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我的类风湿化验单 谁能帮我看一下 我是不是类风湿啊
单纯看化验单还不能确定是否患病。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的滑膜组织,该病无特殊的生化、免疫学或组织学方面的异常作为确诊的依据,其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
目前国内均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提出的分类标准,有下述7项中的4项者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①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
②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同时肿胀或积液,这些关节包括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跖趾关节;
③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中至少有—个关节肿胀或积液;
④在第②所列举的关节中,同时出现对称性肿胀或积液;
⑤皮下类风湿结节;
⑥类风湿因子阳性;
⑦手和腕后前位的X线片显示骨质侵蚀或明确的骨质疏松。第1~4项需持续6周以上。在国内,该标准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88%
风湿病化验
1.抗核小体抗体(AnuA)
核小体是细胞染色质中的一种成分,它是由DNA和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相连而组成的。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诱导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临床意义:抗核小体抗体比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更早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并且特异性较高。阳性率为50-90%,特异性>98%。
2.RA33抗体
抗RA33抗体与其他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等抗体均无交叉反应,为多克隆抗体,以IgG型为主。
临床意义:RA33抗体在不典型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中可以出现,阳性率为27-45%,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银屑病性关节炎均不出现此抗体。因而认为抗RA33抗体是鉴别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关节炎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3.抗双链DNA抗体
脱氧核糖核酸分为双链DNA(dsDNA)和单链DNA(ssDNA)两种,抗双链DNA抗体是针对其中双链DNA的一种自身抗体。
临床意义:抗双链DNA抗体可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抗单链DNA抗体后者则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
4.抗着丝点抗体(ACA)
临床意义:可见于50-96%的局限性硬皮病的患者。在CREST综合症可达98%,而且,一般认为该抗体是CREST综合症的标记抗体。在弥漫性硬皮病患者中,抗着丝点抗体的阳性率仅为10%。该抗体可较早出现于患者血清中,仅有雷诺氏现象者也可阳性。临床研究发现,抗着丝点抗体与血管炎、肺受累有关,不随病情变化而波动,而且多提示预后相对较好。
5.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种蛋白,具有遇冷沉淀、遇热又溶解的特性。分为三型。
临床意义:主要与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有关。
6.抗角蛋白抗体(AKA)
临床意义:抗角蛋白抗体(AKA)角质层型抗体与RF、抗RA33/RA36抗体无关。因此,该抗体的检测可对RF阴性或抗RA33/RA36抗体阴性的RA患者提供诊断指标。抗角蛋白抗体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相关,在RA早期甚至临床表现出现前即可出现。因此,AKA对RA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很有意义。
7.抗组蛋白抗体(AHA)
组蛋白是细胞核内的一种碱性核蛋白,抗组蛋白抗体即是以组蛋白为靶抗原的一种自身,是抗核抗体的一种。
临床意义:主要与药物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有关。
8.抗磷脂抗体(ACL)
抗磷脂抗体包括狼疮抗凝物质和抗心磷脂抗体。它可作为抗磷脂综合症中的重要自身抗体,其中抗心磷脂抗体(ACA)最为常见。可分为IgG、IgA、IgM三类。
临床意义:
1.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提示动、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意外发生率高达56%。
2.抗心磷脂抗体与SLE密切相关。双型或三型阳性SLE病人均会出现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贫血等症状。
3.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女性患者易发生习惯性流产。
9.a-胞衬蛋白抗体
a-胞衬蛋白是从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唇腺中提取的一种唾液腺特异性自身抗原。该抗原是泡衬蛋白的裂解产物。
临床意义:a-胞衬蛋白抗体可能在干燥综合征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有意义,并且可能与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
10.环状胍氨酸多肽抗体(CCP)
CCP抗体是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以IgG型为主的抗体。
临床意义:CCP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高度特异性的抗体,阳性率为51%,特异性>96%,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在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患者中可出现。
11.抗核周因子(APF)
抗核周因子的靶抗原存在于颊粘膜上皮细胞核周胞浆内,是上皮细胞的中等纤维结合蛋白或其前体,它是一种不溶性蛋白质。抗核周因子主要为IgG,也含有IgM及IgA成分。
临床意义:抗核周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有明显的相关性,不仅阳性率高,特异性也好。抗核周因子可出现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甚至在发病之前。在早期RF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可有53.3% 的病人抗核周因子呈阳性。抗核周因子阳性、RF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往往预后较差,这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也有助于判断预后。同时抗核周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指标也呈正相关。
12.HLA-DR抗原
HLA-DR抗原: HLA-DR抗原主要存在于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HLA-DR分子为二聚体结构,由非多态性的DRα链和多态性的DRβ链组成。DRα和DRβ链的可变区可识别并结合抗原或自身抗原,刺激T细胞活化,进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HLA-DR4/DR1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及演变有关。
临床意义:研究发现,有48-90%的RA患者携带DR4或DR1基因单倍型。病情轻、关节外病变少的RA患者一般为表达单倍型者,而DR4/DR1纯合子,尤其是DRB10401纯合子患者多并发关节外病变,病情进展快。
13.抗增殖性细胞核抗原抗体
抗增殖性细胞核抗原抗体(抗PCNA抗体)其抗原成分是DNA聚合酶的辅助蛋白,它可能在控制细胞周期中起关键作用。
