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杜甫风湿病

杜甫风湿病

发布时间:2021-07-02 19:56:24

1、安史之乱杜甫怎样了流落到了那里,生活怎样。

杜甫带着家小由奉先往白水,又由白水向陕北流亡,生活是是属于颠沛流离。

乱起之后,杜甫带着家小由奉先往白水,又由白水向陕北流亡。“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吃野果子、搭窝棚,诗人和流亡的人民一起忍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

次年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改元至德。杜甫此时已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一带),八月间得知新的皇帝唐肃宗即位了,便把家小安置在羌村,独身一人离开鄜州,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想出芦子关(陕西横山县附近),去投奔灵武。

在行走途中却为叛军所获,被押解到长安。幸亏杜甫当时地位不高,名声不大,自己又注意隐避,没有被胡人所重视,没有像长安一般的官员那样被押解到洛阳署以伪职,逼迫投降,所以杜甫就没有被押解到洛阳去,也没有在安禄山的伪政府中任职,他不仅没有被逼迫投降,由于自己隐蔽得好,也没有受到严格的俘虏待遇。安史叛军准许在城里游览、访问,行动比较自由。

(1)杜甫风湿病扩展资料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杜甫好歹也是一个公务员,为何他晚年会那么落魄呢?

杜甫,人们称“杜”,未来一代人说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

但我很痛苦,如果他能在一生中稍微稳定,也许它可以免于伊特纳李白。

它可能有偏见,在遭受痛苦之后,他在灰尘中的无数次,所以他看到了太多人痛苦。现实主义?他不想要!

许多人可能熟悉老杜,以为他出生,他的生命很差。

但是,杜甫的家是一个师父,杜甫作为官方,一个年轻的时候很舒服,也许自出生是一个痛苦和诗人,他是一个生命,它是非常凄凉的。

戏剧说杜甫,为什么“官方两代”如此悲惨?

1,着名的门,七岁的凤凰是第一次。“成都杜,去天空”。


这足以看到老杜家族的声望和地位,血统是纯粹的着名,其最着名的祖先是金朝的DU预防措施,不仅是一个服务的地方,也是一所大学。如此优秀的基因,自然的老杜家族有许多名人,杜的祖父杜氏试验是一个,来自小吉阅读主体,这个名字轻轻地说,《旧唐书》说他“八狮五诗,齐瓦汉”。

老杜自然继承了这个人才。

在七年的大唐,河南省龚县有一个大房子。

只有七岁的杜刚刚写的第一个诗,兴奋地跳了起来,叫醒在院子里午餐的父亲“爸爸,我写了《咏凤凰》”。

罗斌是七岁《咏鹅》,老杜七岁《咏凤凰》,他的父亲在阅读后很开心,并抑制它醒来并想要吸烟冲动。

“七岁的思考,打开凤凰”。多年来,老杜回忆说,有多少骄傲。

2,晚期成熟青年,回到山后面。


有人说李白从未去过,杜甫从来没有年轻。所以我们喊着杜甫是老杜,但他没有称之为李白老李。

旧杜不高兴,没有人没有年轻,我的青春仍然熟悉!

回顾一年的十五颗心,快乐就像黄色小牛。

在法庭之前,梨枣煮熟,树上可以返回。

——来自Du Fu 《百忧集行》

第十五岁岁月仍然像七八岁的孩子,采摘梨和树上。

19岁的杜在家里无聊,世界真是太大了,我想看看,把纸张留给家乡旅行到着名的山脉。

漫游吴悦,在过去几年中。二十三岁,老杜二十四,参加了“乡镇”,第二年在洛阳参加了金石考试,结果跌倒了。

老杜没有气馁,继续漫游,然后在未来几年内,严马非常疯狂,非常高兴,也写了“将成为顶级,一山名单”。

那时,老杜,众神,充满志向!


天宝三年,老杜二年二,遇到一个偶像李白,两个人不同十一岁,没有邪恶的沟,跟随偶像,自然快乐,“在秋天,加入双手在一起”,两个人见面了同样的旅游,寻求寻求仙女。戏剧说杜甫,为什么“官方两代”如此悲惨?

3,十年的漂移,享受世界的寒冷和温暖。

三十四岁的杜,决心去长安找工作。

识别宣子的特殊技巧,老杜新鑫参加了考试是巧妙的,但这是一个“野生无人民主义”的闹剧,杜尔再次。自到科技考试之路以来,由于杜杜必须将其转向门,因此没有结果。他住在长安长安十年,逃跑,沮丧,令人沮丧,生活贫穷的生活,“在中间排名,难,”。 “

房子泄漏生活在夜雨中,杜杜父亲的父亲出生。

十年的长安漂流,老杜的第一个品尝,品尝人们的冷热温暖。

德雷克富人,有脂肪。

框架和冷咒,无处不在。


4,最后进入中年,再次遇到麻烦。

天宝十四年,老杜43岁,终于拿到了一本书。

官方非常小,“弼马温”几乎,杜杜自然不开心,被迫活下去,接受这个低薪,天空会减少它,必须从基层级别开始。

然而,旧杜的旧杜认为工作刚刚进入正确的赛道,但它是混乱.

同年11月,“亚云队福音,令人震惊的霓虹灯,”

一个家庭匆匆逃脱,家人在家庭中间。在家庭之后,老杜看着遭受战争的人,水很热,所以他可以在世界的混乱中告别,我可以去新的旅程。苏贡持续的是祖国,闪耀很热.

但没有很长时间,但他被叛乱分子抓住了,他被回到了长安。他只在一年后逃脱,“大麻鞋看到了皇帝,袖子和袖子两个肘部”,杜,旧杜,为什么这一领域!

5,回到官场,不如裸体。


莱贡的杜赢得了欣赏,而苏宗个人他送了双腿,良好的场景不长,而老杜参与愤怒,应得的,老杜鑫很冷.

感冒远离鹅,日落不是辅助。

谁是家,愿意为假期支付,这将是明年的漫长的春天草。

不久,禹城(现在河南安阳)战斗爆发,唐军击败,老杜伟砸了战争的爱国行为,为人民提供了人民,负责参加战争的人民的爱国行为,是情感,句子《三吏》 《三别》,非款待许多杨怡源。

之后,干旱,丝毫的薪水很难维持生计,四十八岁的杜远离他的家乡。

6,位移,痛苦之后。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杜德叔叔的身心,野心想要“导致君子”,但科学考试有一个小人物来阻挡道路,工作场所不是博乐。哪一个在唐代诗人中如此战略?

“天翼必须是必须的,有一个好诗,”不是白,你必须写诗意!


一个《春望》,僧人名字,现在每个人都会携带!

该国打破了山区河流,城市春天草深。

我觉得眼镜,我讨厌鸟儿。

篝火在3月抵达万津。

白头较短,尴尬。

经过几次,我去了成都,在阎武和其他人的帮助下,我建造了一个田园。在吴武推荐后,全家辞职,四川丰杰县。

旧杜,谁是一半痛苦,珍惜在成都的休闲时间,并概述了房子的平常风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任何无法摧毁你的东西,只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

是的,痛苦给了旧杜登峰的艺术能力。我几乎写得最好,无论什么样的主题,无论杜义准备开放的情绪如何。

一系列独立,微笑和骄傲的诗歌,已经附加了!

7.遗憾和决赛,一代诗歌充满了浮动。

幸福的时光总是对杜来说始终特别尴尬,几年后,四川在四川的高级官员死亡,成都的生命变得困难。

所以老杜,一个家庭,继续漂移,希望回到该国,一个《旅夜书怀》写在心里!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时,古老的书面诗歌的技能是禁区!该声明正在努力击败终极!

