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右脚部骨折
中药外洗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跟骨骨折7 0例
— — 附单用功能锻炼治疗50例对照
近年,笔者采用中药外洗配合功能锻炼的
方法治疗跟骨骨折70例,并与单用功能锻炼治
疗50例作对照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系我院门诊病例。随机分为
治疗组7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70例中,
男40例,女30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6
岁,平均40岁;左侧33例,右侧37例;病
程最短15分钟,最长12天。对照组中男28
例,女22例,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70
岁,平均41岁;左侧21例;右侧29例;病
程最短30分钟,最长15天。两组在年龄、性
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若
骨折线对合好,无移位或经过关节面的裂隙骨
折但无移位的采用下肢高分子支具固定伤足于
功能位。从固定的第2天开始,每日用中药外
洗2次。药用:伸筋草、当归、透骨草、荆
芥、防风、红花、千年健、泽兰、三棱、莪
术、乳香、没药、刘寄奴、桂枝、苏术、川
芎、威灵仙各等份。加适量水煎煮,连药渣先
熏后泡洗伤足。并进行自我收缩小腿各肌肉锻
炼, 同时抬起下肢活动膝关节,每次约20~
30分钟。有移位的骨折,可先手法复位并从
第2天开始接受上述治疗。治疗3周后起床扶
双拐以前足掌着地逐步负重行走,12周后可
考虑弃拐练习行走,一般1个月后去掉高分子
支具固定。
· 2005年1O月号·
2.2 对照组:除未用中药外洗方法外,治疗
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根据PAley足部评分标准,主
观标准为70分和客观标准30分。前者包括疼
痛20分,日常生活和工作20分,体育和娱乐
10分,行走路面10分,行走距离5分,行走
帮助支具5分。后者包括踝关节活动度10分,
距下关节活动度5分,跋行5分。优90~100
分,良72~89分,中42~71分,差1~41分。
3.2 治疗结果:两组经1到2个月治疗后,
治疗组70例中优60例,良6例,中2例,差
2例,优良率为94.29 ;对照组50例中优
30例, 良4例, 中8例,差8例,优良率为
68.o0 。两组优良率比较(Pd0.01),差异
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4 体会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后,常易产生局部疼
痛及功能障碍。在治疗中除严重的骨折错位影
响关节面,且患者年纪轻、要求高的,行手术
治疗外,大多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笔者在传
统的固定加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洗
治疗,收效较好。由于其治疗是以恢复足踝关
节功能活动为主要目标。患者复位后由于骨折
块相互嵌插保持稳定,早期活动不会使骨折块
再移位,并可缩短康复时间,还可减少骨折的
并发症。但应避免跟骨直接负重,而应以前足
掌着地为宜。中药外洗方有针对性选用活血化
瘀、疏风通络药物,在加快骨折愈合及改善局
部症状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1.2 治疗方法
1.2.1 整复方法 病人取仰卧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膝关节于屈曲90°位置,另一助手双手握足部。术者用双手大鱼际置伤跟两侧用力向中间夹挤,同时令握足部的助手来回屈伸踝关节数次,直至增宽的横径恢复原样。再令助手尽量跖屈踝关节让跟腱松弛,术者用双手拇指扣紧跟骨结节向下按,将上移的跟骨结节复回原位,结节关节角亦因此而得以恢复,手法毕。
1.2.2 手术方法 以外侧弧形切口显露跟骨骨折处及跟距关节面,直视下复位,恢复解剖关系,视情况可植骨,重建钢板或分叉钢板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外固定2周,切口拆线,改为小夹板外固定。
1.2.3 中医疗法 无论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均外敷接骨水药纱(本院制剂),2块夹板超踝关节固定约4~6周,固定期间即开始活动踝关节做功能锻炼,配合内服中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拆除夹板后予伤科洗药熏洗(本院制剂),外敷红药膏(本院制剂),不负重练功。2个月后经X线片证实骨痂生长牢固后,逐渐练习负重。
