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类风湿医院张政主任:由于免疫学实验研究的进展,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自身免疫学说已为多数学者普遍接受。有以下几点支持自身免疫学说。
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组织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反映了局部存在着活跃的免疫反应;②患者的滑膜组织能合成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包括类风湿因子);③关节部(包括滑液)有免疫球蛋白与补体形成的复合物.且关节液内补体浓度的降低程度与免疫复合物的活性一致。由于在患者的血清、关节组织和关节滑液中均未能分离培养出公认的致病生物因子,人们认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为自身抗原(即自身的某种成分发生改变,使机体不能认识它,而作为抗原成分来对待,机体就产生相应的抗体来对付它)。关于自身抗原的来源有两种看法:①自身IgG分子由于某种不明原因的作用而发生变性或分子构型改变,从而获得抗原性;②自身纤维蛋白分子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改变,机体则对自身的纤维蛋白发生免疫反应。
2、类风湿关节炎和贫血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告诉广大患者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会引起贫血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贫血的原因有很多,下面,让我们的专家逐一来介绍。
贫血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外表现的常见症状。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贫血是慢性病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贫血的原因很多,程度也有所不同。
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贫血的原因,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铁代谢障碍有关,类风湿关节炎伴缺铁性贫血与慢性病性贫血不易区别。慢性病性贫血占类风湿关节炎的大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贫血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很可能与红细胞寿命缩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动员铁障碍,使铁的利用率下降;骨髓对贫血反应不足,造血没有相应增加等有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贫血一般不严重,如较重应注意是否有消化道出血或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贫血的治疗有赖于彻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一般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恢复治疗。而更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贫血的原因也有待专家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我们现在知道贫血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了,更知道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贫血的原因。所以,我们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同时也要关注贫血。
3、类风湿遗传吗?
类风湿是一种会遗传的免疫系统疾病
4、类风湿性关节炎跟遗传有关系吗?
?
5、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是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仍无定论。发病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许多年来,感染曾被怀疑为本病的病因。因为这也有一定证据:
本病的发热、白细胞增多、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炎症现象,都与感染所引起的炎症十分相似。有关报告提到过的病原体种类甚多,如类白喉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支原体(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和风疹病毒等,尤其是猪支原体感染后所发生的关节炎与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极为相似。但这些微生物都不能经常地被培养出来或被移植。用抗生素或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和病程无直接影响。有人曾将患者的白细胞、淋巴细胞或血浆输入健康志愿者身上,并未引起类似的疾病。近年来有人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与EB 病毒有关。至今,感染因素仍受到不少学者的重视。
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生于女性,怀孕期间关节炎症状常减轻,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本病等,认为内分泌因素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似有一定关系。但根据研究,患者的肾上腺结构及其他内分泌功能多属正常。
另外,因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较高,有人认为可能与遗传有关。
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主张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并提出自身免疫学说,目前已为多数学者所承认。
人们认为,本病起病为先有感染原(细菌、病毒、支原体等)侵入关节腔,以病原体作为抗原刺激滑膜或局部引流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 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抗体即转变为异体,再刺激浆细胞就会产生新的抗体,这就是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结合成免疫复合物,这种物质能激活身体内的另一部门——补体系统,释放出炎症介质如组织胺,引起关节滑膜和关节腔内炎症,从而促发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滑膜细胞的吞噬作用。这些吞噬免疫复合物的细胞称为类风湿细胞。
为了消除这种免疫复合物,类风湿细胞自我破裂,释放出大量的酶,这些酶叫作溶酶体酶,其中就包括多种酸性水解酶,它们专门破坏滑膜、关节囊、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基质,造成关节的局部破坏。
一般来说,受凉、潮湿、劳累、精神创伤、营养不良、外伤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光华医院曾对100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统计,以寒冷(42%)和潮湿(27%)诱发者占绝大多数,此外,尚有感染(10%)和外伤(8%)及无明显诱因可查者(13%)。
中医学对该病早有精辟的记载,古代医家所称的“白虎历节”“痛风”“痹”等都像这类疾病,认为多由风寒湿邪气乘虚侵入人体,或素有蕴热,风寒湿郁久化热,留滞经络,闭塞不通而成,若日久不愈,肝肾亏损,筋骨失于濡养,以致关节畸形僵硬。
6、什么原因引发类风湿关节炎?
是肺链球杆菌感染治疗痊愈后,产生的自身抗体,过于旺盛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7、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攻击正常组织的免疫细胞是T细胞还是B细胞?
