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关节炎 > 关节炎检查

关节炎检查

发布时间:2020-03-07 15:32:08

1、确诊类风湿关节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一般检查血、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生化(肝、肾功能,A/G)、免疫球蛋白、蛋白电泳、补体等。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IgM)、抗环状瓜氨酸(CCP)抗体、类风湿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以及抗核抗体、抗ENA抗体等。

2、类风湿性关节炎需做哪些实验室检查?

(1)滑液检查。外观呈混浊的草黄色浆液,黏稠度降低,黏蛋白凝固不全,可见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细胞。对类风湿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2)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ESR),可作为判断炎症活动度的可靠指标,其升降与类风湿的活动度相一致,也可作为判定疗效及诊断的指标。

正常值:儿童每小时< 10mm;成年男性每小时0 ~ 15mm;成年女性每小时0 ~ 20mm;类风湿轻度活动时每小时20 ~ 40mm;中度活动时每小时40 ~ 80mm;高度活动时每小时> 80mm。类风湿患者的血沉增快可不受抗风湿药治疗的影响,这一点可与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后血沉迅速下降)相区别。关节肿痛明显好转,炎症现象已消退,血沉仍持续增快或不下降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随时有可能复发或恶化,但也有血沉始终正常而病情复发或恶化者。

血沉增快提示组织的损害,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虽无特异性,但在疾病的鉴别与诊断及疾病活动度判断方面有一定价值。若患者表现为关节痛,临床症状很少,血沉尤其是多次检查正常者,则很难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3)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或ASO。正常值约250 单位~ 500 单位,此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有人分析,类风湿患者中抗“O”升高占30%。菲丝等将类风湿的ASO 分为四种血清类型。

①抗链球菌溶血素型:ASO 升高,类风湿因子阴性时,见于风湿热。

②凝集型:ASO 正常,类风湿因子阳性时,表示预后不良。

③混合型:ASO 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见于类风湿。

④正常型:ASO 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可除外类风湿。

(4)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身体内产生的抗IgG 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滑膜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入滑液和血液中,另外,脾、淋巴结和类风湿性皮下结节的浆细胞也可产生。

检查类风湿因子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乳胶法,最常用,类风湿患者约有70% ~ 85% 出现阳性,15% ~ 30% 为阴性;致敏羊血球凝集试验(简称SSCA 或SCAT),此法较敏感,1 ∶ 64 以上为阳性,1 ∶ 160 以上有意义,类风湿患者约有70% ~ 100% 出现阳性,小儿病程久者为27%。

在评价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典型和肯定的类风湿患者的RF 阳性率仅在80% 左右,不典型和初患病例的阳性率较低。

② RF 阳性也可出现于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其他慢性炎症及恶性肿瘤,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牛皮癣、结节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慢性支气管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梅毒、麻风、矽肺、膀胱肿瘤、白血病等。

③正常人群的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在5% 左右,老年人的阳性率可达20% 左右。

④类风湿因子多见于具有关节外病变的类风湿患者,如皮下结节、血管炎、心肺损害等。

⑤类风湿因子的滴度越高,出现越早,则病变越可能向严重方向发展,故RF 也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由此看来,把RF 阳性作为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绝对证据是不对的,而有些人看到RF 阳性的结果时忧心忡忡,以为自己患了类风湿,这显然也是不正确的。这一切都是“类风湿因子”这一名称造成的误会。我们知道,类风湿因子是一种抗IgG 免疫球蛋白,任何能引起抗IgG 的免疫球蛋白增高的疾病,都可以造成类风湿因子阳性,并非只见于类风湿患者。

(5)C- 反应蛋白。亦称丙种反应蛋白,简称CRP。正常人为阴性,类风湿早期和急性风湿时,血清中可达33mg,其阳性率为80% ~ 90%。CRP 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是反映炎症的良好指标。

类风湿活动期明显增多,与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增快出现得早,消失也快。CRP 含量越多,表示病变活动度愈高。炎症恢复期,若CRP 阳性,预示仍有突然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

CRP 阳性,也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组织坏死、心肌梗死、肝炎、菌痢、结核、疫苗接种之后等。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故临床上可作为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指标。

(6)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测定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用于类风湿与强直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类风湿患者HLA—B27 为阴性,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90% ~ 100% 为阳性。健康人阳性率约为5% ~ 9%。

3、关节炎的确诊一般要做什么检查?