老杜的旧疾病,无法旅行,这是三年。五十年的叔叔患有肺病,风湿病,风和其他疾病,聋牙秋天,锥形年。

它也是杜宇市以外的高平台,这是九个节日。

在秋天,山脉滞留,天空浩大,聚集的悲伤,鸟类仍然筑巢,叶子在风中,滚动河水从不停止,在天空之间,回顾,年轻人和年轻人之间一年,长安工作由于篝火的心脏,篝火的心脏,西南徘徊的流浪者聚集在一起,一千人沧桑,很多情感,聚集在一起,凝聚着一个“古代和现代书籍,七句诗歌首先是:

风很高,沙子倒回来。

在跌倒的阴影下,不要卷起。徘徊在悲伤,一个世纪独自一人生病。


困难和苦涩,霜冻,新的葡萄酒杯。

时间仍然是混乱的,老德古依靠门。它是家园,一个家庭飞为房子。 “”朋友和朋友没有言语,旧疾病有一艘孤独的船“,多年来从未闪光!老杜新智知道。

在洞穴湖上,59岁的杜留下了无限的遗憾,最后一次呼吸被吞噬。

据说它是痛苦的,但如果有一个选择,谁愿意经历痛苦!

3、杜甫晚年得了哪些病,病的名字和依据。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他的许多优秀诗篇,翔实记录了我国唐代时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被誉为“诗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后人尊称他为“诗圣”。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体弱多病。“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44岁时才谋得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他笔下的诗歌中,有大量记述自己贫病交加生活的描写:“卖药都市,寄食友朋”,那些向朋友乞食求施的句子,读来令人心酸落泪。正因为生活所需和同病魔作抗争,杜甫与医药学结下不解之缘。他与诗书画被唐玄宗称为“三绝”的广文馆博士、写出《胡本草》的药学家郑虔交情甚厚。剑南节度使严武在给杜甫的诗中也说:“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诗人采药、种药、制药、卖药,不仅以药物来祛病,而且还作为居家生活的经济来源。“种药抗衰病,吟诗解叹嗟”。他还常常为诗朋文友开方治病,“省郎忧病士,书信有柴胡。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便是杜甫亦文亦医生活的另一侧面。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杜甫三十多岁即患了风痹症。长期的流亡和水上漂泊的舟居生涯,使他的疾病不断加重,四肢麻木疼痛。关节难屈。到了晚年,“老妻问坐痹,幼女问头风”,使诗人倍尝风寒湿三气杂而致疾、痛着不舒,行走不便的痛苦。他的诗作中,有诸多的关于自己患风痹病的描写。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居住时,杜甫写了一首《驱竖子摘苍耳》的诗:“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苍耳有发汗止痛、祛风除湿的作用。杜甫让儿子采来,蒸熟后服食以治疗风痹之疾。与杜甫同时代的医学家孙思邈将苍耳收入《千金要方食疗》一书。由于苍耳有小毒,诗人还记述了解毒的炮制方法:“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后来,从医书中得知乌鸡有补虚养血、除风湿麻木的功用,杜甫便筑栏养鸡,写下了“愈风恃乌鸡,秋卵方漫吃”的诗句。但是,由于长年四处漂泊的生活,风餐露宿营养不良,使杜甫的风痹症一直缠绵不愈,以致晚年“缓步仍须竹杖扶”,给诗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公元751年,杜甫滞居长安,病卧客舍。当时长安阴雨连绵,积水生鱼,青苔连榻,蚊虫叮咬,他不幸又染上了疟疾。友人王倚见杜甫形容瘦削,体力不支,忙馈美馔以解饥救病。杜甫后来写诗酬谢,叙述了自己的病况说:“疟疬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八年之后,他在给诗人高适的诗中也写道:“三年犹病疟,一鬼不消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诗人寥寥数语,便将疟疾的发病症状准确地记录下来。疟疾的临床特点为周期性定期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后期多伴有贫血和脾肿大。从杜诗中的描写来分析,诗圣患得是隔日而发的“间日疟”。
杜甫的诗歌中,有许多言及他向朋友乞食求馔的句子,这除了生计穷困以外,是因为诗圣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杜甫在给文学家元结的诗中说:“我如长卿病,日夕思朝庭。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长卿是西汉时大词赋家司马相如的字,他也是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症状,这样一位大诗人,为疾病所困,饮食生活又得不到保障,加上糖尿病的原因,多食而不得,经常处在食不果腹的状态中,这就不难理解诗人笔下惨然呈现的饥饿感了。尽管如此,杜甫仍以“我虽消渴甚,敢忘帝力勤”的胸怀,时时关心人民的饥寒交迫,企望天子们给百姓一个安定富足的社会环境。糖尿病有很多并发症,如心肌梗死、高血压、肺结核、白内障、失聪、失明等。杜甫晚年的诗歌中,屡屡言及自己的肺病:如“肺病久衰翁”、“高秋疏肺气”、“衰年肺病惟高枕”等,说明他已患了肺结核。56岁时他便失聪,《耳聋》诗中说:“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日聋。”另外,从他在临终前一年写的“右臂偏枯关耳聋”,“老年花似雾中看” ,以及记叙金篦刮眼等诗句来分析,都说明杜甫因糖尿病已并发了白内障、耳聋、中风、偏枯、足痿等症。
关于杜甫的死因,史书和今人有多种说法,其中“牛肉白酒说”最为人知。说诗人是吃了耒阳聂县令馈赠的牛肉白酒中毒而死。根据杜甫本人的诗与其子孙处理先人死葬经过的记叙,杜甫其实是在湘江的一条船上病逝的。
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病卧舟中,同时患有风痹、糖尿病、疟疾、肺病等等。诗圣病入膏肓,奄奄一息。杜甫临死前,曾写了一首三十六韵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奉呈湖南亲友》的绝笔诗。诗中叙述了他飘泊的一生,以及重病缠身的痛苦和爱国忧民的深情。诗中结尾有“葛洪尸定解”句,便可证明。据《晋书》载:晋代医家葛洪死后,尸身轻重若无,时人称他“尸解得仙”。杜甫以葛洪尸解自喻,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牛肉白酒只是一个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而已。
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的诗一直有“诗史”之誉。从医药学和文献学的角度说,他的叙述自己患病的诗句,给后人留下了一份难得的诗体的“病历”,这既是诗圣的病史记录,同时又是医药学史的补证资料,反映了唐代中国传统医药学实在的史况。

4、杜甫怎样死的?

于杜甫死因的说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啖牛肉白酒而死”,二是“溺死”,三是 “病死”。杜甫是病死舟中,还是死于牛肉白酒或者葬身淋水,尚不能最后定论,有待研究者作进一步的探讨。

牛肉白酒是怎样致死的呢?这个问题又引起了人们的不同解释。早在两唐书之前的唐人邓处诲在<<明皇杂录>>中就有过这样的记载:“甫投诗于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遗甫,甫饮过多,一夕而。” 看得出,两唐书均采此说,只不过没有清楚述明牛肉白酒是怎样致之于死地的罢了。而邓处诲则说得明白:杜甫是吃得太多,胀而死的。后来研究杜甫的人,有同意邓受的,也有反
对他说的。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认为杜甫的确是死于牛肉白酒,不过不是“死”,而是中毒。

至于溺死一说,最早见于唐人李观的<<杜诗补遗>>。这部书里有这么一句话:“是夕江水暴涨,为惊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对于这种说法,众多的人认为纯属无稽之谈,后谈世有诸家纷纷为之辨诬。虽然如此,也有人想象出杜甫是与屈原一样怀沙自沉了。因为这样正好“三贤 (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了。不过这一想象没有丝毫根据,也
就不值得深究。

较多的研究者还是坚持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观点,他们对于有关杜甫死因的种种不同记载和传说,都作了一番合乎情理的解释。

大历五年四月,在潭州贫病交加的杜甫当时仓皇携家眷出逃,不料突然遇上江水大涨,不能行舟,只得泊于方田。杜甫在这里五六天得不到食物。大水退后令派人在江上寻找杜甫,不见踪影,即断定杜甫葬身大水。后来因为有了<<明皇杂录>>,<<杜传补遗>>,新旧<<唐书>>的记载,所以产生了杜甫牛肉白酒而死,溺死等传说.

