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关节炎 >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发布时间:2020-03-08 10:00:33

1、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侵蚀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四肢小关节对称性肿痛,伴有晨僵,可伴有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多关节肿痛,具体发病原因不明,可能和遗传、环境因素和理化因素等有关,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2、类风湿性关节炎吃什么食物好

3、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吗?

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与风湿性关节炎都有发热、关节痛和血沉增快等表现。

临床上有时较难鉴别。但类风湿性关节炎多为多发性、对称性的指、掌小关节炎,后期指间关节呈梭形肿大,关节强直或畸形;用水杨酸制剂治疗效果不固定,常为临时性缓解疼痛;并发心脏损害较少;抗“O”多不增高;类风湿因子多为阳性;X 线显示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和骨质疏松,甚至关节畸形。而风湿性关节炎好发于膝、踝、肘、腕等大关节,急性期过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无关节畸形;用水杨酸制剂治疗有显效;抗“O”多可增高;X 线仅显示关节软组织肿胀。呈多发性、对称性。病变关节红、肿、热、痛显著,并有游走性及反复发作的特点。不遗留关节畸形。有些患者可出现风湿性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多发生在指、趾、腕、踝、脊柱等关节。受累关节以肿痛为主,呈多发性、对称性。后期关节强直、畸形。受累关节周围皮肤苍白、变薄、肌肉萎缩。部分患者在关节隆突部偶见皮下小结对水杨酸制剂的反应有显著效果,效果不固定,常为临时性缓解疼痛。心脏病变常同时发生心脏病,而引起严重的永久性损害,无永久性心脏病变,脾脏与淋巴结不肿大,常肿大。抗“O”

可阳性可阴性,X 线检查软组织肿胀,局部及全身骨质疏松,受累关节的病理变化,急性期关节周围组织水肿,关节腔内有多量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滑膜充血水肿,并有胶原纤维变性、坏死和较多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此时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等急性炎症表现。急性期过后,渗出物完全吸收,不出现关节畸形早期表现为滑膜关节囊周围软组织发炎,渗出多量液体而使关节肿大,滑膜绒毛增生。后期有血管翳样肉芽组织形成,侵犯并破坏关节软骨,最后软骨面的肉芽组织纤维化,使上下关节面互相融合,形成关节的纤维性强直和畸形。

4、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何区别?

绝大多数亚健康和慢性疾病的原因,并不是污染,也不是食物,也不是抽烟喝酒,而是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情绪的紧张抑郁,导致五脏不通、经脉瘀阻,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凡是现代人得的病,类风湿、关节炎,本质上都是这个,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不一样而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通过经脉联系。只要拽动经脉,通畅四肢,就可以达到调化五脏六腑的目的,从而达到治疗百病的目的。
很多风湿性疾病,尤其是老年人都是内里空虚,导致外边气血塌陷,畏风寒导致了风湿。哪有那么多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下而得风湿病的,这个少之又少,所以说上来用附子、全蝎、蜈蚣、马钱子治风湿病的,多数效果不好,反而伤及正气,而且过于毛躁。想几副药就把风湿治好,这个无一是处,也不太可能。

上了岁数的人得了风湿病往往都得慢慢培补元气,疏通经脉,调畅气机,慢慢的再稍加一下通经活络的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都说拔罐不好,畏风寒通过拔罐把他拔出来那也可取。但是于内这个拔罐徒伤正气,有的说拔出黑血来了,拔出一个大印子,一个大泡,以为是拔出来了,当时好像缓解了,随后又重了,这个都不值得提倡。轻微的好使,但是重症,慢性病刮痧也不行,贴一些膏药,都是治标不治本,培补元气、守其真气、调畅气机终归治本之法。
任何健身健康问题,欢迎留言!

5、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后如何?

类风湿性关节炎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国外有人比喻说:“因本病死亡的虽很少见(不是绝对没有),但因此而终身监禁的,却相当常见。”据美国报道,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在一年内自行缓解者为10%,如在两年内不出现缓解,估计即不会自然缓解;病程较长者约为10%,治疗困难,终成残废;约有80% 的患者长期呈慢性经过,久治不愈。

本病的临床过程差异较大,病情轻重不一,但多数患者迁延多年,反复加重。近20 年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即便是轻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尚未见到不治自愈的例证。因此,积极的早期诊断,合理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虽未见国内外病死率的统计报道,但确是致残率较高的疾病,约10% ~ 15% 的患者,由于发病急骤,受累关节较多,病情严重或关节外病变严重,终因治疗困难,丧失工作和自理生活的能力。我们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00 例的统计表明,因患本病而生活不能自理者占96%,而局限性关节功能明显障碍者占77.4%,可见本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严重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该病根据病情发展,预后分三种情况。