1.2 治疗方法
1.2.1 整复方法 病人取仰卧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膝关节于屈曲90°位置,另一助手双手握足部。术者用双手大鱼际置伤跟两侧用力向中间夹挤,同时令握足部的助手来回屈伸踝关节数次,直至增宽的横径恢复原样。再令助手尽量跖屈踝关节让跟腱松弛,术者用双手拇指扣紧跟骨结节向下按,将上移的跟骨结节复回原位,结节关节角亦因此而得以恢复,手法毕。
1.2.2 手术方法 以外侧弧形切口显露跟骨骨折处及跟距关节面,直视下复位,恢复解剖关系,视情况可植骨,重建钢板或分叉钢板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外固定2周,切口拆线,改为小夹板外固定。
1.2.3 中医疗法 无论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均外敷接骨水药纱(本院制剂),2块夹板超踝关节固定约4~6周,固定期间即开始活动踝关节做功能锻炼,配合内服中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拆除夹板后予伤科洗药熏洗(本院制剂),外敷红药膏(本院制剂),不负重练功。2个月后经X线片证实骨痂生长牢固后,逐渐练习负重。
1.2 治疗方法
1.2.1 整复方法 病人取仰卧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膝关节于屈曲90°位置,另一助手双手握足部。术者用双手大鱼际置伤跟两侧用力向中间夹挤,同时令握足部的助手来回屈伸踝关节数次,直至增宽的横径恢复原样。再令助手尽量跖屈踝关节让跟腱松弛,术者用双手拇指扣紧跟骨结节向下按,将上移的跟骨结节复回原位,结节关节角亦因此而得以恢复,手法毕。
1.2.2 手术方法 以外侧弧形切口显露跟骨骨折处及跟距关节面,直视下复位,恢复解剖关系,视情况可植骨,重建钢板或分叉钢板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外固定2周,切口拆线,改为小夹板外固定。
1.2.3 中医疗法 无论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均外敷接骨水药纱(本院制剂),2块夹板超踝关节固定约4~6周,固定期间即开始活动踝关节做功能锻炼,配合内服中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拆除夹板后予伤科洗药熏洗(本院制剂),外敷红药膏(本院制剂),不负重练功。2个月后经X线片证实骨痂生长牢固后,逐渐练习负重。
38例中手法复位治疗18例,手术治疗20例,伤足外形恢复正常,复查X线片结节关节角恢复,增宽的横径恢复正常。随诊半年后复查,其中30例恢复良好,踝关节活动正常,行走时无疼痛。8例平常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无不适,长时间站立行走后觉患处隐痛。继续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3个月后,不适症状逐渐消失。
在强大暴力的作用下造成的波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主要发生三方面的变化:(1)足跟增宽。这是由于垂直压缩应力引起跟骨前内与外后两大骨折块分离的结果。足跟增宽后可引起局部压迫症状,或者将腓骨肌腱嵌夹在外踝和骨突间而引起症状。(2)结节关节角变小,垂直压缩暴力作用下,距下关节面中心塌陷,跟骨结节上升,从而令结节关节角变小。此角度变小后,跟腱相对松弛,故引起提踵困难,难以用正常而有弹性的步态行走。(3)足外翻畸形。跟骨体部骨折后,其后外侧骨折块的向外移位导致外翻平足。
上述三种变化若不完全纠正,容易遗有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中医正骨手法能纠正移位较少、骨折压缩程度较轻的骨折;手术治疗利于恢复移位较大、骨折压缩程度较重骨折的解剖关系;结合中药内外兼治,疗效较好。与单纯西医的治疗方法相比,具有较大优势:(1)波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大多移位较大,而且往往是粉碎性,若用手术的方法只能将大的折块固定,有时很难达到理想的复位。而中医手法则能从外形到影像学上某些跟骨骨折得到良好的复位,而且在复位手法过程中通过屈伸踝关节等方法使受到嵌夹的肌腱得以松解,减少了后期出现踝关节僵硬或踝关节活动时疼痛的机会。