5、杜甫的贡献?(详细一些为好,几千字也行)

在唐代诗人中有两人的成就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一个是登上浪漫主义之巅的“诗仙”李白;一个是登上现实主义之巅的“诗圣”杜甫。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个皇帝统治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唐王朝由太平盛世转到衰落的大动荡时期。杜甫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所以人们称杜诗为“诗史”,称杜甫为“诗圣”。“诗史”的称号出现较早。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写道;“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这时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称呼他的作品了。后来宋祁在《新唐书》的《杜甫传》里也写道:“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至于“诗圣”的称号,宋祁文章中已含有这个意思。真正见诸文字的,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他在《梦少陵作》一诗里写道:“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足见历代对于杜甫诗歌创作成就的推崇。

杜甫,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因作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后人又称他为“社工部”。公元712年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里。他的祖父是唐初的著名诗人杜审言。杜甫从小受着严格的诗书教育,学习非常刻苦。7岁开始学习写诗,到了14岁,就已经能够写出很好的诗了。2O岁以后,他曾三次出门游历,南到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北到河北、山东都有他的足迹。33岁那年,杜甫在河南洛阳遇见了当时已经是很有名的诗人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岁,两人一见如故,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这次见面,给杜甫很大的影响。第二年秋天,他们在山东分手,不久,杜甫到了京城长安。他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期望为国家作一番事业。结果是“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当时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统治阶级越来越奢侈腐化,杜甫虽然到处奔走,仍没有结果,生活越来越艰难。这时,他看到了社会的种种矛盾,思想也更同情劳苦大众。

在游历时期,他写了许多沤歌祖国大好山河的诗,如著名的《望*》气势磅礴,意境开阔,令人精神振奋,真是一幅非凡的泰山图。这是他爱国的一个方面。在长安,他一呆就是1O年。这1O年间,他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认识了社会黑暗,开始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等。《兵车行》,诗句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那种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反映了人民对不义战争的憎恶和诅咒。《丽人行》揭露了杨贵妃、杨国忠荒淫奢侈腐化的生活。诗中反映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唐玄宗只知道花天酒地,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他大封杨家的结果,使得杨家“炙手可热势绝伦”,杜甫这样有力地揭露真是人本三分。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朝政,如何能治理好国家?诗人用真实生动的事卖告诉人们,唐王朝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公元755年,杜甫凭着自己的才学,总算谋到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年冬天,他从京城长安回奉先县去看望自己的妻小。途经骊山,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华清宫里饮酒作乐,宫里传出了阵阵歌舞笙笛声。杜甫看到这一切,心里感慨万端。他停止脚步,抬头看着华清宫这华丽的殿堂,不由得使他想起了长安街头的挨饿受冻的人民,和一路上成群结队的饥民。其实,这时安禄山已经在范阳起兵,”消息尚未传到长安。广大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以皇帝为首的这群大小官僚及杨氏一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杜甫想到这里,心情非常沉重、他也联想到自己妻儿所处的境地可能更加悲惨,于是加快了归家的步伐。经过几天劳累,终于到了奉先县。刚走到家门口,就听到院里一片哭声。进屋一看,原来是自己未满周岁的儿子因饥饿而死。他眼前一黑,几乎要跌倒。他感到没有尽到一个作父亲的责任,连自已的儿子都养活不了,心中悲痛至极。他把路上和在京城看到的这一切,写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剥削阶级的罪行。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安禄山叛乱前后这段历史,语言形象生动,不愧是“诗史”。

“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听说李亨在灵武继承了皇位,他把妻小安顿在*州,自己单独到灵武去,想为平定叛乱尽一点力。不巧,走到半路上被安禄山的部队俘虏,送到长安。公元757年,他冒险逃出了长安,到了当时临时首都灵武。唐肃宗任命他当左拾遗,左拾遗是从八品的谏官,能够参与廷议,上书言事。杜甫对这个差事很满意,也很认真,经常给皇帝提点意见。李亨对此很不高兴,借口让杜甫回家探亲把他调开了。长安收复后,李亨又把他调到华州作个小官。杜甫对此很不满意,不久便离开官场,过着到处奔走飘泊的生活。这样使他更便于了解社会,了解官吏们的残酷和民间的疾苦。

公元759年春天,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王朝军队先后收复了长安、洛阳等要地,取得了重大胜利。郭子仪等9个节度使60万军队,把安庆绪的部队紧紧包围在邺城即今河南省安阳县,形势对唐王朝非常有利。但由于唐王朝昏庸无能。几十万大军又没有一个统帅指挥,竟被叛将史思明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形势急剧恶化。为了扭转形势,需要马上扩充兵力,于是唐王朝就在洛阳潼关一带,大肆拉夫征兵。这时,杜甫由洛阳经潼关回华州,目睹了这一悲惨情景。其中有不成了的孩子。有子、孙都在战场死尽的老人,有刚结婚一宵的青年,都被征入军中,官吏们对他们残酷无情,使人们难以忍受。诗人念及祖国的危机,不得不对他们说些勉励和安慰的话。但对《石壕吏》中的老妪,诗人实在难以说点什么了,因为情况太悲惨了。诗人只好如实描述,对残暴的统治阶级提出严正的控诉。诗人把这些情况写成《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6篇。这些诗篇采用了乐府体,通过对话和独白,把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墙走,老妇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在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人无完裙。”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图画!老妇的控诉,悲惨凄凉,字字是泪,句句如血。“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的心与人民的心是相通的。看到这幅情景,诗人心中波浪起伏,怎么也不能人睡。《新婚别》中的新娘,《垂老别》和《无家别》中的老翁,都是十分感人的形象。读之令人泪下。除以上6篇,这个时期诗人还写了许多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疾苦的篇章,如《春望》、《羌三首》、《悲陈陶》、《哀江头》等等。尤其是《春望》这一名篇。更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

“安史之乱”后,杜甫被叛军抓住,押送长安。一面是过着俘虏的生活,一面是对国家前途的无限忧虑和对家人的深切怀念,虽然面对着长安的春天景色,只能使他更加伤感。于是,便抒写了下面这首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这千古名句,出自诗人的肺腑,也撞开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扉。这和后来“安史之乱”快结束时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相比,就更加看出诗人的爱国之情。杜甫在四川梓州听到官军收复了失地,高兴极了,写了这首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听到这消息,涕泪纵横,兴高采烈,又要“放歌”,又要“纵酒”,心情轻松愉快,简直象年轻了十几岁之样。诗人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公元759年夏天,杜甫辞了官,带着全家迁到秦州,后又迁到同谷。这时,他非常穷困,无衣无食,只能靠拾橡栗,挖土芋过日子。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他又搬到四川成都。这一年冬天,他依靠朋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建了一座茅屋,后人称为“浣花草堂”或“杜甫草堂”。杜甫一家这才暂时有个栖身之地,但生活还是十分困苦,一天黑夜,天上忽然刮起大风,屋顶上的茅草被大风刮掉了,屋里漏着雨,全家无法安眠。他感慨万端,于是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于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从自己的困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的苦难遭遇,唱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声。这说明,诗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甚至说,只要能有这样的“广厦”.自已冻死了也心甘情愿。可见人格之高尚,胸怀之宽阔。

杜甫一生只断断续续做过几年小官,政治生涯也颇为短促,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时时关心着政治,关心着社会,关心着人民。他最初的理想就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后来又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写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直到他的晚年,也还是不改初衷,“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心情的真实写照。他的政治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在他的诗歌中却有十分真切的反映。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才伟大,才被人们称赞为“诗史”,他也被人们称赞为“诗圣”。

