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脚腿发麻是大病征兆吗?
手脚发麻一般都是由于人体的运动神经系统受损引起发病现象,手脚发麻或麻木一般都是由于其它的原发病所引起的,中风偏滩、糖尿病、骨关节病、神经炎、颈椎病、腰椎病是常见的手脚发麻的原发病。
手脚发麻实际在中医病症范畴称为痹症,是由风、寒、湿、邪毒气侵入体内的一种重要信号,当邪毒气侵入五脏六 腑之前,第一感觉是手脚发麻,四肢酸胀、沉、痛、有针刺感,这就是经络受阻发出的信号,也是人体防御的最后防线,如不及时治疗,经络受损,从而破坏了人体神经传导功能系统,造成神经坏死,最终发生中风、偏瘫、 心梗、脑梗、糖尿病坏疽,抱憾终生。
2、足跟痛是什么原因造成?
足跟痛(painful heel)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治疗可采用手术、理疗及药物等方法。
3、Whipple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是怎样的?
【别名】肠原性脂肪营养不良;肠脂肪肉芽肿病;脂肪痢;关节、心包病;肠道脂质代谢障碍综合征;噬脂性肠道肉芽肿病;肠源性脂肪代谢障碍综合征;小肠脂肪营养不良症;Whipple病;小肠脂肪萎缩症;肉芽肿性脂肪消耗病;肠性多发性肉芽肿。本征是一种少见的全身性疾病,由于小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以及其他组织器官内含糖蛋白的巨噬细胞浸润,导致脂肪泻、游走性关节痛、体重减轻、皮肤色素沉着、贫血及淋巴结肿大。1907年,Whipple通过一例尸检提出本征,称为肠道脂质代谢障碍。
【病因病理】病因不明。电镜研究发现小肠、中枢神经系统、关节、肺及心脏等受累组织中的细胞内或细胞外存在一种杆菌,称为Whipple杆菌,用抗生素后消失,因此认为本病与感染有关。目前认为是Whipple杆菌经口侵入机体后,侵犯全身各个脏器。在小肠,Whipple杆菌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肠管然后在固有层繁殖,从而侵犯小肠绒毛及毛细血管。但尚未培养出Whipple杆菌,也未制成动物模型。病理上肠壁增厚,散发分布的白斑一空肠壁有大量PAS阳性反应的巨噬细胞浸润。肠系膜淋巴腺肿大,黏膜尚柔软,但绒毛增粗呈杵状。
【临床表现】好发于30-60岁男性,无阳性家族史。主要症状为游走性关节炎、体重下降、腹痛、腹泻、低热、多发性浆膜炎等。关节炎占60-90%,可在腹部症状前数年至10年发生,呈游走性,大小关节皆可受累,但以膝和踝关节受累最多见,无关节畸形。腹泻每天5-10次,稀薄有恶臭的脂肪泻,伴有定位模糊的腹痛及腹胀,逐渐伴有体重减轻、乏力及各种营养缺乏症,严重者有低蛋白血症和全身水肿。当有咳嗽和胸痛时,可能伴有肺门淋巴结病和胸膜渗出液,全身皮肤常有色素沉着,晚期可有持续高热。部分患者出现心包炎、心内膜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记忆丧失、痴呆、嗜睡、昏迷和视觉障碍等。查体可有消瘦,杵状指,皮肤色素沉着,全身淋巴结肿大,质硬、无压痛,关节红、肿、热、痛。
【影像学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X线表现无特异性,可见钡餐通过小肠时间延长,全部小肠肠管扩张、黏膜皱襞肿胀增厚,以空回肠为著;或肠管呈分节状、团块状,钡剂呈节段性分布。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压迫肠管移位。CT、MRI检查可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胸部表现多数病例伴有胸腔积液,一般中-少量,部分病例伴有心包积液、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
中枢神经系统表现CT表现为大脑皮质、皮质下区多发性低密度影,呈斑片状或环状增强,无明显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有时呈孤立肿块。MRI表现与神经病理学改变有良好相关,这些病变包括肉芽肿性灰质脑炎或全脑炎,累及终脑的基底部、下丘脑核、丘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脑桥被盖。在疾病的不同阶段,MRl显示的异常信号的范围和程度不同,最初于T1WI显示为很低信号区,于T2WI和PDWI为高信号区,周围几乎无水肿,而于T1WI增强扫描轻度边缘增强。后期MRI显示脑萎缩以及因胶质增生导致导水管狭窄而引起的脑积水。多发性肿块病变很少见,通常在T1Wl呈低信号,T2Wl呈高信号,注射钆造影剂后可增强。
骨关节系统表现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类似,但一般骶髂关节呈硬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