括粒系,单核系、红系和巨核细胞系及一些B淋巴细胞系增生和蓄积为特征。根据病程发展临床分三个阶段: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
②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CLL是一种以血、骨髓、淋巴结、肝、脾和其它器管中成熟淋巴细胞增殖和蓄积为特征的高度变异性疾病。临床分T细胞型和B细胞型两种。
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的综合征。其特征为贫血,可伴感染或出血,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或任何一系或二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呈现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也可增生减退。三系血细胞有明显的病态造血,原始粒或早幼粒可增加,但来达到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本病亦称为白血病前期。原发性MDS原因未明,继发性MDS与某些血液血,接受放化疗等因素有关,使骨髓造血干细胞呈恶性克隆生长,骨髓处于无效造血状态。该病菌分为5个亚型
①难治性贫血(RA)
②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S)
③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
④转化中的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RAEB-t)
⑤慢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五、白血病与骨髓移植
白血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化学药物治疗。但通过化疗只能暂时缓解病情,不能治愈,绝大多数会复发。而骨髓移植(BMT)是能达到彻底根治白血病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BMT能根治各种类型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其他系统的恶性肿瘤。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人们对献骨髓存在各种疑惑。尤其是对献骨髓是否影响健康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知道,成年人的骨髓有两种:一种是红骨髓,是造血的骨髓;一种是黄骨髓,是脂肪髓,不能造血,只有在各种原因引起贫血时转化为红骨髓才能起造血作用。采集骨髓主要是采集髂骨中储存的骨髓。在正常情况下,造血细胞生长和破坏处于平衡状态,当机体处于紧急失血状况或抽取骨髓时,造血速度就会相应加快。实际上采集骨髓时绝大部分是采集的血液,所抽纯骨髓细胞总量仅占人体中骨髓总量的很少部分,并且在采集骨髓前还要给献骨髓者补充相当的自体或无关供体的血液,故采集骨髓对献骨髓者身体毫无损害。
还有人担心献骨髓会留下后遗症,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采髓手术比较简单,多施行硬膜外麻醉,不会损伤神经,整个手术过程中献髓者神志始终清醒。术后仅个别人有暂时的局部不适,会很快恢复正常,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献髓者以自己少量的骨髓拯救他人的生命,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应该弘扬。今年来BMT工作进展很快,全世界有4万多人接受了BMT治疗。我国的BMT工作也有很大突破,技术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随着我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苗”越来越多,如他们患了白血病将无法在亲属中找到配型相同的供者(理论上讲兄弟姐妹间HLA匹配者占25%),因此,开展非亲属BMT工作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欧美国家在70年代就开展了非亲属供者骨髓捐献活动,在那里献骨髓就像献血一样普通常见。
六、白血病的治疗
我国研究和应用中药治疗白血病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机理和有效性已得到肯定。实验证明,除了砒霜等毒性中药外,很多固本扶正、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也有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的作用,同时还有增强各种免疫功能,进行免疫双向调节,不断吞噬和清除白血病细胞,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再生等作用。合理的方药可以协同化疗达到白血病的治疗和抗复发的目的。
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在白血病的治疗和抗复发中的作用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发病早期,中药是配合化疗进行治疗的重要药物,但并非绝对需要;在患者持续缓解到一定程度时,中药则是主要的抗复发药物,而且是西药无法替代的。在发病初期用中药配合化疗,能增强疗效,加速缓解(协同诱导细胞分化和凋亡),还有一定抗原发耐药的作用;保护未病变的骨髓并加速其恢复;增加造血物质,促使外周正常血细胞的回升,起生物调节剂的作用;补充固本扶正物质,保护脏器,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化疗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损害及并发症;利用中药天然的抗菌、抗病毒、抗霉菌作用,减少感染机会。在治疗后期(一般指连续缓解2年以上,有过足量的鞘内化疗,骨髓和外周血象完全正常,生存质量好,停止化疗者),可单用中药抗复发。其原理是利用前述中药的作用和安全性,不断巩固疗效,增强体质,防止细胞基因再畸变;不断清除残留白血病细胞,以达到患者长期生存的目的。
A、知情后用药。中药对白血病的治疗和抗复发有上述功效和作用,但不是万应灵丹。患者和病属应在知道如下实情时考虑使用:
1早期治疗必须在化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千万不要相信江湖医生的单用中草药可
