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b病毒反复复制怎么办
病毒已经清除的,一般不会复发.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因此得名。
一、生物学性状
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 bp,分子量108。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在染色体内。
二、免疫性
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已证明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却不能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反应)对病毒活化的“监视”和清除转化的B淋细胞起关键作用。
三、微生物学诊断
EBV分离培养困难,一般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在有条件实验室可用核酸杂交和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内EBV基因组及其表达产物。
四、EB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
(一)非肿瘤性疾病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mononucleosis.IM)
患者感染EBV后多数表现为IM。1968年首次发现该病毒是引起IM的病源,后经血清流行病学等研究得到证实。该病是目前所知道的由EBV直接引起的唯一疾病,有以下理论依据:(1)此种病毒只能在淋巴网状系统的细胞中生长增殖;(2)培养过程中该病毒能刺激淋巴细胞的增生;(3)急性期周围血淋巴细胞可培养出EBV;(4)患者血清中具有高滴定度EBV的特异抗体,并可长期存在;(5)无此特异抗体者对此病易感,而抗体阳性者则不发病。IM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咽痛、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改变可以累及三系,但主要以白细胞改变较多,大多白细胞总数增高,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2.口腔白癍
多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在病变上皮的上层可检测到EBV增殖期抗原及病毒DNA。
3.X染色体相关的淋巴增生综合征(XLP)
是一种罕见的与X染色体相关的免疫缺陷性疾病,仅见于男孩。EBV感染后常引发致死性IM或恶性淋巴瘤。
4.病毒相关性噬红细胞增多症
这是一种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临床上主要表现有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凝血障碍,外周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无异形淋巴细胞,骨髓中吞噬红细胞现象多见。血清学检查有抗VCA-IgG和抗VCA-IgM、抗EA-IgG增高,但抗EBNA抗体缺乏,符合EB病毒急性感染表现。
(二)肿瘤性疾病
1.Burkitt's淋巴瘤
EBV是英国病毒学家Epstein及Barr等在1964年首次从非洲儿童Burkitt's淋巴瘤的细胞中分离出来,与Burkitt's淋巴瘤的相关性勿庸置疑。Burkitt's淋巴瘤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前者主要见于非洲中部的儿童,病变部位多见于颌部,亦见于眼眶、中枢神经系统和腹部,小无裂B细胞为其形态特征。几乎所有的地方性病例都与EBV有关;而散发的Burkitt's淋巴瘤仅有15%~20%与EBV有关,近几年又发现了许多与EBV相关淋巴瘤的新亚型。
2.霍奇金病(HD)
传统上将其分4型:以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结节硬化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其中混合型与EBV关系密切,病毒检出率可达96%,而结节硬化型及以淋巴细胞为主型的检出率分别为34%和10%。HD与EBV的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地域及年龄差别。秘鲁、洪都拉斯、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HD中EBV的阳性率高于欧美国家。在中国,90%以上的儿童HD与EBV有关,特别是10岁以下的儿童病例95%检测到了EBV,且与组织亚型无关,许多资料显示,IM的患儿罹患HD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5倍。
3.鼻咽癌(NPC)
NPC是与EBV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研究报道最多的一种,我国南方是NPC高发区,儿童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中由鼻咽原发灶所引起的症状并不明显,且病儿对由此引起的不适不懂申诉,加上一般临床医师对儿童病例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虽然EBV与NPC的发生关系密切,但尚无动物实验证明单独EBV可引起上皮性癌,无法证明EBV是NPC的唯一病因。
(三)其它疾病
除了以上介绍的与EBV关系比较密切的疾病外,还有一些儿科疾病中也查到EBV感染,如:与免疫功能受损有关的平滑肌肉瘤、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川崎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呼吸系统感染等疾病。
五、研究前沿及展望:
目前有二种疫苗问世,其中之一为我国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同时表达EBV gp320和HBsAg的痘苗疫苗,重点使用在鼻咽癌高发区。另一为提纯病毒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国大学生患者中作小规模接种,以期观察该疫苗是否能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无环鸟苷(AC)和丙氧鸟苷(DHPG)可抑EBV复制,均有一定疗效
2、EB病毒是什么病?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在性病临床上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
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认为该病毒是多种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的病因之一,它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中国南方鼻咽癌患病人群中大多都检测到有EB病毒基因组存在。本病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亦可引起流行。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发病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感染。全年均有发病,似以晚秋初冬为多。一次得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3、关节炎怎么治疗啊?有好方法吗?
