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中几乎没有抗炎作用的药物是什么?
对乙酰氨基酚
几乎没有抗风湿抗炎作用。
2、怎样选用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大多数兼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虽然它们在化学结构上各异,但都有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这类药具有如下的3项共同作用:
(1)解热作用。本类药物能降低发热动物的体温,而对正常者几乎无影响。这和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不同,氯丙嗪能使正常动物的体温降低。
(2)镇痛作用。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神经痛、肌肉痛和关节痛等)有效,对创伤性疼痛、肠变位等剧烈疼痛几乎无效。因其毒性较低,无耐药性及成瘾性,故广泛应用于临床。
(3)消炎、抗风湿作用。本类药物中除了苯胺类(扑热息痛)外,都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苯胺类(如对乙酰氨基酚)、吡唑酮类(如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等)、水杨酸类(如水杨酸钠、乙酰水杨酸)和其他消炎镇痛药(如吲哚美辛、炎痛静、甲灭酸等)4类。
临床上多用的解热镇痛消炎药有:
(1)氨基比林。本品有明显的解热、镇痛和消炎作用。退热效果好,镇痛作用较强而持久,抗风湿消炎作用不亚于水杨酸类药物。长期应用可引起粒性白细胞缺乏症。单一药物片剂及注射液已淘汰。复方制剂有安痛定注射液等。用法与用量:皮下或肌注0.3~2毫升/次。
(2)安乃近。本品为氨基比林与亚硫酸钠的加成物。解热作用为氨基比林的3倍,镇痛、抗风湿消炎作用与氨基比林相同。长期使用可产生粒性白细胞缺乏症。用法与用量:皮下或肌注,300~600毫克/次。
(3)水杨酸钠。水杨酸钠有镇痛、解热、消炎、抗风湿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病。用法与用量:静注,100~500毫克/次。
3、抗炎药有那几种药?
消炎药只是人们的一种“俗称”,一般医学上所指的消炎药是解热镇痛抗炎药,这是一类7a686964616f31333335313734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布洛芬等。除扑热息痛这一类,其他的大都具有抗炎的作用。
消炎药只是人们的一种“俗称”,一般医学上所指的消炎药是解热镇痛抗炎药,这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布洛芬等。除扑热息痛这一类,其他的大都具有抗炎的作用。
可以说,它们是针对无菌性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的,是对症治疗药物。抗菌药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它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老百姓所说的消炎药,大多是指抗菌药。但事实上,消炎药和抗菌药是不同的两类药物。人们通常所用的抗菌药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各类细菌,有的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有的则能杀灭病原菌。
抗菌药的种类很多,常用于临床的有200多种。
通常人们所熟悉的有: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青霉素V、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氨苄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氯霉素类(如氯霉素),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
正是抗菌药的使用,使过去许多致死性疾病得以控制,但也许是人们对这些“抗菌药”太过熟悉,加上其中的很多药可以在药房或药店直接买到,就出现了滥用现象,而造成细菌耐药性发生以及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甚至产生毒性反应等不良后果。
因此,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按照适应症,根据药物本身性质使用抗菌药。病毒性疾病(如常见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不宜用抗菌药。
4、类风湿是不是很难治疗?