以治愈白血病的信口开河的承诺。
2中药必须合理组方,并非所
一、什么是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种肿瘤侵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白血病患者约为3~4人/10万人口,小儿的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每年至少以3万到4万的速度增加。据调查,我国<10岁小儿白血病的发病率为2.28/10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医学技术飞速发展,“血癌”不再难缠,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白血病完全可以治愈。
白血病人往往以感染发热为主要症状,绝大多数患者血中的白细胞数是很高很容易被感染,如口腔、咽喉、耳鼻、肛门,皮肤等处受到侵犯可出现一些炎症变化,细菌毒力强的,进入血液还可成为"败血症"危及生命。由于白血病人骨髓中制造大量不成熟的白细胞,而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就明显减少了,故白血病人可出现皮肤粘膜,多个组织器官的出血,严重的可发生颅内出血。白血病细胞侵犯到其他组织可表现为骨痛、骨膜上长瘤(绦色瘤)、皮肤结节、齿龈肿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还可表现为脑膜白血病,睾丸白血病等,白血病人多伴有贫血、又因出血而导致贫血加重。
二、白血病的致病因素
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它排在儿童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严重危胁儿童的生命。到现在为止,白血病的发病确切原因仍不明确,所以无法做到完全的预防,只能是从针对一些相关因素进行预防。
1、与过量的辐射有关或者在治疗癌症过程中的放疗,大剂量的射线接触都有可能对身体造成影响。
2、过多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酚等,这种物质多在装饰材料中存在,如油漆、新家具等,慢性苯中毒主要损伤人体的造血系统。
3、某些抗癌药物可能导致白血病,细胞毒化疗药物烷化剂使用过多会增加白血病发病危险。4遗传因素。例如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儿童患白血病的几率较高。
三、白血病的早期症状
白血病的早期症状是孩子变懒、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等。此后才发生进行性面色苍白、骨和关节疼痛、不规则发热、衰弱、皮肤和牙龈出血等;最后才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继发反复感染,全身衰竭、消瘦。所以当孩子有以下症状应尽早就医,认真检查———
1、孩子出现高烧,因为白血病源于骨髓,当骨髓中的细胞突变成肿瘤细胞后,不断分裂生长,逐渐把正常骨髓细胞“吃掉”,使得身体的造血功能异常,正常的白细胞减少,而不正常的白细胞疯长,正常人的白细胞数目在4000-10000以下,而白血病患者带有肿瘤的白细胞有时高达10万。由于正常的白细胞少,免疫力差,所以才会感染发高烧。
2、由于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使得血色素减少,引起患儿贫血,脸色苍白。
3、正常的血小板生成受抑制,使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凝血功能受损,所以会出现身体的淤斑,牙龈、鼻子等无缘无故地出血,受伤后也很难止血。
4、癌细胞逐渐浸润肝脾,淋巴结,小儿腹胀,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白血病与其他的癌症不同,其病程的发展时间短,短的2-3周,最长的也只有3-4个月,所以不能耽误治疗时间,当发现以上症状,应马上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3、骨髓化验是不是怀疑白血病啊?贫血严重白细胞和红细胞都很低,医生说白细胞正常人一半都没有,医生说要做
你好,在有母亲出现的身体的瘙痒时候,考虑属于急性的过敏引起。需要对症的抗过敏止痒为宜。可服用盐酸西替利嗪治疗为宜。出现的白细胞少可能是粒细胞缺乏症建议注意卫生,积极抗过敏为宜。可以在数日后复查血常规的。
4、红细胞是由红骨髓产生,那白细胞是由什么产生的?
人体内有两种骨髓成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一出生时都是红骨髓,以后红骨髓被脂肪成分取代,变成黄骨髓
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造血干细胞产生后定向分化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5、得了白血病,人体内的白细胞是增多还是减少?
白细胞存在于人体的血液、骨髓和组织里。其中以前2者的指标最重要。所以白细胞多少要从这两方面看。
白血病绝大多数血象白细胞计数增高(急性者升几倍,慢性者升十几倍到几十倍),并可以查到大量幼稚的血细胞。而正常人的幼稚血细胞只存在于造血器官--骨髓中。
诊断白血病主要看骨髓标本,诊断标准都也是按照骨髓象定的。白血病的骨髓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就是说制造了好多好多,太多了)。在正常骨髓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血细胞。但在白血病的骨髓中可以看到异常大量的处于某一成长阶段的某种血细胞(急性以早幼为主,慢性以中晚幼为主)。也正是根据这大量的细胞种类和成长阶段区分白血病的具体类别。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白细胞呢,是因为造血干细胞或造血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某种细胞大量复制并停留在某种幼稚阶段。正常情况下,只有成熟的血细胞才被释放入血液。而白血病人的骨髓不仅制造出太多幼稚细胞,还把它们释放近血液就导致了血象的变化。另外这些大量的幼稚细胞抑制其他种类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导致其他的细胞数量下降。
楼上的兄弟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刚好和白血病处于两个极端,再障的骨髓增生极度抑制(就是说造得太少,罢工啦)。
6、白细胞87万一定是白血病吗 ???
