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骨髓脊炎

骨髓脊炎

发布时间:2020-03-12 06:11:37

1、强直性脊柱炎属于慢性骨髓炎吗

不属于。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骨髓炎为一种骨的感染和破坏,可由需氧或厌氧菌,分枝杆菌及真菌引起。

2、脊骨髓灰质炎具有怎样的流行性?

此病的流行具世界性,第一批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在英国,此后各地均有发生。我国1882年开始有病例报道,后逐年增加,其中1959年在南宁一次流行发病率高达150.6/10万。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问世使发病率明显下降,大部分国家疫情已得到控制,有的已基本消灭。据全国AFP专报系统监测结果,自1994年10月以来,我国未发现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

拿我国来说,使用活疫苗以前,城市发病率要高于农村许多倍,广泛服用疫苗后,城乡发病率基本相等。本病终年可见,而以夏秋为多。可散发或流行,流行时以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及不发生瘫痪的轻型为多。发病者多为5岁以内的孩子,要占90%以上,其中,成人很少见近年来由于开展减毒活疫苗接种,发病年龄有逐年升高趋势,成人患者有所增多,且使用活疫苗后,发病季节曲线亦变得不平稳,原3~5年流行一次的规律已不科学,流行的病型由过去常见的Ⅰ型转为以Ⅱ、Ⅲ型相对多见。

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好发部位是? A 肱骨的远端 B 股骨的远端,胫骨的近端 C 脊柱 D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好发于长骨干骺端,最多见的还是儿童的股骨远端,多见于轻微外伤后。

4、脊骨髓灰质炎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不分种族、年龄及性别均可感染脊髓灰质炎,自然感染后人体对同型病毒能产生较持久的免疫力,一般认为可维持终身。新生儿可由母体获得抗体,但出生后3~6个月逐渐下降以至全部消失,此后婴幼儿通过野毒感染(包括隐性感染和轻型感染)或人工免疫接种而获得免疫力。脊髓灰质炎病毒3型之间交叉免疫的可能性极小。麻痹型病例重复感染后再次出现麻痹者较少。人群的免疫状态在流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流行或散发、流行特征、传播速度、范围大小意义重大。

5、脊髓灰质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为小儿麻痹)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年幼的儿童。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给他人。少数感染者出现发热、疲乏、头痛、呕吐、颈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症状。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脊灰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肠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感染脊灰病毒后有下列几种表现:
无症状性感染:表现有轻度疲倦或无任何症状,这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大多数。
顿挫型:病人只有轻度发热、疲倦、嗜睡或伴以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症状。
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型):开始的症状与顿挫型相似,继之或痊愈数日,或好转数日或相继出现背痛,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感染后仅1%或更少的感染者发展为瘫痪型脊髓灰质炎。主要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害而出现肌肉松弛性瘫痪,表现可单侧或双侧,下肢或上肢肌肉无力,瘫痪,肢体温度低于正常。肌肉瘫痪在开始几天内发展很快,继之停留在这一水平,恢复较慢,需要6个月或更长时间,相当多数留下跛行的后遗症。

6、脊髓炎和骨髓炎的区别在哪?

最大的区别就是,视神经脊髓炎对视力有影响的,脊髓炎对视力没有影响

7、怎样预防脊骨髓灰质炎?

服用小儿麻痹糖丸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重点,这是使孩子远离此病最关键的措施。疫苗有两种: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我国现应用的是减毒活疫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儿麻痹糖丸”,口服“糖丸”的活动在每年冬春季全国统一进行。

出生2个月至7岁的小儿是口服疫苗的对象,服用时禁止使用热水送服,以防“活疫苗”遇热失活而起不到免疫的效果,可用凉开水或奶液化开,用汤匙喂下,并有成人严格看管以确保小儿将糖丸咽下,也可直接将糖丸投入口中含化咽下。这种疫苗的安全性好,不良反应极少。对于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如激素等。发热、严重佝偻病、活动性结核或其他严重疾病者禁止服用。

现行的免疫计划如下: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必须服用一粒,以后2个月、3个月、4个月时各服一粒,然后每年再进行强化免疫一次,防止出现漏服。

只要按要求服用“糖丸”,小儿的肠道便分泌免疫球蛋白IgA,当有野毒株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进入小儿肠道时,IgA就会发挥抵抗病毒作用从而使小儿产生免疫力。当本病出现流行时,儿童应减少集体活动,禁食可能被污染的食物,尽量不游泳。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衣物等应煮沸15分钟进行消毒。

8、脊髓炎和骨髓炎是一回事吗?

不是的,这是两种疾病。脊髓炎是脊髓受感染
脊髓炎是由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原虫、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或由感染所致的脊髓灰质或(和)白质的炎性病变,以下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其临床特征。常见脊髓炎有化脓性脊髓炎、急性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结核性脊髓炎等。
骨髓炎为一种骨的感染和破坏,可由需氧或厌氧菌,分枝杆菌及真菌引起。骨髓炎好发于长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或由于外伤或手术引起的穿透性骨损伤部位。儿童最常见部位为血供良好的长骨,如胫骨或股骨的干骺端。

9、脊骨髓灰质炎病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哪几类?

脊髓型

这种类型较为常见,下肢多为不对称性软瘫,其次可出现上肢瘫,也可出现呼吸困难、声音低微、缺氧等膈肌及肋间肌瘫痪的表现。

脑干型

延髓及桥脑易出现病变。有颅神经损伤时可出现面肌麻痹、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呼吸中枢麻痹的表现为呼吸浅弱、节律不整、呼吸暂停、严重缺氧。心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可导致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和休克。

脑型

表现为高热、神志不清、昏迷等病毒性脑炎的症状。

10、脊骨髓灰质炎的症状是什么?

潜伏期症状

潜伏期在3~35天。

前驱期症状

此期的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头痛、腹泻或便秘等上呼吸道感染和胃肠炎的症状。

瘫痪前期症状

在前驱症状消失后1~6天再次发热而进入本期,故有双峰热之称。也可不经过前驱期而直接至瘫痪前期。此时若让患者坐起,患儿需双臂后伸支撑身体才能坐立,称为三脚架征,患者坐在床上屈膝,不能用下颌抵住膝部为吻膝征阳性,此两体征为该病的特点。此外,出现感觉过敏、拒抚抱、多汗等症状。

瘫痪期症状

多在病程的2~7天体温下降后出现瘫痪,且瘫痪范围逐渐扩大,随体温降至正常,瘫痪症状稳定。

恢复期症状

四肢远端小肌群首先恢复,其次为大肌群,肌力的恢复需1年左右。

后遗症期症状

一般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与骨髓脊炎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