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侵蚀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四肢小关节对称性肿痛,伴有晨僵,可伴有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多关节肿痛,具体发病原因不明,可能和遗传、环境因素和理化因素等有关,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2、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关节炎的治疗及注意事项
1.饮食调节
不同类型关节炎患者的饮食原则不同。目前无确凿的证据证实营养缺乏与关节炎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但营养缺乏可能导致关节炎加重,而营养过剩、肥胖则可诱发或加重关节炎如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患者常常由于全身的炎症反应,出现贫血、消瘦等营养不良的表现。其他感染性关节炎也可由于急性期炎症导致机体消耗,不利于关节炎的恢复。上述患者应尽可能补足每日所需的营养物质,必要时给予胃肠营养,改善机体的抗病能力。与上述情况相反,骨关节炎及痛风患者多存在体重超重,尤其是痛风患者,常存在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紊乱,过高的血尿酸水平诱发及加重关节炎。因此,骨关节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应适当控制饮食、适当减轻体重,减轻关节负担。建议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减少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水产品的摄入,多进食碱性食物如油菜、白菜、胡萝卜及瓜类,严格限制饮酒,主要限制白酒及啤酒。目前尚无证据证实红酒可诱发痛风,相反,饮适量红酒可能有利于降尿酸,而饮茶、咖啡及牛奶也可能有助于降尿酸。
2.避免诱发关节炎发病的环境因素
关节炎与环境尤其是感染的关系不可忽视。链球菌感染后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均与感染有直接关系。病原菌感染亦可能为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链球菌是导致关节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他与关节炎发病可能有关的微生物还包括EB病毒、巨细胞病毒(CMV)、细小病毒B19、痢疾杆菌、克雷白杆菌、结核杆菌及某些支原体、衣原体等。潮湿的环境有助于某些病原菌生长,与关节炎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因此,平时应注意卫生,保持居室通风和空气良好,防潮、保暖,避免病原菌尤其是链球菌传播,加强体格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防范于未然。
近年发现,吸烟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有显著相关性。吸烟人群罹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机率明显升高,且吸烟会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戒烟成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预防措施之一。
除此之外,其他环境因素如紫外线、某些化学物质的接触,有可能会导致某些易感人群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不同关节炎的发生。
3.患者教育、精神及心理调节
免疫系统的稳定与情绪具有相关性。临床上很多患者都是在经历了不良生活事件后出现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现,因此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有利于预防风湿性疾病。嘱咐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消除抑郁状态,以积极的态度与疾病做斗争,对关节炎的治疗意义重大。
4.功能锻炼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长期关节病变会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及肌肉萎缩,功能锻炼是关节功能恢复及维持的重要方法。功能锻炼时要注意锻炼的时机、类型及强度。关节肿胀急性期应限制关节活动,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必要时卧床休息直至关节肿痛改善。肿痛改善后,在不增加痛苦的前提下进行关节的屈伸和旋转运动以增加关节活动度。负重关节的关节炎如膝关节炎、髋关节炎需避免负重运动。关节运动的类型不尽相同,膝关节炎患者可选择游泳、散步等运动,避免行走过多及下楼梯;腰部及颈部关节炎患者可选择局部关节的旋转活动,避免长期伏案、仰头;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游泳是最好的全身锻炼。手小关节炎患者,则可选择编织、编绳、捏橡皮泥、剪纸、书法、打字、园艺等以活动小关节。无论选择何种运动,均需从小量开始,循序渐进,以运动后不引起关节疼痛为宜,否则需调整锻炼强度及减少锻炼时间。在有条件的医院,上述功能锻炼应在风湿病专科及康复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此外,患者应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站立时需直立,多睡硬板床,保持仰卧位避免屈曲挛缩,枕头要低,一旦出现上胸椎及颈椎受累应停止使用枕头。而膝关节炎患者则应避免穿高跟鞋。
