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是什么?
氯丙嗪降温作用抄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降低,体温可随外环境变化而变化。用较大剂量时,置患者于冷环境中(如冰袋或用冰水浴),可出现镇静、嗜睡、体温降低至正常以下(如34℃或更低)、基础代谢降低、器官功能活动减少、耗氧量减低而呈“人工冬眠”状态。 解热镇痛药解热作用,解热镇痛药能使发热病人体温降至正常,但对正常体温无影响,这与氯丙嗪的降温作用不同。解热镇痛药抑制PG合成酶(环加氧酶),减少PGE2的合成,使发热的体温降低
2、解热镇痛药的药理作用是怎样的?
解热镇痛药是具有解热、镇痛,还有消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解热作用在于版影响散热过程,表权现为血管扩张,出汗增加,对产热过程没有什么作用。其作用部位主要在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因为把微量解热药直接注射发热动物的中枢部位就有退热作用。镇痛作用在于减弱炎症时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对末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消炎抗风湿,其疗效只能热镇痛、消炎消肿,抑制急性炎症渗出过程,并无病因治疗作用,也不能改变疾病的进程和以后的肉芽增生及瘢痕形成。经研究发现,许多解热镇痛药,在治疗量的浓度下,即能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医学上认为,其解热、镇痛和消炎抗风湿作用,主要就是由于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所致。
解热药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可使发热病人体温下降至正常,但不影响正常人体温。人体发热有时其实是一种防御性反应,若体温过高则会引起并发症,需及时解热。本类药是较理想的退热对症处理措施之一。要用一分为二地正确看待发热,不能见热就退,滥用解热药。如病因未除,当药物作用消失后,体温即再回升,故有热病人还要着重进行病因治疗。
3、.解热镇痛抗炎药共同作用靶点是什么?临床应用要注意哪些问题?
本类药物种类多,但都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湿等共同的药理作用,仅作用强度各异,而作用机制相似。 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制是抑制机体内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PG是一族含有一个五碳环和两条侧链的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广泛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的各种重要组织和体液中,多种细胞都可合成PG。细胞膜的磷脂中以脂化方式结合有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AA可从磷脂中释放出来。游离的AA转化途径有二:一是经细胞微粒体内PG合成酶 (环氧酶,cyclo-oxygenase,COX)的催化生成各种PG,如PGE2、PGF2α、PGI2及血栓素A2 (TXA2)等。它们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节,如炎症、发热、疼痛、凝血、胃酸分泌,以及血管、支气管和子宫平滑肌的舒缩;AA的另一代谢途径为经细胞质中的脂氧酶的催化生成白三烯类 (leukotrienes,LTs),参与过敏反应、诱发炎症、增强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趋化以及支气管、胃肠平滑肌收缩等活动。AA这两条代谢途径的产物有相互调节和制约作用 (图19-1)。近来发现了环氧酶 (COX)的两种同工酶,简称COX-1与COX-2(表19-1)。 COX-1多参与血管紧张度的调节等一些生理反应,各种损伤性因子也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IL-8、TNF等的合成,这些因子又能诱导COX-2表达,增加PGs合成,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近年的研究发现,白细胞、血小板等在炎症区域的黏附分子表达有关,如来自内皮细胞的E-selectin、P-selectin和L-selectin,细胞内 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 粘附分子-1(VCAM-1)和细胞整合素(integrins)等。后者能把循环中的白细胞导向炎症区域。NSAIDs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COX-2有关;而抗血栓作用及多数不良反应则可能与抑制COX-1有关,药物对两种COX的选择性不同。现已明确这两种COX的异构形式基因编码不同。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研制提高了NSAIDs对胃的安全性。临床上还将COX抑制药用于结肠癌和阿茨海默氏病的治疗,这表明COX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只局限于抑制PG系统。然而两种COX的各种作用尚未完全阐明,COX-2抑制剂对肾脏有无毒性尚有争论。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大剂量可诱发和加重溃疡及无痛性出血.故溃疡病患者应禁用。 2.凝血障碍 延长出血时间,对严重肝损害,凝血酶原过低,维生素K缺乏及血友病人可引起出血,故这些病人应避免使用。 3.过敏反应 以荨麻疹和哮喘最常见。哮喘的发生与抑制PG合成有关,故有哮喘史者禁用。肾上腺素对“阿斯匹林哮喘”无效,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4.水杨酸反应 大剂量服用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处理:停药。并静滴碳酸氢钠,以促进药物排泄。 5.瑞夷综合征。 6.肾损害。