你说的很对
类风湿性疾病几乎不能根治
所以,平时注意不要长时间呆在潮湿的地方
5、阿司屁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机制为抑制什么酶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一、分类
1.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
2.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
3.吲哚基和茚基乙酸类:吲哚美辛。
4.芳基丙酸类:布洛芬。
5.芳基乙酸类:双氯芬酸。
6.烯醇类:吡罗昔康。
7,吡唑酮类:保泰松。
8.烷酮类:如萘丁美酮。
9.异丁芬酸:舒林酸
二、共同作用机制
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OX)活性,从而减少局部组织前列腺素(PGs)的生物合成
三、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特 点:
1)仅使高热体温降至正常,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2)仅影响散热过程,不影响产热过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解热机制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环氧酶(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PG)的合成。
2.镇痛作用
特点:
1).为非麻醉性(非成瘾性)镇痛药,无欣快感、耐受性、呼吸抑制。
2).镇痛强度弱于哌替啶,对慢性钝痛有效,对创伤性剧痛、内脏绞痛无效。可用于关节炎、粘液囊炎、肌肉血管起源疼痛、牙痛、痛经、癌症骨转移痛
3).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4).镇痛机制是抑制局部PG合成,减轻PG致痛作用,且降低痛觉感觉器对缓激肽致痛作用的敏感性。
3.抗炎作用
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即药物能使炎症的红、肿、热、痛反应减轻或消退,其抗炎作用亦是与抑制外周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苯胺类几乎无抗炎作用
NSAIDs可抑制PG合成酶,减少血栓烷 A2(TXA2)形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可能均有抑制作用。抗肿瘤作用除与抑制PGs的产生有关外,还与其激活caspase-3和caspase-9,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以及抗新生血管形成等有关。
尚有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延缓角膜老化等作用。
四.不良反应
PGs在体内同时具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调节肾血流、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不良反应就是由于抑制了PGs的这些反应而发挥作用
1.消化道反应:最常见,包括恶心、呕吐、出血和溃疡等,口服前列腺类似物如枸橼酸铋可减轻
原因:COX-1 被抑制
2.皮肤反应:
第二大常见,以舒林酸、萘普生、甲氯酚酸和吡罗昔康多见,皮疹、荨麻疹、剥脱性皮炎等
3.肾损害:水肿、慢性肾炎、肾衰等
4.肝损伤
5.心血管不良反应:高血压、心悸、心律不齐等
6.血液系统--粒细胞缺乏、再障
7.中枢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耳鸣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主要在小肠吸收
分布于全身组织包括关节腔、脑脊液和胎盘
肝脏代谢:<1g: 一级动力学消除
>1g: 零级动力学消除
碱化尿液,加速其排泄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
常用剂量(0.5g):解热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配成复方
(1)慢性疼痛:头痛、肌肉痛、神经痛、牙痛、关节痛、痛经等
(2)感冒发热
大剂量(3~5g):抗炎、抗风湿作用 临床应用: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控制急性风湿热症状及鉴别诊断首选药之一
2.影响血小板功能:
小剂量(50~100mg):预防血栓形成
大剂量:促进血栓形成
机制:小剂量:抑制血小板环氧酶,使血小板中
TXA2 (抗凝)
大剂量:抑制血管壁PG合成酶,PGI2合成
减少(促聚集)
临床应用:小剂量
⑴ 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梗)
⑵ 一过性脑缺血,防止脑血栓形成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溃疡病禁用
合用米索前列醇可减少溃疡发生率
凝血障碍:
小剂量:抑制血小板环氧酶,抑制TXA2生成
大剂量:抑制凝血酶原形成--VitK可预防
严重肝损害、有出血倾向患者及VitK缺乏者禁用
手术前一周停用
水杨酸反应:剂量≥5g/d
水杨酸反应: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
急救:停药,碳酸氢钠静脉滴注
2.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阿司匹林哮喘:抑制了环氧酶途径,使脂氧酶途径加强,白三烯生成过多所致
肾上腺素治疗无效
可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
3.瑞夷(Reye)综合征:
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或青少年服
用阿司匹林可发生此征
表现: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
少见,但预后差,不宜用(<10y)
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4.水杨酸反应 大剂量服用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处理:停药, 并静滴碳酸氢钠, 以促进药物排泄。
复方阿司匹林(APC):
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咖啡因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解热镇痛作用强,无明显抗炎作用
抑制中枢PG合成酶,对外周环氧酶没有明显作用
对胃肠刺激较小,不引起胃肠出血
临床应用:各种慢性疼痛:
感冒发热:小儿退热首选
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肝坏死,肾损害,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性贫血
吡唑酮类
保泰松
药理作用及机制:
抗炎抗风湿作用强
解热镇痛作用弱抑制PG生物合成
临床应用:
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急性痛风:促进尿酸排泄
不良反应
胃肠反应: 溃疡病患者禁用
钠水潴留: 高血压、心衰患者禁用
过敏反应: 皮疹、剥脱性皮炎、粒细胞减少、再障等
肝肾损害: 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甲状腺肿大及粘液性水肿:抑制甲状腺摄取碘
芳基乙酸类
吲哚美辛(消炎痛)
药理作用:
最强的PG合成酶抑制药之一
解热、抗炎作用强
临床应用:
仅用于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著者
急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
癌性发热及其他不易控制的发热
不良反应
胃肠反应:食欲减退、恶心、腹痛、上消化道溃疡等
中枢神经系统:前额头疼、眩晕、精神失常
造血系统: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障
过敏反应:皮疹、哮喘
禁忌症
妊娠、哺乳期妇女、儿童
精神失常
溃疡病
癫痫、帕金森病
肾病
“阿司匹林哮喘”者禁用
芳基丙酸类
口服吸收迅速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可缓慢进入滑膜腔,并在此保持高浓度
有效的PG合成酶抑制药: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解热镇痛
优点:胃肠反应较轻,易耐
6、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有哪些?
