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风湿寒性关节痛注意什么

风湿寒性关节痛注意什么

发布时间:2021-06-25 10:28:09

1、什么是风湿寒性关节痛?

。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筹,简称(风关痛)是常见病,多发病,寒冷潮湿,东南沿海地区为多见。临床表现:风湿寒性关节痛轻者多在局部,以某部肌肉或一、两个关节(多为膝、髋、肘、肩、腰背)疼痛、酸麻、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重者可发生全身肌肉、大小关节疼痛(无红肿),关节活动因痛受限,甚至呈瘫痪状态。有些人患病后持续多年不愈,反复发作、由轻到重,从局部到全身不断发展。以上是本病的基本表现,另外由于风湿寒邪侵犯人体的偏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治疗也有难易之分。诊断标准:有风湿寒邪侵袭史;有部分关节或肌肉酸楚,麻木疼痛、甚至剧痛,活动困难,遇冷或天气变化(阴天、下雨、刮风)病情加重,其受累关节因疼痛所致活动功能受限,但活动后减轻,多数痛处无红肿之症状;临床检查ESR、RF、ASO、血常规、X线摄片等皆属正常。预后:经过积极治疗和预防,患者病情能够得到很快缓解或治愈,但是如果不引起重视及正确治疗,往往部分患者病情趋重或可能诱发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多肌痛等难治性关节炎。A.保持精神愉快 ,坚持锻炼身体,增强抗风湿寒等外邪能力。B.注意不要冒风淋雨,汗后更应当心,不要贪食寒凉之品,必要时改变潮湿寒冷的工作或居住环境。C.注意衣着与外界环境保持统一,尤其体弱和产妇更要注意,这里我特别提醒年轻朋友们,冬天,衣服不要穿得太单薄,谨防风湿寒性关节痛。后记风湿寒性关节痛(简称风关痛)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后所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遇寒冷或天气变化则病情加重。临床表现多以疼痛为主,受累关节局部无红肿热的炎症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沉大多数正常,抗链O及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故本病有别于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根据本病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认为风寒湿邪是形成风关痛的病因,它应该是一个独立性疾病。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著名风湿病专家王兆铭研究员于1974年将本病命名为风湿寒性关节痛。通过二十年来的临床观察,多数学者认为这个命名比较确切,在临床上便于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病进行鉴别,有其实用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医师采用,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2、中医对风湿寒性关节痛如何辨证论治?

