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百年以前,人类就已经使用金元素作为止痒药,从1929年有人用金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取得了效果。目前的金制剂,就是金元素与巯基化合物形成的多聚体。临床应用的金制剂分为水溶性的注射剂和脂溶性的口服剂。如金诺芬含金量就达29%。目前在国内仅有瑞得又名金诺芬,是一种口服金制剂。它通过四个方面起作用。
(1)抗炎作用。金化合物在体外能抑制细菌生长。
(2)免疫调节。金能抑制炎症部位细胞的吞噬活性使溶酶体酶的释放减少。
(3)对微量元素的影响。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镁、锰、钡、钼、锡、铯在血中浓度增高,而金可能替代了生物活性物中的金属离子,从而成功地修饰了疾病所产生的系列生物化学系统,达到减少上述微量元素的作用。
(4)其他。金对补体C1 有部分抑制作用,还可抑制前列腺素系统。
另外金制剂能抑制幽门螺旋菌生长,防治消化道溃疡是其他慢作用抗风湿病药物所不具备的优点,由于瑞得疗效和注射金疗效相当,副作用明显减少,价格也较便宜,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值得首选的药物。除此以外它也适宜于治疗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和罕见的复发性风湿病。用法是3mg(1 片), 每日早饭后服用,连服1 周后增加为6mg,维持1 年以上,主要副作用为皮疹和大便变稀,通常不需要减量或停药,短期内可自然消退。
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有如下几种:1、发病急性期关节剧烈明显,患者需制动,保证休息和营养,可适当进行理疗。2、患者可进行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慢作用抗类风湿性药物、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综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3、非急性期患者建议进行功能训练,包括肌力锻炼,一般状况锻炼,免负重锻炼,心肺功能锻炼等。4、如内科治疗无法控制病情,需进行外科介入治疗,包括切除滑膜、修补韧带等。晚期患者的关节功能破坏严重,可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
3、中医怎样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1)风寒湿邪侵及经络
主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得温或活动后症状减轻。风偏胜者关节多窜痛;寒偏胜者疼痛较剧,遇寒冷加重;湿偏胜者肿胀明显,酸楚重着。舌体正常或胖大,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弦滑或弦紧。
治则: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6g,姜黄9g,当归9g,黄芪15g,赤芍9g,防风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细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湿热阻经,毒邪炽盛
主证:关节肿胀微热或红肿灼热,疼痛较甚,触之加剧,活动不利,筋脉拘急,得热痛剧,得冷痛减,身热,体重乏力,纳呆欲呕,舌红、苔白干或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沉数。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凉血。
方药:四妙散和犀角汤加减。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栀子9g,黄芪9g,黄柏9g,苍术9g,薏苡仁15g,大黄6g,海桐皮15g,威灵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滞,筋脉痹阻
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僵硬变形,不得屈伸,关节周围皮色黯滞,疼痛较剧,停著不移,或肢体重着,麻木不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或沉弦。
治则:化痰祛瘀,舒筋通络。
方药:二陈汤合活络效应丹加减。
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胆南量9g,当归9g,丹参15g,制乳香6g,制没药6g,五灵脂6g,全蝎6g,白僵蚕9g,大蜈蚣3 条。
(4)肝肾亏虚,邪气留恋
主证:痹证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肢体活动不便,筋脉拘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持续低热,或畏冷喜暖,遇劳遇冷加重。舌质淡或淡红,苔薄或薄白而干,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
治则:补益肝肾,祛风除湿。
方药:虎潜丸加减。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当归9g,白芍9g,锁阳9g,鸡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黄12g,威灵仙12g,秦艽9g,桃仁6g,红花6g,杜仲15g。
4、可以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到目前为止,类风湿性关节炎尚无特效治疗,仍停留在炎症和后遗症的治疗中。综合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一定的疗效。
目前的治疗目的是:1控制关节和其他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 2保持关节功能,防止畸形; 3修复受损关节,缓解疼痛,恢复功能。发热关节肿胀和疼痛、全身症状应在床上休息,直至症状基本消失。经过两周的改善,应逐渐增加活动量,以避免过度使用,导致关节废用,甚至促进关节僵硬。饮食中的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应该足够了。
预防: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生产劳动,任何人都可以坚持体育锻炼,身体强壮,抗病能力强,很少生病,抵抗风,寒冷和潮湿的能力比没有接受过体力训练的人强得多。
2.避免受风和受凉; 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或疾病复发前都有感冒的潮湿病史,这些因素在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3、注意劳逸结合 ;工作和休息,活动和休息应该适度,太累,人们的免疫力也会下降,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
4、保持精神饱满;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心理活动的状态密切相关。保持良好的精神也是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方面。
饮食注意:
在类风湿发作时,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虾、蟹等海鲜食品。患者应选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猪、牛、羊骨头煮汤,及姜、桂皮、木瓜、药酒等;可以多食用绿叶菜如菠菜、番茄、马兰头、荠菜、油菜、苋菜等;水果如红枣、桃、李、杏、橘子等。
5、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后如何?