4、解热镇痛药的共同作用
你好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和减轻慢性钝痛作用的药物,大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
5、解热镇痛药理作用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1)解热作用:只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体温正常者几乎无影响。
(2)镇痛作用:主要用于慢性钝痛,特别是炎性疼痛有效。
(3)抗炎作用:可缓解炎症的红、肿、热、痛症状,只能抗炎不能抗感染。
6、怎样选用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大多数兼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虽然它们在化学结构上各异,但都有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这类药具有如下的3项共同作用:
(1)解热作用。本类药物能降低发热动物的体温,而对正常者几乎无影响。这和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不同,氯丙嗪能使正常动物的体温降低。
(2)镇痛作用。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神经痛、肌肉痛和关节痛等)有效,对创伤性疼痛、肠变位等剧烈疼痛几乎无效。因其毒性较低,无耐药性及成瘾性,故广泛应用于临床。
(3)消炎、抗风湿作用。本类药物中除了苯胺类(扑热息痛)外,都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苯胺类(如对乙酰氨基酚)、吡唑酮类(如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等)、水杨酸类(如水杨酸钠、乙酰水杨酸)和其他消炎镇痛药(如吲哚美辛、炎痛静、甲灭酸等)4类。
临床上多用的解热镇痛消炎药有:
(1)氨基比林。本品有明显的解热、镇痛和消炎作用。退热效果好,镇痛作用较强而持久,抗风湿消炎作用不亚于水杨酸类药物。长期应用可引起粒性白细胞缺乏症。单一药物片剂及注射液已淘汰。复方制剂有安痛定注射液等。用法与用量:皮下或肌注0.3~2毫升/次。
(2)安乃近。本品为氨基比林与亚硫酸钠的加成物。解热作用为氨基比林的3倍,镇痛、抗风湿消炎作用与氨基比林相同。长期使用可产生粒性白细胞缺乏症。用法与用量:皮下或肌注,300~600毫克/次。
(3)水杨酸钠。水杨酸钠有镇痛、解热、消炎、抗风湿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病。用法与用量:静注,100~500毫克/次。
7、解热消炎镇痛类药物的用药原则是什么?
发热是很多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共同症状。发热是机体对病原体的自卫性反应,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使体内的白细胞增多、新陈代谢加快、抗体生成增加、肝脏的解毒能力增强等,对机体消灭病原、恢复健康是一种有利的因素。另一方面,热型对疾病的诊断、判断治疗效果与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过高或长期的发热会使机体的生理机能紊乱,消耗增强,甚至造成机能的严重损害。因此遇到畜禽有发热症状时,不宜首先使用解热药物,而应尽快明确诊断,避免因解热镇痛药扰乱热型而造成误诊。只有在诊断明确,进行对因治疗的同时,对发热过高、热度不高但伴有肌肉痛、持续高热已危及心、肺功能的,以及对一些未能满意控制的血吸虫病、丝虫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引起的长期发热,才可适当选用这类药物。
疼痛同样也是很多疾病的共同症状,对病因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避免疼痛症状被掩盖而造成误诊的可能性。应分析疼痛的原因和性质,诊断明确后,方可选用适宜的药物。
这类药物中除扑热息痛外,均有较强的消炎、抗风湿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疾病,可有效地减轻或缓解症状。
8、简述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有哪些
答:copy
您好!
本类药物种类多,但都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湿等共同的药理作用,仅作用强度各异,而作用机制相似。 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制是抑制机体内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PG是一族含有一个五碳环和两条侧链的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广泛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的各种重要组织和体液中,多种细胞都可合成PG。