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诊断骨髓瘤

诊断骨髓瘤

发布时间:2020-03-13 00:43:19

1、成熟浆细胞12%,幼浆细胞3.5%能诊断骨髓瘤吗

患者男性,70岁。胸椎痛半年余,一直未能确诊,保守治疗症状未缓解。半年前开始出现胸椎痛,当时做了MR提示胸椎7,9,11压缩骨折,PET-CT未见异常代谢。骨髓:骨髓增生减低,浆细胞增高(12%),幼浆细胞3.5%。血轻链减低,尿轻链K增高(555mg/dl)。最近再次复查:红细胞2.56,血红蛋白85;骨髓:有核细胞、粒系、红系均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2.6:1,粒系形态正常,红系可见双核幼红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偏低,可见幼淋,浆细胞14.5%,其中幼浆细胞4%,可见异常形态浆细胞,全片巨核细胞42个。骨髓活检:见小淋巴样细胞片状增生,白血病不能除外;IGH基因阳性;血IgG、IgA、IgM、轻链均减低;尿轻链K 1928mg/dl。

2、多发性骨髓瘤怎样诊断呢?

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被误差的几率非常大,许多病人有骨痛、骨折的症状,容易误诊为骨科疾病,有尿蛋白的病人容易误诊为肾脏疾病,需要进一步检查根据实验室结果才能提高确诊率。以下7点诊断要点可以参考。
①〉60%有贫血,贫血可为首见征象,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涂片见红细胞成钱串状。

②血沉显著增快,常〉100mm/h。

③晚期有全血细胞减少,并可发现骨髓瘤细胞在血中大量出现,超过2千者称为浆细胞白血病。

④异常球蛋白血症,80%有单克隆Ig增高(M蛋白)以IgG增高多见。

⑤骨髓增生活跃,将细胞增多>0.10,常〉0.30。可见数量不等的原、幼浆细胞,甚至多核奇特形态细胞。

⑥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及乳酸脱氢酶、血钙均可增高。

⑦X线典型表现为圆形、边缘清楚如凿孔样的多个、大小不等溶骨性损害。有时可见。

骨髓瘤误诊率很高,应注意与慢性炎症、伤寒、红斑狼疮、肝硬变转移癌所致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浆细胞小于10%,无形态异常)、良性单克隆丙球蛋白血症(无骨骼变化)和老年性骨疏松、甲状腺功能亢进相鉴别。

3、诊断多发性骨髓瘤需进行哪些检查

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血液与肿瘤科黄仲夏
--------------------------------------
黄仲夏简介:女,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血液科主任。
从事内科临床工作30年,有较丰富的血液内科临床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特别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基础与临床。多次参与并承担多发性骨髓瘤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部级、等科研课题多项,其中3项为课题负责人。参编多发性骨髓瘤专著3部。主编多发性骨髓瘤科普书籍1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
曾在美国哈弗医学院和梅奥医院进行访问交流。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北京朝阳医院西院),周三(北京朝阳医院院本部)。
---------------------------------------
确诊多发性骨髓瘤所需的辅助检查:
1.全血细胞计数(血常规检查);
2.生化全项:包括肝功能(包括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肾功能(包括肌酐、尿素氮、血钙、血钾、血尿酸等)及血糖等;
3.M蛋白鉴定: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血清蛋白电泳、血清免疫球蛋白轻链定量、免疫固定电泳和尿(24小时)免疫球蛋白轻链定量等;
4.血清β2-微球蛋白;
5.骨髓系列检查:①骨髓形态学;②骨髓病理活检;③骨髓细胞免疫分型检查;④骨髓基因(FISH);⑤染色体检查;
6.影像学检查:骨骼(头颅、胸椎、腰椎、胸肋骨、骨盆、肱骨、股骨)X线、CT或磁共振(MRI)检查(疑有髓外侵润或脊髓压迫时),有条件者可行PET-CT检查;
7.血游离轻链检查:①敏感,是MM疗效指标;②淀粉样变性、非分泌型必查;③可早期预测病情复发;④与肾损伤程度高度相关;⑤可作为微小残留病检查指标。
通过上述全面检查能提供足够的客观证据,使临床医生作出肯定或排除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如果根据客观条件不能完成上述所有检查,那么其中的血象、骨髓象、血清蛋白电泳、血清免疫电泳、骨骼(头颅、胸椎、腰椎、肋骨、骨盆)X线检查则是必须进行的检查项目,否则难以作出诊断。上述各项检查结果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而且也为骨髓瘤的分型、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
多发性骨髓瘤的筛查——血和尿M蛋白鉴定检查
血尿M蛋白的留取:血M蛋白由护士抽取4~5毫升空腹静脉血为标本。
尿M蛋白的留取是收集患者24小时的尿液,混匀后记录总量,并取出一杯(约10毫升)来做标本。
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血液与肿瘤科M蛋白鉴定检测时间:每周三检测,周五出结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血液科
北京市多发性骨髓瘤医疗研究中心
中华多发性骨髓瘤病友互助协会北京分会

