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类风湿中医是如何辨证的?
中医治疗注重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根据症状,中医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常分为风湿热痹、风寒湿痹、痰浊痹阻型、肝肾亏虚型等证型来用药,如果关节红肿热痛,痛得十分厉害,并且遇到热的东西后肿痛加剧,冰敷后肿痛缓解,关节活动不方便这就是热痹,如果关节酸痛,不红肿,不发热,肌肤麻痹,患者手足沉重,舌苔白腻。那就要考虑是“风寒湿痹
2、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用药方法是什么?
(一)行痹
[辨证要点]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防风12g,麻黄6g,当归12g,秦艽12g,肉桂6g,茯苓12g,甘草6g,生姜6g,大枣6g。
方中以防风、麻黄祛风散寒;当归、秦艽、肉桂活血通络止痛,并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茯苓健脾利湿,姜、枣、甘草和中调营。
上肢痛重,加羌活12g、白芷9g、威灵仙12g、姜黄9g、川芎9g。
下肢痛重,加独活12g、牛膝9g、萆薢12g。
腰背痛重,加杜仲12g、桑寄生30g、淫羊藿12g、巴戟天9g、续断9g。
关节肿大,发热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9g、麻黄3g、白术9g、知母9g、防风9g、附子6g、生姜6g。
(二)痛痹
[辨证要点]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则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乌头12g,麻黄3g,芍药12g,甘草9g,黄芪9g,桂枝6g,细辛3g。
方中以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桂枝、细辛散寒疏风,并能利血通脉。
关节痛甚加全蝎、蜈蚣活血通络止痛;关节肿甚加泽泻、猪苓、苍术、薏苡仁除湿消肿;关节畸形加补骨脂、续断、巴戟天等补肾壮筋骨。
(三)着痹
[辨证要点]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苡仁汤加减:薏苡仁30g,苍术12g,羌活12g,独活12g,防风9g,制川乌9g,麻黄3g,桂枝6g,当归9g,川芎9g,甘草6g。
方中以薏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甘草健脾和中。
关节肿胀加萆薢12g、姜黄12g,肌肤不仁加海桐皮12g、豨莶草12g。
(四)风湿热痹
[辨证要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味:生石膏30g,知母12g,甘草9g,粳米9g,桂枝6g,银花藤30g,连翘12g,黄柏12g,姜黄9g,威灵仙9g,桑枝30g,海桐皮12g。
方中以白虎汤清热除烦,养胃生津;桂枝疏风通络;加银花藤、连翘、黄柏清热解毒;姜黄、威灵仙、桑枝、海桐皮活血通络,祛风除湿。
皮肤有红斑,加丹皮12g、生地12g、地肤子12g、赤芍12g。
化火伤津者,用犀角散加味:水牛角50mg、黄连12g、山栀12g、生地12g、升麻6g、姜黄12g、茵陈20g、海桐皮12g、玄参9g、麦冬12g、秦艽12g等。
(五)顽痹
[辨证要点]由各种痹证经久不愈发展而来,出现疼痛时轻时重,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
[治法]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方药]桃红饮加味: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2g,芍药12g,川芎9g,威灵仙12g,穿山甲9g,地龙12g,地鳖虫6g,白芥子12g,全蝎6g,乌梢蛇9g,胆南星3g。
方中以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化瘀通络;穿山甲、地龙、地鳖虫、全蝎、乌梢蛇搜风通络;白芥子、胆南星化痰散风。
病久气血两虚,肝肾不适者,加入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品:杜仲12g、牛膝9g、人参6g、茯苓12g、狗脊9g、山药12g等。
3、中医怎样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1)风寒湿邪侵及经络
主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得温或活动后症状减轻。风偏胜者关节多窜痛;寒偏胜者疼痛较剧,遇寒冷加重;湿偏胜者肿胀明显,酸楚重着。舌体正常或胖大,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弦滑或弦紧。
治则: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6g,姜黄9g,当归9g,黄芪15g,赤芍9g,防风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细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湿热阻经,毒邪炽盛
主证:关节肿胀微热或红肿灼热,疼痛较甚,触之加剧,活动不利,筋脉拘急,得热痛剧,得冷痛减,身热,体重乏力,纳呆欲呕,舌红、苔白干或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沉数。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凉血。
方药:四妙散和犀角汤加减。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栀子9g,黄芪9g,黄柏9g,苍术9g,薏苡仁15g,大黄6g,海桐皮15g,威灵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滞,筋脉痹阻
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僵硬变形,不得屈伸,关节周围皮色黯滞,疼痛较剧,停著不移,或肢体重着,麻木不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或沉弦。
治则:化痰祛瘀,舒筋通络。
方药:二陈汤合活络效应丹加减。
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胆南量9g,当归9g,丹参15g,制乳香6g,制没药6g,五灵脂6g,全蝎6g,白僵蚕9g,大蜈蚣3 条。
(4)肝肾亏虚,邪气留恋
主证:痹证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肢体活动不便,筋脉拘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持续低热,或畏冷喜暖,遇劳遇冷加重。舌质淡或淡红,苔薄或薄白而干,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
治则:补益肝肾,祛风除湿。
方药:虎潜丸加减。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当归9g,白芍9g,锁阳9g,鸡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黄12g,威灵仙12g,秦艽9g,桃仁6g,红花6g,杜仲15g。
4、类风湿从中医角度如何分类
类风湿和风湿以及一些现代医学的一些结缔组织疾病在症状上多和祖国医学(中医学)的痹症表现类似,由于类风湿在现代医学的治疗上多采用一些非淄体类或其他一些长短效的抗炎止痛药来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大多不能根治,有部分病人甚至引起心脏等脏器的并发症,而且抗炎止痛大多有刺激肠胃等副作用;所以,在类风湿的治疗上,有很多医生包括西医也很注重用传统中医来治疗,在临床上单纯以关节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类风湿属于中医的痹症范畴,又由于病因(主要是风 寒 湿邪)和体质的不同又分为:热痹 寒痹 着痹等证型;
5、类风湿中医如何辨证?
中医治疗类风湿
《素问 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1]
类风湿的患者不应该偏食,要做到食药相成。
中文名
中医治疗类风湿
风湿病的类型
行痹、痛痹、着痹等
治疗建议
患者不应偏食,要做到食药相成。
治疗法则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等
中医治疗法则
1.行痹:以肢体关节痛无定处,走窜为特点。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2.痛痹:以痛有定处而剧烈为特点,得热痛减,遇寒加重。治法:经散寒,祛风除湿。
3.着痹: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屈伸不利。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4.痹:关节痛处灼热红红肿,得凉则舒。治法:通络,祛风除湿。
中医治疗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黄柏10g,水煎服。
(3)苍术、黄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怀牛膝10g、汉防己10g、丝瓜络30g,水煎服。
(5)青风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莶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剂。
(8)鲜忍冬藤、根、叶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红糖30g,调服。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1)鸡血藤、海风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树根各30g,大枣10枚,水煎服。
(3)郗莶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络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风藤、秦艽、寻骨风、何首乌各12g,水煎服。
(6)郗莶草90g,生白术、薏苡仁各6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