(2)单纯的石膏外固定只能起到制动作用,不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而中医小夹板固定效果确切,固定过程中能纠正残余移位,可以早期作踝关节的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避免出现创伤性关节炎。(3)治疗过程中配合中药三期辨证施治,可加快速肢肿胀消退,促进骨折的愈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受伤关节面的修复,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中医采用闭合方法治疗跟骨骨折的关键是早复位、早练功、迟负重。复位时间要尽可能早,一般还要超过10天,否则若已有血肿机化或纤维骨痂形成,就很难达到解剖复位,影响疗效。对移位较大、压缩程度较重的骨折复位失败后即行手术治疗。2周后开始作功能锻炼,这有利于肿胀的消退和关节功能的恢复。负重要迟,一般要3个月左右。因为跟骨是松质骨,骨折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足够的硬度,若过早负重容易发生距下关节面再塌陷等变化,使之前的治疗前功尽弃。因此必须经X线片证实有足量骨痂生长,才能负重。若能做到这三点,绝大部分跟骨骨折的患者都获得很好的疗效。
2、锻炼身体的好处
3、脚部的具体位置所对应的名称是什么
1、足关节是足部骨与骨之间的间接连结形成的。包括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2、人类的脚是由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而成。脚共有26块骨组成且分成三大部份;跟部、腰部和前掌部。
跟部为7块骨组成其负责直接承受体重,且大部份身体重量(50%)都落在跟部。腰部为5根长骨组成其负责连接前掌和后跟及传递身体部份重量至前掌。脚前掌由14块小骨组成其具有承受体重和平衡身体及抓着地面不致身体倒斜。
为了起到支撑整个体重的作用,脚的底部产生了若干拱形,特别是内弓较为发达,既大又牢固,通过胫骨,由上方笔直加上的体重,为相当于传递关节的距骨一度支承后,又被以跟骨底部内侧的前端和第一足骨接地点为两个基点的强韧的内弓完全承受下来。
(3)足部关节炎扩展资料:
男、女脚的差异:
男、女的脚结构不同。女性膝盖到臀部支架所构成角度大于男性,女性大腿往外角度较大,约有15°度往外倾斜,因此较容易造成膝盖受伤,且导致脚较低的活动能力,因较少肌肉裹住骨头更易脆弱的主因。女性脚具有较短及窄的构造,其有助于从脚跟至脚尖能快速移动,因此有较重的重力落在脚跟处。
4、足部疾病有哪些?
脚底筋膜炎/姆囊炎(大趾内侧的肿炎)/小趾囊肿/足部关节炎/跖骨痛/槌状趾/糖尿病足
脚底筋膜炎
问自己:你的踵部觉得疼么,特别是在早晨第一次起床?你的足底是僵直的并且很疼?在徒步、重装健行的时候变得不舒服,甚至痛苦难忍?
常见症状
绷紧或疼痛的跟腱
位于足底或者踵部、足弓周围,或者来自拇趾球后面的疼痛。疼痛也可能因为震动传到腿部。
在睡眠或者长期坐着之后足部僵硬或疼痛
原因
过分内旋(向后转动内旋后的状态,尤指平足的状态)
徒步里程突然增加
重量增加
拉紧的跟腱
不适宜的鞋类或者,例如,从高跟鞋到扁平的徒步鞋
踵部在跟骨底部凸起
断裂、撕破、受刺激而不适的脚底筋膜
内科专家用很多平常的方法治疗脚底筋膜炎:牵引、冷敷、口服消炎药,例如异丁苯丙酸;甚至注射甾族胺类消炎药,例如可的松(一种激素, 提取自肾上腺或若干种热带植物中,用于关节病)。当所有其它的治疗手段失败,手术是最后的手段。牵引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有帮助的鞋类特征
鞋子里插入或定制有支撑的弓形结构以矫正
选择与你在做的活动类型相适合的鞋子
一个坚硬的靴子中部区和一个有支撑的踵部凹窝或者踵部衬垫
减震的鞋底夹层(中底)和内底
避免穿磨损的鞋子
姆囊炎(大趾内侧的肿炎)/小趾囊肿
姆囊炎是骨头或者大脚趾底部的结缔组织的肿大所致。反之,小趾囊肿是在足部外侧接近小趾底部的痛苦的肿块。
问自己:是否和你的大脚趾相比旁边的脚趾看起来瘦得象爪子一样?在两个脚趾之间和下面是否有老茧?是否你的大脚趾经常向其它脚趾弯曲或交搭?是否你的小趾容易变成受到刺激而不适的肿块?
症状
肿胀疼痛的脚趾
关节疼
弯曲的时候疼
受到刺激而不适,一碰就痛的皮肤
原因
有缺点的靴子结构,不合脚的鞋子和遗传因素例如脚型能够导致姆囊炎/小趾囊肿的形成。
足病医生推荐在一天当中或者脱下鞋子或者换鞋子让你的脚休息一下。减少摩擦,用一块医药垫覆盖拇趾囊肿/小趾囊肿或者让你的鞋子经过专业加宽。通过拉伸跟腱抵消你前脚的压力。
有帮助的鞋子特征
宽阔的脚趾区
充分的足弓支撑
增加鞋子的容积
踵部和内底有良好的衬垫
足部关节炎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足部关节炎,原因是过度疲劳和关节软骨磨损。其它的关节炎类型有痛风(尿酸过量)和风湿(严重畸形)。
问自己:在步行之后你的关节是否发炎?是否肿胀会导致无法忍受的或者甚至是变迟钝的疼痛?