根据风湿寒邪侵犯人体的偏重不同,中医把风湿寒性关节痛辨证分五类型 (1)风重型关节痛 主证:全身各关节、肌肉游走窜痛(酸痛),脉浮缓或弦缓,舌质淡、苔薄白,其特点是每遇刮风则病情加重(酸痛难忍),疼痛部位不固定。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是由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但以风邪偏胜为主所致。多因营卫不和,腠理开泄失常,感受风寒湿邪,侵袭肌表经络,闭阻气血筋脉,故见关节疼痛。风为阳邪,善行变,故疼痛呈游走性。风性轻扬,其侵多在肌表,故脉浮,苔薄白。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10g,秦艽10g,麻黄6g,羌活10g,独活10g,肉桂4g,当归10g,威灵仙10g,葛根10g ,茯苓10g,甘草9g,生姜5片。 方解:方中用防风、秦艽、羌活、独活、麻黄、肉桂祛风散寒;当归、威灵仙、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姜和中调营。全方共奏祛风散寒除湿之功,又兼能养血通络。 (2)湿重型关节痛 主证:患病局部沉重、酸楚或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活动时多有骨擦音(软骨磨擦),脉缓或濡,舌质淡,苔白腻或微黄腻。其特点是遇阴雨或接触冷水时病情加重。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以湿邪为主侵犯人体所致,多由居处潮湿,涉水冒雨,食凉饮冷等致风寒湿邪侵入肌肤经络,留着不去,闭阻气血,故见关节痛。因湿性重着,其性粘滞,故见局部沉重酸楚,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或缓,均为湿胜之征象。 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30g,苍术10g,羌活10g,独活10g, 莶草15g,防风10g,制川乌6g,麻黄6g,桂枝 6g,当归10g,川芎10g,甘草10g,生姜3片。 方解:方中用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 莶草祛风胜湿;川乌、桂枝、麻黄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止痛;甘草、生姜健脾和中。全方共奏除湿健脾、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 (3)寒重型关节痛 主证:患病局部肌肉、关节皮肤发凉,固定性剧痛或挛缩拘急,疼处有冷感,脉弦紧或沉紧,舌质淡苔白或白滑。其特点是遇冷病情加重,遇热则病情好转。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是以寒邪偏胜为主侵犯人体所致,多由机体阳气不足,寒邪侵袭,寒凝气血,经脉不通,故见关节疼痛;寒性凝滞,故多呈挛缩,拘急剧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达,故皮肤发凉,病处有冷感;寒遇热则散,气血流畅,故得热病情好转。脉弦紧,舌淡,苔白均为寒胜之象。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味。 制川乌10g(加白蜜先煎),麻黄6g,芍药15g,黄芪15g,鸡血藤30g,乳香、没药各6g,甘草 10g。 方解:方中用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草缓急舒筋止痛;黄芪益气固表,且以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以牵制、缓和川乌、麻黄;用鸡血藤化瘀通络;乳香、没药以加强化瘀止痛之功。诸药配伍,可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病邪去而又不伤正气。 (4)风湿型关节痛 主证:肌肉、关节既有游走窜痛又有沉重感,脉多浮缓,舌质淡红,苔微黄腻。其特点是遇刮风下雨则病情加重。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是以风湿相兼侵犯人体所致。风湿侵袭关节经脉,气血瘀闭不通故见关节疼痛;风善行而数变,故有游走性窜痛感;湿性重着,故又有沉重感。余均为风湿之征。 治则:祛风胜湿,散寒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防风6g,藁本6g,川芎6g,川萆 15g,蔓荆子3g,甘草6g。 方解: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药,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防风、藁本为臣药,祛太阳经风湿,且止痛。佐以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川萆 以加强祛湿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成祛风胜湿之功,并微发其汗,使风湿尽去,其痛自止。 (5)寒湿型关节痛 主证:患病局部发凉(出冷汗),固定性剧疼,且沉重发板,严重者活动困难,甚至呈瘫痪状态,失去劳动能力,脉沉缓或沉紧,舌质淡,苔滑或白腻。其特点是遇冷或阴天下雨病情加重。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是寒湿相兼侵入人体所致。寒凝骨节,湿阻脉道,故关节冷痛,局部发凉;湿邪滞浊,寒邪凝聚,流注关节,故疼有定处,且发沉重,活动困难。余均为寒湿之征象。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益火散寒汤与海桐皮汤合并加减。 桂枝10g,肉桂4g,干姜6g,制川乌6g,羌活10g,海桐皮15g,苍术10g,防己10g,乌蛇10g ,丹参15g,陈皮10g,甘草6g。 方解:方中以桂枝、肉桂、干姜、川乌温经散寒;羌活、苍术、防己、海桐皮祛风除湿止痛;乌蛇、丹参通络活瘀止痛;陈皮、甘草理气和中。全方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化瘀止痛之功。

3、什么是风湿寒性关节痛

风湿寒性关节痛(简称风关痛)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后所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遇寒冷或天气变化则病情加重。临床表现多以疼痛为主,受累关节局部无红肿热的炎症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沉大多数正常,抗链“O”及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故本病有别于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根据本病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认为风寒湿邪是形成风关痛的病因,它应该是一个独立性疾病。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著名风湿病专家王兆铭研究员于1974年将本病命名为风湿寒性关节痛。通过二十年来的临床观察,多数学者认为这个命名比较确切,在临床上便于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病进行鉴别,有其实用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医师采用,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本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
风湿寒性关节痛如何预防?
根据同湿寒性关节痛的起因,多因起居不慎,感受外邪风寒引起症状加剧或疾病的复发。因此,患者应该尽量避免在工作及生活中再受风湿寒邪侵袭。尤其要免汗后受风。因为出汗后腠理开放。易受风湿寒邪侵袭。注意不要在对流风口乘凉或在树下以及室内开窗睡觉,更不要图一时之快用电扇行吹风消汗。妇女产后,气血津液不足,体质较弱,更要注意保护调养。 合理的进行各种锻炼,不仅可以防病健身,而且能延处益寿。体育锻炼在风湿寒性关节痛中也同样有很重

4、风湿寒性关节痛

你好,根据您的情况可用中医的补肾散寒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方法治疗比较有效.

与风湿寒性关节痛注意什么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