4、多发性骨髓瘤肾病的诊断

1.肾外表现
(1)全身骨痛:早期主要症状,可有骨质破坏,甚至出现病理性骨折。
(2)感染:免疫球蛋白明显减少,T细胞亚群失调等,极易继发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甚至出现败血症。
(3)贫血及出血倾向:骨髓瘤细胞浸润,使红细胞生成减少而出现贫血。由于血小板减少,M蛋白包裹血小板表面等原因,患者有出血倾向,如鼻及齿龈出血等。
(4)血黏度过高:部分患者血浆M蛋白增多,产生高黏滞血症,血管内血流缓慢,组织淤血、缺氧,患者常有头晕、眼花、视力障碍甚至昏迷。
(5)高钙血症:恶心;呕吐、脱水、意识障碍等。
(6)其他:①部分有冷球蛋白血症者还可有遇冷后四肢麻木、青紫甚至发生雷诺(Raynaud)现象等症状。②浆细胞骨髓外浸润者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2.肾脏表现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功能障碍及肾功能衰竭。
(1)肾病综合征:多见于伴有‘肾淀粉样变者,血胆固醇常不增高。
(2)急性肾功能衰竭:多由于下列原因诱发:①各种原因(如腹泻、呕吐、利尿等)引起的脱水及血容量不足。②原有高尿酸血症,化疗后血尿酸急剧增高。③严重感染。④肾毒性药物的使用(见第七十九章急性。肾功能衰竭)。
(3)慢性肾功能衰竭:见第八十章慢性肾功能衰竭。
(4)肾小管功能不全:①近曲小管功能障碍,表现为Fanco-ni综合征(见第七十三章Fanconi综合征)。②远曲小管功能障碍,表现为肾性尿崩症(见第三十六章肾性尿崩症)。 1.血液检查
(1)血常规:大多数为中度正细胞正色素贫血,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晚期全血细胞可减少。血涂片见红细胞呈缗钱样排列。
(2)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多在100mm/h以上。
(3)血清蛋白异常:高球蛋白血症,白/球比例倒置。在8、7或α球蛋白间发现单株异常蛋白区带(M带)。
(4)血生化检查:①血钙增高。②血尿酸增高。③肾功能不全时BUN、Scr增高。④碱性磷酸酶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2.尿液检查 尿中可见大量蛋白和管型,25%~50%患者尿中可出现凝溶蛋白。尿蛋白电泳可属к型或λ型。
3.骨髓检查 出现典型的骨髓瘤细胞,可占6%~96%。其特点是:①细胞大小不一,有时可见巨型、多核骨髓瘤细胞。②核染色质细致,并有1~2个核仁。③胞质着色异常,可见“火焰细胞”,“桑葚状细胞”及“葡萄状细胞”。核周围淡染区常不明显或消失,可含少量嗜苯胺蓝颗粒或空泡。 凡临床上遇40岁以上,原因不明的慢性肾病,伴有明显骨病或重度贫血而无高血压、水肿和视网膜病变者,特别是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钙、血浆球蛋白升高时,应警惕本病。
(1)血清蛋白电泳出现M蛋白。
(2)溶骨性损害。
(3)骨髓瘤细胞,骨髓涂片上至少有超过15%的形态不正常。
三项中至少两项阳性,结合临床可做出诊断。在此基础上出现蛋白尿、尿Bence-Jone蛋白阳性,BUN增高等可诊断为骨髓瘤肾病。 本病应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的肾损害鉴别。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肾损害可有骨骼损害、高钙血症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但其血浆蛋白电泳正常,无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碱性磷酸酶常增高,骨穿检查无骨髓瘤细胞。

5、骨髓瘤诊断做哪些检查呢?