5.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直流电疗及药物离子导入、低频脉冲电疗、中频电流疗法、高频电疗、磁场疗法、超声疗法、针灸、光疗法即红外线、紫外线、冷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关节受累的部位和性质,选用合适的物理治疗能更好地缓解关节症状及促进功能恢复。急性关节炎期,使用紫外线照射可减轻关节炎症,亚急性期及慢性期以温热疗法为主
6.药物治疗
选择治疗药物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关节炎的种类、症状的特点;2)患者年龄、是否伴发其他疾病、是否并用其他药物、是否妊娠;3)药物的功效、耐受性、安全性、剂量、依从性;4)药物的价格及患者的承担能力。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非甾类抗炎药物(NSAIDs)、糖皮质激素(Gs)、改善病情慢作用抗风湿药物(DMARDs)、植物药、生物制剂等。非甾类抗炎药物为一线抗风湿药物,能迅速缓解关节症状,但不能阻止疾病进展,需酌情联用其他药物合用。Gs是最强的抗炎药物,如果正确使用,能迅速缓解患者炎症,控制病情,但不能滥用,适用于存在关节外表现、过渡治疗及局部应用。2010年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提出类风湿关节炎使用Gs的原则为短期、小剂量、联合维生素D3和钙剂、关节腔注射。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联合、个体化方案使用DMARDs能早期控制病变,明显减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此类药物主要包括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SASP)、来氟米特(LEF)、硫酸羟氯喹(HCQ)等。但DMARDs对缓解疼痛的作用差,且起效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关节炎急性期应联合NSAIDs或Gs。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引起风湿热的关节炎表现,急性期使用青霉素是控制链球菌感染的最有效的药物,急性风湿热患者长期使用长效抗生素以预防远期风湿性心脏炎的发生,成人预防不得短于5年,儿童至少维持到18岁。结核性关节炎、真菌性关节炎需在积极有效抗结核或抗真菌药物的基础上结合上述治疗,但病毒性关节炎无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反应性关节炎与微生物感染亦有关,但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多在3-5个月消退,部分患者的病程长达1年,是否需要抗感染治疗,目前意见不一。植物药能辅助治疗关节炎,但目前尚无研究证实其在延缓骨破坏方面的确切疗效。生物制剂的出现是风湿病相关关节炎患者的福音,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使用之前需严格地筛查其适应症及禁忌症,权衡利弊。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也以NSAIDs及DMARDs(SASP、MTX)为主,生物制剂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效果最佳,尤其对于对DMARDs反应不好的中轴关节受累患者。
骨关节炎的治疗除了对症止痛(对乙酰氨基酚、NSAIDs)外,还可在关节局部应用透明质酸。氨基葡萄糖类药物及双醋瑞因在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建议长期应用。
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包括急性期的抗炎止痛(NSAIDs首选),及缓解期的降尿酸治疗。应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有无肾结石等选择具体用药。降尿酸药物主要包括抑制尿酸生成类(别嘌呤醇)及促进尿酸排泄类(苯溴马隆)。通常以后者为首选。
7.免疫及生物治疗
此类治疗是针对关节炎发病及导致病变进展的主要环节,如针对细胞因子的靶分子治疗、血浆置换、免疫净化、免疫重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等,主要应用于其他治疗无效、迅速进展及难治性重症关节炎患者,主要为类风湿关节炎。
8.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关节腔穿刺、滑膜切除、关节置换、关节矫形、关节融合。并非每个患者均需进行关节腔穿刺,要严格掌握临床适应症。已经确诊的关节炎,但个别关节持久不愈的关节腔较多积液,影响患者关节功能时可进行关节腔穿刺抽液并给予腔内注射药物。关节腔注射常使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及透明质酸。前二者多用与类风湿关节炎。其中关节腔内注射激素同一关节穿刺频率无限制,但若注射1-2次后效果差不应继续注射。骨关节炎患者首选透明质酸。关节腔注射后避免关节过度活动,以免药物渗出引起局部肿胀。
关节滑膜切除术适用于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药物治疗半年无明显好转时。术前但需要患者充分的精神、心理准备及术前药物治疗准备。关节矫形、关节置换用于具有关节畸形、功能严重受限的患者。关节融合术可人为引起关节骨性强直以减轻疼痛,终止病变,或提供关节稳定。
综上所述,关节炎的病因不一,治疗亦不同。对不同的关节炎予以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因、病程、个体差异,予以综合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根据不同的病因,其预后各异。
3、接吻病让3岁孩子高烧不退,如何预防接吻病?