解热镇痛抗炎药品种繁多,由于它们的治疗指数高,安全范围大,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常用的品种有:
(1)水杨酸类如水杨酸钠、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等。
(2)乙酰苯胺类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
(3)吡唑酮类如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等。
(4)邻氨苯甲酸类如甲灭酸(扑湿痛)、甲氯灭酸(抗炎酸)等。
(5)芳基烷酸类如布洛芬、萘普生等。
(6)其他药物如柴胡、酮洛芬、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等。
7、地米有什么作用
地米(荠菜)的作用;
荠菜 (十字花科荠属植物),又名地米菜,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每百克含水分85.1 克,蛋白质5.3 克,脂肪0.4 克,碳水化合物6克,钙420 毫克,磷73 毫克,铁6.3 毫克,胡萝卜素3.2 毫克,还含有黄酮甙、胆碱、乙酰胆碱等。
含丰富的维生素C 和胡萝卜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能降低血压。在肾炎治疗保养的时候,VC可以预防感冒。而稳定略低的血压对肾病的治疗是很好的。
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利水的作用可以预防浮肿。
属于粗纤维食物,可以润肠通便,在客观上肠道代谢废弃物,减少了肾脏代谢的压力。对肾病的治疗有帮助。
资料扩展;荠菜(jì cài)(学名:Capsella bursa-pastoris (Linn.) Medic.),十字花科,荠属植物荠的通称,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无毛、有单毛或分叉毛;茎直立,单一或从下部分枝。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大头羽状分裂,顶裂片卵形至长圆形,侧裂片3-8对,长圆形至卵形,顶端渐尖,浅裂、或有不规则粗锯齿或近全缘;茎生叶窄披针形或披针形,基部箭形,抱茎,边缘有缺刻或锯齿。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萼片长圆形;花瓣白色,卵形,有短爪。短角果倒三角形或倒心状三角形,扁平,无毛,顶端微凹,裂瓣具网脉;种子2行,长椭圆形,浅褐色。
地方上叫香荠,北方也叫白花菜、黑心菜,瑶家叫“禾杆菜”,河南、湖北等地区叫荠荠菜,四川人叫“干油菜”,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
其拉丁种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小盒子、“牧人的钱包”,是形容它的角果形状像牧人的钱包。英语名称就是“牧人的钱包”。
起源于东欧和小亚细亚,我国分布几遍全国;全世界温带地区广布。野生,偶有栽培。生在山坡、田边及路旁。药食两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有利尿、止血、清热、明目、消积功效;茎叶作蔬菜食用;种子含油20-30%,属干性油,供制油漆及肥皂用。
资料来源:网络荠菜
8、解热镇痛作用强而抗炎作用很弱的药物是什么
对乙酰氨基酚,又叫扑热息痛。
它基本上没有抗炎作用,但解热镇痛效果好,大多数感冒药都有这个成分。
9、风湿病服用的药物副作用很大,平时多吃些什么食物补身体好呢?
