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里讲的什么性寒性温是什么意思?还有哪些讲究?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体质呢?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你可以详细看看这个:http://www.zyy123.com/research/ylyj/2007-05-22/19962.html
参考资料:http://www.zyy123.com/research/ylyj/2007-05-22/19962.html
2、中医怎么从寒、热辨证论治?
寒、热是指病症的两种不同性质。辨明寒证、热证,是治疗时用寒药热药之依据。一般应综合病人口渴和二便情况、四肢冷热、舌质、舌苔、脉象等表现来加以辨别。
寒证凡由寒邪或机体的机能代谢活动过度减退所引起的征候,均属寒证。其表现为:面色苍白,怕冷,四肢发凉,口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脉迟。治疗宜用温法。
热证凡由热邪或机体的机能代谢活动过度亢盛所引起的征候,均属热证。其表现为: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烦躁,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干黄,脉洪大而数。治疗宜用清法或下法。
注意:热证多系热邪(温邪或暑邪)所引起,但也可由风、寒、湿诸邪转化而来,如外感风寒最易化热而成里热证;病情发展的严重阶段,有时会出现一些假象,即热证见寒象(真热假寒),寒证见热象(真寒假热)。突破假寒、假热这些表面现象,抓住病症的本质,才能做出正确诊断。临床上,除详审病人主要症状外,舌苔与脉象是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
真热假寒:手足冰冷,苔黑,脉细,似属寒证,但虽寒反不喜热,脉虽细但按之有力,舌苔虽黑并不湿润,说明此为内热炽盛,外现假寒之象。
真寒假热:身热,面色浮红,口渴喜冷饮,苔黑,脉洪大,似属热证,但身虽热反欲盖衣被,口虽渴但饮水不多或饮不下,舌黑但滑润,脉洪大但按之无力。说明此为阴寒内盛,外现假热之象。
3、中医辨证治疗?
建议你用脐贴调理身体,疏通经络,内治阴虚,标本兼治,无论肾虚脾胃功能紊乱都可以收到奇效!
(1)风寒湿邪侵及经络
主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得温或活动后症状减轻。风偏胜者关节多窜痛;寒偏胜者疼痛较剧,遇寒冷加重;湿偏胜者肿胀明显,酸楚重着。舌体正常或胖大,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弦滑或弦紧。
治则: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6g,姜黄9g,当归9g,黄芪15g,赤芍9g,防风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细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湿热阻经,毒邪炽盛
主证:关节肿胀微热或红肿灼热,疼痛较甚,触之加剧,活动不利,筋脉拘急,得热痛剧,得冷痛减,身热,体重乏力,纳呆欲呕,舌红、苔白干或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沉数。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凉血。
方药:四妙散和犀角汤加减。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栀子9g,黄芪9g,黄柏9g,苍术9g,薏苡仁15g,大黄6g,海桐皮15g,威灵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滞,筋脉痹阻
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僵硬变形,不得屈伸,关节周围皮色黯滞,疼痛较剧,停著不移,或肢体重着,麻木不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或沉弦。
治则:化痰祛瘀,舒筋通络。
方药:二陈汤合活络效应丹加减。
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胆南量9g,当归9g,丹参15g,制乳香6g,制没药6g,五灵脂6g,全蝎6g,白僵蚕9g,大蜈蚣3 条。
(4)肝肾亏虚,邪气留恋
主证:痹证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肢体活动不便,筋脉拘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持续低热,或畏冷喜暖,遇劳遇冷加重。舌质淡或淡红,苔薄或薄白而干,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
治则:补益肝肾,祛风除湿。
方药:虎潜丸加减。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当归9g,白芍9g,锁阳9g,鸡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黄12g,威灵仙12g,秦艽9g,桃仁6g,红花6g,杜仲15g。
5、中医怎样辨证论治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证。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所致,故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
现将行、痛、着、热痹的主证、治则及方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有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麻黄、当归、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姜、大枣、甘草。
(2)痛痹
主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乌头、麻黄、芍药、甘草、黄芪、细辛、桂枝。
(3)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川乌、麻黄、桂枝、当归、川芎、生姜、甘草。
(4)热痹
主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或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
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连翘、黄柏、海桐皮、姜黄、威灵仙、防己、桑枝。
6、中医药学里辨证论治辨证与论治的关系如何?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即治则,治则是建立在正确判断疾病(辩证)的基础上建立的治疗法则。
7、什么是中医辩证治疗?
医诊病首先用四诊(望、闻、问、切)的方法了解病情,再进行分析综合,辨其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所属。根据病因、脏腑病位、气血津液等病理变化,按证候属性,决定治疗方法,采用相应药物,这就是“辩证施治”。辨证方法很多,各有特点,但都相互联系和补充,八纲辨证是总纲。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施治是在辩证基础上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扶正”与“祛邪”则是中医治病的两项重要原则。“扶正”是使人体战胜疾病的抵抗力得到增强,用食物中药益气、养血、滋阴、补阳,提高生理功能,“祛邪”则是用祛风、散寒、清热、解毒、利水等法消除致病因素,限制、截停病情发展。食物中药品种极多,性能各异。疾病既有寒热之分,药性亦有寒热之别;病有表里上下不同,药性有升降浮沉之异;病虽有在脏腑经络部位不同,药性亦有归经之别。所以中药的性能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升降浮沉及归经。寒凉药多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治热性病证;温热药多能温中、助阳通脉等,常用于治寒性病证;升降浮沉为药物作用人体的四种趋向;药物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还有中医中有辨病施治,跟上述所述之理论不同。病是症的外在表现,是辨证施治是治本,辨病施治是治标,标本结合才是最好的中医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