临床意义:抗PCNA抗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抗体。另据报道,该抗体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弥散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相关。
14.抗DNP抗体
抗DNP抗体系针对脱氧核糖核蛋白的自身抗体,即狼疮因子。是经典的狼疮细胞形成试验必不可少的四因素之一。
临床意义: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阳性率可达80%—90%、非活动期阳性率为20%左右。其他结缔组织阳性率低,且部分出现该抗体阳性的病人可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非结缔组织病(如肝炎等)偶见阳性。
15.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ANCA的相应抗原为丝氨酸蛋白E3、MPO和一些少见的抗原如弹性蛋白酶等。是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标记物。
临床意义:
1.ANCA可出现两种核型:①胞浆型(c-ANCA):主要与韦格氏肉芽肿血管炎有关;②核周型(P-ANCA)可在Churg-Strass综合症及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中产生。
2.ANCA对于血管炎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估计均有价值,而且是疾病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病人发病(复发)时,ANCA滴度均升高。有研究表明,c-ANCA在血管炎复发前2-5周可升高4倍。所以,c-ANCA可作为预测病情复发的指标。c-ANCA滴度可鉴别复发与其它原因(如感染)造成的病情恶化。
16.抗核抗体(ANA)
抗核抗体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抗多种细胞核成份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临床意义:ANA可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SS)、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17.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RF可分为IgM、IgG、IgA、IgE四型。
临床意义:
1.RF对RA的诊断很意义,阳性率为60-80%。从早期RA患者的X线片分析,IgM RF持续阳性的病人更易发生骨侵蚀。
2.高水平IgM RF阳性的病人预后差。IgM RF滴度与RA疾病活动性的体征,如关节疼痛数和关节肿胀数相关。IgM RF滴度高低是评价RA疾病活动性可靠、敏感的指标。
供你参考,结合自己的症状可以判断是否患病,
2、手部类风湿关节炎放射学改变是什么意思
是用高频超声的影像手段来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关节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3、类风湿因子阳性和阴性,都意味着什么?
常有患者问:我去医院检查化验,大夫跟我说类风湿因子高,类风湿因子是什么? 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关节炎吗?那么,今天就跟大家一起了解下有关类风湿因子的知识。
类风湿因子是什么?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大多出现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里或者关节滑膜液之中。
在80%的成年类风湿病人的血液中都有这种球蛋白,但在健康成年人中只占1%~2%的比率,所以常被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此外,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还同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时间长短有关,患病3个月时只有33%,到患病1年时达到75%。
基于上述条件,类风湿因子检查是风湿免疫科很常见的一个检查项目,大部分怀疑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临床医生都会建议他们做这样的检查项目,甚至在一部分健康体检中都会有这个检查项目。目的就是为风湿病的诊断提供实验室证据。
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关节炎吗?
常有患者看到化验单上类风湿因子阳性, 就认为自己得了类风湿关节炎,这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严格说类风湿因子不应该只报告阳性或阴性,而应该报告滴度是多少,每个医院的化验室应该有自己的阳性判断标准,不报告滴度的类风湿因子没有参考价值,反而会误导。
正常人也有5%左右类风湿因子阳性。老年人阳性率更高些,达到10%左右。
类风湿因子阳性,除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外,还可见于病毒感染,例如肝炎慢性感染、结核,以及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等。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有七项,至少符合四项才能诊断,而类风湿因子只是其中的一项而已,因此,不能仅仅凭类风湿因子阳性就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当然不是!仍有不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以出现阴性。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症状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甚至出现关节破坏、变形,但类风湿因子检查一直都是正常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出现,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这类病人存在其他的自身抗体,只是我们没有检查出来。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看到类风湿因子正常,就排除类风湿关节炎,还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如关节彩超、核磁共振等,以便早期的发现疾病,以免延误治疗。
总之,如果检查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不要自认为就已经患上类风湿关节炎,要尽量去寻求医师的帮助,配合医师做相关的检查,明确病因,才会避免对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风湿病和伤科的区别在哪里
风湿和类风湿有一些相似之处,因为有风,寒,湿的外部因素和关节疼痛,但也有本质的不同,含义广泛的风湿。
不同的原因:
风湿病学系患者感受风寒湿邪的原因,不累及心脏,不破坏骨质,绝大多数可治愈的少数风湿热系因链球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属。并不构成部分的遗传性疾病,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多发生于20?40岁的女性。
病理
一个合理的基础,类风湿滑膜炎和血管炎。风湿病没有明确的病理基础。
不同的症状
风湿关节不变形,大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起来不方便,当重量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最初的手指和脚趾小关节呈对称性肿胀,晚期关节畸形,但少数患者心血管疾病,但绝大多数患者无心脏症状,
不同的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
1,晨僵至少1小时(≥6个星期的时间,僵硬的关节和周围)
2.3或多于三个区域的关节的关节炎
手关节炎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中,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6周)
4对称性关节炎(病程≥6周)
5。类风湿结节医生观察到的骨性突起,伸肌表面或关节周围皮下结节的部位
6。类风湿因子阳性
7。影像学改变
没有诊断指标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阴性,在放射科没有任何变化。
预测
风湿病是可以治愈的,只能缓解类风湿。
5、老年人关节炎吃什么好,有便宜又有效的治疗关节炎的药物吗?