关节炎泛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由炎症、感染、退化、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临床研究表明中药蜡疗可以扩张局部的毛细血管,增加共通透性,以促进局部渗出物的吸收。不仅能消除肌痉挛还可以增加软组织的伸展性,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
4、EB病毒感染会引发肠鸣、关节炎吗?
你好,EB病毒可引发关节炎,但和肠鸣好像没关系。EB潜伏于人体淋巴细胞当中,人体哪个部位抵抗力弱就攻击哪个部位,所以引起诸多病症,因各人体质特征均有所不同,所以也不能绝对排除EB对肠胃影响引起的反应。
5、什么是EB病毒(EBV)?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因此得名。
一、生物学性状
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 bp,分子量108。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在染色体内。
二、免疫性
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已证明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却不能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反应)对病毒活化的“监视”和清除转化的B淋细胞起关键作用。
三、微生物学诊断
EBV分离培养困难,一般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在有条件实验室可用核酸杂交和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内EBV基因组及其表达产物。
四、EB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
(一)非肿瘤性疾病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mononucleosis.IM)
患者感染EBV后多数表现为IM。1968年首次发现该病毒是引起IM的病源,后经血清流行病学等研究得到证实。该病是目前所知道的由EBV直接引起的唯一疾病,有以下理论依据:(1)此种病毒只能在淋巴网状系统的细胞中生长增殖;(2)培养过程中该病毒能刺激淋巴细胞的增生;(3)急性期周围血淋巴细胞可培养出EBV;(4)患者血清中具有高滴定度EBV的特异抗体,并可长期存在;(5)无此特异抗体者对此病易感,而抗体阳性者则不发病。IM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咽痛、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改变可以累及三系,但主要以白细胞改变较多,大多白细胞总数增高,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2.口腔白癍
多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在病变上皮的上层可检测到EBV增殖期抗原及病毒DNA。
3.X染色体相关的淋巴增生综合征(XLP)
是一种罕见的与X染色体相关的免疫缺陷性疾病,仅见于男孩。EBV感染后常引发致死性IM或恶性淋巴瘤。
4.病毒相关性噬红细胞增多症
这是一种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临床上主要表现有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凝血障碍,外周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无异形淋巴细胞,骨髓中吞噬红细胞现象多见。血清学检查有抗VCA-IgG和抗VCA-IgM、抗EA-IgG增高,但抗EBNA抗体缺乏,符合EB病毒急性感染表现。
(二)肿瘤性疾病
1.Burkitt's淋巴瘤
EBV是英国病毒学家Epstein及Barr等在1964年首次从非洲儿童Burkitt's淋巴瘤的细胞中分离出来,与Burkitt's淋巴瘤的相关性勿庸置疑。Burkitt's淋巴瘤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前者主要见于非洲中部的儿童,病变部位多见于颌部,亦见于眼眶、中枢神经系统和腹部,小无裂B细胞为其形态特征。几乎所有的地方性病例都与EBV有关;而散发的Burkitt's淋巴瘤仅有15%~20%与EBV有关,近几年又发现了许多与EBV相关淋巴瘤的新亚型。
2.霍奇金病(HD)
传统上将其分4型:以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结节硬化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其中混合型与EBV关系密切,病毒检出率可达96%,而结节硬化型及以淋巴细胞为主型的检出率分别为34%和10%。HD与EBV的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地域及年龄差别。秘鲁、洪都拉斯、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HD中EBV的阳性率高于欧美国家。在中国,90%以上的儿童HD与EBV有关,特别是10岁以下的儿童病例95%检测到了EBV,且与组织亚型无关,许多资料显示,IM的患儿罹患HD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5倍。
3.鼻咽癌(NPC)
NPC是与EBV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研究报道最多的一种,我国南方是NPC高发区,儿童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中由鼻咽原发灶所引起的症状并不明显,且病儿对由此引起的不适不懂申诉,加上一般临床医师对儿童病例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虽然EBV与NPC的发生关系密切,但尚无动物实验证明单独EBV可引起上皮性癌,无法证明EBV是NPC的唯一病因。
(三)其它疾病
