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侧股骨头坏死的诊断证明怎么写
我头像。。。。。
2、如何诊断股骨头坏死啊?
建议:股骨头坏死常因外伤炎症感染或长期饮酒应用药物以及高血脂等引起,可以拍片或CT检查明确,一般早期可以考虑应用中医药结痂外用药膏以及局部物理治疗。晚期需要考虑手术股骨头置换治疗
3、儿童股骨头坏死的诊断
由于儿童是弱势群体,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是很弱的。股骨头坏死又是一种很严重的骨科疾病,积极的治疗是减轻患者痛苦的关键。因此,一定要真确的诊断。那儿童股骨头坏死该如何诊断呢?对于小儿股骨头坏死症的诊断,特别是早期的诊断,更容易发生误诊,由于诊断的失误和治疗上的偏差,会使坏死更进一步的严重发展,这样也就给后来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因此务必要求每一位家长,如发现孩子有以下四种状况,就可以怀疑孩子是否是股骨头坏死症,应立即去医院做详细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一、无缘无故膝关节疼痛,走路跛行。 二、在膝关节痛的同时,用手按压髋关节周围,按压时有压痛点。 三、让孩子平卧位,将患肢往上抬,达不到 45 度髋关节有疼痛感。 四、做 “4” 字实验。将患肢 4 字型搭于健侧大腿上,膝盖往下压,压时髋关节有疼痛感。
4、股骨头有问题要检查那几项?
你好
股骨头确诊需要检查的有:
1)影像学检查:
①X线检查:
是诊断该病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但敏感性差,早期单凭X线片不易诊断。骨坏死早期表现为骨质正常或轻度疏松,也可出现病变区骨密度相对均匀增高现象,随后可见负重区有楔状硬化带或骨组织囊性病灶形成,进一步出现与关节面平行的“新月状透亮带”,关节间隙增宽。
最后出现软骨下骨板及关节面塌陷,骨轮廓改变,阶梯状不连续,骨压缩加重,同时髋臼关节面也受损,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整个关节呈现退行性关节炎改变。
②磁共振(MRI):
在其他检查阴性而高度怀疑缺血性坏死时,应作诙检查。它是早期诊断较理想的方法。
③计算机断层扫描(Cr):
较常规X线检查及断层摄影能更早地反映骨组织坏死改变。
④核素扫描:
采用99mTc磷酸盐骨扫描方法诊断骨病,临床应用已20余年。诊断骨坏死敏感性高达80%,比常规X线检查能更早地反映病变情况。
(2)血液动力学检查:
①髓腔内静脉X线摄影术:
经测髓内压的套管针向髓腔内注人造影剂,连续摄X线片,观察造影剂在髓腔内的行程及排空情况,从而检查血管走行结构,可以为骨坏死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②髓腔内压测定:
在局麻或全麻下,将套管针直接插入股骨转子间区髓腔,以测定病变区髓内压。这种方法较常规X线和核素骨扫描检查,能更早发现骨组织异常变化,对早期诊断骨坏死有一定价值。
专家在线可详细咨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5、股骨头坏死的自我检测方法
自我检查股骨头坏死方法:
方法一、检查炎症:感冒发烧的时候,会加快血沉,导致白血球升高,会加重髋关节的疼痛。
方法二、检查寒湿:天气寒冷的时候,加重了髋关节酸胀以及疼痛,功能受到限制。
方法三、髋关节的疼痛向腹股沟区域或者是臀后侧、外侧或者是膝内侧的放射。
方法四、髋关节僵硬、没有力气、活动遭受到限制,抬腿出现不灵活,初期所出现的症状表现是盘腿或者是向外撇腿和下蹲时候比较的困难。
方法五、骨折、脱位或者是髋关节扭伤愈合了以后,又渐渐或者是突然发生髋部间歇性或者是持续性的疼痛。
方法六、跛行:就是走起路来,患肢不敢负重使用力,就跟踮脚一样的走路。
方法七、长时间或者是短时间使用大量的激素或者是常常酗酒的患者发生了髋关节疼痛,多为隐痛和钝痛,经常位于髋部外侧以及股沟的中间,活动的时候十分的明显,休息以后便会有所减轻。
6、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判断是得了股骨头
你好!股骨头坏死是临床常见病,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因素:一是外伤导致股骨颈骨折,骨折复位不良,骨折愈合恢复行走后逐渐出现股骨头坏死;二是股骨头本身病变常与慢性酒精中毒或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关。不过股骨头坏死的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病痛出现的时间以及发作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而且各种临床表现都不是股骨头坏死所特有的,许多髋关节疾患者都可以发生,换句话说,患者很难通过症状做出是否有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必须做髋关节X线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才能明确是否有股骨头坏死。
7、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症状是什么,如何能够自我诊断?
除了疼痛早期一般不会有很明显的症状,患者确诊了吗?