诊断标准:
1、骨髓中浆细胞大于15%并有原浆或幼浆细胞,或组织活检证实为浆细胞瘤。
2、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大于35g/L;IgA大于20g/L;IgM大于15g/L;IgD大于2g/L;IgE大于2g/L;尿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本周蛋白)大于1g/24h.
3、广泛骨质疏松和/或溶骨病变。
符合第1和第2项即可诊断MM.符合上述所有三项者为进展性MM.诊断IgM型MM时,要求符合上述所有三项并有其他MM相关临床表现。符合第1和第3项而缺少第2项者,属不分泌型MM,应注意除外骨髓转移癌,若有可能,应进一步鉴别属不合成亚型抑或合成而不分泌亚型。

6、诊断IgG性多发性骨髓瘤IgG为多少

浆细胞通常大于30%。-IgG<600 mg/dL要确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必须至少符合:1个主要标准+1个次要标准,或3个次要标准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特点:多发性骨髓瘤病变为多发性,

7、怎样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怎样才能快速确诊

多发性骨髓瘤是较易发生误诊的内科疾患之一。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骨质疏松”、“骨转移癌”、“腰椎结核”、“肾病”、“复发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病。在诊断时又需与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伴发于非浆细胞病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骨转移癌、原发于骨的肿瘤、原发性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病鉴别。国内曾有报道2547例MM的临床误诊率高达69%,可见MM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医师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因为病情复杂,所以也不可能有什么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
1.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 因此,多种病原体(病毒、结核菌等)、抗原(药物、肿瘤等)、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舍格伦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均可引起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增高,需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鉴别要点如下:
(1)骨髓瘤中浆细胞增多有限:一般≥3%但<10%且均为正常成熟浆细胞,而MM骨髓浆细胞常>15%且有幼稚浆细胞(骨髓瘤细胞)出现。
(2)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所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属正常多克隆性且水平升高有限(如IgG<30g/L),而MM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单克隆性(即M成分)且水平升高显著(如IgG>30g/L)。
(3)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本身不引起临床症状:其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病,故无贫血、骨痛、骨质破坏、低白蛋白血症、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高钙血症、高黏滞综合征等MM的相关临床表现。
(4)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有其原发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2.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 MGUS和MM同为老年性疾患,且都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两者有相似之处,易于混淆。但是,MGUS不需治疗,仅需随诊观察,而MM为恶性肿瘤,应接受治疗,且预后不良,故需注意两者的鉴别(表4)。
应当强调,在符合MGUS诊断标准的患者中,有相当部分患者最终会发展为MM或其他恶性浆细胞病或B淋巴细胞恶性疾病。Kyle等报告,1960~1999年在Mayo临床医学中心诊断MGUS 1384例,长期随诊10年后12%、随诊20年后20%、随诊30年后25%的MGUS将发展为MM或其他浆细胞疾病(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或B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即MGUS以每年1%的速度转化为恶性疾病,其中主要是转化为MM。Cesana等报告1104例MGUS,随诊中位时间65个月(12~239个月),64例(5.8%)发展为MM,1例发展为髓外浆细胞瘤,12例发展为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6例发展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发展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Gregerson等报告丹麦的North Jutland在1978~1993年共诊断MGSU 1324例。其中97例(9.3%)最终发展为MM或其他恶性浆细胞病。