你好,这个疾病的确诊并不困难,一般以观察为主,再配以CT,x线等即可,我查了一下上_海西_郊骨_科的官网,以下仅供参考。
1一般检查观察病人步入诊察室非常重要.
2 关节检查建议检查所有关节即使是症状局限于少数关节因为无症状的关节在检查时可可存在关节炎体征.
3.实验室检查应该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符合因为整套的筛选实验检查没有什么意义.
4.影像学检查B超X线摄片CTMRI等.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4、关节炎,检查一般是多少费用。

您好 如果只检查不手术的话!费用是800左右! 医生首先会给她拍片子这个价格不贵普通的CT! 如果查不出! 那您可以通过MRI也就是磁共振进行更清楚的检查!

5、类风湿关节炎的辅助检查有哪些

类风湿关节炎,比较难受,也比较的疼痛,给人带来很不舒服的感觉。虽然是夏天比较热,但是也不要吹空调,不要着凉,这个是很容易引起类风湿的,一般建议 方多好 外敷。

6、反应性关节炎的检查

1.病原体培养
有尿道炎症状者可作培养;有肠道症状时,大便培养对确定诱发疾病的微生物有帮助。
2.炎症指标
急性期有白细胞计数增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慢性患者可出现轻度正细胞性贫血。补体水平可增高。
3.HLA-B27检测
HLA-B27阳性与中轴关节病、心脏炎和眼色素膜炎相关,因此,该项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辅助价值。同其他脊柱关节炎一样,患者通常为类风湿因子(RF)阴性和抗核抗体阴性。
4.放射学检查
虽然放射学检查并非诊断的必要条件。但是对于患者的评价仍非常重要。在病程的早期,放射学的表现可以是完全正常的或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当关节炎反复发作,约20%的患者可出现放射学异常。最具特征性的受累部位包括足小关节、跟骨、踝和膝关节,在中轴部位则包括骶髂关节、脊柱、耻骨联合和胸肋关节等。炎症部位非对称的骨化是具有诊断价值的放射学特征。肌腱附着点特别是在跟腱、足底肌腱和筋膜处可见骨膜反应和骨侵袭。侵袭性关节可累及足小关节,有12%的患者可出现足畸形。10%的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出现骶髂关节炎。慢性反应性关节炎患者最终约有70%出现单侧(早期)或双侧(晚期)骶髂关节异常;非对称性椎旁“逗号样”骨化是反应性关节炎独特的影像学发现,多累及下3个胸椎和上3个腰椎,椎体方形变不常见。
5.超声检查
其优势在于简便无创,在关节炎早期便能发现关节积液或滑膜增生,同时能发现早期跟腱和肌腱病变,有利于早期诊治,并可以作为对疗效和疾病进展评估的可靠手段。

7、类风湿关节炎做哪些检查

类风湿关节炎从症状方面来说,如果患者出现两个手对称的关节肿胀、疼痛,甚至畸形,会对患者的关节部位做一些检查:一、验血方面的检查,类风湿关节炎比较特意的检查,包括类风湿因子、环胍氨酸肽的检查;二、C反应蛋白、血成检查;三、血常规;四、肝肾功能;五、影像学的检查。

8、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如果治疗得不好,可以导致关节畸形以及功能的丧失。类风湿病人来了以后,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血、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检查。第二个,是关于自身抗体的检查。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自身抗体的检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别于其它炎性关节炎,比如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标志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自身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抗环状瓜氨酸抗体、类风湿因子IgG以及AP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以及抗核抗体等抗体的检查。第三个,是要进行一些影像学的检查。X线片可以看到软组织的肿胀、骨质疏松以及病情进展后的关节面囊性病变、侵袭性骨破坏、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融合及脱位等变化。因此,也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检查,还有一些特殊的检查,比如关节穿刺术,对于有关节腔积液的比较重要,可以通过抽取关节液来进行关节液的培养,类风湿因子的检测、抗CCP抗体的检测、抗核抗体的检测等。

9、风湿性关节炎要做什么检查?

◎血象检查: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增多为活动期表现。血沉加快。嗜酸细胞增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伴严重全身性并发症的象征。病变后期常发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高黏滞综合征: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可增加血浆黏度,以巨球蛋白(如IgG)最明显。血黏度增加,血流缓慢,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心力衰竭、腹痛、肠系膜动脉栓塞、皮肤紫癜和溃疡等。类风湿因子IgM和IgG复合物均可形成黏性聚集物,引起高黏滞综合征。
◎类风湿因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中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类风湿因子

与关节炎检查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