8、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鉴别诊断
对具有类似的X线改变或MRI改变的病变,应注意鉴别。
1.具有类似X线改变疾病的鉴别诊断
(1)中、晚期骨关节炎 当关节间隙变窄,出现软骨下囊性变时可能会混淆,但其CT表现为硬化并有囊形变,MRI改变以低信号为主,可据此鉴别。
(2)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 股骨头包裹不全,髋臼线在股骨头外上部,关节间隙变窄、消失,骨硬化、囊变,髋臼对应区出现类似改变,与本病容易鉴别。
(3)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 常见于青少年男性,多为双侧骶髂关节受累,其特点为HLA-B27阳性,股骨头保持圆形,但关节间隙变窄、消失甚至融合,故不难鉴别。部分患者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可合并AVN,股骨头可出现塌陷但往往不严重。
(4)类风湿关节炎 多见于女性,股骨头保持圆形,但关节间隙变窄、消失。常见股骨头关节面及髋臼骨侵袭,鉴别不难。
2.具有类似MRI改变疾病的鉴别诊断
(1)暂时性骨质疏松征(ITOH) 可见于中年男女性患者,属暂时性疼痛性骨髓水肿。X线片示股骨头、颈甚至转子部骨量减少。MRI可见T1加权像均匀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范围可至股骨颈及转子部,无带状低信号,可与本病鉴别。此病可在3~6个月内痊愈。
(2)软骨下不全骨折 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无明显外伤史,表现突然发作的髋部疼痛,不能行走,关节活动受限。X线片示股骨头外上部稍变扁,MRI的T1及T2加权像显示软骨下低信号线,周围骨髓水肿,T2抑脂像显示片状高信号。
(3)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多发于膝关节,髋关节受累少见。累及髋关节的特点为:青少年发病,髋部轻中度痛伴有跛行,早、中期关节活动轻度受限。CT及X线摄片可显示股骨头、颈或髋臼皮质骨侵袭,关节间隙轻、中度变窄。MRI示广泛滑膜肥厚,低或中度信号均匀分布。
(4)股骨头挫伤 多见于中年有髋关节外伤史患者,表现为髋部痛及跛行。MRI位于股骨头内的T1加权像中等强度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内侧较多。
(5)滑膜疝 此为滑膜组织增生侵入股骨颈部皮质的良性病变,MRI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小型圆形病灶,多侵袭股骨颈上部皮质,通常无症状。
9、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鉴别诊断
该病应与髋关节骨关节病、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扁平髋等相鉴别。
10、因车祸造成左腿股骨头断开经大夫诊断必须更换股骨头这在伤残评定中应为几级
1、你说的伤情,按《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可以评上十级伤残的。
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
4.10 Ⅹ级伤残
4.10.1 颅脑、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致:
a.神经功能障碍,日常活动能力轻度受限;
b.外伤性癫痫,药物能够控制,但遗留脑电图中度以上改变;
c.轻度失语或构音障碍;
d.单侧轻度面瘫,难以恢复;
e.轻度不自主运动或共济失调;
f.斜视、复视、视错觉、眼球震颤等视觉障碍;
g.半身或偏身型浅感觉分离性缺失;
h.一肢体完全性感觉缺失
i.节段性完全性感觉缺失;
j.影响阴茎勃起功能。
4.10.2 头面部损伤致:
a.一眼低视力1级;
b.一侧眼睑下垂或畸形;
c.一眼视野中度缺损(直径小于60°);
d.泪小管损伤,遗留溢泪症状;
e.眼内异物存留;
f.外伤性白内障;
g.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或耳漏;
h.上颌骨、下颌骨缺损,牙齿脱落4枚以上;
i.口腔损伤,牙齿脱落8枚以上;
j.口腔或颞下颌关节损伤,轻度张口受限;
k.舌尖部分缺失(或畸形);
l.一耳中等重度听觉障碍;或双耳中度听觉障碍;
m.一侧耳廓缺失(或畸形)10%以上;
n.鼻尖缺失(或畸形);
o.面部瘢痕形成,面积6平方厘米以上;或面部线条状瘢痕250px以上;
p.面部细小疲痕(或色素明显改变)面积15平方厘米以上;
q.头皮无毛发40平方厘米以上;
r.颅骨缺损4平方厘米以上,遗留神经系统轻度症状和体征;或颅骨缺损6平方厘米以上,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s.颌面部骨及软组织缺损8立方厘米以上。
4.10.3 脊柱损伤致:
a.颈椎或腰椎畸形愈台,颈部或腰部活动度丧失10%以上;
b.胸椎畸形愈合,轻度影响呼吸功能;
c.胸椎或腰椎一椎体三分之一以上压缩性骨折。
4.10.4 颈部损伤致:
a.瘢痕形成,颈部活动度丧失10%以上;
b.轻度影响呼吸和吞咽功能;
c.颈前三角区瘢痕面积20平方厘米以上。
4.10.5 胸部损伤致:
a.女性一侧乳房部分缺失(或畸形);
b.4肋以上骨折;或2肋以上缺失;
c.肺破裂修补;
d.胸膜粘连或胸廓畸形。
4.10.6 腹部损伤致:
a.胃、肠、消化腺等破裂修补;
b.胆囊破裂修补;
c.肠系膜损伤修补;
d.脾破裂修补;
e.肾破裂修补或肾功能轻度障碍;
f.膈肌破裂修补。
4.10.7 盆部损伤致:
a.骨盆倾斜,双下肢长度相差50px以上;
b.骨盆畸形愈合;
c.一侧卵巢缺失或完全萎缩;
d.一侧输卵管缺失或闭锁;
e.子宫破裂修补;
f.一侧输尿管严重狭窄;
g.膀胱破裂修补;
h.尿道轻度狭窄;
i.直肠、肛门损伤,瘢痕形成,排便功能障碍。
4.10.8 会阴部损伤致:
a.阴茎龟头缺失(或畸形)25%以上;
b.阴茎包皮损伤,瘢痕形成,影响功能;
c.一侧输精管缺失(或闭锁);
d.一侧睾丸缺失或完全萎缩;
e.阴囊损伤,瘢痕形成50%以上。
4.10.9 外阴、阴道损伤致阴道狭窄,影响功能。
4.10.10 肢体损伤致:
a.双手缺失(或丧失功能)5%以上;
b.双手感觉缺失25%以上;
c.双上肢前臂旋转功能丧失50以上;
d.一足足弓结构破坏1/3以上;
e.双足十趾缺失(或丧失功能)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