类风湿性关节炎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国外有人比喻说:“因本病死亡的虽很少见(不是绝对没有),但因此而终身监禁的,却相当常见。”据美国报道,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在一年内自行缓解者为10%,如在两年内不出现缓解,估计即不会自然缓解;病程较长者约为10%,治疗困难,终成残废;约有80% 的患者长期呈慢性经过,久治不愈。
本病的临床过程差异较大,病情轻重不一,但多数患者迁延多年,反复加重。近20 年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即便是轻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尚未见到不治自愈的例证。因此,积极的早期诊断,合理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虽未见国内外病死率的统计报道,但确是致残率较高的疾病,约10% ~ 15% 的患者,由于发病急骤,受累关节较多,病情严重或关节外病变严重,终因治疗困难,丧失工作和自理生活的能力。我们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00 例的统计表明,因患本病而生活不能自理者占96%,而局限性关节功能明显障碍者占77.4%,可见本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严重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该病根据病情发展,预后分三种情况。
(1)预后良好。多为起病较缓,受累关节较少,病情较轻,病期较短(多在一年之内),体质较好,能够早期就诊和坚持治疗的患者。经过医患之间的密切配合,坚持关节功能锻炼,则可治愈而不留有关节功能障碍。
(2)预后较差。受累关节较多,病情较重,病期较长(2 年以上),经过治疗关节肿痛及全身症状均可见缓解,但不能坚持治疗,病情反复加重,始终未能治愈。致使部分关节明显功能障碍,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
(3)预后不良。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类风湿病患者有下述表现之一者,多提示预后不良:关节严重晨僵者;类风湿因子试验滴度持续增高者;结节性类风湿病或多处类风湿结节者;有严重关节外表现者,如胸膜炎、心包炎、血管炎、类风湿脑病等;表浅淋巴结明显肿大者,尤其是肘部淋巴结肿大并有触痛者;血清IgG 显著增高或为单株和多株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者;伴有发热、贫血、食欲不振等明显全身症状者;早期即出现多关节积液者;早期出现关节骨质蚀损者;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不能停用者;严重药物性肝肾损害者。
6、类风湿性关节炎怎么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关节炎症反应,抑制病变发展及不可逆骨质破坏,尽可能保护关节和肌肉的功能,最终达到病情完全缓解或降低疾病活动度的目标。
治疗原则包括患者教育、早期治疗、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功能锻炼。
1.患者教育
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信心和耐心,能够与医生配合治疗。
2.一般治疗
关节肿痛明显者应强调休息及关节制动,而在关节肿痛缓解后应注意早期开始关节的功能锻炼僵直。此外,理疗、外用药等辅助治疗可快速缓解关节症状。
3.药物治疗
方案应个体化,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免疫和生物制剂及植物药等。
(1)非甾类抗炎药有抗炎、止痛、解热作用,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最为常用的药物,适用于活动期等各个时期的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双氯芬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2)抗风湿药(DMARDs)又被称为二线药物或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常用的有甲氨蝶呤,口服或静注;柳氮磺吡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以及羟氯喹、来氟米特、环孢素、金诺芬、白芍总苷等。
(3)云克即锝[99Tc]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是一种非激发状态的同位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缓解症状的起效快,不良反应较小。静脉用药,10天为一疗程。