《中华风湿病学》上是这样描述类风湿关节炎与T细胞的关系的: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病,主要影响患者关节的滑膜组织,使其长期存在慢性免疫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软骨和骨的侵蚀以及关节的破坏。患者的关节部位有大量免疫细胞的浸润,包括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造成关节滑膜组织的炎症。长期的炎症反应导致滑膜组织细胞的增生,同时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导致滑膜组织细胞产生多种金属蛋白酶,使增生的滑膜组织侵蚀附近的软骨和骨组织,造成关节的破坏。
你可以到风湿病的病友论坛——风湿家园AS-SKY上去,向资深的病友和志愿医生们学习疾病治疗的知识,咨询这方面的问题。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风湿病。虽然目前病因不明,现有的医学水平下暂时还不能治愈。但只要到正规医院的风湿科,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是可以很好控制疾病的。
关键是要增强对“假医假药”的辨别力,避免误诊误治,反而耽误了病情。
一些病友听信了一些非法医疗机构活个人能“治愈”疾病的虚假宣传,误诊误治,引起身体残疾的教训是很深刻的,一定要引以为戒!
顺便给你普及点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识,先加强学习吧!
————————
第一类:非甾体镇痛消炎药(NSAIDs),例如扶他林,西乐葆等。
这类药属于对症治疗,能控制疼痛症状,但是不能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病程,不能阻止持续进行的关节破坏过程。
第二类: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例如,甲氨蝶龄,来氟米特等
这类药不仅能缓解关节肿痛、晨僵、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水平,还能延缓关节破坏的进程。长期服用此类药物,不仅是为了缓解临床症状,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疾病的进程,尽力避免残疾的发生。但这类药物的特点是起效时间长,通常要2~3个月才起效。
第三类:TNF拮抗剂
TNF拮抗剂是一类新的生物制剂,它特异性地作用于引起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疗效显著,并且能够有效抑制关节破坏。目前,TNF拮抗剂现在全球已经开发了5个,国内已经上市了2个:益赛普和类克。其中,益赛普是国内首个上市,使用人数最多的TNF拮抗剂。
第四类:激素
对于部分病情急重,普通药物难以见效的病人,为了防止病情恶化,医生会使用激素,来快速消炎、镇痛。不过,激素的毒副作用较大,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否则,不仅会带来身体损害,还很容易引发引起病情汹涌反弹。并且,激素药物也是不能改变病情的药物,仍需要和改变病情的药物(DMARDs)联合,来控制疾病。
值得警惕的是:由于激素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很多不明成分的中药中,都不同程度地掺杂了激素。在短期内似乎能见效,但从长远看,不规范的治疗耽误了治疗的宝贵时间,提高了残疾的发生率。
8、类风湿关节炎血常规检查有何改变?
1、人血白蛋白(HB):正常值男性为120-160克/升,女性为110-150克/升。类风湿病人早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多正常,病程日久减少,严重病例血红蛋白可降至60克/升以下。
2、 白细胞(WBC):正常值4000-10000/分升,类风湿病人多数白细胞增多,尤以小儿患者显著。激素治疗白细胞增多。而重症、晚期,特别是伴有严重贫血和用免疫抑制剂时白细胞明显减少。
3、 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增多与类风湿的活动度一致,亦可作为激素用量的指标。类风湿病人的嗜酸粒细胞减少或计数为零时,多见于严重类风湿伴发血管炎或肾上腺皮质萎缩患者。
4、 血小板(BPC):正常值(100-300)×108/升。血小板在类风湿病人早期时增多,晚期减少,使用免疫抑制剂也可降低,使用激素时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明显减少时,多为类风湿伴脾功能亢进所致。
好的治疗风湿骨病的产品,就一定要既能祛除外邪、打通闭阻的经络,又能改善关节的内环境,只有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才能提高关节的综合抗病能力,彻底根治风湿骨病。
9、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怎么引起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它是一个与环境、细胞、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另外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后要注意不要过于劳累,注意休息,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
10、类风湿性关节炎与什么细胞器损坏有关
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可见多种不同的肾损害,既可以是疾病本身所引起,也可以是由治疗疾病的药物所引起。最常见的病变为膜性肾病、继发性淀粉样变、局灶性系膜增生性肾炎、类风湿血管炎及镇痛药所引起的肾病,建议服用冯启科固元追风散(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