杜甫在四川住了9年,中间虽然有朋友川西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但时间很短,严武死后,杜甫又无依无靠了。于是他带着家属离开四川,先后到过梓州、阆州、夔州、江陵、岳州、潭州、郴州等地。他投亲投不着,靠友不如意,只好到处流浪。晚年住在一条小船上,漂泊湘江一带,生活非常穷苦,只好以卖药为生。即使如此,杜甫仍然日夜琢磨他的诗篇。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不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也更热爱艺术。他不但精通诗歌艺术,而且对绘画、书法、舞蹈、音乐都非常喜爱。在这方面他写了不少优秀诗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题壁上*偃画马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江南逢李龟年》等等。这里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各种艺术的真挚追求和渊搏的知识,而且诗中也表现了诗人热爱人民的思想和时代跳动的脉搏。如“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洞昏王室”,“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趼荒山转愁疾”,这里既有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有诗人的飘泊生活。还有《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它写暮春三月、两个老相识意外相逢。但相逢地点不再是洛阳,而是江南。相逢的境遇也与以前不同:杜甫虽有远大理想,但不能实现,如今却落得老病缠身,四处飘泊,而李龟年虽盛名犹在,却流落江南,彼此的境况差不多。这首诗正是借两人的重逢,反映出国家的破败,人民的痛苦,自身的流离,表现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莫大的痛苦。大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之意。这首诗虽短短四句,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堪称老杜七绝压卷之作。

杜甫晚年,无家可归,一只到处飘泊的小船成了他的家。由于水上潮湿,长期的水上生活,使他染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公元770年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在贫疾交加中死于湘江的船上,终年59岁。这本身就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控拆和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制人才,打击忠良,排斥异已,这是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所以杜甫也不能例外。杜甫虽然一生潦倒,悲惨地离开人世,但他对中国诗歌的贡献却永远为后人所称道。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中,杜甫占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开端,中经汉乐府民歌,建安时期,初唐四杰等等,到杜甫总结并发扬了我国现实主义这一优秀传统,并把它发展到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直接开导了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诗歌改良运动,并一直影响到清代。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光照千古,正如韩愈所称赞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他一生辛勤耕作,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传到今天的有1400余首,另有散文和赋2O多篇,有《杜工部集》传世。

6、杜甫一生三个阶段的诗

1、《兵车行》

唐代: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大路上车轮滚滚,战马嘶叫,出征的青年弓箭挂在腰间。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白骨遍野无人收。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2、《月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是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3、《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4、《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5、《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7、杜甫的一生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杜 甫

在唐代诗人中有两人的成就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一个是登上浪漫主义之巅的“诗仙”李白;一个是登上现实主义之巅的“诗圣”杜甫。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个皇帝统治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唐王朝由太平盛世转到衰落的大动荡时期。杜甫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所以人们称杜诗为“诗史”,称杜甫为“诗圣”。“诗史”的称号出现较早。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写道;“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这时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称呼他的作品了。后来宋祁在《新唐书》的《杜甫传》里也写道:“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至于“诗圣”的称号,宋祁文章中已含有这个意思。真正见诸文字的,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他在《梦少陵作》一诗里写道:“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足见历代对于杜甫诗歌创作成就的推崇。

杜甫,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因作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后人又称他为“社工部”。公元712年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里。他的祖父是唐初的著名诗人杜审言。杜甫从小受着严格的诗书教育,学习非常刻苦。7岁开始学习写诗,到了14岁,就已经能够写出很好的诗了。2O岁以后,他曾三次出门游历,南到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北到河北、山东都有他的足迹。33岁那年,杜甫在河南洛阳遇见了当时已经是很有名的诗人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岁,两人一见如故,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这次见面,给杜甫很大的影响。第二年秋天,他们在山东分手,不久,杜甫到了京城长安。他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期望为国家作一番事业。结果是“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当时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统治阶级越来越奢侈腐化,杜甫虽然到处奔走,仍没有结果,生活越来越艰难。这时,他看到了社会的种种矛盾,思想也更同情劳苦大众。

在游历时期,他写了许多沤歌祖国大好山河的诗,如著名的《望*》气势磅礴,意境开阔,令人精神振奋,真是一幅非凡的泰山图。这是他爱国的一个方面。在长安,他一呆就是1O年。这1O年间,他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认识了社会黑暗,开始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等。《兵车行》,诗句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那种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反映了人民对不义战争的憎恶和诅咒。《丽人行》揭露了杨贵妃、杨国忠荒淫奢侈腐化的生活。诗中反映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唐玄宗只知道花天酒地,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他大封杨家的结果,使得杨家“炙手可热势绝伦”,杜甫这样有力地揭露真是人本三分。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朝政,如何能治理好国家?诗人用真实生动的事卖告诉人们,唐王朝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公元755年,杜甫凭着自己的才学,总算谋到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年冬天,他从京城长安回奉先县去看望自己的妻小。途经骊山,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华清宫里饮酒作乐,宫里传出了阵阵歌舞笙笛声。杜甫看到这一切,心里感慨万端。他停止脚步,抬头看着华清宫这华丽的殿堂,不由得使他想起了长安街头的挨饿受冻的人民,和一路上成群结队的饥民。其实,这时安禄山已经在范阳起兵,”消息尚未传到长安。广大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以皇帝为首的这群大小官僚及杨氏一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杜甫想到这里,心情非常沉重、他也联想到自己妻儿所处的境地可能更加悲惨,于是加快了归家的步伐。经过几天劳累,终于到了奉先县。刚走到家门口,就听到院里一片哭声。进屋一看,原来是自己未满周岁的儿子因饥饿而死。他眼前一黑,几乎要跌倒。他感到没有尽到一个作父亲的责任,连自已的儿子都养活不了,心中悲痛至极。他把路上和在京城看到的这一切,写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剥削阶级的罪行。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安禄山叛乱前后这段历史,语言形象生动,不愧是“诗史”。

“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听说李亨在灵武继承了皇位,他把妻小安顿在*州,自己单独到灵武去,想为平定叛乱尽一点力。不巧,走到半路上被安禄山的部队俘虏,送到长安。公元757年,他冒险逃出了长安,到了当时临时首都灵武。唐肃宗任命他当左拾遗,左拾遗是从八品的谏官,能够参与廷议,上书言事。杜甫对这个差事很满意,也很认真,经常给皇帝提点意见。李亨对此很不高兴,借口让杜甫回家探亲把他调开了。长安收复后,李亨又把他调到华州作个小官。杜甫对此很不满意,不久便离开官场,过着到处奔走飘泊的生活。这样使他更便于了解社会,了解官吏们的残酷和民间的疾苦。

公元759年春天,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王朝军队先后收复了长安、洛阳等要地,取得了重大胜利。郭子仪等9个节度使60万军队,把安庆绪的部队紧紧包围在邺城即今河南省安阳县,形势对唐王朝非常有利。但由于唐王朝昏庸无能。几十万大军又没有一个统帅指挥,竟被叛将史思明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形势急剧恶化。为了扭转形势,需要马上扩充兵力,于是唐王朝就在洛阳潼关一带,大肆拉夫征兵。这时,杜甫由洛阳经潼关回华州,目睹了这一悲惨情景。其中有不成了的孩子。有子、孙都在战场死尽的老人,有刚结婚一宵的青年,都被征入军中,官吏们对他们残酷无情,使人们难以忍受。诗人念及祖国的危机,不得不对他们说些勉励和安慰的话。但对《石壕吏》中的老妪,诗人实在难以说点什么了,因为情况太悲惨了。诗人只好如实描述,对残暴的统治阶级提出严正的控诉。诗人把这些情况写成《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6篇。这些诗篇采用了乐府体,通过对话和独白,把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墙走,老妇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在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人无完裙。”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图画!老妇的控诉,悲惨凄凉,字字是泪,句句如血。“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的心与人民的心是相通的。看到这幅情景,诗人心中波浪起伏,怎么也不能人睡。《新婚别》中的新娘,《垂老别》和《无家别》中的老翁,都是十分感人的形象。读之令人泪下。除以上6篇,这个时期诗人还写了许多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疾苦的篇章,如《春望》、《羌三首》、《悲陈陶》、《哀江头》等等。尤其是《春望》这一名篇。更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