除了以上介绍的与EBV关系比较密切的疾病外,还有一些儿科疾病中也查到EBV感染,如:与免疫功能受损有关的平滑肌肉瘤、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川崎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呼吸系统感染等疾病。
五、研究前沿及展望:
目前有二种疫苗问世,其中之一为我国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同时表达EBV gp320和HBsAg的痘苗疫苗,重点使用在鼻咽癌高发区。另一为提纯病毒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国大学生患者中作小规模接种,以期观察该疫苗是否能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无环鸟苷(AC)和丙氧鸟苷(DHPG)可抑EBV复制,均有一定疗效
6、感染性关节炎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因学
1、急性感染性关节炎(占95%)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1)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是奈瑟淋球菌作为病源体。它从感染粘膜表面(子宫颈,直肠,咽)扩展到一些手小关节,腕,肘,膝关节和踝关节。中轴骨骼关节较少累及。
(2)非淋球菌性关节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5%),链球菌(占9%),及革兰氏阴性菌如肠杆菌,绿脓杆菌(占40%),沙雷杆菌(占5%)引起。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多见于青年人和老年人,尤其是有严重创伤或严重内科疾病(如肾功能衰竭或肾移植,关节修复,SLE,RA,糖尿病,恶性疾病)和吸毒者。感染多原发于尿道或皮肤。80%的患者中,非淋球菌性关节炎见于单侧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腕关节,踝关节,肘关节)。多关节细菌感染性关节炎患者常伴有慢性关节炎(RA,骨关节炎)或有一个经置换的关节。芽胞罗旋杆菌是引起Lyme病的病原体(参见第157节),会引起急性游走性关节痛并伴有发热,头痛,疲乏和皮肤损伤或间歇性单关节炎。
(3)金黄色葡萄球菌和B组链球菌感染多见于新生儿和2周岁以上的儿童。2周岁以下的儿童中多见的是金格杆菌(KingellaKingae)。虽然B型流感嗜血杆菌是6个月到2周岁儿童中导致细菌性关节炎的重要致病因子,由于免疫接种已使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下降了95%。在儿童中,奈瑟淋球菌引起的细菌性关节炎<10%,但它仍是导致多关节感染的主要因素。
(4)关节感染厌氧菌常伴有兼性或需氧菌感染(5%~10%),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占优势的厌氧菌如痤疮丙酸杆菌,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和类杆菌会在关节修复,创伤或早先的手术中感染关节。造成厌氧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有:穿透性损伤,关节穿刺术,近期手术史,关节修复,邻近感染,糖尿病及恶性肿瘤。
(5)被人咬伤后引起的关节感染多由革兰氏阴性菌如B型链球菌,口腔厌氧菌(如梭状芽胞杆菌,链球菌,类杆菌)引起。动物咬伤后引起的关节感染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口腔菌丛。在狗和猫咬后巴斯德菌感染占1/2。狗和猫咬后还可引起假单胞菌属,摩拉克菌属及噬血杆菌属感染。鼠咬后可引起拟放线链杆菌或小螺菌感染。
(6)HIV患者中关节感染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菌引起。HIV患者可有赖特尔综合征,复发性关节炎,HIV相关性关节炎和关节痛。HIV患者存活越久,分枝杆菌,真菌及少见的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越多。
(7)引起急性关节炎的病毒包括细小病毒B19,HBV,HCV,风疹病毒(急性感染和免疫接种之后)和外衣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病毒(成人),腺病毒,柯萨奇病毒(A9,B2,B3,B4,B6);EB病毒也与关节痛,关节炎有关,并且与细菌相比更易引发多关节炎。
2、慢性感染性关节炎
慢性关节炎(占5%)可由分枝杆菌,真菌和其他一些致病性较弱的细菌引起。如结核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念珠菌属,厌酷球孢子菌属,荚膜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皮炎牙生菌,申克孢子丝菌属,曲霉菌,衣氏放线菌和布鲁菌属。
有2/3的患者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在1年以内,这可能是由于手术操作引入细菌或是术后细菌感染如皮肤感染,肺炎,牙科感染或UTI。早期关节置换感染是单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占50%,混合感染占35%,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占10%,厌氧菌感染占5%。
二、发病机制
关节感染会促发炎症反应(关节炎),以杀死微生物,但同时也损伤了关节组织。
感染源由下列途径到达关节:(1)直接播散(损伤,手术,注射,咬伤);(2)邻近感染进入关节(如骨髓炎,软组织脓肿,感染的伤口);(3)血液传播,皮肤,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感染病灶经血液循环到达关节滑膜。