老年人随着年龄复增长,关节退化制,很多人都有关节问题,我爷爷就有很严重的骨关节炎,平时经常都需要吃一些含氨糖的药物来缓解症状,避免关节炎恶化,我看我爷爷吃的是伊索佳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老人家是有医保的,所以选择伊索佳这个医保集采品,价格便宜效果也不错,就算长期服药也没有什么大的经济负担。
6、风湿性关节炎
?
7、Whipple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是怎样的?
【别名】肠原性脂肪营养不良;肠脂肪肉芽肿病;脂肪痢;关节、心包病;肠道脂质代谢障碍综合征;噬脂性肠道肉芽肿病;肠源性脂肪代谢障碍综合征;小肠脂肪营养不良症;Whipple病;小肠脂肪萎缩症;肉芽肿性脂肪消耗病;肠性多发性肉芽肿。本征是一种少见的全身性疾病,由于小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以及其他组织器官内含糖蛋白的巨噬细胞浸润,导致脂肪泻、游走性关节痛、体重减轻、皮肤色素沉着、贫血及淋巴结肿大。1907年,Whipple通过一例尸检提出本征,称为肠道脂质代谢障碍。
【病因病理】病因不明。电镜研究发现小肠、中枢神经系统、关节、肺及心脏等受累组织中的细胞内或细胞外存在一种杆菌,称为Whipple杆菌,用抗生素后消失,因此认为本病与感染有关。目前认为是Whipple杆菌经口侵入机体后,侵犯全身各个脏器。在小肠,Whipple杆菌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肠管然后在固有层繁殖,从而侵犯小肠绒毛及毛细血管。但尚未培养出Whipple杆菌,也未制成动物模型。病理上肠壁增厚,散发分布的白斑一空肠壁有大量PAS阳性反应的巨噬细胞浸润。肠系膜淋巴腺肿大,黏膜尚柔软,但绒毛增粗呈杵状。
【临床表现】好发于30-60岁男性,无阳性家族史。主要症状为游走性关节炎、体重下降、腹痛、腹泻、低热、多发性浆膜炎等。关节炎占60-90%,可在腹部症状前数年至10年发生,呈游走性,大小关节皆可受累,但以膝和踝关节受累最多见,无关节畸形。腹泻每天5-10次,稀薄有恶臭的脂肪泻,伴有定位模糊的腹痛及腹胀,逐渐伴有体重减轻、乏力及各种营养缺乏症,严重者有低蛋白血症和全身水肿。当有咳嗽和胸痛时,可能伴有肺门淋巴结病和胸膜渗出液,全身皮肤常有色素沉着,晚期可有持续高热。部分患者出现心包炎、心内膜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记忆丧失、痴呆、嗜睡、昏迷和视觉障碍等。查体可有消瘦,杵状指,皮肤色素沉着,全身淋巴结肿大,质硬、无压痛,关节红、肿、热、痛。
【影像学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X线表现无特异性,可见钡餐通过小肠时间延长,全部小肠肠管扩张、黏膜皱襞肿胀增厚,以空回肠为著;或肠管呈分节状、团块状,钡剂呈节段性分布。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压迫肠管移位。CT、MRI检查可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胸部表现多数病例伴有胸腔积液,一般中-少量,部分病例伴有心包积液、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
中枢神经系统表现CT表现为大脑皮质、皮质下区多发性低密度影,呈斑片状或环状增强,无明显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有时呈孤立肿块。MRI表现与神经病理学改变有良好相关,这些病变包括肉芽肿性灰质脑炎或全脑炎,累及终脑的基底部、下丘脑核、丘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脑桥被盖。在疾病的不同阶段,MRl显示的异常信号的范围和程度不同,最初于T1WI显示为很低信号区,于T2WI和PDWI为高信号区,周围几乎无水肿,而于T1WI增强扫描轻度边缘增强。后期MRI显示脑萎缩以及因胶质增生导致导水管狭窄而引起的脑积水。多发性肿块病变很少见,通常在T1Wl呈低信号,T2Wl呈高信号,注射钆造影剂后可增强。
骨关节系统表现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类似,但一般骶髂关节呈硬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