MGUS转化为MM或其他恶性浆细胞病的机制尚未阐明。Rasillo和Konigsherg等的研究提示,染色体13q-与MGUS转化为MM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MM的诊断、分型、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都有重要意义。
1.外周血 贫血见于绝大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而加重。一般属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但可有大细胞性贫血伴骨髓幼红细胞巨幼样变,也可因有失血而表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血沉也明显加快,常达80~100mm/h以上,此因异常球蛋白包裹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表面负电荷之间排斥力下降而相互聚集的结果。红细胞聚集现象可能给红细胞计数、血型检查造成困难。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白细胞减少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及白细胞凝集素的存在有关。白细胞分类计数常显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至40%~55%。外周血涂片偶可见到个别瘤细胞,若出现大量瘤细胞,应考虑为浆细胞白血病。
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减少。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和血小板凝集素存在的缘故。当血小板表面被异常球蛋白覆盖时,功能受到影响,可成为出血的原因之一。
2.骨髓象 骨髓瘤细胞的出现是MM的主要特征。瘤细胞数量多少不等,一般都占有核细胞5%以上,多者可达80%~95%以上。骨髓一般呈增生性骨髓象,各系统比例与瘤细胞数量有关,当瘤细胞所占比例较小时,粒细胞和红细胞系比例可大致正常,巨核细胞数也可在正常范围;当瘤细胞数量较多,所占比例较大时,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均可明显减少。值得提出的是,在部分患者,特别在病程早期,骨髓瘤细胞可呈灶性分布,单个部位骨髓穿刺不一定检出骨髓瘤细胞,此时应作多部位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方可发现瘤细胞。瘤细胞易位于涂片尾部,应注意检查涂片尾部。
骨髓瘤细胞形态呈多样性。分化良好者与正常成熟浆细胞形态相似,分化不良者呈典型骨髓瘤细胞形态,而多数瘤细胞形态似幼浆细胞或浆母细胞形态。同一患者的骨髓中可出现形态不一的骨髓瘤细胞。典型骨髓瘤细胞较成熟浆细胞大,直径为30~50μm细胞外形不规则,可有伪足,胞质蓝染,核旁空晕消失或不明显,胞质中可见泡壁含核糖核酸、泡内含中性核蛋白的空泡,也可见到含本-周蛋白的类棒状小体,以及外层含免疫球蛋白,而内含糖蛋白的拉塞尔小体(Ruseu小体),核较大,核染色质细致,有一或两个核仁。少数瘤细胞具有双核或多核,但核分裂并不常见。IgA型骨髓瘤细胞胞质经瑞特染色可呈火焰状,此因嗜碱性糖蛋白被嗜酸性糖蛋白取代的缘故。据观察,瘤细胞形态近似成熟浆细胞者病程进展较慢,瘤细胞形态呈分化不良者病程进展较快。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瘤细胞的显著特征是内质网的增多和扩大,高尔基(Golgi)体极为发达。扩大的粗面内质网内含无定形物、椭圆形小体,这些物质与血清中M蛋白有关。发达的高尔基体内含致密小体和空泡。线粒体也增多、增大,嵴丰富。常可见到胞质内有空泡、拉塞尔小体、结晶体、包涵体。胞核大而圆,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较粗,核仁大而多形化,有时可见核内包涵体。胞核与胞质发育成熟程度不成比例是瘤细胞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重要特征。
应用抗免疫球蛋白的重链抗体和抗免疫球蛋白轻链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法检查,可发现骨髓瘤细胞呈阳性,但仅含有一种重链和一种轻链,与其血清中M蛋白(M protein)的重链、轻链类型一致。
3.血清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引起的高球蛋白血症是本病的重要特征之一。血清清蛋白减少或正常,A/G比例常倒置。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增多的同时,正常免疫球蛋白常明显减少。检测血清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方法有下述几种:
