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关节炎 > 1987年类风关节炎标准

1987年类风关节炎标准

发布时间:2020-03-27 15:30:38

1、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有统一的标准:1 早起关节僵硬至少一小时(>=6周) 2 三个以上关节肿胀(>=6周) 3 手指关节或掌指关节一或近端指关节肿胀(>=6周) 4对称性肿胀 5 手的X线改变。6皮下结节 7 类风湿因子阳性。如具备4项以上指标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2、拜托啦,这个问题帮忙回答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是否有效?

我国在1987年风湿病年会上制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是:
(1)晨僵至少1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
(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
(4)对称性关节肿(>6周)。
(5)皮下结节。
(6)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稀疏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
以上7条中至少符合4条,才能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此诊断对疗程不足6周的早期病人并不适用,此时需要医生依靠临床表现来诊断。
如果诊断出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也不必太担心,一般我们认为选择疗效最好的,比选择最贵的药物要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习惯性的认为贵的就是好的,但是,对于治疗类风湿而言就要选择最适合自己且疗效最好的,比如,再加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康复锻炼,这样治愈的几率就会更大。

3、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关节炎区别

你好,看看症状就知道了。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介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不死的癌症,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病因未明的能引起肢体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并引起剧烈疼痛。
本病发病高峰年龄是20—45岁,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3。据文献报道类风湿发病率:牙买加黑人是10.25%;在美国的白种人为0.5—1%,而在美国的印第安人为5.3%;欧洲人为0.6—1.9%;日本人为0.3—0.6%;我国初步调查为0.32—0.4%,按此数字估计我国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400万左右。
本病是一种炎症性、进行性、对称性和破坏性的关节性疾病,以关节晨僵、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为本病主要临床表现。轻者影响关节功能,重者造成残疾,极少数严重者可因颈椎破坏而致高位截瘫、或因重要脏器血管受累而危及生命。
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于“痹证"范畴,而本病病程长,病情顽缠,不少学者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更接近于《金匮要略》之“历节病”,或称“顽痹”、“尪痹",以区别于其它的痹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国际诊断标准
(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正)
1、 晨起关节僵硬至少1小时(大于等于6周)
2、 3个或以上关节肿胀(大于等于6周)
3、 腕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大于等于6周)
4、 对称性肿胀(关节炎),即身体两侧相同关节同时或先后发病
5、 X线片显示手和(或)腕关节软骨面糜烂样和(或)关节周围骨质稀疏改变
6、 皮下类风湿结节
7、 类风湿因子阳性(1:32以上)
备注:以上1—4条必须持续出现至少6周或12周,具备4条或4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阳性并不能一定确诊为类风湿。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多发于青年男性。病变自骶髂、髋关节椎间盘纤维环附近韧带钙化,向上蔓延至脊柱,造成骨强直。初期:厌食、低热、乏力、消瘦、贫血、腰酸、腰痛或不适,早起觉腰部僵硬,活动后可以缓解,肌腱/韧带骨附着炎症,外周关节受累。晚期:腰椎前凸曲线消失,进而胸椎后凸而呈驼背畸形、颈椎活动受限、头向前俯、胸廓变平、腹部突出,最后脊柱各方向活动完全受限。化验检查:类风湿因子阴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率高达90%以上。X线:早期为骶髂关节增宽、边缘模糊呈锯齿状;晚期见关节间隙消失,椎旁韧带钙化,呈竹节状,骨质疏松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
(一) 1963年罗马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
1、腰痛和腰僵3个月以上,休息后也不缓解
2、腰部疼痛及僵硬感
3、腰椎活动受限
4、胸廓扩张活动受限
5、虹膜炎的历史、现象或后遗症
6、双侧骶髂关节炎加上临床标准之一,即可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存在
(二) 1968年纽约会议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
1、各方面的腰椎活动(前屈、后伸、后弯)完全受限
2、胸腰段或腰椎过去痛过,现在仍痛
3、在第四肋间测量,胸廓的扩张活动度等于或小于2.5cm,肯定强直性脊柱炎成立,如果出现下列情况:1、3~4度双侧骶髂关节炎,加上至少一条临床指标,2、3~4度单侧或2度双侧骶髂关节炎加上第一或第二,三个临床指标,可能强直性脊柱炎成立,如果仅有3~4度双侧骶髂关节炎而无临床指标则强直性脊柱炎不成立。