近日武汉某医院称,一名3岁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全家人没事就喜欢“吧唧”一下,结果孩子高烧不退就诊,起初考虑为病毒感染,但仔细体检发现他的咽喉部明显红肿,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再结合抽血检查,诊断为接吻病,住院十天才痊愈。那么如何预防“接吻病”呢?这里咱们先来了解两个名词:“接吻病”和“EB病毒”
1、什么是“接吻病”?
“接吻病”(KissingDisease)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主要因亲密接触如接吻、分享食物或咳嗽而传染,常见于年轻人。接吻确实可以传播疾病,如果接吻一方有病毒,另一方的抵抗力又弱的话,便有可能出现“接吻病”,造成口疮、喉咙发炎等等。
所有能通过口腔唾液来传播的疾病都可以叫“接吻病”。可以通过口腔、唾液来传播的病毒有很多,EB病毒只是其中的一种,乙肝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也可以通过唾液来传播。
2、EB病毒究竟是什么?
EB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极其”常见。从目前医学的了解来看,EB病毒和与粘膜相关的病变有联系。比如鼻咽癌就是和ED病毒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不过目前还无法证明ED病毒就是鼻咽癌的唯一病因。除了鼻咽癌外,一些妇科的粘膜病变,如宫颈炎,也与EB病毒密切相关。不过携带EB病毒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感染。
了解了“接吻病”,那么应该如何预防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接吻别太频繁
顾名思义“接吻病”通过接吻来传染,年轻人应该是最容易感染的人群,减少接吻频率,可以降低“接吻病”的产生。
2、桌上放公筷
中国人经常一大桌子人在一个碗里搛菜,这种习惯很不好。当口腔破损时,会感染EB病毒,所以预防“接吻病”,公筷还是必要的。
3、年轻人避免高危性行为
EB病毒可以经过性接触或密切接触感染(例如唾液),人体在感染这些病毒后的急性期如果没有及时接受规范治疗,可以慢性化或在白细胞中潜伏存在,并影响人体相关免疫功能,形成受检人员部分主诉症状,比如反应性关节炎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有鉴于此,建议年轻人避免高危性行为,倡导健康的性生活,并做好防护措施,出现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资料:http://health.dbw.cn/system/2013/06/28/054866708.shtml
http://life.longhoo.net/2011-05/07/content_5545647.htm
http://ke.baidu.com/view/1885858.htm
4、反应性关节炎在饮食上应注意什么
(1)饮食要节制。饮食要定时、定量,食物的软、硬、冷、热均要适宜。不可因担心体质虚弱、营养不够而暴饮暴食,增加脾胃负担,伤及消化功能。
(2)饮食宜清淡。反应性关节炎患者经常受病痛折磨,又长期以药物为伴。病发作时,更是茶饭不香,故食宜清淡。一则可以保持较好的食欲,二则可以保持较好的脾胃运化功能,以增强抗病能力。
(3)饮食不可偏嗜。鸡鸭鱼肉,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均不可忽视,应搭配合理。
5、肺炎和肺结核的区别,咋判断,是否传染,通过何种途径,哪治疗的比较好,日常生活应注意什么。越详细越好
肺炎系列之二:几种感染性肺炎简介
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体变迁和抗生素耐药率上升,肺炎仍然是威胁当今社会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
引起肺炎的病原体较多,有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军团菌等)、支原体、衣原体、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真菌等。美国约半数以上的临床肺炎病例不能查明病原体。
这里收集有关肺部感染疾病的基本情况,供参考。
流感病毒性肺炎
致病原 流感病毒。因流感后病毒自上呼吸道继续向下呼吸道蔓延引起。
临床表现 轻症者发病类似单纯流感,但发热持续时间长,咳嗽、胸痛较剧,咯片块状淡色粘痰。肺部体征较少。重症者有高热、剧咳、血痰、气急、发绀,可并发心衰,无实变体征。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X线胸片 炎性阴影,两肺散在絮状或点片状阴影,由肺门向四周扩展。
预 后 病程可迁延3~4周。患慢性心肺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死率高。
流行病学 婴幼儿、老年人发生流感肺炎的比例较高。
潜伏期 1~3d,最短者仅数小时。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手-鼻)传播,通过病毒污染饮食、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的可能性也存在。
特异预防 针对性的疫苗。抗流感病毒药物。
腺病毒呼吸道感染
