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湿热体质如何调理,湿热毒这些症状你有吗
养生调理,先祛湿气
举头看美女,低头看自己。其实自己跟新闻上的徐敏年龄差不多,身体却差很多!月经不调、手脚怕冷、宫寒、皮肤发黄发暗,细纹爬上脸庞,失眠多梦……为何别人健康滋润,而自己满身小毛病呢?
这些小毛病,往往无法解释,但是如果你了解养生上的“湿、热、毒”,就会恍然大悟,都是“湿、热、毒”惹的祸。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古代医生里有大量除湿热毒的记载,经常会听见人们这样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其实这句话是形容人体内的湿气过重,让人的精神无法提起来,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无处不在的湿热毒,你有么?
什么是湿气?说到湿气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上厕所,会发现自己大便溏稀不成形,需要很多手纸才能擦净,有时候还便秘......
这就是典型的湿气重,湿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
尤其是患有皮肤病的人,多数医师都会说这是由于湿毒引起的。如痤疮,湿疹,脚气,皮肤或干燥蜕皮瘙痒或暗黄油腻,都与湿气有密切的关系。人如果春夏淋雨涉水或在潮湿的环境中,湿气就会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等入侵体内,在各个脏腑组织之中“安营扎寨”,并“长期居住”。
什么是“热”?一个人长期被湿气困扰,湿气会久蕴化热,这就是中医上所说的“热”。
身体受热之后会出现非常多的类似上火的症状,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头晕,头发油腻,口干口苦,头发皮肤油腻......
而且受到春夏气候的影响,热给人造成的不适更加明显。
什么是“毒”?毒素是人体内多余的垃圾,来源主要有两个:食物消化、吸收后产生的代谢废物滞留;环境中得来的各种污染在体内沉积。
其中以便秘危害最大,宿便在肠道里腐烂变质,成为细菌的滋生地。其中的毒素就可能被肠道重新吸收,危害人体。
大病预防先除湿热毒
湿热毒会引起脾胃、肝胆、肠道、泌尿及生殖系统等数十种健康问题,并过早引发各类身体疾病。
湿气重的人会经常出现腹痛、呕吐、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不适。
当湿气长久不除,会生出内热,形成湿热,蔓延至肝胆时,急、慢性肝炎,以及胆囊炎、肝硬化、肝腹水等疾病就会不请自来。
当湿热下注于肾脏、膀胱、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时,泻痢、便秘,小便不利、热淋及肾炎、膀胱炎,甚至肾结石、膀胱结石就会发生。
当然,男性还要面对遗精、阳痿早泄等苦恼,而女性则免不了要承受带下等妇科病症的折磨。
中医表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脂肪肝等也是因为湿气内阻,气血失调导致的。
药食同源祛除湿热毒,大病化小,小病化了
健脾祛湿效果最好的当属薏米了。储能薏茯金菊散的薏米,是来自薏米之乡的贵州薏米,其薏米特点饱满光滑,腹沟适中,颗粒匀称,富含维生素B,粗纤维,蛋白质,钙铁磷氨基酸。
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储能薏茯金菊散药食同源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寓医于食”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
精选二十味原材料,五谷精粹,科学配伍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祛湿毒成分:薏苡仁、茯苓、山药、赤小豆、芡实、白扁豆
《黄帝内经》记载:用于滋阴养阴,温补滋养,对女子益气补血
清热毒成分:百合、马齿笕、菊苣、蒲公英、金银花、荷叶
《本草纲目》记载:用于温养心肝,抒发体内郁气,正经安抚
排肠毒成分:决明子、乌梅、酸枣
《神农本草经》记载:用于素体火旺,泻火排毒,除邪热,解劳乏
坚持喝了一个月的储能薏茯金菊散,每天早晚各一杯。身体会出现的明显变化:
1. 食欲变好了。每天饮食规律,三餐都能按时吃上
2. 反胃、恶心、消化不良的现象变好了。
3. 气色红润脸色健康,同事朋友都说我气色不错,以前脸上的痘痘痤疮都渐渐消失,有一定的养颜效果
4. 便秘烦恼小时,喝了一个月的薏茯金菊散,排便更通畅。
2、垂求8岁男童发烧引起惊厥病因
小儿急惊风(惊撅),低血钙,及癫痫发作时的处置方法
高烧引起的小儿急惊风(惊撅),这种症状是八岁以下儿童较常见的急症之一,此病是中枢神经仍未发育成熟,导致神经异常放电所致。小孩表现为忽然昏倒,两眼上翻或者斜视,疑视,手足僵直,然后抽搐,经常出现这种症状会损伤脑神经细胞,造成的危害会使小孩出现,脑炎,脑发育畸形,癫痫等病症,低血钙也会出现这种症状,但大多数是高烧引起的,如再次出现这种症状可以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迅速确定小孩是否处于安全的位置上(如大床铺或地板上),
(2)防止咬伤舌头,用布条或毛巾包裹压舌板或筷子置于上下牙之间。
(3)保持安静,平卧于床上,并松开衣物。
(4)将头侧向一侧,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
(5)若是高热引起的,可以用凉水擦拭,(酒精非专业人员请勿滥用会伤到皮肤。)
(6)迅速前往医院治疗并查找病因对症治疗。
如果确定是癫痫要尽快治疗,越早治疗治愈率越高。
3、惊风的病因