感染的微生物多集中在滑液和滑膜组织。毒力因素如粘附因子可以使细菌定植在关节组织上,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粘附因子。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脂多糖),细胞壁骨架成分,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外毒素,细菌抗原与抗体结合产生的免疫复合物,都会促发炎症反应。多核中性粒细胞(PMN)移行进入关节,吞噬病原体。在吞噬病菌的同时PMN释放的溶酶体酶也造成滑膜,韧带及软骨的损伤。因此,PMN是宿主重要的防线也是引起急性细菌性关节炎的主要因素。其次,慢性感染(如RA),滑膜可再生修复(形成血管翳)并造成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的损伤,即使应用抗生素控制了感染,滑膜炎症仍继续存在。有理论认为感染使软骨变成抗原辅以细菌成分参与免疫调节,造成反应性滑膜炎。
7、关节炎怎么治
1.饮食调节
不同类型关节炎患者的饮食原则不同。目前无确凿的证据证实营养缺乏与关节炎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但营养缺乏可能导致关节炎加重,而营养过剩、肥胖则可诱发或加重关节炎如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患者常常由于全身的炎症反应,出现贫血、消瘦等营养不良的表现。其他感染性关节炎也可由于急性期炎症导致机体消耗,不利于关节炎的恢复。上述患者应尽可能补足每日所需的营养物质,必要时给予胃肠营养,改善机体的抗病能力。与上述情况相反,骨关节炎及痛风患者多存在体重超重,尤其是痛风患者,常存在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紊乱,过高的血尿酸水平诱发及加重关节炎。因此,骨关节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应适当控制饮食、适当减轻体重,减轻关节负担。建议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减少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水产品的摄入,多进食碱性食物如油菜、白菜、胡萝卜及瓜类,严格限制饮酒,主要限制白酒及啤酒。目前尚无证据证实红酒可诱发痛风,相反,饮适量红酒可能有利于降尿酸,而饮茶、咖啡及牛奶也可能有助于降尿酸。
2.避免诱发关节炎发病的环境因素
关节炎与环境尤其是感染的关系不可忽视。链球菌感染后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均与感染有直接关系。病原菌感染亦可能为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链球菌是导致关节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他与关节炎发病可能有关的微生物还包括EB病毒、巨细胞病毒(CMV)、细小病毒B19、痢疾杆菌、克雷白杆菌、结核杆菌及某些支原体、衣原体等。潮湿的环境有助于某些病原菌生长,与关节炎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因此,平时应注意卫生,保持居室通风和空气良好,防潮、保暖,避免病原菌尤其是链球菌传播,加强体格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防范于未然。
近年发现,吸烟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有显著相关性。吸烟人群罹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机率明显升高,且吸烟会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戒烟成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预防措施之一。
除此之外,其他环境因素如紫外线、某些化学物质的接触,有可能会导致某些易感人群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不同关节炎的发生。
3.患者教育、精神及心理调节
免疫系统的稳定与情绪具有相关性。临床上很多患者都是在经历了不良生活事件后出现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现,因此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有利于预防风湿性疾病。嘱咐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消除抑郁状态,以积极的态度与疾病做斗争,对关节炎的治疗意义重大。
4.功能锻炼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长期关节病变会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及肌肉萎缩,功能锻炼是关节功能恢复及维持的重要方法。功能锻炼时要注意锻炼的时机、类型及强度。关节肿胀急性期应限制关节活动,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必要时卧床休息直至关节肿痛改善。肿痛改善后,在不增加痛苦的前提下进行关节的屈伸和旋转运动以增加关节活动度。负重关节的关节炎如膝关节炎、髋关节炎需避免负重运动。关节运动的类型不尽相同,膝关节炎患者可选择游泳、散步等运动,避免行走过多及下楼梯;腰部及颈部关节炎患者可选择局部关节的旋转活动,避免长期伏案、仰头;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游泳是最好的全身锻炼。手小关节炎患者,则可选择编织、编绳、捏橡皮泥、剪纸、书法、打字、园艺等以活动小关节。无论选择何种运动,均需从小量开始,循序渐进,以运动后不引起关节疼痛为宜,否则需调整锻炼强度及减少锻炼时间。在有条件的医院,上述功能锻炼应在风湿病专科及康复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此外,患者应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站立时需直立,多睡硬板床,保持仰卧位避免屈曲挛缩,枕头要低,一旦出现上胸椎及颈椎受累应停止使用枕头。而膝关节炎患者则应避免穿高跟鞋。
5.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直流电疗及药物离子导入、低频脉冲电疗、中频电流疗法、高频电疗、磁场疗法、超声疗法、针灸、光疗法即红外线、紫外线、冷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关节受累的部位和性质,选用合适的物理治疗能更好地缓解关节症状及促进功能恢复。急性关节炎期,使用紫外线照射可减轻关节炎症,亚急性期及慢性期以温热疗法为主