(1)预后良好。多为起病较缓,受累关节较少,病情较轻,病期较短(多在一年之内),体质较好,能够早期就诊和坚持治疗的患者。经过医患之间的密切配合,坚持关节功能锻炼,则可治愈而不留有关节功能障碍。

(2)预后较差。受累关节较多,病情较重,病期较长(2 年以上),经过治疗关节肿痛及全身症状均可见缓解,但不能坚持治疗,病情反复加重,始终未能治愈。致使部分关节明显功能障碍,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

(3)预后不良。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类风湿病患者有下述表现之一者,多提示预后不良:关节严重晨僵者;类风湿因子试验滴度持续增高者;结节性类风湿病或多处类风湿结节者;有严重关节外表现者,如胸膜炎、心包炎、血管炎、类风湿脑病等;表浅淋巴结明显肿大者,尤其是肘部淋巴结肿大并有触痛者;血清IgG 显著增高或为单株和多株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者;伴有发热、贫血、食欲不振等明显全身症状者;早期即出现多关节积液者;早期出现关节骨质蚀损者;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不能停用者;严重药物性肝肾损害者。

6、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神经系统表现是什么?

RA 的神经系统损害可涉及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损害。

(1)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小血管炎和坏死是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基础。患者常感到受累神经分布区麻木、疼痛、触觉减退、肢体无力和肌肉萎缩。

(2)嵌压性周围神经病变。由RA 引起的关节组织炎症、水肿、渗出、纤维样变性等病理过程导致神经受压或血运减少而产生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有如下症状。

①腕管综合征。手指麻木、疼痛、触觉减退、动作笨拙和不同程度的鱼际肌(手掌)的肌肉萎缩。

颈椎病或胸出口综合征。手腕无力、前臂、上臂麻木或无力。

③跗管综合征。足跟内侧、足趾感觉异常、麻木或烧灼感,足部疼痛、无力等。

④ Baker 囊肿压迫。小腿外侧和足背感觉消失,脚趾肌无力和足下垂等。

(3)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血管舒缩障碍。常表现为肢体多汗,潮湿、手足心苍白、潮红、青斑及雷诺氏现象等。

(4)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主要由脑血管炎、类风湿结节、非特异性炎症并发的脑和脑膜病变以及颈椎半脱位引起的脊髓病变所致。

常见的有智能低下、慢性进行性器质性脑综合征、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膜炎、脊椎和颈椎病变压迫脊髓和脊神经根的压迫性病变。

(5)药物治疗引起的有关神经病变。大剂量水杨酸可引起耳鸣、兴奋、欣快、幻觉、抽搐等症。糖皮质激素长期大量应用可有欣快、易激惹、颅压增高等。青霉胺大剂量治疗,部分患者可有味觉丧失、肌无力等症。

7、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您好: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普通的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有区别的,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类风湿呢?下面为一些类风湿患者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

1、晨僵:患者在早晨起床时,会感觉到关节活动不灵活,其持续时间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2、关节畸形:患者手脚会表现出关节变形的情况。手的畸形主要有梭形肿胀、尺侧偏斜、钮孔花样畸形等;脚的畸形主要有仰趾畸形、外翻畸形、弯曲呈锤状趾及足外翻畸形等。

3、关节外表现:患者会有发热,指、趾端坏死,皮肤溃疡,外周神经病变及淋巴结肿大等情况。

4、心脏病变:患者可并发有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外膜、心肌及瓣膜的结节、心肌炎、冠状动脉炎、传导障碍,慢性心内膜炎及心瓣膜纤维化等表现。

5、贫血:患者出现贫血是最常见类风湿并发症之一,多属于慢性疾病性贫血,贫血程度常为轻度至中度。

以上为一些类风湿的典型症状,一旦发现自己有类似的情况,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确诊病情,早日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类风湿关节炎是很难根治的,但是,也有很多治疗方法可以控制或缓解病情,下面为一些普遍的治疗方法。

1、一般疗法

若患者出现发热且关节肿痛,表现为全身症状的,应多卧床休息,直至症状基本消失为止。待病情改善两周后,应逐渐增加活动,以免过久的卧床导致关节废用,甚至促进关节强直。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的充足,有显著贫血症状的患者,可进行小量输血。而患有慢性病如扁桃体炎等的缓则,应在健康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摘除。