⑴葡萄:味甘,性平,能益气补血,食之使人健壮,尤以葡萄干补力为甚,宜与桂圆肉同煎服。能益肝肾、强筋骨,用于气血两虚之心悸、失眠、神疲、盗汗等。还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无力。取葡萄干 500 克 ,人参 10 克 ,浸酒 800 毫升,密封 10 天,每次 30 毫升 ~50 毫升,每日饮服 1~2 次;鲜食或取汁加蜂蜜少许,温开水送服。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小便短赤涩痛。取葡萄汁、藕汁、生地黄汁、蜂蜜、木瓜各等份,煎为稀汤,于食前服用,每次 60 毫升 ~100 毫升。
⑵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作用。可作为零食或炖汤食用。常用于类风湿病人的脾胃虚弱、倦怠乏力、血虚、精神恍惚、心神不安等。
⑶核桃仁:具有滋肝补肾、益脑健脾、强壮筋骨等作用。每日食用 2~3 个核桃。
⑷松子仁:具有滋肝补肾、益脑健脾、强壮筋骨等作用。每日食用 3 克 ~ 5 克 。
⑸栗子:具有补肾壮腰、养胃健脾的作用。适用于类风湿肾虚、腰膝酸软者。
⑹新鲜桑葚:为平补肝肾之品。用鲜桑葚 500 克 ,鲜桑枝 2 厘米 长段,浸酒密封 30 天。摇匀,每日饮 20 毫升 ~50 毫升。有祛风湿、补肝肾、利血脉等作用。
⑺山楂树根(皮):用山楂树根(或皮) 40 克 ~ 50 克 ,煎汤服用,亦可食用山楂果。有舒筋活络的作用。治疗类风湿痹症。
⑻橄榄:取鲜橄榄根或皮 40 克 ~ 50 克 ,洗净煎水内服,亦可食用橄榄果。治疗类风湿痹症,手足麻木等。
⑼桂圆:又称龙眼、桂圆肉。味甘,性平,入脾、心经。是补血益心、长智益脾之要药,入脾经功胜大枣。单用具有益气补血功效。用于类风湿之后期血细胞减少、体质虚弱、贫血等。
⑽山药:具有益气养阴、补肾、脾、肺的作用。适用于类风湿病后口渴、乏力、出汗等。
⑾黑豆:具有补肾益阴、健脾利湿、祛风除痹功效。适用于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肝肾不足。本口同薏苡仁、木瓜同用效果更佳。
⑿枸杞子:适用于类风湿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身乏无力者,久服可强筋骨、耐寒暑、益精养血,令人长寿。可鲜食,配白菊花泡水代茶,还可与米煮粥食用。
⒀生姜:亦称姜,味辛,性微温。具有解表驱风散寒、温中止呕解毒之功效。生姜中含有一种姜辣素,对心脏、血管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速,使全身感觉温热、出汗等。类风湿病人可以蔬菜食用,或菜中作料。还可配以生姜 60 克 ,陈醋 100 毫升,煎汤洗浸患肢。或用鲜姜捣烂外敷或取汁外搽等。也可用生姜、鲜葱、芫荽各 30 克 ,石菖蒲 15 克 ,共切碎捣烂,加白酒 50 毫升,调匀敷患处。
⒁辣椒:具有温中散寒之功效,外用可使局部皮肤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对防治类风湿有一定疗效。
⒂莲子:味甘涩,性平,具有清心养神益肾的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莲子有“交心肾、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厚肠胃、利耳目、除寒湿”等功效。可鲜食,也可干果去皮、内心煮粥等食用。
⒃骨头汤:可用猪、牛、羊、狗等关节骨或脊椎骨熬汤、熬前放入几滴食醋,对类风湿病的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骨关节脱钙、骨质疏松有交好的补偿与调节作用。
以上的果品与蔬菜,可经常食用,量适中,不受更多的限制,对身体和疾病的恢复均大有裨益。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病人的饮食有哪些注意事项?
⑴合理膳食。要注意过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中脂肪、中热能、低糖、低盐,少量多餐、少刺激性食物。烹调
食物要色、香、味均佳,且易消化。膳食中糖类、蛋白和脂肪的比例以 3 : 2 : 1 为合适。多用植物油,
如色拉油、玉米油、橄榄油、葵花籽油、豆油、菜子油等。植、动物油比例 2 : 1 为宜。饮食热能分配以早
餐 30% 、午餐 40% 、下午餐 10% 、晚餐 20% 为合适。水果应根据个人饮食习惯和病情决定。
⑵以素食为主,饭后宜食用水果 100 克 左右。蔬菜选用绿叶菜、西红柿、萝卜、芹菜、韭菜、香菜、木瓜
、黄瓜、豆芽、土豆、紫菜、海带、黑木耳、洋葱等。动物肉类选用蛇肉、狗肉、羊肉、牛肉、鱼肉等。适量
多食动物血、蛋、鱼、虾等。
⑶膳食营养要全面,不要忌口和偏食,一些食物应限量,但不是忌食,如牛奶、羊奶、奶糖、干酪、巧克力
、花生、小米等,少食肥肉、高动作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少食用甜食,少饮酒和咖啡、茶等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