致病原 3、4、7型腺病毒与肺炎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 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热、咽炎、无痰性咳嗽、不适、寒战、肌痛和头痛。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发热、咽炎、扁桃体炎,鼻炎、发热、咳嗽、咽壁渗出物等。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起病缓慢,首先表现为发热、咳嗽等,高热(39~41℃)持续8~14天,起病后3~4天出现呼吸困难,肺部体征出现较晚。精神萎靡、嗜睡等症状。可见肺外病症如肾病、肝肿大等。
血常规 白细胞数正常。
X线胸片 广泛的支气管或肺实质受累,呈大片状阴影,伴肺气肿。
预 后 好
流行病学 呼吸道腺病毒感染多发生在冬末、春初;在婴幼儿、家庭、医院及新兵等群体中常可引起流行。
潜伏期 2~14d,腺病毒呼吸道感染潜伏期一般为5~6天。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手-鼻)传播,也是重要途径。
特异预防 无
人类副流感病毒
临床表现 人类副流感病毒(HPIVs)常常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毒,其致病性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与RSV一样,人类副流感病毒可以造成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和喉咙痛)。它也能造成严重的反复感染的下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炎),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和有免疫缺陷人群中。人类副流感病毒的四种亚型各有不同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I型和II型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造成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I型是这种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而II型次之。I型和II型均能造成其它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疾病。III型经常导致肺炎和细支气管炎。IV型很难检出,可能是因为它很少导致严重的疾病。人类副流感病毒的潜伏期一般在1~7天左右。
病毒构造 人类副流感病毒是单链的RNA病毒。病毒表面含有溶合酶和红血球凝聚素—神经氨酸苷酶的醣蛋白刺。从血清学上人类副流感病毒可分为4型(I型到IV型),其中IV型又分a和b两个亚型。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径大小在150纳米~300纳米之间),形态各异。在外环境下不稳定,在物体表面存活几个小时,肥皂水就很容易使其失去活性。
流行病学特征 与感染者近距离密切接触或接触了污染物而传播的。但具有传染性的物质接触了人的眼睛、口腔或鼻子里的粘膜后就会发生感染,或通过吸入由于喷嚏和咳嗽产生的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而感染。人类副流感病毒可以在这种悬浮状态下存活一个小时以上。人类副流感病毒无处不在,绝大部分人在儿童时代已受感染。血清学监测表示,5岁及以上儿童有90%~100%有抗人类副流感病毒III型的抗体,有大约75%有抗人类副流感病毒I型和II型的抗体。
诊 断 有两种方法可以诊断人类副流感病毒的感染:1)通过组织培养:分离鉴定在细胞中的病毒或直接检测存在于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使用免疫荧光试验、PCR、酶联免疫反应测定等方法。2)适当时间收集的两份血清标本中IgG特异抗体的显著升高或检测单一血清标本中特异抗体IgM,而得出结论。
预防措施 没有有效的疫苗来预防人类副流感病毒的感染;然而,科研工作者们正在研制人类副流感病毒I型和III型的疫苗。婴儿从母体那里被动获得的人类副流感病毒I型和II型的抗体在婴儿生命最初的几个月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强调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必须严密注意减少和阻止疾病传播的各种控制措施。经常洗手以及不与感染者共用器具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隔离那些得了感冒和呼吸道感染,虽然还能力参加托幼机构学校活动的孩子,对减少人类副流感病毒的传播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病毒的传播通常都在疾病的早期。在医院里,应该采取严格的措施来防止人类副流感病毒的传播,如经常性的洗手,穿戴有防护性的工作衣和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触的方法。
支原体肺炎
临床表现 支气管炎并伴有发热和无痰性咳嗽。有10%的病例可以通过放射影像学方法确诊;除肺部症状外,很少见其它诸如心脏的、神经的和皮肤方面的症状。
病原 肺炎支原体,一种小型细菌。
发 病 率 在美国每年发生大约200万支原体肺炎病例,且每年有10万因患肺炎而住院的病人。
后 遗 症 身体复原的过程中常伴有长期咳嗽;其它的后遗症少见,偶尔有该病死亡病例报告,主要是发生在老年人和镰状红细胞性贫血的病人。