1.急惊风
急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外感六淫,皆能致痉。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
2.慢惊风
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两虚,筋脉失养,风邪人络。
4、什么区分轻和重惊风
惊风(infantile convulsion)又称惊厥,是痫性发作的主要形式,以强直或阵挛等骨骼肌运动性发作为主要表现,常伴意识障碍。是小儿常见的危急重症,可发生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其发病突然,变化迅速,证情凶险,列为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好发于1—5岁小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类,急惊风发病急暴,临床表现多为实证。慢惊风多由久病而来,也可由急惊风转变而来,临床多表现为虚证。 西医学中因高热、脑膜炎、脑炎、血钙过低、大脑发育不全、癫痫等所致的抽搐属此范畴。 儿科常见病证。唐以前将本病归入痫证,至宋《太平圣惠方》始定名惊风。即惊厥。临床以四肢抽搐或意识不清为主要特征。引起惊风的原因较多,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以热性、急性病引起的急惊风尤为多见,如小儿肺炎、中毒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如持续高烧不退,均可出现惊风。这与有些慢性病在后期因虚损而出现的慢惊风,有虚实之分。古代有的医书如《寓意草》、《温病条辨·解儿难》、《幼幼集成》等则称痉病。近代习惯上将痉厥出现于成人的称痉病,出现于幼儿的称惊风。治疗以镇惊化痰、安神定志为大法。
病因病机
急惊风:急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外感六淫,皆能致痉。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时邪,由表入里,邪气枭张而壮热,热极化火,火盛生痰,甚则人营人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出现高热神昏、抽风惊厥、发斑吐衄,或见正不胜邪,内闭外脱。若因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郁结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见高热昏厥,抽风不止,呕吐腹痛,痢下秽臭。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触异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出现惊叫惊跳,抽搐神昏。总之,急惊风的主要病机是热、痰、惊、风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小儿外感时邪,易从热化,热盛生痰,热极生风,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则发为急惊风。 慢惊风: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两虚,筋脉失养,风邪人络。由于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因急惊反复发作,过用峻利之品,以及它病误汗误下,以致脾阳不振,木旺生风。或因禀赋不足,脾肾素亏,长期腹泻,阳气外泄,先则脾阳受损,继则伤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虚极生风,即所谓“纯阴无阳”之慢脾风证。急惊风或温热病后,迁延未愈,耗伤阴津,肾阴亏损,肝木失于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致水不涵木,阴虚风动。总之,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病理性质以虚为主。多系脾胃受损,土虚木旺化风;或脾肾阳虚,虚极生风;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生风。
临床诊断
急惊风1.突然发病,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喉间痰鸣、两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2.可有接触传染病人或饮食不洁的病史。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检查有异常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4.细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5.必要时可作大便常规及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摄胸片、脑脊液等有关检查。 慢惊风:1.具有呕吐、腹泻、脑积水、佝偻病等病史。2.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面色苍白,嗜睡无神,抽搐无力,时作时止,或两于颤动,筋惕肉瞬,脉细无力。3.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血液生化、脑电图、脑脊液、头颅Cr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原发疾病。