(4)糖皮质激素激素不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但在下述四种情况可选用激素:①伴随类风湿血管炎包括多发性单神经炎、类风湿肺及浆膜炎、虹膜炎等。②过渡治疗在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用小量激素快速缓解病情,一旦病情控制,应首先减少或缓慢停用激素。③经正规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加用小剂量激素。④局部应用如关节腔内注射可有效缓解关节的炎症。总原则为短期小剂量(10mg/d以下)应用。
(5)生物制剂目前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上,已经有几种生物制剂被批准上市,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尤其在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几种生物制剂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①Infliximab(英夫利昔单抗)也称TNF-α嵌合性单克隆抗体,临床试验已证明对甲氨蝶呤等治疗无效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用Infliximab可取得满意疗效。近年来强调早期应用的效果更好。用法静点,3mg/kg,分别于0,2,6周注射一次,以后每8周静注一次,通常使用3~6次为1个疗程。需与MTX联合应用,抑制抗抗体的产生。②Etanercept(依那西普)或人重组TNF受体p75和IgGFc段的融合蛋白,Etanercept及人重组TNF受体p75和IgGFc段的融合蛋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AS疗效肯定,耐受性好。目前国内有恩利及益塞普两种商品剂型。③adalimumab(阿达木单抗)是针对TNF-的全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推荐的治疗剂量为40mg,每2周1次,皮下注射。④Tocilizumab(妥珠单抗),IL-6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中重度RA,对TNF-α拮抗剂反应欠佳的患者可能有效。推荐的用法是4~10mg/kg,静脉输注,每4周给药1次。⑤抗CD20单抗Rituximab(利妥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Rituximab也可与环磷酰胺或甲氨蝶呤联合用药。
(6)植物药目前,已有多种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植物药,如雷公藤、白芍总甙、青藤碱等。部分药物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4.免疫净化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中常有高滴度自身抗体、大量循环免疫复合物,高免疫球蛋白等,因此,除药物治疗外,可选用免疫净化疗法,可快速去除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和过高的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等。如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过多,还可采用单个核细胞清除疗法,从而改善T,B细胞及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降低血液黏滞度,以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同时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目前常用的免疫净化疗法包括血浆置换、免疫吸附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去除术。被置换的病理性成分可以是淋巴细胞、粒细胞、免疫球蛋白或血浆等。应用此方法时需配合药物治疗。
5.功能锻炼
必须强调,功能锻炼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得以恢复及维持的重要方法。一般说来,在关节肿痛明显的急性期,应适当限制关节活动。但是,一旦肿痛改善,应在不增加患者痛苦的前提下进行功能活动。对无明显关节肿痛,但伴有可逆性关节活动受限者,应鼓励其进行正规的功能锻炼。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在风湿病专科及康复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6.外科治疗
经内科治疗不能控制及严重关节功能障碍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科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外科治疗的范围从腕管综合征的松解术、肌腱撕裂后修补术至滑膜切除及关节置换术。
7、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有哪些?