2、外敷治疗

对于关节炎病理病机的认识,中医学上已经有几千年时间之久了。现代在治疗类风湿时,充分吸取历代中医大家用药经验,多采用中药外敷、针灸等方法。同时,能针对关节炎外在病邪、内在体虚同时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3、药物治疗

类风湿在没有变形之前是可以治愈的,如果变形就只能控制不发展,药物治疗类风湿,可用纯中药追风舒筋疗法就可以,一般情况没有任何副作用,且疗效好,疗程短。另外,不提倡滥用西药,因为其副作用较大,且疗效不高。

关于类风湿的治疗方法还是有很多的,但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途径,以达到更高的疗效。

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之后,其实患者在行走坐卧的时候,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的话,对于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影响更是非常的大,所以平时生活当中要积极的去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如果一旦出现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的话,一定要及时的积极的进行治疗。

8、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风湿性关节炎有什么不同?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如下:
1、风湿性关节炎在几十年前曾见过,而现在则较少,其表现为大关节的红肿热痛,化验结果,如抗O或某些风湿指标增高,血沉增高;
2、类风湿性关节炎现在越来越多,但较多老百姓或患者未到专科医院诊治,导致误诊,或延误诊断,治疗不够规范,或不够到位,引起了一些关节的畸形甚至致残,所以呼吁这些患者需引起高度的重视。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慢性进行性发展的关节炎症,它的特点除肿痛外,它可出现关节的畸形或僵硬。诊断此种类风湿性关节炎除临床表现外,还需一些化验,及影像学检查,如类风湿因子及CCP,称为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测定,结果增高,磁共振或CT可见滑膜的增生,引起关节的破坏,甚至僵硬强直。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早期诊断控制,不可等到已经畸形再去治疗,治疗措施有综合的,包括治本和治标,均能达到较好效果,专科诊治则更好。

9、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是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仍无定论。发病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许多年来,感染曾被怀疑为本病的病因。因为这也有一定证据:

本病的发热、白细胞增多、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炎症现象,都与感染所引起的炎症十分相似。有关报告提到过的病原体种类甚多,如类白喉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支原体(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和风疹病毒等,尤其是猪支原体感染后所发生的关节炎与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极为相似。但这些微生物都不能经常地被培养出来或被移植。用抗生素或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和病程无直接影响。有人曾将患者的白细胞、淋巴细胞或血浆输入健康志愿者身上,并未引起类似的疾病。近年来有人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与EB 病毒有关。至今,感染因素仍受到不少学者的重视。

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生于女性,怀孕期间关节炎症状常减轻,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本病等,认为内分泌因素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似有一定关系。但根据研究,患者的肾上腺结构及其他内分泌功能多属正常。

另外,因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较高,有人认为可能与遗传有关。

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主张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并提出自身免疫学说,目前已为多数学者所承认。

人们认为,本病起病为先有感染原(细菌、病毒、支原体等)侵入关节腔,以病原体作为抗原刺激滑膜或局部引流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 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抗体即转变为异体,再刺激浆细胞就会产生新的抗体,这就是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结合成免疫复合物,这种物质能激活身体内的另一部门——补体系统,释放出炎症介质如组织胺,引起关节滑膜和关节腔内炎症,从而促发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滑膜细胞的吞噬作用。这些吞噬免疫复合物的细胞称为类风湿细胞。

为了消除这种免疫复合物,类风湿细胞自我破裂,释放出大量的酶,这些酶叫作溶酶体酶,其中就包括多种酸性水解酶,它们专门破坏滑膜、关节囊、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基质,造成关节的局部破坏。

一般来说,受凉、潮湿、劳累、精神创伤、营养不良、外伤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光华医院曾对100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统计,以寒冷(42%)和潮湿(27%)诱发者占绝大多数,此外,尚有感染(10%)和外伤(8%)及无明显诱因可查者(13%)。

中医学对该病早有精辟的记载,古代医家所称的“白虎历节”“痛风”“痹”等都像这类疾病,认为多由风寒湿邪气乘虚侵入人体,或素有蕴热,风寒湿郁久化热,留滞经络,闭塞不通而成,若日久不愈,肝肾亏损,筋骨失于濡养,以致关节畸形僵硬。

10、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哪些西药?