“安史之乱”后,杜甫被叛军抓住,押送长安。一面是过着俘虏的生活,一面是对国家前途的无限忧虑和对家人的深切怀念,虽然面对着长安的春天景色,只能使他更加伤感。于是,便抒写了下面这首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这千古名句,出自诗人的肺腑,也撞开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扉。这和后来“安史之乱”快结束时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相比,就更加看出诗人的爱国之情。杜甫在四川梓州听到官军收复了失地,高兴极了,写了这首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听到这消息,涕泪纵横,兴高采烈,又要“放歌”,又要“纵酒”,心情轻松愉快,简直象年轻了十几岁之样。诗人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公元759年夏天,杜甫辞了官,带着全家迁到秦州,后又迁到同谷。这时,他非常穷困,无衣无食,只能靠拾橡栗,挖土芋过日子。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他又搬到四川成都。这一年冬天,他依靠朋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建了一座茅屋,后人称为 “浣花草堂”或“杜甫草堂”。杜甫一家这才暂时有个栖身之地,但生活还是十分困苦,一天黑夜,天上忽然刮起大风,屋顶上的茅草被大风刮掉了,屋里漏着雨,全家无法安眠。他感慨万端,于是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于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从自己的困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的苦难遭遇,唱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声。这说明,诗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甚至说,只要能有这样的“广厦”.自已冻死了也心甘情愿。可见人格之高尚,胸怀之宽阔。

杜甫一生只断断续续做过几年小官,政治生涯也颇为短促,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时时关心着政治,关心着社会,关心着人民。他最初的理想就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后来又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写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直到他的晚年,也还是不改初衷,“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心情的真实写照。他的政治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在他的诗歌中却有十分真切的反映。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才伟大,才被人们称赞为“诗史”,他也被人们称赞为“诗圣”。

杜甫在四川住了9年,中间虽然有朋友川西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但时间很短,严武死后,杜甫又无依无靠了。于是他带着家属离开四川,先后到过梓州、阆州、夔州、江陵、岳州、潭州、郴州等地。他投亲投不着,靠友不如意,只好到处流浪。晚年住在一条小船上,漂泊湘江一带,生活非常穷苦,只好以卖药为生。即使如此,杜甫仍然日夜琢磨他的诗篇。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不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也更热爱艺术。他不但精通诗歌艺术,而且对绘画、书法、舞蹈、音乐都非常喜爱。在这方面他写了不少优秀诗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题壁上*偃画马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江南逢李龟年》等等。这里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各种艺术的真挚追求和渊搏的知识,而且诗中也表现了诗人热爱人民的思想和时代跳动的脉搏。如“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洞昏王室”,“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趼荒山转愁疾”,这里既有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有诗人的飘泊生活。还有《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它写暮春三月、两个老相识意外相逢。但相逢地点不再是洛阳,而是江南。相逢的境遇也与以前不同:杜甫虽有远大理想,但不能实现,如今却落得老病缠身,四处飘泊,而李龟年虽盛名犹在,却流落江南,彼此的境况差不多。这首诗正是借两人的重逢,反映出国家的破败,人民的痛苦,自身的流离,表现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莫大的痛苦。大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之意。这首诗虽短短四句,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堪称老杜七绝压卷之作。

杜甫晚年,无家可归,一只到处飘泊的小船成了他的家。由于水上潮湿,长期的水上生活,使他染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公元770年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在贫疾交加中死于湘江的船上,终年59岁。这本身就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控拆和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制人才,打击忠良,排斥异已,这是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所以杜甫也不能例外。杜甫虽然一生潦倒,悲惨地离开人世,但他对中国诗歌的贡献却永远为后人所称道。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中,杜甫占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开端,中经汉乐府民歌,建安时期,初唐四杰等等,到杜甫总结并发扬了我国现实主义这一优秀传统,并把它发展到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直接开导了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诗歌改良运动,并一直影响到清代。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光照千古,正如韩愈所称赞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他一生辛勤耕作,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传到今天的有1400余首,另有散文和赋2O多篇,有《杜工部集》传世。

8、杜甫的诗歌全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毗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早年漫游齐鲁时的作品。诗以设问开始,紧扣“望”字,描绘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雄伟壮观的景象。前两句写远望:泰山连绵千里,起伏不断。三四句写近望: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一切神奇和壮观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五六句写细望:白云层生,归鸟入眼,令人神往。最后写望中所感,抒发了作者登临绝顶的豪情壮志,洋溢着奋发有为的精神。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1,
渚清沙白鸟飞回2。
无边落木萧萧下3,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4。
艰难苦恨繁霜鬓5,
潦倒新停浊酒杯6。

[注释]
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水中的小洲。飞回:回旋。
3.落木:落叶。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4."万里"两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5.繁霜鬓:白发日多。
6.潦倒:衰颓、失意。这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云"新停浊酒杯"。

[导读〕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诗人在夔州,逢重阳节,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景激起了身世飘零的感慨。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但其实情景是融于一体的。
首句如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次句却平缓而出,让人感到一种宁静的凄凉、空旷的惆怅、孤独的忧伤。这一片空阔冷寂的天地,逼出了三四句的万象纷繁和百感交集。"无边"的丰富纷繁,"不尽"的悠远深长,"落木萧萧"之衰飒无情,"滚滚长江"之汹涌无穷,这一"下"一"来",写出了宇宙时间之永恒、空间之无限,也写出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永远的惊叹、震憾和领悟。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使人类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往往激起人生命的激情,向人类示范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正因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如此一来,以下四句也就都有了同样的审美精神: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艰难困苦,穷愁潦倒,玉汝于成。诗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凉悲伤是重重叠叠,无以复加的,然而他不屈不挠的进取也是可歌可泣的。沉郁顿挫的生命固然是沉重感伤的,但也是丰富、深沉、有力度的。
此诗四联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这种写法历来受到评家注意。
《诗薮》云:"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是杜甫陷贼长安时所作。诗写诗人对月思念家室。其写思念不是从自己长安这边说起,而是从鄜州那边的妻子说起,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益见思念之深。首联写妻子望月思己,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的孤单寂寞。颔联写女儿随母亲看月不解思己,思之更加伤情。颈联设想妻子看月时的情景,“云鬟湿”说明妻子伫立望月之久。尾联写希望,盼望能够聚首相依。可见老杜钟情之至,也说明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之深。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此诗是杜甫有名的“三吏”之一。诗写官府差役深夜在石壕村捉人应役的情况,表现了战乱时代人民的悲惨遭遇。诗人纯用纪实手法,如实地描绘官吏的乘夜捉人情景。前四句叙述征役驱迫之苦。次八句备述老妇申诉之词,从“三男”的情况已见从役之惨。再次八句写老妇被迫应征,足见官吏之凶。最后归结到“独与老翁别”。诗虽只叙事,不着抒情和议论,但诗人的批判态度却十分显明。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7)三月,诗人此时正陷贼居长安。诗中抒发了优乱伤春的感情。全诗围绕一“望”字展开,由景及情,寓情于景。前四句写春望之景。面对长安的残破荒芜、人事全非,不禁伤心泪下。后四句写春望之情。战乱不断,家书隔绝,思乡益深。发白更短,正是忧乱思家所致。此诗沉郁悲凉,情景浑然一体。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游览兼咏史的诗,是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时所作。诗题曰《蜀相》,而不是《诸葛祠》,可见此诗意在写人,写出丞相一生的功绩,表达自己的仰慕和惋惜。诗的前半写祠堂之景。一个“自”字和一个“空”字说明祠堂的荒凉,感物思人,引出后半写丞相之事。“天下计”写出丞相开创大业、挽救时局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见出丞相鞠躬尽瘁的报国苦衷。“出师未捷”既有对丞相未竟事业的惋惜,又有对自己才困时艰的感叹。此诗感人至深,故刘辰翁说:“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写得使人不忍读,故以为至。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唐诗品汇》卷八十四引)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全诗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春夜的雨景,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诗人紧扣一“喜”字作文章,处处都在写“喜”。首联把春雨写成有情之物,它在该来的时候就来了,一可喜也。颔联写春雨悄悄地滋润万物,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二可喜也。颈联写雨中涂景,野径云黑,渔火闪烁,好迷人的景色,这样的好雨定会下个通宵吧!三可喜也。尾联写想象雨后的情景。经过一夜春雨滋润的锦官城定是百花盛开、春意更浓,此四可喜也。浦起龙说此诗“喜”意都从罅(xià)缝里迸透”,正道出了此诗的特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避乱寄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的杜甫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惊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诗。全诗通篇表现一“喜”字。诗人时而喜极而涕泪沾裳,时而狂喜而放歌纵酒。“愁何在”,喜归家有日,不必再愁。“漫卷诗书”,喜可随手收拾书卷,回归故乡。喜悦的感惰真是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尾联以一流水对,一口气说出回乡所要经过的路程,把喜悦之情推向了顶点。故浦起龙说此诗“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并称它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同,正思戎马泪沾巾。