(1)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异常增多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表现为一浓集的窄带,经密度扫描仪绘出的图像表现为一窄底高峰,其峰高度至少较峰底宽度大2倍以上,即M成分(或称M蛋白)。这是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氨基酸组成、所带电荷完全相同,因而在电场的泳动速度完全相同的缘故。M成分可出现在γ区(IgG,IgM)、β或α2区(IgA),这取决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类型。当M成分显著增多时,其他免疫球蛋白及血清清蛋白常明显减少。
(2)免疫电泳: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在免疫电泳上表现为异常沉淀弧,在出现一种异常重链沉淀弧和一种异常轻链沉淀弧的同时,另一种轻链和其他类型重链常明显减少。根据免疫电泳结果可以确定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类型,从而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分型,即IgG型、IgA型、IgM型、IgD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或多克隆型、不分泌型。
(3)聚合酶链反应(PCR):近年来采用PCR技术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作为单克隆B细胞——浆细胞恶性增生的标记,用于本病的诊断及与良性反应性免疫球蛋白增多的鉴别诊断。用上述方法检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后,尚需进行定量,目前多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rate nephelometry)确定免疫球蛋白浓度。
4.尿液 常规检查常发现有蛋白尿、镜下血尿,但管型少见,有时可见到浆(瘤)细胞。具有诊断意义的是尿中出现本周蛋白,又称凝溶蛋白,该蛋白在酸化的尿液中加热至50~60℃时发生凝固,但进一步加热则又溶解。本-周蛋白就是自肾脏排出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在多发性骨髓瘤,瘤细胞不仅合成和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而且重链与轻链的合成比例失调,往往有过多轻链生成,故血中轻链浓度明显升高。轻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仅23000,可通过肾小球基底膜而排出,故出现本-周蛋白尿。由于单克隆浆(瘤)细胞仪能合成一种轻链(κ或λ链),故本-周蛋白仅为一种轻链。应用免疫电泳可确定本-周蛋白为何种轻链。近年来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尿中轻链含量,显著提高了尿液轻链检测的敏感度和精确度。既往用酸加热法检测本-周蛋白的阳性率为30%~60%,且有假阳性。而采用尿液轻链定量法的阳性率几近100%,且不出现假阳性。正常人尿中有κ和λ两种轻链,含量均低。尿中出现大量单一轻链,而另一种轻链含量减低甚至检测不出,是MM的特征之一。
5.肾功能 肾功能常受损,尤多见于病程中期、晚期。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酚红排泄试验、放射性核素肾图等检查可确定肾功能是否受损及受损程度。晚期可发生尿毒症,成为死因之一。当患者有大量本-周蛋白尿时,应避免进行静脉肾盂造影,因造影剂可能与本-周蛋白发生反应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6.血液生化异常 血钙常升高,国外报告高钙血症在MM的发生率为30%~60%,国内报告发生率为15%
其他辅助检查:
1.X射线及其他影像学检查 X射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本病的X射线表现有下述4种:①弥漫性骨质疏松:瘤细胞浸润及瘤细胞分泌激活破骨细胞的因子(IL-1、淋巴细胞毒素、TNF、OAF)引起普遍性骨质疏松。脊椎骨、肋骨、盆骨、颅骨常表现明显,也可见于四肢长骨。②溶骨性病变:骨质疏松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即造成溶骨性病变。多发性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晰锐利似穿凿样溶骨性病变是本病的典型X射线征象,常见于颅骨、盆骨、肋骨、脊椎骨,偶见于四肢骨骼。③病理性骨折:骨折在骨质破坏的基础上发生,最常见于下胸椎和上腰椎,多表现为压缩性骨折。其次见于肋骨、锁骨、盆骨,偶见于四肢骨骼。④骨质硬化:此种病变少见,一般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硬化,出现在溶骨性病变周围。弥漫性骨质硬化罕见。IgD型骨髓瘤较易并发骨质硬化。γ-骨显像是近年来用于检查骨质异常的手段之一。在本病,溶骨性病变表现为病变部位有放射线浓集。此法可一次显示周身骨骼,且较X射线敏感。X射线仅在骨骼脱钙达30%以上时才能显示出病变,而γ-骨显像在病变早期即可出现放射线浓集征象。但值得指出的是,γ-骨显像虽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却不高,任何原因引起的骨质代谢增高均可导致放射线浓集征象,故应注意鉴别。CT和磁共振成像(MRI)也用于本病的诊断性检查,特别当骨髓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脊椎骨压缩性骨折损伤脊髓、神经根时,CT及(或)MRI检查可为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2.B超 肾功能损害,泌尿结石、心肌肥厚者可提示。
3.放射性核素 肾图检查可确定肾功能损害程度。