症状
关节痛、充血、肿胀、发炎
原因
关节过度劳累、软骨组织损坏、不适合的鞋子和遗传因素都是致病原因。如果你的脚正在严重发炎,你不应该去徒步。如果肿胀、发炎或者持续发热应该去看足部专门医师。
有帮助的鞋子特征
坚硬的足弓、刚性的前脚和稳固的踵部薄垫片
有弯曲龙骨(Rocker)的鞋底设计以减轻压力和疼痛
高、宽的脚趾区
警告:例如锤状趾和拇趾囊肿等前脚问题经常会发展成为关节炎。
跖骨痛
在拇趾球处一个普通的足部不适能够影响骨骼和关节。
问自己:你足底的伤是否会持续过长的时间?你是否常穿礼鞋或者其它过分限制的鞋,例如高跟鞋?
症状
拇趾球疼痛
在足底坚硬变厚的死皮(老茧)
原因
非常不合适的鞋子,太狭窄的足部区,在足底缺少衬垫。在确定罪魁祸首是不合适的鞋子或者其它更严重的问题时,请教专家的意见。作为开始,尝试穿不同的鞋子看看疼痛是否消失。
有帮助的鞋子特征
鞋子是否完全合适,特别是踵部到拇趾球的长度
宽阔、不狭窄的脚趾区
衬垫矫正和减震
槌状趾
脚趾在中间关节是弯曲的,类似一个锤子或爪子。除大脚趾之外的每个脚趾都可能是槌状趾。
问自己:是否你的小脚趾向下弯曲?是否你感觉你的脚趾肌腱不自然的紧绷?
症状
脚趾或者足部疼痛
在脚趾中间关节顶部或者在脚趾末端的鸡眼
原因
原因是你的父母。大部分的槌状趾的情况要么是遗传要么经常是关节炎的影响。足病医生坚持你应该穿完全合适的鞋子。参考足病医生的意见,选择那些前脚设计为了减轻槌状趾痛苦的产品。
有帮助的鞋子特征
宽阔、无缝合线的脚趾区
柔软的鞋面材料能够被伸展变宽,并且减少可能发生的摩擦。
糖尿病足
糖尿病是缺乏胰岛素或者身体内的胰岛素丧失了执行正常功能的能力。糖尿病会破坏导管[血管、淋巴管]系统,常常影响足部和脚趾。
问自己:是否你的足部对于冷和热几乎没有反应?是否你的踵部经常长裂口和碎死皮屑?是否你的足部缺少血液循环?
症状
缺乏知觉
感染
皮下溃疡
专门的足部护理,例如洗脚、修剪趾甲和保持足部湿润,这些对于糖尿病患者是必需的。考虑医师的专门护理。
有帮助的鞋子特征
柔软、无缝合线的鞋面
高、宽的脚趾区
有弯曲龙骨(Rocker)的鞋底以限制过多的压迫
宽阔的鞋子以适应糖尿病患者的矫正术
稳固的踵部支撑
特别注意:设法适应和支撑所有的足部缺陷,限制接合处运动以减少疼痛,并且设法减少水平运动。
5、类风湿性关节炎在足部有哪些表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能引起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病变首先侵及关节滑膜,以后破坏关节,引起关节畸形。约有17%起病于足,前足较后足多见,晚期引起严重畸形和疼痛,不能行走。前足表现主要为拇指向外偏斜及跖趾关节半脱位,跖趾关节偏向跖侧。随着病程的进展,足底部脱位的跖骨头处可形成胼胝,常发生拇趾外翻畸形伴跖趾向外侧偏斜,出现拇囊炎。随着病程的发展,出现锤状趾,患趾可严重偏斜并互相重叠,致使病人难以继续穿着正常的鞋子。后足表现主要为足跟外翻畸形和后足骨性关节炎,严重者累及踝关节,可引起严重疼痛及步行困难。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足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目的在于止痛、防止畸形和矫正畸形,恢复及保存功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综合治疗。1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严重者可行短期石膏或夹板固定,保持于功能位置。症状明显时需采用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激素、中药等治疗)。2 理疗与功能锻炼相结合,可以减轻局部症状,保持和增进关节功能,防止畸形的发生。在足部类风湿性关节炎出现严重畸形和功能障碍时,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一种常用和有效的方法:1 早期的关节滑膜切除手术,可以改善关节功能,保护关节软骨和骨组织;2 中期可进行关节清理手术,以防止或减慢进一步的关节损害;3 晚期出现严重畸形和疼痛时,需进行关节融合、人工关节置换或关节成形等手术治疗,以消除疼痛、矫正畸形、恢复肢体功能。
6、运动系统疾病怎样进行足部按摩?