传播途径 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接触传播;潜伏期是1~4周。
高危人群 不同年龄的人群普遍易感,但5岁以下的儿童少见。该病的爆发经常见于青年人群中,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军队和社会机构,在这些组织机构里的该病爆发可以持续几个月。
监测系统 现还没有针对该疾病的国家监测系统。
流行趋势 无法预见。但随着检测和诊断技术的提高,更多的病例将会被发现。
问题和挑战 由于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很困难,早期发现暴发仍成问题。及早的采取控制措施阻止疾病爆发中的续发病例的发生。,成为控制该病的最大挑战。
机 遇 新的诊断方法(血清学方法和PCR检测方法)的问世是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支原体肺炎的所起的作用及其在严重肺炎疾病中的潜在的辅助作用方面需作进一步探索。
肺炎衣原体
临床特点 肺炎或支气管炎,逐渐发生的咳嗽并伴有轻微的发热或者没有发热,很少有咽炎、喉炎和鼻炎的表现。
病原学 肺炎衣原体,是1983年从一位患咽炎的大学生身上分离出来,并被确认是肺炎致病微生物。
发病率 在美国,每年被证实有50000个成年人因为肺炎而住院。总的发病率还不清楚。
后遗症 衣原体肺炎感染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Alzheimer病、哮喘、反应性关节炎有关。
传播 人传人,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危险人群: 不同年龄人群均易感,但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20岁前,50%的人群被证实曾经感染过肺炎衣原体。人一生中常见有重复感染肺炎衣原体。
监 测 没有国家和地区监测系统,正在开展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的多方面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流行趋势 还不明确,诊断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确认感染的知识水平。
挑 战 分离病原非常困难,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抗体检测以便确认诊断。没有有效方法预防感染和出现可能的后遗症。肺炎衣原体在动脉粥样硬化所起的作用应该作进一步的研究。
机 遇 提供新的实验室方法来发展诊断技术和评估肺炎衣原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性。
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感染
临床特征 在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一半以上的Hib感染表现为脑膜炎,伴发热、头痛及颈项僵直。其它的Hib感染还可表现为蜂窝织炎、关节炎或败血症。在发展中国家,Hib感染也是儿童细菌性肺炎死因中位列第二的疾病。
病原因子 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
发病率 在1980-1990年间,美国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是40-100/10万。1995年由于Hib同源疫苗的使用,儿童发病率降为<2/10万。在发展中国家疫苗未得到广泛应用,故Hib感染是引起婴儿和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
后遗症 死亡率为3%-6%;超过20%的幸存者有永久性的听力丧失。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鼻咽部带菌者或病人的呼吸道飞沫而感染。
危险群体 婴儿、幼童、家庭成员间的接触、托幼机构的全托幼儿。
监 测 国家监测由NETSS和国立细菌性脑膜炎及菌血症报告系统共同实施。实验室主动监测由感染项目暴露点和美国其它地区来实施。
趋 势 自从同源疫苗获准分别于1990年在婴儿及1987年在儿童身上使用以来,美国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已下降了超过95%,然而成年人发病率却保持稳定。尽管如此,在阿拉斯加本土出生的人比起美国其它地方的人仍有较高的发病率。
挑 战 在美国,当前根除Hib策略的发展方向是利用同源疫苗在幼童体内免疫原性和抗体持续时间可能性的不同。以此提出了5岁以上人群如何保持长期有效的问题、最佳的用途以及计划等问题。尽管Hib感染是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病因,但是Hib同源疫苗的费用限制了疫苗在这些国家的使用。
机 会 对Hib疫苗在运输和侵入机体引起发病的预防等方面的评估,会促进这项技术的申请。这也有助于研发其它生物体多糖类疫苗(例如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B组链球菌)。对人群免疫效果的深入评估将导致对入侵性疾病的预防及Hib传播预防方法的优化疫苗的战略做深入研究。
肺囊虫性肺炎
病原微生物 由于肺炎囊菌(间质性浆细胞肺炎菌)的多态性和生物特性,以前被归类于原生物。现根据核酸和生物化学分析将其归为真菌。