1.西医药治疗
〈1〉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又称一线药物。
水杨酸类:阿斯匹林,成人3~5g/日,小儿减半,症状控制后剂量减半。扑炎痛1.0克,每日3次。本类药副作用大,常有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
吲哚类:消炎痛25mg,每日3次,饭后服用,小儿慎用。
丙酸类:布洛芬0.2g,每日3次,萘普生0.25g,每日2次。
苯乙酸类:芬布芬0.3g,每日3次,双氯灭痛0.25g,每日3次。
〈2〉二线药物
为改变病情的药物。适宜于经过一线药物治疗后不能控制病情者,或开始治疗时已有骨侵蚀者,可任选一种。一般用药3个月以上方能生效。
1.金诺芬:用法:3mg,每日2次,口服金诺芬比使用金诺芬注射剂用药安全,方便。但需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肾功能。
2.青霉胺:0.25g/日,每月增加日用量0.125g,直至0.5g/日。如3个月后仍无效,可增加至0.75~1.0g/日,维持量0.125~0.25g/日。副作用有皮疹,蛋白尿,肝损害,骨髓抑制,重症肌无力等。
2.中医药治疗
〈1〉卫阳不固,痹邪阻络:症见发热、恶风,畏寒,汗出,晨僵明显,周身关节剧烈疼痛,遇冷则甚,得热则舒,舌淡苔薄,脉浮紧或沉紧。
治法:祛寒除湿,和营通络。
方药:防风10克、防己10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秦艽10克、羌独活各10克、桂枝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生姜2片、大枣5枚。
本方药不宜久服,宜间断服用,因祛风燥湿之剂易耗伤阴液。
〈2〉邪郁而壅,湿热痹阻:症见恶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得凉痛减,关节活动受限,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饮,溲黄赤,大便不爽,苔腻或黄腻、舌质偏红,脉数。
治法: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方药:防己10克、蚕砂20克、苡仁30克、连翘15克、赤小豆30克、滑石30克、焦山栀15克、黄柏10克、牛膝20克。
以上二型多见于类风湿活动期,来势较急常伴感染,故应积极寻找感染病灶,作另行处理。
〈3〉痰瘀互结,经脉痹阻:关节肿痛且变形,活动时痛,屈伸受限,痛处不移,肌肤紫黯,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结节,或肢体顽麻,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方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香附、地龙、五灵脂、没药、羌活、秦艽各10克,牛膝30克,甘草5克,制半夏10克,枳壳10克。
〈4〉肝肾同病,气血两损: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骨节痛烦,筋脉拘急,伴腰膝酸软、眩晕、心悸、气短、指甲淡白,苔薄、舌淡无华,脉细弱。
治法:益肝肾,补气血。
方药:党参15克,独活10克,桑寄生30克,秦艽、防风、当归、芍药、川芎、地黄各10克,细辛5克、杜仲、牛膝、茯苓、黄芪各15克,白术10克,肉桂3克,甘草5克。
8、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哪些西药?
(1)非激素性抗炎药物
这类药物通常称一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消炎、止痛作用。另外,这类药物尚可抑制磷酸二酯酶使细胞内的cAMP 增加,溶酶体膜稳定性增加,减少酶的释放。但这类药物虽然能减轻症状,却对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反应不发生根本影响,因此不能控制病情发展,只能改善症状。
①吲哚美辛。开始剂量为每日75mg,分3 次饭后口服,其后逐渐增至每日100 ~ 150mg。孕妇、溃疡病、精神患者禁用。
②阿司匹林。每日3mg ~ 4g 口服,4 至6 小时1 次。
③吡罗喜康。每次20mg 口服,每日1 次,饭后服。
④布洛芬。每日1 ~ 18g,分3 ~ 4 次口服。副作用较少。
⑤萘普生。每次250mg 口服,日2 次。副作用较少。
⑥氟芬那酸。每次0.2 ~ 0.4mg 口服。每日3 次。
一线药物不主张联合使用,应用某一种药物3 周仍无效者,可更换另一种药。经半年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应用二线药物。
(2)缓解性药物
这类药物又称二线药物。其共同特点是作用慢,可影响疾病的免疫反应病理过程。
①金盐。可改善体液和细胞免疫,减少骨质的侵蚀、破坏,抑制滑膜炎症。每周25mg 的金盐制剂,静脉注射疗效较好。包括硫代苹果酸金钠和金诺芬。口服金诺芬6mg,每日1 次。持续15 年,类风湿因子可有37% 转阴。
②青霉胺。可使巨球蛋白的二硫键断裂,而发生解聚,降低RF水平。剂量为每日250 ~ 1800mg,病情好转后改为每日250mg 维持。
服药后1.5 ~ 2 个月起效。副作用有皮疹、肝损害、骨髓抑制等。