杜甫从瀼西迁居东屯后,把瀼西的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居住。由于周围一位无食无儿的妇人常来打枣,吴郎特意筑篱加以防范。杜甫得知后,写了这首诗加以委婉的开导。在这首诗中,诗人由一个贫穷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联想到整个国家的大局,以至泪流满面,可见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同时诗还告诉我们,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苦难的人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不结束,人民的生活就难以保障。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kuí)州时所作。这是第一首。诗写作者因秋而伤羁旅、思念故园的心情,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漂泊无依之感。诗人通过对深秋景物的精细刻画,极力渲染出一种萧森的气氛。白露凋伤的枫树、气势萧森的巫山巫峡、汹涌兼天的江间波浪、席卷大地的塞上风云,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大历三年(768)杜甫登岳阳楼所作。首联中“昔闻”、“今上”四字分明写出诗人如愿以偿的可喜之意。颔联写眼前之景,既上应首句,有洞庭水果然名不虚传的含义,也暗喻国家不安定的内容,为下面抒怀创造气氛。颈联叙写自家遭遇,凄苦不堪。尾联却宕开一笔,写到北中国兵戈纷扰的现实,心情又倍加沉重。全诗意境浑厚,沉郁悲壮。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由长安往奉先探望家属。这时正当安禄山叛乱前夕,而玄宗携带贵妃还在骊山华清宫纵情享乐。杜甫途经山下忧愤交集,因而写了这首诗。它是诗人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表现了作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炽烈感情,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尖锐对立的阶级矛盾,深深预感到当时杜会的危机。全诗分为三段。从开始到“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是诗人自叙怀抱。诗人层层解剖自己,表明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忠君爱民的坚定信念。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到“惆怅难再述”,写途经骊山所感。诗人通过层层对比,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生活,抨击了他们的恣意搜括、聚敛无已。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到结束,写自己回家看到的情况,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危机的深重。像杜甫这样“名不隶征伐”的家庭,居然有饥子饿死,其它的家庭可想而知了。这首诗把叙事、议论和抒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感情至为深沉,很有感染力。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所撷取的是“暮婚晨乃别”的新娘和新郎告别的情景。诗人着意刻画的是新娘的心理状态,而她的心理状态又是通过她的一番言语表现出来的。在生离死别之际·新娘心中翻来覆去有许多话要讲。她惋惜离别太匆忙,想随他到军营去,又怕影响军队的士气,她有说不完的话,又担心她缠绵的感情会扰乱丈夫的情绪,于是反过来叮嘱他“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最后向丈夫表白,“与君永相望”。一番话道出了她曲折复杂的心思,塑造出一位以国事为重而又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年轻妻子的形象。这首诗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可看出广大人民希望平息战乱的愿望。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大约是大历五年(770)杜甫流落长沙时所作。诗的妙处在于它通过对比,写出了诗人今昔盛衰之感、凄凉流落之叹,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留恋,对今日漂泊的悲伤。前二句写过去。“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盛唐的象征,但已成了遥远的过去。后二句写现在。“落花时节”既有诗人的身世之感,又隐喻着时代之痛。诗写伤痛,偏不流露一字半句的伤感,细加体味,始才觉出。这正是此诗的艺术魅力。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9、想想杜甫为什么会被人称人们称为苦难是人苦难诗人?

杜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读书和壮游;困居长安;漂泊西南。下面,就让我们回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时代里去吧!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从家世看,他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儒家仕人家庭。杜甫在三十四岁之前,基本上是在读书和漫游中度过的。他七岁学诗,至二十岁结束书斋生活,而后南下吴越,北游齐赵,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壮游”。此时正值盛唐“开元盛世”,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使杜甫的诗作里充满了少年气盛的昂扬情调和自信。这一时期的杜甫曾与李白一道去寻仙访道,并共同在梁、宋一带有过狂放的豪侠之游。我们可以想象,年轻的杜甫曾经是怀着怎样的雄心壮志济世豪情登临泰山,又是怎样与天才的李白把酒欢歌。不识愁滋味的杜甫与李白,因为共同的豪情而结为知己。这时的杜甫是幸福的,那种胸怀天下的壮志,那种裘马轻狂的快意,在其诗作中展露无遗。“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诗》)这不是把自己比喻成驰骋千里的骏马吗?“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这开阔的心胸,雄伟的气魄,决不亚于李白的豪气与浪漫。此时的杜甫,胸怀大济苍生的梦想,同盛唐众多的诗人一样,对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杜甫是快乐的。
 