4、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是什么?怎么做到较好的预防?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任何病情都是越早发现,越早治疗,那么效果就越好。江医师提醒患者,晨僵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首个症状,早上起来患者会发现关节不灵活,起床活动后晨僵减轻或消失。同时患者还会出现关节肿痛,还可能会出现乏力、疲劳、发烧等症状。 另外同康骨科专家也提醒广大亚健康群体,如果有类风湿疾病家族史、关节出现晨僵、疼痛、肿胀6周以上,尤其是中老年人,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别轻易当作普通关节炎而耽误治疗。遵从医嘱是对病人自身康复最好的办法。 重庆同康骨科医院资深专家研究中医百年治疗方法,历经数年,结合中外先进技术探索出一套治疗关节炎病变的良好治疗方案。 医院专家组采用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的针刀治疗,再加以针灸、微波、手法等物理治疗,标本兼顾。并且对每个患者自身素质制定不同医疗方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有良好的效果。现已有多名患者体验了同康骨科的“五步平衡疗法”,不仅在短期缓解疼痛,由于治疗力求治病除根,在治疗后几年,经过医院专门的跟踪治疗调访,这些患者基本恢复良好,方便了他们了日常生活,给这些被类风湿困扰多年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1.疼痛伴发热,你可能患了感染性关节炎。 2.无论是由于创伤或未知原因,疼痛和僵硬感发展迅速,或许你正体验着类风湿关节炎发作。 3.经短暂坐立或一夜睡眠感臂、腿或后背疼痛、僵硬,你可能出现骨关节炎或其他关节病变。 4.小儿臂凹、膝、腕、踝处出现疼痛或皮疹,或出现波动热、食欲不佳,体重下降、可能患上了幼年性类风湿关节炎。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目前通常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的诊断标准: (1)晨僵持续至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5)有皮下结节; (6)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凡符合上述7项者为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上述4项者为肯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上述3项者为可能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上述标准不足2项而具备下列标准2项以上者(a.晨僵;b.持续的或反复的关节压痛或活动时疼痛至少6周;c.现在或过去曾发生关节肿大;d.皮下结节;e.血沉增快或C反应蛋白阳性;f.虹膜炎)为可疑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病变活动分期 ①急性活动期:以关节的急性炎症表现为主,晨僵、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显著,全身症状较重,常有低热或高热,血沉超过50mm/h,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中度或重度贫血,类风湿因子阳性,且滴定度较高。 ②亚急性活动期:关节处晨僵,肿痛及功障较明显,全身症状多不明显,少数可有低热,血沉异常但不超过50mm/h,白细胞计数正常,中度贫血,类风湿因子阳性,但滴定度较低。 ③慢性迁延期:关节炎症状较轻,可伴不同程度的关节强硬或畸形,血沉稍增高或正常,类风湿因子多阴性。 ④稳定期:关节炎症状不明显,疾病已处于静止阶段,可留下畸形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功障。 三、病情进展分期(亦即放射诊断分期) ①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伴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 ②关节间隙变窄,模糊,骨质疏松明显; ③除骨质疏松外,尚有明显的软骨和骨质的破坏,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 ④同第3期加骨性强直。 四、功能活动分级: Ⅰ级:关节功能完整,一般活动无障碍。 Ⅱ级:有关节不适或障碍,但尚能完成一般活动。 Ⅲ级:功能活动明显受限,但大部分生活可自理。 Ⅳ级:生活不能自理或卧床。 五、病变关节主要症状、体征分级方法: O级:无疼痛、无压痛、无肿胀、无晨僵。 I级:不活动时无,活动时有轻度疼痛;压迫时病人诉有疼痛;关节肿胀,但尚未超过关节附近骨突出部;晨僵时间在1小时之内。 II级:不活动时亦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压迫时不仅诉痛,尚有畏惧表情或缩回该关节;肿胀明显与骨突出部相平,软组织凹陷消失;晨僵时间在1-2小时之内。 III级:疼痛剧烈,关节活动因疼痛而明显受限;病人拒绝医生作压痛检查;关节高度肿胀并高出附近的骨突出部;晨僵时间大于2小时。 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说: 骨骼和软骨的侵蚀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点,关节侵蚀可很早出现,并且在早期进展最快。有人曾对147 例病程小于1 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2~3 年的随访,以手和足的X 线片作为监测指标,发现随访的第1 年骨骼损伤进展最快。另一组包括128 例早期RA 患者(病程<1 年)的观察显示,影像学上疾病的进展与首次就诊时关节的损坏程度呈正相关,即早期出现骨侵蚀者进展较快。MRI 已被用于评价预后。有观察结果显示,MRI 测出的某一关节的滑膜体积与该关节骨骼破坏的进展程度成正比。但是,可否用单个关节的结果推测全身关节的受累情况仍有待更多的临床资料。 临床诊断 晚期类风湿病人,因已出现多关节病变及典型畸形,所以诊断多无困难。但本病早期及少数关节受累病例,诊断时常有困难。目前,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各国有不同的标准。1958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提出了经过修改的诊断标准,许多国家都采用这一标准。现介绍如下: (1)晨僵。 (2)至少一个关节活动时疼痛或有压痛。 (3)至少一个关节肿胀(软组织肥厚或积液而非骨质增生,为医生所看到)。 (4)至少另一个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两个关节受累所间隔的时间应不超过3个月)。 (5)对称性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同时侵犯机体两侧的同一个关节(如果侵犯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趾关节时不需要完全对称),远侧指间关节的累及不能满足此项标准。 (6)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7)标准的X线片所见(除骨质增生外,必须有受累关节附近的骨质疏松存在)。 (8)类风湿因子阳性。 (9)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10)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学改变中的三个或更多:明显的绒毛增生;表层滑膜细胞增生及呈栅栏状;明显的慢性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形成淋巴结的趋势;表层或间质内致密的纤维素沉积;灶性坏死。 (11)皮下结节中的组织学改变应显示中心区细胞坏死灶,围绕着栅栏状增生的巨噬细胞及最外层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标准需上述项目中的7项。在(1)—(5)项中,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肯定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上述项目中的5项。在(1)—(5)项中,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 可能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上述项目中的3项,(1)—(5)项中至少有1项。其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 可疑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下列各项中的2项,而且关节症状的持续时间应不少于3周: ①晨僵。 ②压痛及活动时痛(为医生所看到),间歇或持续至少3周。 ③关节肿胀的历史或所见。 ④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⑤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 ⑥虹膜炎(除非在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否则价值可疑)。 预防1、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保健体操、练气功、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大有好处。凡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抗病能力强,很少患病,其抗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比一般没经过体育锻炼者强得多。 2、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夏季暑热,不要贪凉受露,暴饮冷饮等。秋季气候干燥,但秋风送爽,天气转凉,要防止受风寒侵袭。冬季寒风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注意劳逸结合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是强身保健的主要措施。临床上,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虽然基本控制,处于疾病恢复期,往往由于劳累而重新加重或复发,所以要劳逸结合,活动与休息要适度。