③氯喹及其衍生物。氯喹开始剂量为每日250 ~ 500mg,平均每日6mg/kg。有心肌病,角膜病变,视网膜病变者慎用。为减少副作用,每年只用10 个月。
④左旋咪唑。作用类似青霉胺。可中度改善类风湿症状,能增强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与一线药物联合应用,疗效较好。
用法:25 ~ 50mg,口服,每日3 次,每周单日用,双日停,12 周为1 疗程。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一般不首选此类药。其应用指征如下。
①常规治疗无效时,可与一、二线药物合用。
②严重关节外并发症,如心包炎、胸膜炎、血管炎及虹膜睫状体炎等。
使用原则:最小剂量(如泼尼松每日小于10mg)。最短期限(因长期使用易发生无菌性骨坏死)。尽早减量以至停用。
(4)免疫抑制剂
此类药物又称三线药物。凡对一、二线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反应者可应用。
①环孢素。可抑制T 辅助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激活,或延迟引起过敏反应有关的细胞因子的产生。用量为每日10mg/kg,静脉注射。
疗程60 日,总有效率为54%。
②柳氮磺胺吡啶。可抑制免疫病理过程,并防治有关感染诱因,口服每日2g,症状严重时每日可用3g,疗程为两个月。对晨僵、握力、血沉、C- 反应蛋白均可明显改善。
③环磷酰胺。对顽固性类风湿有效。但副作用较多,不宜首选。
每次100 ~ 200mg,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每周1 ~ 2 次,疗程总量为3g。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等。
④硫唑嘌呤。最大用量为每日2.5 ~ 3mg/kg。如合用别嘌呤醇,该药减量25%。
⑤甲氨蝶呤。可阻断细胞的二氢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因而抑制类风湿,达到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每周用量25 ~ 50mg。每12小时口服1 次,连服3 次为宜。疗程不超过6 个月。对一、二线药物无效者作用显著。孕妇禁用,以免引起胎儿畸形。
(5)分子免疫
①γ - 干扰素。应用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生产的γ - 干扰素具有抑制DNA 和核糖核酸的复制,抑制T 细胞增殖,降低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作用。每次1000 万单位,肌内注射。7 次为1 疗程。
②特异性抗体(McAb)。是通过人肿瘤细胞致敏的某个淋巴细胞单克隆所产生的抗体。它具有高纯度,特异性强的特点。用鼠的McAb 与蓖麻毒素蛋白A 链免疫偶联的IT(免疫毒素)特异地结合T 细胞亚群上,通过酶样作用方式重复灭活核糖核酸,破坏和杀伤这些细胞,IT 治疗量每日为0.05 ~ 0.33mg/kg,5 ~ 10 天为1 疗程。
结果有效率为50%。
(6)其他药物
①卡托普利。本品结构与青霉胺分子相似,能阻滞缓激肽的释放,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用法:12.5 ~ 25mg,口服,每日3 次。最大量每日200mg。一般2 ~ 3 个月症状明显改善,类风湿因子转阴率67%。
②锌制剂:硫酸锌每日10mg/kg。成人每天不宜超过700mg,儿童不宜超过每日150mg。一般认为对改善免疫指标优于症状的改善。
9、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成药有哪些?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成药主要有以下12 种。
(1)风湿寒痛片
药物组成:青风藤、桂枝、附子、生薏苡仁、鹿茸、枸杞子、黄芪、黄芩等。
功效: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扶正固本。
主治: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稳定期。
用法用量:每次6 ~ 8 片。病情重者可加倍服用(12 ~ 16 片,不超过20 片)。每日2 ~ 3 次。
(2)痹苦乃停片
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制乳香、制没药、制马钱子、怀生地、薏苡仁等。
功效:祛风除湿,温通化阳,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寒湿偏重者。
用法用量:成人每次5 ~ 7 片,每日4 次,儿童酌减。
(3)麝香丸
药物组成:川乌3 枚,地龙5 条,全蝎、黑豆各21 个。
制法:上药俱生用,为细末,入麝香少许研匀,糯米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效:祛风散寒,通经活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风寒偏盛者。症见历节诸风疼痛,游走无定,状如虫咬,昼静夜剧及一切手足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7 丸,甚者10 丸。夜卧令腹空,温酒下,每日3 次。