8、冒烟型骨髓瘤和MGUS的区别

GUS (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的诊断标准为(1) M蛋白<30 g/L; (2)骨髓内浆细胞比例<10%; (3) 无终末脏器损害(主要指CRAB: 高钙血症,肾脏损害,贫血和破骨性骨病)。上述三条标准是“且”的关系。而SMM (smoldering multiple myeloma),即冒烟型骨髓瘤,其诊断为 (1) M蛋白 > 30g/L; (2) 骨髓内浆细胞比例 > 10%; (3) 无终末脏器损害。其中(1)和(2)是“或”的关系。MGUS的诊断多是无意中做出的,因为其他情况就诊,无意中发现M蛋白。MGUS是和年龄相关的疾病,大于50岁的人群发生率是3-4%。现在并不建议筛查MGUS,因为诊断该病并不能使患者受益。而因其他原因诊断的患者,则建议长期规律随访。目前,对于MGUS和SMM不建议治疗,因为早期的研究证实,治疗并不能减缓MGUS和SMM向MM转化,也不能延长患者生存。但是随着新药的出现,有小规模研究证实对于“高危”SMM的治疗可以延长患者无病生存。需要注意的是,“高危”SMM的定义并不统一。因此,任何治疗最好是在临床试验中完成。

9、多发型骨髓瘤具有决定性的诊断是?