白细胞高不一定就是白血病,但是白血病有很多都是伴随着白细胞高,我得病的时候白细胞高到100多万了
你目前没有任何白血病的症状,但是也不能肯定就不是白血病,最好的检查方法就是到血液病医院查一个骨髓穿刺术,一查就知道是不是白血病了
白血病现在已经有了治疗的办法了,我以前就是白血病患者,现在治疗好了,是做的骨髓移植,慢性的不用化疗就可以移植,急性的先化疗,然后移植,急性的M3这个型号只化疗就可以治疗好
你说的医后要是只治疗好后,没有复发,那就和健康人一样了,这个病是可以完全治疗好的
7、白细胞偏高,是否要抽骨髓化验吗
白细胞多高?病人多大?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量如何?白细胞高,白细胞的分类里有哪种细胞高的吗?
8、什么原因骨髓不造血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含量都达不
骨髓增生低下
9、白细胞的范围
成年人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9000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50~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01~0.04,嗜碱性粒细胞占0.005~0.01,单核细胞占0.03~0.08,淋巴细胞占 0.20~ 0.30。
白细胞减少症(leucopenia)为常见血液病。凡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10 9/L时,统称白细胞减少症,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者,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sis)前者临床主要表现以乏力、头晕为主,常伴有食欲减退、四肢酸软、失眠多梦、低热心悸,畏寒腰酸等症状;后者多以突然发病,畏寒高热,咽痛为主。本病于任何年龄之两性均可罹患。粒细胞缺乏症为白细胞 减少症发展至严重阶段的表现,两者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相同,故一并论述。
白细胞减少临床缩减分为原因不明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多见。后者多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药物及某些疾病,或可见于各种实体肿瘤化疗后、多种血液病、严重感染及原因不明者等。在我国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预后良好,粒细胞缺乏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年龄较大或有其他脏器疾患的病人,病死率仍然较高。
白细胞减少症在中医学无此病名,据其主症主要有乏力、头晕、心悸、易外感发热等,归属于中医学“气血虚”、“虚劳”、“温病”、“诸虚不足”等范畴。
【病因】
西医认为;极大多数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为人体对药物或化学物发生变态过敏反应所致。
1、粒细胞增殖成熟障碍(再生障碍型)
2、粒细胞的破坏和丧失过多(免疫型)
A、 病毒性感染如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等
B、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液中存在粒细胞抗体,多次输血之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也有免疫性抗体存在。
C、 脾功能亢进时,由于脾脏网状内皮细胞对粒细胞破坏增加,使粒细胞减少。
3、粒细胞分布异常
中医认为:
1、先天不足,禀赋薄弱
2、劳倦过度,损及五脏
3、饮食不节,伤及脾胃
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
5、外邪侵袭
综上所述,病因不外乎内伤和外感,病机方面不外乎先天后天两个因素。先天的关键在于肾,后天的关键在于脾。本症涉及心、肝、脾、肾诸脏,而主要与脾肾关系密切。精血同源,精足则血旺,精亏则血虚,脾肾不足而引起乏力、头晕、心悸及易感发热等。
【分型】
白细胞减少临床所见分为原因不明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多见。后者多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药物及某些疾病(如伤寒、病毒性肝炎),或可见于各种实体肿瘤化疗后、多种血液病、严重感染及原因不明等。
【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应注意有无感染史,物理、化学因素接触史,有无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过敏性疾病病史,有无伴脾肿大的疾病,有无遗传因素等病史。白细胞减少症病因虽不同,但其临床症状相似。单纯粒细胞减少者,起病多缓慢,症状较轻,常见乏力、心悸、头晕、低热、咽炎或粘膜溃疡等;若白细胞减少症由感染所致者,则见高热,恶寒,周身酸痛;若为粒细胞缺乏症,则起病急,可突然畏寒或寒战,高热,头痛,关节痛,极度乏力,严重者有吞咽困难,谵语或昏迷,可在数日内死亡。体检早期示扁桃体红肿,咽部粘膜溃疡,稍后可见坏死、水肿,粘膜潮红充血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体征,因其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1)感染性粒细胞减少症:常见于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麻疹、流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性疾病,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粟粒型肺结核、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原虫以疟疾合并脾肿大者为多见。
(2)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氯霉素、合霉素、磺胺、复方阿司匹林引起粒细胞减少的报道时常见到。