5、这是类风湿关节炎吗?

对于典型的类风湿患者,诊断并不困难,但在疾病的早期,尤以一个关节开始发病的,以及X线改变尚不明显时,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访。我国尚未制定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目前沿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6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美国风湿病学会上,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7条),比1958年原标准(11条)简单而实用。该标准为:①晨僵至少1小时。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④对称性关节肿。以上4条均需持续6周或6周以上。⑤类风湿结节。⑥手X线改变。⑦类风湿因子阳性。以上7条中只要具备4条,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另外,经临床观察,我国患者的晨僵和关节肿胀持续时间较短,对这方面应加以注意。

6、哪位医生帮我诊断一下是否是类风关

你的指标已经明显超标了,如果有明显的症状的话,应该是可以诊断的,

7、哪4项高才能却诊是类风湿

任何一项高都不足以完全确定是否是类风湿。因为风湿四项中没有拿一下是特异性指标。指标高只是提示有可能,还得对照临床症状。一般判断是否是类风湿关节炎,都是参照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来进行的。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正)
1、早晨起来关节僵硬,持续至少1小时。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部位的软组织肿胀(关节炎)。
3、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腕关节肿胀超过6周或12周。
4、对称性肿胀(关节炎),既身体两侧相同关节同时或先后发病。
5、皮下类风湿结节。
6、X线片显示手和(或)腕关节软骨面呈糜烂样和(或)关节周围骨质稀疏改变。
7、类风湿因子阳性。
备注:以上1—4条必须持续出现至少6周或12周。具备4条或4条以上者,方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请采纳!