5、儿科常见病症惊风怎样治疗?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病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
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癫痫外,还有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脑外伤、脑瘤等。
(一)急惊风【概述】急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主要病机是热、痰、惊、风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小儿外感时邪,易从热化,热盛生痰,热极生风,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则发为急惊风。
本病治疗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治疗原则。痰盛者必须豁痰,惊盛者必须镇惊,风盛者必须熄风,然热盛者皆必先解热。豁痰有芳香开窍,清火化痰,涤痰通腑的区分;清热有解肌透表,清气泄热,清营凉血的不同;治风有疏风、熄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差异。
【治疗】1.风热动风证【症状】发热骤起,头痛身痛,咳嗽流涕,烦躁不宁,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舌红苔白,脉浮数或弦数。【方一】银翘散加减【来源】《温病条辨》【组成】金银花12克,连翘9克,薄菏3克,防风9克,蝉蜕3克,菊花9克,僵蚕3克,钩藤6克。
【功效】疏风清热,熄风止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金银花、连翘、薄菏疏风清热,防风、蝉蜕、菊花祛风解痉,僵蚕、钩藤熄风定惊。另加服小儿回春丹以清热定惊。
【按语】喉间痰鸣者,加竹黄、瓜蒌皮清化痰热;高热,便秘、乳蛾红肿者,加大黄或凉膈散釜底抽薪。以往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感冒发热初起,宜加服紫雪散以防惊厥发作。
2.气营两燔证【症状】起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欲饮,神昏惊厥,舌苔黄糙,舌质深红或绛,脉数有力。【方一】清瘟败毒饮加减【来源】《疫疹一得》【组成】连翘12克,石膏9克,黄连9克,黄芩9克,栀子6克,知母6克,生地9克,赤芍9克,玄参6克,丹皮9克,石决明9克,钩藤9克。
【功效】清气凉营,熄风开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连翘、石膏、黄连、黄芩、栀子、知母清气透热,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参、丹皮清营凉血,羚羊角、石决明、钩藤熄风平肝。
【按语】神志昏迷加石菖蒲、郁金,或用至宝丹、紫雪丹熄风开窍;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呕吐加半夏、玉枢丹降逆止吐。
3.邪陷心肝证【症状】高热烦躁,手足躁动,反复抽搐,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神识昏迷,舌质红绛,脉弦滑。【方一】羚角钩藤汤加减【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羚羊角1.5克,钩藤9克,僵蚕3克,菊花9克,石菖蒲3克,川贝母6克,广郁金1.5克,龙骨9克,竹茹9克,黄连9克。
【功效】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羚羊角、钩藤、僵蚕、菊花平肝熄风,石菖蒲、川贝母、广郁金、龙骨豁痰清心,竹茹、黄连清化痰热。同时,另服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按语】热盛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便干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口干舌红加生地、玄参养阴生津。
4.湿热疫毒证【症状】起病急骤,突然壮热,烦躁谵妄,神志昏迷,反复惊厥,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方一】黄连解毒汤加味【来源】《肘后方》【组成】黄芩9克,黄连9克,黄柏6克,山栀6克,白头翁6克,秦皮6克,钩藤6克,石决明9克。
【功效】清化湿热,解毒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山栀通泻三焦之火,导火下行,四药合用,苦寒直折,泻火解毒。白头翁、秦皮清肠化湿,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
【按语】舌苔厚腻,大便不爽加生大黄、厚朴清肠导滞,泻热化湿;窍闭神昏加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频繁抽风加紫雪丹平肝熄风;呕吐加玉枢丹辟秽解毒止吐。
5.惊恐惊风证【症状】暴受惊恐后突然抽搐,惊跳惊叫,神志不清,四肢欠温,舌苔薄白,脉乱不齐。【方一】琥珀抱龙丸加减【来源】《活幼新书》【组成】琥珀1克,朱砂1克,金箔少量、胆南星6克,天竺黄3克,人参6克,茯苓6克,淮山药9克,甘草6克,菖蒲3克,钩藤9克,石决明9克。