(3)放射线性粒细胞减少症:从事放射线工作或接触放射物质,可导致白细胞减少。 (4)获得性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结缔组织病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可于血清中查到抗白细胞抗体。
(5)骨髓病性粒细胞减少症: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粒细胞减少。
(6)婴幼儿可见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减少症时白细胞总数常在2.0 ×109~4.0 ×109/L之间,伴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而粒细胞缺乏时白细胞多在2.0 ×109/L以下,粒细胞明显减少,甚至1%~2%或完全消失。粒细胞浆内可出现中毒颗粒、空泡、核染色不佳等中毒表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轻度增加。在恢复期,外周血中可出现幼稚粒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血小板及红细胞无明显改变。
(2)骨髓象:属白细胞减少症者,骨髓多无明显改变。粒细胞缺乏者,红细胞及血小板多无明显变化,粒细胞系可呈:
①成熟受阻,原粒及早幼粒明显增多,其余各阶段均减少。
②粒细胞系明显减少,甚至见不到。粒细胞可有中毒现象。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可增多,恢复期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可增多,类似白血病的骨髓象,应注意鉴别。
(三)、并发症
(1) 口腔感染:这是白细胞减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早期可见扁桃体红肿,咽部粘膜溃疡,继而可有坏死水肿,粘膜潮红及颈淋巴结肿大等。
(2) 急性肛周脓肿:可迅速形成溃疡、坏死及假膜。
(3) 全身各系统感染:败血症是本病的主要威胁,致死率高达30%~40%。
(四)、诊断标准
(1)白细胞减少症:由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成人)低于40 ×109/L时。称白细胞减少症。儿童则参考不同年龄正常值定为:>10岁低于4.5X ×109/L;<10岁低于5.0 ×109/L。且无出血时,称白细胞减少症。
(2)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当外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成人低于2.0 ×109/L时,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在儿童≥10岁低于1.5 ×109/L,<10岁低于1.5×109/L,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3)粒细胞缺乏症:当粒细胞严重减少,低于0.5 ×109/L时,称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诊断标准】
1、 临床上可无症状,或有头晕、乏力、低热、食欲减低、失眠多梦、畏寒、心慌等。
2、 易患感冒等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
3、 可能找出致病因素,如感染、理化因素等。
4、 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多为(2.0~4.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常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加或正常,红细胞或血小板数正常。
5、 骨髓象正常或轻度增生,一般有粒系统的增生不良或成熟障碍或有细胞质的改变,红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淋巴细胞及网状内皮细胞可相对增加。
〖鉴别诊断〗
1、低增生性白血病:临床可见贫血、发热或出血,外周血常呈全血细胞减少,可以见到或不能见到原始细胞。骨髓增生减低,但原始粒细胞>30%。而白细胞减少则幼稚细胞数少见,且无出血,无明显贫血现象。
2、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或急或慢,多有出血、贫血表现,白细胞减少,尤以中性粒细胞明显,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均明显减少,骨髓呈三系细胞减少。而粒细胞缺乏症则发病急,无出血,贫血不显,白细胞分类以粒细胞极度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均正常,骨髓象呈粒系受抑,成熟障碍。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见溃疡性咽峡炎、粒细胞减少,易与粒细胞减少症混淆,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片中可发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且血清嗜异凝集试验阳性,不难与粒细胞缺乏症鉴别。
【常规治疗】
一、 寻找并祛除病因 这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关键。
二、 升白细胞药物
1、 维生素B4:为核酸的活性成分,可刺激白细胞生成。
2、 鲨肝醇:造血组织中含量较多,可能促进造血功能。
3、 利血生:内含半硫胱氨酸,苯乙酸。可促进造血功能。
4、 碳酸锂:20~30mg/次,口服,一日3次。
5、 升白安片:50~100mg/次,口服,一日3次。
三、糖皮质激素 对一般升白细胞药物治疗无效,白细胞持续减少,其原因可能为免疫因素时,可选用泼尼松10~20mg/次,口服,一日3次,但长期应用要注意其副作用。
【预后与转归】
继发性白细胞减少如能及时发现,去除病因,采用适当措施,多能恢复。原因不名慢性白细胞减少症,病程多为良性。循环池内白细胞减少者对机体亦无影响。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低增生性白血病,肿瘤化疗等原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受抑者,预后与原发病的治疗有关。若由于白血病化疗后或其他恶性肿瘤所致者或者治疗失当,或突受内外之邪,极易因感染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