生活周期 生活周期仍未完全清楚。肺炎囊菌在健康人和动物的肺里均可被发现。这种有机体在免疫缺乏的个体里致病,并且被证实为对那些免疫缺陷的个体来说,肺炎囊菌是导致肺炎的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现已明确肺炎囊菌有三个明显不同的形态学阶段:营养体( 原虫)阶段,在这个阶段,肺炎囊菌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包囊期,成熟包囊(5~8微米)里面容纳了6~8个子包囊体;前包囊期,介于原虫和包囊之间。有性繁殖阶段的存在是有可能性的,没有证据表明在其寄生生活周期中有存在于宿主细胞内的阶段。
地理分布 肺炎囊菌广泛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存在于人类和各种动物体内。血清学证据表明大多数健康儿童在3~4岁时已被感染。肺囊虫肺炎发生于免疫缺陷的个体和早产儿及营养不良的婴儿当中。
发展中国家的儿童肺炎
临床特征 肺炎,一种肺部感染,是以咳嗽和呼吸急促伴呼吸困难为特征。同时也可发生发热和肌痛。
病原 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是主要的致病细菌。其它细菌(金黄色葡萄状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侵袭新生儿和营养不良儿童。呼吸道病毒(呼吸道合孢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可在约1/4的肺炎儿童中检出,但与细菌性病原相比,这些病毒较少引起致命性感染。
发病率 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所有小于5岁儿童大约有10~20%的会得肺炎。
后遗症 每年急性呼吸道感染造成约2百万小于5岁组的儿童死亡,是这个年龄组儿童的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约1%的肺炎病例会留下后遗症(如支气管扩张),这些后遗症增加再次感染的危险性。
传播途径 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性分泌物可造成该病的直接传播。大部分的儿童肺炎病例为散发,而非爆发。
高危人群 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大约75%肺炎死亡病例发生于1岁以下的婴儿。营养不良、疟疾和处于社会下层都增加患肺炎的危险性。
监测 发展中国家没有标准监测方法。
流行趋势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儿童肺炎发病率没有改变,但由于抗生素的更广泛使用,过去十年肺炎死亡数已有所下降。
挑战 抗生素耐药性的蔓延、病例管理系统的使用、卫生保健人员的广泛培训、抗生素供应的保障、非洲爱滋病流行的影响和确定促进全球Hib(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的使用的策略。
机遇 Hib结合疫苗(已可使用)和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2000年已在美国取得许可)为预防肺炎、降低肺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供最好的机遇。病例管理系统的推广使用和降低肺炎的危险因素对控制该病也很重要。
肺炎链球菌病
临床特征 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疾病为肺炎、菌血症、中耳炎、脑膜炎、窦炎、腹膜炎和关节炎。
病原 肺炎链球菌。有超过90种血清型存在;引起侵袭性疾病的肺炎球菌的88%血清型包含于23价多糖肺炎疫苗。小于5岁年龄组的儿童中,7价肺炎结合疫苗含有80%侵袭性肺炎球菌分离的血清型。
发病率 每年肺炎链球菌感染导致10万~13.5万人因患肺炎而住院、600万例中耳炎和超过6万例侵袭性病例(包括 3300例脑膜炎)。贫困地区的发病率有着不同的地理分布,每10万人口中出现21例到33例不等。
后遗症 侵袭性疾病的住院成人中有14%的病例死亡。神经后遗症和/或学习障碍可能在脑膜炎病例中出现。再次感染的中耳炎病例可能发生听觉损害。
传播途径 人与人直接传播。
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2岁以下的儿童、黑人、美洲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土著人、参加托幼中心的儿童和依赖于医疗条件的人(包括HIV感染者和镰状细胞病人)。
监测 以人群为基础的主动监测已在美国九个州( 总人口 : 1 亿9千万)进行。美国的几个州必须报告小于5岁组儿童的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和该年龄组的所有侵袭性疾病。一个全国系统跟踪了发生于小于5岁组已免疫儿童的侵袭性疾病。
流行趋势 由于HIV治疗方法的改善和针对儿童新的结合疫苗的使用,一些地区年轻人和小年龄儿童的肺炎链球菌病的发病率正在下降。在公共场所和托幼中心,肺炎链球菌病爆发时有发生。在美国,有β-内酰胺抗性的肺炎链球菌株是很常见的。并且对多种药物的耐药的菌株正在增多。
挑战 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供应不足。23价多糖肺炎疫苗未得到充分利用。对于多种肺炎感染,缺乏敏感、快速的诊断方法。抗生素的广泛滥用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出现。