(1)非激素性抗炎药物

这类药物通常称一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消炎、止痛作用。另外,这类药物尚可抑制磷酸二酯酶使细胞内的cAMP 增加,溶酶体膜稳定性增加,减少酶的释放。但这类药物虽然能减轻症状,却对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反应不发生根本影响,因此不能控制病情发展,只能改善症状。

①吲哚美辛。开始剂量为每日75mg,分3 次饭后口服,其后逐渐增至每日100 ~ 150mg。孕妇、溃疡病、精神患者禁用。

②阿司匹林。每日3mg ~ 4g 口服,4 至6 小时1 次。

③吡罗喜康。每次20mg 口服,每日1 次,饭后服。

④布洛芬。每日1 ~ 18g,分3 ~ 4 次口服。副作用较少。

⑤萘普生。每次250mg 口服,日2 次。副作用较少。

⑥氟芬那酸。每次0.2 ~ 0.4mg 口服。每日3 次。

一线药物不主张联合使用,应用某一种药物3 周仍无效者,可更换另一种药。经半年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应用二线药物。

(2)缓解性药物

这类药物又称二线药物。其共同特点是作用慢,可影响疾病的免疫反应病理过程。

①金盐。可改善体液和细胞免疫,减少骨质的侵蚀、破坏,抑制滑膜炎症。每周25mg 的金盐制剂,静脉注射疗效较好。包括硫代苹果酸金钠和金诺芬。口服金诺芬6mg,每日1 次。持续15 年,类风湿因子可有37% 转阴。

②青霉胺。可使巨球蛋白的二硫键断裂,而发生解聚,降低RF水平。剂量为每日250 ~ 1800mg,病情好转后改为每日250mg 维持。

服药后1.5 ~ 2 个月起效。副作用有皮疹、肝损害、骨髓抑制等。

③氯喹及其衍生物。氯喹开始剂量为每日250 ~ 500mg,平均每日6mg/kg。有心肌病,角膜病变,视网膜病变者慎用。为减少副作用,每年只用10 个月。

④左旋咪唑。作用类似青霉胺。可中度改善类风湿症状,能增强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与一线药物联合应用,疗效较好。

用法:25 ~ 50mg,口服,每日3 次,每周单日用,双日停,12 周为1 疗程。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一般不首选此类药。其应用指征如下。

①常规治疗无效时,可与一、二线药物合用。

②严重关节外并发症,如心包炎、胸膜炎、血管炎及虹膜睫状体炎等。

使用原则:最小剂量(如泼尼松每日小于10mg)。最短期限(因长期使用易发生无菌性骨坏死)。尽早减量以至停用。

(4)免疫抑制剂

此类药物又称三线药物。凡对一、二线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反应者可应用。

①环孢素。可抑制T 辅助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激活,或延迟引起过敏反应有关的细胞因子的产生。用量为每日10mg/kg,静脉注射。

疗程60 日,总有效率为54%。

②柳氮磺胺吡啶。可抑制免疫病理过程,并防治有关感染诱因,口服每日2g,症状严重时每日可用3g,疗程为两个月。对晨僵、握力、血沉、C- 反应蛋白均可明显改善。

③环磷酰胺。对顽固性类风湿有效。但副作用较多,不宜首选。

每次100 ~ 200mg,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每周1 ~ 2 次,疗程总量为3g。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等。

④硫唑嘌呤。最大用量为每日2.5 ~ 3mg/kg。如合用别嘌呤醇,该药减量25%。

⑤甲氨蝶呤。可阻断细胞的二氢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因而抑制类风湿,达到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每周用量25 ~ 50mg。每12小时口服1 次,连服3 次为宜。疗程不超过6 个月。对一、二线药物无效者作用显著。孕妇禁用,以免引起胎儿畸形。

(5)分子免疫

①γ - 干扰素。应用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生产的γ - 干扰素具有抑制DNA 和核糖核酸的复制,抑制T 细胞增殖,降低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作用。每次1000 万单位,肌内注射。7 次为1 疗程。

②特异性抗体(McAb)。是通过人肿瘤细胞致敏的某个淋巴细胞单克隆所产生的抗体。它具有高纯度,特异性强的特点。用鼠的McAb 与蓖麻毒素蛋白A 链免疫偶联的IT(免疫毒素)特异地结合T 细胞亚群上,通过酶样作用方式重复灭活核糖核酸,破坏和杀伤这些细胞,IT 治疗量每日为0.05 ~ 0.33mg/kg,5 ~ 10 天为1 疗程。

结果有效率为50%。

(6)其他药物

①卡托普利。本品结构与青霉胺分子相似,能阻滞缓激肽的释放,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用法:12.5 ~ 25mg,口服,每日3 次。最大量每日200mg。一般2 ~ 3 个月症状明显改善,类风湿因子转阴率67%。

②锌制剂:硫酸锌每日10mg/kg。成人每天不宜超过700mg,儿童不宜超过每日150mg。一般认为对改善免疫指标优于症状的改善。

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