(4)血痹大易方
药物组成:萆_、山药、牛膝、泽泻各60g,地肤子、白术各15g,干漆、蛴螬、狗脊、车前子各5g,茵陈3g,山茱萸16g,干地黄75g,天雄5g。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补益肝肾。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风邪偏重。症见疼痛,游走无定处。
用法用量:每服10 丸,每日3 次,温酒送下。用量亦可适当增加。
(5)防风丸
药物组成:防风、羌活、桂心、茯神、人参、炒枳壳、酒牛膝、五加皮、麦冬、元参、薏苡仁、生地黄、芍药、丹参、槟榔各60g,大黄、炒松子仁、木香各15g,磁石(火煅醋淬7 次)适量。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益气养阴。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偏盛,证见关节疼痛,红肿,微热等。
用法用量:每服30 丸,渐加至40 丸,空心温酒服下,每日3 次。
(6)痹隆清安片
药物组成:萆_、怀生地、制马钱子、制乳香、制没药、薏苡仁等。
功效: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定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偏于湿热者。
用法用量:每次5 ~ 7 片,每日4 次。
(7)石楠散
药物组成:石楠叶(醋炙)、山芋、葳蕤、天雄(去皮、炮)、石膏(别研)、升麻各30g,黄芪、桃花(生用)、甘草、菊花(未开花者,炒)各15g,山萸肉45g,珍珠(别研)、丹砂各7.5g。
制法:上为细末,入别研药,更研令匀。备用。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扶助正气。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肌肉热极,体如鼠走,唇口反坏,皮肤色变,并治诸风。
用法用量:每服3g,渐加至6g,空心用温酒调下,每日3 次。
(8)燥湿化痰丸
药物组成:羌活、独活、防己、川乌、全蝎、南星、半夏、炒僵蚕、天麻、去白陈皮、猪牙皂角(炒)、酒当归、生地黄、木香、沉香各15g,土炒白术、苍术(米泔水浸)、杜仲(姜汁炒)各60g,炒巴戟天、薏苡仁、酒牛膝、川芎、破故纸(炒)各30g。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祛风除湿,搜风化痰,通经活络,滋补肝肾。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痰湿阻络,顽痰胶结所致之关节肿胀,畸形,僵硬不得屈伸,昼夜疼痛无休止者。
用法用量:每服100 丸,空心食前酒送下,食干物压之,每日3 次。
(9)虎骨丸
药物组成:乳香、没药(各另研)、赤芍药、熟地黄、当归、虎胫骨(酥炙黄)、(狗骨代)各30g,血竭15g。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用木瓜一个,切破去子,纳以上药末在内,以麻线缠定,勿令透气,好酒适量煮,酒尽取木瓜,去皮研如泥,更入熟蜜少许,杵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养血活血,通经活络,宣痹止痛,强壮筋骨。
主治:经络凝滞,骨节疼痛,筋脉挛急,遇阴寒痛甚者。
用法用量:每服50 丸。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温酒下。
每日3 次。
(10)昆明山海棠片
药物组成:昆明山海棠。每片含相当于生药5g。
功效:续筋接骨,祛瘀通络。
主治: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各期。亦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每次2 片,每天3 次,饭后服。
(11)益肾蠲痹丸
药物组成:地黄、当归、淫羊藿、骨碎补、蜂房、全蝎、蜈蚣等。
功效:益肾壮骨,蠲痹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关节疼痛、肿大,屈伸不利;或僵硬畸形、肌肉疼痛、瘦削、腰膝萎软者,不论寒热虚实均可服用。
用法用量:成人每服6g(症重者可加至12g),每日3 次,食后服用,儿童酌减。
(12)活血丹
药物组成:熟地黄、当归、白术、白芍、川续断、人参各30g。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益气养血,活血通络,补益肝肾。
主治:遍身骨节疼痛。
服法:每服100 丸,每日3 次,温酒送下。
10、得了类风湿关节炎怎么治?
应当注意休息,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受凉劳累。另外也是缺少氨糖了,多补补钙,增加以下骨密度,健力多氨糖软骨素是其一,还要少吃辛辣的东西,多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