骨穿是最快最有效的诊断性方法,其他的会受医疗设备和医生知识水平影响。

1.骨髓:出现一定比例的异常浆细胞(骨髓瘤细胞主要为原始浆细胞或幼稚浆细胞)或组织活检证实为骨髓瘤细胞。
2.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可在血清蛋白电泳的γ区或β区或α2区出现一窄底高峰,又称M蛋白)或尿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即尿本周氏蛋白)。
3.无其他原因的溶骨性病变或广泛骨质疏松。
对于有条件的医院应进一步作下列检查:
(1)免疫分型:用患者骨髓进行检查,CD10、CD19、 CD20等B细胞标记单抗、 CD38 、CD138浆细胞标记单抗表达增高。
(2)细胞遗传学检查:多表现为14q+、del(14)、t(11;14);
(3)β2微球蛋白:血或尿中均可升高,为预后不良的因素。特别是血的含量,不受肾功能的影响。
一 、诊断标准:
目前通用的MM诊断标准主要是标准WHO(2001)和国际MM工作组(IMWG)(2003)MM诊断标准。(一)WHO诊断MM标准(2001)
1.诊断MM要求具有至少1项主要标准和1项次要标准,或者具有至少3项次要标准而且其中必须包括⑴项和⑵项。病人应有与诊断标准相关的疾病进展性症状。
2. 主要标准:
⑴骨髓浆细胞增多(>30%)
⑵组织活检证实有浆细胞瘤
⑶M-成分:血清IgG>3.5g/dL或IgA>2.0g/dL尿本周蛋白>1g/24h
3. 次要标准:
⑴骨髓浆细胞增多(10~30%)
⑵M-成分存在但水平低于上述水平
⑶有溶骨性病变
⑷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50%以上:IgG<600mg/dL,IgA<100mg/dL,IgM<50mg/dL
WHO诊断标准存在的问题:它将骨髓瘤细胞的数值定为30%,如果在10-30%之间尚需符合其它标准,按照此标准会有一部分实际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无法纳入诊断。
关于浆细胞的比例 尽管国内外的诊断标准都比较强调浆细胞的比例在诊断中的重要性,但是与弥漫性生长的白血病不同,多发性骨髓瘤以局灶性生长为特点,有时单个部位的骨穿刺并不能很好地发现灶性增殖的骨髓瘤细胞,往往需要多部位穿刺。
但是这个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常常还需要注意浆细胞的形态,如果浆细胞呈现为细胞外形不规则、胞浆染色不均匀、巨大的浆细胞伴核形不规则、葡萄状细胞或火焰状细胞,即使不到30%,也应考虑MM,进行M蛋白定量检测,结合M蛋白和溶骨性损害,也可以作出MM的诊断。
(二)IMWG诊断MM标准(2003年)
国际MM工作组(IMWG)在2003年按有无器官损害将MM重新定义为有症状、无症状MM.这个诊断标准更为强调的是骨髓瘤相关的器官损害,如果有器官的损害,恶性浆细胞的值并不成为诊断MM的障碍。
MM相关的器官或组织损害(ROTI) (IMWG 2003年)
1.血钙水平:血清钙>正常上限0.25mmol/L或>2.75 mmol/L
2.肾功能不全:肌酐>173 mmol/L
3.贫血:Hb<正常低限2g/dl或<10 g/dl
4.骨损害:溶骨性骨损害或合并压缩性骨折的骨质疏松
5.其它:症状性高粘滞综合症、淀粉样变性、反复细菌感染(12月内发作>2次)
表3 IMWG关于 MM诊断标准(2003年)
症状性MM
1.血或尿中存在M-蛋白
2.骨髓中有克隆性浆细胞或浆细胞瘤
3.相关的器官或组织损害(终末器官损害,包括骨损害)
无症状MM
1.M-蛋白≥30g/L
2.和/或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10%
3.无相关的器官或组织损害(终末器官损害,包括骨损害)或无症状
二、分型:
在临床上,根据血清中M成分的特点可把本病分为IgG、IgA、IgD、IgE、IgM、轻链型、双克隆型和不分泌型等8种类型,其中以IgG型最常见,其次为IgA型。
三、分期:
Durie-Salmon分期体系以及国际分期体系(ISS)均可用。
表1 ISS分期体系
分期 ISS分期标准 中位生存期(月)
I β2-MG<3.5mg/L,
白蛋白≥35g/L 62 II 不符合I和III期的所有患者 45 III β2-MG≥5.5mg/L 29表2 Durie-Salmon分期体系
分期
Durie-Salmon分期体系
Ⅰ 血红蛋白>l00g/L
血清钙水平≤3.0mmol/L[12mg/dL]
骨骼X线:骨骼结构正常或孤立性骨浆细胞瘤
血清骨髓瘤蛋白产生率低:IgG<50g/L;IgA<30g/L;本周氏蛋白<4g/24h
瘤细胞数 <0.6x1012/m2体表面积
Ⅱ 不符合I和III期的所有患者
瘤细胞数 0.6-1.2x1012/m2体表面积
Ⅲ 血红蛋白<85g/L
血清钙>3.0mmol/L[12mg/dL]
血清或尿骨髓瘤蛋白产生率非常高:IgG>70g/L;IgA>50g/L;本周氏蛋白>12g/24h
骨骼检查中溶骨病损大于三处
瘤细胞数 >1.2x1012/m2体表面积
亚型
标准
A 肾功能正常(血清肌酐水平< 176.8mol/L[2mg/dL])
B 肾功能异常(血清肌酐水平≥ 176.8mol/L [2mg/dL])
鉴别诊断
1.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见于结核、伤寒、自身免疫病等,一般骨髓浆细胞不超过10%,且均为成熟浆细胞。
2.其他产生M蛋白的疾病:慢性肝病、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等可产生少量M蛋白。
3.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血清中M蛋白低于30g/L,骨髓中浆细胞低于10%,无溶骨性病变、贫血、高钙血症和肾功能不全。M蛋白可多年无变化。约5%的患者最终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
4.骨转移癌:多伴成骨形成,溶骨性缺损周围有骨密度增加,且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有原发病灶存在。

10、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是怎么诊断的呢?朋友最近不舒服,去医院查血常规和骨穿,最后医生说是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属于血液病。
临床症状:贫血、感染(发热)、出血(皮下出血等)、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等。
实验室诊断:以贫血为主。血液中出现M蛋白。异常免疫球蛋白根据分型某一项增高如:IgG IgA IgM IgD IgE、轻链型等,尿中出现本周是蛋白、血沉增快、外周血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骨髓中大量出现骨髓瘤细胞等。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主要靠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骨骼的X线片可有比较典型的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辅助诊断.

与诊断骨髓瘤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