颈椎病颈椎病又称颈肩综合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理改变大多是椎间小关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是脊椎关节活动度最大的部分,因为颈椎关节活动频繁,使椎间盘和小关节易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引发颈部劳损、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间盘萎缩退化等病变,刺激压迫脊神经根、椎动脉所致。
颈椎病临床症状是一侧肩、臂、手的麻木疼痛,或以麻木为主,或以疼痛为主,颈部后仰、咳嗽等增高腹压时疼痛加重。部分患者可有头晕、耳鸣、耳痛和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等。
临床上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椎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
颈型:颈项疼痛,多发于一侧颈项部,呈持续性疼痛或刺痛,伴颈项僵硬。
神经根型:颈肩及肩枕部疼痛,颈部僵硬。
椎动脉型:颈肩部或颈枕部疼痛,头晕,恶心,头部旋转或侧弯活动度过大时,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脊髓型:颈肩痛,四肢麻木。
交感型:枕部痛,头晕,偏头痛。
混合型:上述某两型或多型颈椎征候状同时存在。
治疗1.足部穴位疗法。
选择昆仑、厉兑、足通谷、至阴、足临泣、解溪等穴位进行治疗,也可用灸法。
2.足部反射区疗法。
按摩颈椎、颈项、斜方肌、肝、膀胱、输尿管、肾脏反射区。
落枕落枕多数是由睡觉时头部姿势不适当,颈部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扭伤,继发于颈、肩、背部肌肉痉挛所致。临床症状为早晨起床后感到一侧颈部肌肉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有时酸痛可扩散到肩部或背部,局部有压痛。
落枕症状轻者很快便会自行痊愈,重者则会延至数周。若能进行包括按摩在内的功能锻炼,则能缓解疼痛,缩短病情。
治疗1.足疗穴位疗法。
选用昆化、京骨、厉况等穴位,进行强刺激,也可用炙法。
2.足部反射区疗法。
仔细按摩颈项、颈椎、斜方肌、颈部淋巴腺、肩部反射区,其中以肩部和斜方肌反射区为重点按摩区域。另外,也可以热敷头部反射区。
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中医称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没有菌性炎症,急性期疼痛剧烈,甚则夜间无法入睡。后期因为炎性粘连导致肩关节的活动受限,患者感觉肩部僵硬。
肩周炎的病因多有外伤史,也有因肩关节脱位或扭伤后,引发关节囊的慢性炎症,使关节囊的皱襞相互粘连,并与肱骨头粘着。此外,还与年龄、体质、劳损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本病初起时,肩周微痛,常未引发注意。以后疼痛加重,肩关节运动障碍日渐加重,出现手臂上举不便,无法作梳头、脱衣、洗脸等动作,肩部肌肉可有痉挛或萎缩等现象。后期引发整个肩关节僵直,活动困难,疼痛可影响夜间睡眠。
肩周炎50岁左右多见,女性多于男性。近年来有些年轻人也出现肩痛,必须特别注意。
治疗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动静结合,肿痛明显的早期,宜限制肩关节的活动,肿痛消减的后期,采用局部按摩与足部按摩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消除肩部疼痛有很好的疗效。
1.足部穴位疗法。
肩痛时,刺激隐白和至阴,可以缓解疼痛。另外,足三里也很重要,它是人体保健最重要的穴位,可以祛病延年、增进抵抗力。在施治过程中,倘若只是轻微的酸痛,按摩上述穴位后,症状即可缓解。重症和长久不愈者,则宜用发夹头或牙签束2.足部反射区疗法。
重点按摩肩、颈椎、肩胛骨、肾上腺、肝、脾、肾反射区。另外,采用同一姿势长时间工作时,应时常运动全身,松弛肌肉,或反复使头肩部肌肉做紧缩与放松运动,能有效预防肩周炎。
网球肘网球肘又称肱骨外上髁炎、滑囊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因为某些工作需反复屈伸肘关节及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引发桡侧腕伸肌起点处的损伤,导致肘关节之桡背部疼痛。临床症状为患侧肘关节疼痛乏力,上抬提物困难,夜痛较甚,疼痛仅限于肱骨外上髁之背侧。
治疗采用局部轻度按摩,配合足疗效果较为明显。重点按摩足部的颈项、肘关节、肩、上下身淋巴腺、肾、输尿管、膀胱等反射区。另外,治疗期间,应避免劳累,尽量减少肘和腕关节的活动。