但是,这样的快乐并未维持多久。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应试,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考取进士入仕为官便成了杜甫的首选。于是三十四岁的杜甫参加了考试。但由于奸相李林甫压制天下人才,在其暗箱操作下,竟无一人被录取,还说是“野无遗贤”,考试成为一场骗局。这对自许甚高的杜甫是个沉重的打击。此时的杜甫,郁郁寡欢,但又不得不困守长安,以求入仕机会。杜甫是渴望当官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大济苍生、为国尽忠的政治理想。但具有悲剧意味的是,在统治者的眼中,杜甫不过是一个无名小辈。和当时众多的读书人一样,进入统治阶层是杜甫日思夜想的事情,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若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中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韦左丞即韦济,是武后时宰相韦思谦的孙子,武后、中宗时宰相韦嗣立的儿子,出身显贵,时任桓州刺史,杜甫与之有文字往还,因此在困居长安期间,曾求韦济帮其跑关系,以求引荐,但却没什么效果。应该说此时的杜甫,为了生活,已经顾不上什么清高了。他奔走于权贵之间,哪里还有什么年少时的狂放和豪气呀!生活的艰难逼面而来,理想与现实的隔阂竟是如此让人伤心!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生活变得更加困难起来,以至于“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穷困潦倒的杜甫,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悠闲与昂扬,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养家糊口之不易。这是杜甫命运的悲剧,是他人生的悲剧,但更是社会的悲剧。当时社会矛盾已经日渐加深,唐玄宗穷兵黩武而不顾百姓死活,人民生活极度贫困,但敢怒不敢言,杜甫只是千千万万个老百姓当中的一员而已,他在《兵车行》中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其关怀现实和同情民生疾苦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他在《醉时歌》中写道:“清夜沉沉动春韵,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杜甫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日渐深刻,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又不得不多次直接向唐玄宗献赋,希望以文才受到重视而谋得一官半职,但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冬天,才获得一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卑微官职。而杜甫已经四十三岁了。但他还是接受了,就职前,他从长安到奉先去探望妻儿,这一路可以说在杜甫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沉重阴影。一路上,他见到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一切,和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之返家后见到的是小儿子已被活活饿死的惨象。联想到自己十年来困居长安,上下求索的遭遇,怎不令诗人肝肠寸断?虽然他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年长叹,但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忧国忧民之情怀即使在他失意飘零的一己悲怆中也从未舍弃。但是,对他来说,这个“官”也来得太不是时候了,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还没过上安稳日子的杜甫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便成了难民中的一员,他准备去投奔唐肃宗,但半路却被叛军抓获,在长安当了八个月的俘虏。这段日子是难熬的,身心受到严重打击的杜甫无法忘却的是国恨家愁,他的心里浮现出妻子儿女的面容,浮现出一家人往日相聚的画面。他独自坐在幽冷的房中,看四壁凄清,望着窗外那一轮明月,想到往日儿女的可爱,妻子的温柔,不禁泪流满面。“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亲人啊,你们在家里过得怎么样?你们也在望着这一轮明月吗?战争啊,你何时才会停止?祖国啊,你何时才会安定?愁啊,愁啊,杜甫的头发都愁白了。心力交瘁的诗人,脸上流着泪,心里滴着血,他的痛苦就是山河的痛苦,他的忧愁就是人民的忧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低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诗人的眼睛看到的是战乱带来的荒凉和破败,诗人的心中感受到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愤和哀怨。“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诗人的心,已经是满目疮痍了。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终于逃出了长安,冒着生命危险到达凤翔,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可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而触犯了肃宗。九月,长安收复,杜甫一家又来到长安,于第二年因房琯之事而坐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杜甫又在洛阳去华州的路上,目睹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剧。战乱的痛苦已经成了摆在他面前的赤裸裸的现实,于是,他满怀悲愤的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于是,我们再一次见到了性情中人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诗人伟大的心灵再次在现实面前落泪了。这年关中大旱,饥荒严重,杜甫放弃了在华州的职务,前往秦州,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
 
到了秦州后,由于生活无着落,杜甫于乾元二年冬天翻山越岭到了秦州以南的同谷县,这是他行路最多、生活最艰苦的一年。生活的残酷几乎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中说:“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但是,为了生存,杜甫又不得不继续南下,去蜀中投靠房琯、刘秩、严武等朋友,开始了他晚年漂泊西南的客旅生涯。
 
他先到成都,靠严武等人的接济,在浣花溪边盖了草堂。不久兵乱,他又入梓州。严武再次担任剑南节度使后,将他从梓州接回,聘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但不到半年他就因性情刚直、不愿身为幕府而辞去了职务。此时的杜甫,饱受战乱之苦,对国破乱离的生活已经有着无比真切的体验。他的心已经成了一面时代的镜子,因感受的直接、思考的深入、观察的敏锐而洞见了社会的黑暗。但是残酷的现实又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纵然是心中充满了极度的悲愤和感伤,他变革现实的理想却从未泯灭过――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之处,沉重的生存压力和悲惨的现实生活造就了他心灵的敏锐、博大和伟岸。他具有像屈原一样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以说,杜甫的愿望,乃是屈原精神的再度辉煌,而且是极度辉煌。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对杜甫的这种精神推崇倍至:“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在成都期间,杜甫虽然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但仍是多病多愁的。“花近高楼客伤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他常常漫步在江边,望着缤纷的落英和消逝的江水,肝肠寸断,心中涌起无限愁思。“肠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入芳洲。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漫兴》)生活已经平静了,但诗人的心又怎能平静?不久,严武病卒成都,杜甫失去依靠,遂带家眷乘船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住了两年。这两年,他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在离乱中,在漂泊中,一生就将这样结束了,理想只是心灵中曾经的过客,他再也不会回来了,而诗人自己已经老了,再也无力去完成什么宏图大志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命运,你是多么无情啊!”杜甫恐怕只能这样仰天长叹了。大历三年,他出三峡到荆州,不意受到冷遇,遂漂流到岳州,他在《登岳阳楼》中说自己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时的杜甫已是一身病痛,耳聋齿落,右臂偏瘫,还患有肺病和风湿病,自身已难保。他说自己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但是,孤独的杜甫却依旧在惦念着京师关山北面的边防吃紧,为国家的安危而流泪。他想到衡州投靠一位友人,可从岳州到达衡州时,友人已调任潭州;当他赶到潭州时,友人已死。天地之大,竟无诗人安身之地!杜甫彻底绝望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早已摧残了杜甫的身体,当他再由潭州返回岳州时,受尽了磨难的诗人,在漂流于湘江的船上去世了。
 
纵观杜甫的一生,其实就是悲剧的一生。他身上有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秉性。忠君、爱国、爱民是他自始至终都坚持的人生理想,但这样的人生理想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特别是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战乱频仍的年代里,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击碎。这不是杜甫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中国古代千千万万知识分子共有的人生悲剧。封建统治的腐朽和残酷在杜甫的诗篇中变成了一个个清晰而惨烈的历史镜头。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杜甫理想的被毁灭和生命的遭摧残,让我们记住的是他精神生命的高贵和伟岸,他的良知的真诚和勇气。他的良知的情怀及困惑,一次又一次的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杜甫是一个有才的人,你看他诗里所透出的灼灼才气,足以穿透古今,但他却未能“兼济天下”;杜甫又是一个有情的人,你读他的诗,会一遍遍地体味到他对人民命运的含泪悲情,但却又未能“独善其身”。他拥有“达”的本钱,却未能有“达”的境地,命运所给予他的只是无休止的穷困和悲苦。他是一个命运的失败者。一个人无才无德无情无义也便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德干成一分事情也便罢了,最可悲的是当他德才兼备且情义两全时,却仍时时刻刻被理想抛弃,被现实摧残,到最后所梦想的事一件也没有干成。杜甫的一生充满了悲情和眼泪。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透过他那被称为“诗史”的不朽篇章,我们仍旧可以感受到杜甫心底那股寒彻筋骨的苍凉。当他坐在湘江的船上,回忆起自己一生的曲折坎坷而老泪纵横之时,他一定在冷硬的寒风中感受到了切肤之痛,痛得他伤心,又让他无奈。