机遇 通过在成人中扩大使用23价多糖肺炎疫苗和最近取得许可的针对婴儿和小年龄儿童的结合疫苗,可提高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能力。开展谨慎使用抗生素运动可能减缓或逆转正出现的药物耐药性。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病原 汉坦病毒。
临床表现 发病急,病初有前驱症状如畏寒、发热、肌痛、头痛、乏力等症状,亦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发热一般为38-40℃。以上症状持续短者12h,长者达数日,多数在2~3d后迅速出现咳嗽、气促和呼吸窘迫,非心源性肺水肿。部分患者可有肾损害。前驱期、心肺期和恢复期。
血常规 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核左移,血小板明显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血液浓缩。部分患者可有尿蛋白等。
X线胸片 双肺间质浸润影或间质和肺泡均出现浸润影,部分患者可见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
预 后 预后差,病死率高达50%以上。
流行病学 1993年首次发现,美国28个州均有病例报告,欧洲亦有病例报告。在美国流行季节为春夏季,4~7月为主。
潜伏期 不详
传播途径 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的气溶胶方式传播,接触携带病毒的动物亦可能感染,有报告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预防 严密隔离病例或染疫动物,防止人传人。
肺鼠疫
病 原 鼠疫杆菌,检痰可查到鼠疫杆菌。
临床表现 原发性肺鼠疫: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及呼吸道感染特有症状。发病急剧,恶寒、高热达39~41℃、脉细速、呼吸急促,病人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病初干咳,继之咳嗽频数,稀薄泡沫样痰,痰中混血或纯血痰。继发性肺鼠疫:有原发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症状,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随之咳出稀薄泡沫样血痰。
血常规 白细胞增加
X线胸片 胸部可见大小不同、密度不等、边缘不整的阴影,有时可见胸腔积液。
预 后 若不及时有效治疗,病人多在2~3天内死亡。
流行病学 动物间鼠疫流行。
潜伏期 腺鼠疫一般在1~6天,多为2~3天。肺鼠疫潜伏期短。
传播途径 肺鼠疫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预防 灭鼠灭蚤,预防动物间鼠疫,隔离鼠疫病例,预防传播。
肺炭疽
病 原 炭疽杆菌
临床表现 发病急剧、寒战、高热、咳嗽、胸痛、气促发绀,咳黏液血痰,一般神志清醒。重者发绀、血压下降、脉细数,出现休克。随后迅速出现呼吸衰竭,意识丧失、死亡。
实验室 白细胞增多。检痰可发现革兰氏阳性有夹膜炭疽杆菌。
X线胸片 纵隔阴影增宽、胸水及肺部炎症。
预 后 预后不良。
流行病学 在人群间和动物发病有一定关系,造成家畜流行的诸因素也与人群中流行的因素有关。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夏秋发病多。
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1~5日,也有短至12小时,长至2周。
传播途径 吸入含炭疽杆菌芽孢的飞沫或尘埃而感染。
预防 接触炭疽菌后48小时内可预防性服用抗菌素。减毒疫苗皮上划痕接种。
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类主要通过吸入带菌飞沫(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嚏时散发)而感染。接种卡介苗可提高机体对将杆菌的特异免疫力,从而减少发病。
本病分五型,成人以浸润型肺结核最常见。
典型肺结核起病缓、病程长,病人有低热、乏力、纳差、咳嗽和少量咯血。部分病人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格检查时被发现。老年人发病亦常不典型。胸部X线检查是目前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方法,痰结核杆菌检查亦有助于确诊。
治疗方面,必须严格按医嘱完成抗结核化疗,治病彻底,否则会影响疗效或导致复发。
注意事项:
1.按医嘱坚持全疗程(一般需9个月)规律(天天服药)。什么时候停药应由医生根据病情、胸片、痰菌检查结果而定。
2.除吡嗪酰胺分三次口服外,其他药物主张一日一次顿服;利福平最好于清晨空腹时服用。
3.服利福平后小便呈桔红色属正常现象,若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肝区不适、耳鸣、重听、口周发麻、视觉异常等,应及时告知医生。
4.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有发热、咯血时应卧床休息。
5.多食鱼、肉、蛋、牛奶、豆制品等高蛋白食品,少食含脂量高的食物;必须戒烟,饮酒亦节制。
6.咳嗽、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或手捂住口鼻,所用食物、餐具要与家人的分开,不要和婴幼儿并头睡在一起。
7.居室常开窗通风,病人的被褥等物品应常在阳光下暴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