6.药物治疗
选择治疗药物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关节炎的种类、症状的特点;2)患者年龄、是否伴发其他疾病、是否并用其他药物、是否妊娠;3)药物的功效、耐受性、安全性、剂量、依从性;4)药物的价格及患者的承担能力。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非甾类抗炎药物(NSAIDs)、糖皮质激素(Gs)、改善病情慢作用抗风湿药物(DMARDs)、植物药、生物制剂等。非甾类抗炎药物为一线抗风湿药物,能迅速缓解关节症状,但不能阻止疾病进展,需酌情联用其他药物合用。Gs是最强的抗炎药物,如果正确使用,能迅速缓解患者炎症,控制病情,但不能滥用,适用于存在关节外表现、过渡治疗及局部应用。2010年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提出类风湿关节炎使用Gs的原则为短期、小剂量、联合维生素D3和钙剂、关节腔注射。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联合、个体化方案使用DMARDs能早期控制病变,明显减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此类药物主要包括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SASP)、来氟米特(LEF)、硫酸羟氯喹(HCQ)等。但DMARDs对缓解疼痛的作用差,且起效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关节炎急性期应联合NSAIDs或Gs。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引起风湿热的关节炎表现,急性期使用青霉素是控制链球菌感染的最有效的药物,急性风湿热患者长期使用长效抗生素以预防远期风湿性心脏炎的发生,成人预防不得短于5年,儿童至少维持到18岁。结核性关节炎、真菌性关节炎需在积极有效抗结核或抗真菌药物的基础上结合上述治疗,但病毒性关节炎无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反应性关节炎与微生物感染亦有关,但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多在3-5个月消退,部分患者的病程长达1年,是否需要抗感染治疗,目前意见不一。植物药能辅助治疗关节炎,但目前尚无研究证实其在延缓骨破坏方面的确切疗效。生物制剂的出现是风湿病相关关节炎患者的福音,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使用之前需严格地筛查其适应症及禁忌症,权衡利弊。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也以NSAIDs及DMARDs(SASP、MTX)为主,生物制剂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效果最佳,尤其对于对DMARDs反应不好的中轴关节受累患者。
骨关节炎的治疗除了对症止痛(对乙酰氨基酚、NSAIDs)外,还可在关节局部应用透明质酸。氨基葡萄糖类药物及双醋瑞因在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建议长期应用。
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包括急性期的抗炎止痛(NSAIDs首选),及缓解期的降尿酸治疗。应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有无肾结石等选择具体用药。降尿酸药物主要包括抑制尿酸生成类(别嘌呤醇)及促进尿酸排泄类(苯溴马隆)。通常以后者为首选。
7.免疫及生物治疗
此类治疗是针对关节炎发病及导致病变进展的主要环节,如针对细胞因子的靶分子治疗、血浆置换、免疫净化、免疫重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等,主要应用于其他治疗无效、迅速进展及难治性重症关节炎患者,主要为类风湿关节炎。
8.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关节腔穿刺、滑膜切除、关节置换、关节矫形、关节融合。并非每个患者均需进行关节腔穿刺,要严格掌握临床适应症。已经确诊的关节炎,但个别关节持久不愈的关节腔较多积液,影响患者关节功能时可进行关节腔穿刺抽液并给予腔内注射药物。关节腔注射常使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及透明质酸。前二者多用与类风湿关节炎。其中关节腔内注射激素同一关节穿刺频率无限制,但若注射1-2次后效果差不应继续注射。骨关节炎患者首选透明质酸。关节腔注射后避免关节过度活动,以免药物渗出引起局部肿胀。
关节滑膜切除术适用于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药物治疗半年无明显好转时。术前但需要患者充分的精神、心理准备及术前药物治疗准备。关节矫形、关节置换用于具有关节畸形、功能严重受限的患者。关节融合术可人为引起关节骨性强直以减轻疼痛,终止病变,或提供关节稳定。
综上所述,关节炎的病因不一,治疗亦不同。对不同的关节炎予以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因、病程、个体差异,予以综合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根据不同的病因,其预后各异。
8、什么是EB病毒?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口腔白癍
3.X染色体相关的淋巴增生综合征
4.病毒相关性噬红细胞增多症
5.Burkitts淋巴瘤
6.霍奇金病7.鼻咽癌免疫功能受损有关的平滑肌肉瘤、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川崎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呼吸系统感染等疾病。
都与EB病毒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