10、杜甫的三个阶段

杜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读书和壮游;困居长安;漂泊西南。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从家世看,他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儒家仕人家庭。杜甫在三十四岁之前,基本上是在读书和漫游中度过的。他七岁学诗,至二十岁结束书斋生活,而后南下吴越,北游齐赵,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壮游”。此时正值盛唐“开元盛世”,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使杜甫的诗作里充满了少年气盛的昂扬情调和自信。这一时期的杜甫曾与李白一道去寻仙访道,并共同在梁、宋一带有过狂放的豪侠之游。我们可以想象,年轻的杜甫曾经是怀着怎样的雄心壮志济世豪情登临泰山,又是怎样与天才的李白把酒欢歌。不识愁滋味的杜甫与李白,因为共同的豪情而结为知己。这时的杜甫是幸福的,那种胸怀天下的壮志,那种裘马轻狂的快意,在其诗作中展露无遗。“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诗》)这不是把自己比喻成驰骋千里的骏马吗?“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这开阔的心胸,雄伟的气魄,决不亚于李白的豪气与浪漫。此时的杜甫,胸怀大济苍生的梦想,同盛唐众多的诗人一样,对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杜甫是快乐的。
但是,这样的快乐并未维持多久。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应试,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考取进士入仕为官便成了杜甫的首选。于是三十四岁的杜甫参加了考试。但由于奸相李林甫压制天下人才,在其暗箱操作下,竟无一人被录取,还说是“野无遗贤”,考试成为一场骗局。这对自许甚高的杜甫是个沉重的打击。此时的杜甫,郁郁寡欢,但又不得不困守长安,以求入仕机会。杜甫是渴望当官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大济苍生、为国尽忠的政治理想。但具有悲剧意味的是,在统治者的眼中,杜甫不过是一个无名小辈。和当时众多的读书人一样,进入统治阶层是杜甫日思夜想的事情,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若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中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韦左丞即韦济,是武后时宰相韦思谦的孙子,武后、中宗时宰相韦嗣立的儿子,出身显贵,时任桓州刺史,杜甫与之有文字往还,因此在困居长安期间,曾求韦济帮其跑关系,以求引荐,但却没什么效果。应该说此时的杜甫,为了生活,已经顾不上什么清高了。他奔走于权贵之间,哪里还有什么年少时的狂放和豪气呀!生活的艰难逼面而来,理想与现实的隔阂竟是如此让人伤心!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生活变得更加困难起来,以至于“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穷困潦倒的杜甫,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悠闲与昂扬,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养家糊口之不易。这是杜甫命运的悲剧,是他人生的悲剧,但更是社会的悲剧。当时社会矛盾已经日渐加深,唐玄宗穷兵黩武而不顾百姓死活,人民生活极度贫困,但敢怒不敢言,杜甫只是千千万万个老百姓当中的一员而已,他在《兵车行》中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其关怀现实和同情民生疾苦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他在《醉时歌》中写道:“清夜沉沉动春韵,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杜甫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日渐深刻,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又不得不多次直接向唐玄宗献赋,希望以文才受到重视而谋得一官半职,但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冬天,才获得一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卑微官职。而杜甫已经四十三岁了。但他还是接受了,就职前,他从长安到奉先去探望妻儿,这一路可以说在杜甫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沉重阴影。一路上,他见到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一切,和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之返家后见到的是小儿子已被活活饿死的惨象。联想到自己十年来困居长安,上下求索的遭遇,怎不令诗人肝肠寸断?虽然他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年长叹,但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忧国忧民之情怀即使在他失意飘零的一己悲怆中也从未舍弃。但是,对他来说,这个“官”也来得太不是时候了,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还没过上安稳日子的杜甫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便成了难民中的一员,他准备去投奔唐肃宗,但半路却被叛军抓获,在长安当了八个月的俘虏。这段日子是难熬的,身心受到严重打击的杜甫无法忘却的是国恨家愁,他的心里浮现出妻子儿女的面容,浮现出一家人往日相聚的画面。他独自坐在幽冷的房中,看四壁凄清,望着窗外那一轮明月,想到往日儿女的可爱,妻子的温柔,不禁泪流满面。“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亲人啊,你们在家里过得怎么样?你们也在望着这一轮明月吗?战争啊,你何时才会停止?祖国啊,你何时才会安定?愁啊,愁啊,杜甫的头发都愁白了。心力交瘁的诗人,脸上流着泪,心里滴着血,他的痛苦就是山河的痛苦,他的忧愁就是人民的忧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低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诗人的眼睛看到的是战乱带来的荒凉和破败,诗人的心中感受到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愤和哀怨。“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诗人的心,已经是满目疮痍了。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终于逃出了长安,冒着生命危险到达凤翔,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可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而触犯了肃宗。九月,长安收复,杜甫一家又来到长安,于第二年因房琯之事而坐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杜甫又在洛阳去华州的路上,目睹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剧。战乱的痛苦已经成了摆在他面前的赤裸裸的现实,于是,他满怀悲愤的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于是,我们再一次见到了性情中人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诗人伟大的心灵再次在现实面前落泪了。这年关中大旱,饥荒严重,杜甫放弃了在华州的职务,前往秦州,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
到了秦州后,由于生活无着落,杜甫于乾元二年冬天翻山越岭到了秦州以南的同谷县,这是他行路最多、生活最艰苦的一年。生活的残酷几乎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中说:“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但是,为了生存,杜甫又不得不继续南下,去蜀中投靠房琯、刘秩、严武等朋友,开始了他晚年漂泊西南的客旅生涯。
他先到成都,靠严武等人的接济,在浣花溪边盖了草堂。不久兵乱,他又入梓州。严武再次担任剑南节度使后,将他从梓州接回,聘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但不到半年他就因性情刚直、不愿身为幕府而辞去了职务。此时的杜甫,饱受战乱之苦,对国破乱离的生活已经有着无比真切的体验。他的心已经成了一面时代的镜子,因感受的直接、思考的深入、观察的敏锐而洞见了社会的黑暗。但是残酷的现实又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纵然是心中充满了极度的悲愤和感伤,他变革现实的理想却从未泯灭过――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之处,沉重的生存压力和悲惨的现实生活造就了他心灵的敏锐、博大和伟岸。他具有像屈原一样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以说,杜甫的愿望,乃是屈原精神的再度辉煌,而且是极度辉煌。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对杜甫的这种精神推崇倍至:“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在成都期间,杜甫虽然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但仍是多病多愁的。“花近高楼客伤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他常常漫步在江边,望着缤纷的落英和消逝的江水,肝肠寸断,心中涌起无限愁思。“肠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入芳洲。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漫兴》)生活已经平静了,但诗人的心又怎能平静?不久,严武病卒成都,杜甫失去依靠,遂带家眷乘船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住了两年。这两年,他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在离乱中,在漂泊中,一生就将这样结束了,理想只是心灵中曾经的过客,他再也不会回来了,而诗人自己已经老了,再也无力去完成什么宏图大志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命运,你是多么无情啊!”杜甫恐怕只能这样仰天长叹了。大历三年,他出三峡到荆州,不意受到冷遇,遂漂流到岳州,他在《登岳阳楼》中说自己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时的杜甫已是一身病痛,耳聋齿落,右臂偏瘫,还患有肺病和风湿病,自身已难保。他说自己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但是,孤独的杜甫却依旧在惦念着京师关山北面的边防吃紧,为国家的安危而流泪。他想到衡州投靠一位友人,可从岳州到达衡州时,友人已调任潭州;当他赶到潭州时,友人已死。天地之大,竟无诗人安身之地!杜甫彻底绝望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早已摧残了杜甫的身体,当他再由潭州返回岳州时,受尽了磨难的诗人,在漂流于湘江的船上去世了。
纵观杜甫的一生,其实就是悲剧的一生。他身上有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秉性。忠君、爱国、爱民是他自始至终都坚持的人生理想,但这样的人生理想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特别是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战乱频仍的年代里,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击碎。这不是杜甫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中国古代千千万万知识分子共有的人生悲剧。封建统治的腐朽和残酷在杜甫的诗篇中变成了一个个清晰而惨烈的历史镜头。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杜甫理想的被毁灭和生命的遭摧残,让我们记住的是他精神生命的高贵和伟岸,他的良知的真诚和勇气。他的良知的情怀及困惑,一次又一次的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杜甫是一个有才的人,你看他诗里所透出的灼灼才气,足以穿透古今,但他却未能“兼济天下”;杜甫又是一个有情的人,你读他的诗,会一遍遍地体味到他对人民命运的含泪悲情,但却又未能“独善其身”。他拥有“达”的本钱,却未能有“达”的境地,命运所给予他的只是无休止的穷困和悲苦。他是一个命运的失败者。一个人无才无德无情无义也便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德干成一分事情也便罢了,最可悲的是当他德才兼备且情义两全时,却仍时时刻刻被理想抛弃,被现实摧残,到最后所梦想的事一件也没有干成。杜甫的一生充满了悲情和眼泪。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透过他那被称为“诗史”的不朽篇章,我们仍旧可以感受到杜甫心底那股寒彻筋骨的苍凉。当他坐在湘江的船上,回忆起自己一生的曲折坎坷而老泪纵横之时,他一定在冷硬的寒风中感受到了切肤之痛,痛得他伤心,又让他无奈。

与杜甫风湿病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