膝关节痛膝关节痛的原因,除半月板损伤之类的运动损伤外,多由膝关节炎引起。有些严重的患者,常在早晨起床后痛得无法站立,实在是苦不堪言。
膝关节炎通常包括有退化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以中老年人尤为常见,有一部分属于老化现象。
膝关节有着支撑体重的重要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是最离不了的部位,因而老化的速度也比较快。对任何人而言,膝盖老化都是步入晚年的先兆。特别是肥胖的人,膝盖所承受的压力也较常人大了不少,因此老化、病变都更为快速。
治疗1.足部穴位疗法。
治疗膝关节痛的穴位,大多在关节附近。
正坐垂足时,膝关节背面有一道横纹,其内侧末端为曲泉,外侧末端为阳关,与膝盖外侧阳陵泉,都是治疗膝盖痛的常用穴位。还有至阴与大敦,也具有较好的疗效。治疗时,均宜用灸法。
2.足部反射区疗法。
按摩肾上腺、甲状旁腺、下身淋巴腺、膝关节、泌尿系统反射区,其中又以膝关节反射区为重点按摩对象。
此外,入浴时可在浴缸中用力压揉大拇趾和小趾,并采用正坐姿势,可促进血液的循环,对膝盖痛的患者颇有益处。
腰痛腰痛是以症状命名的一种征候,.可由多种疾病引发,如肾炎、风湿、腰肌劳损、腰间盘脱出症、腰部骨质增生、腰扭伤等等。
慢性腰肌劳损临床上很常见,多因单一姿势的长期弯腰工作,或经常持续负重、或急性腰扭伤迁延日久所致。日积月累损伤逐渐加重,导致局部肌肉、韧带或关节发生粘连,逐渐使组织变性,以致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
闪腰的情形也较为常见。突然去拿重的东西,“咔喳”一声,腰部感到剧痛,便立即动弹不得了。此时,只要减少活动,静养二三天,症状即自然消除。但是倘若反复发作,也会引发椎间盘病变而带来长久的麻烦。
过去总认为腰痛是中老年人的困扰。但是,最近年轻患者快速增加,其原因是平时缺乏运动,倘若突然间进行剧烈运动,也常常会造成腰痛。足疗对所有原因引发的腰痛均有一定的疗效,而对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更佳,倘若配合腰的局部按摩收效会加快。
治疗1.足部穴位疗法。
若因姿势不当或过度运动所引发的腰痛,可选用金门和中封二穴。对闪腰有特效的,还有膝关节背面横纹侧端的“阳关”与横纹内侧末端的“曲泉”。阳陵泉则对任何一种腰痛均有益。治疗时,选用灸法效果较好。
2.足邵反射区疗法。
首先,仔细地刺激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反射区,刺激时间应长一些。接着还应按摩腰椎、骶骨、尾骨等反射区。
另外,日常运动时,应避免突然发动的过激运动行为。再者,骨质疏松症是腰痛较为常见原因,特别是女性停经后骨质中的钙含量减少,所以平常应多摄取小鱼、牛乳等含钙量高的食物。
关节炎也不少数人认为,只有老人才患关节炎。事实上,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便发病的也不在少数,尤其是20~50岁的女性患者,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关节炎最明显的特征是晨僵,即早上起床后,手、脚甚至四肢呈现僵硬的现象。初发时手指、脚趾、以及手腕、脚腕等细小关节开始疼痛,接着膝盖、肩膀等大关节也跟着出现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越来越剧烈,而且患部开始肿大,晚期关节多呈半屈曲位畸形,并可出现不规则发热、贫血等全身表现。关节炎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过敏、内分泌失调、家族遗传、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通常起病缓慢,多有疲倦没有力、体重减轻、胃纳不佳等前驱症状。
治疗先用牙签束或发夹刺激患处,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环,但不可太过用力,以免造成外伤。再用香烟灸阳陵泉、曲泉、第三足趾趾腹及脚心部位,然后仔细按摩第二趾趾腹及脚心,以及脾、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反射区。
7、痛风可以泡脚吗
是可以的。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升高引致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以及在病程后期出现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实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