8、类风湿发病类型?

一、隐袭发病型
约占75%。首发症状常在关节,表现为关节晨僵、肿胀、疼痛,以近端指间关节尤其是中指指间关节最为多见,上肢比下肢常见,多呈对称性,持续数周,可有间歇性、游走性表现,阴雨天加重。常伴有低热、疲乏、无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等。持续数日或数月后渐出现多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呈对称性改变,伴晨僵,发展为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急性发作型
约占8%-15%。起病较急,关节症状和全身症状均比较严重。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对称性的多关节肿胀,疼痛剧烈,伴晨僵、肌痛、淋巴结肿大,患者常需卧床,不敢活动,持续1~2个月,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个别患者出现内脏受累,多需适当治疗方能缓解。
三、间歇发作型
约占15%~20%。特点是少关节发病,每次1~3个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呈周期性,每次发作持续数日至数周,可自行消退,间歇数日、数周后又反复发作。任何关节均可被侵犯,但以指、趾、踝、膝关节多见,呈非对称性,个别呈游走性。以中老年多见,伴血沉快、类风湿因子阳性。预后良好,一般不引起关节破坏,不留后遗症。
四、成人Still病型
约占3%~5%。此型国内比国外常见。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突然高热,达39~40℃以上,可呈弛张热、间歇热、稽留热等热型,热程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不等,伴有躯干、四肢出现直径2~5mm的淡红色斑丘疹,不痒不痛,随热退而消失。多数患者肝脾肿大,白细胞增高,有核左移现象。亦可呈类白血病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RF阴性。关节症状开始不突出,一般只有少数关节受累,多为膝、踝、腕等大关节,部分患者只有关节疼痛而无肿胀,可随热退而减轻。多数在发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后出现典型RA症状。此型患者可出现周期性的发作与缓解交替进行。
五、非典型性发作型
类风湿症状早期极不典型,往往先有长期低热,并有疲乏、易累、倦怠,无固定的关节、肢体酸痛等前驱症状,持续数月至数年之后,出现典型的RA症状。常以单关节开始发病,而以中指指间关节首发最为常见,其次也可以为掌指与指间关节、腕关节、跖趾关节或 踝关节为首发关节。表现单个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常在6周以内出现第二个关节病变,后逐渐发展成典型RA表现。
六、幼年RA(幼年Still病型)。
合肥市黄山路446号

9、怎样判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效果?

目前有很多人宣称“治愈、根治”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他们的标准是什么呢?许多患者也认为只要关节不痛就是治愈了。是否如此呢? 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了符合下列条件5 项以上者并持续2 个月,才能被认为是达到了临床缓解的标准。

(1)晨僵时间不超过15 分钟。

(2)无疲乏痛。

(3)无关节痛。

(4)无关节触痛或活动时痛。

(5)无关节或腱鞘软组织肿胀。

(6)血沉:女性小于每小时30mm,男性小于每小时20mm。

怎样判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的轻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严重程度如何判断,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方面极为重要。Davis 等人于1990 年在英国风湿病杂志上介绍的一种方法,简便、易操作、实用性强,并且适应范围广。

近端指间关节滑膜炎计分:是通过每个近端指间关节的拇指的指间关节滑膜增厚的程度来定等级的,分为4 个等级(0= 滑膜无增厚,1= 滑膜可能增厚,2= 滑膜有增厚,3= 滑膜显著增厚。)。计分相加最高分为30 分。

血沉:以魏氏法为准。

晨僵:时间以分钟计算。

C- 反应蛋白:根据实验室具体数值而定。

Ritchie 关节指数:肘、腕、髋、膝、踝、距跟和跗骨关节分别按单个计算。颞颌关节、颈椎、胸锁、肩颈、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和拇趾关节按一个关节单位计算。

压痛程度计分:0 级= 无压痛,1 级= 问患者时有压痛,2 级=主动诉说压痛,3 级= 因压痛产生不自主的回避动作。每个单关RA炎症活动度计分图节达到2 级以上算1 分。

病情分级:1 ~ 3 分为轻微,4 ~ 7 分为轻度,8 ~ 11 分为中度,12 ~ 17 分为重度。

方法:评分从左边开始向右边移动,移动的方向(向上、向下、平行)视每个项目数值大小来定。在最右边是最后得分数。

与1987年类风关节炎标准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