【功效】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琥珀、朱砂、金箔镇惊安神;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人参、茯苓、淮山药、甘草益气扶正;菖蒲、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开窍。
【按语】抽搐频作加止痉散熄风止痉;气虚血少者加黄芪、当归,白芍、酸枣仁益气养血安神。
(二)慢惊风【概述】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两虚,筋脉失养,风邪人络。
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病理性质以虚为主。多系脾胃受损,土虚木旺化风;或脾肾阳虚,虚极生风;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生风。
本病的治疗,以补虚治本为主。土虚木旺,治以健脾平肝;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阴虚风动,治以育阴潜阳。治疗过程中,可结合活血通络,化痰行瘀之法。
【治疗】1.土虚木亢证【症状】形神疲惫,面色萎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神志不清,阵阵抽搐,大便稀薄,色带青绿,时有肠鸣,舌淡苔白,脉细弱。【方一】缓肝理脾汤加减【来源】《医宗金鉴》【组成】党参6克,茯苓6克,白术9克,山药6克,扁豆9克,炙甘草6克,煨姜3克,桂枝6克,白芍9克,钩藤6克。
【功效】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气,煨姜、桂枝温运脾阳,白芍、钩藤平肝熄风。
【按语】阳虚寒盛去桂枝,加附子、肉桂温补脾肾;腹泻不已加诃子、肉豆蔻、乌梅炭敛肠止泻;方颅发稀,夜寐哭闹不安,加生牡蛎、生龙骨平肝潜阳。
2.脾肾阳虚证【症状】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沉睡昏迷,口鼻气冷,额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澄澈清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方一】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来源】《证治准绳》【组成】党参9克,黄芪9克,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1.5克,肉桂2克,川椒3克,炮姜3克,灶心土3克。
【功效】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温补脾气,炮附子、肉桂、川椒、炮姜、灶心土温阳救逆。
【按语】抽搐频频加龙齿、钩藤平肝熄风;阳气回复后改用理中地黄汤或可保立苏汤,以阳中求阴,使阴阳维系,阳生阴长而搐定。
3.阴虚风动证【症状】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震颤瘛疚,或肢体拘挛,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光无苔,质绛少津,脉细数。【方一】大定风珠加减【来源】《温病条辨》【组成】鸡子黄6克,阿胶6克,地黄9克,石斛6克,麦冬9克,龟板5克,鳖甲3克,牡蛎9克。
【功效】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鸡子黄、阿胶、地黄、石斛、麦冬滋阴养血,龟板、鳖甲、牡蛎潜阳熄风。
【按语】阴虚潮热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搐搦不止者,吞服止痉散熄风止痉;强直瘫痪者,加全蝎、蕲蛇、乌梢蛇、地龙、白僵蚕搜风剔邪,但风药多燥,故宜佐养血润燥之品。
4.肾精亏损证【症状】由解颅、佝偻病等病导致,并伴有肢体抽搐,斜视凝视,一时性失言失聪或局部颤动,抽出过后,恢复常态,舌淡嫩,脉沉弱。【方一】地黄饮子加减【来源】《丹溪心法》【组成】熟地9克,山萸肉6克,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炮附子1.5克,五味子3克,麦冬6克,石斛6克,石菖蒲3克,远志3克。
【功效】固本培元,益阴潜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熟地、山萸肉滋养肾阴;巴戟天、肉苁蓉、炮附子温补元阳;五味子、麦冬、石斛滋养肺阴;石菖蒲、远志宁神开窍化痰。
【按语】抽搐频繁者,去附子,加全蝎、地龙、天麻、龙齿、钩藤平肝熄风止痉;肢体强直瘫痪者,加当归、红花、鸡血藤养血活血。
◎第五章耳鼻喉科常见病症实用奇方名药中华实用方剂大典丛书◎第五章耳鼻喉科常见病症实用奇方名药第五章耳鼻喉科常见病症
6、体内有湿热毒如何排
运动方面
(1)多做有氧运动,排汗后多喝温开水。
(2)多舒展筋骨关节,增加身体柔韧度。
饮食方面
(1)秋冬需养阴,通达肝气的同时要养护肾气和肝血。
(2)可以吃些黑米、枸杞、桂圆、米粥、绿叶蔬菜等。
情绪方面
(1)湿热质肝气不舒,肝性喜随顺,心情愉悦,肝气才通顺。
(2)要经常练习深呼吸,多听舒缓、流畅、悠扬的音乐。
4)起居方面
(1)千万不要熬夜,保持居所,衣服干燥清洁。
(2)多疏通经脉。首选背部膀胱经的刮痧,走罐等。
(3)同时胆经,脾经上的穴位也可以多疏通。
(6)急惊风湿热疫毒扩展资料:
湿热体质的原因:
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中。
常吃辛辣,油腻,冰冷食物。
有吸烟、喝酒、熬夜习惯。
长期情绪压抑,借酒浇愁。
参考资料:湿热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